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算命的冯瞎子在哪-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从辛亥革命以后到 *** 政权之间的北洋军阀史
锦州算命的冯瞎子在哪,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从辛亥革命以后到 *** 政权之间的北洋军阀史?
辛亥革命之后到 *** 之前是北洋军阀时期,这个时期历时16年,从1912年开始到1928年结束,这期间分为四个时期,正好每个时期为四年: *** 个时期是袁世凯时期,从1912年到1916年;第二个时期是皖系军阀时期,从1916年到1920年;第三个时期是直系军阀时期,从1920年到1924年;第四个时期是奉系军阀时期,从1924年到1928年。
这期间的政治局势非常混乱,但总的来说有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北洋 *** ,另一条主线是 *** 领导的革命党。在北伐战争之前北洋 *** 一直是全国政治舞台的中心,直到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全国政治舞台中心逐步转到南方,到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 *** *** 实现全国形式上的统一后,全国政治中心也就正式转到了南京。
先说 *** 个时期,袁世凯时期(1912年2月-1916年6月)辛亥革命胜利后,按照南北谈判的最终结果,由袁世凯出任了 *** 大总统。虽然获得了总统的位置,但摆在袁世凯面前的有两大问题, *** 个问题是革命党坚持要他去南京就职,但袁世凯的大本营在北方,如果到南京上任,就势必会力单势孤,成为南方革命党的傀儡;第二个问题是在他就任大总统之前,南方革命党制定出了一套《临时约法》,这套约法简单来说就是实行内阁责任制,由国会中获多数议席的政党组建内阁,且内阁责任制下大总统做出的决定,要内阁 *** 签字后才能生效,说白了按照《临时约法》,袁世凯这个大总统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基本被架空。
无论是到南京就职还是《临时约法》,都是架空袁世凯的手段,不过袁世凯沉浮宦海三十多年,这点把戏对于他来说要解决并不难。他先是在北京策动了一场兵变,时间正好是南方代表团来到北京的第三天,兵变的主演是北洋第三镇的领导曹锟,演出的内容就是在北京到处 *** 放火,面对这种情况,袁世凯无奈地对南方代表团说,不是我老袁不愿意去南京就职,现在北方实在太乱,我真的是走不开呀。这下,南方革命党也没有办法,只得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了。
▲成为民国大总统,老袁意气风发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总统后,很快就出现了“府院之争”,因为按照《临时约法》,当时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所以 *** 的权力就很大,完全能制约住袁世凯这个总统。袁世凯时期的 *** 任 *** 是唐绍仪,他做了三个月的 *** ,跟袁世凯吵了三个月,最后辞职不干了。唐绍仪辞职后,袁世凯便提名外交总长陆徵祥出任内阁 *** ,不过陆徵祥的内阁成员名单始终没能在国会通过,陆徵祥内阁最终也就胎死腹中。到了这个时候,袁世凯便提名他的老部下赵秉钧出任第三任 *** ,不过赵秉钧的 *** 只是过渡性的,因为这个时候大选已经展开,谁都知道大选中产生的 *** 会替代赵秉钧,所以让赵秉钧当 *** 也就没人反对了。
▲宋教仁遇刺身亡
在1913年的大选中,宋教仁领导的 *** 获得了胜利,他也成为了中国史上 *** 个民选 *** ,可惜的是在他即将赴北京就任的时候,在上海火车站被人刺杀身亡,宋教仁的死立即引发了革命党与袁世凯之间的激烈冲突, *** 认为袁世凯已经抛弃了 *** 要实行 *** 统治,南方革命党因此很快就与袁世凯决裂,并于1913年7月发动了“二次革命”。但这次革命准备非常仓促,而且革命党人势力单薄,很快就被袁世凯 *** 了下去, *** 、黄兴等人再次 *** 海外,开始了革命的再创业之路。
在稳定了南方局势后,袁世凯逐渐将权力集中到了自己手上,为此他做了五件事情:
