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算命比较准的地方-中国七大画
北海算命比较准的地方,中国七大画?
《洛神赋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
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清明上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 用散点 *** 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 *** 、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 *** 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 *** ,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黄公望开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历时多年方始告竣。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这卷名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从画上题跋看。此画最初是为无用禅师所作。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为著名画家沈周所得。
至明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但不久就转手为宜兴吴之矩所藏。吴又传给其子吴洪裕。吴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轩藏之。吴洪裕爱此画若宝,临终之际,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此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幸得其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才免遭“火殉”。但画的前段已烧去寸许,从此分为长短两段。
画的后段(长段)从吴家流散后,曾历多人收藏,于清乾隆十一年流入清宫。有意思的是,号称风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识宝,认定它是赝品,而对另一卷他人临摹的《富春山居图》大加赏赞,又是题跋又是钤印。但也幸而如此,那卷真迹倒借此得以“全壁”,后在解放前夕运往 *** ,归 *** 博物院收藏。
画的前段(短段)名为“剩山图”,最后到了画家吴湖帆的手里。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得此名画,本无意 *** 。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稚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
《汉宫春晓图》,中国重彩仕女 *** 长卷。绢本重彩,尺幅很大,37.2cm×2038.5cm,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汉宫春晓是中国人物画的传统题材,主要描绘宫中缤妃生活。
仇英(仇,音Qiú),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约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存世画迹有《玉洞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等。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 ,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仇英在绘画上以“重彩仕女”著称于世,《汉宫春晓图》是仇英重彩仕女画的杰出代表。
此图勾勒秀劲而设色妍雅,画家借皇家园林殿宇之盛,以极其华丽的笔墨表现出宫中嫔妃的日常生活,极勾描渲敷之能事。不仅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在中国重彩仕女画中也独树一帜,独领风 *** 。
仇英擅人物画,尤工仕女,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
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板刻习气,直趋宋人室,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成为时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 精丽艳逸,为明代之杰出者。杰出作品有《人物故事图》、《汉宫春晓图》卷、《供职图》等。
《百骏图》,该稿本为纸质,纵102厘米、横813厘米。现藏于 *** 博物院。
意大利人郎世宁1715年他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就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百骏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清代是中国宫廷绘画的顶峰,来自意大利的传奇画家郎世宁,则是清代宫廷绘画领袖,正是在他中西合璧绘画技法的影响下,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清代宫廷画风。郎氏善画马,《百骏图》是其平生百余幅马作品中的杰作。此图描绘了姿态各异的骏马百匹放牧游息的场面。全卷色彩浓丽,构图复杂,风格独特,别具意趣。
郎世宁,1688年生,1766年逝世,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年轻时在欧洲学习绘画,曾为教堂绘制圣像。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 *** 教 *** 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到京后约于雍正元年(1723)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既讲究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注意 *** 和明暗,重视写实和结构准确的合理性。由于他能画并精通建筑学,曾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工事。
擅画肖像、走兽、花果、翎毛尤善画马。所作大多以西画法入绢纸,略参中法,以写实为工,专注形似。他将欧洲的绘画品种和 *** 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颇得皇家青睐。去世后葬于北京阜成门外。存世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步辇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线条流利纯熟,富有表现力,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步辇图》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此图一说为宋摹本,但摹绘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
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还录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
《唐宫仕女图》唐·张萱、周昉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唐宫仕女图》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众生像。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它们所表现的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张萱、周昉是唐代更具盛名的仕女画大家,驰誉丹青。张萱在盛唐时画贵族人物最负时誉,不仅能够表现上层社会妇女的姿容情态,而且善于巧妙地刻画出“金井梧桐叶落黄”这种宫女被冷落的凄凉情调。周昉出身显贵,多画宫廷妇女,其风格为优游闲逸,容貌丰肥,衣榴劲简,色彩柔丽,独树一帜。
