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的关系-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都发生过哪些尴尬事
丁亥的关系,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都发生过哪些尴尬事?
2007年春晚上的所谓“黑色三分钟”
那一年春晚赵本山、宋丹丹和牛群合作了小品《策划》,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欧耶”就是那个节目里的台词。
小品效果还不错,但由于严重超时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后面的节目全都必须往后推,等到戏曲联唱《天上人间共和谐》时推不动了,因为零点钟声在那个时候敲响。
如果是普通节目,估计可能直接就被导演组拿下或者大幅裁剪时长,这种事之前经常出现。但这个戏曲联唱里有于魁智、孟广禄、李胜素、何赛飞等名角,而且戏曲联唱是春晚雷打不动的节目,于是为了保零点钟声敲响这个关键时刻,导演组只能把戏曲联唱推到了零点后上场。
问题是,戏曲联唱挪过去之后,零点倒计时的时间又太长了,比往常的一分钟多出来一分多钟,按照惯例,多出来的这一分多钟就由六位主持人消耗掉,他们是张泽群、李咏、朱军、董卿、周涛和刘芳菲。
于是,后来被津津乐道的主持人轮番出错的“黑色三分钟”上演了。
*** 个出错的是张泽群,他念出了一副“刚刚写出来”的春联:
上联:和睦,和美,和顺,和谐,户户和谐迎新春
下联:兴业,兴财,兴国,兴家,人人高兴迎新春
横批:和兴中华
这对联一看就是有问题的,根本就不对仗,不知道是谁写错了还是张泽群说错了,好在这种失误一般观众都意识不到,所以后来这个失误经常被外界忽略掉,但在场的六位主持人肯定是知道的,所以这个失误有可能也给他们带去了一些紧张的气氛。
第二个出错的是李咏,可能是为了缓解紧张气氛并消耗时间,他开始拉家常,这是他的主持风格:“额,即将送走丙戌迎来丁亥了哈,在新的一年里呢,我们六位主持人呢,也要祝现场的,还有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尤其是今年啊,生下宝宝的妈妈同志们……”
显然,李咏的话有些松散,语气助词太多,感觉是临场发挥出来的词儿,不像是准备好的那种,说实话,这样的拉家常并不太适合这个时间段,不容易把控时间不说,也不符合当时全场热切的气氛。
就在李咏话没说完的时候,朱军突然抢词:“亲爱的观众朋友们,零点的钟声就要敲响了,一个崭新的春天即将到来。”
朱军这句话说完,倒计时一分钟马上就到了,这说明朱军的台词应该是固定时间必须说出来的,不管李咏那边什么情况他都要把话头抢过来。
这次配合失误是“黑色三分钟”里 *** 个明显的错误,观众都能感觉到。更要命的是,在朱军说这段话的同时,李咏也插了一句:“让我们倒计时”,让失误显得更加突兀,突兀到连舞蹈演员们都忍不住用疑惑的眼神去瞅李咏。
如果失误到此为止还不算太大,没想到当进入六位主持人早就排练过很多遍甚至可以说是滚瓜烂熟的倒计时一分钟时,失误又出现了。
刘芳菲说了她的串场词:“随着春天钟声的敲响,让我们把对新春最衷心最美好的祝愿……”,然后她就停了,不说了,现场突然冷场了两秒,感觉像是刘芳菲忘词了一样。
实际上还真不是刘芳菲忘词了,因为主持人说串场词时有一个老套路,一个人说上半句,另一个人说下半句, 刘芳菲这是等着其他人接词呢。
就在冷场两秒钟之后,周涛突然接过了词:“播撒在祖国的大地上”,联系刘芳菲的台词“让我们把对新春最衷心最美好的祝愿”,这应该是完整一句话,如此听起来好像是周涛忘词了。
实际上还不是,因为周涛刚说完的时候,李咏那边突然蹦出来半句相似的台词:“播撒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目当中”。
