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时辰-甲子的文化常识
丁亥时辰,甲子的文化常识?
甲子是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进行组合,其最小公倍数是60,即六十年为一周期。取天干 *** 位“甲”与地支 *** 位“子”相配起来即“甲子”。因天干与地支相配六十年“甲子”才出现一次,故甲子又称为“六十甲子”,或称“六十花甲”。我国古代是用干支六十甲子纪年的(现今仍然沿用),所以有六十年一轮回之说;六十甲子用于纪月则是五年一个轮回(一年十二个月);六十甲子用于纪日则是两个月一轮回(一个月三十天);六十甲子用于纪时则是五天一个轮回(一天十二个时辰)。甲子是用于纪年、月、日、时的符号,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等等。干支相配,天干立而不动,地支轮流相配。
1年甲子年甲子即干支纪年法。因天干十位,地支十二位,天干与地支相配一轮之后,地支尚余下两支;这余下二支再与新一轮天干相配,天干配过两轮之后,地支则余下四支;余下四支再与第三轮天干相配,天干配过第三轮后,地支则余下六支;余下六支再与第四轮天干相配,天干配过第四轮后,余下地支八支;余下八支再与天干第五轮相配,天干配过第五轮后,余下地支十支;余下十支正好与天干第六轮相配,完成六十年大轮回。六十甲子具体相配排列如下: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从以上相配排列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1、
天干立而不动,地支轮流与天干相配,这叫地配天,阴配阳,女配男,所以男为娶,女为嫁,男在家待女而来,女只有离开父母的家,到男家与男方相配才为自己的家。这是因为在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农耕时代,人们主要靠体力劳动生存,而男人在体力上比女人具有明显的优势,女人依附男人生存是符合常理的。男婚女嫁之习也是依据天干地支相配原理形成的,因为天在上,地在下, *** 干,地主支,男主外,女主内,符合天地常理。
2、
天干阳干和地支阳干相配,天干阴干与地支阴干相配。
3、
竖排从甲子到甲寅,甲共轮回六次,甲六次轮回又称“六甲”,完成一个甲子的六十年大轮回,这“六甲”又代表六十年。在我国古时候,五十为老,六十为终,人到六十而死,为长寿而终,则为白喜事。故有对已孕妇女称之谓“身怀六甲”,既有对孕妇体恤帮助之情,又有对孕妇腹中之子成人赞美之意。
4、
地支又代表该年的属相。
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关系:公元纪年的个位从1到0与天干的排列顺序为:甲为4、乙为5、丙为6、丁为7、戊为8、己为9、庚为0、辛为1、壬为2、癸为3。举例说明:1941年为辛年,1942年为壬年,1953年为癸年,1964年为甲年,2015年为乙年,2026年为丙年,2047年为丁年,2050年为庚年。以此类推,公元纪年的个位与天干的关系永远不变。
2月甲子
月甲子即干支纪月法。一年十二个月,五年合一甲子数60,故月甲子为五年一轮回。因地支与月建的规则是固定不变的,月甲子是在年甲子的基础上,按年上起月法,可得出月甲子的天干,天干与月建的地支相配,则完成了干支纪月法。
年上起月法的口诀为:
甲己之年丙作首, (甲己丙)
乙庚之年戊为头, (乙庚戊)
丙辛庚寅丁壬壬, (丙辛庚、丁壬壬)
戊癸之年甲寅求。(戊癸甲)
