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怀柔算命最有名的-人可以有多善良
北京怀柔算命最有名的,人可以有多善良?
要说人可以有多善良,我可以说说我的奶奶。
我奶奶。是旧社会过来的人,他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给他娶了一个继母,对她特别的不好,时常 *** 她,让她干很重的活,还不给她饭吃,所以奶奶长得特别瘦小。
但是奶奶特别善良,她知道她小时候受的苦,所以把她的爱给了全部的人。
我的母亲可以说,是浑身是病,什么也做不了,可是奶奶从来没有 *** 过她,对她很好,奶奶常说: *** 妈虽然有病,但是,给我生了几个好孙子,我就感谢她,我应该对她好,她有病,什么事情都不由她自己,我应该担待她。
奶奶不光对我妈妈好,对我们。姐弟五个四五个孩子亲,而且对外人,对我们家的亲戚都特别好,她常常对我说:“自己吃了填坑来,别人吃了传名来”,
自己在家里吃菜咽糠,可是客人来了,她总是把家里 *** 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
我奶奶在我们家是老二,我有五位老姑奶奶,她们来了就往我们家跑,我们家是最穷的,可是她们在我们家吃的饭菜是 *** 的。我的几位老姑奶奶都把我奶奶当成妈妈一样看待,她们说:“老嫂比母,二嫂真是比妈妈对我们还要亲”。
奶奶不光是对亲戚好,对邻居们也是很好的,因为奶奶会捏胳膊捏腿,谁的腿扭着了,胳膊扭着啦,奶奶就去给他们捏,因为奶奶瘦小力薄,捏得浑身都是汗,奶奶也不在乎,直到给他们捏好了,奶奶才回来。奶奶对他们也不光是捏胳膊捏腿,有时候只要邻居们开口,我们家只要有,奶奶马上就借给别人;别人家里有事。奶奶也不管自己家里多么忙,都去帮别人的忙。一帮就是好几天,累的奶奶回来倒头就睡,我们说奶奶:你不会少干一点儿吗?为什么能把自己累成这样?奶奶说:“既然是帮人家的忙,就好好帮,挑重减轻不算帮忙,偷懒的人不是好人,我累点怕什么,休息一会儿就过来了。”
那几年河南一带老造水灾,要饭的人特别多,只要有人要上门来,就是菜窝窝头,奶奶也给他们两个,奶奶说:“只要出来讨饭,都是不容易的,我们家还有菜窝窝吃,他们可能连菜窝窝都吃不上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是奶奶经常说的一句话。我觉得我奶奶是世上最善良的人,她不管对什么人,都会比对自己还要在心。
奶奶已经去世多年了,可是她的善良一直牢记在我的心里,她的所作所为,也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诸葛亮去世前留下十二个字?
襄樊为抢诸葛亮躬耕地篡改了哪些东西? ①把岳飞过南阳,夜宿卧龙岗书写的《出师表》拓片搞走,把题跋里“过南阳,夜宿卧龙岗"字抺掉…石刻后挂到襄樊"隆中"。 ②诸葛亮死200多年后,根据襄阳习凿齿一句:好像(号曰)城西二十里有亮宅。把叫了几千年阿头山改为隆中山,1893年又改为古隆中。(孔明一辈子没提过,到死也不知道隆中在哪) ③2002年3月下文再把泥嘴镇改为卧龙镇。 ④2010年11月26日又把襄樊改襄阳。 ⑤2003年五次去北京人教出版社“公关活动"将《草庐对》篡改《隆中对》,把南阳注解为襄樊一带(详见《襄樊晚报》2003年7月18日报道罗市长亲自去)。 近日,又在隆中边上选了一个土岗,挖掘机整理后准备起名为卧龙岗,听说下一步要直接改称湖北省诸葛亮市。 ⑥1990年襄阳象跑项目一样,商请中风一年多的地理"砖家"谭其骧写下"隆中归南阳郡…"题词,襄阳立即刻在石头上,如今竖在"隆中"门口。谭砖家不久中风复发,说了假话被诸葛亮召去阴间赎罪。 ⑦襄樊丁宝斋编《隆中志》时,收录的古诗涉及南阳诸葛躬耕地的字词,竟敢全部篡改为隆中, *** 之极。(这人属于不负责任的垃圾学者) 就连金庸笔下虚构的郭靖,黄蓉也编入当地名人录。在襄樊雕像了。 作家二月河对襄樊疯狂造假历史,丧失底线攻关,商请砖家出证,抢南阳躬耕地的行为说:历史不属于有钱人,历史不是泥巴捏的
是大宋天子赵匡胤的粉丝吗?