真相大白,对比周涛和李咏的台词,明显是李咏忘词了,周涛为了消灭冷场只能赶紧接过刘芳菲的话头,她其实是好心,结果刚说完,那边李咏突然想起来了,结果两人的台词重复了,周涛当时无奈又无语的表情说明了一切:姐好心帮忙,结果越帮越忙。
至于李咏为什么忘词,估计是他还沉浸在刚才的失误中没有及时走出来,一时间走了神。
到这里时,“黑色三分钟”还没结束,零点钟声敲响之后,六个主持人一起说出“和谐兴旺,国泰民安”,朱军不知道怎么回事,说错了台词:“和乐和谐,国泰民安”,听起来像是嘴瓢了一下,而且还很明显。
至此,“黑色三分钟”终于过去,只见李咏大踏步甩开其他人往台下走,似乎很生气的样子。
之后 *** 上传出了朱军和李咏在后台打架的谣言,实际上李咏的生气应该是生自己的气,毕竟谁都能听出来他的错主要还是出在自己身上,朱军倒计时一分钟时的抢词其实是预案,周涛抢词是好心补漏,没有人专门在这个节骨眼去针对谁,毕竟出糗的是全体主持人。
“黑色三分钟”在当年感觉很严重,但现在看来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你看看,平时那么牛的主持人在这么关键的时间和场合都会出现这种尴尬失误,证明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观众来说,央视和春晚反而因为这个“黑色三分钟”更增添了一些平凡的烟火气。
大家如何评价看待李叔同的一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首送别道尽了人生悲欢离合,流传至今。有一个人,偶然间的一弹一奏便有了这首音乐经典,他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弘一法师,李叔同。
李叔同,幼名成蹊,字叔同,排列第三,又称李三郎。一个从小 *** 金钥匙出身,多才多艺的风流才子,为什么后来成了苦修律宗的高僧?一个曾在爱情上说“姻缘前定”的痴情男子,为什么后来绝情抛离爱妻?
李叔同的一生究竟有这怎样的传奇故事?
记得电影《一轮明月》里曾有这么一个片段,李叔同母亲死的时候,他不顾家中人反对,强烈要求将侧室的母亲的棺材从正门外抬进来,并坚持母亲的丧礼自己主持。他的这一做法在家族中眼里是大不道行为,李家长辈更是直言李家会败在他手上。
李叔同在母亲丧礼上弹唱的《梦》,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最初外人眼中的“胡闹”成为,变成了对李叔同深深的认可与尊敬。一句“叔同,我死的时候,你能把这首歌也给我弹一遍,好吗?”足以证明一切。
正如他曾说的“母亲死后,自己如游丝飞絮,了无牵挂”,25岁的时候,他留下天津的妻儿只身一人去日本学习油画和音乐。如果说李叔同的才华是在母亲丧礼上崭露头角的话,那在日本留学期间,应该是大进步,大发展的时期。
他曾在日本创办春柳社团,宗旨是“开通民智,鼓舞精神”,把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情怀通过戏剧抒发出来。《茶花女》在日本的演出,使春柳社名声大振。春柳社由原来的十几个人,发展到一百多人。李叔同创办的春柳社是中国 *** 个话剧团体。他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也是在这一时期,他遇到了自己更爱的日本妻子,他曾深情地对妻子说:“我们的姻缘是前世就定下来的”。他带妻子参加文人聚会,也带妻子泛舟游于西湖之上,他们的爱情羡煞旁人。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后,同样的西湖水上,变成了一个悲情女人求教一个佛门僧人的的对话。她问:“弘一法师,请问爱是什么;他说,爱就是慈悲。”曾经的神仙伴侣也终以李叔同出家而告终。他抛妻弃子的行为也许会被人说不负责任,但他的一句:“我是中国人,我只做中国的和尚”,并且将之付诸于行动的节 *** ,又让人不忍指责。他是伟大的,对待人生他是认真的。
