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生年禄-什么叫化忌星
紫薇斗数生年禄,什么叫化忌星?
所谓迁移宫自化忌,就是命盘迁移宫里存在着界定迁移宫范畴的宫干其所产生的化忌能量巧遇迁移宫宫位里拥有可让化忌能量挹注的星曜,那就构成迁移宫自化忌的条件。例如:迁移宫里有太阳星、太阴星,而宫干是为乙丑,而乙宫干能使太阴星化忌,那么就简称迁移宫自化忌,当然,迁移宫里太阴自化忌所会引发的现象,是与其它星曜自化忌有所不同,而这些更详尽的论述就留待他日再作进一步的解说,再次的提醒网友们,所有迁移宫自化忌的阐述是“通则通论”,只是概略式的说明,目的是为帮忙网友们建立正确的观念,各位都知道,在整个斗数命盘藏有许多“密码”,那须要藉由更多的学理来作为 *** 的工具。
迁移宫自化忌
(一)无论是自化禄、自化权、自化科、自化忌,皆非个性的常态,而是因为身处异地,受当地的人文、环境、制度、习俗等等因素的影响,而做出在平常所不会也不习惯做出的事。当迁移宫有生年化忌能量存在时,那么该位当事者往往是为悲观主义者,心中常会有难以卸下的重担,这种现象是为与生俱来的“常态”,但迁移宫自化忌者,则是因为驿动至异地,而产生古怪的个性及不合常理的作为。之所以称之为古怪、不合常理,那则是所表现出的言行作为,除了少了理智之外,尚可能“乱无章法”,其之行径却更是损己却不见得是利人的,也因为会着相在对宫的命宫,所以会让自己去承受不当言行所引爆的后果!
(二)迁移宫自化忌也是无法随遇而安的谕示,自化忌同时也意味着出门在外时有可能遭遇身心不快乐或突然发病而饱受病痛折腾之苦,或因为过度 *** 劳,精神不济,而作出不智的举动;其之正常心智也可能为环境或其它人为因素的蒙蔽而有偏差的言行!
(三)以读书为例,在国内时成绩优越,一到国外就读就变了样,不但成绩跌落,甚至是辍学,这也是自化忌有可能产生的现象;再以读书为例,有一位好朋友的小孩,台大电机毕的优秀学生,很顺利的申请到美国名校的相关科系,就学一年后眼看可以申请到博士班奖学金了,但因为一时智昏,在考试时拿考卷让同学抄,而触犯了美国学校最忌讳的作弊,不但被勒令退学,而且因为坏纪录而无法进入其它学校就读,而黯然回国,所幸,因为底质好,在同年又考进台大电机所…。这是真实故事,也是迁移宫自化忌发生时的遭遇!
(四)迁移宫并不是六亲的宫位,但当事者如果中、短时间迁居国外异地,那么则是“人”在迁移宫里,如果将迁移宫暂当命宫来看,那么自化忌的情形亦可能出现“孤僻冷漠”,宁可吃亏也不愿意占人便宜的种种“不利己”行为,一遇事就自认倒霉的忍气吞声,以自己所承受得起,甚至是承受不起的代价来解决事端,虽然是“干脆”,却是一种畏缩懦弱不理智的行径。
(五)迁移宫是为夫妻宫的交易位,也就是配偶言行表现及营财谋生的窗口,假如夫妻宫的宫干四化引发能量进入迁移宫,而促使迁移宫启动自化忌的功能时,那则须防患配偶的不当理财触法行为( *** 、投机),而产生不利命造当事者权利的事!而严重时亦可能造成婚姻破裂…。(而此公式亦可应用在亲密男女朋友之间的不良互动而导致“分手”)
唐太宗的14个儿子分别是什么结局?
