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顺口溜-农村老人说八月十五云遮月
天干地支顺口溜,农村老人说八月十五云遮月?
这句话也可称为农事彦语,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
长期以来,他们通过对天气的观测,总结出了这句话。也就是说:八月十五这天,若有乌云遮月,等来年正月十五那天,就会下雪。
咱先不去论证祖先这话说的准确与否,但这最起码是他们一种美好的向往。
瑞雪兆丰年!
若正月十五那天真能下一场雪,白雪覆盖着大地,对小麦的丰收打下了基础,也有利于春耕。
元宵节的时候能下一场大雪,让人想一想就感觉美。纷飞的雪花,如翩翩起舞的银蝶,花灯初放,五光十色。红灯映白雪,游人赏灯踏雪猜迷语,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
生活中只要留心,到处都有美好景象,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吧。
农村俗语一年两个春?
这句俗语的意思就是在一年当中,如果出现了两个立春,那这一年里的动物皮毛,卖的会很贵,因为天气实在是太冷了,动物们也需要度过如此漫长的冬天,它们身上的皮毛自然就会比以前更厚重。为什么会有两个立春呢?一年不是只有一个吗?其实这里说的是农历和阴历恰好对到了一起。
但还有这样一条俗语,说的是“两春夹一冬,薄被也过冬”。这句俗语是说在一年中若是有着两个初春,那这一年的冬天就不会让人觉得冷了。这里的初春也就是立春的意思, *** 个立春是在腊月,第二个就是在正月了。
一年中有了两个立春,农民这一年的收成也会很好。但这句俗语还是有一些夸张了,一条薄被在以前那个没有空调的时代,是不能够过冬的。以前在乡下过冬,一定是屋子里被火炉烧得暖暖的,晚上睡觉盖的被子很厚很厚。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同样都是说立春的俗语,而且每一句说的都是一年里有两个,但结果为什么不同呢?其实虽然都是俗语,但不一定是在同一年被前人说出来的。
可能说这两句俗语的人都是处在一年有两立春的年份,只是他们所处的地区不同,自己的感觉就不同了,冷热不一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同的情况下说出了两条意思不一样的俗语,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大家以后在学习俗语的时候,是要好好分辨这条俗语有没有道理,有些俗语虽说不可信,但讲大道理的俗语还是很多的,多去了解俗语,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是有很大好处的。
大家相信街边那些摆摊算命的么?
前些年我跟我妈去过一次,离我家三四十里地有一个老太太,一天就看60个号,人很多,那时候有车的还少,有很多远路的开车来。得起大早去,不然排不上号。记得轮到一个男的了,那男的还没说话,她问,你那不冒烟的官司还打不打,那男的就说,我来就是问问你打不打,咋打。然后听她们在那巴拉巴拉说,觉得超级神。后来还有一个人,外地的,找了个我们这边的媳妇儿,男的看着有钱有点花的样子,女的胖胖的,长相一般般,看着敦厚些,男的一开口,就让给算算财运,老太太说,你财运不错,今年还要更好些,不过这些全凭你这个老婆,你老婆命好旺夫。男的立马眯眯笑着,看老婆的时候眼神都变了,充满了柔情。
我说不上来,有时候觉得很神,有时候又觉得是看人戴帽,因人而宜。我妈老说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我也是莫棱两可,对于这种高深莫测又神秘莫测的老传统,心存一丝敬畏。
二十四节气属于什么主题?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现行的“二十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轨运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分。每15度为1等分,始于立春,止于大寒。古人把二十四节气编成顺口溜,通俗易懂、好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七月立秋早晚收是什么意思?
以前种地全靠天和经验,人们的种植经验多是根据节气来总结的,这句“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其实就是根据立秋的节气来总结的,而这里的月份都指的是阴历而非公历。农历6月是一年之中的下半年,如果立秋在下半年的起始6月份,芒种以后种的玉米当时播种迟了几天的,到了秋天的收成就不太好,而立秋如果在七月里,那当年二茬播种的秋玉米受的影响就不大,早播晚播的都有个好收成。
玉米播种讲究时机有早晚之分我们这边刚好是一年两茬,这句老话比较适用,每天种秋的时候都是收完麦子以后等地里有墒的时候才能播种进去,如果运气好点了,晒完小麦入仓后碰上了一场雨,那玉米就早早的种进去了,而如果迟迟不下雨,天旱地干没有墒情,玉米可能就会播种出苗的比较晚。
立秋后天气转凉今年的立秋在8月8日,农历的7月初8,立秋是一年之中的第十三个节气,节气一到,天气就会逐渐转凉,白天的温度虽然高点,早晚却变得凉爽了,日照温度没有夏季那么高了。
六月立秋晚不收玉米全年生长期间是要讲究积温的农作物,这个积温指的是从播下去到收回家的时候历经温度较高的累积时间。立秋在6月里面时,种的比较晚的玉米积温不足,到了要成熟的十月份,别的玉米都已经成熟了,它还是个嫩颗粒。而地不等人,收完玉米还要种下一茬庄稼呢,所以只能放弃玉米直接挖杆或者放在地里不收等着自熟,放弃下一茬的播种了。
七月立秋早晚收如果立秋的时间错后一些,到了7月里面,玉米的积温能够达到,能满足它的正常生长需要,那即便是播种的比较迟的玉米,到了收割的时候也已经成熟了,所以才会说早晚收的事情,意思是早晚播种的都能收回家。
总之,这句俗语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一年种两料子的地方比较适用些,再一个譬如今年的雨水比较多,玉米的生长就会加快,出瓢时间早一些的情况下,即便是立秋早一点影响也不是很大。所以对于这句俗语还需要辩证的看待。
你认为这句俗语适用你们那里吗?欢迎分享交流,我是布衣,每天说点农村事儿,喜欢就点个赞加个关注支持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