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明居士紫薇斗数-有缘相遇的诗句

admin2022-12-29 22:12:3741

悟明居士紫薇斗数,有缘相遇的诗句?

描写“有缘”的诗句有:

微向耳边,同心有缘千里。——《斗百花·脸色朝霞红腻》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卜算子 答施》

叹画阑玉砌都换,才始有缘重见。——《玲珑四犯·秾李夭桃》

不约舟移杨柳系,有缘人映桃花见。——《倦寻芳·坠瓶恨井》

方记古人言,信有缘相遇。——《太清舞》

无心入道须无分,有意投玄是有缘。——《万年春·劝人休要问前缘》

觅个有缘人,分付玉壶灵药。—— 《好事近·觅个有缘人》

有缘不是余朋友,无用双眉却弟兄。——《偈颂七十八首》

有缘悟入玄门,尘情种种,不许纤毫挂。——《无俗念 九日》

宿业大都心外障,有缘岁月易成功。——《逍遥咏》

1.《斗百花·脸色朝霞红腻》原文:

脸色朝霞红腻。眼色秋波明媚。云度小钗浓鬓。雪秀轻绮香臂。不语凝情,教人唤得回头,斜盼未知何意。百态生珠翠。 低问石上,凿井何由及底。微向耳边,同心有缘千里。饮散西池,凉蟾正满纱窗,一语系人心里。

赏析: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

2.《卜算子 答施》原文: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要见无因见,拚了终难拚。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赏析:“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有情人最终成不了眷属,也许是前生无缘。前生既然无缘,那么今生也有可能无缘。但是,今生已经无缘,更有来生,待来生来世再结为夫妻了。绝望之中,发一愿,生出一线希望。此一线希望,到底是希望还是绝望,令人难以分辨。唯此一大愿,意长留天地。

3.《玲珑四犯·秾李夭桃》原文:

秾李夭桃,是旧日潘郎,亲试春艳。自别河阳,长负露房烟脸。憔悴鬓点吴霜,念想梦魂飞乱。叹画阑玉砌都换。才始有缘重见。 夜深偷展香罗荐。暗窗前、醉眠葱蒨。浮花浪蕊都相识,谁更曾抬眼。休问旧色旧香,但认取、芳心一点。又片时一阵,风雨恶,吹分散。

简介: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 *** 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4.《倦寻芳·坠瓶恨井》原文:

坠瓶恨井,分镜迷楼,空闭孤燕。寄别崔徽,清瘦画图春面。不约舟移杨柳系,有缘人映桃花见。叙分携,悔香瘢漫爇,绿鬟轻翦。 听细语、琵琶幽怨。客鬓苍华,衫袖湿遍。渐老芙蓉,犹自带霜宜看。一缕情深朱户掩,两痕愁起青山远。被西风,又惊吹、梦云分散。

简介: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5.《太清舞》原文:

我今来访烟霞侣。沸华堂箫鼓。疑是奏钧天,宴瑶池金母。却将桃种散阶除,俾华实、须看三度。方记古人言,信有缘相遇。

简介:史浩(1106年—1194年),字直翁,号真隐。明州鄞县人,南宋政治家、词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4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议立太子,以此受知于朝廷,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宋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宋宁宗登极,赐谥文惠。嘉定十四年,以子史弥远贵,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6.《万年春·劝人休要问前缘》原文:

劝人休要问前缘。但肯回头是宿缘。不想浮生难猛悟,稍知虚患近良缘。无心入道须无分,有意投玄是有缘。自古神仙皆出离,在家怎得好因。

简介:马钰(1123年-1183年),道教支派全真道二代掌教,原名从义,字宜甫,入道后更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世称马丹阳。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道教全真道道士。在出家前,马钰与孙不二是夫妇。马钰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在山东收下的首位弟子。大定十年王重阳逝世后,马钰成为全真道第二任掌教。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他与王重阳另外六位弟子合称为"北七真"。

7.《好事近·觅个有缘人》原文:

觅个有缘人,分付玉壶灵药。谁向市尘深处,识辽天孤鹤。月中吹笛下巴陵,条华赴前约。今古废兴何限,叹山川如昨。

简介: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名爱国诗人。生于1125年,陆游自幼好学不倦,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结婚,后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 *** ,因居秦桧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后得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和蜀州、嘉州、荣州 *** 通判、知州等职。

8.《偈颂七十八首》原文:

一雨一晴,底事分明。六尘昏扰,世界峥嵘。一心虚泊,万法齐平。出得气是你鼻孔,觑得破是你眼睛。有缘不是余朋友,无用双眉却弟兄。

9.《无俗念 九日》原文:

岚光清翠,动西风、还遇重阳节暇。丹叶黄花相间隔,嘉景真堪图画。往岁兹辰,绮罗丝竹,宴赏飞金火。而今追想,尽成一梦虚假。有缘悟入玄门,尘情种种,不许纤毫挂。草舍柴篱相掩映,洁静常教清雅。尽日忘言,通宵无寐,甘恁捱潇洒。何人同志,共说无生之话。

简介: *** 桂(生卒年不详),金代道士。字昌龄,号五峰白云子,利州(今四川广元市)人。师事金代道教宗师马钰(马丹阳),修习全真教义。隐于昆嵛山神清洞。工填词,笔调流畅清雅,有词集《草堂集》一卷,收其词一百四十馀首,皆宣扬早期全真教旨,与马钰同一格调,多赠寄答和之作,内容均是宣说早期全真教义,警诫世人觉悟人生梦幻,断恩爱,弃名利,以求达仙真之位。其所述修真大旨以悟明心性为主,所谓"本来真性唤神仙",只要"常使灵台莹莹,自然真息绵绵",气聚神凝,便可结就大丹。 *** 桂尚主张儒、道、释三教同源一体,彼此并无高下之分。

10.《逍遥咏》原文:

乘云驾鹤自西东,修炼真人意气雄。出离凡为高见识,周旋道理远怀通。愚迷尽说皆非实,解者方知事不空。宿业大都心外障,有缘岁月易成功。

简介:

生年不详,卒于宋理宗景定二年。宝庆二年,(公元一二二六年)第进士。历迁籍田令。如试职馆,授秘书省正字。累官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入奏前后奸谀兴利之臣,很是切直。后官终翰林学士承旨。汝腾着有庸斋集六卷,《四库总目》传于世。宋太宗八世孙,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历官差主管礼、兵部架阁,迁籍田令。累官权工部尚书兼权中书舍人。不久被罢免。又用为礼部尚书兼给事中。拜翰林学士。晚年号紫霞翁,景定二年(1261年)卒。谥忠靖。着有《庸斋集》六卷。

南怀瑾的老子他说是不是在 *** ?

一个人看魔术表演,没有看出破绽,于是信以为真,以为世间定有不可思议的魔法,否则何以如此神奇,聪明如我怎会看不出破绽?于是到处宣扬魔术之神奇。

某日,与一多年未见儿时至交相遇,相邀饮酒,席间闲聊谈及魔术之神奇,极尽夸奖。旧友笑而不语,为其表演一魔术,并对其演示魔术的手法其恍然大悟,遂大呼上当,方知魔术实为障眼法,其定义为骗人的把戏,嗤之以鼻。

再某日,再遇那位魔术师,于是当众怒斥其骗人!魔术师云:吾之魔术乃真魔术!何来骗人之说?

何真何假?谁在 *** ?你在哪里?在找什么?没有走到那里,我说了你信否?我不说,你知否?我说的你不知用什么说不对?你即知,对不对又如何?你知道的和我知道的是一个事情吗?同样的数字一,一筐、一个、一车一样乎?即使都是一把,你手里的和我手里也不一样!

所有的书,所有的学说,都只是一种借鉴而已,能够借得只言片语已属不易,借不来,却也怪不得别人。世间之事执着容易偏,得失之间,拿起放下尔!偏执于已有的学问,审视其他,又岂知已有即是正解?

从宇宙俯视人间,偌大地球有风云,有雷电,有山川,有河流,有海洋有陆地,可曾见过一人?真无人乎?俯仰天地,天高地阔,可见地球?真无球乎?世人观世界皆瞎子摸象,仁智之见!如魔术亦真亦骗!立场问题尔!

茶禅一味的味究竟是个什么味呢?

“茶禅一味”的“味”究竟是什么味呢?我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还是讲一讲十三年前云萱我亲身经历的一段感悟吧:茶禅一味 悟道如水~

茶人做茶数年,每日见形形 *** 的人,品形形 *** 的茶,看形形 *** 的茶书,日子过的匆匆。

茶人自称雅茗居士。店内壁挂心经,案供观音,却不燃香。手执佛珠,每日素食,却不受戒。每有茶客见之,问:你佛弟子否?茶人难以作答。茶人自觉六根不净,诸恶未戒,不敢称是佛弟子,只好信口说:我奉茶道。然何为茶道?茶人又说不出所以然来。是故,一人独处时常想:什么是茶道?

