乾隆算命先生-清代活了两百岁的寿星李庆远
乾隆算命先生,清代活了两百岁的寿星李庆远?
1933年,美国《时代》杂志刊登了一篇特别的讣告:活了256岁的李庆远在四川开县去世,在讣告中,还提到李庆远(又名李青云)出生于1677年(康熙十六年),先后娶妻24名,生育了180名子女。
图丨李庆远(新闻报道)因此,李庆远也被称为“世界级老寿星”,那李庆远真的活了256岁吗?为什么这件事情是由美国进行报道的?我国关于李庆远有哪些记载?
今天,我们就回到那段历史中来一探究竟,首先我们说一下有记载的相关情况,然后再说一下所谓的相关考证以及李庆远自己的说法,大家一起来找茬,共同分辨这件事情的真伪。
关于李庆远的情况,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是在1927年,当时四川军阀杨森听说四川开县有一位200多岁的超级寿星,就派人把寿星李庆远请到了自己的驻扎地四川万县。
杨森虽然是军阀,平日里作威作福的,但他在面对李庆远时,却异常恭敬,毕竟200多岁的人,对于当时的人来讲就是“活神仙”。
于是杨森不但热情地招待了李庆远,还专程给李庆远量身定做了一身新衣服,并让人给李庆远照相后,把照片放大陈列在照相馆的橱窗里,照片上面标注着:
“开县 *** 十岁老人李青云(李庆远)肖像,民国十六年春三月摄于万州。”
经过杨森这么一宣传,李庆远瞬间成了名人,四川当地的各大报纸争相报道李庆远这一奇人,也让李庆远的事迹瞬间轰动了整个四川。
图丨清末民初老人(老照片)但当杨森向李庆远请教长寿秘诀时,李庆远却沉默寡言,并不愿意多谈养生的奥秘,后来耐不住众人的软磨硬泡,李庆远只说了一个“静”字,就没有再提别的。
见李庆远并不想说太多,杨森只能在一段时间后,把李庆远送回了开县陈家场的老家,不过由于李庆远已经出名了,所以到陈家场探访李庆远的人自此络绎不绝。
在李庆远回家后,杨森专门写了一篇名为《一个 *** 岁长寿老人的真实记载》,根据杨森的说法,李庆远的身体状态非常好,不但步伐矫健,还有很好的视力、很长的指甲、健康的肤色。
杨森虽然没有从李庆远口中获得长寿的秘密,但是他却打起了李庆远的主意,在李庆远回家不久后, *** 就在1927年4月18日,正式宣布 *** 定都南京。
作为军阀的杨森,脑袋反应极快,他立即想到了给 *** 准备一份特别的贺礼—李庆远,于是杨森就以“盛世人瑞”为题,给 *** 送了李庆远的照片,并详细介绍了李庆远的生平。
*** 接到杨森的贺礼后非常高兴,为了“以使中外人士共瞻我国人瑞,并且有以了然他的养生摄生之道”, *** 立即指示杨森护送“李神仙”前往南京。
杨森在得到 *** 的首肯后,想办法把李庆远送到了南京,在世人的注视下, *** 亲自给李庆远送上了“长寿报告”,算是对李庆远年龄的认定。
图丨清朝老人(老照片)也正是因为 *** 的这个举动,使李庆远彻底成了人尽皆知的名人,特别是在经过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媒体报道后,李庆远的事迹震动海内外。
因此,等到李庆远回到老家后,国内外前去采访他的记者,以及好事者更多了,当然了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李庆远的养生之道。
随着采访的人越来越多,李庆远也开始总结起自己的养生之道,他对外人说自己长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始终保持长期素食;二是始终保持内心平静;三是常年用枸杞、罗汉果、决明子、荷叶等煮水后泡花枝茶饮用。
李庆远还说,要想长寿必须保持三通,也就是血通、尿通、便通,只要保持了三通,再有一颗平静安宁的心态,就很容易保持长寿。
根据当时人们的观察,李庆远的饮食中,主要以米饭和少量的葡萄酒为主,这也证明李庆远所说的与他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由于李庆远已经出名,所以他接下来的行踪也被一直记录着。
比如,根据1931年9月15日,《万州日报》刊载的文章《开县 *** 十四岁老人李青云(李庆远)》记载:李庆远受到驻扎在万县的一位王姓师长邀请,从老家陈家场前往万县,并住在李家花园。