《水浒传》作者认为,朱元璋就是赵匡胤的粉丝。
问题是,《水浒传》就是一部小说,能作为历史依据,来评判朱元璋于赵匡胤之间的关系吗?且让我们以《水浒传》为的本,按照书中所隐藏的细节,去历史真实中一探究竟吧。
施耐庵一笔写了两个皇帝,都出自正史《水浒传》“开篇引首”中,有这样一段话,写的是赵匡胤降世:后来感的天道循环,向甲马营中生下太祖武德皇帝来。这朝圣人出世,红光满天,异香经宿不散。 乃是上界霹雳大仙下降。英雄勇猛,智量宽洪。自古帝王,都不及这朝天子。
这是小说文本,自然可以做小说看。但是,这段话却是有出处的。
《宋史·太祖本纪》是这样记载赵匡胤出世的:
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
毫无疑问,施耐庵写赵匡胤出生时的情况,应当出自正史,而不是虚构。
霹雳大仙赵匡胤《明实录》中,记载了朱元璋的出世,是这样说的:
方在娠时,太后常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麦场,取白药一丸臵太后掌中,有光起,视之渐长,黄冠曰:此美物可食,太后吞之觉,以告仁祖,口尚有香气。明日,上生,红光满室,……及上稍长,姿貌雄杰、志意廓然。
后来的《明史·太祖本纪》采纳了《太祖实录》的记载,几乎如出一辙,基本上是原文照搬。
施耐庵以一段文字,写了两个皇帝,都出自正史。因而,《水浒传》就不是纯虚构的小说,而是隐藏着历史真实的秘籍。从《水浒传》所引用的史料看,施耐庵就绝对不是所谓死于洪武三年的施彦端。
《宋史》在《明实录》之前,朱元璋出世高度仿写赵匡胤出世,朱元璋是赵匡胤粉丝之说,便有了史料依据。这些史料,几乎都隐写《水浒传》中,施耐庵确认,朱元璋就是赵匡胤的铁杆粉丝。
那么,《明实录》为何洗稿《宋史》呢?
朱元璋说,大明是火德运除了两朝皇帝出世时的记载高度相似外,朱元璋迷途中发迹,也是“照抄”了《宋史·太祖本纪》。
赵匡胤年轻时,漫游天下,四处求职,迷茫中寄寓襄阳僧寺。寺中的一个老和尚看了赵匡胤的面相,便馈赠了一笔丰厚的川资,告诉赵匡胤往北方去便有奇遇。
赵匡胤按照老僧的指引来到北方,遇到了后汉枢密使郭威,也就是后来的后周太祖。从此,赵匡胤开始发迹,创建了大宋王朝。
《明实录》中,则讲了一个更神奇的故事,说朱元璋是因为他的母亲吃了黄冠道人的白色仙丹而降世。后来,朱元璋又遇到了几个神仙似的人,帮助他解救了困苦。有一天,一个老儒给朱元璋算命,告诉他:今此行利往西北,不宜东南,因历告以未然事,甚悉。
从此,朱元璋也开始发迹,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之所以虚构自己的“前世”,说自己是“黄冠道人”的仙丹化身,恐怕也与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有关吧。这样的粉丝,恐怕堪称史上 *** 了。
这些史料证明,朱元璋就是赵匡胤的超级粉丝,明太祖崇拜宋太祖,可谓到了痴迷的程度。那么,朱元璋迷信赵匡胤,仅仅只是 *** 吗?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宋史·太祖本纪》中说,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定国运以火德王,色尚赤,腊用戌。
元末农民 *** ,打的旗号是“反元复宋”旗号,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小明王韩林儿则建立了“大宋”国号。朱元璋以大宋“火德王”运收拢人心,号召天下英雄,以克制元朝的水德运。