1、软禁副总统黎元洪,他把黎元洪从武汉强行架到了北京,并将其安置在了北京瀛台,也就是慈禧软禁光绪的地方,好吃好喝地供着,把黎元洪这个副总统控制了起来;
▲北京瀛台
2、解散了 *** ,废除了《临时约法》。老袁先是软硬兼施,逼得国会通过了他修改的宪法,而老袁的宪法是将《临时约法》的内阁责任制改为了总统制,在老袁的宪法当中,袁大总统将会发挥超级劳动模范的精神,把所有的责任都一肩挑了。在总统制的宪法通过后,老袁很快就宣布 *** 是非法政党,将国会中的400多名 *** 议员一网打尽,扫除了政治上的更大对手;
3、取消国会。总统制有了,副总统被软禁了, *** 也没了,接下来能制约袁大总统的就只有国会了,虽然到这个时候国会只个摆设,但摆在袁大总统面前多少有些碍眼,于是袁大总统干脆连国会也解散了;
4、削弱段祺瑞等人的兵权。中国历史上向来都有开国皇帝杀功臣的传统,只不过老袁没有学朱元璋,而是学了赵匡胤,温柔地削掉了创业元老们的兵权,首当其冲的就是有着“北洋之虎”称号的段祺瑞和“北洋之犬”称号的冯国璋,毕竟老袁已经做了全国的老大,手下的兵权太大了总是个威胁,还是把兵权拿在自己手上最为安全。
PS:北洋三杰中的另一位“ 北洋之龙”王士珍经常处于隐退和出仕之间,他经常是出来做一段时间的官,然后就辞官回去隐居,所以对袁世凯构不成威胁。
5、军民分治。通过以上举措,中央的权力都归了老袁了,可地方上还有大量的都督,这些都督都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对于老袁来说也是威胁。于是老袁便在地方设立了民政长,也就是省长,主管地方行政。将地方都督改为督军,只管地方上的军事,相当于省军区司令。通过这个办法,地方都督的实权大为缩水,老袁这个中央的总统就没人能撼动了。
▲称帝是老袁一生中更大的昏招
在完成了这些工作后,袁大总统的权势也达到了巅峰,就在这个时候老袁却犯起了糊涂,于1915年12月12日宣布称帝,史称“洪宪帝制”,老袁称帝的举动一下子引发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称帝后没多久,不仅各地成立了“护 *** ”起兵反对他,就连他自己的北洋 *** 也出现了 *** ,到后来他竟然连北洋军都指挥不动了。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老袁不得不宣布取消称帝,最终于1916年6月6日在全国的一片骂声中死去,享年57岁。
皖系军阀时期(1916年-1920年)老袁死后,他的小弟们便纷纷崛起,各地的军阀们都为争夺老大的位置开始混战了起来。北洋时期的军阀非常多,在这里只说主要的几个:
一、北洋系主要分为三个派系:
1、皖系,掌门是段祺瑞,在袁世凯死后群龙无首的局面下,段祺瑞乘机从北洋系拉出了一帮兄弟组成了皖系,因为带头大哥段祺瑞是安徽人,派系便因此得名,背后的黑势力是日本;
2、直系,掌门人是冯国璋,这个派系的来历与皖系差不多,只是带头大哥是另一位北洋领袖冯国璋,冯国璋是河北人,派系便因此得名,背后的黑势力是英美;
3、奉系,其领导成员以张作霖起家时候的老兄弟为主,这些人基本都是绿林好汉出身,属于典型的草根一族。因为老大张作霖是奉天(沈阳)人,派系因此得名,背后黑势力是日本。
二、其他派系
1、滇系,前期 *** 是蔡锷,在蔡锷死后唐继尧成为了新的 *** ,因主要势力分布在云南而得名;
2、桂系, *** 代桂系掌门人是陆荣延,也被称为旧桂系,后来旧桂系被以李宗仁为首的新桂系推翻。这一派系因主要盘踞在广西而得名;
3、阎家班,以阎锡山为首,主要盘踞在山西;
4、冯家班,以冯玉祥为首,主要盘踞在西北,因此也被称为西北军。
首先崛起的是皖系,在袁世凯死前,他指定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继任 *** 。对于段祺瑞来说,黎元洪在北京没有任何势力,而自己手上有兵,黎元洪这个总统自然容易被他 *** 控,便接受了袁世凯生前的安排,与黎元洪组建了新的一届 *** 。
不过与黎元洪共事了一段时间后,段祺瑞便膨胀了起来,毕竟黎元洪就是个光杆总统,没有任何实权,便逐渐不把黎元洪放在眼里,把黎元洪当成了摆设。被摆设久了,黎元洪终于忍不住发飙了,撤去了段祺瑞的 *** 职务,段祺瑞便离开了北京,跑到天津暂时隐居了起来。段 *** 走了,北京便空虚了,这个时候张勋就带着他的5000“辫子军”进京搞了出“复辟”的闹剧,还赶走了总统黎元洪。见时机成熟,段祺瑞在天津组织了讨逆军攻打北京,“辫子军”不是讨逆军的对手,很快就被讨逆军击败,段祺瑞随后以“再造共和”的功绩进入北京再次担任了 *** 。
