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陷禄啥意思-大明 *** 战将徐达的死因是什么

admin2023-03-05 10:47:5820

紫薇斗数陷禄啥意思,大明 *** 战将徐达的死因是什么?

说起大明开国 *** 武臣徐达的死因,由于受众多野史和电视剧的渲染,大部分吃瓜群众都坚信徐达是吃了烧鹅而毒发身亡。考究一点的会指出不是烧鹅,而是蒸鹅。更考究一点的可能还会说吃了蒸鹅自然不会死,但朱元璋明知徐达有病不能吃鹅肉,偏偏还赐一只蒸鹅,实际上相当于赐死。

说一千道一万,广大群众就是相信是朱元璋杀掉了徐达,谁让你杀了那么多功臣,你不背骂名谁背骂名?但是说归说闹归闹,朱元璋是杀了很多功臣不假,不过徐达真不是他杀的。今天本文就来简单聊一聊这位魏国公的死因及谣言来源,另外重点讲一讲他那些子女们的结局。

朱棣夫妇剧照

徐达之死

徐达,凤阳人,大明开国六公爵之一的魏国公。其实笔者一直持这种观点:朱元璋不是没有可能像 *** 其他功臣那样把徐达也杀掉,但绝不会在徐达去世的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

徐达在他去世之前的几年时间里,每年都在北平和南京之间往返奔波,春去冬回。这样辛苦目的是什么?自然是为了防御北元残余势力对大明江山的威胁。

当时北元王庭尚在,太尉纳哈出又盘踞辽东,元军尚有数十万兵马,大明还远未到天下太平,卸磨杀驴的时刻。洪武十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徐达去世,享年54岁。朱元璋在徐达病重期间不但派出四名御医为其 *** ,还亲自在山川城隍之神面前为其祈祷。祝文中老朱甚至表示只要让大将军多活几年,自己愿意和徐达同年同月同日死。

曩者天下有乱,朕命将偃兵息民,大将军徐达之功为多。今疾勿瘳,朕特告神。愿全生数载,固宁万姓。朕他日与达同往,惟神鉴之。—《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一》

徐达墓

而在徐达死后,朱元璋的反应是“上为震悼,罢朝”。甚至当天晚上这位以铁石心肠著称的皇帝,竟然夜不能寐,“欷歔流涕”。最终徐达被追封为中山王,谥武宁(明朝武臣更高谥号),追封其三代祖先皆为中山王。

至于所谓朱元璋赐蒸鹅杀徐达的传闻,出自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著《廿二史札记》。当然赵翼也是引用明代野史《龙兴慈记》中的内容,而且还加了一句“此固传闻无稽之谈”的评论。但是吃瓜群众并不在乎,故事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如《龙兴慈记》,徐达病疽,帝赐以蒸鹅,疽最忌鹅,达流涕食之,遂卒。是达几不得其死,此固传闻无稽之谈。—《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一》

所谓背疽,在现代医学看来是背部发生了大面积急性化脓性感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导致的。而鹅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并不含有能导致病情恶化的毒素,反而能增强患者的营养。如果你认为徐达是领会皇帝意图从而自尽,那不好意思,朱元璋从来不会因为大臣自尽就放他一马。

徐达剧照

徐达诸子长子魏国公徐辉祖

三年守孝结束之后,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封徐达长子徐辉祖为魏国公。在给徐辉祖(当时名字还叫徐允恭)的诰文中,朱元璋对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尔其永思前人之艰难,忠以立志,礼以守身,恪尽继承之道。”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徐辉祖和曹国公李景隆等二代勋贵一起前往湖广一带卫所学习练兵。其中徐辉祖的实习地点在常德,实习时间长达八个月,直到当年年底才返回南京。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长案爆发,徐辉祖则作为重点保护对象转移到凤阳老家以暂避风头。次年四月风平浪静之后,嗣封魏国公才重新出山,随凉国公蓝玉一起远赴陕西等处备边。

明军本次在陕西大举集结,原本有着经略西北,乃至迁都西安的意图。但随着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去世,计划 *** 取消,徐辉祖等人也返回南京。但总体来说,朱元璋对他这段时间的表现,似乎并不太满意,因为年底的时候同为二代勋贵的李景隆出任了太子太傅,而徐辉祖则不在皇太孙朱允炆的东宫属官之列。

朱允炆剧照

此后的李景隆出任甘肃总兵官,深受朱元璋的信任,而徐辉祖则仅仅负责一些防备 *** ,甚至和礼部翰林院官一同担任国子监考试官。堂堂的将门虎子,最后怎么和文官们混到一起去了?

甲寅,署国子监事学正吴启言:“国子师生例以文学优劣分隶六堂,迩来皆无甄别,高下不分,无以激。宜考第如例。”上命魏国公徐辉祖及礼部、翰林院官同诣监考试。仍令吏部以次录用,毋使淹滞。—《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五》)

朱元璋驾崩之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很快就开始大规模削藩。为了和姐夫朱棣划清界限,徐辉祖曾坚持要求将朱棣的三个儿子,即他本人的外甥软禁在南京作为人质。但是无论他如何表忠心,在三年的靖难战争中徐辉祖始终是一个边缘人物。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年底,朱棣率领精锐南下,目标直指京师南京。四月,朝廷大军和朱棣在齐眉山一带展开决战。由于形势已经极其危急,朱允炆也只能派徐辉祖率军前去增援,但又在首战获胜之后迅速将其调回京师,说明仍然对其不信任。结果朱棣反而振作精神,在灵璧一举击溃官军主力。大军渡过淮河直抵长江,此时徐辉祖和盛庸一起率军在浦子口进行了朝廷方面最后成规模的抵抗。

