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端午能出门吗 端午节禁忌-传统文化中的七有何奥秘
2023端午能出门吗 端午节禁忌,传统文化中的七有何奥秘?
引言
首先我们要知道,“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句话的前后出处并不统一,前者出自于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指的是“道”创造万物的过程,一个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而“逢七必变”最早由《易经》中的主要思想之一演变而来,泛指凡事每遇“七”字之序数便易起变化,是古代先人对事物发展的总结推理的发展规律,同时映射到生活和处事中。那么传统文化的“七”为什么会让先哲对其情有独钟?本文小尘将小尘将对“七”本源的观点归纳整理,并结合自身研究从最有依据的“周期说”来阐述一下。
数字“七”充斥了我们的生活。从七言诗,到俗语“不管三 七二十一”、“七上八下”; 从上帝用七天创世( 一周) ,到中华 民族传统丧葬习俗的“头七”; 从佛道中的“七级浮屠”、“全真七子”到世界的“七大洲”……无不表明数字“七”的神秘意义与重要价值。“七”的运用不仅仅成为了一种形式,其背后更 蕴藏着丰富的象征内容及文化内涵。这种跨越时空的人类文化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就让我们以中国古代文化为线索,寻觅神秘数字“七”的源头。 数字“七”的应用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当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文化领域。首先就从外族文明入手,与中华民族文化产生横向对比,审视并分析“七”的本源。“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考古资料表明,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数字早于语言文字成为 人类文明的最初表征。”
天体周期中国古代典籍中,“七”最早出现在《周易·复卦》中,其爻辞为“复: 亨。出入无疾,朋友无咎;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此卦的解释尚无定论,明朝朗瑛据此提出“天之道为七”的结论,清朝赵翼也指出: “大抵阴阳往来,多以七日为候”。《彖辞》中的解释为“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之所以用“七”来代表太阳的运行,笔者认为这里蕴 *** 原始先民的太阳崇拜。据现代学者考证,“七”作为文字,最早写作“十”形,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秦汉之际。丁山先生道: “七之见于卜辞金文者通作十 ” 。叶舒宪先生认为,“十”形恰恰象征了太阳之 数或太阳运行之道,他说: “太阳( 太极、一) 从黑夜结束时升起,带来了黑暗与光明交替的二分宇宙( 两仪、阴、阳、二) 和天 地人三才并立的现实世界( 二生三) ; 而太阳由东而南而西而 北的运行规则则为人类认识四方空间提供了基本的自然尺度 ( 四象、四) 。把太极即‘一’同两仪( ‘二’) 、三才( ‘三’) 、四 象( ‘四’) 这一衍化发展过程合起来看,其数式恰为 1 + 2 + 3 + 4 = 10。”这样我们便不难理解,《复卦》爻辞表明“七”是一 个表现周期的数字符号,是“天道”循环的周期性拐点。
除了与太阳的联系,月亮盈亏规律也是天体周期性表象 的重要依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卷一《生霸死霸考》中提到出土铜器铭文上记录的周代记日法,即按月亮盈亏的规律, 将每月分为四期,每期七日,依次称为“初吉”、“既生霸”、“既 望”、“既死霸” 。但这不是中国最早的记日制,应该是“七” 的周期性衍生的一个规则。 无独有偶,《易·系辞传》中也出现了这种以“七”为周期 的运用。“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意为卜筮之始 先从五十根蓍草中抽出一根,虚设而不用。崔憬曰: “五十有 一不用,太极者,不变者也。有太极之一,乃可用四十九策。” 所以那根虚设不用的蓍草便是象征永恒不变的太极,被赋予稳定、本源的内涵,而变数便以此不变而变,从而变化万千。 “四十有九”则是周期数“七”的一个变化数,“七”被作为天道周期的符号,拥有循环变化的含义,因而七个“七”产生的四十九,便被先民认为是周期的极限,是更大的循环之数,因此也内含了变化无穷的意义。
生物周期1.生长和病理周期