龙生九子,秉性各异,太宗李世民的14个儿子贤愚分明,有的名垂青史,有的身败名裂,有的惨遭武则天杀戮,还有的身世不明,留下历史谜团。我们分类介绍,借此一窥大唐皇室的风起云涌。
*** 类:历史过客之四王本着精彩的放在后面的原则,先介绍最不起眼的四位王爷。
1.楚王李宽(619—?)
李宽是李世民的次子,与长子李承乾,三子李恪同年出生,生母不详,他出生后就被过继给了李世民的弟弟李智云为子。
李智云即李渊的第五子,李世民的弟弟,14岁时被隋军杀害。不过李宽也命薄,在李世民登基前就早逝了。
2.江王李嚣(?—632)
李嚣是李世民的第11子,生母燕德妃,贞观六年早夭,时年不超过4岁。燕德妃出身北燕慕容皇族,她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和两位贵妃。其母杨氏,与武则天的生母是堂姐妹。
3.代王李简(?—631)
李简是李世民的第12子,生母不详,贞观五年受封,当年早夭。
4.赵王李福(634—670)
李福是李世民的第13子,生母杨贵妃,被过继给隐太子李建成为子。李福活了36岁,一生中规中矩,也可以说默默无闻。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李世民的嫔妃中至少有四位杨氏,分别是杨贵妃、杨妃、杨婕妤和巢王妃杨氏。杨贵妃地位虽高,但身世却不明。
第二类:身败名裂之四王作为皇室子弟,天生富贵的他们往往无法抑制欲望,所以历来不缺自蹈死路的人。
1.齐王李祐(?—643年)
李祐是李世民的第5子,生母阴妃,他是李世民的儿子中,唯一一个被废为庶人的儿子。
其实李祐并不算太坏,之所以滑向谋反的深渊,责任不全在他。按史 *** 载,李祐就一个缺点——喜欢田猎。其实李家父子都喜欢打猎,实在算不上缺点,他远比践踏百姓庄稼的李恪收敛得多。
问题出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李祐的舅舅阴弘智,一个是他的长史权万纪。
提到阴弘智,就必须先交代一下他的父亲阴世师。阴世师是隋朝的长安留守,李渊晋阳起兵时,就是他杀害了李渊的第五子李智云,并掘了李家的祖坟。因此李渊攻克长安后,就杀了阴世师,并将其家眷罚入宫中为奴。
后来李世民看中了阴世师的女儿,纳其为妃,阴家咸鱼翻身,阴弘智成了京城新贵。为了更上一层楼,这家伙怂恿外甥:你兄弟太多,将来要想长盛不衰就得有武士相助。本来就喜欢舞刀弄剑的李祐正中下怀,于是不断招募侠客剑士。
从史料记载来看,李祐虽然聚集了不少武士,但除了打猎并未有出格举动,但却引起了长史权万纪的不满。
权万纪当过御史,以刚猛直谏著称,曾经匡正过李恪,深得李世民信任。权万纪见李祐围着一群武士,整天刀光剑影,担心他生出异心,于是不断劝谏和约束李祐,并时不时向李世民打打小报告。
李世民一听说儿子不学好,顿时火就大了,一次次写信臭骂李祐,结果导致李祐对权万纪愈加仇恨。后来权万纪做了三件极端的事,导致李祐铤而走险:限制李祐出城、释放李祐的所有鹰犬、赶走李祐的亲信。
