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啥意思-史湘云长篇大套地说阴阳

admin2023-02-28 08:42:3816

丁亥啥意思,史湘云长篇大套地说阴阳?

第三十一回,有一段史湘云和翠缕关于阴阳的讨论。 我以为作者让史湘云跟翠缕大谈阴阳,主要还是塑造史湘云这个人物的需要。其实湘云论阴阳是不合闺训的,阴阳于人就是男女,不宜未婚女儿讨论。她对阴阳似懂非懂,隐隐觉得几分羞怯,还没有成亲竟论起阴阳,恰是史湘云少女纯真心性的表现。若不是被翠缕以主子为阳,奴才为阴叉开,又拾到金麒麟,怕是连性她都敢谈也未可知。

突然拾到金麒麟。经过对比发现一大一下,可能是一阳一阴。推及主人,湘云默默不语。她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又有金麒麟,那些善于研究的家们,就开始大做文章。开始她已经定下亲事,就只能让她的丈夫早早死去,以便日后和贾宝玉如何如何。我这样说可能被指为浅薄、无知,因为脂砚斋说了什么什么,说实话,我真不知道脂砚斋是谁,我拿他(或者她)的话,从来不当作作者的话。 其实湘云从来视宝玉为玩伴、兄长,穿着他的衣裳扮男孩,她只怕宝玉不和她玩,而无半点醋意。在宝玉看来,她是惹人怜爱的妹妹,更是可以肆意玩耍的兄弟。湘云给宝玉梳头,引起袭人花解语,间接促成宝钗和袭人交心;湘云口无遮拦,说戏子像黛玉,引起宝黛湘纠缠。湘云与宝玉相伴比黛玉还早还长,黛玉眼看宝玉留下金麒麟,她还不知道湘云鼓励仕途经济,不为宝玉所选,便为金麒麟的金之于玉而担忧。

原文:翠缕道:“他们那边有棵石榴,接连四五枝,真是楼子上起楼子,这也难为他长。”湘云道:“花草也是和人一样,气脉充足,长的就好。”翠缕把脸一扭,说道:“我不信这话。要说和人一样,我怎么没见过头上又长出一个头来的人呢?”湘云听了,由不得一笑,说道:“我说你不用说话,你偏爱说。这叫人怎么答言呢?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就是一生出来人人罕见的,究竟道理还是一样。”翠缕道:”这么说起来,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些阴阳了?”湘云笑道:“……什么都是些阴阳!况且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个字:阳尽了就是阴,阴尽了就是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一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 这一段关于阴阳的讨论,是由于翠缕看见贾府大观园中一棵石榴树而引发的。有些人习惯研究《红楼梦》中情节暗示什么。就把这里说到的贾府有一棵石榴树,联想到贾元春判词里的榴花开处照宫闱。认为这是和第五回元春的判词相呼应的。于是就说这棵石榴树长势旺盛,开得鲜艳,暗指贾元春的入宫及成为皇妃。说这棵石榴树如此繁盛,其实就是暗指贾元春在皇宫里地位如日中天,正得宠呢。甚至从石榴多籽进一步联想出元妃怀孕。想像力实在令人佩服。

这一大段湘云与翠缕关于阴阳的问答,先举到天、地,水、火,日、月,又涉及蚊虫、花草、砖瓦,指到湘云所佩的金麒麟的性别,湘云道:这连我也不知道。差点就要点到人的性别了,被翠缕以主子为阳,奴才为阴叉开,以后就拾到一只金麒麟。这只比湘云那只又大又有文彩,据说是在误导读者把它当成公的,而其实却是暗示它并非雄壮:因为麒麟的雌雄大小与其他动物正好相反,雌性的麟比雄性的麒大。古代的字书认为大牝鹿为麟,湘云拾到的这个大麒麟,实际上不是麒,而是麟,是母的。如此读红楼,可谓煞费苦心。这哪里是在读,简直是在续书。在下实难苟同。 《易传》认为,天地人伦,都有阴阳,也都有尊卑。比方说,天是阳,地是阴;君是阳,臣是阴;父是阳,子是阴;男是阳,女是阴。 天高高在上。地匍匍在下。所以,天是尊贵的,地是谦卑的。由此推论,君尊臣卑、父尊子卑、男尊女卑。总之,阳为尊,阴为卑。反过来,尊者一定为阳,卑者一定为阴,这才有主子是阳,奴才是阴的说法。显然,这是为宗 *** 理张目的混账话。看来湘云和翠缕都已经明白,世间一切事物,都有阴阳,或者说,都可以分为阴阳。就连同一事物,也如此。比如手心是阴,手背就是阳;闭眼是阴,睁眼就是阳;影是阴,光就是阳;寒是阴,暑就是阳。