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朱棣剧照

此后由于都督陈瑄的叛变,朱棣不费吹灰之力渡过了长江天险,进而包围了京师。当时走投无路的朱允炆一边下罪己诏,一边号召天下兵马勤王,可惜响应者聊聊。而在金川门破之后,惟有徐辉祖率军巷战,进行了最后的抵抗。

时谷王橞与李景隆守金川门,燕兵至,遂开门降。魏国公徐辉祖率师迎战,败绩。—《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朱棣登基之后,徐辉祖名列奸臣榜。这位魏国公虽说打仗不咋地,但对朝廷的忠心还是做到了始终如一。朱棣看在皇后徐氏的面子上没有进一步为难徐辉祖,只是将他削爵囚禁于魏国公府。根据《明史》记载,徐辉祖死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应早于去世于当年七月的姐姐徐皇后。七月四日徐皇后崩,七月三十日朱棣封徐辉祖之子徐钦袭封魏国公。此后魏国公家族一直传承至明末。

次子徐添福

对于徐添福,因其早卒,史书上对其记载很少,我们仅仅知道他曾经担任勋卫。勋卫即宫廷侍卫,明初常由功臣子弟出任。

第三子徐增寿

徐增寿在少年时陪着父亲徐达进宫,朱元璋看他非常机灵,特意为其赐名增寿。而他长大之后勇猛过人而又精于骑射,早在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的时候便跟着燕王朱棣讨伐前元太尉乃儿不花,并立下战功。

因为本次的杰出表现,徐增寿一路高升,从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一直升到正一品的右军都督府左都督。朱允炆即位后,徐增寿感念当年和燕王之间的交情,屡屡在皇帝面前为朱棣说好话。

建文帝疑燕王反,尝以问增寿。增寿顿首曰:“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

南京明故宫卫星复原图

而在朱棣起兵之后,徐增寿更是其忠实的拥趸,屡屡向燕军透露朝廷的重要情报。而在朱棣攻入京师之际,走投无路的朱允炆恼羞成怒,亲手将徐增寿 *** 在皇宫右顺门庑下。六月十七日朱棣登基,两天即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忠愍。徐增寿是朱棣即位后 *** 个被封赐的功臣,可见其在靖难战争中的重要性。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五月,朱棣赐徐增寿为钦承祖业推城效义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定国公。随即在六月命其子徐景昌袭封定国公。此后定国公家族一直传承至明末。

第四子徐膺绪

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的徐膺绪墓志,其出生时间是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出任尚宝司卿,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八月出任大同护卫指挥佥事,随妹夫代王朱桂和妹妹代王妃一起之国山西大同。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调回京师,出任金吾前卫指挥佥事。靖难之后升任中军都督佥事,为人“质实无矫饰”。由于徐添福早卒,徐增寿死于建文帝之手,因此永乐五年徐辉祖和徐皇后相继去世后,皇太子朱高炽就剩下徐膺绪这一个舅舅还能时常见面。

皇太子以舅氏甚敬礼之,盖仁孝皇后既崩,诸舅惟膺绪在。每见,必命坐款语移时,退必自送之。有公事常启者,命首领官代之。—《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三》

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二月二十五日,徐膺绪去世,享年45岁。此后徐膺绪的后代一直世袭南京锦衣卫带俸指挥佥事,直至明朝灭亡。

皇太子朱高炽剧照

徐达诸女长女仁孝文皇后

徐家大 *** 生于蒙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小时候便和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定了娃娃亲。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正月,15岁的徐氏被册为燕王妃,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三月随夫君燕王朱棣一起前往北平就藩。

燕王夫妇之间伉俪情深,因为在九年时间里,徐氏为朱棣接连生下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如果没有意外,徐氏应该就像两个妹妹一样安安稳稳地做她的王妃。可惜意外发生了。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在北平起兵 *** 。为了补充兵员,朱棣北上大宁找弟弟宁王讨救兵。此时曹国公李景隆率领大军包围了北平城,双方兵力悬殊,生死存亡危在旦夕。

就在此刻燕王妃徐氏拿出她将门虎女的气魄,一面鼓励儿子世子朱高炽,一面亲自登上城楼防守。其实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明将士有几个不是出自魏国公门下?徐达大将军的女儿往城头一站,谁能忍心下手?朱棣靖难成功,燕王妃居功至伟。

上举义靖内难,后所赞画,多协上意。上帅师在外,留世子守国,敌兵攻城甚急。时城中守卒不支。凡部分措置,备御抚绥,激厉之方,悉得其宜,城卒以全。虽事总于世子,亦多禀命于后云。—《明太宗实录卷六十九》

朱棣登基之后,于当年十一月册徐氏为皇后。徐皇后素以贤德闻名,作《内训》二十篇,又采儒释道嘉言善行类编成书,名《劝善书》。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初四日,徐皇后崩,享年46岁,谥曰仁孝皇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正月,仁孝皇后次子汉王朱高煦护送梓宫由南京前往北京,安葬于天寿山长陵。朱棣驾崩后,即位的朱高炽为仁孝皇后上尊谥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升祔太庙。