被怒火烧得失去理智的李祐,竟然暗杀权万纪,事情泄露后被权万纪举报。李世民大吃一惊,派刑部尚书前往齐州调查,并令李祐和权万纪一起入京。这份诏书压垮了李祐,他一怒之下杀了权万纪,并招募兵马打出了反旗。
当然,以李祐的那点本事根本成不了事,朝廷平叛大军还没到达,地方官员就生擒了李祐。李祐被解押进京后赐死,并被废为庶人,其母也被降为嫔。
2.蜀王李愔(?—667)
李愔是李世民的第6子,生母杨妃。这位杨妃就是隋炀帝的女儿,除了李愔,她还给李世民生第三子李恪。
李愔作奸犯科的事如同家常便饭,他政事不问,游猎无度,祸害百姓,且滚刀肉一般,谁劝都不好使。李世民在世时气得骂他“不如禽兽、铁石”,将他的封邑削尖了一半;高宗李治骂他“可耻”,并降了他的职务。
不过这家伙有一点很高明——宁可把自己活成 *** 也绝不碰政治,所以无论他犯了多大罪,始终可以当逍遥王爷。有意思的是,他最终还是栽在了政治上,因为哥哥李恪卷入房遗爱案件,他受牵连被流放巴州,最后死在了那里。
3.蒋王李恽(?—674)
李恽是李世民的第7子,生母王氏。李恽的为人两个字就可以概括——贪、奢!李治有一次赏赐诸王布帛,唯独给他上了两车麻:这辆车麻给蒋弟做绳子,用来穿钱。史书说,李恽大肆搜刮敛财,又竭尽豪奢,光服装器完装了400车。
李恽的结局让人想不到,他居然被一个录事参军给搞死了!这位芝麻官叫张君彻,他告李恽有谋反罪,李恽在恐惧之下 *** 而亡。后来高宗李治一调查,发现张君彻就是诬告,于是斩张君彻。
我总觉得里面有文章,事件似乎很不合逻辑,你相信吗?
4.曹王李明(?—682)
李明是李世民的第14子,也是他最小的儿子,生母巢剌王妃杨氏。杨妃原本是李元吉的妻子,玄武门之变后,李元吉全家被杀,杨妃被李世民笑纳。
按《新唐书》记载,李世民对杨氏宠爱有加,曾想立她为后,被魏征阻止。不过《旧唐书》没有这个记载,甚至连杨氏是李元吉妻子的记载都没有。我觉得《旧唐书》更可信,因为这位杨氏连个封号都没有,李世民既然宠爱她,怎么会让她一直跟前夫称呼,连个名分都不给她?
后来,李世民将李明过继给李元吉为子,这恐怕就是误传的开端。
高宗末年,李明跟章怀太子李贤打得火热,因此得罪了武则天。李贤被废后,李明倒了大霉,他先被流放黔州,又被谢祐矫旨逼令 *** ,他的儿孙们,成年的全部被杀,幼年的匿名逃亡民间。
第三类:青史留名之三王以下三王的结局都很悲惨,却留下了美名,他们的悲剧也让后人看清了李唐皇室内部政治斗争的惨烈。
1.吴王李恪(619—653)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3子,生母杨妃。据《新唐书》记载,李恪从长相到性格最像李世民,也因此获得李世民的喜爱,他于武德三年,一周岁时封蜀王,益州大都督。这么小不可能履职,于是从他开始,有了“遥领”这个惯例。
贞观十二年,18岁的李恪赴任安州都督,却因为跟乳母的儿子玩游戏,踩踏百姓庄稼,遭到 *** 被罢官,且被夺封三百户。不过,从那以后,李恪痛改前非,成了好孩子。
李世民一度准备废掉李治,改立李恪为太子,却遭到了长孙无忌的激烈反对。李世民为此生气地责问长孙无忌:你不同意,难道不是因为他不是你外甥吗?
