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挂扫帚的寓意 其他挂件的寓意-亲戚无意间发现了自己的隐私该怎么办
端午节挂扫帚的寓意 其他挂件的寓意,亲戚无意间发现了自己的隐私该怎么办?
70岁退伍老兵的大叔,多年来一直偷偷给给人汇钱;春节战友聚会,一个40岁中年妇女叫他“爸爸”,还带着1个16、17岁的女孩!大叔真出轨了?知道真相后,我和堂弟决定替大叔保守秘密!
退伍老兵我大叔今年快70岁了,他是一名退伍老兵,曾经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在部队做了十几年的志愿兵,后来转业到了村里,做了村委 *** 。
大叔为人正派,很受村里人尊重。但是自己的工资津贴补助一事总是和家里人说不清楚,家里的钱总是会少一些!
因为大叔会不定期到银行汇款,每次还把凭证烧了,因为时间一长,大婶慢慢地发现了大叔去银行,大叔没办法,只好出此下策。
大婶和大叔闹过,说他肯定当年当兵的时候有了相好的,现在就是汇钱!大叔从来不解释!被问烦了就说一句,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纪律!
其他的什么也不说,大婶是个农村妇女,自己没有收入,不敢离婚,只能不定期吵闹一次!
大婶性格除了有点小气之外,整个人还是不错的,大叔忙村里的事,很多时候,田里的农活都是她一个人干。还有2个孩子,也都成家立业,儿子去了医药公司,女儿当了老师。
意外发现今年春节我给大叔拜年,大叔喝得比较高兴,一不小心喝多了。我扶他上楼休息,我把他扶上床之后,才发现枕头下有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个40岁的中年女人和旁边一个大概16/17岁的女孩子,照片背后写着“爸爸好,这是您的外孙女姚婷!”
我大吃一惊,大叔在外面真有人?可是这么多年大叔很少去外地,也没见人来找他,而且他的性格也不像啊?
隔了一天,堂弟找到我,原来他也发现了那张照片,我俩仔细分析了一下,上面的日期是最近的,应该是最近收到的。到底这个爸爸叫的是不是大叔,不好确定。
堂弟说,今天早上听到大叔打 *** ,后天大叔去市里参加战友聚会,好像说女儿要见他!堂弟希望我和他一块跟着,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大叔的战友聚会我知道,每隔2-3年他们一块的,加上当地的一个部队的15个人左右,都会聚一聚。领头的是他以前的副排长,据说后来转业后,创业现在资产1个亿,在我们当地四线城市里面小有名气!
果然,后天一早,大叔洗漱得干干净净,在村口坐公交车去市里了,说是战友聚会。我和堂弟在后面开车远远地跟着,他们聚会的地点,就是他们以前的一个战友开的饭店,好多年了,每次聚会都在那。
我和堂弟到了后,带着墨镜、围巾在角落里找了个桌子坐下,因为那个老板对我俩也有印象,更不想大叔发现我俩。
大叔的战友有的已经到了,大家伙见了后很热情,诉说着军营的事情,诉说着大家都老了。慢慢的他们人齐了,只剩下副排长了。
领导就是最后一个来!他们开着玩笑。
一会,副排长到了,后面跟着,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个16、17岁左右的女孩,正是照片上的那母女俩!
我和堂弟对看了一眼,难道是真的?!
副排长和这母女俩入了座位,寒暄后,对大叔说,“老左,这些年来,你们班长的女儿,你一直寄钱,从来不让我说,但是班长的孩子已经上高中了,成人了,必须要见你,你年龄也大了,这么多年,早已经不需要你的钱了!”
这时候,那个中年妇女早已忍不住了,上前去一把抓住大叔的手,叫了一声“爸!”
,之后就哭了。旁边的女孩也哭了!
这一来,那一桌子老爷们也跟着哭了!副排长虽然是见过世面的人,也忍不住流热泪。
我和堂弟觉得莫名其妙,这帮人干嘛呢?哭什么,怎么回事?
