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南方辟邪的方式主要是什么-端午节你们那里系五彩绳吗
端午节南方辟邪的方式主要是什么,端午节你们那里系五彩绳吗?
家里的小孩子永远都是节日的主角。
一到端午的前几天老家的街上就多了卖五彩线和香包的小摊,街市上给小孩子卖点香包和五彩线也成了过端午的主要活动。
端午家家门上挂艾草,以辟邪祛灾。而给小孩子准备的物件就丰富多了,我们那里有香包、五彩线,还有一种面做的、类似花馍的、小莲花一样、小孩子可以套着手腕上物件,我们叫油曲莲(音)。
手巧的人家自己做,手工缝制的香包更有意义,朴拙中透着精巧,里面装上雄黄粉,又好看又好闻。自己蒸的油曲莲,更显主妇的面工手艺,工艺品一样。
一大早,父母就给孩子手腕上、脚脖子上系上五彩线,据说这样可以防虫咬,脖子上在挂上香包,这样,毒虫就不会近身。
油曲莲套在手腕上,如同哪吒一般,毒虫病灾远离,饿了还可以咬两口,放了椒叶的馍香满嘴。
艾草、香包、五彩线、油曲莲,成为端午的习俗,一代代流传下来,寄托了人们真诚的愿望,为家人祈福辟邪,祈愿端午安康。
广州端午节的习俗?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传说的三大节日之一,尤以江南各地最为隆重。端午节实际是很多名人共同的纪念日。到了近代,则为屈原所独占。这因为在这些名人中,他是最值得被纪念的一个。赛龙舟与吃粽子是端午节民间习俗的主要特色。 佛山地区地处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带,人们在端午节都喜欢龙舟竞渡。佛山属客地,过去多数人去南海叠�蚩戳�舟,但龙舟一般都划出佛山涌(汾江河),在比较开阔的河面(比如洛水河面大江河面)赛龙舟,其次,在有“龙聚天湖”美称的南海西樵山顶,举行龙舟比赛;以及在有佛山人参与策划的瓜步汛(大沥、谢边)划龙舟;而三水的九水江村,曾有把四月初八至端午节定为游龙月的传统活动。 我国民间在端午节喜欢食粽子。粽子的品种很多,按形状分有:三角、四角、锥形、菱形、小脚粽、枕头粽、宝塔粽、筒粽、笔粽、七子粽、;按用料分类有:纯米粽、包馅粽、豆粽、夹果粽、果脯粽、荤料粽、枣泥粽、碱水粽、艾香粽、酸菜粽、辣粽、蜂蜜粽、火煺粽等等。佛山粽子的品种也不少,除鲜肉粽、豆沙粽、红豆粽、眉豆粽、咸旦黄粽、裹蒸粽、碱水粽外,还有鸡丁、烧鸭、叉烧、烧肉、冬菇、绿豆蓉等配料为馅的什锦粽,风味特佳。近年各酒楼、食店争创名牌粽子招徕顾客,以旋宫酒店、华侨大酒店、佛山宾馆的粽子为最出名。 岭南各地的端午节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如五月初五日,各家在户前门楣悬挂菖蒲草与龙船花;正午时分,点燃艾草以驱邪气;用红、黄、绿、黑及赤小豆煮粥合家吃用;以沙姜作芯 *** ,人物、如意、金钱、金瓜、菱形等各款香包,给小孩挂在襟头上;正午时用毛笔在小孩的印堂正中点红朱(朱砂);有些地方有挂钟馗像,饮雄黄酒的习俗。这些习俗据说可以辟邪。 广州人对端午节很重视,旧俗在农历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节之举。年轻“新抱”(媳妇)们,用“全盒”六个或四个,盛以粽子、猪肉、生鸡、鸡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长辈贺节;姑娘和儿童们挂香包,挂包以五色丝线编织,一般均为新媳妇所送,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贤良,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手艺,俗称“新抱手艺”。香包中装有檀香、八角、花椒、琉璜等。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符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正午时分,用水果、粽子拜家神,烧艾草薰屋角,称“驱蚊虫邪魔”。用雄黄酒调朱砂,在孩子的额上、胸口、手心上点一红点,以示避邪。 赛龙舟是广州人过端午更大的活动项目。赛龙舟,广州人称“扒龙船”,过去多为郊区农民为之。20世纪30年代前,在四月初八的浴佛节便将去年端午节后沉入涌底的龙船起出,俗谚谓“四月八,龙船随海滑”。30年代以后,逐渐改为五月初一才起出龙船。俗语顺口溜:“初一龙船起,初二龙船忍,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龙船比,初七初八黄竹岐,初九初十龙船打崩鼻。”初五是赛龙船的 *** ,得胜者可获赏全只烧猪与赏银元。初八郊区各乡龙船多集中到市郊黄竹岐进行表演比赛,因那时黄竹岐地方有一座龙母庙,初八为龙母诞。
端午节的来源和风俗习惯是什么?
