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闰月平分-2010年没有春天是不是就不能结婚吗
紫薇斗数闰月平分,2010年没有春天是不是就不能结婚吗?
不少人认为,明年是“寡年”,有不宜嫁娶的说法。
关于寡妇年的说法有很多种,其中流传最为普遍的一种是,寡年无春,不宜结婚。
民俗专家认为,“寡妇年”不宜结婚的说法是荒唐的,根本没有科学依据。
民俗专家认为,社会上流传的“寡妇年”,是指整个农历年都没有立春的年份。
准确地说,不是2010年没有立春,是农历庚寅年没有立春。
同样是己丑年有两个立春,不是2009年。
立春每年总是在公历2月4日。
春节总是在它前后。
而当春节在立春后就有可能这年没有立春。
这是农历历法的关系,没有什么好坏之分。
寡妇年”无立春只是不同历法的时间差造成的,根本不可能影响四季轮回,更不可能波及个人生活。
今年是牛年,是双春年,2010年2月4日立春,而当天是农历的2009年12月21日。
这样一来,农历虎年内就没有立春这个节气。
据介绍,二十四节气是根据一年中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
有无立春只是农历和阳历之间不同的规则造成的。
春节是按农历算的,最早在1月20日出现,最晚甚至到了2月20日,而立春通常固定在每年2月4日左右,因此立春出现在春节前并不罕见,例如1999年、2000年的立春都在春节前。
为了顺应寒暑变化,与公历保持一致,农历还采用了19年中加入7个闰月的 *** ,因此每19年中有7个年头是缺少立春的“无春年”,7个年头是“双春年”,另外5个年头是“单春年”。
专家表示,“寡年不宜嫁娶”只是历史上迷信说法,没有科学道理,大家大可以一笑置之,结婚嫁娶都不误。
农村有哪些禁忌和潜规则?
【1】不坐乌龟席!
【2】没事不要拍全家福。【3】1人睡觉,旁边不放空枕。【4】不要摸小孩的脑门,这是大忌!【5】1男不与3女打麻将,就怕传出去也不好听。【6】衣服不要放在外面过夜,尤其是女性的内衣 *** 。【7】不要为了时尚就在卧室里挂风铃,农村很少有这样的行为。【8】不赶梁上燕,不打家中蛇。【9】不能借卫生巾,如果情况紧急,借了就不要还,免得人家生气。【10】家中挂五画,不用去问卦。(五画:福、禄、寿、喜、财)【11】订亲时,女人不能踩门槛。(民间说法:如果踩门槛,今后生活会充满坎坷。)【12】婚期 *** 选择闰年闰月,不选三娘煞和杨公忌。【13】婚床不能与桌子尖角相对。(民间说法:如果相对,夫妻以后会吵架。)【14】新娘被接走后,要哭出来。(民间说法:哭得越凶,娘家今后的财运就越旺。)【15】结婚后的三天,不要打扫卫生。(民间说法:如果扫地,会将喜气与福气扫走。)【16】屋前不种桑树,屋后不种槐树。【17】吃饭之前,不能教训孩子。睡觉之前,不能与妻子吵架。【18】过寿不送烟,结婚不送伞,生病不送梨。【19】家有来客,不上三道菜,不上七道菜。【20】家有来客,不要扫地;客人未走,不要扫地;大年初一,不要扫地;夫妻俩,不要同时扫地。【21】不要将自己的生辰八字告诉外人,就怕对自己不利。【22】不要找走街串巷的“大师”算命,不要在摆地摊的“大师”算命,不要不花钱去算命。【23】不要在人家墙根 *** ,也不要站在桥上 *** 。【24】睡觉时,如果在迷糊中听到有人喊你名字,不要立即答应。【25】掉在地上的头发,不能烧掉,也不能送人。【26】添饭时,不要说“要饭”。【27】吃饭时,不要坐在门槛上,也不要站在门槛上。【28】孕妇,尽量不参加红白事,尽量不在外过夜,尽量不抱别人家的孩子。【29】女婿不能上坟,上坟辱先人。【30】端午节,就不要下河游泳了。平时晚上,也不要去河里游泳。【31】早上不借钱,不要钱,不赊账,不退货,不退钱。【32】午时,不能独自去野外,尤其是夏天。【33】晚上,不要看望病人,就怕被人家在心里骂。【34】看见路上有药渣,千万不要踩,尽量绕道而行。闰月无中气什么意思?
今年是双闰年。既闰月又闰年。
大家都忙着给父母买闰月礼物,但很少有人知道闰月的来历。
我们来科普一下:
闰年指的是阳历的一种现象,固定在二月。
比平年多一天,即二十九天。
闰月是农历的一个现象。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因此,农历月份没有季节意义。
因此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自秦汉以来,农历一直和24节气并行。
用24节气指导农业生产。
24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组。
因此,一年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即每个月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
节气是指每个月的起点;中气是指每个月的中点。
现行的置闰 *** 是两个冬至之间。如果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瑞。
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 *** 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闰月的知识吗?评论区讨论。
农历生日从哪天算起?
农历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 *** 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 *** :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 *** 呢?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个闰月安 *** 十九年当中,其安插 *** 可是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 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道家天文历法讲解?
中国古代天文学是道家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笔者在拙文《什么是道家文化?道家文化的研究范围是什么?》一文中,将道家文化定义为是一门以天文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研究宇宙所有自然现象与规律的学问。
中国古人仰观天象,通过发展天文学,总结了宇宙自然的一些基本规律,比如说通过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总结了一日有上午、中午、下午、夜晚,一年有春、夏、秋、冬。通过观察月亮的运行规律,总结了月亮有朔有望,30天一循环。
今天我们谈谈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项重要成果——中国古代历法。
历法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判别节候、记载时日、规定计算时间标准的。
古人规定以一昼夜为一日,这是历法的基本单位,
以月亮朔望一次为一月,以十二个月即一寒暑为一年,这是太阴历之基础,我们现在简称阴历。
以太阳在日晷上影子最长的一天为冬至,两个冬至之间即一寒暑为一年,这是太阳历之基础,我们现在简称阳历。
那中国古时用的是阴历还是阳历呢?
很多人误以为中国古时使用的是阴历,其实中国古时用的是阴阳合历,是一种比我们如今日常使用的阳历更加先进的历法。冬至一阳生,是阳气生发的 *** 天。24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而制定,正午时,太阳在地上影子最长的一天被定为冬至,太阳在地上影子最短的一天被定为夏至,将两个冬至之间的时间(即一年)平分为24份,即为24节气,所以24节气是根据太阳运行情况来制定的,是一种太阳历。因植物的生长与太阳光照密切相关,所以古时农民都非常关注节气。
阳历是太阳历,阴历是月亮历。古人根据月亮的朔望情况,将一个朔日至下个朔日之间定为一个月,一年定为12个月,零头用闰月补足,从而制定出阴历。人类与动物不进行光合作用,但身体组织的70%是液体,因受月球重力的影响,体能与情绪会有周期性的波动,所以与阴历关系更加密切。中国古典重要的节日,基本上都在阴历上,如春节、上元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仅有一个重要节日是在阳历上,就是清明节。中国古人事实上践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日常历法以阴历(月亮历)为主,但为保证植物的生长,指导耕种,又以24节气(太阳历)为辅,是非常高明的历法。
与我们现在公元历一个月一会儿30天、一会儿31天、一会儿28天、一会儿29天不同,中国的历法是古人完全依照天文规律测算而制定,是古代中国“道法自然”思想的直观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