《五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
韩滉(723―787),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师休之子。那时,韩干以画马著称,韩滉以画牛著称,后人称为“牛马二韩”。这幅《五牛图》,是韩滉最为传神的一幅。5头健硕的老黄牛,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传达出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精神信息。
它问世后,收藏者包括赵构、赵伯昂、赵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在明代,它几易其主。清兵入关后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间,才从民间收集到宫中珍藏。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上个世纪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爱国人士发现。
1950年初, *** *** 收到这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要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 *** 出资尽快收回国宝。周 *** 立即给 *** 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 *** 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
《五牛图》回到故宫时,画面洞孔累累,残破不堪。故官博物院组织专家,用了几年时间,才将它修复完好。让今人有幸看到这幅《五牛图》,其用笔之细,描写之传神,牛态之可掬,几可呼之欲出。它的珍贵还在于,中国古代留存今世的多为花鸟人物,以牛入画,且如此生动者,《五牛图》堪称孤品。
《韩熙载夜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纵28.7厘米,横335厘米。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用笔细润圆劲,设色浓丽,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闻中外。是今存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韩熙载夜宴图》全长三米,共分五段,每一段画面以屏风相隔。 *** 段描绘韩熙载在宴会进行中与宾客们听歌女弹琵琶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韩熙载和他的宾客们全神贯注侧耳倾听的神态。第二段描绘韩熙载亲自为 *** 击鼓,所有的宾客都以赞赏的神色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似乎都陶醉在美妙的鼓声中。
第三段描绘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韩熙载坐在床边,一面洗手,一面和几个女子谈话。第四段是描绘韩熙载坐听管乐的场面。韩熙载盘膝坐在椅子上,好像在跟一个女子说话,另有五个女子做吹奏的准备,她们虽然坐在一排,但各有各的动作,毫不呆板。第五段是描绘韩熙载的众宾客与歌女们谈话的情景。
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
《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
此画卷据传系宫廷画家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而画,此画卷中的主要人物韩熙载是五代时北海人,字叔言,后唐同光年进士,文章书画,名震一时。其父亲因事被诛,韩熙载逃奔江南,投顺南唐。初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当时北方的后周威胁着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陷害,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斗争激化,朝不保夕。
在这种环境之中,官居高职的韩熙载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扮成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好让李后主不要怀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以求自保。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就派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去,暗地窥探韩熙载的活动,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
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韩熙载故意将一种不问时事,沉湎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
《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作者王希孟。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惜年寿不永,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
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
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少见的巨制。卷后有当时蔡京的题跋,证明此画是真迹无疑。
《千里江山图》画卷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
《千里江山图》绢本大手卷,青绿设色。画面上江水浩荡,浩渺天际,应是南方水色;而群山起伏,略少平原,危峰高耸,岩断崖,却是北方山景。构图上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的结合,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崇山峻岭,岗阜幽壑,飞瀑激流,树丛竹林以及人类的创造:亭台水榭,寺观庄院,舟楫亭桥,村落水碾等等,以及难以计数、各行其是的众人,是那么的繁复而又融洽。
全图刻画工细,水面满勾峰头纹,无一笔懈怠。众物皆合比例、 *** ,布置合理。而山石则以大青绿设色,也就是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铺底,然后上石青石绿,层层叠加。石青石绿是矿物颜料,本来覆盖性就很强,经层层叠加,质感凝重,与整幅画的墨青、墨绿基调浑然一体,鲜艳而不媚俗。虽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样勾金线,却依然感觉满幅富丽堂皇,这也就是此图较之前唐的青绿山水更趋成熟之处。
你最难的时候没地方住?
问题中所说的事情,在我的一生中,确实有过一次,岂今为止让我难以忘怀!
那时候,我才15岁,开始住在学校,署假到了学校放假了,我便回来住,可家里大房间姐妹三人住,小房间爸妈住,到晚上快睡觉了,爸妈才想起来我还没地方睡,一时没办法,老妈就将侧所边上的柴房收拾了一下,简单铺张床,让我在里面住下,边上气昧难闻,蚊子又多,让我一夜没睡好,第二天早起,我对老妈讲了蚊子多臭味重,不好睡觉,老妈说没办法想,可咋办呢。这让我很芒然,也很无奈。就这样事情搁置下来,将就着住,一直住到开学,没法子想!我只好捲起被子,又返到学校宿舍住下,这么一住就是二年,直到高中毕业,离开校园。
转眼间己几十年了,想想那时候日子真得难熬,也不知道怎么过来了!也许是“先苦后甜”吧!
求白眉大侠中武功排名?