《庄子·应帝王》中有这样一则“混沌凿七窍”的寓言故 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 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 窍,七日而浑沌死。”“七日”代表《周易》所述的天道循环周 期,而七窍则是人体周期的特征。虽然成书于战国的《庄子》, 在时间上《周易》相差较远,但笔者认为,生物周期的现象绝不是战国时期才被先民发现的。 《诗经·曹风·鸤鸠》写道: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为何是七子而非六子八子? 《诗经·召南·摽有梅》也写道: “摽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为何其实还为七而非六非八? 笔者尚未找到明确证据,但猜想这与先民发现的生物周期有关。
就以人体自身的周期性表象来分析。《黄帝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曰: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 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 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 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绝,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不难看出,“七”早已被先人发现是人体周期的循环之 数。而这一点已经被现代医学所证实,章太炎先生曾提到“生 理学者谓人体新陈代谢,七年而血肉骸骨都非故我之物”《黄帝内经》的思想被中国传统医学继承,如《伤寒论》、《脉经》中对于病状周期的阐释。这种生物周期的发现,很可能是 原始先民在开始关注自身时就产生的集体无意识,这种意识 在原始生产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就形成最原始也十分模糊 的“生物周期”概念,比如 *** 经期的周期( 平均 28 天) ,初潮到绝经的周期( “二七”至“七七”) ,是较为明显的生物周期。
2、声音声韵
在声音方面,“七”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 的神秘数字。先从发音来看,中国古代的音韵学按照发音部 位的不同,将“三十六字母”( 声母的代表字) 分为“五音”,发音部位分别为唇、舌、齿、牙、喉,再有一个半舌音和一个半齿 音,因此又有“七音”之称。从乐音来看,按高低次序排列形 成的音列称为音阶,其中各个音称为音级。以 C、D、E、F、G、 A、B 七个字母来命名七个音的音列。在中国,不晚于商朝就 出现了多种七声音阶,其中正声音阶的七个音名为: 徵、羽、变 宫、商、角、变徵,其演变而成的下徵音阶,七个音的名称为: 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如果在五个全音的相邻音级之 间分别 *** 一个音级,这样在一个八度内就有了十二个音级, 称为十二律。笔者发现,十二和七的联系不仅于此。《诗经 ·小雅·大东》有“七襄”一词,叶舒宪根据朱熹《诗集传》分析,“一昼夜十二辰中,从旦至暮( 自卯时到酉时) 共七辰,织女 星每辰移动一次,七辰更动七次,因而称为‘七襄’。但是,每 辰移动一次,一日应位移十二次,这样才构成一个循环,应称 ‘十二襄’,为何要称‘七襄’” ? 从音律上可以判断,“七”与 “十二”都是循环之数,再如“绕北极星旋转的北斗七星”,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十二宫”,都蕴 *** 这种宇宙的循环往复 之道,因此为表达周期而将七与十二混用也不无可能。在声律领域,人体与自然的周期遥相呼应,内蕴着极其神秘的宇宙奥妙。
现代其他领域在心理学中,“七”同样是一个无比神奇的数字。米勒困惑于人类的单维判断被限制在七级左右,于是通过实验在 1983 年得出结论———直接判断容量( 注意广度) 、瞬时记忆广 度的容量是恒定的。而这个容量恰恰是 7 ± 2。简单来说,即 注意广度的更大容量约是 7 个对象,瞬时记忆广度的更大容 量约为 7 个单位。如果要记忆更多的对象或单位则需要进入下一个循环区间。这一发现与《周易》中以七为一个循环周期 的思想完全相符,米勒的实验可以说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 了一个上古的命题。
彩虹七色同样蕴含了一种生物周期。光学中将光分为可 见光和不可见光,这是从人类的生理角度出发进行分类的。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一般人眼可以感 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 400 到 700 纳米之间,许多生物能看见 的光波范围跟人类不一样,例如包括蜜蜂在内的一些昆虫能 看见紫外线波段,对于寻找花蜜有很大帮助。这里同样蕴含 了一种生物周期———人眼能识别的可见光恰好能够大致分为 七种颜色( 赤橙黄绿青蓝紫) 。这一点与“大衍之数”以“七” 为循环变化之基的思想相符。原始先民在见到自然界中的光 学现象时,如彩虹、水对太阳光的折射现象等,都可能产生对 数字“七”的认识与崇拜心理,从而加以记录并在其他领域实施应用。