图丨李庆远随后,在1933年,李庆远在开县陈家场病逝,病逝原因是“无疾而终”,病逝后李庆远被葬在开县长沙镇义学村李家湾。
以上,就是我们能够查到的,近代以来关于李庆远的报道,当然了这些报道中到底有多少水分,我们也不得而知。
那除了上面的情况,人们如何知道李庆远是在1677年(康熙十六年)出生的呢?当然是李庆远自己说的,按照李庆远的说法,他最初的名字叫周亮,后来又叫过王尧峰、陈远昌等名,祖籍在江苏木渎。
李庆远说他是在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左右,孤身一人来到开县陈家场的,当时陈家场的人都以为他只有50岁左右,不过他却对外说自己已经150多岁了。
当时,陈家场的人都以为他在开玩笑,李庆远却当着众人的面,说出了陈家场附近大约100年前左右的人名、地名以及相关隐秘情况。
李庆远告诉众人,自己之所以了解这么多陈家场的情况,是因为他在100年前,曾经来过陈家场,在李庆远讲述了那么多事情后,众人惊为天人,对李庆远异常尊重。
按照李庆远的说法,他大概在十岁左右就离家外出游历,先后去过 *** 、陕西、甘肃等地采集草药,而他也基本上以给人看病和贩卖草药为生。
图丨清末民初游走各地的百姓(老照片)李庆远说自己曾在100岁寿辰时(公元1777年,乾隆二十四年)获得了清 *** 的奖励,并且自己在200岁左右时,还经常到各地讲学。
同时,李庆远还说自己会武功,曾经当过太平天国石达开手下的将领,当时的名字叫陈远昌,不过在他跟随石达开到达四川后,石达开的军队在大渡河全军覆没,他侥幸活了下来。
于是,他改名换姓,对外称自己为李庆远,伪装成一名卖草药的医生,辗转来到开县陈家场避难,然后一直生活到民国时期。
人们之所以相信李庆远参加过石达开的部队,是因为李庆远经常给大家讲太平天国时的故事,并且每一个故事讲得都非常精彩。
不过说到这里,我忍不住要先说一个,李庆远明显的逻辑漏洞,那就是石达开的部队在大渡河全军覆没时间是1863年5月。
按照李庆远的说法,他是在大渡河失败时,乔装打扮来到陈家场的,可李庆远还说过自己是在1820年左右来到陈家场的,这里面的时间是矛盾的。
除非是李庆远在1820年来到陈家场后,又离开了陈家场,并参加了太平天国石达开的部队,但是这期间同样没有任何人可以证明。
图丨石达开(剧照)至于还有传言,李庆远会水遁、火遁,甚至可以遁来钱财等物,就更是无稽之谈了,毕竟一个人出名后,就会被好事者传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总体来讲,人们对李庆远的认知,大多数都是李庆远自己对外说的,也就是说一切都是未解之谜,并且从清朝史料中,并没有找到关于李庆远的任何记载。
李庆远出名后,记者在采访了李庆远的同时,也采访了陈家场的人,人们都说李庆远道骨仙风,生活习惯与常人明显不同。
李庆远不但不抽烟不喝酒,早睡早起,还定时 *** ,有时候一次 *** 就是几个小时,而且李庆远的话非常少,从不跟别人聊天,当人们问到他的年龄时,他也只是说自己两百多岁。
并且,李庆远虽然有媳妇,却基本上跟媳妇处于分居状态,平时主要是让媳妇帮他洗衣做饭,李庆远以中医闻名,特别擅长 *** 眼科和骨科,所以李庆远的生活也算是相对富足的。
1930年,当时四川成都大学的教授胡忠谦通过鉴定,证实李庆远出生于1677年,至于这位教授当时到底是怎么证实的,我们也不知道。
以上就是关于李庆远的整体情况,综合来看,李庆远确实是清末民初的一名中医,并且懂得一定的传统武术,以给人治病卖药为生,甚至在出名后还写过一本《养生自述》。
图丨清朝时期的人(老照片)但是关于他256岁的高龄,却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证明,根据以上情况,我总结了以下几个疑问,以供大家讨论:
*** 个疑问:为何无清朝史料记载?李庆远说他是在1677年(康熙十六年)出生的,在100岁寿辰时(公元1777年,乾隆二十四年)还获得了清 *** 的奖励,但无论在清朝野史还是正史中,都无法找到相关记载。
并且,清朝曾经搞过四次千叟宴,如果说康熙搞的那两次,由于李庆远年龄小,没有参加上,可是乾隆搞的那两次千叟宴,他的年龄早就符合标准了,为什么没有参加呢?