在浙江 *** 师范学校任教的时候,他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比如在美术课上,他是 *** 位将西方 *** 课教学引进中国的人;他最早介绍将石膏模型用法用于西话教学;他也是最早撰写《西洋乐器种类概说》的音乐才子。在任教期间,他培育出了一大批有才的人,像漫画先驱者丰子恺,著名音乐家刘质平,曾是中国美院院长的潘天寿,美学界奠基人之一的吴梦非等。
有着旷世奇才的他,在人生的第38个年头又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断发出家。从此,一袭袈裟切断了他与世俗的联系,世间少了一位才子,佛家多了一位高僧。他自认自己罪孽深重,非酷刑不足以灭孽障。于是在有着八万四千法门的佛法中,选择了最难研修,最不受重视,对人要求最苛刻的律宗。律宗在泯灭了八百多年后,因他出现了律宗中兴。他创作的《三宝歌》《云梦》《观心》等也在佛教之中广为流传。
1942年的秋天,63岁的弘一法师沐浴更衣后,保持吉祥卧姿,念着“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圆寂于福建泉州寺。63岁的人生,繁华似锦地登场,跌宕起伏的过往,雨落无声的悄然回归,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赵朴初先生曾在诗中这样评价李叔同,“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纵观李叔同的一生,他出生于富贵之家,多才多艺,出家前对我国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出家后又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高僧之一。他的一生确实如一轮明月永远照耀着天心。
参考资料:
《弘一法师—李叔同》
《李叔同传》
何尊铭文上的成周到底指的是丰镐还是洛邑?
“何尊”
是中国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家一级文物,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镇院之宝。
(何尊图)
何尊铭文上的成周应该是雒邑(洛邑,现在的洛阳附近)看一下原因
一、“三监之乱”,周公平定。
周武王姬发死后,周成王年幼,周公旦害怕诸侯叛乱,于是摄政管理国家。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管叔、蔡叔、霍叔三个人本来封地于殷的周边,监视纣王的儿子武庚,对周公旦摄政不满。武庚(纣王之子,封于殷(今安阳))有复国的野心,此时联合三监,以及东夷部落的殷朝旧国发动叛乱反对周朝。
周公联合召公奭,果断出兵,首先 *** “三监”,将管叔斩杀、蔡叔放逐到边疆、霍叔被废为庶民。武庚也被斩杀,重新立微子为殷的继承殷祀,为宋。历时三年,才将殷商旧国平复。(周公辅佐成王图)
二、建设陪都,监控诸侯。
周成王亲政后,为了加强对东方诸侯国的控制,有鉴于“三监之乱”,方便监视商朝贵族以及东方诸侯国。仿照夏、商时期建立陪都的习惯,建立陪都,雒邑居于整个西周的中心地带,非常符合条件,随即开始建设雒邑,建城修筑宫殿。史称“成周”。是洛阳开始作为帝都的发端。东周时期,洛邑成为首都。
三、而西周原来的都城“丰镐”(在西安附近)被称为“宗周”,是真正的首都,由“丰京”和“镐京”组成,称为“丰镐”。
关于何尊的趣事根据“何尊”铭文分析,发现了两个有趣的发现:
(何尊铭文)
1. *** 次出现“中国”二字,意思是指雒邑居于西周整个国家的中心位置,方便监控。
2.最早出现的“德”字。根据易中天的研究分析:“何尊”上出现了一个“德”字,以前铭文上都是“得”,这是目前为止最早的“德”字,
乾隆四川全图的完整版好看吗?