端午节是阴历五月初五的一个辟邪祈福的节日,又叫端五节、端阳节等;端午节最早应当是来源于古人在“阳盛”之夏日的驱邪避疫活动,因此很多习俗都是与此有关的。
至于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或者是韩国、越南等国纪念他们的祖人等,应该是后来附会上去,并逐步完善成习的。
端午节,又称端五节、或端阳节等,是初午、初五或初阳,正午、正阳的意思中国至少在夏朝以后,建立了以月亮的盈亏来计日、月、年的阴历,此后发现这样的计年与周年的气候差异较大,因而发明以天干地支计年的农历。其中,子丑寅卯辰巳午月,阳气由初生达到了更大,然后开始转阴,时节由冬至转入夏至。其中午月犹如一日之正午,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日。端午,原为午月初午,后为五月初五,端字,有开端、端正之意,是初午、初五或初阳,正午、正阳之意,意味着阳气由艮大卦进入乾大卦之象,气候进入最热之期。
端午节应该起源于“农历”地支的午月的 *** 个午日,后定于“阴历”的五月初五,目的是在天地阳气最盛之日增强身体阳气,以驱邪避疫、祈福纳祥、保障安康端午节,在中国至少经历了 *** 0年以上(自伍子胥算,韩国1500年前传自中国)。据有关考证,端午节原来日期为农历的午月的 *** 个(初个)午日,故为“端午节”。但农历的日月除了专职的人员有记录外,普通人难以确定,而阴历的五月初五却是很容易确定和统一的,于是自汉朝以后,端午节确定为五月初五日。
自端午节以后,阳气渐旺,气候炎热,各种蚊虫出沒更是频繁,人们很容易被叮咬,同时容易发病(实则还因为各种病菌滋生更盛)。于是古人按照“天人合一”、“天人相应”、“道法自然”之原理,利用天地阳气最旺盛之期,通过利用药食、祭祀和祈求先祖和图腾之神灵(如龙)护佑的方式,以获得身体的安康,于是渐渐形成了端午节。
此后,吴越、荆楚等地民众为纪念为国为民、在同期遇难的伍子胥、屈原,请求他们在天之灵继续护佑人民安康,于是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端午节活动。
尽管各地端午节活动的习俗各不相同,但都是围绕着驱邪避疫、祭祀图腾、祈福纳祥等开展的1. 驱邪避疫类:点艾条、熏苍术、挂艾草、挂菖蒲、挂黄葛藤、撒硫磺、正午浴、沐兰芷、系毒蒜、佩香囊、晒百日姜、采药制茶、喝雄黄酒、喝菖蒲酒、吃五黄(黄鱼/黄鳝、黄蛋、黄豆、黄瓜、黄花菜等)、吃五毒饼、吃艾草糕(或艾糍)、搞卫生、清垃圾、驱蚊虫,等等。
2. 祭祀图腾类:划龙舟、游旱龙、放纸龙、划喜船、放纸鸢、九狮拜象、抢青、吃粽子、品花宴,祭祀伏羲、盘瓠、伍子胥、屈原、曹娥,等等。
3. 祈福纳祥类:画额、荡秋千、赠香扇、系百索子、佩长命缕、佩豆娘、贴五毒图、拴五色线、打午时水、浸龙舟水、挂钟馗像,等等。
端午节在我国于2008年定为法定节日,2009年10月由湖北代表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韩国2005年申报成功)。
五毒的正确驱赶 *** ?
其内容主要有:驱五毒的 ***
1、五毒图:在屋中贴五毒图,用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 *** 在“五毒”的上面,就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2、五毒兜:端午这一天,小孩子要带“五毒兜”,上面有绣织的五毒图,寓意是以毒攻毒,确保健康。妈妈或奶奶会在兜里放一个温热的鸡蛋,或者用温热的鸡蛋在小孩子的肚子上滚几遍,边做边说“一年不会肚子痛”一类的话。
3、戴香包:“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这是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4、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贴在门上,这样做可以驱“五毒”,防瘟疫。
5、五毒鞋:五毒鞋因其鞋身上缝制了五毒虫而得名,五毒鞋是在端午节那天一早穿起,一直到次年,再换新鞋,直到小孩三周岁。端午节穿五毒鞋的习俗,就是通过以毒攻毒,赶走五毒。
6、五毒饼:端午应节食品中的“五毒饼”,是一种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上的玫瑰饼。五毒饼馅料多是玫瑰馅,既做贡品,最后也落的家人分食,慢慢细嚼,且有对那五毒之物“咬牙切齿”的趣味呢,也有着以毒攻毒,无灾无病的寓意。
7、炒五毒:把银鱼、韭菜、虾米、茭菜、黑豆腐干等一起炒成一盘“黑菜”。这是出于驱毒等需要。农历五月初五,是蛇、蝎子、蜈蚣等毒虫出动的时节,而古代的消毒技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吃了这些菜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如“五黄”中一定要有雄黄酒。
此外,为了对付五毒,在端午节还要赐扇,捕蛤蟆,沐浴兰汤,贴永安符,举行钟馗赛会等等。在端午节,有的人还用绑有红线的笤帚扫除垃圾,清洁卫生。
端午节中如何祛除及避五毒
首先,佩戴避邪植物。起初是插菖蒲、艾虎。民间多自采自用,城里则有人沿街叫卖菖蒲、艾草。后来增加了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合称天中五端,可与五毒相克。
其次,端午节卖五虎花,佩挂护身灵物。这些饰物,又称香包,有些地区用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王字,取避邪之意。有些地方还专门缝制五毒衣、五毒背心,让小孩子穿上护身。此外,还有贴永安符,举行钟馗赛会。有关民间防五毒剪纸也有不少,如倒灾葫芦、艾虎菖蒲剑葫芦、老虎镇
端午节是几月十几号?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
2021.6.14(农历五月初五 星期一)
2022.6.3 (农历五月初五 星期五)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 *** 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 *** 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 *** 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