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诸葛老师-诸葛铁板神数程序20怎么样

admin2022-12-14 19:51:3420

紫薇斗数诸葛老师,诸葛铁板神数程序20怎么样?

诸葛铁板神数程序软件特性

推命术的更高形式是铁板神数和子平八字的合参。盖因推命问题是一个数理问题,铁板神数擅长数的推算,子平八字胜任理的演绎,数理结合,才能准确周到地解释人生运程。 > > 铁板神数历来被认为是更高境界的算命术,非七政四余、紫薇斗数、子平八字所能望其项背。相传铁板神数大师仅靠算盘拨算几下,便可尽泄天机,尤其是“六亲”生肖,一一道来,应验无误,其准确率令人咋舌称叹。 > > 铁板神数源于宋朝,乃邵康节先生所著,由于长达一千多年的展转传抄,原文难免有一些缺失遗漏。到了清朝中叶,道长铁卜子对其进行整理、校订。而此后,邵子数即改称铁板神数。也就在这个时间,铁板神数更大为流行,由于它推算六亲十分灵验,每为人们津津乐道。 > > 除了起例的法诀之外,为了配合当时的事物,铁卜子在条文中加进了清代的官场称谓,起例方面又配合了当时的时宪历。从很多迹象来看,除了铁卜子外,整理铁板神数者,清代还另有其人,结果就造成了铁板神数的多个版本。 > > 铁板神数在清代乾嘉年间盛行一时。近来,港台电视报纸就铁板批命大肆渲染,致使本已名闻遐尔的铁板神数更是轰动一时,亦令一些命学爱好者临渊羡鱼、跃跃欲试,掀起一股批算神数热潮。 > > 铁板神数包括了易卦、河图洛书纳甲、子平八字、紫薇斗数、七政四余几方面的知识,紫薇斗数和七政四余主要是条文的构成,编著者用简洁的术语概括了很多复杂的人生遭遇,由于这个原因,要自如运用铁板神数,就得具备上述各方面的知识基础。 > > 铁板神数的更大极限,是推断财运和流年不够准确。究其原因乃是一个先天之命和后天之运的问题,因为铁板神数的这个数是先天之数,推六亲自然灵验,但财运流年包括了一个后天改造在内,加上还有趋避的作用在,祸 *** 凶并非一成不变。结果,以先天之数来推后天之运便见不足。 > > 铁板神数的运算也是从八字入手,经过一系列的数字运算,得出条文数,再查相应的条文解释。程序将得出的条文,按内容分为以下几类:父母出身、兄弟姐妹、婚姻夫妻、子女、性格、事业财运、流年运程、师友、健康、其他,共十项。由于是程序所出,矛盾之处在所难免。如果将命稿用子平八字来修正,其准确度将会更高。 > > 铁板神数的数理算法目前市面上的书籍没有真正披露,我们也无从掌握,本软件的算法是书上的大众算法,结论并不太准确。本程序对于铁板神数研究人员有一定参考价值,仅此而已。 > > 铁板神数程序的是使用与排八字程序类似,您只需要输入命主的出生时间,点击“执行”即可。 > > 铁板神数起数的 *** 非常多,本程序选择的起数 *** 有:八卦加则起例、四柱天干取数、大运取数、日主变卦取数、前后变卦取数、八卦滚取数、四门变取数。

如何评价刘伯温?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一位平民皇帝,他世代贫农,家里的兄弟姐众多,为了生计,他很小的时候就去地主家放牛,以此换得一口饭吃。后来,因为天灾人祸,朱元璋的父母以及兄弟姐妹都病死了,朱元璋当过和尚,也当过乞丐。

最后,朱元璋去投军——参加了红巾军郭子兴的义军。

很快,智勇双全的朱元璋就引起了将领郭子兴的注意,他看了朱元璋的面相,感知此人并非凡夫俗子,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就把自己的义女马秀英指配给了朱元璋。成家后的朱元璋更加的拼搏了,在郭子兴战死后,他替代了郭子兴的位置,最后一举歼灭了元庭,统一了天下,建立大明王朝,登基称帝,史称明太祖。

当然,朱元璋之所以能一统天下,建立属于他的大明王朝,离不开他的求贤若渴和重用人才,从而吸引了少不了一些能人志士的辅佐,而在众多的能人志士中,刘伯温是最重要的一位,在朱元璋平定江山的过程中,正是因他的出谋划策,才使得朱元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朱元璋是在攻下浙东后,用“三顾茅庐”的方式把刘伯温请下山来。最终朱元璋的诚意打动了刘伯温。刘伯温下山后,马上南北给朱元璋“见面礼”——时务十八策。这让朱元璋从此视为自己的“智囊”。