通过这番风波,黎元洪也知道没实力就算当了总统也是窝囊,就把总统的位置让给了另一位实力派人物,北洋直系首领冯国璋。老冯是凤凰男出身,到了晚年没想还能当上民国大总统,不禁喜极而泣,立马就屁颠屁颠地离开了大本营江苏,跑到北京当起了总统。
老段和老冯是多年的好 *** 兼战友,刚开始的时候老段也很欢迎老冯的到来,但是很快两人就 *** 了,因为老段要“ *** 全国”,在这个过程中,老冯的直系迟早会成为“ *** ”的对象,对于根本利益老冯是不可能让步的。
很快,老冯就意识到自己在北京当总统总感觉哪儿不对,是的,北京是老段的地盘,老冯的地盘在江苏,待在北京不就等于被老段架空了么?想明白了的老冯便在1918年10月10日把总统的位置让给了徐世昌,自己回到老巢江苏去了,一年之后,也就是1919年12月28日,老冯抛下了他的北洋兄弟,往登了西方极乐,曹锟继承了他的遗志,成为了直系新的首领。
老冯死后,皖系和直系作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两大军阀派系,自然是水火不容,一方面皖系要“ *** ”,另一方面直系至少也要保住自己的地盘,于是双方最终兵戎相见,于1920年7月14日爆发了直皖战争,在开战之前,直系将奉系拉到了自己的阵营,所以这场战争实际上是奉系直系两家对战皖系一家。
直皖战争打的很快,4天就结束了,头两天双方只是试探性进攻,各有胜负,到了第三天直系几乎全歼了皖系主力,皖系命悬一线。到了第四天也就是18日,张作霖的奉系也赶到了战场,见皖系大势已去,便主动与直系一起向皖系发动了最后的进攻,皖系被彻底击败。
▲老段下野
此战之后,段祺瑞下野,皖系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北洋进入了第三个时期,直系时期。
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再说说这段时间 *** 的动向。在二次革命失败后, *** 远赴日本重组了革命党组织,并在国内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 *** ,不过都以失败告终。到了1917年7月, *** 来到广州组建了 *** 军 *** ,由此开始了革命新的阶段。在组建了军 *** 后不久, *** 就发动了“护国运动”,依靠的是桂系陆荣延、滇系唐继尧、粤系陈炯明以及自己雇佣的海军组成了“护 *** ”。不过因为依靠的主要都是地方军阀,而这些地方军阀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没有孙先生那么伟大的革命理想,所以打到湖南后"护 *** ”就各自为战,很快就被段祺瑞和冯国璋的北洋军打败,孙先生于1918年5月离开了广州,“护国运动”失败。
直系军阀时期(1920年-1924年)在打败了皖系后,直系成为了实力最强的军阀,但是直系的问题非常严重,首先是直系没有一个领袖人物,接替冯国璋的掌门人曹锟无论是能力还是资历其实都远远不够,更要命的是曹锟还通过贿选当上了总统,贿选丑闻曝光后,曹锟名声扫地,连带着直系也一起声名狼藉。
二号人物,实际上的领袖吴佩孚虽然特别能打,但跟段祺瑞一样,缺乏政治头脑,不懂得平衡,在获得直皖大战胜利后就与奉系闹起了分赃不均的矛盾,最终导致了1922年4月的 *** 次直奉大战。
在 *** 次直奉大战中,奉系尽出主力12万,直系也不甘示弱,由头号战将吴佩孚领衔10万大军迎击奉系,双方在河北爆发了大战。在这场大战中,由于张作霖的奉系领导基本都是绿林好汉出身,这些人都没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平时打群架、打小规模战争可以凭着勇武获胜,但一旦遇到大规模的正规战,就被以北洋正规军为班底的直系军队打了个落花流水,五天的战役最后以奉系的惨败收场,此战奉系死亡3万多人,被俘4万多人,张作霖本人也差点被俘,这一战也是“玉帅”吴佩孚的巅峰之作。
在这场大战之前,冯玉祥被吴佩孚安排监视与张作霖有勾结的河南督军赵倜,不过赵倜也是个糊涂蛋,在大战胜负不明的时候就大呼“吴佩孚死了,张作霖必胜!”公然倒向了奉系,在奉系战败后,赵倜也自然没好果子吃,地盘直接被冯玉祥给夺了。战后 *** 行赏,吴佩孚让冯玉祥当了河南督军,却没有注意到冯玉祥其实并不可靠。
战败后的张作霖回到东北后痛定思痛,夺去了以前绿林出身的老兄弟们的兵权,大量启用了军校出身的一批新的将领,如杨宇霆、郭松龄等,用现代化的军事理论重新训练了20万精兵,这成为了他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获胜的基础。