茶道是什么?

有人说:茶道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

有人说:茶道乃修身养性之道;

又有人说:茶道分为武夷茶道与闽南乌龙茶道。是乌龙入宫、是关公巡城、是韩信点兵,是如何如何泡茶怎样怎样的过程,在某某茶博会上,某某举行某某的茶道表演,茶人听了只觉得糊涂。

据书说,福建茶业界元老张天福先生把茶道精神总结为:俭、清、和、静;日本茶人的茶道四谛是:和、敬、清、寂;又见有书说茶道乃:和、静、怡、真。如智者见山,仁者见水,茶人对于茶道的理解似盲人摸象。

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赵州和尚说:吃茶去!

吃茶?依茶人最初的理解:一为提神、解渴,称之为渴饮;二为茶瘾,每日必喝,宁可居无竹,不可饮无茶;三为品饮,每日必品,每品必得,品出百般优劣,千种風味;四为心品,用心品饮,品出种种感触,种种境界,而获种种心得,而成种种文字。然以上种种终称不上道。

偶一日,福州鼓山涌泉寺的一位和尚来买茶,茶人见和尚面目慈祥,举止端庄,遂与之闲聊。不料两人性情相和,话语投机,竟视如知己。

和尚出家前为检察官,掌管犯人之生死;茶人做茶前从事餐饮,常造杀业。

和尚因出家受戒而吃斋,茶人因品茶渐恶荤腥而好素食。

和尚以佛结缘,送茶人以佛经,佛书;茶人以茶结缘,供养和尚以茶叶,茶具。

和尚与茶人说佛法,茶人与和尚论茶道。

和尚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茶人道:水不是茶,茶就是水。

和尚道:老实念佛证菩提。

茶人道:用心泡茶得真味。

和尚道:明心见性,度化众生,是佛陀。

茶人道:遇水舍己,济人无数,为茶饮。

和尚道:心就是佛。

茶人道:茶就是水。

两人相视一笑,原来茶汤中有佛法,佛法就在茶水里。茶与佛,其道不同,其理相通也。

和尚与茶人和掌道别。茶人悟而得一联:

两头是路 品几杯顿悟茶道

四大皆空 坐片刻难得壶途

请木匠制成屏风置于店堂过道中,路人皆道好联,却不甚解其意。

后和尚云游舟山普陀寺修行,从此了无音讯。茶人仍每日见形形 *** 的人,泡形形 *** 的茶,看形形 *** 的书,日子过得悠悠。

备注:

图文皆原创。感谢茶友支持。

王阳明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这个答案应该比较确定。如果从王阳明的本意来看,心学的精髓就是“致良知”。

为什么不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说法是王阳明早年创立的,这四个字其实是有问题的。

王阳明悟到的内容其实更准确地说是“知行本一”或者“知行一体”。

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

无论你有没有悟到这一点,在心学的理论体系里,知行本身就是一体的,它根本就无法分开。

在心学的体系中,你做任何事只有两种状态:知或者未知,等同于行或者未行。

根本就不存在知行不一的状态,你懂了某个道理,但是没做到,这不是知行分离,这就是未知,也等于未行。

一个从未分开也无法分开的东西,请问你怎么合一?

如果你没有发现知行合一的说法有问题,那基本可以说你在心学上没有入门。

悟明居士紫薇斗数-有缘相遇的诗句

你每一次提到知行合一,都是在强调一次知与行是可以分开的,所以我们要努力地把知与行合在一起。

你口口声声念的只是心学的口号,心学的真谛从未进入你的内心,这个真谛就是知行本一体,从未分开也没法分开。

王阳明作为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物,他自然早就发现知行合一的口号有问题,而且误导性很强。

王阳明大弟子钱德洪所编的《王阳明年谱》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当时王阳明从龙场返程,在归途中遇到了前来拜望的门人弟子,王阳明说了这么一段话:

“谪居两年,无可与语者,归途乃幸得诸友!悔昔在贵阳举知行合一之教,纷纷异同,罔知所入。”

这段话的意思很清楚,王阳明说他在龙场住了两年,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在归途中遇到弟子们,感到很高兴。

然后王阳明说“悔昔在贵阳举知行合一之教”,就是王阳明后悔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说法,为什么后悔呢——“纷纷异同,罔知所入”。

因为知行合一的说 *** 给初学者造成困扰和误导,前文已经解释过这种误导是什么,不再赘述。

所以王阳明后来就不再提知行合一,转而宣传致良知。

为什么不是四句教?

