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谈紫薇斗数-究竟什么是易经

admin2022-12-15 13:28:12111

曾仕强谈紫薇斗数,究竟什么是易经?

《周易》是群经之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在三皇五帝时期,伏羲氏仰观俯察天地,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他知道虚空之中肯定有一种力量,影响着世间万物,这应该就是宇宙的源头。

它画了一条直线,代表着从虚空之中生出了一,从无到有,这就是一切的开始,那个虚空就是道,也叫做无极,而这个“一”,就叫做太极。

伏羲氏观察,这个“一”并不是恒常不变的,实际上,世间万有都在时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正如那天边的太阳,时而升起时而降落,就像生命,有出生就有死亡,有死亡又有再生,循环往复。

因此,任何事物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而产生了阴阳,这就是“太极生两仪”,一条直线代表“阳”,一条线分成两段代表“阴”。阴代表着动和刚,阴代表静和柔,也分别象征着男人和女人。

光有阴阳,还不能代表具体的现象,比如,早上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阳气生发,虽然也是阳,但并不太热,阴上生阳,这叫“少阳”;

到了中午的时候,日头最烈,阳气最旺,阳上有阳,这叫“老阳”;

黄昏时分,日落西山,阴气滋生,这个时候阳开始转为阴,但夕阳的余晖还在,阳上生阴,这叫“少阴”;

到了午夜十二点,地面都凉透了,阴气正旺,阴上加阴,这叫“老阴”。

这就是从阴阳两仪交互生成的四象,四象不但代表着一天的四个时段,也代表着一年四季,春天是少阳,夏天是老阳,秋天是少阴,冬天是老阴。

天地之所以能滋养万物,正是因为有春夏秋天、寒来暑往的交替运行,如此,万物才得以呈现生、长、化、收、藏的生命现象。

可是,只有四象,也未免太过于平衡了,这如何解释宇宙万物的变化多端与生生不息呢?于是,在四个爻象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阳爻和阴爻,就分化成了八个卦象,这就是四象生八卦。

曾仕强谈紫薇斗数-究竟什么是易经

有了八卦,就基本能代表自然界的基本现象了。

老阳上加一个阳爻,三个阳爻,叫做“乾”;

曾仕强谈紫薇斗数-究竟什么是易经

老阳上加一个阴爻,叫做“兑”;

少阳上加一个阳爻,叫做“巽”;

少阳上加一个阴爻,叫做“坎”;

少阴上加一个阳爻,叫做“离”;

少阴上加一个阴爻,叫做“震”;

老阴上加一个阳爻,叫做“艮”;

老阴上加一个阴爻,三个阴爻,叫做“坤”。

这八个卦象,代表了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现象。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离卦代表太阳和火,坎卦代表月亮和水,震卦代表雷电,巽卦代表风,兑卦代表江海和沼泽,艮卦代表高山。

这八种自然界的现象,彼此互动交融,又形成了世间万象。

《周易》的六十四卦就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成的,六十四卦,每一个都代表了不同的状况或模式,而每个卦中都有六个爻,又代表在六十四中模式中,每一个模式又细分为了六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这就是宇宙万有的生成变化。

我们就用周易六十四卦,来判断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吉凶祸福。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开始学易经了?

现在很多人开始学易经了,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过来一段时间,由于现有的科学无法解释易经 ;所以,过去的人们多数只能不明白道理的去相信它,从而也出现有的人常常把学易经、用易经的人, 说成是讲迷信的人。现在很多的人开始学易经了,不是说现在科学能证实易经,而是人们知道了我们所面对的生存规律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现在很多人开始学易经,多是他们从心底里就喜爱易经的缘故吧。