①本文曾以《乾隆〈雅州府志·土司图〉考》为题提交2017年第七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发表增补了较多内容。
②经学友段润秀、 *** 咨询云南省图书馆,该馆所藏乾隆《雅州府志》旧抄本为乾隆抄本,线装书一册,仅存卷之二。根据阎实馆员考证并描述的版式信息,此当据刻本抄录。按:本文乾隆《雅州府志》引文均出自《中国地方志集成》本,引用不再注明出处。文内[]<>( )等符号为笔者所加,表示误、脱、注文。③《中国方志丛书(西部地方·第廿八号)·西康省》,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63辑,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张羽新主编《中国 *** 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5辑第37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陈玉宇主编《 *** 旧方志(增编)》第17册,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按:惟林超民等主编《中国西南文献丛书·西南稀见方志文献》第48卷,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采用嘉庆十六年补刻本影印。④参见民国年间《江安县志》《荥经县志》《绵竹县志》,分别有光绪23年、27年、29年雷登门在当地任知县的记载。《四川官报》1904年第6期(甲辰三月中旬,第六册),第80页。中国 *** 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全宗档号:03-5448-095,题名:[四川总督锡良]奏为四川教习知县雷登门任内款项交清无亏短迟延循例保荐请准予该员遇缺尽先补用事,具文时间:光绪三十一年十月二十八日。参考中国 *** 历史档案馆目录查询( *** :// *** lsdag *** /nets/lsdag/page/topic/Topic_1697_1.shtml?hv=2020年6月26日检索),沈欣《景山官学教习与学生若干问题探析》,《故宫学刊》,2015年第2期,第267-270页。⑤参见柳成栋,宋抵编《东北方志序跋辑录》卷二《辽宁方志》,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35-236页。⑥《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38,光绪三十年甲辰十一月乙未条;卷543,光绪三十一年乙巳三月辛卯条,壬辰条;卷549,光绪三十一年乙巳九月癸酉条,《清实录》第5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61页,第215-216页,第216-217页,第286页。吴丰培主编《联豫驻藏奏稿》之《联豫小传》, *** : *** 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 *** 册)卷五(四川总督任内折片,起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迄光绪三十三年二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56-457页。有关联豫在任雅州知府的事迹极少,作为晚清最后一任驻藏大臣,其治藏功过和历史作用更得到学者的关注。参见黄维忠《联豫功过论》,《 *** 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第50-54页。唐春芳《晚清驻藏大臣联豫及其历史作用》,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⑦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武汉大学图书馆是现存乾隆《雅州府志》原刻本为数不多的收藏单位之一,第791页。经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映清同学相助,实地查阅,该藏本为古籍普本,确认为嘉庆补刻本。⑧参见《四川历代旧志提要》(光绪)《雅安县志》条,《中国地方志综录》有载日本东洋文库收藏有嘉庆十七年(1812)趙模修,郑存仁纂《雅安县志》6卷,但未见原书,且后代修志均不曾提及此事,其纂修情况不明。光绪25年雅安知县唐枝中倡修,余良遇、贾鸿基等纂《雅安县志》,但未见刊行,今仅存四川省图书馆抄本一册;民国14年贾鸿基在旧稿基础上,整理为《雅安历史》。(光绪)《雅安乡土志》条,纂修者王安黻、王安民,雅安县人,二人为兄弟,皆岁贡生。此志修成于光绪末年。该书有民国8年(1919)铅印本。⑨雅安市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雅安市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26-727页。介绍乾隆刻版《雅州府志》仅存嘉庆16年(1811)补刻本和光绪十三年(1887)木刻线装12册两种版本。据笔者实地调研,目前仅雅安市图书馆存光绪刻本3套(一套全本,另两套有缺)。又,何金文撰《四川方志考》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5年,第118-119页。作者提及“如今未见乾隆年间刻本流传”。⑩倪晶莹主编,张锡康校订《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地方志目录》,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1-42页。著录清光绪十三年(1887)补刻本,编者注称“光绪本又有雷登门补刻序”。又,2006年版校注本,将雷登门识语署年“乙巳”改作“丁亥”以合光绪十三年之数,2016年版校注本又将“乙巳”年重新改回。2006年校注本序称“光绪十三年(1887)知府联豫委托雅安知县雷登门第三次刻版再重印,即现存的光绪版。”则有误解雷序之嫌。参见王斌、艾茂莉《残本〈四川土夷考〉辑校》,《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7期,第75-84,第106页。旷天全《〈四川土夷考〉辨证》,《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2期,第127-131页。又,赖锐《〈全蜀边域考〉的成书与版本问题初探》,《史志学刊》,2019年第1期,第76-80页。认为成书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至万历三十六年之间的《全蜀边域考》正是据程正谊所著《四川土夷考图说》一书增修而成,相比《四川土夷考》而言,有着更高的史料价值。四川省图书馆藏《康熙舆图》刻本8册,第1册盛京、直隶(首幅为《山海舆地全图》);第2冊江南、江西(《建昌卫所属卫所南图》《建昌卫所属卫所中图》《建昌卫所属卫所北图》以上3幅误入江西省,应属四川省);第3册山东、山西、河南;第4册陕西(《九溪永定二卫图》1幅误入陕西省,应属湖广省);第5册云南、贵州;第6册湖广、四川;第7册广东、广西;第8册福建、浙江。另,《中国古代府州县舆图集成》(共3辑46册),北京:线装书局,2012年。第3辑第5册(四川省)收乾隆《雅州府志》雅州府属图、星野、建置沿革、疆域,第1793-1878页。相关土司图参考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参考李宗放《对“土司”名称的出现、内涵、使用范围的考析》,《民族学刊》,2018年第2期,第25-34页为什么有人会说唐代宗李豫是一位堪比李世民的皇帝?