长陵

次女代王妃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徐家二 *** 嫁给了太祖第十三子豫王朱桂。次年三月朱桂改封代王,徐氏也改封为代王妃。当年八月,代王夫妇前往封国山西大同就藩。《明史》对代王妃的评价非常低,但实际上这是一次张冠李戴的乌龙事件。

王妃中山王徐达女,仁孝文皇后妹也,骄妒,尝漆桂二侍女为癞。事闻,帝以中山王故,不罪。—《明史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

笔者仔细梳理《明实录》之后,确实发现了所谓“漆二侍女为癞”的记载。但此事发生在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此时的代王妃徐氏早已去世十四年之久。实际上真正下此毒手的是代王的另一位姓徐的妾室,而且正是因为她而造成了代王和王妃之间关系不和。

徐皇后在世之时,代王还算收敛,但当徐皇后去世之后,朱桂将王妃和世子一起赶出王府居住。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世子朱逊煓为母亲出头,和父王之间闹得势如水火。甚至由于可能的口角冲突,“性暴”的代王甚至打算直接杀子。

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朱逊煓去世,徐氏带着两个孙子艰难度日。朱桂对她们不闻不问,祖孙三人靠着内使种地才勉强过活。

今世子已薨,世子之子是曰世孙。仍与祖母同处,给役无人,岁禄不及,止凭内使耕种以养。—《明宣宗实录卷二十一》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四月,已经重病缠身的徐王妃在临终之前最后一次上奏朝廷,为两个孙子讨要名分。宣宗为之恻然,命册朱仕壥为代世孙,其弟朱仕墰为镇国将军。五月十七日,代王妃徐氏去世。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已经袭封代王的朱仕壥给朝廷上疏,称祖母徐氏的坟墓被盗,说明代王和代王妃死后可能都没有合葬。

大同代王府

紫薇斗数陷禄啥意思-大明第一战将徐达的死因是什么

第三女徐妙锦

在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举人陈琏所著的《琴轩集》中,收录了徐妙锦的墓志铭,里面详细描写了徐达四个女儿的伦序:

徐氏讳妙锦,先世凤阳人,父中山武宁王,母夫人贾氏。仁孝皇后及代王妃其姊也,安王妃其妹也。—《中山武宁王第三女徐氏圹铭》

根据墓志,徐妙锦的出生年月为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六月三日。自她成年之后出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出嫁。直到姐夫朱棣死后,才受邀前往北京朝见当朝皇帝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此时其年龄为46岁。

由于徐妙锦身为勋贵之后却终身不嫁,经历太多奇特,在明代中后期便引起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好奇。正德十五年(公元1521年)进士、著名学者黄佐曾就此演绎出一段姐夫和小姨子之间的恩怨情仇,被明末清初史学家黄宗羲收在了他的明代各家文集大成《明文海》之中。

仁孝文皇后崩,时妙锦年已二十有八,文庙闻妙锦贤且美,欲聘为皇后,命内使暨六尚女官往谕旨,妙锦称病辞,匿不出。

在黄佐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徐妙锦之所以不愿意嫁人,是鉴于姐姐代王妃的遭遇。从建文元年四月到七月,短短三个月内二姐身陷囹圄,大姐生死未知,用来解释徐妙锦不愿意出嫁,似乎也说得通。

只是徐皇后去世之时,徐妙锦都已经28岁了,若说朱棣打算将她册立为皇后,未免过于骇人听闻。而且朱棣之所以不再重新册立皇后,明显是向父皇朱元璋致敬。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正月初六日,徐妙锦去世,享年61岁。

徐妙锦剧照

第四女安王妃

安王朱楹,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二子。《明英宗实录》上说安王和徐氏的成婚时间是洪武二十四年,这个记录是有问题的。朱楹出生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这一年他年仅9岁,如何能够成亲?何况《明太祖实录》上并没有安王成婚的记载。

由于朱棣在靖难之后革除了建文年号,仍以洪武纪年,笔者推测所谓的洪武二十四年,其实是洪武三十四年(即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这一年安王19岁,也符合成婚的年龄。此外既然徐妙锦生于洪武十三年,那么徐家四姑娘比姐姐小两岁,和安王的年龄正好匹配。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十月,安王妃徐氏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南京,陪着夫君一起前往封国平凉。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八月,朱楹去世,享年35岁,赐谥曰惠,无嗣。

在明初的时候殉葬之风盛行,太祖、太宗驾崩之后所有妃嫔殉葬,而宗室之中王妃无子也会殉葬。比如三年前太祖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栋去世,郢王妃郭氏殉葬。但是安王妃好在有一个仁孝文皇后的姐姐,最终朱棣下旨让徐氏和其他宫眷一起迁回南京居住。

朱棣与徐皇后剧照

徐氏在南京又生活了33年,期间经历了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和英宗朱祁镇四位皇帝。由于和皇室之间血缘亲情日渐疏远,这位安惠王遗孀受到的照顾水准也是直线下降。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安王妃徐氏去世。

己未,光禄寺奏:“南京内府奉先殿并诸王、公主坟园岁时祭祀,安王宫眷日逐供亿。见贮牲牢不敷,请移文附近州县营办。”上以奉祀牲牢诚不可缺,但不必远取于民,惟令南京守备官于内府给直平买之。况岁不登,民亦艰食。安王宫眷日用以十分为率,减其三分。—《明英宗实录卷五十三》

