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床的由来-大红袍的典故
东床的由来,大红袍的典故?
说起大红袍,历史上还有一个流芳千古的故事。在1385年,也就是明朝洪武十八年,举人丁显上京赶考,途经武夷山时生病了,腹痛难忍晕倒在地。幸被天心庙永乐禅寺的方丈救下。方丈取出陈年储藏的茶叶泡与他喝,才救了他一命。得救后的丁显后来高中状元,并被招为东床驸马。
一个春日,丁显回到武夷山感谢老方丈 救命之恩,方丈领他来到武夷山九龙窠,看到峭壁上长着三株茶树,芽叶肥厚枝叶繁茂。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树的茶叶治好的。状元要求采制一些献给皇上,状元带茶进京,恰巧皇后腹痛难忍卧床不起。状元立刻取出茶叶泡好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赐予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去武夷山封赏。
状元来到九龙窠,命人将皇上御赐的大红袍披到三棵茶树上以示皇恩。等掀开大红袍时茶叶泛着紫红色的光芒,茶叶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人们都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作大红袍,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乘龙快婿典故王羲之?
书法家王羲之,是东晋司徒王导的侄子,王家在那时,可是东晋王朝的名门望族,有名的琅琊王氏。
王羲之,字逸少,祖父王正曾官至尚书郎,父亲王旷曾为淮南太守。王羲之幼年时并无超常之处,甚至说话还带点口吃。13岁时去拜访周顗(官至尚书左仆射,以雅望而获盛名),周顗深感此人非比寻常,当时酒席上烤牛肉是最珍贵的菜,贵客未尝,周顗就先割下一块递给王羲之,王羲之因此被人注意,开始扬名于世。
成年后,王羲之一改口吃,变得能言善辩,且耿直刚正,书法达到前无古人的地步。人们评价他的笔势“飘逸若浮云,矫健若惊龙。“伯父王敦(琅琊王氏,东晋将领、宰相、权臣)和王导(王敦堂弟,东晋政治家、书法家)对他十分器重。王敦的主簿,陈留人阮裕很有名气,王敦曾鼓励王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最有出息的子弟,应当不比阮主簿差。”
王羲之为人不拘小节,一心专注于书法,风采绝伦,常让士人倾倒,还被太尉郗鉴选为女婿,这段选婿经历也颇为有趣。
当时太尉发话,说要到王府挑选女婿,于是王府子弟个个正襟危坐,严阵以待,只有王羲之不以为然,但拗不过母命,勉强参与候选。王导府第厅堂里的场景可谓滑稽无比,在北墙一边,七八位英俊少年端坐着,他们华冠 *** ,傅粉熏香,有的顾影自怜,有的十分矜持,有的手持书卷装模作样。只有大厅的东壁那儿,出现极其不协调的一幅景象:一位英才少年着装半旧,正旁若无人的在案桌上吃东西。更为夸张的是,他上衣半敞着,露出了自己的肚子,一副惬意自若的神态。
此时,阮参军陪着一个人走了进来,那人未穿官服,但气宇轩昂、步履矫健,看起来像是一位武将。那人走到大厅中央站定,既不说话,也不寒暄,只是一个个地审视诸位郎君。他似乎对所有人都不满意,看到中间还忽然大笑起来,随后与参军说了一句话。原来有人抹的粉跟胭脂混在了一起,显得面上又红又白,如同女妆。
当看到最东头时,终于看到了袒胸露腹的王羲之,却忍不住走上前去,打听他的身份:“足下何房郎君,敢请示知名讳?”王羲之站起来从容对答:“在下王羲之,生平无意与 *** 联姻,只因母命难为,所以来此,因此出自何房,也不消说起。”说完仍坐下吃饭,全不管来人是否还有话要说。
原来那个人是郗鉴的心腹部下曹讷,奉主之命前来选婿。此人似乎有如九方皋相马,能看到常人看不出的东西。当他回去给郗鉴禀报时,将王府里的英俊少年们都略过不提,大谈特谈那位东床袒胸露腹的人,说他神采奕奕,气度从容,纯净自然,不事虚饰。
郗鉴问他:“这位郎君容貌如何?”
“下官没有仔细端详,不过总觉得他体貌有若游云惊龙。”
“他有多大年纪?”
“下官也未询问,大概二十岁上下吧?“
“叫什么名字?哪房中人?”
“他自称王羲之,还说不愿与 *** 联姻,也就不愿说哪房人。”
“哈哈,此人原来就是王羲之呀!”郗鉴忽然大笑,惊得正在屏后偷听的女儿郗璇和郗夫人差点撞在屏风上。郗鉴笑罢,大声说到:“好!好!好个不愿与 *** 联姻的王羲之,老夫偏要招他为婿!”
正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王羲之不想与 *** 联姻,却偏被郗鉴选为乘龙快婿,这就是”东床快婿“这一典故的由来。不过王羲之与郗鉴之女郗璇结婚,二人琴瑟和谐,生活倒也幸福美满
文言文中东中的意思?
