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谁算命准-你觉得什么笑话可以让你翻出来还能继续笑

admin2023-01-15 10:28:0023

锦州谁算命准,你觉得什么笑话可以让你翻出来还能继续笑?

1、

医生问病人是怎么骨折的。

病人说:“我觉得鞋里有沙子,就扶着电线杆抖鞋。有个人经过那里,以为我触电了,便抄起木棍给了我两棍子!”

2、

今天情人节,有个暗恋已久的MM打 *** 给我:“来我家吧,没人!”

我兴奋地狂奔而去!!!!!!!

敲了一个多小时的门,发现真的没人……

3、

某 *** 子生病了,请来医生为其看病 。医生检查了一下,问道:“有螺丝刀吗?”

“有的,给您。”

过了一会,医生又问:“有锤子吗?”

这时丈夫更为疑惑:“有……不过,我妻子得的是什么病,是不是很严重?"

“没什么,我总得先把药箱打开。”

4、

一个歹徒拿刀闯进了老王的家。

歹徒喊道:“把所有的钱都交出来,不然我就杀了你!”

老王无奈地说:“对不起,我已经失业半年了,没有钱给你。”

歹徒大怒:“你这个懒鬼,我上个月才失业,这个月就出来 *** 了!”

5、

小鸡:为什么人类有名字,但是我们都 *** 啊。

妈妈:他们死了都叫死人,我们死了有很多名字。

小鸡:(开心状)什么名字呀!

妈妈:白切鸡、咖喱鸡、红烧鸡、土豆炖鸡、香菇鸡、香嫩鸡肉串、奥尔良鸡腿。。。

6、

手机店看好一款手机,跟美女店员砍价半天无果,最后忍痛买了下来。

临走前还心有不甘,问道:“美女,买了手机送我点什么吧?”

美女一愣,淡淡地说:“我送你出去吧。”

7、

我带闺女去小吃街逛吃,买了驴肉火烧,特意挑出鲜嫩的部分给她吃。

闺女吃得满嘴油光,啧啧有声,问道:爸爸,真好吃,这是什么肉啊?

我学了几声驴子的叫声:嗯~啊!嗯~啊!嗯~啊!这样叫的,你猜是什么?

闺女小眼睛瞪圆,小嘴巴微启,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 *** 肉吗?!!

8、

“我希望你可以出现在我家年夜饭的饭桌上。”

“我跟你讲,吃人犯法的啊。”

9、

医院里医生们集体 *** , *** ,写了一封 *** 书,交给院长。

院长看过之后,显得很焦虑,在那里转圈,抽烟。

副院长问,怎么?不好处理么?他们提了什么要求。

院长叹口气,说,我在等....

在等什么?赶快要他们复工吧。医院 *** 人命关天。

院长不好意思地说:我在等药剂师。

10、

初二的时候,班里有个男生L给他哥们儿F打 *** 叫他出来玩

*** 通了以后,L先讲的话

“喂!?F出来玩啊”

“你是谁啊,F不在”

这哥们儿不知道怎么想的。

当时就回复了个“我?我是他爸爸”

对方沉默3秒,问“那,我是谁?”

“…………”

11、

圣诞老人问小明:“你有什么愿望?”

——“我想要一条龙”

“这个有点难,说个别的。”

——“我想要个女朋友。”

“说吧,想要什么颜色的龙?”

12、

当年隔壁高中的真事,当时据说通报批评是这么写的:某某某同学进入不良场所,被教导主任当场抓获。

嗯,当场抓获。

13、

有一个船长,他的一只手是一只铁钩,还瞎了一只眼,就像电影里经典的海盗形象那样。

有一天,有人问他:“你的这只手是怎么回事?”

船长答到:“有一次我们在海上遇到了海盗,战斗时我断了一只手。后来我就装上了铁钩。”

“那你的眼睛又是怎么回事?”

“那次我在甲板上晒太阳,谁知道一只海鸥拉了坨屎掉在我的眼睛里了!”

“海鸥屎就把你的眼睛弄瞎了?”

“不,那 *** 是我装上铁钩的 *** 天!”

14、

高中的时候老姐早恋,老妈狠揍我姐一顿,当着初恋的面说:再看见你来找我家闺女,我打断你的腿!昨晚吃饭时,老妈问我姐那个初恋还单身不?

我姐说我不清楚。

老妈说:你联系他试试,你俩还能在一起不?我保证不打他!

