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巳男婚姻-77年的人属什么
丁巳男婚姻,77年的人属什么?
1977年出生的人属生肖蛇。1977年出生的人是丁巳年生,沙中土命,五行火旺之人,做事会比较冲动。丁巳蛇人性格热情,处事圆滑,富有原则,对事物喜保持观望,知兴替,感知力丰富,前瞻力极佳,理智。急躁,缺乏耐心,待人宽厚,富有灵气。身边桃花旺盛,对爱情投入。

生肖蛇的性格特点
生肖蛇天生聪明能干,非常聪明。他们很有主见,而且不喜欢依赖别人,非常的 *** 自主。生肖蛇做事很有计划性和条理性,并且努力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生肖蛇只要对一件事情或一个人上心,就会努力去争取,直到自己取得成功。他们从来喜怒不形于色,在真正执行行动之前几乎都是已经策划好的。但是生肖蛇是一个疑心比较重的人,他们不会轻易去相信一个人,更不会把自己的秘密轻易的吐露给别人。生肖蛇很精明,即使对方真心相待,但是也会在暗中偷偷的观察考量一段时间,才会去真正的交心。

生肖蛇和什么生肖相冲
与蛇相克的生肖是虎,属蛇遇属虎会有冲突,相互厌恶、相互怀疑,不能相处,只能维持冷淡的关系。
生肖蛇的配对:生肖蛇和属猴女
属蛇男和属猴女的婚姻非常值得期待,能过得富足幸福,儿女双全。属猴女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善于交际,属蛇男属于内敛睿智型,双方非常的互补。和属猴女在一起,属蛇男非常放松自在。属猴女是行动派,不是懒散的任。两个人会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携手共进一起取得进步。
生肖蛇的配对:生肖蛇和属狗男
属蛇女和属狗男在一起,相处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感情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不会出现太大的摩擦和矛盾。双方性格十分互补。
属狗男温柔多情,属蛇女冷静理性。
属狗男是居家好男人的类型,渴望家庭温暖的属蛇女与他们结合的话婚后生活将会特别滋润。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婚姻生活当中,应该学会多沟通和交流。
但是晋王本为继承人培养?
“烛影斧声”,指的是发生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壬午夜,赵匡胤离奇去世的事件。作为一件千古疑案,此案源于李寿将“烛影斧声”引入《续资治通鉴长篇》引起,而作为赵匡胤去世前后的直接参与者和更大“受益人”,赵光义自然毫无疑问的成为了更大嫌疑人,那么真的是赵光义 *** 了兄长吗?
赵光义作为国之储君,根本没有作案动机此案还要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开始讲起,彼时杜太后病重,于是与宋太祖赵匡胤、宰相赵普定下“金匮之盟”,即宋太祖百年之后由其弟赵光义继位,再由赵光义传给四弟赵光美,最后由赵光美传给赵匡胤长子赵德昭(另说赵匡胤传赵光义,再由赵光义传赵德昭)。
△杜太后
虽然至今没有找到该“金匮之盟”的原文,但从宋朝至今却很少有人怀疑“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主要源于订立“金匮之盟”时北宋建立刚刚一年,统治其实并不稳固,而当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太过年幼,赵德昭年仅10岁,赵德芳更是只有2岁,因此后世普遍判断,“金匮之盟”存在的可能性极高,唯一的正义点在于到底是三传还是两传。
而赵光义被作为储君还有一个旁证,那便是一直主张“父死子继”而反对“兄终弟及”的宰相赵普,于开宝六年(973年)8月被罢相,而仅仅一个月之后,赵光义便被封为了“晋王”。要知道,赵光义自北宋建立后不久,即建隆元年(960年)便开始担任“开封府尹”,而“京尹+亲王”则是五代以来的皇储标配,担任开封府尹的赵光义被加封晋王,便等于是确立了储君身份。
△赵光义“京尹+亲王”的身份是皇储标配
此外,从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一直到开宝九年(976年)去世,赵光义长期直接参与朝政,而且大权在握,而在这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不过是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不仅从未参与朝政,而且没有任何实权。
要知道到开宝九年(976年)时,赵德昭已经25岁了,而赵德芳也已经17岁了,如果赵匡胤真的想要父死子继,那么完全有时间对儿子进行培养,可他不仅没有对儿子进行培养,而且没有留下任何托孤大臣,这岂不是极为奇怪?