唐代宗李豫,唐朝第八位皇帝,在位十八年(762年~779年)。人们对他的普遍认识是《醉打金枝》金枝里哪个宽荣大度的唐王。
其实他算不上雄才大略,但也是一个仁厚爱民的皇帝。从唐朝官方评价看李豫确实堪比李世民。李豫庙号本为世宗,为了避讳李世民的名讳,世代同义,因此庙号代宗。
备受瞩目的皇长孙唐代宗李豫于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十月生于东都上阳宫。初名李俶,册立为皇太子后改名李豫。是唐肃宗的长子。也是唐玄宗的长孙。
开元天宝年间是唐朝鼎盛时期。于斯时也,烽燧不惊,华戎同轨。西蕃君长,越绳桥而竞款玉关;北狄酋渠,捐毳幕而争趋雁塞。象郡、炎州之玩,鸡林、鳀海之珍,莫不结辙于象胥,骈罗于典属。膜拜丹墀之下,夷歌立仗之前,可谓冠带百蛮,车书万里。幼年和青年时候的李豫目睹了大唐盛世。小日子过得应该还是不错的。十五岁时封广平郡王,玄宗有孙子百余人,李豫器宇度量宽广深厚,宽容而善于决断,喜忧不流露在表面。仁爱忠孝温顺严肃,行动必依照礼制,自幼好学,玄宗十分喜爱他。
竭力护国756年六月,由于玄宗不顾战局强令哥舒翰出战,唐朝二十万大军,中计惨败,潼关失手,唐玄宗弃城西逃,长安城沦陷。马嵬驿兵变后,父亲太子李亨在李豫以及亲信 *** 李辅国等人劝说下,决定北上灵武抗击叛军。
不久,李亨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肃宗以李豫兼任天下兵马元帅,李豫招兵买马,不久就招募到了数万人。在李泌、郭子仪、回纥的帮助下,多次大败安史叛军。李豫马不停蹄的收复长安、洛阳,迎玄宗和肃宗回归长安。
李豫在国家尊严问题上坚持原则,爱护百姓,让他广受赞誉。
起初,肃宗急于收复京师,与回纥相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这时,叶护要按约定执行。李豫拜回纥叶护于马前,说:“现在刚克复了京师,如果大肆进行抢掠,那么在东京的人就会为叛军死守,难以再攻取,希望到东京后再履行约定。”叶护吃惊地跳下马回拜,跪下来捧着李豫的脚,说:“我当率军为殿下立刻前往东京。”百姓、军士以及胡人纷纷拜李豫,哭泣着说:“广平王真不愧是华夷之主!”肃宗得知后高兴地说:“朕不如广平王!”
