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真数算命-音乐的由来和含义是什么
河洛真数算命,音乐的由来和含义是什么?
我们如今把青铜器的出现和文字的出现以及国家的形成作为文明的标志,但依我看青铜器没啥了不起,国家的出现也不算文明的标志,我想真正能代表文明的有另外三要素,一是文字的出现,二是数学的出现,三是礼乐的形成,这三样都是人类文明已出现的标志,但礼乐中的乐理实是建立在文字与数学以及天文与物理的基础上的,它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问。不过不管有多么复杂都难不倒我们的华夏先祖,因为他们掌握了知识之源,他们拥有易学,而易学的根基是河图与洛书。
据历史记载我们的礼乐文明始于伏羲时代,这也是河图洛书出现且伏羲画八卦的年代,这时的数学知识与天文知识以及文字都已出现。我们的文明准确的说始于万年前的伏羲时代而不是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即青铜时代。
中华文化讲究的是天地人合一,所以我们的乐律在古代也是与天地之气相通,与万物相应的,而万物的变化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天地之气是随着一年四季12个月份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在律吕方面我们就有12种律吕与天地万物的轮转相适应。它们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古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它们既然也讲究天地人合一,那自然我们的律吕的制定也是依靠易学之源的《河图》与《洛书》。
当今接触过易学的人都知道《河图》之数为十,故黄钟之度长十寸,因而十之得百分,与横黍之广相合;而《洛书》之数为九,故黄钟之律长九寸,因而九之,得八十一分,与纵黍之长相合。河图之偶洛书之奇,参伍错综,而律度二数方备。此乃天地之妙。既知黄钟为一尺,因栗氏为量,有内方尺而圆其外之文,悟出以天地方圆相函,而自然之数出其中,皆以勾股乘除开方之法求之,由倍律而正律,由正律而半律,共三十六律,皆有真率真数。每一率与三分益相得者,微强而不甚相远,于是可循环相生,无仲吕不能复生黄钟之敝。因律管长短,推出管体厚薄,空围大小,外周内周,外径内径,平幂积实,皆方圆相函自然之真数。此数千年未泄之秘。方圆内外之体象,已藏于《河图》,勾股开方之算术,悉具于《洛书》。
《河洛精蕴》说:“《河图》有四层,最在内一层五点,次外一层十点,以五与十之点变为线,作两方形,以十函五,如回字形。内方之幂,五五,二十五,外方之幂,十十为百,是内方得外方四分之一,外方加内方四之三也。而两方相距,有空隙不能抵,于是内方之外,隐有小圆以函之,则内方之是角抵圆周。小圆之外又隐次方以函之,则次方之边内切圆周,次方之外,又隐有大于小圆之圆以函之,则次方之四角皆抵圆周,而外方之边皆切圆周。是五与十两方形之间又有两圆一方之形,中间一方其幂五十,则五与十相乘之数,为内方幂之倍,为外方幂之半者也。外方之长,应黄钟正律十寸,内方应黄律半律五寸,则中间之方,必为七寸零七分一厘有奇,应蕤宾之长。其外则有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其内则有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参差序列,是图之五与十,便有十三律之理矣,。。。。。是诃图外二层,以幂积得方边,又有十二倍律一正律之理也。”
律吕之学相当深奥,如关于此理的下文:“先定一尺为黄钟之率,在平圆之中,为平方之径,东西十寸为勾,自乘得百寸。南北十寸为股自乘得百寸,合二幂二百不寸,为弦幂以为实,开平 *** 除之,得弦一尺四寸一分四厘二毫一丝三忽五微六纤有奇,为方之斜,即圆之径,亦即蕤宾倍律之率。以勾十寸乘之,得平方积一百四十一寸四十二分一十三厘五十六毫有奇为实。开平方除之,得一尺一寸八分九厘二毫零七忽一微一纤有奇,即南吕倍律之率........”关于律吕之知识深且广,在此若要一一举出,篇幅会太长,也就不再举说了。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看下图。从这些图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律吕是怎样演绎于《河图》与《洛书》的。
这就是律吕即音乐的起源,从上面可以看出,乐律来之不易,非文明社会不能形成。
山西有什么特色小吃?