“甲己之年丙作首”,就是在知道年甲子的基础上,年甲子的天干是“甲”或“己”时,月天干则从“丙”开始。举例:求甲寅年三月的月甲子,甲寅年的天干为“甲”,按“甲己之年丙作首”规则,甲寅年求月甲子从“丙”开始,先从十一月(子月)数到三月,要经过子、丑、寅、卯、辰五个月支,三月地支为辰,三月建辰,即三月为辰月,再从丙开始数五个月干:丙、丁、戊、己、庚,“庚”就是甲寅年三月的月干,因此,甲寅年三月的甲子为“庚辰”,即庚辰月。又如:求壬戌年七月的月甲子,壬戌年的天干为“壬”,按“丙辛庚寅丁壬壬”规则,壬戌年求月甲子从“壬”开始,先从十一月(子月)数到七月,要经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九个月支,这样知道壬戌年七月地支为申,七月建申,即七月为申月,再从壬开始数九个月干:壬、癸、甲、乙、丙、丁、戊、己、庚,“庚”就是壬戌年七月的月干,因此,壬戌年七月的月甲子为“庚申”,即庚申月。余依此类推。
需要注意的是月甲子的月是指二十四节气的月令,并非与阴历月份完全吻合,即正月代表从立春到惊蛰的三十天,如你的生日在阴历节气所在月,当月甲子为你的出生月甲子;如你的生日虽然在当月,但节气还在上月,那么上月的甲子为你出生月甲子;如你的生日在阴历当月,但节气已跨下月,那么,下月的甲子为你出生月甲子。如立春,往往在上年的十二月(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如果你在立春时分前出生,腊月甲子是你的出生月甲子,如果你在立春时分后出生,你的出生月甲子为正月甲子,因为节气已经进入正月了。
3日甲子
日甲子即干支纪日法。一个月30天,两个月合一甲子数60,故日甲子为两个月一轮回。因日甲子的“月上起日法”不得而知,建议大家在《万年历》中搜索了解。注意:在网上搜索《万年历》,建议大家点击《全球黄页万年历》,因有些《万年历》在月、日甲子的记载上有失准确。
4时甲子
时甲子即干支纪时法。一天十二个时辰,五天合一甲子数60,故时甲子为五天一轮回。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地支是固定不变的,时甲子是在日甲子的基础上,按日上起时法规则确定天干,将天干与代表时辰的地支相配,则完成干支纪时法。
日上起时法的口诀为:
甲己还为甲 (甲己甲)
乙庚丙作初 (乙庚丙)
丙辛从戊起 (丙辛戊)
丁壬庚子居 (丁壬庚)
戊癸壬子求 (戊癸壬)
“甲己还为甲”,就是日干为甲的情况下,求当日某个时辰的时干从甲开始。举例:甲寅日求辰时时干,按“甲己还为甲”规则,甲寅日起时从甲开始,先从子时数到辰时,要经过子、丑、寅、卯、辰五个时支,再从甲往后数五个时干:甲、乙、丙、丁、戊,“戊”就是甲寅日辰时的时干。因此,甲寅日辰时的甲子为“戊辰”,即戊辰时。又如:求己卯日未时时干,按“甲己还为甲”规则,己卯日起时也是从甲开始,先从子时数到未时,要经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八个时支,再从甲开始往后数八个时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辛”就是己卯日未时的时干。因此,己卯日未时的甲子为“辛未”,即辛未时。再如:求癸亥日戌时的时干,按“戊癸壬子求”规则,癸日起时从壬开始,先从子时数到戌时,要经过十一个时支,再从壬往后数十一个时干:壬、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壬”就是癸亥日戌时的时干,因此,癸亥日戌时的甲子为“壬戌”,即壬戌时。
弘历知道是自己继承皇位以后为何会痛哭不已?