郭子仪以回纥兵精,劝上益征其兵以击贼。怀仁可汗遣其子叶护及将军帝德等将精兵四千馀人来至凤翔。上引见叶护,宴劳赐赉,惟其所欲。丁亥,元帅广平王俶将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众十五万,号二十万,发凤翔。俶见叶护,约为兄弟,叶护大喜,谓俶为兄。回纥至扶风,郭子仪留宴三日。叶护曰:"国家有急,远来相助,何以食为!"宴毕,即行。日给其军羊二百口,牛二十头,米四十斛。
初,上欲速得京师,与回纥约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至是,叶护欲如约。广平王俶拜于叶护马前曰:"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则东京之人皆为贼固守,不可复取矣,愿至东京乃如约。"叶护惊跃下马答拜,跪捧王足,曰:"当为殿下径往东京。"即与仆固怀恩引回纥、西域之兵自城南过,营于浐水之东。百姓、军士、胡虏见俶拜者,皆泣曰:"广平王真华、夷之主!"上闻之,喜曰:"朕不及也!"
李豫整军入京,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夹道欢呼悲泣。镇守安抚了三天后,率领大军向东去收复洛阳。
唐军与回纥大破叛军,叛军放弃洛阳。回纥军进入洛阳,在市井村坊劫掠三天,李豫十分痛惜,拿出罗锦一万匹给回纥,回纥停止了劫掠。
李豫作为统帅无法擅自更改肃宗的命令,但是国难岁凶,山河破碎,为了把损失降到最小,他放下皇子之尊为了百姓对回纥统帅行拜礼(不是跪拜,古时候,跪和拜是不同的两种礼节,而回纥叶护是先拜后跪。)又想方设法及时止损。这在古代统治者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恩兰、达扎路恭纪功碑是一块位于 *** 的吐蕃语碑文,其中记载了吐蕃广德年攻陷长安的真正原因:广平王也就是唐代宗李豫把唐肃宗承诺给吐蕃的岁币停掉了,于是吐蕃决定出兵攻占长安给个教训。译文如下图:
随着对唐史的深入了解越发觉得肃宗昏庸和代宗的不容易。李亨是赵构的精神导师,舔完回鹘舔吐蕃,好在回鹘和吐蕃的要求都被有骨气广平李豫王制止了。吐蕃入长安时,唐军主力尚在河北善后和讨平仆固怀恩,长安守军不足四千,不但玄宗的坑没填,李亨给后人留下一套坑。
扫平余孽,拨乱反正公元762年,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去世,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唐代宗即位之后,立刻调兵遣将,加紧对安史叛军的围剿。在唐军的进攻下,叛军土崩瓦解。763年,史朝义 *** *** ,将领投降唐朝。安史之乱被平定。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唐朝在经过这次七年零两个月的大乱之后 ,国力中衰,内忧外患 ,回纥、吐蕃接连寇边,大将仆固怀恩反叛,代宗顶住压力任用郭子仪、马璘、路嗣恭等良将逐个将其挫败,保住了大唐社稷。对于中国古代的很多王朝来说,宦官专权就是一个毒瘤。唐代宗先后运用多种手段,铲除了无恶不作的大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和鱼朝恩。暂时减轻宦官对李唐王朝的危害程度。其实,这三个人物,起初都对唐代宗有所帮助 李辅国和程元振发觉了张皇后 要除掉李豫的心思提前发动兵马抓捕了张皇后的党羽 拥立李豫继位 在唐代宗出逃陕州之际,是鱼朝恩率领的陕州地方的军队和神策军前来搭救的。代宗即位,辅国与程元振有定策功,愈恣横。私奏曰:“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鱼朝恩专权使气,公卿不敢仰视。宰臣或决政事,不预谋者,则睚眦曰:"天下之事,岂不由我乎?"