恐怕就是因为这段过节,让长孙无忌深深地嫉恨上了李恪。高宗时期,房遗爱谋反案爆发,长孙无忌兴冤狱将李恪卷进来。李恪临死前对长孙无忌发出诅咒:“假如社稷有灵,你长孙无忌会被 *** !”果然多年后应验了。
顺便说一句,南唐皇族自称,他们就是李恪的后人,但是学家认为是伪托。
2.越王李贞(627—688)
李贞是李世民的第8子,生母燕德妃。李贞在两部唐书中形象稍有不同,《新唐书》说他善骑射、涉文史、有才干;《旧唐书》在承认李贞的才华同时,又指出他听信谗言,贬抑正直之士,纵容属下侵暴百姓,是个才高德低的人。
我们都熟知西汉的“八王之乱”,其实唐朝在武则天称制时期也有个“八王之乱”。
垂拱二年,由李贞、李冲父子;李元嘉、李撰父子;李灵夔、李葛父子;李元轨、李绪父子八王为核心,秘密组织起了一个反武联盟。
垂拱四年,洛阳名堂建成,武则天诏诸王参加庆典,李元嘉敏锐地觉察到武则天想借机大肆杀戮宗室子弟,于是密信李贞立刻起兵。
不料因为通讯不畅,李冲率先发难,等李贞赶紧相应儿子的时候,李冲就已经败了。很显然,李家父子都不是擅长用兵的人,李贞居然靠道士作法保佑来抵抗官军,结果搞得人心涣散,连他的女婿都背叛了他。
举兵才20天城池就被官军攻破,李贞服毒自尽,全家人大多 *** 身亡。这件事还牵连两位驸马爷,其中就包括武则天的女婿薛绍,被活活饿死于狱中。
3.纪王李慎(628—689)
李慎是李世民的第10子,生母韦贵妃韦珪。韦珪是个二婚,她初嫁隋户部尚书李子雄的儿子李珉,后来李子雄参与杨玄感之乱,李家被 *** ,韦珪作为罪犯家属被没入宫中。
李世民攻破洛阳后,为了拉拢韦氏集团,将韦珪和她的堂姐妹韦氏(王世充儿媳)一起纳为妃嫔。
李慎与李贞是李世民的庶子中,名声 *** 的两个,被世人并称“纪越”。李贞起兵前曾经给李慎写信,邀请他一起参与,结果李慎认为不能成功,就拒绝了李贞,但也没有举报他。
李贞兵败后,他们二人沟通的秘密被揭开,李慎临刑前被赦免死罪,被改姓“虺”,流放巴州,死于途中。
李慎的儿子们最惨,他的七个儿子,除了长子早逝,未成年的幼子外,其余五子全都被杀害。除此之外,李慎的孙子也有多人遇害。
第四类:长孙嫡子之三王李世民儿子虽多,但嫡子只有三个,即李承乾、李泰和李治。
1.废太子李承乾(619—645)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武德九年被立为太子,时年7岁。
李世民跟朱元璋一样,在培养太子方面可谓呕心沥血,可二人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不过人家朱标是天不假年,朱元璋是成功的;李承乾则走向堕落,李世民是失败的。
其实李承乾的天赋要远高于朱标,他同年就表现出高人一等的聪慧,可惜成年后的他耽于酒色,逐渐堕落。李承乾特别善于伪装,在李世民面前是乖宝宝,回到东宫就变脸。
纸包不住火,越玩越出格的李承乾被老师们多次抓现行,于是这些学究们纷纷告御状。李世民发现儿子居然是这个德行,爱子心切的他抓紧上发条。殊不知,李承乾在老师和父亲的双重压力下,变得越发的叛逆,乃至于走向公然对抗。
把李承乾推向不归路的还有两股势力,一股就是魏王李泰 *** ,他们仗着李泰受宠,早就悄然图谋扳倒太子。另一股就是李承乾的死党,包括侯君集、封师进、纥干承基等人,他们建议:咱干脆反了,把皇帝干成太上皇!