△赵匡胤从未对儿子进行培养
如上所述,赵光义显然就是赵匡胤钦定的皇位继承人,而作为国之储君的赵光义,显然是没有作案动机的。要知道,赵匡胤去世之时,赵光义不过才37岁,而赵德昭和赵德芳也完全威胁不到他,赵光义根本用不着着急。
史料记载极为蹊跷,赵光义难有作案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在《宋史》、《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等史料,包括文人笔记《宋论》,都从来没有怀疑过宋太宗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且均不认为是赵光义杀兄夺位。
虽然李寿将“烛影斧声”纳入了《续资治通鉴长编》,但更多源于他所处的年代距离赵匡胤去世已经过去了200多年,对于此事的真实性已经无法考证,因而将其列入留给后人研究,但他却并未认定是宋太宗杀了赵匡胤。真正将“烛影斧声”作为赵光义 *** 证据的,最早出自于明朝末年,而那时距离赵匡胤去世已经过去了600多年。
关于“烛影斧声”更为详细的记载,多出自于僧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司马光的《涑水记闻》等私人记载,以及《宋史通俗演义》和《宋宫十八朝演义》等野史演义小说,而这些记载不仅相互冲突,而且极为蹊跷。
例如北宋仁宗时期僧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虽然未明确指出 *** 之事,但显然更倾向于赵光义 *** 之说,而根据该书的记载,赵匡胤兄弟二人饮酒完毕时是“三鼓”时分,之后赵匡胤便就此睡去,且“鼻息如雷”,到将近“五鼓”时分,这才发现赵匡胤去世。这里的记载便极为奇怪,兄弟二人饮酒议事没有宫人服侍便也罢了,明知皇帝睡着竟然还没人入内服侍?
此外,《续湘山野录》中明确记载“是夕,太宗留宿禁内”,而且蔡东藩的《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的《宋宫十八朝演义》两部野史小说也都沿用了这种说法,但根据司马光和李寿等史学家的考证,宋朝的宫廷制度规定,除了皇帝和尚未出阁的皇子之外,严禁其他男子夜宿皇宫,也就是说赵光义当夜根本不可能留宿在皇宫之中。
如此一来,赵匡胤睡去之后,赵光义自然就要离开皇宫,而此时的赵匡胤还是“鼻息如雷”,赵光义便等于没有了作案时间,又怎么会是他所杀呢?
司马光为赵光义极力辩解,宋皇后动作反而更为反常如果说文莹的《续湘山野录》暗指赵光义杀兄夺位,那么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便堪称为赵光义辩解的典范了。在《涑水记闻》的记载中,不仅大幅度降低了赵光义的嫌疑,反而是宋皇后在赵匡胤死后的动作更为反常。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不仅表明当夜赵光义没有留宿宫中,而且根本不知道赵匡胤去世的消息,直到宋皇后得知赵匡胤去世之后,要 *** 王继恩将赵德芳召入宫中,王继恩出宫之后却直接到了晋王府,这才告知了皇帝去世的消息,并要求赵光义尽快入宫,而赵光义则是“王大惊,犹豫不敢行”。
那么,宋皇后为何要将赵德芳招入宫中呢?原因很可能是她想扶立赵德芳继承皇位。宋皇后虽然是赵德昭和赵德芳名义上的母亲,但宋皇后入宫之时赵德昭已经出阁离宫,这就使得两人之间的关系较为淡薄。而赵德芳当时年纪尚幼,还生活在宫中,因此两人之间的关系反而更为亲近。
然而,就在宋皇后等待赵德芳入宫的时候,在王继恩等人的催促下,赵光义最终来到了宫中。宋皇后得知来人不是赵德芳,顿时大惊失色,但事已至此已经没有了回旋余地,这才无奈说出了“我 *** 性命,全托付给官家了”这样的话。需要注意的是,“官家”是宋朝皇帝特有称呼,只有皇帝正式举办登基大典之后才可以使用,如今宋皇后当着赵匡胤的尸首便称呼赵光义为“官家”,岂不是典型的心虚表现?