人 = 吃饭 + 睡觉 + 上班 + 玩,

猪 = 吃饭 + 睡觉,

即:人—玩 = 猪 + 上班。

锦州谁算命准-你觉得什么笑话可以让你翻出来还能继续笑

长子豪格本该成为大清皇帝?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虽然他的出身并不高贵,但是在他的权势和地位,却是皇太极所有儿子中最为显赫的。

豪格,皇太极的长子,生母是皇太极的继福晋乌拉那拉氏。

乌拉那拉氏是在皇太极的结发妻子、同时也是努尔哈赤时期“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的女儿钮祜禄氏去世后,成为皇太极的正室福晋,后来的孝端文皇后哲哲,此时还是皇太极的侧福晋。

但是天命八年(1623年),乌拉那拉氏乘坐轿子进入努尔哈赤的王宫之中,在遇见贝勒阿济格的时候,没有下轿行礼,这种傲慢无礼的行为让努尔哈赤勃然大怒,勒令皇太极与乌拉那拉氏离婚。之后,便没有了对乌拉那拉氏的史料记载,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哲哲才被扶正,成为皇太极的正室福晋,在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后,成为大福晋,以及后来的中宫皇后。

所以,论出身,豪格并不高贵,甚至这也成为了豪格的一大劣势,但是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有着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他的年龄。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极去世的时候,豪格已经34岁了,当时还在世的皇太极子嗣中,年龄最长的是时年16岁的叶布舒,豪格足足长他18岁,更不用此时只有5岁的福临和2岁的博穆博果尔了。

也正是因为年龄上的优势,让豪格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开始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皇太极登基后,他更是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在对蒙古、明朝以及 *** 的一系列战斗中,屡立战功,在皇太极改元称帝后,被奉为和硕肃亲王,位列“四大亲王”之一,还主管户部,与自己的叔伯们平起平坐。

与此同时,豪格还是正蓝旗的旗主,手中有着一定数量的兵权,这些都是皇太极的其他子嗣所没有的。

由此可见,尽管按照“子以母贵”的传统,皇太极去世时,他的所有子嗣中,出身更高贵的是麟趾宫贵妃娜木钟所生的博穆博果尔,之后是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所生的福临,但是从权势和地位上来说,豪格却是皇太极子嗣中更具有竞争实力的。

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下,豪格的一句“福小德薄”让其痛失皇位。

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皇太极骤然崩逝,由于此前皇太极没有就继位人的问题做出任何安排,因而依照努尔哈赤时期所确立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由八旗旗主推举产生新任皇帝。

而皇位的竞争也就首先在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以及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之间展开了。

论背后支持的势力,两人可以说是旗鼓相当。

豪格除了自己掌管的正蓝旗的支持,皇太极亲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也站在了豪格一遍,并且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两黄旗高级将领更是结成八拜之交,全力拥护豪格继位。

多尔衮这面有着自己的哥哥阿济格以及弟弟多铎的支持,兄弟齐心,并且兄弟手中更是拥有八旗中实力强大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实力与支持豪格的两黄旗与正蓝旗不相上下。

就在豪格与多尔衮僵持不下的时候,手握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和统领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表示支持豪格,这就使得豪格已经获得了几乎是“压倒性”的优势。

此时的豪格已经获得了八旗之中六个旗的支持,看似已经是稳 *** 胜券,谦虚一下也是人之常情,于是豪格说了一句:“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谁知就是这样一句谦让,铸就了豪格一生更大的失误和遗憾。

原本已经逐渐清晰明朗的局势再度出现了波动,阿济格和多铎再度反扑豪格,代善也愤而准备离场。以索尼、鳌拜等为首的两黄旗的将领此时已经包围的宫殿,说出了“我等食帝食,衣帝衣,帝制于我,恩比天高。若不立皇子,我等愿从先帝与地下”这样的话语,大有破釜沉舟之意,而两白旗的军队也在隐隐在城内外进行部署和调动,一场内部的火并即将发生。

就在这个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站了出来,提出了不立豪格与多尔衮,拥立皇太极第九个儿子为福临的新方案,得到了代善和多尔衮的赞同,无奈之下的豪格也只得同意了自己的弟弟福临继任皇位,这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正是由于性格上的软弱与犹豫,并且缺乏当然不让的果敢,最终让豪格痛失皇位。事后,就连多铎都曾“讽刺”豪格说: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痛失皇位后,豪格也就此开始了他悲剧式的结局。