到了1924年9月,养精蓄锐2年的张作霖倾全部主力20万进攻直系,吴佩孚也再次率领直系主力20万迎战张作霖,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双方主要在山海关展开了激战,这场大战没有任何的预演,一上来就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一时间山海关杀得血雨腥风,双方士兵的尸体也是堆积如山。直奉双方在山海关角力了一个月后,冯玉祥在直系的后方突然叛变,率军攻入了兵力空虚的北京,抄了直系的老家,导致直系全线溃败,此后奉系乘胜入主北京,北洋也迎来了最后一个时期,奉系时期。
奉系军阀时期(1924年-1928年)▲入主北京后的一段时间,老张的奉系达到了巅峰
奉系入主北京后,便迅速扩大战果,很快就从北方打到了长江流域,大有一统天下之势。这就震惊了南方的军阀们,于是南方的直系军阀在这个时候放下了手头的争端,一致对付张作霖,由此爆发了“浙奉战争”,“浙奉战争”的结果就是奉系大败,直接被赶出了长江流域。
而这个时候,冯玉祥与郭松龄联手反叛了张作霖,郭松龄手上拥有的是张作霖最为精锐的第三军团,由于事发突然,张作霖一时间无法招架,郭松龄甚至一度打到了张作霖的老巢奉天附近,老张也一度被逼得几乎下野,虽然郭松龄的叛乱最终被平定,但张作霖也因此元气大伤,直到死的时候奉系也没恢复过来。
而吴佩孚虽然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大败,但主力仍然保留了下来,很快他就在武汉站住了脚跟,并重新训练出了一支精锐部队,到1926年北伐前夕,与孙传芳、张作霖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北伐战争护国运动失败后,孙先生重新组建了中国 *** ,并于1920年11月28日回到了广州,于来年5月5日担任了“非常大总统”,“ *** *** ”成立。此后孙先生在苏联的帮助下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农”三大政策,建立了黄埔军校,并逐步发展出了属于革命的军队,可惜孙先生在1925年逝世,没有看到北伐胜利的哪天。
▲黄埔军校
1926年7月,广州 *** 正式誓师北伐,北伐的主要目标就是当时的三大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此时的吴佩孚并没有把北伐军放在眼里,他集结了全部的主力在河南对付冯玉祥并防范张作霖,只安排了赵恒锡等湖南地方军阀抵挡北伐军。不想北伐军战斗力非常强悍,很快就拿下了长沙,占领了几乎整个湖南。
听闻湖南兵败,吴佩孚才知道自己太掉以轻心了,于是调集主力南下,打算在湖南湖北交界处与北伐军决一死战。正当他调兵遣将的时候,北伐军攻入了湖北,吴佩孚集中了几乎全部主力与北伐军在汀泗桥和贺胜桥展开了大战, 这两场战役都打得非常激烈,尽管“玉帅”吴佩孚能征善战,但还是不敌此时已经兴起的北伐军,经过五天的血战,吴佩孚战败,不得不退守大本营武汉。 *** 率北伐军攻到武汉后,在攻城不下的情况下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战术,很快就断绝了吴佩孚的补给,吴佩孚最终不得不放弃武汉逃到了河南,吴佩孚大势去矣。
在击败了吴佩孚后,北伐 *** 而攻向了孙传芳。孙传芳与吴佩孚虽同属直系,但在北伐军进攻吴佩孚的时候,孙传芳企图坐山观虎斗,不想在北伐军调转矛头攻向自己的时候也没能抵挡北伐军的攻势,在江西战场丧失了几乎全部主力,很快就丢失了江西、福建、浙江以及江苏、安徽的大部分地区,孙传芳所谓的“五省联军”,此时连一个完整的省都没了,孙传芳也大势去矣。
在北伐军攻入长江流域后,经过了一个短暂的“宁汉分流”时期,到了1927年底, *** 重新统一了 *** ,结束了短暂的“宁汉分流”格局,并于1928年1月实施了第二次北伐。
到了这个时候,山西的阎锡山、西北的冯玉祥见吴佩孚和孙传芳失势,便见风使舵地加入了北伐,使北伐军总人数达到了70多万人,而此时的张作霖手上只有大约30万人马,自然不敌兵力、士气、战力都占优的北伐军,到了1928年6月就撤出了北京,撤到了关外,在撤退途中 *** 本人炸死。
张作霖死后,他的儿子张学良继承了奉系,于1928年底宣布东北易帜,加入南京 *** , *** 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北伐战争就此结束,北洋军阀史也就此结束。
郭松龄为什么要背叛张作霖呢?