结语:徐达四个儿子、四个女儿中,除去早卒的徐添福和没有嫁人的徐妙锦,剩下的三子三女之中有一位皇后、两位国公、两位王妃。就从徐达子女过得如此滋润,我们就可以断言这位魏国公必然是自然死亡。不然以朱元璋的性格,还能找一个老头因罪被杀,子孙后代不受影响的例子吗?没有,一个都没有。

发动政变的张柬之等五位大臣封王?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还是先简单地回顾一下神龙政变的过程。

之所以这次政变被称为神龙政变,就是因为当时武周的年号就叫神龙。作为本次政变中的男一号,这时的张柬之已经80岁了。而本次被政变的对象正是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女皇武则天,此时的武则天也已经81岁了。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战,这也是历史之最了。

说实话,张柬之之所以能在80岁当上宰相,这得感谢武则天,虽然也有狄仁杰的大力推荐,但没有武则天的慧眼识人,张柬之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地位的。可事实过于无情,正是这个张柬之,成了武则天大周统治的掘墓人。这对于武则天来讲,不能不说这是她人生更大的悲哀!

神龙政变后,李显当上了皇帝,表面上成了这次政变的更大受益者。可实际上是这样吗?绝对不是!那真正的赢家又会是谁呢?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进行分析。

神龙政变的目的是要剪除二张,二张即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这两个人仗着武则天给自己撑腰是飞扬跋扈、目空一切,当时的世人无不对此二人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

张柬之上台之初就发现了这个引信,他要利用二张,来达到自己更大的政治目的。于是张柬之就找到李显,说明要为民除害,剪除二张。二张太坏了,是个人都不会对他们有好印象,包括李显,所以李显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有了太子的支持,张柬之开始物色合作伙伴,他们分别是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宗室人员有李旦、太平公主。

可是政变还没有发动,就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作为政变主心骨的李显这时居然后悔了,他变了主意,不想去了。箭在弦上,哪里容得你李显反悔,没有办法李显在一众人的裹挟下也就半推半就地参与了。

政变很成功,不但二张被杀,太子李显也继得大位。而作为功臣,张柬之等五人也全部被封为郡王。

政变的成功使得李显较早地登上了皇位。可很明显,李显在这次政变中成本更大,收益最小,收益更大的是策划这次政变的五个人。于是嫌隙很快就出现了,面对五王的居功自傲,皇帝开始疑患叠生。

李显开始寻求新的政治势力加入自己的阵营,以便打压以功勋自居的五人。李显找来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

可悲的是张柬之等人未能做到斩草除根,在扳倒武则天后,没能连武三思一起打到。究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并不觉得武三思是一个对手吧。毕竟武三思只是一个市井无赖出身,况且也没有什么政治能力。

悲剧就此发生,武三思等人向中宗进言,说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根本就不是替你皇帝着想,他们就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中宗李显本来看这几个人就不顺眼了,于是来个借题发挥,干脆把这五个人全部治罪。

最后五人无一例外的全部悲哀地死去,张柬之和崔玄暐还算不错,死在了流放的路上。另外三人中,敬晖被凌迟处死,桓彦范和袁恕己则被乱棍打死,真的是太惨了。

历来政治斗争都是残酷的,身为张柬之等人,应该是有相应的政治智慧的,可是由于自身的性格缺陷,才导致了这场无妄之灾,这又怪的了谁呢?

周鑫玺这个名字怎么样?

名字得分 72

周鑫玺的姓名测试结果

有成功运和发展运,但有家庭灾祸,惟因数理特吉,固稍可得平安。

1、总论:辛勤劳苦收获有限,常在忧愁中度日,依努力程度得到相当的回报,风光一时者有之,但有不知何故而陷入灾难、困扰之灵意,晚景稍平安,天运五行属水者,一生平步青云,可一展抱负。

2、性格:为人努力不懈,凡事都先安排,经过计划慎重进行,外表平静而内心不屈。大都有猜疑心,表里不一,假仁慈之人。

3、意志:意志坚定,注重实际与工作,耐性也佳,可以忍受艰苦,但自己满怀信心,容易陷入一意孤行。

4、事业:有进取心,对家庭责任感很重,一生辛勤奋发,靠努力发展,中途有意外损失。

5、家庭:家庭有不测之灾而陷入不幸之兆,夫妻感情尚称圆满。

6、婚姻:男娶克勤克俭之妻,婚后中途有变化之灵意;女嫁温和才干之夫,婚后和睦但不能白头偕老。

7、子女:男孩多于女孩,健康活泼,长大能成功发展,在社会上一展抱负。

8、社交:人缘不错,社交平凡,喜好安静,厌弃烦难,要求身边的人也较高。

9、精神:心多烦闷,精神生活常在不安定中,有因意外变化而陷入精神劳苦者。

10、财运:依努力可得到相等的财利,天运五行属水时,一生财源甚兴,属金则贫困不安。

11、健康:易患神经衰弱,筋骨酸痛等症。

12、老运:晚景渐入佳境,但精神不安宁,天运五行属水,晚年可得成功之兆。

对基础运的影响:(但天格为9或10时,则天格地格相克而为凶兆。)

吉祥安泰

对成功运的影响:(吉)

如同久旱逢甘露,成长发展无障碍,进步向上。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吉)

性格温和直率,有理性,善计谋,喜静,勉力持家;多少有猜疑心,喜财利。如能守法,将有一定社会实力。

对性格的影响:

性情多好静,富于理智。温厚中带有华丽气质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表面看来似非大活动家,其内部蕴 *** 相当实力,必取得相当的成功。其人生虽属渐进型,但终能为人首领。还可获得家庭的幸福,但其人含有嫉妒心,大都好财利。

关闭

关闭

周鑫玺的天格

概述: (大成之数)大成之数,蕴涵凶险,或成或败,难以把握。

详细寓意: 吉尽凶始,穷乏之数。如有不测灾祸,应守中守正避其凶险。

诗曰:与尽凶始入困途,窘迫病难失亲和,灾害如遇应有止,莫使暗自徒伤悲。

破舟进海,吉尽凶相,穷乏之数。(凶)

基业:官禄、图印、太极、怪杰、富翁、突破。

家庭:亲情不睦,口说长短者多,力持贤明者平安。

健康:女性成风流或与夫别离病弱,弱女皆晚婚。多积德可免病弱。

含义:利去劫空,陷落穷迫、逆运、悲痛或者幼小离亲而困苦,或者病弱,遭难贫困,孤独甚至刑罚。人格有此数者为大凶,为人生更大恶运。但也有例外的怪杰,富豪能出此数者。

周鑫玺的人格

概述: (宝马金鞍)侥幸多望,贵人得助,财帛如裕,繁荣至上。

详细寓意: 性格温顺,得意外之福德。

诗曰:侥幸所得贵人扶,善捉机会有财富,认真努力向前程,家门隆昌得富荣。

侥幸多能的意外惠泽运。(大吉)

基业:天德,月德,君臣,将星,文星,学士,文昌,进宅,祖业。

家庭:家门隆星,可能园满,子孙旺发,男有双妻之格。

健康:可能圆满,而三才者有略患。

含义:饶幸多望之格,若能长辈提携,其成功势如破,世品性良,大有爱护他人之德,家门隆昌,繁荣,至上吉数。

人格有以下数理暗示: 富贵运(多钱财、富贵、白手可获巨财)

吉祥运(表示健全、幸福、名誉等)

男性双妻运

温和运(性情平和、能得上下信望)

周鑫玺的地格

概述: (散财破产)散财破产,诸事不遂,虽有智谋,财来财去。

详细寓意: 须防邪途灾害加重,散财破产运,毅力不确定,薄弱之象,外观幸福,内多困苦。

诗曰:雨夜之花是非命,虚做假实总无影,失去信用无地行,老来更应修身性。

须防邪途灾祸重数。(凶)

基业:将星,文字之星,学者,凶星。

家庭:妻弱无助,子多不肖,心心相印,三才善良者无妨。

健康:病弱,外伤,三才善良才可平安。

含义:散财运,犹如夜雨之花,薄弱散乱之象,虽有才能知识,意力不确定,诸事不能随行,外观幸福,内多困苦,表面依然成事,里面不堪设想,如果妇女有此数,加上其他关系,必逐荒凉。

地格有以下数理暗示: 凶数运(表示逆境、沉浮、薄弱、病弱等)

周鑫玺的外格

概述: (屋下藏金)非业破运,灾难重重,进退维谷,万事难成。

详细寓意: 非业空虚,泥身进海,难以为继,有物将坏这象,更大凶数。

诗曰:非业破运灾祸重,厄难迭来又惨淡,诚实守信免不幸,方得福临报安平。

非业破运的空虚数。(凶)

基业:官星、部将、美术、智能、红艳、凶象。

家庭:亲情不立,兄弟相隐,离祖败家,凡事百忍则家中能平和。

健康:泥牛进海,难以为继。三才配合不善者命运多难,病弱。金木者安全。

含义;物将坏之象。具有非业的诱导,所谓大凶之运一不生不得平安,陷于逆境。或导至病弱,非业不能支持一家者。或幼时别亲,而陷困苦或者叹子女的不幸。应以修身养性为要。

地格有以下数理暗示: 凶数运(表示逆境、沉浮、薄弱、病难、困难、多灾等)

周鑫玺的总格

紫薇斗数陷禄啥意思-大明第一战将徐达的死因是什么

概述: (沉浮) 盛衰交加,波澜重叠,如能慎始,必获成功。

详细寓意: 一盛一衰,竭力经营。

诗曰:成衰交加命运期,一时名利就分歧,平生保守平安路,到老变成苦安居。

盛衰交加的竭力经营数。(半吉)

基业:文昌,学士,节度,时禄,败退

家庭:时有争执,灾祸病患,三才善者安康自在

含义:一盛一衰之象,必然可得昌盛,搏得一时名利,然后发现运中自然的凶兆,到晚年出挫折困苦。应需提早注意。

地格有以下数理暗示: 次吉祥运(表示多少有些障碍,但能获得吉运)

为什么到现在都被一些西南人民奉为神灵?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将李定国生平简述一遍你就明白这是为什么了。

李定国(1621—1662年),字鸿远、宁宇,明末清初著名的农民 *** 将领,南明时期名将,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抗清将领之一,民族英雄。陕西延安人,一说榆林人。张献忠义子,封为安西将军。南明时期封“晋王”。隆武二年(1646年)张献忠战死后,与孙可望等率部联明抗清。李定国富有远见、胆识非凡、英勇善战。在镇守云贵之时,爱民如子,被云南人视为滇中脊梁!死后奉为神!