战火无情,人有情他们一桌子慢慢情绪平复了,副排长慢慢说起了当年的故事!
当年大叔当兵了,因为他学历高中学历,表现好,所以呢留在了军营作为志愿兵。后来发生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到轮到大叔所在的军区参战时候,那已经是80年代中期了。
当时,大叔所在的连队,主要是负责打扫战场。
但是在一次打扫战场的时候,他们的几个战友,没有经历过战火,就往深处走远了点,想看看能不能立点功劳,班长叫他们赶紧回来,他们说没事,结果出事了。
越南兵有的重伤的,慢慢的伸手想拉一颗手 *** ,班长看到后,瞬间把离得最近的我大叔扑倒,但是,同时,手 *** 也爆炸了。班长当场牺牲,大叔没事!
这件事,大叔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下决心要照顾班长的妻女。因为班长的妻子之前带女儿去过部队,大叔和班长女儿特别投缘,叫他左爸爸,说有2个爸爸。而班长牺牲那一年其实就是他准备复原的那一年。
之后,大叔总是偷偷地给班长的妻子寄钱,一直寄钱。一直到现在,将近70了。班长的女儿,现在都40岁了,她女儿都上高中了。
“左爸爸”,那个中年女的,这就是班长的女儿从包里掏出了2捆钱,大概10万左右,“这些年我不知道是谁给我母亲寄钱,副排长伯伯从来也不说,但是您也老了,我早已成家,孩子也这么大了,不需要您的钱了!”
大叔,颤抖着手,一边擦眼泪,一边拒绝!
“老左,拿着吧”,副排长发话了,“你有心意就够了,他们家庭很幸福,她老公现在在我公司上班,很好!你年龄大了,身体不好,这些年你也辛苦了,家里弟妹是不是这么多年每年都跟你吵架?”
大叔尴尬地笑了笑。
“老左,你咋不说呢?”旁边的一个战友问大叔?
“你嫂子脾气你还不知道?就吵几句没事了!”大叔说,“咱们战友情,她不懂,不会明白,没事!”
原来如此!我和堂弟对看了一眼!
没想到是这么回事!
大叔这么些年,一直在寄钱照顾牺牲班长的家人!
副排长一边把钱给大叔装好,一边说,“不说就不说吧,这么多年了!咱们战场上的情谊是咱们战友间的纽带,外面人不懂!不说了!干!”
后记我和堂弟回家了,一路上都没有说话,我们不了解战争,也没有参过军,但是看到他们一帮老头那么真心实意,就很羡慕!
“堂哥,这事咋办?我和我妈说吗? ”堂弟问我
“不说了,这是他们战友间的感情!”
无意间发现了隐私怎么办?
很简单,首先不要妄下结论,自己毕竟不了解
另外,如果真的情节严重,那就要了解清楚,至于说不说出来,要看后果,要看当事人!
我们毕竟是外人!
有时候自以为的好心会做错事,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您说呢?
五月节小扫帚叫什么?
小扫帚叫五月五日端午节日。
农村有些人种韭菜的时候?