郭松龄字茂宸,奉天人(今沈阳)。据说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人,毕业于北京中国陆军大学。1917年受革命感召南下广州参加 *** 运动,1918年 *** 运动失败后返回奉天任督军署中校参谋。1919年张作霖创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郭松龄任战术教官。
(郭松龄像)
郭松龄任职期间遇到张学良两人成为至交好友,经常纵论天下事互相引为知己。郭松龄得到张学良赏识开始发迹,郭松龄的地位随着张学良在奉军的地位上升而水涨船高。张学良被张作霖刻意培养不断的委以重任,而张学良公子哥儿脾气不怎么管理军中具体事务。一般军中大小事务都由郭松龄打理,张学良曾说:“我即茂宸,茂宸即我。”
(郭松龄与张学良剧照)
郭松龄开始也对张学良忠心耿耿,帮助张学良训练部队剿灭吉林“胡子”立下汗马功劳。 *** 次直奉大战张学良郭松龄率军在奉军全线崩溃的情况下顶住了直军的追击,为奉军重新构筑战线保住山海关争取了时间。
此战过后张作霖深感奉军暮气沉沉战斗力低,开始大力整军经武。郭松龄由于出色的表现和张学良的关系开始受到重用,张作霖将精锐主力部队交给二人训练统帅。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主力十五万编为六个军。 *** 军军长姜登选副军长韩麟春,第二军军长李景林副军长张宗昌,第三军军长张学良副军长郭松龄,这三个军是作战主力。尤其是郭松龄率先突破直军防线截住直军退路,为战胜吴佩孚立下大功。
(第二次直奉大战形势图)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奉军一路南下占领直隶、山东、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奉系军阀势力达到顶峰。然而好景不长浙奉战争爆发,直系后起之秀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起兵反奉。一经接触奉军就一路溃退到山东,张作霖准备任用郭松龄南下攻打孙传芳。
郭松龄趁机和直隶督办李景林国民军冯玉祥达成密约共同反奉,1925年11月21日晚郭松龄在滦州发表通电倒戈反奉。郭松龄将所部改变为东北国民军开始向奉天进军,郭松龄自任总司令。郭军一路势如破竹突破山海关直抵离奉天不足60公里的巨流河,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方面军和郭松龄隔河对峙。
(冯玉祥像)
由于日军的阻拦和奉军援军源源不断的到来,再加上天气寒冷郭军士气低落大部不愿意和张学良作战。冯玉祥也暗中观望没有履行承诺,郭军形势十分不利。12月22日奉军骑兵偷袭了郭军位于白旗堡的 *** 库,张学良乘机加紧策反郭军。郭军上下人心涣散参谋长邹作华将炮兵调离向张学良投诚,郭松龄大势已去和夫人化妆向关内逃走。1925年12月25日上午郭松龄夫妇在老达房附近遇害,郭松龄夫妇死后被暴尸三日方才收敛入土。
(东北王张作霖像)
郭松龄是奉军里最重要的一员战将,长期统帅精兵颇受张氏父子重用。何以会突然倒戈反奉呢?
首先,郭松龄个人性格问题。郭松龄性格耿直倔强,做事固执己见和同僚关系紧张得罪人多。张学良曾说郭松龄是一个宁折不弯的人,这样的人脾气倔强性格偏激做事容易走极端。平时张学良也得哄着供着才能让他死心塌地的出力,这样的人受不得委屈一遇到委屈不公就容易做出极端事情。第二次直奉大战时郭松龄率军攻击山海关受阻,张学良让郭松龄带领五团精锐会同 *** 军攻击九门口。 *** 军军长姜登选不愿意郭松龄抢功又不好拒绝张学良,便出口讽刺了郭松龄几句。郭松龄自尊心很强便赌气擅自率部返回山海关,张学良闻讯上演一场萧何月下追韩信追上郭松龄。两个人在一起直说的抱头痛哭,郭松龄激愤之下一鼓作气突破直军防线攻入秦皇岛。
(郭松龄剧照)
战后奉军 *** 行赏主力军长都得到了一省地盘,扩编了部队。立下大功的郭松龄什么也没得到,而自己的老对头们都升官发财了。郭松龄心理大为不满,为倒戈反奉埋下伏笔。
其次,奉军内部的斗争。奉军内部有“老派”与“新派”之分,老派多是跟随张作霖起家的老兄弟这些人大多身居高位。新派又分洋派和土派,洋派又叫士官派大多数是日本士官学校的留学生,这一派以奉军总参谋长杨宇霆为首包括常荫槐、韩麟春、姜登选、邢士廉等。土派又称陆大派大多数是本土军校毕业生,比如陆军大学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堂等。这一派以郭松龄为首包括霁云、刘伟、魏益三、范浦江、刘振东等。(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