因为四句教也是有问题的。

四句教的问题藏的比知行合一更深,如果你抛开一切心学的光环,沉下心来仔细读几遍,你也许能发现这四句话是矛盾的。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历史记载中, *** 个发现四句教有问题的人,是王阳明的著名弟子王畿,也叫王龙溪或者王汝中。

王畿提出这个问题的时间,是在王阳明最后一次出征平叛的前夕,王阳明和弟子们在他占地16亩的伯爵府里相聚,王畿、钱德洪两位弟子陪着王阳明在伯爵府的天泉桥上探讨心学,这一段对话就是后来的“天泉证道”。

王畿到底问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他说,如果心是无善无恶的,物也是无善无恶的,那么意之动也应该是无善无恶的,为什么四句教里却说意是有善有恶的呢?

如果你没有听懂王畿在说什么,这不奇怪,您也不必懊恼,因为王阳明的大弟子钱德洪也没听懂,钱德洪直到晚年被关进诏狱,在牢房里饱受折磨万念俱灰的时候,他才终于明白当年在天泉桥上,王畿到底问的是什么。

王畿的提问击中了整个心学理论体系的命门,他实际上问的是,在心学的理论中,原始的恶到底从哪里来的?

在心学的体系中,心是无善无恶的,这是一切心学理论的大前提,你不承认这一点就等于不承认心学。

一切外物也是无善无恶的,黄金也好、菜刀也罢, *** 也好, *** 也罢,当它们安安静静摆在那里无人 *** 控时,这些外物当然是无善无恶的,因为它们没有自己的意识。

既然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一切你能看到摸到的所有外物也是无善无恶的,那么每一个人动心起念的“恶”是怎么产生的?

当王畿在天泉桥上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钱德洪是这么回答的:

德洪曰:“心体是天命之性,本是无善无恶,只人有习心,才见意有善恶在

钱德洪的意思是心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但是人有“习心”,所以动心起意才有了善恶的念头。

所谓“习心”就是后天社会的各种干扰。

从钱德洪的回答可以看出来,他根本没听懂王畿在讲什么。

比如我们可以继续追问钱德洪,每一个人的本心是无善无恶的,外物也是无善无恶的,那么你的那些不好的“习心”是从哪来的?

纯洁的本心受到外界或者后天的污染,那么这个污染源是怎么产生的?凭空出现的吗?

如果你说是某些坏人教唆了好人,那么这些坏人一开始的本心难道不是无善无恶的吗?

他们是怎么变坏的?

你如果说这些人受到外物比如黄金的诱惑变坏了,可是黄金 *** 这些外物也是无善无恶的啊。

如果你连善恶是怎么产生的都说不清楚,互相矛盾,那还谈什么为善去恶,谈什么致良知?

地基都垮了,你盖的不是空中楼阁吗?

王畿的问题在心学体系内无解!所以我说王畿击中了整个心学理论的命门。

王阳明的回应

那么心学祖师爷王阳明是怎么回答王畿提问的?

他没有正面回答,因为这个问题确实无解。

悟明居士紫薇斗数-有缘相遇的诗句

王阳明的回应是:

阳明曰:“二君之见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汝中之见是为利根之人用,一悟本体即功夫,德洪之见是为其次之人用,本体受蔽,要实落意念上的为善去恶,汝中需用德洪功夫,德洪须透汝中本体。”

王阳明的这段话,我来翻译一下。

“你们两个人的意见要互相参考结合,不能只按某一方的看法去修行。王畿的观点是适合那些天资聪慧的人用的,钱德洪的观点是天资稍差一些的人修行用的。本心受到蒙蔽,就要从每一个动心起念上为善去恶。

王畿要用钱德洪的 *** 去修行,钱德洪需要最终明白王畿说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的这段话似乎和王畿的提问毫无关系,这段话只是一个嘱咐,就是你们两个人的观点要互相结合,不可偏废。

我一直认为王阳明的回应是避而不谈的和稀泥。

直到有一天的早上,我突然灵光乍现,明白了王阳明这段似是而非的和稀泥到底是什么意思。

四句教矛盾的唯一特殊解

王阳明的话不是和稀泥,他确实无 *** 面解答王畿的提问,四句教也确实存在矛盾,王阳明承认了这一点。

证据是什么?