韭菜是一种属于百合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含有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是一种有着特殊气味的大众性蔬菜,即廉价又有营养,特别是对男性来说,经常食用韭菜具有较好的滋补作用。韭菜主要是以叶片为食用价值的作物,韭菜的种植相对于其它农作物来说,种植简单、管护容易,并且还有一年中可多次采收的优点。因此又被称作懒人菜,广被人们喜爱种植。
有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农人在种植韭菜时喜欢往韭菜地里撒上一些草木灰,尤其是在 *** 以及炎热的夏季之时,割完韭菜以后,都会立马对韭菜地撒上一些草木灰,那这倒底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有着种植经验的人都会知道,在我们农村,草木灰对于我们种地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来源稳定的有机肥料。草木灰,大家都知道它是植物燃烧后的灰烬,是一种质地疏松的热性速效肥。由于草木灰肥是为各种植物燃烧后的灰烬,所以凡植物所含的矿质元素草木灰中几乎都含有。草木灰中含有钾、磷,钙、锌、钼、铁、锰、铜、镁、硼等矿质元素,期中尤以钾元素的含量最为丰富,钾素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以90%以上碳酸盐水溶性形式存在于草木灰中。
草木灰中含有的各种元素肥料用于物田中,能调节土壤,改良土质,增强土壤保水和抗旱能力。特别是草木灰中含有的磷元素,撒入各种物田中能促使作物中氮元素代谢及糖类的合成与运输,促进作物的根系生长,提高作物出芽率,促使作物茎秆健壮增强抗逆性,可有效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 草木灰还能够 *** 潜藏在土壤中存有的病菌,可有效抑制潜藏在土壤中虫害的发生几率。
特别是对于韭菜,因为,草木灰具有灭杀部分细菌性病害的作用,这对断茬韭菜的伤口灭菌有帮助,也对断茬韭菜恢复生长是有好处的。收割韭菜以后撒施草木灰它能让韭菜收割后的伤口快速愈合,抑制病虫害细菌感染的侵入,有促进韭菜植株健壮和增强韭菜抗逆性作用。同时也更有利于促进韭菜的生根、分蘖和生长,为韭菜恢复生长提供了所需的养分。
其次,韭菜地里怕施草木灰对于防治韭菜根蛆有作用。特别是在 *** 以及炎热的夏季温度较高的时候,更是韭菜根蛆高频率的滋生时间,这时候给韭菜地里撒施上草木灰能减少潜在病害引起的减产发生。 所以,看似不起眼的草木灰在用于作物中的作用和用途是不可忽视的。
摆地摊的货源去哪里找?
您好,楼主的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最近因为疫情原因导致很多企业关闭,很多人下岗,为了恢复经济,开放了夜市地摊。
楼主问摆地摊的货源去哪里找?接下来我给大家总结了几点:
1 本地小商品市场 推荐指数:⭐️⭐️⭐️优势 ①能看到实物 ②直接拿货/有售后
劣势 ①价格不一定便宜(你地处78小县城当然拿不到有价格的货)② *** 次拿货不会拿太少(拿的少基本上比起零售差不多多少)
如果你地处浙江广州山东或者其他一些制造业很厉害的省份,建议你找本地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去看看货,毕竟手摸过的货眼睛看过的货最心里最踏实。
一定要货比三家顺便在网上搜搜产品的价格对比一下,这对你计算成本和进货帮助很大。
2 批发网进货 推荐指数:⭐️⭐️⭐️⭐️优势 ①价格低 ②价格透明 ③可少量拿货
劣势 ①质量问题 ②基本没售后 ③实物与图片不符
网上进货种类多,价格可以压到更低,如果你打算长期摆摊,可以先找到一家口碑比较好的批发店拿几样试试,然后再拿多点货,尽量在一家拿货(因为邮费比较不友好)
有些店一定要去看看邮费怎么算的,别花冤枉钱,有些店 *** 上算邮费是错的,可以让 *** 改一下邮费的价格。
3 微商拿货 推荐指数:⭐️⭐️优势:①更 *** 种类科学一点点(因为大多数微商批发地摊货一般是给你每样配好的了)②更能了解到产品的细节(有些批发商是看不起地摊的出货量的)
劣势:①价格虚高 一定不便宜② *** 一些其他卖不了的尾货给你③向你 *** 一些概念 ④多少多少起批(这个最烦)
有的微商专门坑人钱
只是存在这种套路说出来避避坑而已。
尽量少从微商进货,但你信任他的货是可以的,微信让人更能交流,更能接收到别的信息,产品的细节,有些微商还是挺有良心挺负责的。
4 浙江等全国性的库存批发 推荐指数:⭐️⭐️⭐️⭐️优势:①价格低低低低低极低 ②成本低 随便卖卖都有利润
劣势:①不好找(一般你没有什么特别渠道,或者运气好的话 基本上是找不到这种商人的,就算申称自己是库存尾货批发的,也不一定是真的,真的尾货商人做零售的真的不多,都是几吨几吨出货,能遇到的大多都是二道贩子)②一般款式比老 样式比较旧
③可能会有质量问题 基本无售后
我对面叔叔以前做套圈的,找到的批发商是浙江那边屯玩具的,卖这边10块钱一斤(这绝对不是更低价),一个玩具飞机才7 8块钱(对!就是儿童玩具店卖最起码150 200那样的)摆套圈摊子,曾经有人花200块钱还没套到,我叔叔假装心痛的表情送了他一个hhh,玩具小汽车才几块钱一个,带电的遥控的那种。
如果你能找到这类货源,随便卖卖都是钱。
都是这个道理
你能找到好的货源,就是更大的优势。
利润=流水-成本
成本在不亏欠顾客的情况下降到更低,那,无论怎么样,都是赚的。
寻找最适合你的货源吧。
写两句你知道的农谚?