以我看来,易经所揭示的“规律”,它包含有阴阳根本律、中成极反律等诸多规律。这些规律不管你信与不信,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一般的人用了不明白这是易经的智慧;而个别有权威的人士,用了却不想承认这是易经的智慧罢了。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月亮太圆了意味着什么?——很快就要缺了;果子熟得太透了又意味着什么?——很快就要掉了;这就是物极必反;这就是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这就是易经里面阐述过的泰极否来。在易经里泰挂是第十一挂,否挂是第十二挂,如果我们在得意的时候掌握不好分寸,要知道,从泰到否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一个有悟性的人,看到这里,也许还会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喜欢9,更喜欢8,还会明白为什么一块88888等具有多个8的车牌号能值上百万钱的原因了吧;8和9,就是在提醒我们不要把事做得太差,也不要足10的去做事,不要把事情做到极致,要留有余地。其实,从根本上讲,不管是什么888还是999,不管是88大顺,还是66有福(其意取中),还是95之尊什么的,也只是该数所在的位置在得恰当而已。用它,只不过是图个吉利罢了;人要真正吉利,要去干实事,要去做善事或好事,不是你挂个什么牌就能把问题解决得了的。瞧地也是一样;如果地理先生给你瞧了一处好的墓地或是宅基地,如果当事人能按人道天道去行事,效果自然是不错的。但当事人偏偏要去 *** 放火,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去干坏事,“境随心转”,好地也就变成坏地了。

在易经里,大家可能会很喜欢谦挂;谦挂在64挂中,我认为很好。谦是至善之道,是归一之道。我们定的“我”是我们头脑意识加上五官的感受而形成的,这个“小我”认知的世界并不是客观的。人的真实身份是善,是一。当一个人能够把“小我”的意识减弱的时候,那么,他就更接近于道。当一个人越发的谦和,尊敬所有的人和物时,他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很低;也就是说,他把自己看得很轻。相反,这种分别的意识越强,那么他离一,离善也就越远了。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想得到的就是社会及其他人的尊重和认同,并借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与存在。而一个谦卑的人,他不需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因为他的自我价值来源于真理。他懂得所有的事物都是平等的,每个灵魂也都是平等的,万事万物都是一。

周文王评谦道:谦,亨,天道下济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孔子说谦:故谦字首言。言为行之彰。言而信者、行必诚。诚者必谦。谦者虚也。虚则能容,虚以静。道之所寄。虚以容。德之所大。故圣人致虚静以成其谦。

一个谦虚的人必定是诚肯的,诚其意才能正心,正心才能定,安而后得。谦虚的人心胸像大山一样,能宁静包容。所以,谦的力量简直大到不可思议。谦虚是我们从今以后都要学习的最重要的人生课。

以上所述,是我对易经的的一点初浅的认识:有些言语引自 *** 资源,在此说明。我认为,易经揭示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不懂易经,我们就不懂自然的法则,就不懂人应该怎么样去按自然规律去做事。

总之,易经很好,我试用对易经的上述了解来回答先生“为什么很多人开始学习易经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现象?”的提问。谢谢邀请!

易学是迷信吗?

易学,非迷信;

易学最初的形成不存在任何的迷信色彩,易学的最初形成可以理解为一种自然的科学,易,为阴阳,由有阴阳而成天地、男女等相对而立的概念。因为有天地阴阳的初级概念,而有有两仪这个概念而产生其四象理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而不孤立,有了四象之后便纳其五行,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与西方元素学构成于宙世界也是一致的。

因为有了五行,土居中央,四方各有五行,春木、夏火、秋金、冬水的概念,而后八卦所称成就其方位,渐而生成万物其生长老死、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体系,然后有应于二十四节气,各有对应。渐而产生山、医、命、相、卜等理论体系。

所以易学最早的形成并非占卜、算命的概念,也并非风水一类的学科,而是纯粹遵循自然条件与研究自然变化、万物生旺消亡的过程,也便因为掌握其万物、万事其规律与自然,才产生后续的易学下的相关内容,中医就是其中更具代表性的了,其余的为何存有迷信色彩,其中不乏有太多学艺不精,信口开河之辈导致的,另外也是源于历史欠缺其科学解读,而用词、言语、比喻或夸张而形成的文化状态,如果一切都可能以科学去解读、去诠释、去发现,我相信很多的东西都能够搞清楚,弄明白,有交代。

一般人能学玄学吗?

……谢谢朋友邀请!