<名>东方;东边。《木兰诗》:“~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器乎~西,隳突乎南北。”【又】<动>向东;朝东。《望洋兴叹》:“~西而视,不见水端。”《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割膏腴之地,北取要害之郡。”②<名>主人。《礼记?曲礼》有“主人就~阶,客就西阶。”之说,以后遂称主人为~。《红楼梦》:“况且你都拿出来做这个~也不够。”【东床】指女婿。【东第】王公贵族所居的府第。【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又指太子。【东君】日神。春神。东王公。【东隅】东方日出之处,指早晨。大女婿的别称?
大姑爷。大女婿好多地方叫大姑爷,女婿就是姑爷,老丈人都把女婿叫做姑爷,大女婿就是这家大姑娘找的对象。古时候,女婿称为东床或者乘龙快婿,也有称金龟婿的。女婿就是半个儿子,现在独生子女就没有大女婿二女婿之分。大女婿就是大姑爷。
请问陈世美的原形是谁?
陈世美的原形·陈年谷 ----《探索·发现》新考《铡美案》 陈年谷,自号熟美,湖广均州人。生于1625年,自幼聪颖好学,发愤读书。清顺治八年的举人,顺治十二年中进士。由于政绩突出,陈年谷屡受顺治皇帝重用。被封为贵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参政。康熙十年后,陈年谷升任户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携妻告老还乡,目前其传人已有十二世之多。 一个流传了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一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戏曲剧目。事实上,忘恩负义的陈世美与忠贞不移的秦香莲几乎已经成了国人爱情生活的参照与是非标准。只是现在人们突然发现,《铡美案》的故事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人,却无其事…… 创作于清代的戏曲《铡美案》的主要情节: 民女秦香莲与书生陈世美本是一对恩爱夫妻。丈夫后来进京赶考,时过三年杳无音信。秦香莲携一双儿女进京寻夫,到了京城方知陈世美科考高中状元,且已娶了皇帝女儿成为东床驸马。此时陈世美一心贪图富贵,不认妻儿,并欲加害她们 *** 。秦香莲百般无奈,喊冤开封府。包黑子包拯不畏权势,为民申冤,铡了陈世美。 对于均州历史上是否真的有陈世美、秦香莲,丹江口市的百姓几乎是众口一词称是;而《陈年谷秘史》的作者则认为历史上并没有陈世美其人,《铡美案》中陈世美在生活中的原型,是一个叫陈年谷的人。 陈世美是否真有其人 大凡说书唱戏,剧中人出场都有自报家门的习惯。在戏曲《铡美案》中,陈世美、秦香莲都提到自己是湖广均州人氏。那么,湖广均州又在哪里呢?湖广,是明代至清初时的一个行省。包括现在的湖北和湖南。均州,就在湖北,也就是如今的丹江口市。 对于均州历史上是否真的有陈世美、秦香莲,丹江口市的百姓几乎是众口一词:“陈世美是我们丹江人。”“秦香莲是老均县人,六里坪秦家楼人。”…… 如果均州历史上有陈世美、秦香莲这两个人,那有没有历史文献或文物遗存能证明呢?童德伦,今年76岁,为弄清楚陈世美的来龙去脉,他耗费10年精力,搜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民间传说,写成40万字的专著《陈年谷秘史》。出人意料的是,童老先生认为历史上并没有陈世美这个人,《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在生活中的原型,是一个叫陈年谷的人。 不仅如此,童老先生还认为:生活中的陈年谷与戏曲中的陈世美,是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他说,我从小时候听老年人讲,戏中的陈世美就是陈年谷。 陈年谷是一个清官,他不徇私情得罪了同学,同学们故意编戏 *** 于他。我一直想把这件事情搞清楚。 在童老先生的书中,陈世美成了陈年谷。同为陈姓,但有两字之差。 陈年谷,均州人。出生于明代天启五年,自幼聪颖好学,发愤读书。清顺治八年,陈年谷考取举人,顺治十二年考取进士。由于政绩突出,陈年谷屡受顺治皇帝重用。被封为贵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参政。康熙十年后,陈年谷升任户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携妻告老还乡。 据童老先生考证,陈年谷不仅在官场上一帆风顺,其道德品质也没有什么可指责之处,更没有贪图福贵、杀妻灭子之事。 而且,童德伦还搞清了陈年谷的号叫熟美,是他上学时自己起的。因为在那时,文人之间很少直呼其名,一般都以字号相称。根据他的字号,我们也可以称陈年谷为陈熟美。这样,陈年谷又和陈熟美画上了等号。 而陈熟美和陈世美已经非常接近,只有一字之差了。 既然陈熟美是陈世美的生活原型,那么陈熟美一是政绩突出,二没当过驸马,三也没抛弃糟糠之妻的记载和传说,与《铡美案》如此大相径庭作何解释?