农谚,是指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
关于农业生产的谚
农民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的经验
起源作用数量特点内容特点结构分析正确理解农谚农谚示例
基本解释
农谚是指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农业谚语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对天时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升华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虽寥寥几字,却是对农业生产与天时气象关系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可谓道理深刻。
农谚
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实践,又指导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不但在气象科学不发达的过去,对促进农业生产丰产丰收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科学种田较普及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难怪农民伯伯十分在意它,乃至铭心不忘。现就嘉定江桥、南翔、马陆一方,对水稻从种到收的谚语与读者共享。亦望对外地来沪新农民有所帮助。“种到老学到老,不要忘记河泥稻”:即种稻的 *** 基肥是草河泥,亦就是农家自造的塘草泥
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见之于明末的《天工开物》;“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见之于16世纪初的《便民图纂》;“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等见之于14世纪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麦,见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见之于8世纪初唐朝的《朝野佥载》;“欲知五谷,但视五木”,“耕而不劳,不如作暴”,见之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古书中引用的农谚,还往往冠以“谚云”或“古人云”字样,说明被引用的该句农谚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时,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献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农谚可以远溯至数千年前,如浙江农谚:“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一句,同样见之于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轻重第十四:“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相似。由于农谚的来源可以不断地追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农谚的起源是与农业起源一致的。而农业的起源远早于文字记载,所以农谚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
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起源于劳动,那么,农谚实在是农业劳动中从歌谣分化出来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谣与农谚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倾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即着重社会关系方面的;而农谚则描写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即着重生产方面的。这种区分是后来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截然划分的界限。因为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的音律和谐,合辙押韵,形式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也难与歌谣截然划分。古代农业社会更是如此。例如《诗经》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农事 *** 作的,又是农民抒发感情的。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谚才从歌谣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同时,属于纯粹生产经验的农谚,也不断增加、丰富起来,成为指导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作用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同代的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期: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能掌握适时播种。