无论是医学、生物学、音律学、心理学还是光学,都是生产 力发展后人类对人体自身的不同领域的研究。而这些生物周 期现象的发现,却都与生产力发展程度无关,因此史前时代的 先民不难发现这些现象,但缺少有意识的总结与探索,因此借助崇拜“七”这个生物周期共通的神秘数字来填补原始思维中的空白,笔者认为,这是“七”兴盛的原因之一。 “七”也渐渐成为后世文化集团、文学创作的结构要素,文 化集团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前七子”、“后七子”、 “吴中七子”、“岭南七子”、“古文七家”、“毗陵七子”、“舜之 七友”、“全真七子”、“黄帝七辅”、“汤七佐”。文学作品如《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倚天屠龙记》中的“武当七侠”、《 *** 》中西门庆的七个妻妾( 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吴月娘、 李娇儿、孟玉楼、孙雪娥) 、《西游记》中七大妖圣( 牛魔王、蛟 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狨王、美猴王) 、《西游记》中 七个蜘蛛精及蜘蛛精的七个干儿子( 蜜蜂、蚂蜂、蠦蜂、班毛、 牛蜢、抹蜡、蜻蜓) 等等。若是还只认为“七”的出现只是种巧合,那么再看“七子之歌”( 香港、澳门、 *** 、九龙、威海卫、广 — 24 — 州湾〈广东湛江〉和旅大〈旅顺、大连〉) ,此处的“七”的出现是 因为作者将“旅顺”和“大连”合二为一,将“八”合为“七”,因 而绝对不是文学创作中无意识的“七”的运用,也不是无意识 的“七子”的形成,而是诗人闻一多受到“七子模式”影响的表现。
总结以上只是小尘对传统文化“七”数字的一种学说的解读,另外我国的学术界还有天象说和数式说等其他学术理论并都有充分的依据,但是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要解释数字“七”的含义,确实应当以周期说为主要学术方向和依据,再辅以天象说的看法,数式说的后期发展理论,从而探讨深究神秘数字“七”的含义,这对于挖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探寻原始思维模式,了解民族精神、心理的变迁都有着重要意义。
2023年工会福利标准?
工会经费在国家规定的法定节日(即: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 中秋节和国庆节) 可以向全体会员发放节日慰问品的标准, 由每位会员年度总额不超过 2000 元调整为不超过 *** 0元,从2023年1月1日起执行。
今年10月23日霜降?
2022年10月23日霜降,“霜降不见霜,来年鼠啃仓”,是什么意思?
10月23日将迎来秋三月中的最后一个中气——霜降节气。霜降节气一般在每年的10月24日前后,阴历的九月中交节。此时,太阳黄经到达210度。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结为霜矣。”这个时候,国内黄河流域已经能看见初霜了,并且,树叶枯黄了,落在地上。
在民间有“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的说法,霜降一到离冬天也就越来越近了,要注意保暖,别感冒了。在民间还有“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的说法。因此,在霜降节气期间可以吃一些像玉米、萝卜、秋梨、百合、蜂蜜、牛肉、鸡肉、泥鳅等一些食物。
在上期文章里,详细讲了霜降节气的三候,这些现象都是被古人记录下来的,到下次再次出现这些现象的时候,人们就知道冬天要来临了,要开始收获庄稼,要开始冬藏为挨过冬天作准备了。
霜降节气的三候分别是: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意思是说,当人们看到豺狼捕获猎物后,不再直接食用,而是先陈列后再食用时,当看到树叶枯黄落满地时,当看到自然界中的虫子不在出来吓人,都回到洞里耷拉着脑袋,不动不食的时候,人们就知道深秋已经到了,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我们从陆游写的《霜月》中能够看到他对“寒霜”描述,他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影新。”的诗句。我们从诗句中能够看出来,寒霜一般出现在秋天晴朗的月夜里,这是因为,秋天,天高云淡,晚上没有云彩,地面散热又多,而此时温度骤然降到0℃以下,就会在地面上,植物的叶片和茎杆上,在溪边和桥间等位置凝结成冰针,就是我们说的霜了。老话“浓霜猛太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每到节气交节时,古人会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并通过这些记录发现一些规律和现象,并进行总结。下面分享几个关于霜降节气的农谚,仅供参考交流!
