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赶考算命-古代赶考时间

admin2023-01-29 09:30:1315

秀才赶考算命,古代赶考时间?

自科举制度建立时,各朝各代在京中考核大都是在春季,至于具体时间没有定数。宋朝以后,科举定为三年一次。秋季进行州县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开考,即京中的考试。 其实,你所说的“秀才”只在元 明 以来用以称书生、读书人。 因此具体时间的话看以下: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 *** 名称解元。唐寅乡试 *** ,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 *** 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 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 *** 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秀才赶考算命-古代赶考时间

举人进士秀才的区别?

1、称呼不同

古代科举制度考试依次是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其中童生又分三个等级,县试、府试、院试,只有院试通过后才能称为秀才。秀才才能参加乡试,考中者为举人。

举人进京赶考进行会试,高中者为贡士,贡士参加殿试,金榜题名为进士。这里说明一下,贡士参加殿试的全部取为进士,只不是进行了重新排名。

2、学习时长不同

古代的科举制度,刚开始进行私塾教育,后来进入书院由先生教授,分为私人书院,官办书院。县试和府试每年都有,考中者为童生,生员。院试明清时期改为三年两次,考中者为秀才。大部分人停留在秀才阶段,经营漫长的乡试之路,直到白发苍苍。

3、考试方式不同

秀才通过县试、府试、院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举人通过乡试,省级举行考试。进士通过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

4、毕业后待遇不同

古 *** 中秀才,就有一定地位,免除一家的徭役,给予补贴。举人就是后补的官,大多数都入朝为官,实现阶级跨越。考上进士以后,做官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了,如果在做官期间政绩斐然,得到上封赏识升迁也较快。

一个秀才进京赶考的真实故事?

秀才来到此地之后,当地的村民自然也要好好向这个“外地人”炫耀一番,便三三两两引他来到此处,秀才喝了一口古井里的水之后,顿觉欢喜,一来解决了口渴的困境,二来,这古井中的水确实如传闻中那般甘甜,秀才一连喝了十口,这才心满意足的停下。解了燃眉之急,自然是想要“吟诗一首”,虽然他没有作诗,但是却作了一副上联:到古井喝十口白水。而这副上联一出,变成了至今无解的绝对。

三个秀才赶考姓什么差不多的谜语?

答案应该是汶,三个文人

古代的秀才进士?

我是文史青城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抛出的这个问题,涉及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关于不同考试阶段的优胜者的称谓。

无论古今中外,要维系一个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就需要有一大批具备相当才能和品格的人从事社会管理。怎样把这些人从芸芸众生中挑选出来,就形成了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举孝廉”、“九品中正制”等官员选拔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人是充满智慧的,为了使官员选拔和任用更加科学和公平,让真正有才能的人能够脱颖而出、同时给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以进阶的通道,早在1000多年前的隋代,中国就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和任用官员。公元589年,隋文帝下令设立“志行修谨”和“清平干济”两科,命令凡是五品以上的京官和地方官总管、刺史都要按这两科来推荐人才。这在事实上就是正式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官员选拔制度,被史家公认为中国科举制度的开端。

公元607年,隋炀帝下诏以“德行敦厚”、“刚毅正直”、“文采秀美”等十个科目来选拔德、才、体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人为官。不但科目比较具体,考核的标准也比较明确,比较公平的科举制度基本成型。

秀才赶考算命-古代赶考时间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已不再是隋唐时的多学科考试,而主要以八股文取仕,考试制度也有了更为严格、详细的安排。

首先,读书人要参加科举的“小考”即“童试”。这是对读书人最初级的正式考试,由基层的府、州、县组织开展。参加考试的人都被称为“童生”。“童生”在科举制度中是专用名词,并不是望文生义的“儿童考生”的意思。只要没有通过“童试”,那所谓的读书人都被称为“童生”,八岁是“童生”,八十岁也可以是“童生”。

通过“童试”的考生被称为“秀才”,这是官府对其具备基本学业能力的认可。现在,我们口语中经常把读书的学生称为“秀才”,其实这样的称谓不是很准确。“秀才”应该是所有读书人中的佼佼者,所以《武林外传》中吕轻侯考中过秀才,在遍地文盲的年代他还是有一些值得骄傲的资本的。

通过“童试”成为“秀才”后,就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这里我们又要做一下名词解释:“乡试”不能望文生义以为是在乡里组织的考试,实际上“乡试”的组织层级比乡级高得多,是由一省学政组织的省级考试。

秀才赶考算命-古代赶考时间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 *** 关,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如新皇登基等大喜事,皇帝下旨开“恩科”),每三年开考一次。这可比我们现在的高考每年一次可难熬多了。“乡试”在省城开考,一般定在农历八月,此时已经入秋,故又称为“秋试”或“秋闱”。“乡试”开考之时,全省各地的秀才将云集省城。“秀才”在“乡试”考中之后就被称为“举人”,考中的过程称为“中举”。《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近乎癫狂,原因就在于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这是在封建朝代社会底层的人为数不多的进阶之门。顺便提一句,举人的 *** 名是被称为“解元”。我们大家熟悉的唐伯虎就曾高中“解元”,所以在有些影视剧里会被尊称为“唐解元”。

“乡试”之上就是“会试”。当然“会试”也不是开个会就算考试了,这是由国家的更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礼部主持在京城开展的科举考试。因为”会试“一般都在春天举行,故而又被称为“春试”或“春闱”。只有在“乡试”中中举的举人才有参加“会试”的资格,所以有些影视剧中演绎”秀才进京赶考“的桥段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出现的,“秀才”连参加”会试“的基本资格都没有。通过了”会试”的举人被称为“贡士”,而“贡士”的 *** 名被称为“会元”。此“会元”并非充值得来的组织资格,更不是卖果汁的,而是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

“举人”高中“贡士”后,就要特别的注意了,因为一个月后就要参加由皇帝亲自出题、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的终极考试,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 *** 的考试殿堂,参加考试的“贡士”是全国读书人精英中的精英。

殿试在皇宫内的金銮殿举行,这个可能是科举考试中唯一可以望文生义的考试名称了。考试结束后,根据考生的答题水平,分为一二三等各若干名,一般情况下总数在100人左右。其中一甲称为“进士及第”、二甲称为“进士出身”、三甲称为“同进士出身”,成为”进士“就可以直接被任命为朝廷官员了。殿试的 *** 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能够“殿试”得中成为”进士“就已经是超级高手了,再要成为”状元“,那真的不是普通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了。

最后,梳理下题主的问题。”秀才“是府县一级初级考试”童试“的通过者;”进士“是更高国家级考试”殿试“的通过者,是有资格做官的预备人员;”状元“是”进士“的 *** 名,是数年一届国家考试的”总冠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