《白眉大侠》是单田芳老爷子的一部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吸引听众无数,广受大家的好评。
这套书里人物众多,光有名有姓的剑侠就高达一百多位。要想把这些人全部做一个武功排名其实挺不容易的,因为很多人都没有直接交过手,只能根据他们的江湖地位或武林名望来进行排名。
以前我写过一篇《白眉大侠前五十名高手排行榜》的文章,得到了很多朋友的认可,但也有朋友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其中争议更大的就是对于金昌金泰斗的排名,因为前十四名高手书中已有定论,故此我就把金老剑客排在了第十五位。但金昌曾与武圣人于和大战三百回合不落下风,把他排在第十五位显得又有点儿不合理。
在下不才,今天借着题主的这个问题,再对《白眉大侠》这套书中的人物做个百名高手排行榜。有不对之处欢迎大家评论指教。
《白眉大侠》前一百名高手排行榜:*** 位:横推八百无对手,轩辕重出武圣人,于和于九莲。
第二位并列两人:五宗十三派八十一门总门长,普渡普群生;双手托天分日月,笑看武林 *** 人,偷天换日老剑魔,金昌金泰斗。
第三位:冰山北极岛的岛主,长发道长疯上人,雪允雪竹莲。
第四位:武圣人于和的顶门大弟子,金灯剑客夏遂良。
第五位:海外金蛟岛的老方丈,人称万年古佛的喃喃罗汉。
第六位:峨眉四大剑侠的老四,白衣神童小剑魔,白老白一子。
第七位:魔山派的飞天魔女龙云凤。
第八位:百步神拳无影掌,海外老剑仙,陶禄陶福安。
第九位:万年古佛的弟子,海外野叟王猿。
第十位:云南冒山铁扇寺的老方丈,今古奇人柳木柳成光。
第十一位:峨眉四大剑侠之首,白云剑客夏侯仁。
第十二位:天竺国的护国罗汉,阴光 *** 师古月和尚。
第十三位:万里追魂老魔头,彭海彭公良。
第十四位:少林八大名僧之首,扭转乾坤,目揽十方,欧阳忠慧。
第十五位:一字娥眉女,马凤姑。
第十六位:寒江孤雁白绫女剑客,尚云凤。
第十七位:闭目垂钓赛太公,江波涛。
第十八位:三世比丘,卧佛昆仑僧。
第十九位:铜金刚铁罗汉磨成大力佛,欧阳普忠。
第二十位:南海乞剑活报应,尚怀山。
第二十一位:乾坤颠倒颠倒乾坤,陆景陆天林。
第二十二位:九头神雕,纪成达。
第二十三位:翻掌震西天,方成方天化
第二十四位:铁掌霹雳子,詹峰詹明奇。
第二十五位:华山老隐士,陈抟老祖。
第二十六位:五阴剑客,庄子勤。
第二十七位:绝命剑客,叶秋生。
第二十八位:削首飞莲,姜洪烈。
第二十九位:山西大雁,多臂人熊,三手将军,白眉大侠,徐良徐世真。
第三十位:笑天王,白春白显明。
第三十一位:玉面小达摩,白云瑞。
第三十二位:肩担日月携昆仑,陈仓。
第三十三位:疯僧醉菩提,凌空和尚。
第三十四位:威震西方老鸳鸯,公冶寿长。
第三十五位:九转还阳达尼佛,古风罗汉。
第三十六位:五雷金刚道,司马奇。
第三十七位:压倒南山不老翁,公孙良。
第三十八位:飞云道长盗天真人,郭长达。
第三十九位:霹雳狂风水上浮舟,诸葛元英。
第四十位:镇北海恶面昆仑叟,上官风。
第四十一位:飞飞上人,诸葛遂。
第四十二位:一声锣响震乾坤,诙谐老人,邹瑞邹华昌。
第四十三位:三尺地灵魔,陆昆。
第四十四位:飞天神魔,陆青。
第四十五位:南海飞仙铁观音,彭芝花。
第四十六位:铜头铁臂 *** 怪,姜兆会。
第四十七位:南圣人天不怕,桑士魁。
第四十八位:北圣人鬼难拿,桑士彪。
第四十九位:毒手观音,姚敬芝。
第五十位:寒冰彻骨冷月噬魂,陆小英。
第五十一位:独棍 *** ,马天舒。
第五十二位:神棒无敌,马天池。
第五十三位:万丈波涛浪,南海龙君,齐老叟。
第五十四位:展翅腾空背摩天,云中老人纪化成。
第五十五位:决心一指定阴阳,萧道成。
第五十六位:神通 *** *** 韦陀,通天罗汉。