建立大明政权后,朱元璋虽然不像赵匡胤那样,明确地定国运。但是,从他给后世确定的辈分来看,大明王朝就是火德运。朱元璋的儿子辈是“木字辈”,往下就是朱允炆、朱高炽这代的“火字辈”,木能生火,火能生土……五行流转有情,朱元璋希望朱家王朝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朱是国姓,是红色,正合赵匡胤所定国运,“色尚赤”。因而,大明王朝的 *** 个年号就是“洪武”。施耐庵写的“智量宽洪”,也隐藏了朱元璋的年号。
这一历史真实,同样被写进了《水浒传》中,赵匡胤、朱洪武都是“洪太尉”。在小说中,朱元璋与自己的偶像不仅幸运地同框,而且化作一人了。这样的追逐偶像,实在是无以复加了。
洪太尉遇张天师。张天师是霹雳大仙,又是牧童朱元璋。天道循环,大明追随偶像的灭亡之路赵匡胤出世之前,施耐庵说是“感得天道循环”,其实说的就是“五德终始说”。赵匡胤定大宋为“火德王运”,超级粉丝朱元璋也步其后尘,也认为大明王朝是火德运。但是,施耐庵预言,大明王朝将如北宋那样,火德死于水德。
所谓“水浒”,其实隐藏着“天道循环”规律,以水克火,大明王朝终将灭亡。
在“开篇引首”故事中,施耐庵又以这样一段话,把两个王朝的“太祖”又“绑定”在一起:(太祖)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
这段话中,施耐庵故意遗漏了宋真宗。这是因为,假如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光义在过了皇帝瘾之后,就应当把皇位传给老四赵廷美。赵廷美之后,就得让太祖的儿子做皇帝。如此,就没有宋真宗了。
而北宋的历史中,确实又有宋真宗这朝皇帝。施耐庵这样写,分明说的是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孙子。因为皇位传承违背了“天道循环”礼律,这两个都是“火德运”的王朝便将走上相同的灭亡之途。
朱元璋立孙子做皇帝,是为“孙立”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大胆预言,明朝的灭亡于北宋的灭亡是一摸一样的。梁山大聚义时,天际一声巨响,一只大金盘出现在正西北乾方。这只大金盘:
里面毫光射人眼目,霞彩缭绕,从中间卷出一块火来,如栲栳之形,直滚下虚皇坛来。那团火绕坛滚了一遭,竟钻入正南地下去了。
那声巨响,就是霹雳大仙赵匡胤。西北乾方,就是老儒指引朱元璋发迹的方位。大金盘中卷出的火团,就是大宋、大明两个王朝的国运。
这团火钻进了正南地下,寓意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同时,岂不也是大明王朝建都南方,然后北迁,然后又出现了南明吗?
施耐庵的预言十分惊人,但惊人之处远不止此。
这只大金盘,原本出自赵匡胤的《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大宋宣和遗事》中说,赵匡胤以红日自喻,殊不知这也是北宋亡于金国的预言。
施耐庵把赵匡胤和他的超级粉丝朱元璋绑在一起写,又以这只大金盘暗示北宋灭亡,预言大明王朝的终极命运。
西北乾方是朱元璋的发迹之地,同时,也是金国兵马来临的方位。北宋亡于金国,大明王朝则亡于来自同一方向的后金。因而,“赶散残星与明月”,“明”朝被大金盘赶散的预言,赫然写在了《水浒传》中。
后金就是取代明朝的清朝,据说,清朝之所以叫做清朝,就是“以水克火”。
水浒的寓意,就是要克掉火德运。施耐庵坚决反对皇帝制度,反对君权神授,任凭你是火德王,都逃不过灭亡的命运。
所以,在施耐庵的笔下,朱元璋就是赵匡胤的超级粉丝。历史真实也证明,施耐庵所言非虚。
弘历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替八叔胤禩翻案?