赵光义即位之后,想必也是明白了宋皇后的心思,宋皇后这种不顾大宋江山,为了一己私利就想将皇位传给一个从来没有参与政事的18岁少年,这令其极为不满,甚至充满了防备。因此,才有了赵光义日后对对宋皇后的各种薄凉。
不过,虽说司马光作为一个史学家,他的记载相对要靠谱一些,但由于其北宋官员的身份,而皇帝又是赵光义一脉,他是否有可能故意讨好皇帝而为赵光义辩解呢?这种可能性同样存在。
综上所述,此案作为千古疑案,目前仍然没有定论。不过,若是赵光义真的杀了兄长,那么无疑是赵匡胤自己犯下了致命错误,不仅没有提前培养儿子,而且没有为其留下足以保证顺利继位的势力,更没有对赵光义的势力进行提前剪出,但赵匡胤是这么笨的人吗?显然不是,因此我更倾向于赵光义没有杀兄夺位,他的继位时合理合法的。
为什么有人说曹丕的名声在民间不太好?
一代枭雄曹 *** 之子——曹丕,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一个明君,一个心软的政治家,一个杀伐决断的文学家”这句话如果让你来评价历史上的一个皇帝,你觉得会是谁呢?
历史君的答案是:魏文帝曹丕!魏文帝曹丕一代枭雄魏武帝曹 *** 是我们很熟悉的人,对吧?相对于曹 *** 来说,他的儿子曹丕的知名度就小多了。本文历史君想跟大家谈一个有趣的话题:历史上的曹 *** 之子——曹丕,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听历史君娓娓道来!≥▽≤一代枭雄曹 *** 来来来,让我们穿越历史长河,来到东汉末年这天下纷乱、战争不休的时代。先简单说一下结论:曹丕是个恩怨过于分明的人!凡是惹他不快的,他一个也不放过;但凡是能顺着他的人,曹丕都是“朕永远对你不抛弃、不放弃!”因此在传统的以道德考量为主要标准的历史人物评价体系中,总是将恩怨分明的性格特点以睚眦必报的名义列为污点。一个伟大的人物应该专注于伟大的事业,若是将太多的精力放到恩恩怨怨上,就只能做一个凡人。^0^魏文帝曹丕本文的主角——中国历史上更具有 *** 情结的曹丕,终于在33岁这一年晋级为霸道总裁。9岁,他从宛城惊变中策马奔腾,活得潇潇洒洒。≥▽≤17岁,他攻入邺城,抢走了当时中国北方的 *** 美女,也就是袁绍的儿媳——甄氏。当时我国北方 *** 美人——甄姬在曹家历史性的瞬间,曹丕这位 *** 顺位继承人不想着稳定军心、不关心户籍账册也就罢了,竟然带头抢已婚妇女。一生喜欢夺 *** 子的曹 *** 也没立场说什么,只好自我解嘲地说:“我打这一仗,就是为了这小子。”曹 *** 让曹丕将甄氏明媒正娶以减轻不利影响,很可能就是在曹丕结婚前后,曹 *** 的目光更多地落在了当时只有10岁的天才儿童曹冲的身上。^0^曹 *** 最宠爱的小儿子——天才儿童曹冲19岁,年仅13岁的曹冲染病身亡。然而曹丕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儿,他14岁的弟弟曹植又以无与伦比的才华得到了父亲的青睐。≥▽≤自古凡是君父废长立幼,长子的下场都注定凄凉。巨大的压力使风流才子曹丕变成了一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机男”。《三国志》中毫不客气地将曹丕的最终胜出归功于他的“矫情自饰”,简单来说就是“装”。汉献帝刘协33岁,暗中使劲逼汉献帝让位。明面上,面对禅让诏书,曹丕却还要装得痛不欲生。他说自己是天底下最缺德的人,怎么敢考虑这样的事情?这样的誓言不敢听!这样的承诺不敢信!再说让他当皇帝,他就投东海自尽!