特别是后来陈友谅挥师东进,联合张士诚夹击朱元璋,刘伯温在关键时刻大显身手。当时南京上游的太平已经被陈友谅攻破,太平守将花云战死,情况危急。众人忌惮陈友谅船大兵多,有说投降的,有说逃跑的。只有刘伯温认为:东边的张士诚气量狭小,应该送礼交好,而西边的陈友谅戾气太重,只要“诱其深入,以伏兵击之”即可。

朱元璋听从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很快走出了困境。随及,刘伯温又建议让刚刚投降的康茂才去诈降陈友谅,结果使得朱元璋取得龙湾大捷,。此后,刘伯温为朱元璋贡献许多计策,其中只有一件事,更能证明刘伯温超乎常人的能力——精通奇门遁甲之术。

公元1367年十一月,众将士们的不断上奏朱元璋促其称帝。朱元璋作秀般的推托几次后,便顺水推舟地答应了。,为此,朱元璋决定选一个黄道吉日来登基称帝。

然而,当时的情况是,正值冬天,雨雪不断,因此,朱元璋要选的黄道吉日,首要条件便是3个字:大晴天。同时,他还把算日子的任务交给了“神算子”刘伯温。

刘伯温当然知道朱元璋的心思,于是他夜观星象,然后掐指算了一通,对朱元璋说:明年的正月初四是“六辰值日”,是登基的 *** 日子。

朱元璋于是让人准备登基事宜。结果天公不作美,雨雪天从十一月一直持续到了腊月,没有停歇的迹象。众人心里都暗暗提心,如果正月初四也是这种天气,朱元璋如何登基,只怕刘伯温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刚到正月初二时,天气突然放晴,到正月初四这天,冰雪早已融化,天朗气清,天气好的不能再好,结果朱元璋得已顺利登基。

刘伯温究竟是怎么推算出天气情况的,就连现在的易学专家也认为无解。

而称帝后,朱元璋在一统江山的情况下,马上来了翻脸无情,开始大肆 *** 功臣。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江山在子孙手上万代传承下去。

据史 *** 载,一次,朱元璋闲来无事,便把刘伯温请到宫里来,让他算一下大明王朝能传多少世,守多少代?

刘伯温一听,心中打了个寒颤,这个问题简直就是一把双刃剑,不论怎么回答都有掉脑袋的危险啊。于是刘伯温答非所问地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微臣不宜多说。”

朱元璋知道刘伯温在踢皮球,于是拍板说:“朕的家事就是国事,你但说无妨,恕你无罪。”

刘伯温这下没办法了,再不说便犯了欺君之罪,只好硬着头皮来了,他略一思索,说了4个字:“万子万孙!”

朱元璋一听,顿时喜笑颜开,这万子万孙不就是千秋万代吗?这就代表大明的江山能永世相传下去了。朱元璋当然喜不自胜了,于是当即就对刘伯温大加封赏。

然而,朱元璋哪里会想到,他把刘伯温的这4个字理解错了,刘伯温所说的“万子万孙”,并不是大明朝永世相传、永不覆灭的意思,而是到了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皇帝,大明朝就会灭亡,后字字应验。

当然,刘伯温的这种“无解”的预知能力,也给他埋下了隐患。后来,尽管刘伯温告老还乡,隐居青田,想以此明哲保身,但仍逃噩运。和刘伯温有过隙的胡惟庸借口构陷刘伯温,说刘伯温曾预言青田这个地方有“龙气”。朱元璋当然“忌惮”刘伯温,于是召刘伯温进京,最后刘伯温被朱元璋假借胡惟庸之手给毒杀了,一代段落就此落幕。

诸葛亮和刘备相比谁更有本事?