乾隆替八叔翻案,不仅仅是觉得雍正错了,更多的出于他自己的私心。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这一年刚过完春节,乾隆皇帝就开始了一番大动作,他接下来颁布的几条诏令,让满朝文武惊愕万分。
首先是在当年正月,乾隆帝下诏,为当年被顺治帝“掘墓鞭尸”的多尔衮 *** ,并为其修复坟茔,复其封号,同时,又将其“追谥曰忠,补入玉牒”。
此诏令一下,满朝皆惊,但还没等大臣们回过神儿来,紧接着乾隆帝又下了一道诏令,更让大臣们惊讶的嘴都合不拢。
第二道诏令同样也是 *** , *** 的对象是乾隆的八叔,曾经在康熙朝晚期的“九子夺嫡”中,与雍正帝争夺嫡位的皇八子胤禩,胤禩在当年夺嫡失败后,被最终胜出的雍正帝终生圈禁,并 *** 改名为“阿其那”,最终不明不白的死在宗人府之中。
而今,距离胤禩死去已然有四十余年,当年“九子夺嫡”的硝烟也早已烟消云散,为什么乾隆帝在这个时候不仅要旧事重提,还对当年父亲雍正帝定下的铁案进行 *** 呢?说起来,乾隆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他向来就喜欢反对父亲雍正,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自己的稳定统治。
胤禩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 *** 会被 *** 。
作为康熙皇帝的第八个儿子,胤禩虽说也是皇子,但与其他皇子比起来,他所拥有的地位和资源在最开始的时候并不占优势。
比如,太子胤礽的生母是康熙帝的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生母地位高贵,自然生下来的孩子也是同样尊贵,还有皇九子胤禟,其生母是康熙的四大妃子之一的宜妃郭络罗氏,另外皇十子胤䄉的外公,则是清朝开国功臣额必隆。
这些皇子,因为母亲的地位尊崇,让他们在出生后,就拥有了比一般皇子更具优势的资源,而这一切,皇八子胤禩统统没有。
据史料记载,胤禩的生母在没有被康熙临幸之前,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包衣奴才,虽说得了圣宠,但在她被晋封为妃子时,已经是十几年之后的事情。
没有的来自母亲方面的助力,就注定了胤禩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会被父亲康熙注意。
幸运的是,胤禩从小就十分聪慧,又得益于康熙的对皇子们教育的重视,让胤禩在学识方面,有了极大的进步,在他六岁时,就能熟练地背诵名家文章,除此之外,他在弓马骑射方面,也颇有小成。
他的聪慧和努力,也换来很好的结果,在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 *** 次分封皇子时,十七岁的胤禩就在分封之列,这也让他成为了当时分封的皇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由此可以看出,在早年间,皇八子胤禩还是比较受到康熙帝喜爱的,并且,根据史料记载,在胤禩被分封后,康熙帝曾多次委派他外出办差,大有栽培锻炼之意。
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变故,皇八子胤禩可能会安心做一个臣子,并靠着他的个人能力,成长为一个合格的辅政大臣,甚至还可能会熬成一个铁帽子王后安度晚年。
但命运就是这么奇怪,奇怪到令人不知所措。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由于太子胤礽接连犯错,致使康熙帝对其愈加厌恶,最终在当年九月,康熙帝宣布废除太子,并将其圈禁。
而太子的被废,在康熙帝的其他皇子之中,犹如响起了一声炸雷,这就意味着,每一个皇子都有了成为新太子的机会。
康熙晚年更大的政治斗争“九子夺嫡”,便从这个时候展开。
