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时辰相同-如何看待中国的玄学

admin2022-12-12 03:27:5918

紫薇斗数时辰相同,如何看待中国的玄学?

中 国 玄 学

史称“易、老、庄”为三玄。

三玄,乃有三道玄同之意,因不被理解,更不知应用,故多流于空谈。

实对三玄缺少贯通和梳理,不知其异同和浑融之道。

“易”无言以观象——易的八卦符号,不是言,只寓象数之理。

《老子》强言以明道——“道”本无有,是老子强为之名,作为他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最基本的概念。

《庄子》易言以齐物——易言,以流变不居的思想,表示天地万物是自由平等的。

《易》重测卜,原始于卜筮,是预测学。来占卜吉凶,指导人的行为的。

《老子》重道理,道理是大道之理,即自然规律。

《庄子》重思辨,即对自然规律和天人之际的思考。

《易》道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是易之主旨。

《老子》论有无,有无相生谓之道,是老之根本。

《庄子》辩是非,是非齐物谓之道,是庄之机枢。

《易》观朕兆,从事物反映的表象中,测度吉凶盛衰。

《老子》识几微,见微知著,知往察来,是老子的明察和前知。

《庄子》悟未始,知有无之变化,相是亦相非,而终归于无。

《易》得表象,得于事物外表的现象,是象徵式的。

《老子》得本质,以有无为基质。有无相生,是造物成形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庄子》得精神,老子知有无,皆物之变。庄子得其精神,才有自由生命的产生。

《易》不定,变化不测,使人难以把握。

《老子》肯定,肯定万物的规律,有必然的趋向。

《庄子》否定,万物之发展时时在自我否定之中,而终被否定。

《易》应然,是应该之理,但无法确定。

《老子》必然,必然不可易的,是自然之规律。

《庄子》超然,万物自是,无应然必然之说。以玄虚应万物,因虚己而超然物外。

《易》示道,显示了道理的存在。

《老子》明道,证明了大道的存在。

《庄子》同道,万物自身就在道中。

《易》生鬼神,阴阳不测,吉凶难卜,使人疑神疑鬼。

《老子》无鬼神,大道为帝象之先,道法自然。关死了宗教的大门,没给鬼神留一寸土地。

《庄子》泛鬼神,指万物生灭之现象,幽隐为鬼,生命为神,讲的是造物之理,和迷信无干。

《易》无迹,只是卦象符号,不是概念,不着语言的痕迹,故无单一的指向,沦为一偏。

《老子》有迹,道德五千言,解说纷纭,各自为政,有利亦有弊。

《庄子》扫迹,庄子以无言为言,言亦如不言,以合道为是,故无迹。

《易》无言,而能包容一切,弥纶万物,恒同于大道本体。

《老子》有言,因知“言”即不是,“非言”亦言,终非不言。

《庄子》言如不言,唯道为是。道无言,亦无不可言,万物自是,皆自以为言。

《易》以阴阳为道,开生命之门。

《老子》以有无为道,觅生命之迹。

《庄子》以齐物为道,得生命之灵。

仓颉循《易》理以造字。

文王演《易》以系辞,卜革命之机。

孔子传《易》以为说,开儒门之教。

老子自然主义,倡无为。

庄子自由主义,任自性。

孔子实用主义,崇王道。

老子尊道,法自然,故无为而质朴。

庄子贵己,任自然,故率意而天真。

孔子崇王,法权术,故多谋而致伪。

老子无为,以民心为心,以 *** 为真理。

庄子自为,追求个性解放,以人性为真理。

孔子有为,以王权代天道,奉圣旨为真理。

道家的思想体系,重自然道理和人性之解放。

儒家的思想体系,重皇权天授和圣人之教。

凡法自然,贵天真,倡民性之真朴,遵自然之规律,以 *** 为真理的,皆具道家精神。

凡宗经,读经,释经,以圣言治世的,皆孔门之徒。

三玄归旨,以庄子的玄学思维达至高之境。

天道人道合一,有人道才有人德。

任人人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是君德。

人德君德相统一,方有崇高的国格,发放人性大德之光辉。

贬抑人格,尊王崇圣的孔门之徒,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而老庄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将如日月行天,普照天下。

三玄者,人间普适的大道之理,玄玄变化之无极,使人类的生命质量通向更高境界……

中国传统玄学的起源

1、《金篆玉函》玄学的出处

在民间流传着一些神秘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黄帝时期蚩尤作乱,黄帝得天神相助,授天书以破蚩尤妖术,擒杀蚩尤统一天下,这里所说的天神就是九天玄女--女娲娘娘。黄帝平息战乱以后,命仓诘造字,将九天玄女所授天书内的各种秘术记载下来,这就是研究玄学者视若瑰宝的《金篆玉函》的来历。