第五十七位:慈悲喜舍辟支佛,乾华大师。
第五十八位:地涌金莲生宝相,镇池罗汉。
第五十九位:历经万劫无增减,降龙伏虎定乾坤,玄都法师。
第六十位:飞天灵狐,潘炳臣。
第六十一位:广发天尊,修善。
第六十二位:金沙道人,普慈。
第六十三位:黄眉神童,丁朗。
第六十四位:三才道人,诸葛亭。
第六十五位:多臂昆仑,何青雅。
第六十六位:恶面神,洪大忠。
第六十七位:鬼影神魔,高亮基。
第六十八位:只机子,洪飞。
第六十九位:神龙叟,哈昆。
第七十位:金面如来,法都。
第七十一位:金掌佛禅。
第七十二位:飞剑仙云飞子,朱亮。
第七十三位:春月春光好。
第七十四位:夏至夏天长。
第七十五位:秋霜秋凤舞。
第七十六位:冬至冬静波。
第七十七位:天聋仙师,座山雕赵普。
第七十八位:地哑仙师,弼马温魏白宝。
第七十九位:北侠紫髯伯,欧阳春。
第八十位:金睛好斗,梅良祖。
第八十一位:神行无影倒骑驴,谷云飞。
第八十二位:古来稀,左九耳。
第八十三位:梅花千朵,苍九公。
第八十四位:闹海老龙神,苗九锡。
第八十五位:赤须子,丁振。
第八十六位:妙手回春,苏元合。
第八十七位:三十陈抟,陈东波。
第八十八位:半赤峰,王典王金龙。
第八十九位:电光侠,霍玉贵。
第九十位:南昆仑,司马真。
第九十一位:红文女剑客。
第九十二位:一朵红云飞莲道长,纪华文。
第九十三位:神手大圣夜渡灵光,纪迁纪永泰。
第九十四位:三手真人,刘道通。
第九十五位:云龙九变赛太公,彭松彭寿山。
第九十六位:插翅虎,康殿臣。
第九十七位:云中鹤,魏真。
第九十八位:八步登空草上飞,钱万里。
第九十九位:佛光普照满天星,齐霸天。
*** 百位:紫面金刚,王顺。
到底该如何理解?
再看“道可道非常道”
读书笔记,有空就再翻翻《道德经》。《道德经》帛书版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通行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和恒一个意思,后世通行本为了避讳刘恒的名字改的,不必纠结。)原来一直的理解,可以言说的道,可以定义判断的名,就非是真正恒久不变的道、名。类似于释家讲的 *** 胜义谛:空不可言说,凡有言说,皆落俗谛。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名,名相、概念,人为判断、下定义。)后来看南师《老子他说》,其中提到“道”,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说道”的用法,那时说都是用子“曰”,道作为“说”的用法是唐宋时期才有的口语。查了一下,应该是汉 *** 始有“说”的引申义用法了,到唐宋才比较多用。(道的字义见附注。)南师对“道”、“天”二字详细解释了,但对这句应该怎么解?南师也没做解释……只说:“首句中两个道字,应当作哪种解释才恰当?我只能说:只有亲见老子,来问个清楚,不然都是他说老子,或我说老子,姑且备此一格,别成一家一言,能说到理事通达,也就差不多了,何必固执成见,追究不休呢!千万不要忘记了老子自说的“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观念。”受此启发,重新去理解此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恒字查过了,应该没异议。只有“可”字,一直只用其动词义“可以,能够”,其实它在春秋战国时代也已经有形容词义了,(1)善,好的;(2)对的,正确的。古人为何说宁穷死?
中国古人不止说过“宁穷死,不娶生妻”的话,还曾说过“宁娶寡妇,不娶生妻”的话,那么古人所说的生妻究竟是什么人?什么样的女人才能叫做生妻?为何古人会认为娶了生妻惹祸上身呢?