史湘云的论述相当精彩,真正触及到了道家学说的本质。人生一世,无非求个平安长寿。一生功过,莫不是由后人去说。能够做到无怨无悔,以正气存身,何惧命运的无情?两人谈到花草如人,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翠缕不信,也听不明白,湘云才从天地日月,说到草木,再说到人与动物的阴阳。湘云循循解答,深入浅出,可谓经典。

史湘云跟翠缕主仆二人亦庄亦谐的对话,把本来枯燥乏味的阴阳理论解说的形象动人。史湘云这一大段阐述阴阳的理论其核心,阴阳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这就是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通俗说法。说明她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她纠正了很多人的误解,误以为阳阴是另两种东西。正确的理解就是如史湘云说的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这段论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一体、彼此消长、阴阳交替、阴阳转化的思想内涵。这种思想贯穿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始终。而从史湘云口中说出来,别有一番深意。联系到《红楼梦》全书,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最终结局必然会是贾府的由盛而衰,再到消亡,树倒猢狲散、食尽鸟投林的大悲剧。在这第三十一回里已经在隐隐约约地暗示着散的意思。

丁亥啥意思-史湘云长篇大套地说阴阳

丑不冠带是什么意思?

1、丁不剃头头必生疮,是指丁巳、丁卯、丁未、丁丑、丁酉、丁亥六日不宜剃头,剃头的话会长头疮;

2、丑不冠带主不还乡,是指逢丑日或逢丑时不能举行戴冠之礼,违之将可能有客死他乡之祸。;

3、彭祖,道家先驱,是中国远古道家的重要人物,他以善养生而长寿。彭祖百忌指的是在天干地支记日中的某日或当日里的某时不要做某事否则会发生某事。

丁亥仲夏什么意思?

就是丁亥年的盛夏。

丁亥,六十甲子之一,中国古代有以六十甲子来纪年的习惯,称为干支历,丁亥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干支历里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4年称“丁亥年”,每六十年一轮。

最近的丁亥年是2007年。

上朔日什么意思?

上朔日为阴、阳、德三者俱尽的日子,上朔所值之日主不吉,堪舆经云:上朔日忌婚姻嫁娶、出门远行、上官赴任、举办宴会、修造奠基等事宜。下面是《玉匣记》给出的各年份上朔日:

甲年癸亥日,乙年己巳日,丙年乙亥日,丁年辛巳日,戊年丁亥日,己年癸巳日,庚年己亥日,辛年乙巳日,壬年辛亥日,癸年丁巳日。比如今年是2019年己亥年,癸巳日为上朔日(己年癸巳日)。

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词都有什么含义?

这都是古人称谓年龄的,形象有趣。

古人称谓年龄一般不用数字,而是用相关的身体特征,或者是有关的文化简称。

有趣的是,男女幼年与老年的称谓好多相同,越到青壮年,性别不同,称谓不同。

男女统称

01、襁褓:不满周岁。

“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

襁褓,就是背婴儿用的布带子与包裹婴儿用的被子,借指未满周岁的小婴儿。

02、孩提:两三岁。

“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

这里的“孩”是“咳”的古字,意思为小孩子笑的咳咳之声。

孩提,提着小孩子的两腋下将其抱起来,孩子发出咳咳的笑声,借指两三岁孩子。

03、垂髫:三四岁到七八岁。

“髫发,谓童子垂发也。”

垂髫,小孩子头发下垂的样子,借指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小孩子。

04、始龀:七八岁。

“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始龀,指小孩子刚开始换牙,代指七八岁的小孩子。

05、黄口:10岁以下。

“孔子见罗者,其所得者皆黄口也。孔子曰:‘黄口尽得,大爵独不得,何也?’”

黄口,本是指雏鸟黄色的嘴巴,后借指十岁以下的小孩,有时用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06、总角: *** 岁到十三四岁。

“总角聚两髦,言总聚其髦以为两角也。”

总角,是小孩没成年时扎在头上的两个小髻子,借指十三四岁以下的年轻人。

07、幼学:10岁。

“人生十年曰幼,学。”

到了十岁,就可以开始学习了,所以十岁又被称为“幼学之年”。

08、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蘧伯玉,就是蘧瑗,春秋卫国大贤人,孔子的好朋友,他年届五十时,就能知道自己前四十九年的过失。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认为自己到了五十岁时,就知晓了天道运转、主宰众生命运的道理,后人借指人生五十岁。

“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发苍白色如艾也。”