杨宇霆和郭松龄都是自视甚高的人物,加上双方主张不同所以矛盾很深。杨宇霆主张出兵关内争霸天下,郭松龄主张保境安民开发东北。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奉系瓜分地盘,张宗昌山东督办、李景林直隶督办、姜登选安徽督办、杨宇霆江苏督办。立下大功的郭松龄只是被任命为津榆司令部副司令的空衔,有传言本来郭松龄是被任命为安徽督办的,由于杨宇霆想当江苏督办便把姜登选挤到安徽郭松龄就啥也没有了。
(杨宇霆像)
不久浙奉战争爆发,杨宇霆姜登选一触即溃不仅丢失了两省地盘还丢掉了奉军三个精锐师。杨宇霆回到奉天不仅没有获得任何处罚反而重新担任奉军参谋长,而郭松龄被命令率军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郭松龄大为不满多次公开抱怨张作霖用人不明赏罚不公,表示不再为张作霖当炮头。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形势图)
郭松龄后来还和冯玉祥李景林结成同盟共同反对张作霖,并规定打到张作霖后东三省归郭松龄,直隶热河归李景林,西北归冯玉祥。郭松龄通电反奉后最主要的主张就是惩办杨宇霆,和杨宇霆的矛盾是郭松龄反奉的主要原因。
最后,郭松龄所受到的革命思想的影响。郭松龄参加过同盟会的反清行动和 *** 运动,深受 *** 革命精神影响。本人虽然是军人却反感内战,一直希望张作霖能保境安民开发东北建设发展东北不要入关作战。两次直奉大战给北方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仅第二次直奉大战钱张作霖为筹集军费就在东北商户百姓摊派4800万元。张作霖入关争霸搞得关外经济停滞民生凋敝,郭松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郭松龄的夫人韩淑秀是个进步女性,一直和郭松龄相濡以沫同甘共苦。韩淑秀反对内战主张发展东北的主张也对郭松龄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奉军照片)
1925年10月郭松龄作为奉军代表到日本观 *** ,日方询问郭松龄是否还有其他的秘密使命。郭松龄才知道张作霖和日本定有密约,以出卖东北权益换取日本 *** 贷款进攻冯玉祥国民军。郭松龄十分反感张作霖的 *** 行为,于是同冯玉祥的观 *** 代表韩复榘相商共同反奉。
(旅顺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郭松龄反奉有个人性格问题,内部矛盾斗争赏罚不明和郭本人的爱国思想革命精神三方面的原因。郭松龄长期以来被看做张学良的左右手,是张学良最倚重的人物。张作霖也将郭松龄看做张学良的良辅,所以对其委以重任把奉军精锐交给他统帅。没想到郭松龄倒戈反奉,差一点推翻张作霖的统治。
(少帅张学良)
郭松龄一死反而促进了张学良的成长,也加深了张学良与杨宇霆的矛盾。东北易帜后张学良枪毙杨宇霆常荫槐,未必没有给郭松龄报仇的因素在里面。郭松龄和杨宇霆都是东北地区杰出的人才对张学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他们两个人的死是东北军的一大损失。如果他们任一人在,日本人的九一八事变未必能发动起来。
张作霖是如何从东北王做到民国陆海空大元帅的?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皖系段祺瑞、直系曹锟和奉系张作霖先后主持或者控制北京 *** 。张作霖出身草莽,从东北起家,他是如何做到北洋 *** 陆海军大元帅的呢?
青年张作霖
袁世凯死后,北洋 *** 分化为直皖两大派系,皖系以北洋大将段祺瑞为主,直系先后以冯国璋、曹锟和吴佩孚为主。奉系军阀张作霖并不是北洋正统,只能算是北洋的一个旁支,他先是担任东三省巡阅使,完成了东北地区的统一,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羽翼丰满的张作霖后来者居上,与北洋正统的皖系和直系鼎足而立,成了北洋军阀时期最重统治要的政治势力之一。
张作霖戎装照
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直系大将冯玉祥阵前倒戈,发动北京政变,囚禁了直系首脑、北京 *** 大总统曹锟,直系大败。北京政变后,张作霖与冯玉祥共同控制了北京 *** ,他们推举北洋元老段祺瑞为临时执政。不久,冯玉祥拉拢奉系大将郭松龄倒戈反张,张作霖与冯玉祥反目,联合吴佩孚和阎锡山将冯玉祥赶出了北京。
张作霖成为北洋 *** 最后一位更高统治者
冯玉祥于1926年1月1日宣布取消国民军名义,通电下野,张作霖随之进入北京。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就任 *** 陆海军大元帅,并行使 *** 职权,成为北洋 *** 最后一位更高统治者。
192826月初,在北伐军攻击下,张作霖仓皇退出北京,途中在沈阳皇姑屯遇袭身亡。
它们的地理优势和军事优势体现在哪里?