其实生妻的称呼出自于西汉李陵的《答苏武书》,其原文为: *** 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
李陵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从其祖父李广开始,李氏家族世代为西汉戍边将领,统率西汉军队在边境与匈奴人作战,李陵在浚稽山之战中孤军深入,遭遇了匈奴且鞮侯单于主力部队,李陵最终兵败投降了匈奴。
但是李陵最初本意是保全自身诈降匈奴,想伺机逃回汉朝,结果却因种种误会,使得汉武帝认为李陵真的背叛了汉朝,于是汉武帝大怒,下令捕杀了李陵在长安的 *** 、妻子、儿女这些至亲之人,李陵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悲愤的真心投降了匈奴还娶了匈奴且鞮侯单于的女儿匈奴公主为妻。
后来汉朝派苏武出使匈奴,结果苏武被匈奴且鞮侯单于扣押,但是且鞮侯单于钦佩苏武的气节,就想招降他,并派了曾是汉臣的李陵去劝降苏武,结果苏武当然宁死不降,不过李陵与苏武也在这期间也互相了解了对方的遭遇,苏武同情李陵的遭遇,本是戍边名将,却因全家被杀 *** 投降匈奴,而李陵也钦佩苏武的气节。
汉武帝去世其子汉昭帝继位后,汉朝与匈奴和亲,关系也逐渐缓和,于是苏武被释放回了汉朝,到了汉朝之后,苏武替李陵向汉昭帝求情,而当时的辅政大臣霍光和上官桀也曾经与李陵关系不错,因此他们就让苏武写信召李陵回归汉朝,表示汉昭帝愿意重用他。
李陵却不想再回归汉朝,于是他给苏武写了回信,也就是《答苏武书》,在信中李陵表达了自己对汉朝的失望,并且还点出,当年苏武被困匈奴十九年宁死不降得到了什么好处,不过是 *** 过世,妻子改嫁,也就是所说的“ *** 终堂,生妻去帷”这句话,李陵借此表示自己绝不会再回汉朝了,汉朝负他太深。
所以从李陵写的《答苏武书》中的意思可以看出,苏武的妻子就被他称之为生妻,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寡妇,而寡妇大家都知道就是死了丈夫的妻子,那么生妻联想苏武当时被困匈奴十九年,可以想象,苏武当时尚在人世,他的妻子由于他被困匈奴,所以只得改嫁了。因此从这些就能明白生妻也就是指丈夫还在世,就改嫁了的妻子。
那么苏武被困匈奴十九年,这毕竟是特殊情况,他的妻子改嫁无可厚非,可是历史上绝大多数的生妻都是指的与丈夫离婚的妻子,而古代夫妻想离婚,也就只有丈夫写出一纸休书才能脱离夫妻关系。
但是古代其实对婚姻极为重视,尤其是律法对嫡妻是有保护性的,从汉朝到清朝历朝历代律法都对嫡妻有着保护性,根据自汉朝就形成的礼法,历朝历代都尊奉休妻必须是妻子触犯了七条原则性的错误之一,官府才会判决丈夫休妻,支持夫妻离婚。
这也就是民间所谓的七出之条,即: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 *** ,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
七出之条也就是指的不孝顺父母;生不出孩子;与其他男人出轨;为人凶悍嫉妒;身患重病难以行动;乱嚼舌根,爱传闲话;有盗窃等品性不端的行为。
也就是说在古代只有妻子触犯了这七条原则性错误之一,才会被官府判定支持丈夫休妻离婚,但是自汉朝之始律法还规定有三种情况下,即便妻子犯了七出之条也不能休弃,这三种情况就是指的一是曾经主持了公婆的丧礼;二是男人的糟糠之妻,曾与男人共患难,男人富贵之后即便妻子触犯七出之条也不能休妻;三是妻子娘家已经家破人亡,如果被休弃之后无家可归,所以也不能休弃。
在古代如果毫无理由随便休妻,被告到官府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因此在古人眼中凡是能被丈夫休掉的妻子,那肯定就是这个妻子实在让人忍无可忍,毕竟七出之条除了不能生孩子之外,犯了哪一条都代表着这个女人品行不正。