就当一群人嘀嘀咕咕时,齐王李祐谋反涉及到了纥干承基,这家伙为了立功赎罪,把李承乾卖了。于是,李承乾被废。贞观十九年,李承乾病逝于流放地巴蜀。
2.魏王李泰(620—562)
李泰是李世民的第4子,曾经被过继给李玄霸为子。李泰是李世民的儿子中最富才气的一位,也是李世民最钟爱的一位。李世民给了李泰高于太子的待遇,允许他开文学馆,自己招募学士,用四年时间编撰了一部著名的《括地志》。
李泰的文学馆人才辈出,门庭若市。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当年天策府不就是如此?李世民靠这些人才搬到了李建成,所以李泰也蠢蠢欲动了。
可叹李世民迷失于亲身的经历,居然看不透其中的危机,甚至在褚遂良、魏征等人的多次提醒下,他依然对李泰一味骄纵。
李承乾倒台后,李世民干脆准备立李泰为太子。这位同样善于伪装的王爷,撒娇地躺进父亲的怀里说:“将来我要把皇位传给弟弟,为此我可以杀掉自己的儿子!”
这种弥天大谎,居然让被爱迷昏了头的李世民相信了。好在有褚遂良点破了李泰的谎言,又尖锐地指出:李治做太子,兄弟们都能保全,李泰做太子,兄弟们的下场会很惨。
惊得一身冷汗的李世民赶紧询问李承乾,才得知当初李泰针对李承乾做了多少卑鄙的事。又赶巧李泰威胁李治被曝光,看清了李泰面目后,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立李治为太子,贬李泰为顺阳王。
高宗永徽三年,李泰病逝于封地。
3.高宗李治(628—683)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9子,一个在鹬蚌相争中得利的渔翁。其实李世民对李治很不中意,因为李治性格懦弱,一点不具备天子的霸气,生怕他守不住李唐江山。
后人大多也是这么认为,其实这是个误解,李治是被低估了帝王,也是个积善伪装的皇帝。李治在位期间有个特出的贡献——扳倒了以舅舅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士族集团。
在史料中,李治似乎是长孙无忌的傀儡,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前期李治利用长孙无忌、褚遂良和李勣等人影响,巩固自己的地位,后期他联合政治盟友武则天,对士族集团和新贵集团大开杀戒。
表面上武则天是杀害长孙无忌、房遗爱等人的罪魁祸首,其实那个一脸哭相,表面仁慈的李治才是总导演!
介子推介子休两个名字到底哪个是正确的?
介子推是对的.不过也有叫他介子休的,不常见而已.
介子推介绍: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周晋(今山西介休)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准此,则介子推早年也曾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为重耳之“五贤士”,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之说。据《韩诗外传》,谓重耳亡时,头须(一作里凫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被围,介于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当然,介子推"割股奉君" 是否属实在史界有争议。《史记》对介子推的介绍比较详细,有“龙蛇之歌”的记载,就是介子推的从人不服,编了个“民谣”挂在宫门口,说文公对待介子推不公平。对“割股奉君”只字未提。
重耳返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此说显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如是,岂有自作诗而悬书宫门之事,当是介子推从者所为。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
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清傅山有诗云:“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祠堂幽。晋国园陵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名更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邱。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头。”对介子的怜惜敬仰,对君主的怨怼忿詈,具蕴之于胸次,发之于笔墨。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君主诏封晋爵,人民祀之诚矣,这种矛盾现象涉及对介子推如何评价的问题。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富贵不能 ***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一些有关介子推的诗:
清傅山有诗云:
青松白梧十里迥,
狴(木字旁)青抵白祠堂幽。
晋国园陵迷草木,
绵田香火动春秋。
名更卖扇传东海,
身隐承颜肖故邱。
还虑寒山太枯寂,
婉客分到牡丹头。
望江南 苏轼
春未老,
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却捡不出个有你的从前?