李定国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崇祯三年(1630年),朝廷田赋税重,灾害连年,民无生计,因生活艰难,李定国父母在贫病中早亡。为了生存,年仅十岁的李定国就参加了张献忠 *** 军。张献忠见李定国相貌不凡,便收他为养子。张献忠共有四个养子:即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从此,李定国开始跟随张献忠习文学武,转战四方。

经过十多年的磨练,李定国已经成长为军事过硬、智勇双全的青年将领。李定国有一个长处:就是用功勤奋,不耻下问。没有弄懂的事情一定要弄懂才肯罢休。另外还喜欢与有才能的人交朋友,为人坦诚,平等待人,在军中颇具威信。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21岁的李定国跟随张献忠在河南、湖北一带转战。在攻打襄阳时,因襄阳城坚固险要,若用强攻,伤亡必大。李定国乔装成明军差官,带着20余骑连夜赶到襄阳城下,大声斥责守城士兵开门,守城将士见来人趾高气扬、不敢怠慢,打开了城门。张献忠大队人马趁势进入城内,攻占襄阳后,明大学士、襄阳督师杨嗣昌所储的十余万军资粮草,皆为农民军所得。张献忠军备因此有了很大补充,军力大增。所以襄阳大捷是 *** 军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春末,李定国随张献忠入四川,李定国率本部破夔门(今属重庆奉节)、陷涪陵、占重庆。一路风卷残云,所向披靡。八月,李定国率本部一路攻入成都。冬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帝,正式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年号“大顺”。李定国因军功卓著被封为安西将军(后为安西王),监管16座军营。这年李定国才24岁,史书说李定国身高八尺,相貌俊伟,做事合度。在大西军中尤以宽容、仁慈闻名,由于李定国作战勇猛,时常一马当先,冲锋在前,所以人称其为“小尉迟”、“万人敌”,李定国因此成为大西军中智勇双全的名将。世人称张献忠的四个养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为“四将军”,他们四部人马构成了大西军的四大主力。

顺治二年(大顺二年,1645年)夏,南明福王弘光(朱由崧)政权灭亡。清廷派满洲镶白旗人何洛会为征西大将军,打算自陕西攻四川,由于受到李自成余部的牵制未能成行。由此坚定了张献忠抗清决心。当时,大西政权与“两面四方”作战。所谓“两面”:就是张献忠要面对南明政权(明朝残余)和清朝 *** 两个方面的威胁。所谓“四方”:就是原明朝余部川陕总督樊一蘅,南明政权大学士兵部尚书兼川湖云贵总督王应熊,清朝肃亲王豪格、吴三桂以及四川地方豪强的四个方面的攻击。顺治三年(1646年)冬,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中箭身亡。

张献忠死后,为避开清军锋芒,保存剩下的有生力量。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冯双礼等带领在危难中收集起来的残部数千、家口万余人由顺庆(今南充市)急速向南转移。腊月,他们在重庆行军途中,遭到明军曾英部的阻击,当时,大西军余部已断粮十余日,仅靠购买的少量粮食和野菜充饥。面对险境,李定国决定率军作为前锋趁夜先行从重庆北强渡长江。南明总兵曾英尚在江防布置,遭到李定国的突然打击,猝不及防被杀,十几万残明军顷刻瓦解。在重庆,李定国与四位将军商议,处死了唆使张献忠妄杀四川军民,久遭军中积恨的大西政权左丞相汪兆麟。李定国等乘胜进抵綦江,继续向贵州遵义方向转移。

清顺治四年(明永历元年、1647年)正月,大西军由遵义继续向贵阳进军。三月,李定国作为前锋,连克贵阳、定番州(今贵州惠水县)、永宁州(今贵州关岭县)等地,贵州西部诸郡望风而降。此时孙可望与李定国产生分歧,李定国主张:西进云南,联明抗清,深入云贵,站稳脚跟,俟条件成熟,然后东出湖广(今湖南湖北),北定中原。孙可望原不打算联明,见李定国说得在理,只好同意。由于孙可望是张献忠的大养子,被大伙推举为主帅,联明抗清局面开始形成。四月,孙可望、李定国率大西军开进昆明,城中百姓万人空巷、出来迎接。四将军分别说服沐天波与农民军联合,宣布:“共襄勤王,恢复大明天下”。 沐天波是明开国功臣沐英的十一世孙,是明朝世镇云南的最后一位“黔国公”。

此前的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初,云南武定土司吾必奎发动叛乱,声言:“朱皇帝都没了,哪还有什么沐国公”。叛军先后攻下大姚、定远、姚安,云南震动。九月,沐天波急忙调集石屏土司龙在田、嶍峨土司王扬祖、蒙自土司沙定洲、宁州土司禄永命、景东土司刁勋等部一举击败叛军,活捉了吾必奎及其党羽。没想到,沐天波前脚驱狼,后脚来虎。腊月初一日,蒙自土司沙定洲反叛,亲自率领士卒攻进黔国公府,得到了沐国公府里的所有珍宝,同时分派部众占领省城昆明各门和要道。史称“沙普之乱”。

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二月,大西农民军在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率领下,赶走了沙定洲。沙定洲退回阿迷(今云南开远)后,屯兵在地势险要的佴革龙(今云南文山县德厚),与副手万氏分险据守。命部将汤嘉宾、陈长命、铁老虎等人在佴革龙外围各据一山立营。他们之间相距数十里,互为犄角之势。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孙可望令李定国攻取沙定洲。李定国来到开远,与沙定洲相持数月,沙定洲认为李定国不过如此,便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情绪,其实沙定洲哪里知道,李定国由于不熟悉这里环境,风土人情。表面与沙定洲周旋,实际勘察地形、侦查敌情,顺便了解当地百姓情况和需求。