篡位之后,曹丕又得意洋洋地说:“我现在明白唐尧、虞舜是什么心情了。”^0^退位后的汉献帝刘协咱们中国人平时收个礼都要推来让去,何况是当皇帝呢?从影帝转型为皇帝后,曹丕很有兴致却再也没有了写诗的灵感,只能以纵情打猎的方式发泄积压了十几年的压力。≥▽≤皇帝只要沉溺于某种爱好,总会有大臣站出来提意见,皇帝即便不听也要顾及影响,很少为此发火。曹丕早就装腻了谦谦君子,即位后不愿再克制自己的小暴脾气,严厉制裁了劝他少打猎的大臣,刚开国就开了因言治罪的“好头儿”。一代枭雄曹 *** 的妻子、曹丕的母亲——卞太后34岁,由于母亲卞太后的压力以及曹植七步成诗得到的 *** 同情,曹丕留了曹植一命。然而,“自古帝王家最是无情”,曹植死罪可免活罪难赦。曹植的福利待遇从曹 *** 时代的一万户降为八百户,并且在一年之内数次改封,曹植的心腹班底也被杀了个干干净净。^0^称帝的曹丕将新欢郭女王立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嫔,皇后的位置却空着,其原配甄夫人当然要有所怨言。在郭女王的挑唆之下,曹丕下令将甄夫人赐死,并且以糠塞口、以发覆面。魏文帝曹丕曹丕统治魏国期间有哪些值得我们称赞的政绩呢?让我们来看看:①巩固了统治力量,使魏国境内大致平稳。②发展了国内生产力,提供了文学著作,提高了国家影响力。≥▽≤魏文帝曹丕但是嘛,曹丕也没干几年就没了,所以其实也谈不上多少贡献。然而,他做得不好的事却挺多,我们现在来看一看:①秽乱后宫:把 *** 曹 *** 苦心收集的 *** 们大多都给收编了。太污了。②给士族权力: *** 建国靠的就是打压士族以成魏国根基。“九品中正制一出”,魏国就很难从寒门中吸收人才,国家渐渐被士族控制,终成大患。^0^③削弱宗室:导致曹家根基不稳。天下纷乱、战争不休的三国时代无奈曹丕命太短无法有所大作为,但在他在位期间稳定了十多年以来混乱的内政,经济发展,解决青州地方割据现象。≥▽≤那时候三国格局初现,三国鼎立,确实很难找突破口来攻打蜀汉、东吴。总之,曹丕给他儿子留下一个很好很稳定的局面,不像老板去世的时候青州兵鸣鼓而去,内政真的不稳。曹丕是个才华横溢不比谁差的文学方面的开创者:文学家、七言诗鼻祖、文学批评史鼻祖。他在理智的同时又敏感任性,文人气比较重。如果大家想知道文人当皇帝是什么样子,可以看看曹丕哦。魏文帝曹丕曹丕私德有缺,不如说是成长环境和性格原因造成的。黑点一般是:赐死甄夫人,关于这个我个人更愿意相信是因为政治原因,毕竟算是发妻啊,说赐死就赐死了感觉不太符合他的性格。甄夫人的家族是汉室时的豪门世家,她被赐死可能是因为与曹丕理念不合。^0^而且曹丕的母亲卞太后喜欢护人,甄夫人照顾过病重的卞夫人,但是为什么甄夫人被赐死时卞太后都没有站出来保护她呢?真的很奇怪。天才诗人、曹丕弟弟——曹植常有人说曹丕残害兄弟,真的吗?其实,曹丕比他绝大多数弟弟都死得早。曹丕确实管着他们,说他小心眼他确实小心眼,但是历史上他和曹植这样争权的简直能算是“兄友弟恭”的模范了。曹植是失败的野心家,是曹丕的政敌,能在争权失败后,还想打亲情牌祈求重用的也就只有曹丕这么个哥哥了。≥▽≤天才诗人、曹丕弟弟——曹植曹丕是个多情兼并寡情的人,恩加百宠,仇还千倍。简单来说,他很有意思,有“公子气,文世气”。这点不仅表现在他随性的性格上,也体现在他各种关于美食衣服铸剑的文章里。某些小细节上也能说明这一点:有一次一个人提起韩宣的时候,曹丕的 *** 反应是:这是弟弟曹植提到过的韩宣。^0^一代枭雄曹 *** 还有小他二十多岁的弟弟曹干,曹干很小的时候曹 *** 和他娘都去世了,经常拉着三十几岁的曹丕的袖子叫阿翁(阿爹)。