我是阳高快乐,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战争一直不断,国与国之间进行土地的争夺,兵家必争之地会因时代的不同、国家的政治中心的位置、周边国家的强弱各有不同,兵家必争之地也发着变化。
1、上古时期,朝代包括三皇五帝、夏、商、周朝代。涿鹿、板泉为兵家之地。逐鹿中原、板泉大战听说过吧。
2、春秋时代,有那么多的国家,国与国的接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了。比如城濮(地处于中原各大国家中间)邯郸以及各国重要边城为主,
3、战国时代以及秦朝都是以,函谷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虎牢关,上党,邯郸、巴蜀为主要战略要地。
4、西汉都是以玉门关、雁门关为主要据点,抵抗匈奴的侵略。
5、东汉都是以洛阳为主,得到洛阳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6、三国,都是以荆州、徐州为最重要的地方,魏吴蜀三国都争,而魏蜀相争的是剑阁关、定军山,汉中,吴蜀相争的是夷陵。
7、晋以及南北十六国,都是你杀我,我杀你,今天抢点是一点。兵家必争之地为洛阳、长安、健康、许昌、邺城等等地盘 。
8、隋朝都是以辽东之地以及重要城镇长安、洛阳、南京为必争之地。
9、唐朝都是以玉门关,雁门关、潼关、剑阁关、洛阳、长安、范阳等等地方为必争之地。
10、宋朝以襄阳、开封、杭州等等地方为战略要冲。
11、元朝以东京、南京、北京三京及襄阳等等各地为要地。
12、明朝都是以北京、山海关、嘉峪关及九边重镇宣化、大同、太原、辽东、蓟州、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为必争之地。
13、清朝都是以北京、南京、上海、广东、福建、 *** 等等地方为必争之地。
总之,中国古代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都是以中国中央位置的。比如三京(汴京,南京、北京),又比如腹部地带的、荆州、襄阳、徐州,又比如经济地位洛阳、长安、上党又比如重要关隘、潼关、剑门关、玉门关、雁门关、函谷关,又比如渡口运兵的地方、龙街渡口、长江、黄河重要河流水运兵渡口为主,但会因时代而变迁。
张作霖是 *** 本人炸死的吗?
这几年许多人总想着一语惊人,为谋点小利便忍不住给日本人翻案了。
即便是日本人自己也一口咬定的罪,突然被他们给洗了,然后推给了苏联人。虽然日本和苏联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可是,是谁干的便是谁干的,为什么这么迫切地给日本人喊冤?
日本人为什么要认罪,为什么要给苏联人“顶罪”?
辛辛苦苦用一个没有一点事实证据的猜测去给日本人翻案,真是 *** !
钱是很重要,可是为了钱,真能这么没有底线吗?
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曾经写了一篇回忆录——《我 *** 了张作霖》,在回忆录中他已经将“皇姑屯事件”的前前后后说得很清楚了。
张作霖被视为“亲日”,不过,他的“亲日”却和汪精卫、何应钦这样的亲日不同,他不会践踏自己的底线。
他为了从日本人手里获取资源,确实对日本人作出了一定的妥协,但是他可没有出卖 *** ,更没有像汪精卫一样给日本人当狗。
实际上,他一直在试图摆脱日本人对自己的掣肘,所以他不惜花血本创办了中国当时最牛的兵工厂。张作霖想从日本人手里得到什么?说白了也只是武器装备,如果他自己能造了,哪里还要苦巴巴地求日本人?
可是让日本人痛恨的是,张作霖拿了他们的好处,却几乎不会给他们迫切想要的好处!
1928年,中国的势力格局将会骤变、巨变,也是张作霖时代结束的一年。
这一年, *** 已经收拾好了吴佩孚和孙传芳,地方军阀也几乎悬挂起了 *** 旗,只剩一个张作霖了,所以蒋的兵锋直指奉张!