一天沙定洲、万氏等人在汤嘉宾的兵营饮筵。被李定国侦知,立即率兵将汤嘉宾的兵营围住,但就是不去攻打营寨。李定国将敌营用木栅围住,切断其水源。重点攻打来援之敌。也就是兵书上说的“围点打援”。沙定洲援军受到重创,当然不敢轻易再来。沙定洲、万氏、汤嘉宾等人见援军不到,又干渴难耐,只得率兵突围。谁知刚接近木栅,就被大西军用箭射倒了一 *** 。几天后,沙定洲支持不住,只好率众出降,被李定国押往昆明交黔国公沐天波后处决。

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军攻占了湖南,继而又攻占了桂林,南明大将瞿式耜被杀,永历政权的处境日下。朱由榔由肇庆逃到梧州又逃至南宁,手边无兵可派,只有依靠大西军这唯一的一支力量了。明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1651年)初,南明昭宗朱由榔派使臣前往贵州,封孙可望为冀王,但孙“犹不受”。后封秦王方肯接受,驻守贵阳。李定国则封“晋王”,镇守昆明。

李定国在云南天天 *** 演兵马,一年多时间就练出了3万精兵。同时,他托人在缅甸等地买回了几十头大象,组成大象队,聘请专人负责训练。明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春,清廷命定南王孔有德由桂林出河池,进攻贵州;命吴三桂由嘉定(四川乐山)出叙州(四川宜宾)进攻川南贵北;企图夹攻贵阳。三月,李定国写信提醒孙可望注意加强军备。孙可望则命李定国、冯双礼组成东路军,率8万人向湖南攻击;刘文秀、王复臣等组成北路军,以6万人向北攻击四川。北路军进展顺利,收复川南部分地区。东路军在李定国带领下攻克了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 *** 清军总兵杨国勋,清军主将沈永忠退守湘潭。

李定国在靖州武岗得知广西桂林防务空虚,决定分兵南下。六月,李定国兵分三路,右路军重点夺取桂林以北的重要据点严关(今桂林兴安);左路军重点夺取全州及附近要冲;自己亲率中路军直取广西重镇桂林;左路军完成任务与右路军、中路军在严关汇合;原来清军得知李定国挥师南进,忙收缩兵力回援。清军、大西军在严关附近遭遇,双方展开大战。那天雷鸣电闪,大雨滂沱,双方正杀得难解难分之际,李定国命大象队参战,这些庞然大物是清军没有见过的,自然心惊胆颤。大象军横冲直撞,搅得敌阵大乱,清军尸横遍野,活着的不敢恋战,没命地向桂林城逃去。李定国乘胜追击,跟着清兵进了桂林城。清军主将、定南王孔有德兵败 *** 。李定国则继续南下攻克柳州,向东攻克梧州、永州(今湖南零陵)、衡州(今湖南衡阳),转北直逼长沙。长沙巡抚金廷献吓得从长沙逃至郫州(疑是荆州),监司以下官员都逃遁一空。

李定 *** 不仅战斗力强,而且纪律严明。徐霞客的儿子、明末江阴隐士李寄曾说:“定国兵律极严,驻师半载(指在长沙),居民不知有兵,入市输买。定国所将半为罗倮傜佬,虽其士官极难钤束,何定国御之有法也”。李定国的节节胜利,清廷大为恐惧,急忙命洪承畴经略湖广、云贵、两广,驻长沙,十月,又派皇族敬谨亲王尼堪等率十万大军来攻。此时李定国在衡阳一带转战。双方在衡阳城外展开大战,杀了四天四夜未见胜负。李定国知道对方兵多势众,久战对己不利。便设下埋伏,佯装败退。诱敌来追。尼堪果然上当,尼堪和几个清朝贝子在层层包围中战死,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赞道:“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此后一年多时间,李定 *** 击溃清军数十万人。孙可望见李定国功大,心生妒忌,早先就在联明抗清问题上与李定国发生过不愉快。于是决定亲自来到前线打个漂亮仗提升自己声望。然而,大西北路军由于主将刘文秀轻敌,在保宁(四川阆中)作战中被吴三桂击败,副将王复臣牺牲。孙可望克扣李定 *** 饷,还准备在沅州将李定国扣押,接管李的全部军队。李定国得知消息,不愿与孙可望闹翻,因为那样会对来之不易是局面造成重大损失,李定国将大部兵马留在衡阳,自己带少量军队退守南宁。孙可望非常恼恨,但又无可奈何。孙可望认为李定国重点防守不能保全到手城池土地。便将军队分散各地驻防,由于兵力分散,战不能战,守不能守,容易各个击破。不久,清平南王尚可喜派水陆舟师夺取了梧州和桂林。李定国等大西军将士取得的大好局面,就这样被孙可望 *** 殆尽。

李定国因兵少,无力与敌正面作战,只好退到南宁。永历十年(顺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李定国进入安龙(今贵州安龙),接永历帝朱由榔住昆明。孙可望逼走李定国后很快就自食恶果,10万明军与清定远大将军屯齐带领满汉主力在宝庆作战中兵败,伤亡颇众,不得已逃回贵阳。孙可望不思己过,将气撒在李定国身上,认为这是李定国见死不救造成的。认定李定国接走永历帝是拆自己的台,坏了逼朱由榔禅位自己称帝的好事。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1657年)八月,孙可望医治好创伤,亲率10万大军向驻守云南的李定国发动大规模地进攻。