曹丕对他说“我,汝兄尔。”一边说一边哭。可能是想到了他的父王——一代枭雄曹 *** 。≥▽≤所以与其说他是多情还是寡情,不如说他只是忘不掉罢了。对他坏的他忘不掉,对他好得更忘不掉。魏文帝曹丕最后,有位历史学家对曹丕的一番评价既有趣又有深意,让我们来看一看吧:“很爱哭,很爱吃甜。生气的时候记小本本,高兴的时候乱搂大臣,一不留神得意的尾巴就翘老高了。也不知道司马懿这种厚黑家看上他哪一点。可是他写的诗文都挺悲伤、挺寥落,就像面对着黑夜,一个人静静地前行。”^0^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对此,你怎么看呢?^0^(嗨,我是@历史君归去来兮,每天都会更新触动你我的历史文章,期待你的点赞+关注,一起探索历史的世界,收获更多有趣又好玩的知识吧≥▽≤)老人说明日三不空?
明日是农历的十月十三,也是今年秋季的最后一天,可谓穷上加穷,到底是什么意思?明日有什么特点?老人说:“明日三不空,今冬不受穷”,三不空指的是什么?
明日的特点
一、明日金绝水显
四季的交替也就是五行的交替,木入辰土生夏火,火入未土生秋金,金入戌土生冬水,水入丑土生春木,四季循环,一年一圈。所以“辰戌丑未”四个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每个季节的最后一天,同时也是新一个季节来临之时,为五行交替的分界点。
春季属木,春季的最后一天,就是木气消失之时,为“木绝日”。夏季属火,夏季的最后一天,就是“火绝日”。秋季属金,秋季的最后一天就是金气消失之时,也就是“金绝日”。冬季属水,冬季的最后一天就是“水绝日”。
每个季节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四立”的前一天。今年农历的十月十四立冬,明日十月十三,就是今年秋季的最后一天,是金气彻底隐藏之时,同时也是冬水之气完全显现之时,为“金绝水显”之时。
金绝日并不是金气彻底没有了,而是金气完全隐藏入戌土中,此时隐藏中的金气处于最强旺的状态。立冬之后,随着水气的增长,隐藏中的金气也在不断消耗,这个过程就为秋金生冬水。到了丑月,隐藏中的金气被消耗殆尽,因此丑为金库,是金气彻底结束的地方。
二、明日双穷无禄
明日是秋季的最后一天,是秋季的穷尽之时,也是金气的穷尽之时。明日癸亥,是六十甲子的最后一位,被称为“六甲穷日”,是干支循环的最后一位。是一个甲子的最后一天,也就是一甲子的晦气聚集之地,属于真正的穷日。
明日癸亥,属于甲寅旬中的一个组合,甲寅旬共有十个组合,分别为: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在这一旬中没有子丑,所以甲寅旬中空子丑,然而子是癸水的临官之地,也就是癸水的禄位。
那么甲寅旬中子为空,也就是癸水没有禄位,所以在这一旬中的癸亥就为无禄日。虽然无禄日可以被填实,但是癸亥这个组合位于六十甲子的最后一位,是干支的穷尽之时,属于真正的无禄日。
三、明日双重
从立冬之后就进入了亥月,亥月是水气最纯的月份,上下纯阴,其象为坤,因此亥属于阴极之位,是阴中之阴,也就是重日。所以曹震圭说:亥为阴极之位,坤辟在焉。巳为阳极之位,乾辟在焉。是阳中阳而阴中阴也,故曰“重日”。
而癸亥这个组合的天干和地支都为水,也就是干支重复,就为纯粹的“重日”,也就是双重之日。所谓重日,也就是容易重复的意思。重复结婚,也就意味着重复离婚,因此“亥不嫁娶”,六甲穷日不出,无禄之日无利可图,又是金绝日。
今日三不空,分别指的是什么?