诸葛亮和刘备谁更有本事?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我分析一下。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可到了这时候,连天子都不值钱了,刘备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沦落到卖草鞋的汉室宗亲就更是没有什么价值。整个东汉末年汉室宗亲军阀就有荆州刘表,益州刘焉刘璋父子,扬州刘繇,兖州刘岱,幽州刘虞,哪个不比刘备这个卖草鞋的名头响亮?但,最终三分天下的汉室宗亲也只有出身微末的刘备而已,南宋词人辛弃疾也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真正白手起家的刘备居然能和官二代曹孙二人对抗,可见刘备的能力

刘备一起兵就有关羽张飞死心塌地的一路跟随,中山商人的资助,到徐州,陶谦很尊重刘备。刘备到许昌,曹 *** 很尊重刘备。刘备到冀州,袁绍很尊重刘备。刘备到荆州,刘表很尊重刘备。可见刘备的个人魅力。另外蜀汉集团错综复杂,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傲上的关羽,不体恤士兵的张飞,睚眦必报的 *** ,反复无常的马超,孟达,性格冷酷的李严“李鳞甲”。这些人哪个不是个性突出?而刘备居然能把这群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聚在一起,而且还能更大程度发挥出他们的用处。

而对于当时没什么名气的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给足了诸葛亮面子,更是直接给了这个年轻人二把手的位置,给了他能尽情的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可见刘备的知人善任。而诸葛亮虽然也很厉害,但比起刘备在用人的方面还是差了点,杨仪和魏延经常吵架的问题,诸葛亮就解决不了,最后才酿成了悲剧。另外在马谡的问题上,也能看出来两者在用人的差距。

在军事方面,记忆中的刘备好像一直输,一直逃跑,更是被陆逊一把火烧了连营,饮恨而亡,给人感觉就是特别不会打仗。实际上,刘备的军事能力还是挺强的,三国志里关于刘备带兵的记载如下: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先主传》

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先主传》

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瓚,瓚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先主传》

杨奉、韩暹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武帝纪》

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遣孙乾与袁绍连和,

曹公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

——《先主传》

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

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先主传》

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

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

——《先主传》

总体来说,刘备的军事能力还是挺强的,只是在和曹 *** 敌我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总是被击败,所以给人一种很菜的感觉。连曹 *** 也说过“备,吾俦也!”的评价,而对孙权说的就是“生子当如孙仲谋。”意思就是孙权比不得自己和刘备,只配和儿子辈的比。而关于夷陵一战,七百里连营的问题,我比较认同以下的看法。

以下内容转载自 *** ,作者燕京晓林。若原作者提出要求,将无条件删除此答案。

222年2月,刘备军推进至夷陵、夷道一线,被大军阻击,无法前进,陆逊军又坚壁不出。由于蜀军已经进入吴境600多里,沿途一些险要关口需要派兵把守,同时掩护后方的运输线,所以分兵守卫是在所难免的,也是符合基本军事规律的。 刘备在近700里的整个狭长作战地区共有多少营垒呢?

《三国志吴主传》比较准确地记载为:“蜀军分居险地,前后五十余营,”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为:“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

《资治通鉴卷六十九》记载为:“ *** 自巫峡建平连营至夷陵界,立数十屯,” 由此可见,刘备的兵营总数为50余个。在前线夷陵地区有多少呢?——40余营: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为:“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

《资治通鉴卷六十九》记载为:“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刘备在前线有40余营,在后面的600多里运输线上有10个左右的营垒。 而且,根据后来双方交战的记载来看,蜀军大部分的统兵大将均在夷陵地区,这说明一个问题:即刘备并没有犯分散兵力的错误,其主力均集中在夷陵的作战一线(至少80%以上),700里的运输线上大约有10个兵营(每隔60~70里左右设兵营守备险要关口),每营估计五百到一千人守备(由于没有大将,故兵力不多,平均每营700人,合计约7000人)。 蜀军投入作战的兵力约7万人,这些在700里沿线的军营中的防守兵力仅占10%左右。

这个说刘备不知兵法的人是谁呢?只有一人——魏文帝曹丕。《三国志文帝纪》中说:“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呼!”所有对刘备这个问题的批评都起源于这句话。 以曹丕的军事水平,还想评价刘备,这明显是在美化曹丕。我虽然不认为刘备的军事才能有多高,但是应当实事求是的评价历史。 刘备虽然没有过人的军事才能,可他的军事行动基本是符合正常的作战规则的。如果不是兵力太弱或者对手乃军事天才,刘备的水平是完全够用的。实际上,就刘备自己的观点,在蜀军里面讲作战还没有人超过他的,大概、 *** 在战术上可以略胜他一些(所以他喜欢带此二人去作战)。 而曹丕在军事方面不仅与曹 *** 无法相比,与曹睿也有较大差距的,而且不听劝告。

与刘备直接对敌的陆逊都没有这样评价,只是认为:“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它变。”“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陆逊部将也认为:“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 (见陆逊传) 实际上,陆逊认为蜀军的三大弱点为:

1、 放弃水军,只以陆军沿长江前进;

2、 进攻时间很久,人马疲劳,思想放松,偷袭容易得手;

3、 营垒分布各处已经固定,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利于部署攻击。 而占据各地险要,实际乃蜀军的优势,只是后来,兵败如山倒,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罢了。

紫薇斗数诸葛老师-诸葛铁板神数程序20怎么样

可见,刘备七百里连营的措施并没有很大的问题,刘备虽然是连营七百里,但是并没有犯七百里连营分散兵力的错误。其主力仍然集中在夷陵地区与陆逊作战。而演义中竟然安排诸葛亮也这样批评刘备,实在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刘备的军事部署基本正确。唯一的部署错误是:在沿江地区作战,没有水陆并进。

刘备失败的原因主要就是

1.思想麻痹,警惕性太低,自以为曹 *** 去世,天下没有对手,而极容易被敌人的袭击得手。

2.深入敌国,应速战速决,拖延时日,士气低落。

而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也不用我多说,作为三国时期唯一个武庙十哲,可见他的能力。

《三国志》里魏国对诸葛亮北伐的感觉都是“朝野恐惧”,“关中震动”,早知道蜀汉北伐也才几万兵力。

总的来说刘备和诸葛亮在各自的领域各有千秋,难以比较,君是明君,相是名相,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干的都是比较出色的。

有人说诸葛亮精通奇门遁甲?

随着三国演义的走红,诸葛亮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你所问的问题主要意思应该是说诸葛亮活的年纪小吧!诸葛亮的才能就不用说了,但有一点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到,那就是诸葛亮事无巨细,通俗的讲就是不管大小事都亲力亲为,每天这么大的工作量,还什么事儿都这么费心,诸葛亮过于勤政也是他寿命短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司马懿面对诸葛亮大军的挑衅,坚持在城里当乌龟缩头不出。后来诸葛亮也用激将法引诱司马懿出战,但司马懿还是坚持不出战,司马懿的战略就是,你诸葛亮北伐和前四次一样粮草肯定是个问题,我就以我的优势和你耗粮草。其实司马懿这个战略是非常正确的,司马懿也知道诸葛亮费心费的特别大,不管大小事都得亲自管。所以司马懿就派人打听诸葛亮的生活起居,当得知诸葛亮饭食每日递减,晚上夜不能寐,司马懿就判断出诸葛亮已命不久矣。

后期的蜀汉已经走下坡路了,主要是靠诸葛亮死死的支撑了,可此时手下又没有了非常有才能的得力干将。那么以诸葛亮的性格,必定会更加亲力亲为的疯狂工作,这样就造成了他本以超负荷工作状态下再雪上加霜。所以诸葛亮在五十多岁就去世了,也可以说是他自己把自己累的早死。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古代的医疗条件低下, 古人五十多岁去世已经不能算是英年早逝了。可能还是我们对三国演义入戏比较深,愿意让诸葛亮多活几年,那么关于诸葛亮精彩的故事就会多一些,如果从这个艺术的角度来说诸葛亮确实该活久一点。

刘伯温真有那么神吗?

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非诸葛亮莫属,不管诸葛亮是否有被神话,毫无疑问的是,他代表着“人智”的巅峰。而在明朝就有一位谋士,他被民间誉为“在世诸葛亮”,朱元璋称他为“吾之子房也”,甚至有人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他独占八分功劳。这位谋士,叫做刘基,他还有一个更著名的名字:刘伯温。

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先不说刘伯温是否真的有诸葛亮的才智,他出山的经历确实与诸葛亮十分相似。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诸葛亮,而朱元璋也是诚意十足的来到刘伯温隐居的地方,才让刘伯温出山。事实证明,朱元璋的付出是值得的。

当然,朱元璋对于刘伯温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遇到朱元璋以前,刘伯温就已经有匡扶社稷的志向,他天资聪颖,年少好学,同乡都说他有卧龙之才。二十三岁的刘伯温考中进士,却因元末的战乱在家中闲居三年,被启用后也不过是一个正八品的小官,人微言轻。刘伯温有一腔热血,他体察民情,除暴安良,打击豪绅,甚至还检举朝中 *** 污吏。乡里百姓对刘伯温十分拥戴,但地方豪绅对他却恨之入骨,缺乏朝中大臣支持的刘伯温很快就被排挤出去。年轻的刘伯温是忠于元朝的,他将自己视为元朝的官吏,然而元朝的腐败让刘伯温愈发失望,他在《郁离子》里说道:“贿赂公行,以失人心!”对元朝失望透顶的刘伯温不再寄希望于蒙古人,他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于是他愤而辞官回到家乡开始隐居。