顺治元年(1644年),豪格被人告发恶语中伤多尔衮,而出卖豪格的人正是一年前坚定支持他角逐皇位的何洛会,豪格也被判处了死刑。正当豪格也准备慷慨赴死的时候,六岁的顺治皇帝福临站了出来,连哭带闹的救下了豪格,最终豪格被议罪削爵,总算是保全了性命。

在这之后,豪格又带兵入川,平定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更是亲手射杀了张献忠,立下了不世之功。捷报传至京师,顺治皇帝更是亲自下诏嘉奖豪格。

然而,此时已经大权在握的多尔衮怎会放过豪格。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回京后不久就以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狱,并于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死于狱中,年仅三十九岁。豪格死后,他的福晋们也被多尔衮兄弟霸占,同时自己统领的正蓝旗也被多尔衮抢夺。

豪格悲剧式的结局,可以说是多方面共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豪格缺乏真正的坚实的支持力量。

不同于多尔衮的兄弟齐心,两白旗鼎力支持,豪格这面除了他掌管的正蓝旗,其他的支持力量可以说都是“别有用心”。

两黄旗支持豪格,为的就是保住他们自己的位置。毕竟,满洲人以黄色位尊,当年皇太极上台后,就将自己统领的两白旗与多尔衮兄弟统领的两黄旗进行了“黄白互换”,如果真的是多尔衮继位,真的有可能再进行一次“黄白互换”,这是两黄旗所不想看到的。

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礼亲王代善支持豪格,一方面是处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尊崇“父死子继”的传统,维系朝堂的稳定。

所以,一旦有其他皇太极的子嗣能够继承皇位,那么豪格被抛弃也就成为了必然,而后何洛会等人的叛变,对豪格倒打一耙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就是豪格个人的能力与计谋相较于多尔衮,可以说是差距明显。

尽管豪格也非常的聪明且富有能力,但是多尔衮能被成为睿亲王,一个“睿”足可见其的智慧。特别是豪格一路走来,有着皇太极的庇护,可以说有了今天的权势地位,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多尔衮面临这是年纪轻轻就父母双亡,除了三兄弟便是无依无靠的局面,如今的成就完全是靠他自己拼搏而来,这是豪格远不能比拟的。

而这也最终导致了豪格在与多尔衮的对抗中,时时处于下风,最终还被多尔衮活活整死。

再次,就是豪格自身的性格问题。

前文中也说到了,豪格缺乏当仁不让的果敢,而这也是伴随他一生的性格弱点。而这份性格弱点的养成与他的生母、岳母和结发妻子密切相关。

他原本有着高贵的出身,因为母亲的问题而没有了身份的上的优势;他的岳母、同时也是自己姑母的莽古济因为与皇太极交恶,进而被皇太极凌迟处死;而豪格为了平息皇太极的怒火,不惜杀掉自己的结发妻子、同时也是莽古济的女儿。

也正是因为这些事情的发生,使得豪格有着不少的“污点”,这也让豪格在面对多尔衮以及其他满洲贵族时,缺乏自信,而“福小德薄”也成为了他的真实写照。

也正是因为这些内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豪格无法染指大清皇帝的宝座,也造就了他悲剧式的命运。

未来10年沿海城市哪个发展 *** ?

关键是看地区民营经济。因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内外资企业投资(包括港澳台)的力度很大,因为 *** 人力资源成本低及国家对外资的政策优势,拉动了经济的发展,这个从整个国家近四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出来。但是,近年来,国家对外资企业的优惠力度及人力资源成本的提升,外资投入明显减缓。国家从“改开”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家在地方不会再建设国有企业,除非现有的央企、国企的规模发展扩大。国家最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交通强国思想的大局下。因此,将来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内资投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营经济。在市场化越来越规范的情况下,原有的民营经济状况决定了将来能否持续发展,也就是看民间资本。综上所述,我认为未来十年发展 *** 的沿海城市还是南通、宁波,这两个城市民营经济都十分活跃,经济氛围和环境也适合民企发展。虽然南通没有宁波的大港,但随着通州湾港、南通新机场及北沿江和通苏嘉甬高铁的建设投入,以及长三角1+7(宁波、南通都在七城之内)核心都市圈,未来十年此两城必是最耀眼的。

你在火车上遇到最吹牛的事情是什么?