我相信你会来,所以我愿意等,但是我知道你不会来,可我依旧在等
那年,我们都很青涩,而今,你依旧青涩……
“十年了,我想你……”
他在qq对话框里打下这行字,良久,按下了发送键
对方灰色的头像依旧显示着不在线
那年,他在西北的宁夏读初三
那年,她在西南的四川读初二
在那个青涩的时代,尽管他们相隔一千两百多公里
在情犊初开的年纪里,有些爱叛逆而执着然后被对方深深吸引
他的手机是不能登qq的,所以每次都跑去网吧
虽然开了视频,担他仍然坚持在对话框里打某些句子
刚开始在键盘上学着打字,不仅慢,还有很多错字,语句也不顺
电脑那边的她就眼巴巴的等待,认真的猜
然后两个人在视频对话框里傻傻的笑
那些时光里,他从没觉得两座城市有多远
然后,零八年五月,那场大地震发生了……
那时候,银川的地震感并不是很强
而十几分后,他看到了新闻
于是,在教室的墙角,他开始拨打 *** ,一遍,两遍,三遍……
那一刻,他对那一千两百多公里的距离,木讷而绝望
“对不起,您拨打的 *** 暂时无法接通……
“对不起,您拨打的 *** 暂时无法接通……”
教师的角落里,他背身蹲在那,一遍又一遍
整个教室里几十个同学沉默的看着他
来上课的数学老师在门口安静的看了会,转身在走廊里点了根烟
终于手机没有电了,他的眼泪吧嗒掉在黑屏的手机上。良久,班长拍了拍他的肩膀,递给他一部新手机
十几分钟后,教室里有手机的同学都开始默默地拨打同一个号码,还有同学出门到隔壁班借手机。
……
那么大个班级,没有人说话,听到的只有手机的按键音,一遍,一遍,又一遍
那天,在走廊的数学老师也偷偷的拨了那个号码一遍,
“暂时无法接通”的提示音冰冷而无情
那段时间,他整夜整夜的坐在网吧,呆呆的看着qq那个头像,灰暗的头像
那段时间,他经常梦到,那个号码最后被自己打通了,
她在 *** 那边轻轻的笑,说一切都没事,
他也时常梦见,qq的列表里的那个头像,亮了………
·完,十年了,我想你……
2017年,五月的时候,他在qq对话框里打下这行字时,看着窗外
火车刚好停在成都站
如果那年没有那场灾难,如果而今你还在,……我想你啊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呢
如果没有那场灾难,就好了…………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杀魏延?
如果你指三国演义这本小说,诸葛亮确实是计杀了魏延,从最早认定魏延脑后有反骨开始,诸葛亮就一直对魏延不感冒,在诸葛亮阳寿将尽时,魏延又踢灭了诸葛亮为自已续命的七星灯,最终诸葛亮去世。
在去世前,诸葛亮安排好了锦囊妙计,让马岱乘魏延大叫三声谁敢杀我时,一举砍杀了魏延。
好吧,这是三国演义,完全是虚构的情节,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对魏延恰恰与小说中相反,不仅没有杀魏延,而且诸葛亮最器重的军事人才就是魏延。
下面开始讲历史,不谈三国演义。
魏延是个人才,尤其是军事人才,谁也无法否认,刘备将魏延从自已的部曲一路提拔为牙站将,最后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 、镇远将军,意昧着什么?
刘备提拔魏延的过程,用今天的话说相当于:将士官提拔为团级干部,然后再破格提拔为军分区司令员,这种速度,古今罕见,如果刘备不死,估计魏延就是蜀汉的大将军你信不信?