一、水不空
今日癸亥,是秋季的最后一天,也是金气完全隐藏之时,被称为“金绝日”。而金绝也就意味着水显,所以今日适合下雨,也就是有水。癸亥这个组合为六甲穷日,也是无禄之日,之所以为无禄,就是因为甲寅旬中的子水为空,如果子水不空,也就不是无禄了。
所以填实了子水,也就相等于填实了今日之禄。而填充禄位的 *** 有两种,要么填充禄位,要么加强天干之力。比如丁亥无禄,是因为甲申旬中空午为空,填实了午火也就填实了丁亥之无禄。所以午年岁星在午,午月月建在午,或者三丁相逢等,丁亥之无禄就被填实了。
明日癸亥为六甲穷日,也就是填不满的无禄日。但是填充了子水或者癸水,也就相等于填充了癸亥的无禄日。所以明日要将家里的水缸填满,不能缺水,无水则无禄,添水也就是填禄,禄就相等于收入。因此明日水不空,则禄不空,有了收入,冬季不受穷。
二、火不空
明日是秋季的最后一天,每个季节的最后一天,也是古人“改火”的时候。意思就是每个季节都有适合的火,在季节交替之时要将旧火熄灭,然后改用新火。寒食节就是源自古老的“禁火节”,寒食之后,人们重新钻木取新火,被称为“请新火”,也叫“改火”。
《改火解》中说:盖四时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须改火以去兹毒,即是以救疾也。正因为寒食改火用榆柳,有了新火之后首先要祭祖,所以清明祭祖用柳枝,就是因为春季的新火用柳枝。
《周书·月令》中说: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后日立冬,所以明日就要灭掉秋季之火,重新用“槐檀”之木取新火,作为冬季的开始。
在所有的祭祖节日中,火是不可缺少的,火是文明的延续,也是家族的延续。后日立冬为甲子日,也是“绝烟火”之日。因此今日改火,火不空,则人不空,寓意着子孙绵延。火不空,也就意味着柴不空,有了木材才能生火,有了新火才能过冬。
三、人不空
明日是秋季的结束之时,也是六甲穷日,是一甲子的最后一天。是新旧季节的交替之时,也是新旧甲子的交替之时,是辞旧迎新的时候。就像新年的前一天为除夕,是除晦送穷的日子,宜静不宜动,适合打扫卫生。
立冬节气就像是冬季的门槛,而甲子又是新一轮循环的开始。所以明日就是辞旧迎新之时,家家户户都在送穷除晦,如果家里没有人,则晦气和穷气就会进入新一个甲子,进入冬季,所以明日家里要有人打扫,将垃圾扫出去。
明日是金绝日,同时也是水气完全显现之时,水气显现在无禄之穷日,这种特点跟着初现的水气进入冬季,也即是晦气和穷气进入了冬季,进去了新一个甲子。所以明日人不空,也就是家里要有人打扫,辞旧迎新。就像除夕夜,家里要有人一样。
唐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唐朝长达290年的历史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下面我就来列举几个 。
南张北侯安史之乱中,颜家兄弟的首唱大义,张巡的铁血死守。都一直为人称颂,但是,有一位唐朝大将。却在叛军核心范阳之地。与叛军主力打了整整六年,屡次重创叛军,最后因为没有补给,只得率领范阳军民向南撤退。一路上仍然重创叛军部队。最后成为了青州(今山东)地区节度使。封淮阳郡王,绘像凌烟阁。