乾隆在1785年(乾隆四十九年)搞清朝第三次千叟宴时,李庆远已经108岁,而等到乾隆在1796年(嘉庆元年)搞清朝第四次千叟宴时,李庆远已经118岁。
乾隆搞的这两次千叟宴完全没有李庆远的身影,并且乾隆在搞清朝第四次千叟宴时规定,年过九十岁的赏赐七品顶戴,年过百岁的赏赐六品顶戴。
也就是说,李庆远不但符合参加千叟宴的标准,还可以获得六品顶戴的荣誉,但后来根据李庆远的情况,却完全没有参加过千叟宴的记录,更拿不出六品顶戴。
图丨乾隆(剧照)第二个疑问:李庆远到哪里讲学了?根据李庆远的说法,他在两百岁左右的时候,还到处忙着讲学,可李庆远两百岁时是哪一年呢?那是1877年(光绪三年),按照李庆远的说法,他在1863年从石达开的部队离开后就来到了陈家场。
难道他中途又变换身份出去当老师了?而且,如果他真活了200多岁,肯定知道很多知识,那自然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可怎么没有听说他有任何优秀的学生呢?
并且,也没有人提到,有这样一位优秀的200岁高龄老师,有人说李庆远是去大学讲学了,那就更离谱了,因为那时根本没有大学。
我国 *** 所现代大学是1895年建立的北洋大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大学,李庆远怎么可能到北洋大学堂任教呢?我们根本找不到他任何讲学过的痕迹。
所以,关于李庆远在两百岁左右还到处讲学的事情,明显不正确,如果真有这样一位两百岁的老师,肯定会引发轰动。
第三个疑问:李庆远为什么出名那么晚?正如我们上文所说,李庆远真正出名是从1927年开始的,也就是军阀杨森找到他,给他拍了照片,并让他上了报纸,李庆远才真正走入人们的视野。
图丨军阀杨森那李庆远以前为什么不出名呢?按照他的说法,虽然他改换过几次名字,但是当他到陈家场后,他就主动说了自己的年龄,所以陈家场的人是知道这件事情的。
虽然那时候消息闭塞,没有外传也是正常的,但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也知道李庆远压根就不是一个低调的人,他主动说出自己过去的所有经历。
就是在向人们证明自己有多么的高寿,按照道理来讲,他在之前也应该会对外说自己的年龄啊?如果他说了,那他早就应该出名了。
甚至在乾隆时期,如果乾隆听说有这么一位百岁人瑞,那好大喜功的乾隆,也肯定会召见李庆远的,然而乾隆并没有,那这里就有意思了。
总结:李庆远真实情况的推测那李庆远事件到底有多大水分呢?我们还是回到李庆远出名的那一刻,也就是1927年,杨森找到李庆远的时刻,结合杨森后来的举动,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推测。
图丨清末民初老百姓(老照片)当年,李庆远是一名外地到陈家场的中医,为了打开知名度,更好地卖药治病,所以把自己包装成一个200多岁的老人,毕竟消息闭塞的山村中,老百姓更愿意相信这种神乎其神的传说。
由于李庆远有点真才实学,和一定的文化履历,所以他不但能给老百姓治好病,还能讲述很多历史故事,这也让老百姓相信了李庆远。
毕竟那种年代,对于山村中的老百姓来讲,哪有那么大的能力对李庆远的真实情况进行考证,可李庆远也没想到,随着他对自己的包装,自己竟然真的出名了,而且还传到万县去了。
军阀杨森在得知有这样的奇人后,自然要想办法召见李庆远,没有办法的李庆远只能硬着头皮去了,李庆远在去了后,之所以话少,就是不想露出破绽。
而杨森在接触了李庆远后,他做的事竟然是给李庆远拍照片,并放在照相馆中进行宣传,目的也只能是炒作,因为杨森想把李庆远献给 *** 。
那杨森为什么要这么做啊?我们翻开史料,杨森早在1924年的时候,就提出了建设新四川的口号,那他到底建设得怎么样啊?总得有个证明吧!