我遇到的一个人的确是在火车上吹牛,但算不上什么大事,只是至今想来有些好笑而已。

记得应该是84年的时候吧,那时我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任排职实习生,具体职务是连队的司务长。有一次我去出差,好不容易买到了硬卧票,在我们那节车厢就遇到一个特别喜欢吹牛的人。

这个人目测应该有三十多岁,大概是见到我们这个隔间的中铺是个美女吧,从上车开始就吹嘘自己是多么多么的牛,那是天南海北无所不包。

比如说吧,他说他去过全国所有的大城市。再比如吧,当大家说到“万元户”时,他却嗤之以鼻,说“万元户”算个啥?他家的存款早就是六位数啦。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万元户”那可是妥妥的大款,是所在地银行争相拉拢的对象。

至于这个人吹了那些牛,现在也记不太清楚了,印象中只记得两件事。

*** 件事情是火车上卖东西的小推车拉过来的时候,小推车上有一种叫“良友”的烟。这种烟是那个年代刚从香港进入国内的,与现在的烟一样,烟的外面有一层玻璃纸。但是,那个年代,国内的香烟是统统没有那层玻璃纸的。当时,好像是带过滤嘴的中华烟的国家排价是7角多吧,市场价格则为1元4。而“良友”烟在国内市场上的卖价则为2元,那可是比中华还高级的香烟。

当小推车推过来了以后,这个老兄买了一包“良友”,然后就给那个美女吹嘘,说知道么?我从来都是只抽这种外国烟,这可是 *** 才抽的烟。这种“良友”烟虽然是香港生产的,但烟盒上面全是英文。当时听他说是“外国烟”,我就非常“谦虚”地向他“请教”,这个烟叫啥名字啊?结果他一脸不屑地对我说,这是英文名字,你一个当兵的,说了你也不知道。然后,拿着烟就开始撕那层玻璃纸,先用手抠没抠开,又用小拇指的指甲去挑也没有挑开,最后从兜里掏出一把小刀使劲划了几下,才算是把玻璃纸划开了,取出烟来给每个在座的男人还是一人发了一支,然后一付高傲的神情对大家说,你们肯定没抽过吧!让你们开开洋荤,我可是从来只抽这种烟的。

当时见他连怎么撕烟的玻璃纸都不会,还说常期抽这种烟,我就觉得好笑。过了一会,我也从口袋里掏出一包“良友”,当着大伙的面,用手轻轻将烟口的封条一撕,把烟发给大家,只见那美女抿嘴一笑,问我这也是外国烟么?我说不是,这就是香港生产的“良友烟”而已,他的那包可能是外国烟吧。

第二件事情是这个老兄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重庆的。结果他说不错不错,重庆他经常去,虽然重庆没有他们那里大,但也是贵州的第三大城市啦!纳尼?重庆是贵州的第三大城市?我问他,前面两大城市是哪里啊?他说 *** 大城市是贵阳,第二大城市就是成都啦!我勒个去!结果问他是哪里的?他自豪地告诉了我他们的城市名称。说实在的,当时我还是 *** 次听说那个地名,当然,我承认我确实有些孤陋寡闻了,但至今为止吧,这个城市也就是河南省的一个地级市而已。

当时,那个美女听他说,重庆是贵州省的第三大城市后,也咯咯地笑,说对对对我们重庆就是贵州的第三大城市。原来这个美女也是重庆。 *** 玩的是,这老兄一路上就在劝导这美女大学毕业后到他们那里去,那可是比重庆大多了的城市啦

为何曹 *** 的谋主是荀攸?

引言

三国,一个群雄割据,英雄辈出的时代。

锦州谁算命准-你觉得什么笑话可以让你翻出来还能继续笑

从东汉末年一直到三分归晋,整个中华大地上所涌现出的谋略之士,勇武之将其数量之多,能力之强,对后世影响之深远,便是今天看起来也不免为之赞叹。

而这些割据一方的群雄中,实力最强的莫过于曹魏集团。

人才济济的曹魏集团,无论在哪方面都不缺乏人才。说到文,有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董昭、毛阶、司马懿;说到武,有张辽、张郃、徐晃、曹仁、曹洪、曹真、夏侯惇、夏侯渊。

分析

今天咱们谈的是荀攸与郭嘉。那我们就把武将排除在外,只谈论谋士。

题目中说到了谋主一词,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为大家做一些解释。这个词其实就是字面意思,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既不是一个官职,也不代表什么地位,充其量就是一个专有名词。

那么,荀攸这个谋主是怎么一回事呢?是《三国志•荀攸传》中所提到的:

是时荀攸常为谋主。

不过我们需要搞清楚两点, *** 点陈寿在写《荀攸传》的时候肯定是要捧荀攸的,但是再捧荀攸,这句话说白了也就是“那个时候荀攸经常出谋划策”。

这其实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贾诩在张绣那里的时候也是“谋主”:

绣无谋主,亦原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

至于曹 *** 集团中,有高评价的人其实有很多,就拿荀彧来说,曹 *** 对他的评价就是“吾之子房”。

在刘邦集团里面,张子房是毫无疑问的谋主。而曹 *** 却说荀彧是“吾之子房”,那是不是也就可以说荀彧也是曹 *** 的谋主呢?