当时,李定国只有3万,其中大半还是未训的新兵。双方力量悬殊,李定国决定采取诱敌深入之法,诱使孙可望进入山区埋伏圈。孙可望一路未遇抵抗,兵不血刃就攻到了曲靖附近的交水河畔。正在庆幸自己“勇猛无敌”时,前军突然大乱,原来前锋大将白文选不愿内战,弃军投奔了李定国。孙可望大怒,自己亲自指挥前锋强行渡河,部队渡到一半时,李定 *** 发动突袭,双方展开混战。白文选率本部5千铁骑冲杀过来,孙部左军主将马唯兴率本部阵前倒戈,与白文选联兵直抄孙可望后路并高喊:“欢迎晋王”!“归顺晋王”!孙可望一败涂地,又见军心已变,不敢恋战,拔马便逃,十万大军仅剩50余骑随其逃走。

孙可望逃回贵阳,贵阳守将不予接纳。失败沮丧、无家可归迫使孙可望怒火日盛,便跑到长沙投降了清朝,打算借清兵复仇。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1658年),孙由长沙进京陛见顺治帝。清廷封他为义王,赐银两次共—万二千两。后因用驿传(驿站传递文书)从上海接其弟孙可升到北京、放债获利等事件遭到清廷言官的 *** 。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1660年)冬月,孙可望落得个“随出猎被 *** ”的下场。也就是满人借围猎之机,将他 *** 了。

孙可望投降后,向洪承畴献出了西南地区的地图,并且告诉了南明军的具体情况,清军摸清了李定国的底细。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数十万大军分别从四川、湖南、广西重压过来。贵州、云南岌岌可危。由于原孙可望部与李定国部尚在磨合、不能协调一致,战力并不高。清军三路杀来,特别是四川的吴三桂已经攻陷贵阳、杀向云南。李定国只好先派兵保护永历帝朱由榔由昆明向西撤退、再转缅甸藏匿。自己则率 *** 向中缅边境退守。不少原孙可望的将领吃不了边境之苦,相继选择投降了清军。清军攻入云南后,朱由榔逃到缅甸曼德勒,被缅王收留。后来吴三桂攻入缅甸,缅王将朱由榔献与吴三桂。1662年六月,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吴三桂绞死,南明灭亡。

正在勐腊作战的李定国得知消息,忧愤成疾。不久病情恶化,同年月底(1662年六月底)病逝,享年42岁。临终前还嘱咐儿子及部下:“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向清投降啊”! 李定国死后,其部下有数千人坚决不降,他们分散在阿瓦河以东百里,后被称为“桂家”。这一帮人中大部分逃脱了清军魔爪,后代至今尚存。李定国死后,云南勐腊各族人民奉其为神,行人游客路过晋王墓均顶礼膜拜。后来云南人又在后山复建一座“汉王庙”,经常在春节前举行隆重祭祀仪式。

后人称李定国是明末是反抗压迫的民族英雄,说:“若非孙可望等叛徒泄密,假以时日,南明军与清军鹿死谁手还不一定”。李定国用兵如神,有小诸葛之称。而且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当时就有人记载“凡士伍破衣敝絮,皆送入后营,纫织为衬甲、快鞋之用,无弃遗者。或传定国兵当以夜至,比晓则已过尽矣。故所至有功”。就连对手清朝廷也称赞李定国有“五伯之大仁大义、谦恭下士”。当代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中称赞道:“李定国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农民领袖和抗清英雄,他宁死不屈的气节,联合西南各兄弟民族共同反抗民族压迫的动人事迹,三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

个位老师给看看这个八字如何?

各位大神已作评价,无更多见地。但实话实说,本八字确不咋地!何故?有以下不同看法:一九九七年农历六月初八子时生男,涧下水命,生肖牛。以日干生月取格,乙生未月为杂气,干透丁火,为食神命格;用神为癸水丙火。命宫庚戌,生逢天艺星,主其心性平和,艺道有名;胎元戊戌;地支子丑 *** 、卯未跘合、子未相害,卯刑子无礼之刑。八字十神无正官、正财、正印、劫财,故难为官,易婚变,父母缘薄,手足无助。若论神煞,虽有天乙贵人相助,但落空亡,徒增劳碌。日柱坐禄,应食皇粮,但遇刑,则为“破禄”。命带福星,衣食不缺,但难成“金玉满堂”之人。年柱和时柱均落空亡,主祖上无荫,16岁前逆多顺少,49岁后易陷孤困之境。好在“子丑 *** ”,应在技艺舞蹈方面有上乘表现。但子未相害,必有七伤之事。而卯刑子,也不利于子孙,且晚年不吉。最明显的信息是婚姻不顺,因为“年月干同”、“妻星不在妻宫”、且桃花在时支,两偏财无正财,这些都是婚姻不顺的标志性信息,易有婚变。特别是每逢马年、鸡年和每年的农历五月、八月,桃花泛滥,需加强道德修养,反之必引火烧身。而命带“灾煞”俗称“ *** 煞”,易有刀光血灾,应小心提防,多做有益之事,注意遵纪守法,以免受牢狱或血光之灾。特别提请注意本命年的农历二月和每年二月,方位正东偏北为“灾煞”凶位,宜尽可能不去涉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