既然是人人都有机会,自然皇八子胤禩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太子被废之初,康熙帝亲自委任胤禩为内务府总管,这就更让胤禩看到了几分希望。
但胤禩一生的悲剧,也同样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在此之后,胤禩积极表现,极力钻营,试图让父亲康熙帝选择自己,但他的过于积极,却让康熙对他印象大打折扣。
尤其是在皇长子胤禔争储失败后,开始不遗余力的支持老八胤禩,为了帮助老八上位,胤禔极为荒唐的找来一个看相人,对外宣称老八日后必有大贵,这种无脑的举止,让康熙帝更加肯定的认为老八有希冀大统之心,因此就开始对他更加的防范。
弄成了这种局面,其实并不能完全怪老八胤禩,当时康熙帝废除太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在冷静之后,他就有了复立胤礽的心思,但此时老八的积极表现,以及旁人的推波助澜,恰恰与康熙帝的心思不符,因此这才让老八招致康熙的猜忌。
不过,这个时候,康熙还并没有完全放弃老八,但在当年十一月的一次朝会上发生的事情,彻底断送了老八的前途。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帝召开朝会,令大臣们对新太子人选一事进行再议,其实在这次朝会之前,康熙帝就有意无意的多次流露出复立胤礽的心思,原本他以为,几个心腹大臣都知晓他的心思,但不曾想,这几个大臣在朝会上,差一点让康熙下不来台。
在当天,以议政大臣佟国维为首的多名朝廷重臣,一起推举皇八子胤禩为新太子,这几个人中,包括户部尚书马齐、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以及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
这些人异口同声的联名推举,不仅大出康熙帝的意料,也让康熙不由得警觉起来。
为什么康熙要警觉呢?其实这还是古代封建社会中,皇权与储权平衡的问题,古代的皇帝都是终身制的,而储君一般都要等老皇帝死后方才能继位,因此,在老皇帝活着的时候,储君与皇帝之间的相处,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作为皇帝本身而言,肯定是不希望自己的权力被瓜分,哪怕对方是自己的亲儿子也不行,而如今,康熙看到朝中大臣们一致推举老八为太子,就让他下意识的认为,这些人绝对是结党营私,如果任由其发展,那么肯定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
出于这种心理,康熙帝当时在内心,就直接宣判了老八的“死刑”,但鉴于情势复杂,并未对其过多追究,只是将几个大臣训斥一番后,复立了胤礽为太子。
按理说,这争储风波应该到此结束了,其他皇子也该各司其职为大清效力,但在四年后,太子胤礽的再次被废,让争储风波又拉开了序幕。
有了上一次的教训,康熙帝在这次胤礽被废后,迟迟不提立储一事,虽说朝臣对此屡有进言,但康熙帝统统置之不理。
但康熙帝的沉默,并不代表皇子们就安分,他们也在暗中你争我斗,相互角逐,希望能从其中胜出,大到军国朝政,小到康熙交办的差事,皇子们无一部尽心竭力,目的就是能够在康熙面前多多表现。
而此时的皇八子胤禩,同样也是兢兢业业,但在康熙五十三年,一次意外的事件,彻底将其打入了深渊。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帝前往热河巡视,原本老八应该随驾,但由于其生母病逝,因此老八就未曾同行。
为了给父皇请安,老八还专门派了 *** 前去送去了一份礼物,以表示自己未能随驾的惶恐,而正是这份礼物,出了大问题。
根据史料记载,在 *** 带着礼物送到康熙帝面前后,康熙打开一看,里面居然是两只奄奄一息、濒临死亡的海东青,这就让康熙顿时龙颜大怒,认为老八送死鹰是对他的诅咒,当场就召集部分皇子说了一句十分绝情的话。
“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康熙帝