“德洪须透汝中本体”

王畿,字汝中。

我们再重温一下王畿的观点。

他认为,既然本心是无善无恶的,一切外物也是无善无恶的,那么人的意念也应该是无善无恶的。

王阳明的这句话意思是,钱德洪需要领悟王畿悟到的真谛。

王阳明最终的答案是,与四句教中“有善有恶意之动”相矛盾的“无善无恶意之动”是正确的,是需要钱德洪去体悟的。

王阳明无法回答王畿的提问,但是他给心学的这个漏洞打了一个补丁,他给出了一个特殊解。

这个唯一特殊解就是王畿悟到的“无善无恶意之动”,只有你达到这个境界,心学的体系才没有漏洞。

如果你还是有点蒙,我再来梳理一下。

如果本心是无善无恶的,外物也是无善无恶的,在心学的体系里并不存在“污染”本心的恶之源头,那么人的意念也应该是无善无恶的。

可是现实情况不是这样,我们的意念是有善有恶的,那么先不管这个污染源是如何产生的,你先当它确实存在。

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个念头上为善去恶,当你把这些杂念习心全部清除干净的时候,你的每一个念头都是发自本心的,每一个念头自然是无善无恶的,这种状态下就符合王畿悟到的“无善无恶意之动”

这是心学修行最终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下王畿的提问就解决了,因为没有“污染源”了。

但这只是一个特殊解,你必须修到终极一步才能化解四句教的矛盾。否则你的意之动还是有善有恶的,你回答不了这个恶从来哪。

王阳明出征前的那个夜晚,师徒三人伫立在天泉桥上,从王阳明的回答来看,他应该早就知道四句教是有问题的,但他不能明说,所以他在似是而非的和稀泥里放置了一个心学漏洞的唯一特殊解。

再回过头来品味王阳明嘱咐两位学生的话,就能体会到王阳明的良苦用心。

对王畿来说,他靠着绝顶聪明的天资悟到了这个唯一解——无善无恶意之动,相当于提前抄到了终极答案。

但这个终极答案需要成圣才能解出来,王畿看到了答案但不会解题的步骤,是没用的。

所以王阳明叮嘱王畿,要按钱德洪的 *** 去修行,也就是踏踏实实地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念头上磨练自己,王畿才能找到与提前看到的答案相符合的解题步骤。

钱德洪正好相反,他自始至终没明白王畿和王阳明聊的是什么。

但这没有关系,钱德洪一步步按照四句教的教导在每一个念头上为善去恶,这道题解到最后一步,钱德洪最终也会看到王畿提前抄到的答案。

如果钱德洪最终修行到终极境界,他的每一个念头自然是无善无恶的,他最终会明白王畿的“无善无恶意之动”是什么意思。

嘉靖二十年(1541年),46岁的钱德洪因郭勋案触怒明世宗,被关进诏狱。

在诏狱中历经九死一生的钱德洪终于解出了最后一步,在诏狱中钱德洪写给王畿的信中说到:

“亲蹈生死真境,身世尽空,独留一念荧魂。”

致良知

在心学的体系中,知行合一、四句教都是“方便法门”,是一种接引大众进入心学门槛的工具,不是精髓。

知行合一王阳明后来自己都不提了,四句教尽管有问题,但这是普通人能够理解并能够一步步行动的指引。

就像禅宗的“指月禅”一样,当你要寻找月亮,已经看到月亮的人为你伸出一根手指,指向了月亮。

四句教就是这根指向月亮的手指,它不是月亮本身,它是一个工具。

王阳明之所以叮嘱四句教不可变动,是因为他猜到了王畿一旦提前抄到了终极答案一定会把这个答案讲出去,而光知道一个答案不会解题步骤是没用的,而且会产生负面影响——轻视修行磨练。

个个都以为自己是天资聪慧的人,又知道了终极答案,那还修什么?

但实际上在王阳明看来,王畿并不是他所说的“一悟本体即功夫”的利根之人。

王阳明所说的一悟本体即功夫,意思是一旦悟到了终极答案,修为和境界也瞬间拉满,悟到什么,等于修到什么。

这样的奇才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即便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也难以做到,所以几乎不存在看一眼终极答案就修行圆满的“利根之人”。

所以明知四句教有问题,王阳明依旧吩咐不可变动,反正你为善去恶一直修下去,这个问题到最后会自行解决。

无需对知行合一或者四句教有问题感到不可接受,一个需要终生体悟并在事上磨练的东西,你非要用四句话来概括,这里面肯定离精髓有差距,甚至有漏洞,因为它本身就不是几句话可以解释的事。

但为了方便普通人进入心学门槛,王阳明不得不用普通人能理解能执行的话来做那根指向月亮的手指,但你千万别把这根手指当成了月亮。

这个月亮是什么?就是你的本心,就是良知,你要做的就是三个字:致良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