人生到了四十岁叫做强,这时就可以做官了;到了五十岁叫做艾,头发花白如艾草颜色,就可以参与国家政事处理了。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这本是《周易》之语,被后人以“大衍之年”借指五十岁。

09、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一循环,一循环为一甲子,且天干地支名号繁杂,称为“花甲”。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平头指整数,甲子为六十,平头甲子便是六十整岁的人。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认为自己到了六十岁,对那些不同于自己的意见,或不利于自己的意见都能正确对待了。

“六十杖于乡。”

人生到了六十岁,就可以拄着拐杖在乡里行走了,借指六十岁的老人。

10、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时活到七十岁的人是很少的,所以便有了“古稀之年”的称呼,指人七十岁。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人生到了七十岁,就可以拄着拐杖在都城内自由行走了,借指七十岁的老人。

“大夫七十而致事。”“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

大夫到了七十岁就该上报他负责的政事,辞官回家了,也用来借指七十岁老人。

“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

执政同致事一样,都是把职掌的政事还给君主,告老还乡了,借指七十岁老人。

11、杖朝之年:80岁。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礼记·王制》有言,八十岁可以拄着拐杖出入朝廷了,后世便以“杖朝”指八十岁。

12、耄耋之年:80岁到90岁。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耄,“八十、九十曰耄”;耋,“年八十曰耊”;二者合称借指 *** 十岁的老人。

13、鲐背、黄耇、胡耇、冻梨、齯:90岁。

“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或曰黄耇,鬓发变黄也。耇,垢也。皮色骊悴,恒如有垢者也。或曰胡耇,咽皮如鸡胡也。或曰冻梨,皮有斑黑如冻梨色也。或曰齯,齯大齿落尽更生细者如小儿齿也。”

鲐鱼,就是青花鱼,因九十岁老人的背上生斑,如鲐鱼的花纹,便以“鲐背”借指。

黄耇、胡耇、冻梨、齯,都是以老人斑、老人皮肤、牙齿脱落作为象征的,借指九十岁长寿老人。

14、期颐之年:100岁。

丁亥啥意思-史湘云长篇大套地说阴阳

“百岁曰期,颐。”

人到了百岁,称作“期”,就该颐养天年了,后人便以“期颐”称呼百岁老人。

男子特称

01、舞勺:13到15岁。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舞勺者,熊氏 云:‘勺,籥也。’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

男子到了十三岁,要开始学习乐,诵读诗,拿着籥学习文舞了,后人便以“舞勺”指十三岁。

02、束发:15岁。

“童子之节也,缁布衣,锦缘,锦绅并纽,锦束发。”

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束发为髻,表明是成童了。

03、舞象、成童:15到20岁。

“成童,舞象,学射御。”

“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男子过了十五岁,就是“成童”了,要开始学习武舞,学习射箭、御车了,也就是说可以上战场打仗了。

04、弱冠:20岁。

“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丁亥啥意思-史湘云长篇大套地说阴阳

男子到了二十岁,要行冠礼,表明已经成年,但因身体还没发育完全,以“弱冠”称呼。

05、而立:30岁。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孔子认为自己到了三十岁就已经建立了稳定的价值观,或者说有了一点成就,后人便以“而立之年”借指三十岁。

06、不惑:40岁。

“四十而不惑。”

孔子认为他到了四十岁就可以明辨是非不疑惑了,所以“不惑之年”借指人生四十岁。

女子特称

01、金钗之年:12岁。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这是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的一句,古代女性到了十二岁就可以梳妆戴钗了,便以“金钗之年”指女性十二岁。

02、豆蔻之年:13岁。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杜牧《赠别》中用二月的豆蔻指十三岁的少女,于是后人便以“豆蔻之年”指女性十三岁了。

03、及笄:15岁。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古代的女子到了十五岁就该用笄梳结头发,到了结婚的年龄了。

04、碧玉年华、 *** 年:16岁。

“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这句诗出自唐代的李群玉《醉后赠冯姬》,同时有了碧玉和破瓜的典故,意为女子十八岁。

古人把“瓜”字可以拆分为两个“八”字,所以“破瓜”、“瓜字初分”便指女子二八年华,也指女子破身。

05、桃李年华:20岁。

“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这出自明代徐渭的《又启严公》,用桃李比喻二十岁女子的青春年华。

06、花信年华:24岁。

“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出自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元夕后连阴》,用花信指二十四岁的年轻女子。

其实古人称谓年龄的词语还有许多,比如龀髫、龀龆、始龀可以指代幼年,二毛、白头可以比喻老年人。

当然了,在男女统称的称谓中,有些称呼女性很少用,像知非、知命、艾服等,基本上都是男性在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