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如果我们把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分成几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农谚。例如水稻从播种起,选用良种有“种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壮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术有“会插不会插,看你两只脚”,“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间轻,两头重”等;田间管理有“处暑根头摸,一把烂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项来说,浙江就有550条左右农谚。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好像现在有了技术指导手册一样,曾经起过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老农民中都还保留有这种习惯。1959年我们在丽水县向一位老农了解当地播种粟的经验,他就举出“红粟头上一枚针,只怕浅来不怕深”的农谚,并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说:“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我们在平阳县总结当地种植龙爪稷(当地称粟)的经验时,农民又举出“稻倒收一半,麦倒没得看,粟倒一箩收箩半”的农谚,说明龙爪稷的特点是不怕倒伏。诸如此类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足以证明农谚对指导农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
数量特点
收录分布
解放前费洁心所收集的《中国农谚》,是由时令、气象、作物、饲养、箴言等五大部分组成的,虽然不很理想,但可以从这个分类中看出农谚内容的几个特点。据笔者对该书5953条农谚的统计,属于时令之部的为2961条,占全部的40.45%;气象之部1556条,占26.22%,作物之部1020条,占17.18%;饲养之部251条,占4.23%;箴言之部707条,占11.91%。从个分配的百分率可以看出两点:其一,气象与时令的农谚共占2/3,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过程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不违农时,适时播种,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化的机器耕种,农业技术起了多么大的变化,只有适时播种是不能任意改变的。为了正确掌握农时,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总结了丰富的经验,经受了足够的教训,因而以时令为中心的农谚竟占到40%左右。旱、涝、风、寒等自然灾害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时期,更是无法克服的莫大威胁,因此企图掌握自然灾害规律的农谚也占到1/4。
费洁心所收的农谚,限于他个人的条件,共只5953条。建国以后,农业出版社以吕平为主,进行了有计划的全国农谚收集工作,共得10万余条,经过归并整理分类,共得31400余条,分成《中国农谚》上下两册出版。上册是农作物部分,包括大田作物、棉麻、果蔬、蚕桑、豆类、油料直至花卉为止,据笔者统计,共约16200余条;下册为总论及畜牧、渔业、林业等部分,总论包括土、肥、种、田间管理、水利及气象等,共约15200余条。又将该书上下两册按类分别统计结果,大体上同上述费洁心的统计结果类似。但所见的规律性更为明显。即全部农谚中,以气象农谚最占多数,共得7903条,占全部的25.16%。其次就是水稻,共4573条,占全部的14.56%;第三是麦类,共3596条,占全部的11.45%。其余的分散到各种作物上,条数有多有少,都远不及稻麦那样多。稻麦及粟黍类农谚条数的比例,很像笔者对《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谷部文献所作统计的结果,在《集成》中,也是以稻的文献量占首位,各种麦合起来居次位,粟黍又次之,三者所占比重超过其他任何的作物。文字记载量的比重同农民口头谚语的比重如此一致,是客观事物规律的如实反映。将果树和蔬菜类供不应求也只得1571条,占全部的5.00%。粮食方面,像玉米和甘薯是迟至明末才引进普及的。玉米很快积累起222条,当然比重不高,仅占0.70%;甘薯积累起366条,占1.16%。自古农桑衣食并举,棉花较之蚕桑是后起的,但推广极快,积累的农谚超过了蚕桑,棉花有1243条,占3.95%;蚕桑只355条,占1.13%,蚕桑的农谚不应这样少,其原因待查。农作物和畜牧这粮畜两条腿中,畜牧部分的农谚远少于作物,只有1433条,占全部的4.56%,这是中国农区食物结构的特点,农区人口增长的压力使得农区拿不出更多的土地饲养家畜。在家畜的农谚中,以猪最多,猪在南方是舍饲杂食,不需草场牧地。家畜农谚一个突出之点,是对家畜的鉴别农谚较多,且很生动有据,很像汉代以来的《相马经》、《相牛经》之类,只是句子短少而已。
内容特点
地域性和普遍性