一般人基于好奇、简单涉猎的态度去学玄学也是可以的,但不易学有所成。

许多人认为玄学与迷信有关,与超自然的能力有关,这实际上是个错误的认识。传统玄学是老庄思想与儒家文化相融合的哲学 *** ,历经千百年历史,演化出来的医星相卜的不同体系,它的基础是传统的中国哲学文化,而非江湖术士所谓的算命。

只学术法,没有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就自诩为玄学大师,指点他人迷津,是浅层的玄学范畴,这同和尚会敲木鱼不会念经,道士只会画符不会念咒,武术只会花招不练 *** 是一样的。简单看来,似乎什么人都可以学玄学,但是学玄学没有简单速成的办法,只有具备深邃的思想,才能在这门学问中学有所成。

玄学,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技能。想在玄学中学有所成,通过学习改善自己或他人命运,必须从基础理论着手,长期埋头学习,深入探索,并结合实践,学以致用,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完善、提高自己。

符合以下特征的人学玄学容易学好:

1,天智好、悟性高、有较强的分析、判断、想象能力的;

2,有思想,学识渊博的人,玄学涉及哲学,数学、佛学、神学、物理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有这些学科基础,在学习玄学过程中,有利于触类旁通、辩证是非;

3,善良,仁厚之人,这种人仁爱、爱人,既给他人带去福泽,也同时福泽自身;

4,不怕吃苦,品正德馨之人,这种人不会投机取巧,不会沽名钓誉,不会坑蒙拐骗。一身正气,神鬼不侵,可佑自身,可估他人;

阴阳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阴阳最早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这有两个含义——一是这两个字什么时候有的,原义是什么;二是“阴阳”这种思想什么时候有的。

从“阴阳”这两个字来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有了。

《说文》对“阴”的解释是:“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闇”,就是“暗”。

段玉裁说:“闇者,闭门也。闭门则为幽暗。故以为高明之反。”

他又说:“《谷梁传》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注》云:日之所照曰阳,然则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可知矣。”

他还说:“自汉以后通用此为霠字,霠古文作侌。”

许慎在《说文》里,也说到“侌”这个古字。

有意思的是,甲骨文的“阴”,恰恰就差不多写成这样。

《说文》对“阳”的解释是:“阳,高明也。”

段玉裁说:阳,“闇之反也。”这里为何不说水之北、山之南为阳了呢?因为《毛传》里还有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的话。所以,许慎的这个解释很准确。

《说文》所讲的“阴阳”,就是这两个字的本义。

甲骨卜辞里,“阳”写为“昜”。但是也没有更深的含义。

段玉裁说,“侌昜,此隂陽正字也,隂陽行而侌昜废矣。”

这个说法,旁证了“阴阳”作为一种思想,还在其后。

后到什么时候呢?大概到战国早中期。

更早的古籍里,绝少说到“阴阳”二字。

比如,《书》,也就是《尚书》里,六次用到“阴”或“阳”的字样,但没有一次连用,而且,讲的都是自然现象。

还如,《诗》里,二十三此用到这两个字,除去形容自然现象之外,还形容“龙旗”飘扬的样子。这二十三次里,只有一次“阴阳”二字连用,是说周族的先祖公刘,查看山冈地形,区别阴阳。

再如,《易》爻辞里,只一次用到“阴”字,仅此而已。

先秦时期,最早把“阴阳”联系起来使用的,是老子。

《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孔子讲过“阴阳”的思想吗?大概只能说绕着弯讲过,就是《象传》里——说孔子作《十翼》,可信度不高,最有可能经其手的,是这《象传》和《彖传》。

《象传》乾初九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坤初六云:“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也就是这两条了。如果这两传是孔子搞的,看来他当时对“阴阳”这个事儿重视得很不充分。

但是,后来的几传中,关于“阴阳”的论述就相对多了。

《系辞传》里有四条;《文言传》里三条;《说卦传》里两条。恕不赘引。

这几传,应该都作于战国中期以后。

所以说,“阴阳”成为一种有影响的思想,更准确地说是哲学思想,是在战国中期以后。

这个时候的庄子,也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他说:“《易》以道阴阳。”这是说,《易》的核心思想,应该从“阴阳”的角度来理解。

只能说,这个时候,哲学发展到了可以总结一些更深层次规律的阶段。

但是再往后,“阴阳”对立且转化的朴素哲学思想,就被“阴阳家”们将其与“五行”联系在一起了,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大筐”,其积极意义反而被削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