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在他知道自己继承皇位后痛哭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我们要知道,他的继位一定是在他父亲雍正死亡的前提下,他的父亲去世了,乾隆作为人子,他不难过,却只为他自己继承皇位而高兴,这也不正常呀!再说中国历来是以“仁、孝”治天下,乾隆如果对他自己的父亲的死活都不在意,他还怎么做皇上?所以,在弘历得知自己继承大统时痛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雍正皇帝去世雍正在经过多年的煎熬和韬光养晦,最终成功的从众多兄弟中脱颖而出,在康熙去世后得以继承了皇位。在雍正继位的时候,他已经四十五岁了,可能是多年高度紧张的压力,对他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继位以后,身体就出现了各种问题,在雍正七年(1729年)的冬天,雍正皇帝就曾经因病卧床不起,甚至出现过昏迷的现象,但是具体是什么疾病,清宫的档案中没有记载,也许是由于他为谋取皇位耗费了太多的精力,在突然放松后出现的不适吧。
雍正的这场疾病拖了很长的时间,一直反反复复,到雍正八年(1730年)才刚刚好一点,但是不久又复发了。对于自己的身体,雍正自己也颇有认识,觉得难以恢复了,他甚至在朱批中密谕大臣鄂尔泰说:
倘朕心力之所不能,无可奈何之事,亦不得不为预备,不然,则朕为天地列祖之罪臣亦。皇子皆中庸之资,朕弟侄辈亦乏卓越之才,朕此血诚,上天列祖皇考早鉴之亦。朝廷苦不得贤良硕辅,书至此,卿自体朕之苦情亦。
雍正言下之意是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担心,甚至已经为后事进行考虑了。
到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的病又严重了一些,以致在他的原配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因病去世时,雍正都无法支撑病体亲自视殓。雍正虽然悲观,但是他的身体却并没有往更坏的方向发展,竟然慢慢的开始恢复。雍正也再次投入到他对国家政策的一系列改革当中去了。
到了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中秋节过后,雍正突然再次感觉身体不适,出现头晕目眩、疲惫乏力的症状,雍正认为是连日处理政务累的,所以并没有当一回事,而是继续对政务进行处理。到了二十二日,雍正的病情就加重了,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和皇五子和亲王弘昼等人在雍正的御榻前奉侍,到了二十三日子时,雍正在服药 *** 无效后去世。按照雍正生病时有头晕目眩、手足发麻的症状,以现在的医学常识进行分析,雍正极有可能是中风引起的脑血管疾病而去世的。
雍正驾崩后,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人率领群臣来到乾清宫迎取雍正早已经写好的密诏, *** 从“正大光明”匾后取出锦匣,当众宣读了雍正的传位诏书:
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间,朕于乾清宫诏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收藏与乾清宫更高之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其后亲王者,盖令备位藩封,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今既遭大事,着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张廷玉在《年谱》中记载:“新皇帝乾隆听到是自己继承大位后,立刻伏地大哭良久,王公大臣再三劝解,新皇帝仍不起来。”
其实乾隆此时的痛哭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的父皇去世,他作为人子的悲伤;另一方面,对皇位的突然降临,令他过于激动。因为,虽然乾隆继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他可能没有料到会这么突然,按照他的祖父康熙在位的时间推算,他的父皇雍正有可能还会再活十年、二十年,雍正继位时是四十五岁,乾隆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皇位来的那么快,在雍正去世的时候,乾隆只有二十五岁。
据记载,雍正在大殓时,乾隆“痛哭失声,擗踊无数”,就是说他无数次的拦着不让人盖上棺盖。在张廷玉的记载中说乾隆:“从头一天夜半到第二天日暮,皇上哀恸深切,哭不停声,一整天水浆不进,群臣伏地环跪,恳请皇上节哀,皇上悲不自胜,左右都感动哭泣,弗敢仰视。”看来乾隆真是哭的挺伤心啊!