农谚的地域性,实际上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区作物种类不同,播种、收获季节不同等等。浙江农谚:“麦黄种麻,麻黄种麦”,陕西农谚则为“麦黄种糜,糜黄种麦”,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华北农谚“七金、八银、九铜、十铁”,“秋收不耕地,来年不能定主意”,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闲、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这样,浙江农谚“草子种三年,坏田变好田”,“烂冬油菜旱冬麦”,反映浙江地区冬季不是种绿肥,就是种大小麦、油菜以及蚕豆、豌豆等,很少休闲,更没有七月八月就耕地准备过冬的。地域性差别更大的是播种期,华北种麦的适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浙江则是:“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种芝麻和小米,华北是:“小满芝麻芒种谷”,浙江则是“头伏芝麻二伏粟”。
但在许多农谚里,尽管地区不同,条件不同,却都有类似的说法。如大豆的“干花湿荚,亩收石八”,南北各地都这样说;浙江农谚“割麦如救火”和华北农谚“麦收如救火”一样;“寸麦不怕尽水,尺麦但怕寸水”在浙江、苏北等地都有同样农谚:“六月不热,五谷不结”,“有钱难买大肚黄”等等都是普遍性的农谚。其所以这样,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是它本身遗传性的表现,其所要求的环境条件、栽培原理往往是具有共同性的,还有一些基本原理相同的栽培环节如深耕、增施肥料、中耕培土等,反映在农谚上也大体一样。如华北、陕西农谚“种田不上粪,等于瞎糊混”;苏北农谚“不施粪,瞎胡混”,浙江农谚“种田无师叔,只要肥料足”;以及华北农谚“锄头有三分水”和浙江农谚“旱来锄头会生水”等等,意思都一样。
不论地域性和普遍性,就其表达形式的类似来看,说明当初某条农谚可能发源于某一地区,随着传播开去,各地就按照自己地区的特点(如作物的、耕作制的、季节的、口语习惯等)予以变通,最明显的如播种期,几乎“××早,××迟,××××正当时”成为各地农谚的共同表达公式了。
概括性和科学性
概括性和科学性是农谚的最重要特点,由于农谚是口头相传的,必须简短流畅,便于记诵。但它的内容又很丰富,所以必须精练深刻,发人深思。许多农谚看来似属简单浅显,其实包 *** 深刻的科学原理,需要我们予以分析说明。例如种植绿肥的农谚:“若要草子好,经常三分燥。”一般地说,草子是喜欢湿润土壤的,但欢喜湿润并不等于不需要空气,农民特别指出“经常三分燥”。据科学研究证明,草子田土壤的湿度以70%左右 *** ,由于地下水位降低,增加了氧化层的厚度,缩短了还原层的厚度,可使根系及根瘤发展良好,这就是农谚的概括性和科学性所在。其他如“麦浇芽,菜浇花”6个字就概括了两种冬作的施肥关键;“山园直插,荡园斜插”,指出甘薯要根据不同水分条件,采取不同的扦插方式。“牛粪冷,马粪热”,在牛马粪中还分冷热,似乎没有道理,实际上由于牛、 *** 饮料不同,粪中微生物的活动也不同,发酵发热的能力是大有差别的。有些栽培措施不但影响产量而且影响品质。如农谚指出:“九耘谷 *** ,三削麦无糟”,是很有道理的,应该如何解释透彻,还值得深入考虑。有些农谚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揭发其理论意义,例如“种稻难种三黄稻”,“有钱难买大肚黄”。农民水稻专家陈永康提出的三黄三黑问题,几年来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和陈永康同志一起搞科学实验,初步明确了“黄是代表晚稻个体发育过程中在转折点上的一种生理状态,每次落黄后,植株即转向另一新的阶段”。这才算初步阐释了三黄问题,但是,目前还存在不同意见的争论。农谚中像这种概括性强,富有深刻科学原理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用现代科学知识或通过具体试验研究,予以分析提高。
群众性和通俗性
农谚极大部分作者是广大的劳动群众,这就决定了农谚的思想、感情以至于表达形式必然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富有生活气息、泥土气息的,并且便于记诵,相互传播。其中最常用的是把生产技术措施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说明,最易为群众所接受。如说明拔秧以前要略施起身肥,以利发根,但又不必太多,农谚就说:“秧苗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来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处。冬季种麦子没有灰肥是很大的问题,农谚用“无灰不种麦,无酒不请客”来强调说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叶片发黄,亟需增施肥料,农谚用“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来讽喻。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长有力,结棒子粗壮,农谚就用“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来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种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荠”,“秀稻黄,吃块糖;秀稻黑,没得吃”等都是生动活泼而又含意深刻的好农谚。在我们继承农谚遗产、总结农谚的特点时,必须把握农谚的群众性和通俗性这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