图丨清末民初老百姓(老照片)李庆远这样的两百多岁老人就是 *** 的证明,有这样的人瑞在,说明杨森治理下的四川百姓富足安宁,同时,杨森可以借此吸引包括 *** 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注意力。
毕竟这种奇闻异事,放在任何时代,都会吸引人们的关注,那说到这里,一切也就都解释通了,这里面就是炒作,而李庆远真实年龄到底是多少,对于杨森来讲并不重要。
所以李庆远压根就没有活256岁,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科学家进行解释,因为现代科学表明,人不可能自然活到200岁以上,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对于李庆远的真实年龄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韩信如此战绩能配兵仙吗?
韩信是一代战神!用兵如神以少胜多,在中国的历史上贡献了很多成语。人们总结韩信的一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生死两妇人"这韩信最困难的时候是漂母,给了韩信一碗饭,使韩信活了下来,最终传信却死于皇后吕雞之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巨鹿之战大胜章邯,王离所部, 一战歼灭秦军主力。项羽携大胜之威帅40万大军入主关中!
抵达咸阳宫后,项羽开始分封诸侯。项羽共分分18路诸侯。违背当初先入关中为王的誓言。把先入关的刘邦封到汉地为王。而且还把秦军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等分为三个诸侯把守关中,防止汉军进入关中,争夺天下。
刘邦率领子弟进入开始向汉中前进。边走边拆,回站到向向宇表示安分守己待在汉中,无意和项羽争夺天下以麻痹项羽。
刘邦到达汉中后,由于部队和刘邦集团的 *** 都是沛县子弟,思乡心切,队伍逃亡逐渐增多。
一天,当有人向萧何汇报说韩信跑啦!萧何来不及像刘邦汇报,骑上一匹马,趁着月色去追韩信。萧何把韩信追回来以后,立即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立即筑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军,统领汉军积极训练。
韩信相汉王刘邦献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汉军一方面大摇大摆地修筑先前被拆毁的栈道,向项羽派驻关中的关中三王。等表明汉军意图通过子午道进入关中。实际上汉军则沿着连云道和陈仓道从陈仓出其不意的进入关中。一举击杀项羽派出的关中地区的塞王司马欣,雍王章邯,翟王董翦。从此汉王刘邦以观众为基地东出和项羽争夺天下。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
背水一战和拔旗易帜刘邦战令关中以后,自己率兵东出函谷关,在荥阳一带和项羽对峙;同时帅派韩信率领偏师进入河北,剪除忠于项羽的地方诸侯势力。