朋友,山西小吃历史悠久,口味独特,品种繁多,用料讲究, *** 精细,堪称有口皆碑。山西是面食之乡,面食种类繁多,其中以刀削面最为有多,可谓面食大天,它有内虚外筋,柔软光喝,易于消化等特点,与北京的炸酱面,山东的伊府面,武汉的热干面,四川的担担面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以下是山西43种小吃。1柳林县碗团。2孝义油糕。3兴县冒汤。4武乡枣糕。5沁原莜面栲栳栳。6泽州馔面。7沁水河洛。8阳城杂割。9山阴塞上冻兔肉。10应县凉粉。11怀仁黄糕。12和顺油布袋。13灵石摊摊。14平遥标碗秃。15太谷饼。16芮城麻片。17闻喜煮饼。18稷山麻花。19解州羊肉泡。20五台高粱面鱼鱼。21代县麻片。22忻州一窝丝。23神池麻花。24临汾牛肉丸子面。25霍州猪血 *** 。26翼城糯米糕。27吕梁水昌豆腐。28长子炒饼。29屯留水煎包。30平顺闷菜丝。31阳高玻离饺子。32大同县苦菜。33广灵驴肉。34阳泉漂抿曲。35平定过油肉。36孟县莜栲栳栳。37长治腊驴肉。
38古交油面儿。39阳曲折饼40娄烦按蒸饼。
41太原头脑。
42清徐 *** 。43浑源凉粉。
河洛数理和梅花易数有关系吗?
1、从启卦和断卦的 *** 上来说,完全没有关系。
2、但相传《梅花易数》的创始人邵雍为《河洛数理》作过述。
3、今人有将《河洛数理》的起卦时间化为四柱八字,再按天干地支取数,最后转化为《六爻》卦进行参断。过于人为复杂,也不知成功率几何,无人喝彩。
现在发展却令人失望的城市?
最令我失望的莫过于开封!开封的没落有以下几个原因:
1.行政中心转移。纵观开封发展史,可以大致得出:开封有一个大繁荣期及三个小繁荣期,分别为北宋时期及北魏、明初和建国初期。在这些时期,开封都是作为首都或省会存在着,即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中心。也就是说,当开封成为首都或首府之时,就是经济较繁荣之时。政治支持,经济优惠→充足供给→ *** 消费、更大需求→经济繁荣;就这样形成良性循环,最后促成了繁荣的结果。
建国后,1954 年河南省省会西迁郑州,很多重要的企事业单位随省直行政机关一同西迁,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相应迁移至郑州,开封经济活动的区位优势又逐渐丧失。省会迁郑短短三年,郑州就后来居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郑、汴、洛”的格局一直没有打破,开封作了二十多年的“豫老二”。
1984年,郑州依靠省会体制优势,挖走开封下辖经济势头发展良好的五县:新密、登封、新郑、中牟、巩义,开封更加落后。
2.地理交通。宋时在开封建都,更多的原因是开封城内的汴河,这条引自黄河水而穿城而过的黄金水道,给开封带来了数不尽的物资和川流不息的人群。当时的黄河是开封的造福河。
黄河在历史上数次改道,由入渤海→入黄海→夺淮入海→再入渤海。宋时鼎盛时期,黄河南距开封尚有二百余里,20世纪后,改道南泻,金时距四十里,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大水决口凡五六十次,大水侵入城里七次。[7] 另据《开封府志》和《祥符县志》记载,从金明昌五年至清末光绪十三年近700年时间里,黄河在开封及其紧邻地区决口泛滥即达到110多次,多时每年一次,少时也是十年必泛。
铁路在近代城市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开封缺乏。其西,京广铁路与陇海铁路交于郑州市;其东,京九铁路与陇海铁路交于商丘市。开封夹于其中,且水运已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开封的交通优势受到了极大制约。
3.思想观念。首先从 *** 角度来讲,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未能有效的体制改革,行政则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非公有制经济就总量不大,发展不足;再者,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等不够明确,特别是在计划安排上,重年度计划、轻长远规划;重生产、轻流通;重建设、轻生活,而且一些宏观决策缺乏对市场的了解,提出了一些不合实际的口号。如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玻璃城”,20世纪60年代的“化工城、电子城”,20世纪70年代的“轻纺城”,20世纪80年代的“旅游城”等多变的发展方向,使开封经济畸形发展,长期处于发展缓慢的状态之中。其次从社会角度来说,长期以来开封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错综复杂的、特殊的人际关系 *** ,它阻碍了新因素的介入,不利于人际关系 *** 的有序、合理发展。2001 年漯河双汇无奈从开封撤资就是对这一人际关系 *** 的诠释。再者开封人的思想观念。开封文化底蕴丰厚,但“因循守旧、安逸享乐、不思进取、宗派主义”的观念却占有相当的市场。思想观念陈旧是开封下岗职工贫困的一个重要个人因素,“等、靠、要”思想约束了其自谋职业的积极性,缺乏创业意识是城镇贫困居民的致命弱点,相当比例的人四处求人找工作而不愿自己创业,这样往往耗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创业的机会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