而生妻就是指的这些被休掉的妻子,所以在古人心里,既然生妻都是品行不正的女人,都是被其他男人抛弃的人,那肯定也不适合被自己娶进门。而寡妇就不相同了,寡妇只是丧夫与品行无亏,所以才会有了“宁娶寡妇,不娶生妻”的古语。
生妻在古代十分受人歧视和排斥,即便古代贫苦人家,再过于贫穷,宁可终身不娶,也不会愿意娶生妻进门,因此古语还有云“宁可穷死,不娶生妻”的话。如果娶了生妻肯定会被街里街坊说三道四,毕竟古人都害怕被人在背后说三道四,因此妻子被夫家休弃成为生妻后想再嫁人十分困难。
但是生妻实际上就是古代对女性的歧视,在古代很多女性都是无辜的被丈夫休弃成为了生妻,她们并非品行不正,而纯粹是夫家找茬,找各种借口往七出之条上套搬,才使得她们被休弃成为生妻。
比如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他最初娶了三国时期魏国中书令李丰之女李婉为妻,李婉是当时著名的才女,性格温柔贤惠,还很有才华。
但是李丰与魏明帝曹叡是儿女亲家,李氏家族世代忠于曹魏政权,在魏国后期,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专权,因此李丰十分不满,于是他想推翻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结果事情败露,李丰被司马氏兄弟所杀,其三族全部被诛杀。
李丰的女儿李婉因为出嫁贾充而被免于一死,但却被判处流放,由于李婉家族得罪了当时的掌权者司马氏兄弟,贾充为了不引起司马氏兄弟的猜忌,也害怕耽误自己的仕途,因此他主动以凶悍嫉妒为名将李婉休弃,让她独自被流放到了乐浪郡(现今 *** 平壤附近)。
所以李婉被休弃就属于是丈夫贾充害怕受她连累,硬以七出之名将她休弃。贾充休妻后又娶了成阳郡太守郭配之女郭槐为妻。
后来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建立了西晋,大赦天下,李婉由此被特赦,加之贾充帮助司马炎篡位建立西晋有极大的功劳,因此司马炎特许贾充可以重新将李婉迎娶回家,与郭槐并为嫡妻,称左右夫人。
但是贾充的现任妻子郭槐十分凶悍嫉妒,她根本不让贾充重新把李婉娶进门,而贾充还十分惧怕郭槐,因此他以不违背古代只娶一位嫡妻的礼法制度为由婉拒了司马炎的特许他两妻并立的好意。
后来贾充与李婉生育的子女也都劝贾充休弃凶悍嫉妒的郭槐,重新把母亲迎娶进门,也都遭到贾充拒绝。
李婉回来之后,贾充觉得内心有愧,特意花钱给她买了一套房子让她居住,并让李婉所生的子女可以时常去登门探望母亲,但是由于惧怕郭槐,贾充却从来不敢登门见李婉。而由于李婉被贾充以凶悍嫉妒为名休弃,当时的人也没人敢给李婉这种凶悍嫉妒的生妻说亲,李婉因此孤独终老。
有意思的是明明贾充的继妻郭槐才是真正的凶悍嫉妒,他和郭槐所生的女儿就是后来导致西晋八王之乱的悍妇皇后贾南风,关于贾南风的凶悍泼辣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能生出这种女儿的郭槐自然也是凶悍嫉妒之人,结果贾充却偏偏惧怕真正凶悍嫉妒的郭槐不敢休妻,反而把温柔贤惠且有才华的李婉以凶悍嫉妒为名休弃。
李婉也是被无辜休弃的生妻典型例子,明明是温柔贤惠还有才华的一代才女,却只因父亲李丰得罪了掌权者司马师和司马昭,最终被丈夫贾充休弃成为了生妻。
古代除了像李婉这样被狠心丈夫主动休弃的,还有像唐琬这样被婆婆刁难,而被婆婆硬逼着丈夫将其休弃的人。
唐琬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才女,擅长诗词,很有才华,唐琬在16岁时与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19岁的陆游结婚。