张作霖也和蒋打了几场,可是蒋终究联合了“李白”、冯、阎,他一敌四能打得过吗?打不过,所以他只好退一步了——先退出北京,返回老巢,蛰伏起来伺机而动。
不过,他虽然打了一手好算盘,可是日本人却没给他这个机会。
日本人一看张作霖势弱,快被蒋、李、冯、阎给打垮了,所以忍不住跳了出来,向他示好,只要他肯和日本人合作,签了条约,让日本人拿到了好处,日本人便会出兵帮他挡住蒋。
1928年5月17日,日本驻京公使芳泽深夜去见张作霖讨要好处,可是张油盐不进,芳泽气呼呼地说:“张宗昌地兵在济南 *** 了几十名日本侨民,你对此应负一切责任。”
张作霖听了,气得将手里的烟斗狠狠地摔在地上,怒道:“此事一无报告,二无调查,叫我负责, *** 拉个巴子的,岂有此理!我这个臭皮囊不要了,也不能做这种叫我子子孙孙们抬不起头来的事情!”
他说完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留下脸色发青的芳泽。
张作霖的反应让许多激进的日本人意识到了,他们控制不了他,他也不会轻易地向他们妥协。
所以,日本人在5月18日、21日、22日这几日迅速作出了军事部署,试图要在山海关解除张作霖的武装,让他回不了奉天,即便回了奉天,也是一个空壳子。
日本人的动作,让张作霖产生了危机感,但是却没有想过妥协。
此时,关东军内部对于怎么处置张作霖也展开了讨论,高级参谋河本大作认为张作霖所领导的奉系太过去“排日”,也“绝没有建立东洋永远的和平这种信念”,所以他积极主张除掉张作霖。
河本毫无顾忌地叫嚣道:“死他一两个张作霖有什么了不起!这次一定要干!即使受到阻止,无论如何也要干!”
河本也捋清楚了“干”了后的好处:“只要打倒张作霖一个人,所谓奉天派的诸将,便会四散。”
奉系一旦 *** ,日本人便可以趁虚而入!
张作霖也受到了风声,日本人很可能会对他下黑手,所以他对于离开北京返回奉天也做了一番安排。
1928年6月1日,他接见了各国驻京使团,宣布自己要出关回奉天了。
这时候的河本已经带着人在皇姑屯的三洞桥等着他了,他们在这里埋好了 *** ,为了保证能够炸死张作霖,他们安装了两道 *** 。然后,为了以防 *** 炸不了,又弄了第二道计划——如果 *** 没炸,便将火车弄出轨翻车,然后乘乱让人趁乱过去杀张作霖。
这计划够不够毒?够不够狠?
1928年6月2日,他便了发了出关通电:“本为救国而来,今救过志愿未偿,决不忍穷兵黩武。爰整顿所部退出京师。”
但是他走了吗?没走。
所以,芳泽又去见了张作霖,将日本方面拟好的条约甩给了张作霖,告诉他只要签了条约,日本人肯定帮他赶走北伐军。
张作霖什么反应?他先稳住芳泽,说签好字后通知芳泽,等芳泽走后,他便痛骂道:“日本人不够朋友,竟在人家危急的时候,掐脖子要好处,我张作霖最讨厌这种办法!我是东北人,东北是我的家乡,祖宗父母的坟墓所在地,我不能出卖东北,以免后代骂我张作霖是 *** 贼。我什么也不怕,我这个臭皮囊早就不打算要了!”
然后,他在芳泽交给他的条约上只冷冷地写了一个字:阅!
他在临走前还用一个“阅”字戏弄了芳泽一顿。
1928年6月3日,张作霖瞒着所有人,静悄悄地离开了北京,他以为自己在1日和2日所布疑阵已经骗过了日本人,殊不知,却又一场死劫已经在等着他了。
河本写道:“根据 *** 手情报,6月1日不会来,2日,3日也没有动静。迨至4号,来了张作霖确坐上火车的情报。”
河本不仅得到了张作霖已经坐上火车的情报,更是准确地知道了他的火车将会4日清晨6点左右经过三洞桥。
这也太恐怖了!
河本所获知的准确情报,也注定了张作霖的在劫难逃。
当张作霖的火车经过三洞桥时,日本人激动地引爆了 *** ,只听“轰”的一声,顿时间黑烟弥漫,火车也翻了。
河本又写到:“毫不知情之张作霖的专车,终于开到交叉地点来了。与轰隆的炸声之同时,黑烟飞扬两百公尺上空。我以为张作霖的骨头也飞上天空了,其黑烟和炸声的厉害,使我惊奇不已。”
张作霖虽然没有当场被炸死,可是在送回帅府后也没撑多久便死了。
河本已经将“皇姑屯事件”说得清清楚楚了,哪来什么疑点?难道日本和苏联的关系已经好到日本主动给苏联背黑锅的程度了?
所以,“皇姑屯事件”是日本人制造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我们应该置疑的是,河本嘴里的“ *** 手情报”到底是从哪来的?!而不是去给日本人喊冤和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