其实,“谋主”这个词,什么都说明不了,能够说明的只是其谋略出众,而且经常出主意。但这样的人在曹 *** 这里从来都不缺。

曹魏集团可以称之为谋主之人

在曹魏集团,谋略之士虽不敢说是多如牛毛,但起码一只手数不过来。这些人纵使没有“谋主”之名,也有“谋主”之实。

早期时候,在曹 *** 的手下有一传奇人物,这个人叫戏志才。这是一个通晓《吕览》之人,据说曹 *** 后来所执行的“挟天子以令不臣”最早就是戏志才所筹谋的。曹 *** 对其重视程度,丝毫不低于后来的郭嘉:

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

再说说荀彧、荀攸叔侄二人。二荀在曹魏集团谋士中的地位是罕有人可以撼动的。荀彧与曹 *** 搭班子比较早,是曹 *** 最早的谋士之一,而荀攸则是在戏志才死后由荀彧所推荐,来到曹 *** 集团的。

这两个人,荀彧所擅长的是战略,是宏观调控,而荀攸更为精通的是战术,是细节把控。曹 *** 对二荀是既感激,又信任,同时还有几分尊重:

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董昭、贾诩也都可以称之为“谋主”。而且两个人的特点也是非常的接近,都属于“阴诡”之谋,是绝对的阴谋典范。鬼才贾诩,就是那种搅弄风云的人,谋士不开口,开口乱天下。至于董昭,这是个被低估的人,之所以被低估,是因为他是策划曹 *** 当上魏公、魏王的 *** 推手,但从谋略而言,董昭是与郭嘉齐名的:

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说到程昱,这绝对是个狠人。在曹 *** 一怒屠徐州的时候,兖州反曹,正是有了程昱的存在,才能保住三城。在没有粮草的时候,程昱是那种把人肉做成干粮的“狠”人。文人之体魄,武人之狠辣。就是程昱这种人,绝对的上马下马都 *** 。

郭嘉,被很多人看做“传奇”的谋士之一。郭嘉的确很传奇,他的神奇之处是看穿人心。他能看穿对手的心,也能看穿曹 *** 的心。所以,他能够为曹 *** 提供很多适合曹 *** 的谋略。

毛阶,又是一个名气远小于实力的人。众所周知,曹 *** 在称雄道路上,有一向旁人难以匹敌的优势,那就是后勤补给。曹魏集团的后勤补给,绝对是三国之最。而他们所用的屯兵养田之策,就是毛阶所提出的。

陈登,为曹 *** 献策,以灭吕布。只不过他后来主要是主管地方了,而他主管地方之时,两败孙策,一时风头无二。后人把他和荀彧等人相提:

荀文若、周公瑾、陈元龙、贾文和之流皆一时之魁奇俊杰也。

如果陈登不是英年早逝,江东做大那是比登天。

“谋主”不过是一个名词,他代表不了什么。经常出谋划策的人,都可以称之为谋主。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毛阶、董昭、陈登这些人都可以称之为谋主。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出谋划策。

荀攸与郭嘉

俗话说得好,文无 *** ,武无第二。其实,对于谋士而言,到了 *** 的时候只有差别,而无明显的差距。因为,他们都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成功才能体现出谋士的价值。

至于说有人喜好用险,有人喜欢稳妥,其实也是个人性格的问题,或是后人评价的问题。对于谋士本人而言,他的“险”其实就是“稳”,而对于瞬息万变的政治、军事场合而言,无论多么的稳妥,都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咱们单说荀攸和郭嘉二人。他们在很多的时候都有“殊途同归”的谏言。

曹 *** 破了袁绍之后,袁谭、袁尚就成了曹 *** 要消灭的目标。至于怎么“灭”,荀攸和郭嘉都提出了个人的观点。荀攸给曹 *** 的进言是:

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

我们再来看看郭嘉跟曹 *** 说了什么:

锦州谁算命准-你觉得什么笑话可以让你翻出来还能继续笑

袁绍爱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看到了吧,在这个时候,荀攸与郭嘉都建议曹 *** 先征刘表,至于二袁那里,只要没人搭理,他们自己就会自相残杀,乱了起来。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荀攸与郭嘉二人都说对了。

虽然两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其整体方向,谋略理念却是英雄所见略同。

再说说二人对官渡之战的看法。当时在曹魏集团中,有不少人都有恐袁的心态。这也没有办法,因为从实力上看,的确是袁绍要强于曹 *** 。

可曹魏集团的顶尖谋士,却都坚定地认为曹 *** 可以战胜袁绍。郭嘉有所谓的“十胜十败论”;荀攸、贾诩也在曹 *** 准备退兵的时候,给曹 *** 鼓劲。

除此之外,在征吕布之战中,荀攸与郭嘉都认为曹 *** 要一鼓作气,不因一时的失利而选择退兵:

攸与郭嘉说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乃引沂、泗灌城,城溃,生禽布。

论及谋略,智慧,荀攸与郭嘉都是一流人才。从水平上而言,两个人没有差距,甚至很多时候还是英雄所见略同。

盛赞郭嘉源于何

上文我们已经分析了,从能力上来说,荀攸和郭嘉不相上下。至于说“谋主”只不过就是个名词而已,说到贡献,二人都可以称作是曹 *** 的“谋主”。

可为什么到了现在,很多人都觉得郭嘉厉害,甚至把郭嘉摆到了一种独一无二的位置,而忽略了荀攸的作用呢?

这种现象,其实不是“史家”的观点。对“史家”而言,荀攸也好,郭嘉也好,都有着极高的评价。但他俩都超越不了荀彧。只有荀彧,才是史家们公认的曹 *** *** 谋士。

既然不是史家,那又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来说,和《三国演义》有很大的关系,在《三国演义》里面,郭嘉对曹 *** 的作用要大于荀攸。

要知道,文学作品在传播力和感染力方面,都要远远地强于史书。因为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融入大众,是大众获取知识的更佳途径之一。尤其是真假参半的《三国演义》更是影响深远。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对此功不可没,那就是曹 *** 本人。对于曹 *** 这种情感丰富的诗人统帅来说,郭嘉的英年早逝,既是他抒 *** 感的原因,也是他借郭嘉批评和拉拢人的手段。

郭嘉死后,曹 *** 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于是,他感叹失去郭嘉之重要:

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曹 *** 征荆州之前,很多人都有过谏言。贾诩有过、荀攸有过,荀彧有过,但曹 *** 都没有耐心地去听。此时的曹 *** 早已志得意满,即便是郭嘉在,他也不会听。

很多人都会因为曹 *** 那句,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而无限提高曹 *** 对郭嘉的信任与欣赏。可我们不要忽略一点,在得到荀攸的时候曹 *** 也说了:

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英年早逝,是曹 *** 怀念郭嘉的根本原因之一。而且,因为英年早逝而被曹 *** 追忆的也不止郭嘉,陈登也是如此:

太祖每临大江而叹,恨不早用陈元龙计,而令封豕养其爪牙。

情感丰富,让曹 *** 对那些逝者都饱含了怀念,对那些人才都不吝赞美之词。此外,曹 *** 要通过夸赞郭嘉而掩盖自己的过失,顺便点一点那些在征荆州之战中闭口不言的人。当然,也正是因为这句话,大大地提高了郭嘉在民众当中的“智者地位”。

除了这一点,还有一个就是“托孤之愿”:

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能够被委以托孤之重任,大大地提高了郭奉孝的身价。但曹 *** 很明确地说了,托孤郭嘉的重要原因是“奉孝最少”。

谋略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不过年龄优势却是让郭嘉成为托孤重臣的另一个要因。

结语

从能力而言,荀攸、郭嘉其实没有高低之分。至于说“谋主”,那就是说这个人经常出谋划策而已,不能作为能力的参考。

至于为什么很多人只说郭嘉厉害。一个是因为郭嘉却是牛,的确是一个奇谋之策士。否则他也不会成为曹 *** 所期待的托孤之臣。

但也离不开曹 *** 在赤壁之战失败后的那一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感叹。没有什么,比被主公怀念,而更能宣传一个谋士。至于背后的政治目的,很多人都会过滤掉。

当然,《三国演义》也是郭嘉的一本宣传册。在《三国演义》中,虽然也写了荀攸的出谋划策,但相较之下还是郭嘉更出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