在遇到朱元璋以前,刘伯温最多算一位能吏,却谈不上不世之才,直到他遇到朱元璋以后,他传奇的一生才拉开序幕。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的 *** 军走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他势力不是最庞大的,却受到陈友谅、张士诚以及元朝的夹击,身后还有韩林儿的掣肘。朱元璋急需要一位谋士,一位能够带他脱离泥沼的谋士。就在这时,有人向朱元璋推荐了刘伯温,说他有诸葛亮之才,对此朱元璋不置可否,毕竟每一位谋士在投奔自己时都是这样说的。不过如今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朱元璋别无他法,于是他携带重金,诚意十足的去邀请刘伯温出山。

刘伯温起初对于朱元璋恐怕也是不甚满意的,不过纵观天下豪杰,似乎只有面前的这个人称得上枭雄,刘伯温最终同意出山,辅佐朱元璋。出山的刘伯温立刻为朱元璋制定了战略方针:避免两线作战,先铲除陈友谅与张士诚,并摆脱韩林儿的控制,以“大明”为国号招揽天下贤才义士。

紫薇斗数诸葛老师-诸葛铁板神数程序20怎么样

与诸葛亮类似,刘伯温在出山以后朱元璋集团也面临危机,陈友谅攻陷太平,声势浩大。朱元璋手下的许多谋士与将领都劝说朱元璋投降或者暂退南京,然而刘伯温的意见却截然不同,他对朱元璋说道:“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刘伯温认为陈友谅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准备不足,正是可以对他一举重创的良机。朱元璋对此摇摆不定,对于强大的陈友谅他还是惧怕的,刘伯温见状说道:“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明史》)刘伯温的话让身处岔路口的朱元璋醍醐灌顶,他明白自己已经无路可退,于是按照刘伯温的建议,诱敌深入,最终大败陈友谅。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刘伯温出谋划策,统揽全局,数次在集团内部军心涣散时凭借自己的魄力稳定军心,并让朱元璋下定决心,最终灭掉陈友谅、张士诚与元朝,建立大明。说朱元璋建立明朝刘伯温独占八分功劳有些夸张,但可以说,刘伯温对于朱元璋来说至关重要。

而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刘伯温更是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朱元璋手下有许多能人,比如常遇春、徐达等人都是骁勇猛将,但他们对于治国理政却一窍不通。刘伯温曾出仕元朝,虽然官职不高,但他拥有丰富的治国经验,且切身的体会到了腐败的危害。于是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一系列建议,比如处理久积冤案,建立法制,防止滥杀无辜,赦免无罪之人;制定军卫法,严明军纪。刘伯温的一系列举措彻底让朱元璋的军队从草莽流寇转变成为国家之师,也让朱元璋坐稳了帝位。朱元璋深知刘伯温的重要性,数次对他人评价刘伯温道:“吾之子房也。”

而且刘伯温心胸宽广,李善长与他素来不合,三番两次与他作对,然而当朱元璋想要罢免李善长并询问刘伯温建议时,刘伯温却替他求情,说他是大明梁柱,不可随意更换。刘伯温看人的眼光极准,在李善长辞官以后,朱元璋向刘伯温询问宰相人选,朱元璋先后提到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但刘伯温却说这些人都不合适,而最后这三人果然都因事获罪。

不过,与刘伯温的功劳不匹配的是他在朝廷中的尴尬地位,不仅李善长比他爵位更高,就连胡惟庸都压他一头。刘伯温深知朱元璋的性格,共患难可以,同富贵艰难,更何况自己的能力在明朝建立以后对于朱元璋来说不是财富,而是威胁。

刘伯温染上风寒以后,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看望,刘伯温服下御医的药,却痛不欲生,不久之后就去世了。然而直到临死前,刘伯温都十分镇定,他向自己的儿子交待后事,并说胡惟庸迟早会败。果不其然,在刘伯温死后不久,胡惟庸就被朱元璋诛杀,诛灭三族。

民间里的刘伯温是一位神人,他被塑造成一位可以预知未来的先知,关于他的传说不计其数。这些自然做不得真,但可以确定的是,刘伯温的确是一位不世之才,仅从能力来看,他当得起在世诸葛亮的评价。

参考资料:

《郁离子》 刘基

《明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