所以,在唐代宗初期,这三个人物都因此而受到唐代宗的重用,位极人臣。因而目中无人。李辅国后来被代宗削去实权,代宗念其侍奉两帝的功劳,派人刺杀了他,没有公开撕破脸。
而程元振因为隐瞒军情致使吐蕃攻陷长安 以罪流放溱州(今四川省綦江县),途中被仇家所杀。
鱼朝恩则是被代宗召入宫内宴饮,之后,代宗随便找个借口把鱼朝恩留下来。最终鱼朝恩在宫里被缢杀。
至此,代宗从宦官手中夺回了神策军军权,以神策都知兵马使、右领军大将军王驾鹤掌管。
宰相元载,堪称唐朝版“和珅”本身堪为治世能臣,却因为狂妄和贪欲最终身败名裂。
元载举荐刘晏改革经济,除掉权宦,支持古文运动,最主要的人家爱国,对唐和吐蕃战争收复河湟失地建言献策。杜牧有诗曰: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元载志得意满,日益腐化。他大肆敛财,“城中开南北二甲第,室宇宏丽,冠绝当时”,“又于近郊起亭榭,所至之处,帷帐什器,皆于宿设,储不改供”,“城南膏腴别墅,连疆接畛,凡数十所,婢仆曳罗绮一百余人,恣为不法,侈僣无度”。
对于元载的这些行为,唐代宗非常清楚,“以其任政日久,欲全始终”,于是单独召见元载,希望他能够有所收敛,然而元载却不思悔改,走上了一条作死之路。777年,唐代宗下诏将宰相元载、王缙逮捕,关押在政事堂。唐代宗派官员会审,同时“遣中使临诘阴事,皆服”。最后唐代宗下旨,赐元载自尽,与此同时,作威作福的元载的三个儿子以及妻子王氏也被赐死,“发其祖、父冢,斫棺弃尸,毁私庙主及大宁、安仁里二第,以赐百官署舍,破东都第助治禁苑”。朝廷还在元载家中抄出大量财产,仅胡椒就有八百石。同时元载的同党不是被贬,就是被杀,“凡数十百人”。代宗成功的除掉了一个贪腐的“大老虎”。
整顿内外,打击藩镇,养民安国唐代宗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也为日后的藩镇割据留下巨大的祸根。他没有对安史叛军斩尽杀绝,而是接受投降,并且默许他们成为河北三镇的藩镇。这对迅速平定安史之乱,稳定唐王朝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也使得河北三镇成为唐朝的乱源。不过这并非代宗之过。在安史之乱肃宗于灵武即位之时,李泌为肃宗制定了平叛的方略:
“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将也。随禄山者,独阿史那承庆耳。使子仪毋取华,令贼得通关中,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愈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剪其疲,以所征之兵会扶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徐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
李泌的这个方略是非常正确的,他反复告诫肃宗“无欲速”,要着眼于长久,目的是要把叛军赶出老巢,一网打尽,不留后患。但肃宗急功近利,坚持先收复长安,结果把叛军赶回河北,不但拖延了平叛时间 ,而且形成割据局面,遗患无穷。
李豫 *** 诸道讨伐河北最为跋扈的田承嗣,并从其手中夺回了被吞并的昭义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藩镇的嚣张气焰。
安史之乱的 *** ,使得唐王朝土地荒芜,民不聊生,府库空空。为了恢复经济,代宗命刘晏和韩滉分掌天下财赋,二人配合默契。
刘晏实施了改革榷盐法、改革漕运和改革常平法等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