刘备任用人才的眼光不用怀疑,从魏延的表现来看,确实也值得,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当政,诸葛亮用人的眼光你也不用怀疑,不要老拿马谡说事,诸葛亮一生就用错了一次马谡,但提拔了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人,哪一个不是名相名将呢?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整个蜀汉除了刘备最器重魏延外,就当属诸葛亮最看重魏延。征西大将军魏延与车骑将军刘琰发生争执,诸葛亮偏向魏延,责令刘琰向魏延道歉,要知道刘琰是车骑将军,资历和地位是在魏延之上的,诸葛亮偏爱魏延才会如此做。
丞相府长史杨仪与丞相司马魏延发生争执,相当于丞相府的秘书长和丞相府首席武官发生争执,魏延多次拿着刀在杨仪面前比划,威胁杨仪,可是诸葛亮不但不处罚魏延,反而在中间当和事佬,要不是诸葛亮偏爱魏延,以诸葛亮执法一视同仁的原则来看,魏延早就被罚了,可是并没有,整个诸葛亮当政期间,魏延从未受到过处罚,反而是不断加官晋爵。
诸葛亮准备北伐进驻汉中时,魏延被封为丞相府司马、凉州刺史,北伐期间,魏延曾独自率领一支偏师大破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的军队,因功魏延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要知道南郑就是当时的汉中核心地区呢,这里是魏延的封地呢。
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因为病重,在临死前安排好了后事及人事安排,诸葛亮让杨仪率领大军,让魏延和姜维断后,让蜀汉大军全部撤退回成都。
诸葛亮这样安排,不仅没有计杀魏延的意思,反而有保全魏延的意思。
首先兵权绝对不能给魏延,诸葛亮对魏延再清楚不过,如果兵权给魏延,那蜀汉大军就不可能遵照遗命撤退回成都,如果不撤退,蜀汉就有 *** 之忧,魏延虽作战勇猛,但不能听从别人意见,而且与他人合不来,这样北伐就成了孤军,势必失败,况且北伐还要考虑后勤补给等各方面的因素,魏延是处理不来这些事的。
兵权给杨仪是一个折中方案,杨仪是长史,相当于丞相府秘书长,更高文职,当时蒋琬不在前线,费祎是司马,姜维是护军,资历都不足,只有杨仪了。
其次,诸葛亮让魏延断后,是为了保全魏延,魏延如果真有什么不满,他在最后面也不会影响蜀汉主力撤退,如果魏延在最后面不听从命令,诸葛亮的意思估计就是由他去了,留在汉中也行,只要不捣乱,这就是保护魏延。如果魏延充当撤退前锋的话,万一有个不想撤退的举动,不是影响到全军了吗?
最后,魏延之死是杨仪公报私仇,与诸葛亮没有关系,诸葛亮也没有想到杨仪居然这么狠毒。
魏延是不对,但罪不致死,魏延在撤退过程中,赶到杨仪军的前面,烧毁了栈道,然后杨仪先派王平去讨伐魏延,王平只是喝散了魏延的军队,之后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砍了魏延的脑袋,还灭了魏延的三族,杨仪太狠了。
魏延之死,根本就是杨仪公报私仇,与诸葛亮没有关系,诸葛亮再聪明,也没有想到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如果魏延不死,估计在蜀汉也得不到重用了,因为执政的蒋琬、费祎、董允等人,对魏延都不是太看重,或不敢用,而这些人的决定直接影响到皇帝刘禅的决定。
魏延在临死前,曾向朝廷上书说杨仪要谋反,同时杨仪也向朝廷上书说魏延谋反,当时在朝廷的蒋琬和董允等人选择相信杨仪,认定魏延谋反,这倒是并不是说蒋琬等人信任杨仪而不相信魏延,根本原因是魏延是武将,杨仪是文官,自古只有武将谋反,哪有文官 *** 的。
既然魏延已经被定性为谋反,那么即使魏延不死,估计也要下监狱,就算后来查清楚了事实,魏延没有谋反,估计也不可能为魏延 *** 了,因为朝廷的决定不好轻易更改,况且魏延在蜀汉除了刘备和诸葛亮喜欢外,其他所有人都不喜欢。
魏延 *** 的结局就是被贬为庶人,不再担任蜀汉任何职位,终老一身,跟李严一样,总之重用是不可能的了。
至于蜀汉会如何?我的结论是:没有任何变化,魏延死不死,都不会影响蜀汉的变化,自从魏延不听诸葛亮安排 ,擅自烧毁栈道开始,魏延就不可能再在蜀汉有所作为,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性格高傲,无法相处,另一方面是魏延居功自傲,谁也不服。
因为除了刘备与诸葛亮外,蜀汉不会再有人重用魏延,因为驾驭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