韩信帅军进入河北后,首先面对的就是赵王歇的势力,当时赵军拥有20万大军。而韩信自己才统帅不到两万汉军。
韩信首先派主力渡过绵蔓水,背水列阵,以置之死地而后生,来激发汉军的斗志。当赵军在陈余率领下和韩信主力交战的时候,韩信派出两千汉军精骑绕到赵军大营背后,向赵军大营发起突袭。然后拔掉赵军旗子。这时韩信主力部队大声喊:赵军大营被攻破了!赵军回头一看,大营尽数换上汉军旗帜。只好投降。
这就是历史上的背水一战和拔旗易帜的来源。
韩信平定赵地后,携大胜之威,陈兵燕国边境。一直封书信,使燕国投降。
韩信以偏师征战河北,先后平定魏国,赵国,燕国。随后帅大军平定齐国。而后在潍水之战击败了项羽的头号猛将龙且,巩固了齐地。被刘邦封为齐王。
垓下之围和十面埋伏韩信出征河北和平定齐地的时候,刘邦一直帅汉军主力在荥阳和成阜一代和项羽主力对峙。
项羽率领的主力部队基本上都是江东子弟,长时间的征战使人心厌战,加上终于项羽的诸侯基本上被汉军消灭,九江王英布和梁王彭越不停的 *** 扰项羽的后方。他们派骑兵袭击运粮车队,烧毁仓库。使得在前线楚军军心严重不稳。
严酷的现实使得项羽决定和刘邦中分天下。楚汉双方一鸿沟为界, 中分天下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归楚,随后项羽率领大军东归。
刘邦亲率汉军主力,尾随追击项羽,同时命令韩信,英布,彭越率军南下合围项羽。在阳下边被刘邦追上。项羽率军退守固陵。
此时韩信已经率军由齐地南下;灌婴也帅大军由彭城向西攻击前进;梁王彭越大军由外黄南下;刘贾率军由淮水北上堵住了项羽南下的道路;由韩信统一指挥汉军和项羽展开大战,汉军 *** 连胜。项羽帅军退往垓下。
最终项羽自刎而死。楚汉之争,汉军取得最后胜利。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最初投奔项羽。被项羽任命为执戟朗。由于不受重用,所以韩信又投奔汉王刘邦。在刘邦军中,韩信同样默默无闻。
最终韩信感到在刘邦这里也得不到重用,所以他准备逃走了。在这个时候韩信遇到他的伯乐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故事。
随 *** 和向刘邦推荐韩信。韩信被封为大将军。可以说是萧何的推荐和刘邦的重用,给韩信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这也是为什么,韩信平定齐地后,谋士蒯荆劝他自立为王,当时说的很明白"韩信处于超然的地位,如果韩信帮助刘邦,那么战争的天平必然像刘邦倾斜,刘邦肯定能最终取得天下;同样的道理,如果韩信帮助项羽,那么项羽同样也能够取得最后胜利。"但是韩信拒绝了:"深受汉王大恩。"最终韩信在刘邦最需要的时候南下参加了项羽与最后一战。
但是同样最后,也是萧何亲自把已经降为淮阴侯的韩信,骗入未央宫钟室,韩信被皇后吕雉 *** 在未央宫。这就是最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来源。
韩信是战争天才,同样也是政治 *** !
如果感觉写的还不错,敬请关注希望的地方1"更多精彩期待您!
湘潭湘乡云门寺怎么样?