这便是十分著名的”毙鹰事件“,该事件的前前后后都充满了各种疑点,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在这件事之后,老八的储君梦算是彻底破灭了。
自此之后,老八在康熙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康熙在后来提到这件事时,不无愤恨地骂老八为“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由此可见,康熙是如何的厌恶老八。
没有了竞争资格,老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四胤禛在最后胜出,成为了雍正皇帝,而自己则成为了雍正的重点打击对象。
先是身边亲近的人被雍正全部遣散,使老八成了一个“孤家寡人”,之后,因为修建太庙时出现纰漏一事,被雍正责罚, *** 跪在太庙前一天一夜,紧接着,又被雍正多番以不同的理由斥责,总之要多难堪有多难堪。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老八已经知道雍正不会放过他,但没等他想好退路时,雍正对他的最终裁决就落了下来。
雍正四年正月,已经被革去王爵的老八,再次被雍正革去了黄带子,并被宗人府除名,也就是说,他此时连皇亲都算不上了,但雍正对他的打击仍未停止,在当年二月,雍正下诏将老八圈禁,又在当年三月,逼其改名为“阿其那”,到了五月,雍正又召集群臣,议定老八罪状四十款,并颁布全国,以儆效尤。
一连串的打击,让老八彻底沉沦,在当年九月,老八因“呕病”卒于监所,享年45岁。
雍正对待老八的手段有多狠暂且不论,但通过雍正的诏书,让大清的满朝文武都知道了老八已经被雍正钉死在耻辱柱上,换句话说,这已经是铁案一件。
但在四十多年后,雍正帝的儿子乾隆,却将这个铁案给翻了,不仅下诏复原名胤禩,还将其恢复宗室,录入了玉牒。
儿子反对父亲,这在古代的皇室中并不常见,尤其是类似于这种已经成为铁案的事情,很少有继任的皇帝大费周章地进行翻案,毕竟一个翻不好,那就是“违背祖制”的骂名。
但为何乾隆会如此 *** 作呢?难道他不怕被人说他是违背祖制吗?答案是他不怕,反对父亲雍正,一向是他的行事风格。
乾隆这个人,除了好大喜功之外,更大的特点,就是常常说自己像祖父康熙,而对于自己的父亲雍正,却动不动就反对一下。
比方说雍正朝的重臣,不管是张廷玉也好,还是李卫也罢,以及田文镜,这几人在雍正活着的时候,可以说是雍正的左膀右臂,帮助雍正开创了新局面,用国之栋梁形容他们也不为过。
但就是这么几个国之栋梁,到了乾隆登基后,却变得一文不值,其中除了田文镜死在乾隆登基之前外,剩余的两个人,都遭到了乾隆的打压。
张廷玉,这位三朝老臣,因为配享太庙一事,被乾隆百般刁难羞辱,以至于最终郁郁而终;李卫,雍正帝的得力干将,却在死后被乾隆帝捣毁百姓为他立的塑像,还被乾隆说成“任性骄纵“。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这些事情有一个共同点,即凡是雍正曾经支持的,那便是如今乾隆反对的。
因此,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乾隆帝对曾经被雍正定为铁案的皇八子胤禩进行翻案和 *** ,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这个因素之外,乾隆帝这样做,也是为了自己。
乾隆对胤禩等人翻案的时间,是在他登基四十三年时发生的,在此之前,乾隆帝先后平定了大小金川,稳定了边疆局势,同时内部又因为社会稳定,不管是经济和民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整个大清,呈现出一派“盛世”之像。
而看到自己治下的国都如此昌盛,让乾隆顿觉志得意满,认为自己的政绩几乎能名垂千古了,为什么说是几乎呢?是因为乾隆认为,自己离千古明君还差一点东西,而这个东西,名字叫做仁政
所谓仁政,顾名思义就是仁慈的政策,但如今天下太平,该减的赋税也都减了,能释放的犯人也都释放了,再做点什么才能让自己在仁政上有所突破呢?