乾隆的继位的事,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乾隆成为雍正的继承人,应该是早就已经决定,虽然雍正开创了“秘密立储”的制度,但大家对乾隆的继承人身份也早已是心知肚明。有一种说法是,康熙就是因为乾隆才将皇位传给雍正的,虽然并没有证据说康熙有过这种想法,但康熙对孙子弘历的疼爱到是真的,这一点在雍正的遗诏中也有提到“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
其实,乾隆是在他十一岁的时候才 *** 次见到他的爷爷康熙皇帝,那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康熙应儿子胤禛的邀请到他的圆明园牡丹台游玩,胤禛借机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弘历、弘昼介绍给康熙。康熙 *** 次见到弘历,就非常喜欢,他发现这个孩子见到他的时候丝毫不慌张,回答问话时也是非常从容,这一次见面,让康熙对孙子弘历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几天以后,康熙就派人到雍正的圆明园索要弘历的“八字”,并且在不久,康熙再次驾临圆明园,这一次康熙的目的就是将孙子弘历带回宫中去。在康熙年间,被接到宫中抚养的皇孙并不多见,只有原来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曾经被康熙养育在宫中,再一个就是弘历了。后来有人推断,康熙将弘皙和弘历放在宫中抚养,都是将其作为未来的皇位 *** 人培养的,弘昼因为其父胤礽被废,他的继位可能也破灭了。而康熙又将弘历带回宫中,也应该是出于同样的目的,是将其作为儿子胤禛的 *** 人培养的。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到避暑山庄度夏,也将弘历带在身边,祖孙二人在五个多月的时间里几乎天天在一起,晚年的康熙非常享受这种天伦之乐,对孙子弘历更为疼爱。康熙批阅奏折时,弘历为他研磨,两人一起吃饭时,康熙为孙子夹菜。这段时间里,一代雄主康熙大帝和弘历在一起,完全就像一个普通的爷孙二人一样。
康熙还手把手的教弘历射箭,并带他参加狩猎,对他进行锻炼,有一次康熙用火枪射倒一头熊,康熙以为熊已经死了,就想让孙子弘历前去补一箭,可以让孙子博得“初围获熊”的美名,谁知道,弘历迟迟不愿上前,让康熙非常没面子,就严厉的命令他快点。这时候,原本以为已经死去的的大熊却突然起来了,这一下众人都吓到了,好在康熙再次开枪将大熊击倒。事后,康熙后怕的说:“看来是天意呀!这个孩子如果早点上前,后果不堪设想。”
康熙对孙子弘历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他甚至专门召见过弘历的母亲钮祜禄氏,说她是个有福之人。康熙曾给予弘历许多的赏赐,甚至赏赐了他一件黄马褂,这种赏赐对于一个孩子是非常少见的,这也足以看出康熙对弘历的疼爱。
乾隆皇帝能够继位,据《清高宗实录》记载是:“圣祖深爱神知,默定于前;世宗垂裕谷诒,周注于后。”意思说,乾隆能够当皇帝,既有康熙皇帝的深爱在前,又有雍正的垂爱在后。而事实上雍正本人也不否认自己能够继位,有沾了儿子光的原因。在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在初次郊祀前,曾专门将弘历召到养心殿,“以肉一脔赐食”,而对于其他皇子则没有这份恩宠。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就亲书密旨,藏与“正大光明”匾后,此时他已经秘密立弘历为皇储了,虽然雍正没有公开这个事情,但其实大家早已心知肚明,雍正的长子弘晖早夭,次子弘时不被康熙和雍正喜爱,从康熙五十七年举行的皇孙册封大典上看,年已十七岁的弘时没有任何封赏,而其他比他小的皇孙都被封了爵位,就知道康熙是多么不喜欢他了。而雍正的另一个儿子弘昼则在各方面都比不上弘历,所以弘历成为皇储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雍正的弟弟、果亲王允礼就曾认为弘历承康熙、雍正之身教,有帝王之资,他认为弘历聪明好学,将来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业。就连弘历的弟弟弘昼都说:“吾兄随皇父,朝夕共处,恪慎温恭,皇祖见爱,养育宫中,皇父闻之亦未尝不乐。”可见弘历的为人是非常讨人喜欢的。在雍正时期,弘历的皇储身份虽未公开,但却实际上已是大家公认的皇储,朝中大臣也心照不宣的将弘历以“皇太子”看待。
对于大臣们暗中将弘历视作太子的事,雍正并不反感,可以说是默认了,他甚至也常向大臣暗示弘历就是“太子”,经常让弘历代替他去进行祭祀等仪式和各种重大活动,由此看来,雍正皇帝也的确是将弘历作为“太子”进行培养的。
可以说乾隆是清朝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帝,他的皇位来的比较顺利,没有出现前面几位皇帝遇到的情况,既没有兄弟相争、手足相残,也不是幼年登基,有权臣当道的情况;而且在其父皇雍正去世后,还给他留下了丰厚的资产和相对完善的国家运行体制,这也是他能够延续“康乾盛世”的主要原因。
中国农历的伏天是怎么预算的?