全国有好几座云门寺。其中,历史最久者为绍兴云门寺,它始建于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年),迄今已经历了1600多年;名气更大者为韶关云门寺,它是禅宗“云门宗”的发源地;而最为独特的就是湘乡云门寺,因为湘乡是湘军的发源地。与太多的名寺隐居在深山不同,湘乡云门寺却坐落在湘乡市最热闹的地方,——湘乡汽车站的旁边。
基本简介:湘乡云门寺始建于北宋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当时,寺门前有石碑两座,色清温润,故名石碑寺。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高僧慈慧从绍兴云门寺来此处居住。有一天,他看到五彩祥云照在寺庙的殿阁上,因此改名为云门寺。
由于紧贴着汽车站,云门寺的外坪就如同集市一般热闹,只是多为香烛一类的买卖。还有不少的算命先生,都已经走上了正规化经营的道路,有固定的摊位,有相似的装饰,沿通道一字排开着,蛮有气势的。庆幸的是,云门寺的前面还有一个小小的院子,把云门寺与外面的喧嚣隔开来,——毕竟这里是佛门清静地。
基本架构:前殿是传统的歇山重檐式,红墙青瓦,门前立着两根方石柱,还有两只石狮子,既庄重而又不失热闹。前殿里供奉着弥勒佛,笑呵呵的大肚和尚,亲切远远多于威严。不过,弥勒佛可能还不是这里的原主人。前殿实际上是云门寺的山门,而山门的主人应该就是那四大天王:拿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拿蛇的西方广目天王,拿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拿伞的北方多闻天王。因此,前殿又称天王殿。
穿过天王殿,是一个整洁的院子,院子的两旁栽了些杜鹃和月季,正是杜鹃花开得茂盛的时候,因而寺里充满了温馨。院子两边的厢房,一是念佛堂,一是圣帝殿,两边对联为“万行戒为先,学佛必须持戒;三毒贪在首,出家犹重断贪。”这是已故的宝昙大和尚(1925~2008年)亲撰的。正是这位大和尚,七十三岁时返回故乡,从湘乡博物馆手里收回了云门寺,从而延续了云门寺的香火。
大雄宝殿位于寺庙的中心。1998年以前,云门寺还是湘乡博物馆的时候,大雄宝殿上已空无一物。也就是宝昙和尚,重新恢复了释迦牟尼三世佛像。我去的这一天,春光明媚地映着,正遇上僧侣们在大雄宝殿里做功课,还有不少的居士,齐诵佛经,香烟袅袅,间或响起的木鱼声,再浮躁的心也会不自觉地平和起来。
景点特色:寺院最精致的部分是在后院和观音阁。观音阁里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建造于明朝成化年间,高十二米,全身贴金。据说,这是江南更高大的观音像。十八罗汉像,位于后院的两侧,每尊高1.5米,都是用整块汉白玉雕刻成的,光绪十九年(1893年)完工。长方形香炉,安放在观音阁的前面,高1.8米,长1.75米,祁阳白石质地,通体饰浮雕,正面为“圣寿无疆”四个大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造。在上世纪的那场浩劫中,云门寺改成了湘乡博物馆,把通向后院的门用砖封起来,因此才保住了这几件宝贝。
“自古无湘不成军,天下湘军出湘乡”。观音阁里,就有一块“九帅”曾国荃题写的“南海长春”匾,正悬挂在千手观音的上方。佛教界里,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湘乡人,——虚云大和尚(1840~1959年)。他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在韶关云门寺当过多年的主持。现在,湘乡云门寺成立了虚云功德会,专事慈善公益活动。虚云老和尚的在天之灵如有知,应该是很欣慰的。
清朝的军门和提督有什么区别?
清朝的军门和提督有什么区别?这么说吧,提督就是军门,但军门却不一定是正牌的提督。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军门到底是什么。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何谓军门军门与制台、抚台属于“同一系列”,并不是清朝正式的官职名称。比如制台指的是总督、抚台指的是巡抚,但制台和抚台却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名称而仅仅是一种尊称,大多用于下属对上司的称呼。有时候,平级同僚之间为了表示尊重相互之间也会如此称呼,比如吴、李两位总督互称吴制台、李制台理论上也是可以的,但上级一般不会如此称呼下属。
所谓军门,其实就是清朝对提督的尊称。提督,全称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为武职从一品官员。因其统帅的军队为绿营、不包括各地的驻防八旗,所以有时候提督也被称为“绿营提督”。清朝的提督主要分为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共设十二员陆路提督和长江、福建、广东三员水师提督。换言之,只有这十五员提督才是最“正牌”的军门!