为了获取地方经济信息,刘晏在诸道设置巡院官,选择勤廉干练的士人作知院官,管理诸巡院。诸巡院负责收集本道各州县雨雪多少、庄稼好坏情况,每旬、每月申报转运使。刘晏又召募善走之人,将各地物价迅速申报。刘晏及时掌握全国市场动态,并根据情报,调剂有无,平抑物价,扶持生产,积极救灾。一地发生水旱灾害时,他就多购谷物菽粟运往歉收地区,贱价 *** ,换取农民的土产杂物转卖丰处,既救灾,又不损国用,还 *** 生产。往往等不到民众困乏、流离、逃亡、饿死,就事前能加以赈救,“民未及困,而奏报已行矣”。自肃宗以来,各地征收赋税没有法度,仓库出入物资没有章法,国家财政空虚。韩滉为人清廉勤勉,精通文簿登记事务,刘、韩分掌天下财赋时,制定赋税收支的法规,因他驾驭部下严厉,官吏都不敢欺骗。从此仓库积蓄才开始充实,唐朝经济开始逐步恢复 。
今舟车既通,商贾往来,百货杂集,航海梯山,圣神辉光,渐近贞观、永徽之盛
刘晏韩滉,皆唐功臣之最也,天宝贞元之不亡,二人力也
“广军国之用,未尝有搜求苛敛于民”
国力恢复的唐军在朔方、陇右、西川多次击败吐蕃的入侵,维护了边境地区的稳定。
李豫十分关心民生,778年,下诏书毁除白渠水支流碾硙,以方便民众灌溉农田。
当时升平公主家有脂粉硙两轮,郭子仪私硙两轮,执行的人不敢彻底毁去。升平公主进宫诉说,想请父亲保留。
李豫对女儿说:“我下此诏是为了苍生,你怎么会不明白父亲的心思呢?你应当做众人表率才对。”经过与父亲深谈之后,升平公主迅速贯彻了父亲的旨意,次日便命人毁去所有碾硙。由此,牵涉于此的皇亲国戚都纷纷毁损自己家的碾硙。
不足之处1,为恢复国力对外采取绥靖政策
代宗时期,唐朝的主要压力来自于西部的吐蕃,其趁安史之乱时尽占河西走廊,切断了 西域地区与中原本土的联系 ,并且连年寇边。相对而言 北部的回纥和唐朝关系较好 但是凭借着有平乱大功,在大唐境内,横行不法,无所顾忌,回纥每年都要与大唐“和市”,强卖大唐羸马万匹,每匹马换缣四十匹,马皆驾瘠无用,大唐朝廷苦不堪言。
收复长安当日,安禄山的干将安守忠、李归仁、张通儒、田乾真已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若是唐军乘胜追击,一鼓作气,这几个贼将,必被擒获。安禄山元气大丧,很难死灰复燃,安史之乱平息,指日可待。这一点,郭子仪手下大将仆固怀恩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唯恐丧失战机,言于广平王:“贼弃城走矣,请以二百骑追之,缚取安守忠、李归仁等!”身为三军统帅的李豫却做了这样的回答:“将军战亦疲矣,且休息,俟明日图之。仆固怀恩忧心如焚,一夜未眠,往返四五次请战,不许。天尚未明,安守忠李归仁等已经出逃甚远,错失了重创叛军的大好时机。
3,沉溺佛教,遗祸后世
代宗信奉佛教,令百余僧人在宫中摆设佛像,念诵 *** ,称这为内道场。僧人们饮食之丰厚,穷极珍异,开支都由朝廷供给。每逢吐蕃入侵,都要众僧讲诵《仁王经》,以驱赶入寇。如有幸虏寇败退,则大肆给予奖赐。胡人僧侣不空,其官职已达卿监,封为国公,在禁中地位显赫,权势可左右公卿,争权揽威,豪取强夺。凡是京都内的良田美利,大多归属于寺观。吏官不能管制。僧侣们虽然干些肮脏勾当,羞辱败坏之事不断,而代宗却仍信心不改,诏令全国官吏不得鞭打僧尼。
发展到晚唐时期,已经造成大量的土地兼并,大量的劳动人手出家为僧或者投靠寺院为寺户、佃户,寺院拥有了许多土地和劳动力,寺院经济发展起来,而 *** 的纳税户却大为减少,浪费了国家许多钱财,减少了税收,导致财政陷入困境。
总评可以说如果没有李豫,在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复杂局势下,中原政权可能会迅速崩溃。平定安史之乱,屡破外敌,他功不可没。遂得凶渠传首,叛党革心,关辅载宁,獯戎渐弭。不然吐蕃、回纥会横行中原,两宋的割地苟安屈辱会提前到来。
他为人宽厚隐忍,为了恢复残破的国家仁政惠民,国家逐渐呈现安定局面。少属乱离,老于军旅,识人间之情伪,知稼穑之艰难颇有汉文之风,为唐朝之后的中兴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续命145年,但是却无力根治藩镇割据等一系列问题,留下了一些隐患。虽然比不上李世民,不过仍然算的上是有道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