唐琬与陆游的婚姻最初非常幸福,由于两人都好文学,精通诗词,因此两人婚后经常互写诗词,互相唱和,情意十分相投,唐琬与陆游的婚姻在当时外人眼中完全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但是陆游的母亲唐氏却偏偏想拆散他们,原来陆游的母亲唐氏出身于官宦世家,是一位思想非常守旧且专横霸道的古代女性,她一心想让儿子陆游把精力和心思全放到科举上,好能考取功名入仕为官。
而陆游与唐琬结婚之后,恩恩爱爱,小两口如胶似漆,整日腻在一起,根本没有心思去读书准备科举考取功名,因此陆游的母亲唐氏对儿媳唐琬十分不满,多次训斥唐琬,让她以丈夫的前途为重,淡薄儿女情长。
怎奈陆游与唐琬太过恩爱,即便母亲多次从中阻挠,两人依旧是情意缠绵,陆游母亲唐氏的劝告对他们犹如无物,因此唐氏认定唐琬耽误了自己的儿子陆游,不是一个好媳妇儿。
后来唐氏到尼姑庵中上香,请尼姑为儿子和儿媳占卜算卦,结果尼姑危言耸听,称儿媳唐琬天生克夫之命,若陆游再与她在一起,不仅陆游要被克死,连唐氏这个婆婆都难逃一劫。
唐氏本来就对唐琬不满意,再加上尼姑这番危言耸听,唐氏就决定让儿子陆游将唐琬休弃掉。于是唐氏回到家中就逼着陆游休妻,陆游当然不肯,几次三番下来,唐氏最后以死相逼,陆游事母至孝,怕母亲真做出自尽的事情,因此只得以唐琬婚后没有生育为由将其休弃。
陆游休妻之后对唐琬还是念念不忘,他的母亲唐氏为了打消他对唐琬的念头,于是很快就给他娶了一个妻子王氏,在母亲的催促下,陆游与王氏结婚不久就生育了长子陆子虞,因此陆游与继妻生子更加印证了唐琬不能生育的事实。
不过唐琬算是历史上生妻中结局非常好的一位了,陆游与继妻生子之后,让唐琬的家人十分生气,认为这是陆家故意打唐家脸,于是唐家很快给唐琬找了一门非常不错的新婚事,唐琬的第二任丈夫就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嫡系后人永嘉郡王赵士程。
赵士程是宋朝皇室宗亲,他比唐琬大了十多岁,也很有才华,他素来听闻陆游的才名,对陆游也十分欣赏,他听说陆游受母亲所迫休弃了唐琬之后,十分同情和怜悯唐琬,加之赵士程当时嫡妻过世,因此赵士程不顾世俗不娶生妻的言论,亲自上唐家登门聘娶了唐琬为继妻。
作为郡王的赵士程没有嫌弃唐琬的生妻身份,还不顾世俗眼光娶唐琬为继妻,而且两人婚后也比较情投意合,赵士程没有再纳妾,只有唐琬一人,而且二人婚后很快生育了一子一女也打破了唐琬不能生育的传闻,后来唐琬所生之子赵不熄被过继出去成为濮王,身份地位十分显赫。
而且赵士程对唐琬还很不错,十分大度,某日,陆游到绍兴沈园游玩,正好偶遇了前来游玩的赵士程和唐琬夫妇,这是陆游与唐琬离婚之后 *** 次重逢,四目相对,两人千般心事,万般情怀一时之间涌上心头,但是奈何唐琬已为他人之妻。
赵士程反倒十分体谅两人,在征得赵士程的同意后,唐琬敬了陆游一杯酒,算是为两人的爱情画上了句号,而陆游也在这次游园之后感慨万千,在沈园的墙壁上题写了《钗头凤》这般千古绝唱。
无疑唐琬是历史上 *** 休弃的生妻之中幸运的人,她在被恶婆婆逼迫丈夫休弃之后获得了重生,她的第二任丈夫赵士程堪称痴情的高富帅,不仅身份血统高贵,家庭十分富有,还大度体谅不在意唐琬的生妻之名,对其疼爱有加,在娶了唐琬之后也没有纳妾,因此唐琬是幸运的女人。
但是历史上像唐琬这般幸运的生妻是很少的,由于封建社会的重男轻女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所以成为生妻的女性几乎很难再嫁。
因此“宁可穷死,不娶生妻”这句话中的生妻指得是被丈夫休弃的妻子,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实际上这句话是典型的封建糟粕,是对女性的歧视,是不符合现代人价值观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