这里有必要说一说,清朝的九门提督不是提督,一般也不被尊称为军门。九门提督只是一种俗称,在乾隆年间形成定制之后其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简称步军统领。虽然全称里有提督二字,但九门提督却不属于绿营序列,其统帅的主要是八旗步军和巡捕营。准确讲,九门提督与各地的驻防八旗将军更加接近一些。
军门泛滥的晚清时期按理说,清朝能够被称为军门的只有十五员提督,但这仅仅是理论值而已。中国人至今依然有这样的习惯,那就是喜欢在称呼上给人“带高帽子”,比如称呼副院长为某院,甚至连院长助理有时候也会被人称为某院。其实,这并不是 *** 人的首创,古来有之!就以军门为例,清朝不仅是十五员“正牌”的提督被称为军门,很多加提督衔的绿营总兵和记名提督也都被人尊称为军门。
尤其是在晚清时期,简直就是军门满天飞了!在剿灭发捻期间,很多出身湘军、楚军、淮军的将领因军功被授予了记名提督这个“职务”,也叫“候补提督”。说白了就是,暂时没提督实职(总共只有十五个职位,没法分)可以授予,只能给先给你个提督头衔,你回家“候补”或者在原职位上等着补缺吧……差不多就是“(提督级)”的意思。可问题是,清朝总共只有十五个“正牌”提督的职务,晚清时期却许出去上千个记名提督!等着补缺,不知道要等到猴年还是马月……虽然记名提督只是个虚衔,但这些记名提督却是“等同提督待遇”,自然也是可以被尊称为军门的。
再就是中国 *** 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水师,其总司令丁汝昌的职务就是提督,这也是很多影视剧中称丁汝昌为“丁军门”的原因所在。但北洋水师却不止丁汝昌一个军门,比如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因为曾经被授予记名提督,因此也被人时人尊称为 *** 门。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人,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晚清时期的军门已经不那么“值钱”了,用“满天飞”来形容恐怕也并不为过。
▲北洋水师记名提督、右翼总兵刘步蟾
综上所述,军门和提督有什么区别?军门并不是清朝的正式官职名称,而仅仅是官场上的一种尊称而已。十五员正牌提督和北洋水师提督等等必须是军门,加提督衔的总兵、记名提督等等,理论上也都可以被称作军门,但并不是所有军门都是正牌提督!他们有可能只是加提督衔的总兵或者记名提督。最后再次强调,九门提督不是提督,他是八旗编制内的官员,不属于绿营编制。
▲提督之武职从一品顶子
▲提督之武职从一品补子
为什么上千里路毫发无损?
敬邀!我想问的是慈禧西逃是昭告天下了吗?是偷着跑的吧,然而,那是打着巡游的旗号,到民间微服私访去了,哪个敢怠慢?清朝的官员那脑袋不是白给的,编个什么理由,不行呢?那时候信息是闭塞的,一听说皇上来了,(那里面有光绪),谁不害怕,稍有闪失,脑袋就搬家,谁敢不从,一路走来必然有拥戴的,所以毫发未损,那太正常不过了。
慈禧西逃是临时决定,就连她自己都生死未卜?走一步算一步了,再一说了慈禧西逃,当时那是外侵,又不是内战,老百姓都蒙在鼓里呢,一看皇上来了,敬还敬不过来呢,还敢伤害她,别都是听宫女说的,总在重复慈禧是为什么出逃的,那不用,你看看主题是在问慈禧没带御林军,千里之路为啥毫发未伤?而不是让你叙述慈禧是为啥西逃的,这连3岁孩子都知道不用你去总重复,呵呵!人家郭沫若才是历史考古专家呢。竟整那些别人不知道的,“他把慈禧坟挖出来了,他说慈禧还长尾巴了呢,那我们都信,因为那是他的 *** 手材料。
提起祸国秧民的老慈禧,是人人痛恨的,她才是真正的历史罪人,那次去圆明园看看那些废弃的地基和烧毁的建筑物,一下子就想起了老慈禧,当时就想把她的骨尸攘了去,老慈禧骨尸被攘那都是报应!还有在圆明园的一个屋里滚动式播放圆明园被恢复的原貌,当看到那世界唯一的一座畅春园,是皇家几代人的御园,是世界上稀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八国联军毫无忌惮的肆意烧杀掠抢,砸的砸,烧的烧。真的!!当时我暗暗的流下了眼泪,心真的好疼! 坚决打倒一切侵略我们的外侵国,让他们永远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我的回答完毕! 谢题主!(谢谢阅读🙏🙏!)!(虽然水平有限,但原创奉上),(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