何况陈熟美是明末清初人,又如何让宋代的包拯给铡了呢? 《铡美案》如何出炉 根据童德伦的考证,这出戏是这样编成的:清顺治十五年,陈熟美的同窗好友仇梦麟与胡梦蝶从均州到京都找陈熟美求官,被陈熟美讲明道理后婉言拒绝。仇、胡二人大为不满,认为陈熟美在求学期间,他们曾接济过他,现在他仕途已就,反而忘恩负义,不念旧情。 怨恨而归的仇梦麟和胡梦蝶走到河南南阳,正遇上当地上演曲剧《琵琶记》。二人看到戏中所演正是忘恩负义之事,于是计上心来。他们不惜花费银两,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把《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熟美,编造了一出他们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 戏的内容差不多,只是把名字换了一下。为掩人耳目,他们不敢用真名,而是把陈熟美变成了陈世美,还把陈世美说成了驸马。改编后的《琵琶记》在河南、陕西、湖北一带的演出,还真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共鸣。后来根据观众的愿望,又改编成陈世美让包青天给铡了。 于是清代的事也就“演绎”到了宋代,戏名也变成了《铡美案》。 令仇、胡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为泄私怨一时冲动,酿成了一个无可弥补的历史冤案。 在《续辑均州志》的历代秀才名录里,我们还真的找到了仇梦麟的名字,他与陈熟美是同年的秀才,这就进一步证明他们的同学之说。 作为戏剧中的另一个主人公,陈世美的妻子秦香莲,童德伦先生认为,秦香莲和陈世美都是戏剧人物,是艺术形象。她的生活原型真名叫秦馨莲,是均州六里坪秦家楼人氏。她是陈熟美的第二个妻子。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根本没有戏剧中所编的那些情节。编戏人为了掩人耳目,把秦馨莲改成秦香莲。 在丹江口市,我们曾多次听人们说,均州城从来不演《铡美案》。 原丹江口市豫剧团团长彭书斌介绍说,就是没演过。解放以后,虽然没有人再去为这个事那么认真了,但也没有演。因为演了也没有人看,也没有票房。我本人呢,就是演陈世美的,但那是在外地演的。而我在任团长的时候,1985年我们团曾创作排演过一出戏,就是为陈世美喊冤。 《陈年谷秘史》一书和《陈世美喊冤》这出戏,毕竟属于文学艺术的创作范畴,难免有演义的色彩。而《丹江口文史资料》,则有对于此事的论述。 均州城从来不演《铡美案》 《丹江口文史资料》,湖北省丹江口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是对地方史志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是严肃可靠的。 在这部文史资料的 *** 辑里,我们看到一篇题名《陈世美其人其事》的文章。文章开门见山地说:均州有个陈年谷已是不争的事实,争议的焦点在于陈世美是否影射陈熟美? 原丹江口市政协副 *** 陈天裁介绍说,当时能够确认陈年谷号熟美的有三位老人。其中之一是原一中的退休教师陈棠,他是陈年谷的第十代子孙。他曾听到他的祖父给他讲过他的高祖叫陈年谷,号熟美,而且屋后有他的衣冠冢,也听到过有关陈世美就是影射陈年谷的这个情况。 三位老人抱着对历史和后人负责任的态度,相互印证,搞清了陈年谷号熟美的由来:孟子在《告子章句上》一文中写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巳矣”。陈年谷由此想到,自己名叫年谷,而谷子熟了才美,于是就自称号熟美。 关于陈年谷同窗学友编戏 *** 嘲弄之事,文章也作了充分肯定,主要事实与童德伦书中所述完全一致。 陈年谷的第十代孙陈棠已经去世,我们了解到陈棠还有一个胞弟叫陈吉棋,他仍健在,现居住在武汉。陈吉棋老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爱人是教员,也早已退休。他们育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他们应该是陈年谷的第十一代孙了。 对于陈年谷以至后来陈世美的故事,陈吉棋很早就听爷爷和父亲说过。陈吉棋说,小的时候我见过我家的神龛上供奉的祖宗牌位,有陈一奇、陈年谷。我还清楚地记得陈年谷的号叫熟美,他的墓就在我家的背后。以后修水库被淹没了。我小的时候我父亲说,我祖父年轻的时候,河南有个剧团到我们县上来演《铡美案》,当时我祖父四兄弟,还邀约了些亲朋好友,到剧场就砸了戏箱,打了演员,把剧团撵出了均县。从此以后,这出戏在我们县上再没有演出过。 一个传说可以折射出一段历史。一段历史又能演绎多少个传说?对于这个故事,我们可否这样去认定:陈世美是陈熟美,因为这是编戏的人渴望达到的目的;但陈熟美又不是陈世美,因为陈熟美没有忘恩负义,杀妻灭子。 我们无需为陈世美翻案,因为它只不过是虚构的戏剧中的人物。我们也无需为陈熟美翻案,因为陈熟美一生磊落,无案可翻。 我们只需让人们了解一段历史,了解一个被人称为陈世美的陈熟美,是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