侯希逸,平卢人。自幼练习武艺。唐玄宗天宝末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叛乱,率兵西进长安,以心腹大将徐归道为平卢节度使,留守范阳。侯希逸当时是平卢裨将,不愿从叛,遂与安东都护王玄志袭杀了徐归道,派使节向朝廷报告。唐玄宗任命王玄志为平卢节度使。乾元元年,(758年)王玄志病死,军人共推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就任命他为平卢节度使。叛军屡次来攻,侯希逸勉励将士,屡次击败叛军大将向润客、李怀仙等人。后来,围城日久,外无援兵,游牧民族奚族部落时来侵犯,侯希逸坚持不住,遂率军民二万余人,离开平卢军,且行且战斗,上元二年(761年)抵达青州。此时,驻军青州叛军大将田神功、能元皓正好率兵东侵略兖州,叛军在青州防御空虚。侯希逸趁机攻陷青州,朝廷以为平卢淄青节度使。从此,淄青节度皆带平卢之名。
侯希逸初领军职,甚有声望,理兵务农,远近称颂。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随同诸节度使一同讨伐史朝义,加封检校工部尚书,绘图于凌烟阁。
唐朝广德到永泰年间(763年~765年)侯希逸迷上了打猎荒废政事。有一次他又外出打猎,很晚才回来。士兵发动兵变,将其关在了城外。侯希逸回到京师长安,终老。(后渐纵恣,政事怠惰,尤崇奉释教,且好畋游,兴功创寺宇,军州苦之。永泰元年,因与巫者夜宿于城外,军士乃闭之不纳。希逸奔归朝廷,拜检校右仆射,久之,加知省事,迁司空。诏出而卒,废朝三日,赠太保。)
唐朝小关羽伊慎,兖州人。唐朝中期名将,蜀汉左将军伊籍之后。自幼喜读《春秋》、《战国策》及天官、五行类的书籍,善骑射。
初为果毅,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九月,循州刺史哥舒晃杀岭南节度使吕崇贲,占据岭南反叛。 十月,朝廷命江西观察使路嗣恭兼任岭南节度使,率军征伐。伊慎从征,任先锋。他带一支精兵,昼夜行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叛将营垒,大破叛军于韶州,斩首三千余级。不久,又与诸将追杀哥舒晃于泔溪,献其首级于朝廷。战后,经路嗣恭表荐,伊慎被授为连州长史、知连州团练副使。唐德宗建中年间为江南西道牙将。
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抗拒朝命。朝廷派淮西节度使 *** 烈统诸道兵马前往征讨。伊慎以江南西道牙将的身份奉命参战,独自率军破梁崇义军于弯水。 *** 烈非常欣赏伊慎的学识及武艺,几次赠以良马,意欲招揽他为部将。但伊慎以计策脱身,回到江南西道。后来曹王李皋为此地节度使,伊慎被擢升为大将。
当时 *** 烈已渐生反意,认为李皋重用伊慎,对自己大为不利,便生计离间两人关系。他托人向伊慎送去珍贵的甲胄,还模仿伊慎笔迹伪造了有叛乱内容的书信,然后作为证据使人向朝廷检举,说伊慎和 *** 烈合谋叛乱。唐德宗中计,派宦官到前线,意图论定伊慎之罪。亏得李皋能坚决相信伊慎的忠诚,极力为他辩白开脱。这时恰巧有淮西军逆流入侵,伊慎一怒之下,披挂上马,率兵迎敌,一战而破 *** 烈兵三千余众,斩首数百级。这才使朝廷相信他没有二心。同年十二月, *** 烈公开叛唐,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次年伊慎与李皋等乘胜攻克蕲州,俘虏了淮西大将李良。三月,伊慎再陷黄梅,斩杀淮西大将韩霜露。十三日后,又参与攻克黄州。朝廷以功论赏,授他试任太子詹事职,封南充郡王,并兼任御史中丞、蕲州刺史、节度都知兵马使。