思来想去,没有比翻案 *** 来得更直接和更有效果了。
所以,乾隆帝翻开了尘封已久的卷宗,从里面找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对他们进行翻案 *** ,以此来向天下昭示自己是一个“仁君”。
不费多大力气,还没有什么危险,却能让自己“十全老人”的功劳簿上添上一笔的事,乾隆自然是愿意干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局势需要。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多尔衮也好,胤禩也好,他们之所以被定罪,更多的是出于当时的皇帝个人之意,而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太过出格的行为,即便是多尔衮,也并没有干过谋反的事情。
因此,他们的被定罪,会让不少满清的宗室感到不服,但由于皇权的压力,他们也只能把这种不服埋在心里。
同时,这几个被定罪的人,虽说他们自己和直系亲属因此遭了殃,但他们的旁门别系,也就是亲戚们,依然还是满清贵族,甚至还有他们的部分后人在朝中当着大官。
而在几十年后,很多事情和局势都发生的改变,这个时候,难免会有人因为这些旧事而对朝廷不满,毕竟雍正帝都死了四十多年了。
一旦不满,那就是不稳定因素,而这种不稳定,显然不是乾隆愿意看到的,为了抚慰这些人,同时也为了稳定朝局,对曾经的铁案进行 *** ,就成了势在必行的事情。
当然, *** 这些铁案也是有一定风险的,如果在乾隆登基之初,他还没有完全掌控朝局的情况下,他是万万不敢这样做的,但如今他已经登基四十余年,整个朝堂上下,至少在他看来,完全是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因此,这才会做出了 *** 翻案的举动。
况且,给前人翻案,令后人享福,那些被翻案之人的后辈儿孙们,看到乾隆帝此举,哪一个不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一感动,肯定会对乾隆感恩戴德,也会更加死心塌地的去效忠大清朝。
综上所述,乾隆之所以要在登基四十三年后为他的八叔胤禩翻案,是出于几个原因,一来是反对雍正是他的习惯,二来是能让自己落一个“仁君”的好名声,三来则是出于局势需要,安抚那些满清贵族的情绪,最后就是为了收买人心,因此,乾隆才会做出翻案之举。
为何说清朝对960万疆土有着巨大贡献?
没有清朝,就不会有新疆!
没有清朝,就不会有东三省!
没有清朝,就不会有蒙古!
没有清朝,也许不会有 *** !
没有清朝,也许不再有 *** !
你们说,清朝对我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土有什么贡献?!
清朝,是一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朝代,爱它的策马扬鞭、开疆辟土之无上荣光,也恨它的百般羸弱与无能!
上学时,读到历史书中对于清 *** 签订的那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赔偿的那一个个天文数字的巨额赔款时,恨不得将书本撕掉!
看着清 *** 的腐败无能,看着慈禧太后的骄奢 *** 逸,气的咬牙切齿...
看着西方列强的贪得无厌,看着八国联军以及西方列强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怒火中烧、忿忿不平...
如今,二十多年时间匆匆而过,我已不再是那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许多事也就看的更为通透了一些!
清朝,的确背负了许多本不属于它、却硬塞强加于其身的“历史黑锅”!
清朝,也成为了许多人懦弱、无能与无知的发泄对象,它就像一个专门回收人们怨气与愤怒的巨大垃圾场,更是一个只能挨打却不会还手的“棒棒槌”!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秦帝国版图为340万平方公里!
汉武帝横扫匈奴,立大汉不世之威名时,汉帝国版图为609万平方公里!
唐太宗灭 *** 厥、薛延陀,威震四方时,唐帝国版图为1237万平方公里!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宋朝版图为280万平方公里!
忽必烈横扫亚欧,铁蹄所踏之处皆为王土,元朝版图为1372万平方公里!
多尔衮入主中原,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纳蒙古、收新疆、揽 *** 、复 *** …清王朝给了中国一个1470多万平方公里大大的版图,试问:
谁敢争锋,谁又可争锋?!
也许有人会说:盛唐时不是有着近13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吗?
那么我告诉你,昙花一现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更何况,唐朝的节度使制度更是造成唐朝中后期两百多年的蕃籓割据!
也许有人说:元朝时期不是也有着近14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吗?
那么我告诉你,只是画了一张大大的图纸罢了,请问元朝守的住或者守护过吗?一味的穷兵黩武却从未守护过到手的领土,又有何意义呢?
就连最后一个 *** 王朝,由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在全省排名的永乐时期也仅有7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最关键的是,明朝从未对东北以及蒙古等地实行完全的统治!
而清朝却打下了一个近1500万平方公里的巨大疆土,纵然它最后丢失了 *** ,丢失了海参崴以及远东地区的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但是直至灭亡时,它仍然给后来者留下了一千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巨大疆土!
千万不要提蒙古,那块土地的丧失还真不是清 *** 的责任,去问蒋委员长吧,是在他的手中丢了的,别什么脏水都往清朝身上泼,这还真靠不到边!
所以说,清朝对于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有着难以磨灭的巨大贡献,这是谁都无法抹杀的,除非他眼睛看不见,心眼也坏透了!
你们又是怎么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