题主你好,百花杂坛希望与你交流。回答如何计算入伏之间,我们先认识一下伏字,伏,是会意字,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像犬那样在地上躺着。于是就产生了埋伏,潜伏,伏击的意思。降伏之伏,意思就更加明确,把对手打倒在地。
伏,字还有另一个意思,这就是伏天。也就夏季最炎热的日子。为什么把夏天最热的一段时间叫作伏,在此只举出两说。实际上,这个意思也还是从潜伏的意思上演化出来的。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现象,所谓百家,主要 的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农家,五行学家等。伏这一概念与五行学家有关。五行学家认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分别为木、火、金、水。五行学家的理论是,木生火而火克金。有火相克,秋天就不敢出来。因此,把这段时间称为“伏”,也叫“长夏”,五行中为“土”。加入长夏后一年就是五季。这样木、火、土、金、水,都是相生关系。了解这些,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伏要从夏天和秋天之间单独挑出,尽管是时令,但是却不在24节气之内。
还有一说是,入伏以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进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更高峰,天气最热。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天气闷热,因此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是宜伏不宜动,大家知道,犬在炎热的时候,都喜欢趴在地上,所以我们的祖先,把伏字造成了人像犬一样躺在地上,可见伏天温度有多高。农谚: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了解了伏字,在了解一下入伏。入伏,就是进入三伏天。 所谓三伏指的是头伏中伏和末伏,末伏一般在秋季,农谚云:秋后还有一伏。
入伏的时间,年份不同,时间也是不固定的。“夏至三庚”是每年入伏的开始。意思是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夏至三庚四个字,知识含量不少。只能简单介绍,夏至,是24节气 之一。“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例如,
2018年三伏天从2018年7月17日开始。
2018年三伏天时间:共计40天
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为头伏,10天。
2018年7月27日——2018年8月15日,为中伏,20天。
2018年8月16日——2018年8月25日,为末伏,10天。
入伏以后,民间有很多习俗。在此简单说说我们本地的主要习俗:
之一,入伏这天,主食为热汤面,大多吃吃过水面。所谓过水面,就是将面条煮熟之后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 *** 食欲,而且“败心火”。还有,入伏以后吃炒面。炒面,是用锅将小麦或者红薯面粉炒干、炒熟,用水加糖拌着吃。在老家的时候,不是炒面,而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用石磨磨粉碎成面粉。据说,炒面属于保健食品,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之二,
我们这里,还有冬病夏治之说。天热邪耗气伤津,应慎进补、重调养。
之三,婚俗。过去新婚媳妇,在入伏之后,都要会娘家歇伏,山东地方戏,《王小赶脚》,唱的就是新婚孕妇回娘家避暑的故事。真是佩服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古人结婚,很多选择在农闲季节的冬月和腊月。从冬月和腊月到入伏这段时间,很多新媳妇身怀六甲,让其回到娘见修养,度过难捱的酷夏应该是最科学最明智的安排。当然,随之还有了新女婿看六月的风俗。新媳妇久住娘家,自然少不了牵挂,于是,备好礼品,打扮整齐,前去看六月,名义 是看望岳父岳母大人,实际是就是看望自己的爱妻。
这是题外话,借助题主的话题,顺作一谈。增笑。
农历1975年10月29日11时30分是什么时辰?
农历1975年10月29日11时30分是午时!生日(公历): 1975年 12月 1日 11时30分 生日(农历): 乙卯年 十月 廿九 午时 八 字: 乙卯 丁亥 辛巳 甲午 五 行: 木木 火水 金火 木火 纳 音: 大溪水 屋上土 白腊金 沙中金 五行分析: 总述:八字偏弱,八字喜「土」,起名 *** 用五行属性为「土」的字。分析如下:此命五行木旺;五行缺土;日主天干为金 (同类为:金土;异类为:火木水。五行统计:3木,3火,0土,1金,1水)用神分析:〖同类得分〗:金1.30,土0.00,共计1.30分;〖异类得分〗:火2.86,木3.96,水0.80,共计7.62分;〖差〗:-6.32分;〖综合旺衰得分〗:-6.32分,「八字偏弱」;〖八字喜用神〗:八字偏弱,八字喜「土」,「土」就是此命的「喜神」。
两夫妻都是亥时好吗?
比如,甲己之日,乙亥时,劫财坐时,七杀坐时。乙庚之日,丁亥时,食神坐时,正官坐时。丙辛日,己亥时,伤官坐时,枭雄偏印坐时。各有日主不同,季节不同,生在月份不同,千变万化,不拘一慨而论,灵活撑握。假如甲日生乙亥时,甲寅日,生 *** 份,劫财太旺,身健主贵,克父伤妻之说,出生败家之子,如戊午年,癸亥月,甲寅日,乙亥时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