兴元元年(784年), *** 烈派骁将杜少诚南扰蕲、黄二州,封锁了长江蕲口一带航道。当时,盐铁使包佶所统的大批东南财赋物资无法运输。伊慎于是率兵七千,在永安戍遭遇杜少诚军。伊慎设置三座营栅,各相隔数里,“偃旗卧鼓”。待到伊慎亲驻的中栅击鼓时,三栅唐军并出,淮宁军大败,杜少诚“仅以身免”,包佶这才得以前行。此役,唐军斩得淮宁别将许少华以下的首级一万余级,将其筑为京观。接着,伊慎又击破苟莽栅,与江州刺史王锷率师进攻安州, *** 烈派其甥刘戒虚率军八千来援,伊慎于应山将其擒获后,向城下展示,安州守将大惊,于是开门请降。朝廷以功拜伊慎为安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其实封食邑一百户。 *** 烈又派部将康叔夜率军援救隋州,伊慎于厉乡将其击败,斩首五千级。 在贞元二年(786年) *** 烈被部将陈仙奇毒死后,伊慎飞书叛将李惠登,使其以隋州归降。
贞元十五年(799年),朝廷任命伊慎为安、黄等州节度、管内支度营田观察等使。(辖区在东汉南郡的核心地区)次年,伊慎率所部步骑军五千,以及荆南、湖南、江西三道的兵力,参与讨伐叛乱的淮西节度使吴少诚。他独当一面,于申州城南先后击败淮西军数千人,立下战功。朝廷授其检校刑部尚书。
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继位,设伊慎辖地为奉义军,不久唐宪宗继位,伊慎入朝任尚书右仆射,伊慎临行前,将兵马交予其子伊宥掌管。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太上皇李诵(唐顺宗)去世,伊慎充任大明宫留守。和冢宰杜佑一起主持国丧期间军政事务。元和二年(807年),伊慎转任检校左仆射,兼右金吾卫大将军。
元和五年(810年),伊慎以钱三十万贿赂宦官第五从直,以求担任河中节度使。第五从直惟恐事情泄露,便主动告发。十一月,宪宗贬伊慎为右卫将军,有三人因此获罪致死 。数月后,复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右卫上将军。因为此事,奉义军被撤销,并入他镇。
元和六年(811年)闰12月,伊慎于长安光福里的家中病逝,享年68岁。朝廷念其功绩,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壮缪”。
喜读《春秋》,通晓文辞义理,作战勇猛,得强藩赏识赠良马以招揽,不为所动坚守忠义,终为逆贼大敌,克祸定乱,镇守江汉之地,晚年为武将之首,却因小节有亏,葬送一世英名。伊慎一生行迹颇类关羽,也一样得谥“壮缪”。
唐帝收孙为子唐朝 *** 个“以孙为子”的皇帝是为大唐打下大半天下的唐太宗。根据唐太宗第四子濮王李泰的长子李欣的墓志记载,李欣四岁时不仅有幸得到了祖母长孙皇后的亲自命名,而且还得到了唐太宗夫妇的青眼相加,“以为己子”,被他们当作儿子抚养。
召王李偲是是唐代宗的嫡长子,但是被爷爷唐肃宗“养孙为子”,最终成为生父的十一弟。
李謜原是唐德宗长子唐顺宗的儿子,但是唐德宗对这位孙儿十分喜爱,于是将他收养为子,还给他排了第六子顺序。
“养孙为子”看似荒唐,但实际上是有历史渊源的。在北方民族中曾存在“还子”的习俗,即男女婚后,将自己的儿子送给父母为子。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中原这种习俗在宋朝前期还曾存在,直到宋朝中后期,理学开始兴起,这种以孙为子的习俗才最终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