一、霜降不见霜,来年鼠啃仓霜降不见霜,是说月份到了节气还未到,下霜的天气推迟了,说明天气冷空气推迟了。这样的天气在过去对冬小麦等越冬作物的生长是有影响的,会使小麦和大蒜等作物年前出现旺长,抗冻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冻害,影响最终产量。
在古代温饱都很难解决,也就很少会有余粮,如果,今年粮食减产或绝产了,粮仓里也就空了。人都没有吃的,老鼠也就偷不到粮食吃了,只能啃粮仓了。当然,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意思就是想表明,霜降不见霜,来年的庄稼可能会减产,就有了“霜降不见霜,来年鼠啃仓”的说法。
类似的农谚还有“先冬后霜,来年大荒”,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相反,如果霜降的时候见到霜了,说明月份和节气同时到来了,该冷的时候冷,有利于作物安全越冬,粮食容易获得丰收。农谚“霜降见霜,米谷满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我们现在的农业生产技能和防灾手段要比古时候高明得多,一般的气候异常对产量影响不是很大。例如,像出现旺长的小麦地块,可以在冷空气来临之前喷施磷酸二氢钾+胺鲜酯或三十烷醇,来增强抗寒抗冻能力。像长势较弱的小麦地块,促进其在年前形成壮苗,可以喷施赤霉素+芸苔素内酯+吲哚乙酸,使其苗齐苗壮。
二、九月霜降霜不打,十月霜降霜打霜明白上面的内容,这句农谚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上相对比较固定,每年相差1-2天。但是,在农历上就不那么固定了,就拿霜降节气来说,有的年份落在农历九月份里,有的年份落在农历十月份里。
今年霜降交节的具体时间是公历10月23日18时35分31秒,农历九月二十八。很明显,今年霜降节气是在农历九月份交节了。
“九月霜降霜不打”的意思是说,节气虽然到了,但是月份还没到,天气还没到冷的时候,也就看不到下霜。农谚还有“九月霜降来年大慌”的说法,说明霜降节气在农历九月份交节的年份,来年粮食可能会减产。
“十月霜降霜打霜”的意思是说,节气和月份都到了,到了霜降就能看到霜了。说明,节气正常到来,该有的特征有了,有利于庄稼正常生长,获得丰收。
写到最后:农谚是古人千百年来和自然相处总结出来的,多出至黄河流域。因此,有一定的地域性,并且,现在的气候变化很快,这些农谚已经不是那么能够准确表述了,简单参考一下就可以了。
今年有一些地区的初霜相对比往年早,出现了“霜降前降霜”的情况,您认为这样的情况好吗?对作物生长有什么影响?期待您的分享!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谢谢您!感谢阅读。
2023年春节过年能回家吗?
看到这个提问,期待、焦虑和忐忑的情绪霎时间涌上了我的心头。因为我也盼望着儿子能回一趟家,虽然他离家不足300公里,但由于疫情影响,他已经半年没有回家了。7天隔离时间比假期都长,所以国庆节也没回得来。
2023年的春节距今仅有两个月了,说长也长,说短也短。疫情瞬息变化,晚上回家还好好的,早上出门却发现门已经被封了,疫情三年来,大家碰过这样的情况真的不少了。
所以说,现在谈论春节能不能回家过年,可能为时尚早,自然也就没有肯定的答案。
*** 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于11月11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 *** 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公布了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特别是二十条发布之后,很多地方都积极响应,对现有的防控政策作出了相应的调整,甚至有些目前疫情还很严重的地区也开始复工复学了。这些变化让身在外地的人们感到归期将至,尤其是盼望着回家过年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但是,能不能回家过年,就要看届时能否满足如下条件:
一是,要保证自身的健康,符合疫情通行要求。如果那个时候被感染了新冠,注定是不能回家的。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倍加注意个人防护,按规定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锻炼身体,有病及时 *** ,保证在春节时身体健康。还要尽量少去风险较高的场所,不要变成密接而被隔离,。
二是,要看始发地的疫情政策,要保证你能“出得来”。现在疫情防控都是“一城一策”,虽然有二十条做了基本要求,但各地的防疫政策还是有差异的。我们这里一直提倡“非必要,不离×”,要想去外地,必须向单位或社区报备,公职人员还要得到单位批准,按照“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领导一般不会轻易签字批准。
三是,要看目的地的防疫政策,要保证你能“进得去”。如前所述,不同地方的宽严尺度是不一样的,出发前一定要先了解目的地的相关政策,保证到时候不要被劝返。目前,我们这里明确不接受外地户籍的来客,来了就要劝返。我刚刚看到别人转发客运公司的信息“××返回的旅客必须是本地户籍,不接受外地户籍旅客”,也就是说,虽然二十条已经出台,但各地政策差异还是很大。本来回家团聚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万一再碰上这样的情况,就太闹心了。
四是,对能否返程也要有所考虑。春节期间客流加剧,疫情风险也就相对增加,回家以后要随时关注疫情变化,疫情也可能造成滞留在家,或者返程的目的地不让进,都是很麻烦的。
现在距春节还有两个月时间。国家将对二十条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地方 *** 也会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不断优化防控政策,疫情防控形势会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我的看法是,春节前疫情将会得到基本控制,人员流动会相对自由一些,这个春节大多数人回家过年的愿望可以实现。
2023年元月一号郑州限号吗?
不限号。
元月一号又叫元旦,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在法定节假日不限号。
我国的法定节假日是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其中春节、清明、劳动、国庆这四个法定节假日。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 *** 天。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