2、秘籍的传承

黄帝之后到了周朝姜太公在昆仑山得到了《金篆玉函》,他利用秘籍上的方术助周伐纣,使结束了殷纣的统治。

战国时《金篆玉函》辗转了鬼谷子——王禅老祖手中。后他将秘术分别传给徒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他的徒弟都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将相之才,其中孙膑的《孙子兵法》流传至今,举世公认。

到了汉朝初期,张良于黄石公处得秘籍,巩固大汉基业四百年。《金篆玉函》就这样以神奇的方式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期间虽然也有得到《金篆玉函》者,但大都不全。如诸葛亮得到是道术,郭璞、杨筠松得到的是堪舆术(阴阳风水)。在宋朝深得《金篆玉函》精髓的是一代鸿儒,著作等身的旷世学士朱熹。迨及明朝,刘基(字伯温)悟得《金篆玉函》,助朱元璋创立大明江山,后全身而退。《金篆玉函》经过四千年的流传,期间内容有散失增删,或有分歧解释而发展成了很多流派。大致分为:山、医、命、卜、相,统称为玄学五术

3、玄学五术——山

山所包含的是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山"也是最深奥、最神秘的,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为"迷信"的一种。"山"含《玄典》、《养生》、《修密》三部分的修习。《玄典》——一切可以修身养性的好书都可以用来修习,如《老子》、《庄子》、《列子》、《孙子》、《太公阴符经》、《黄帝内经》《道臧》甚至《西游记》……等一切书籍都被拿来充实思想、参悟宇宙道理。《养生》——追求健康长寿的吐纳法——气功.例如道家的炼丹法,称之为天丹、人丹、地丹。《修密》——符咒法、压镇法、祈星法、武术等,利用运动以及精神、意念的统一来提高身心境界的 *** 。也有秘术门派将"山"分为仙、道、幻、灵、兵五种 *** 。而其范围不离上述三部分。

山是秘术中最不容易达到的境界,严格地说,它是凡人修仙道的工夫,是求超脱的形而上之追求,只有"命、卜、相、医"流在江湖凡尘济世了

4、玄学五术——医

玄学"医"包括三部分。

方剂——使用药物,根据表里、虚实、寒热,再根据古老的阴阳八卦原理来 *** 各种疾病一种 *** 。

针灸——以《黄帝内经》、《难经》辩奇经八脉、穴道,用铜 *** 穴道 *** 疾病的 *** 。

灵疗——以催眠术、暗示法及集中精神意念,利用《祝由十三科》做药引来 *** 疾病的 *** 。

5、玄学五术——命

命理,就是以人的出生时空,来推测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与六亲吉凶信息。命理的历史可谓悠久,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随着历史的演变,命理术发展至今以日趋完善,在历朝历代都有深谐此术的谋士辅佐王侯将相,象周朝的周文王、姜尚、战国时期的孙膑、汉朝的诸葛亮、唐朝的李淳风、明朝的刘伯温等.还有一些隐士,如陈老祖、野鹤老人、邵康节等等。

占星术——占星术包含《七政四余》、《紫薇斗数》、《五星术》。

干支术——上古时期因人类生产力不发达,认识水平底下不能解释神秘的自然现象和自己的穷通寿夭,于是就有了上天干下地支配世上和人间一切的思想。用"易经"的话来说,叫做"干道变化,各正性命"。后经儒家祖师爷孔子,这位极度信命的老夫子及弟子的大力推崇而兴起。 (后经孔子,这位极度信奉命里的思想家及其弟子的大力推崇而兴起)

我国命理术的起源大致始于两汉,主要见载在" *** 通义"和王充的"论衡"著作里。至唐代得到了飞速发展,基本确定了以一个人出生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来推定一生的贵贱寿夭,吉凶祸福。后经五代宋初人徐子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以出生年.月.日.时.四柱批八字,命理进入成熟和完善阶段。

所谓"四柱"即出生年份天干地支为一柱,月份的天干地支为第二柱,日期的天干地支为第三柱,时辰的天干地支为第四柱。每柱天干一字地支一字共八字。然后按照八字所含阴阳五行进行演算,就可推知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大致情况了。元、明、清以后批八字虽不断完善与发展,但基本的仍沿用宋初的基本理论未变。

以人出生时间,年月日时以天干地支排列成命盘,四柱中命部分的典籍最多,主要的古籍有:《果老星宗》、《星平会海》、《渊海子平》、《鬼谷遗文》、《孙膑遗书》、《三命通会》、《穷通宝鉴》(又名栏江纲)、《滴天髓》、《神峰通考》、《铁板神数》、《河洛理数》、《子平真全》、《子平粹言》等等。现代人的命学著作更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后辈贤人倍出。

6、玄学五术——卜

说卜首先要说易经,易经-:自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总结规律,远取诸物、近取近身,模仿万物状况,画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东方"魔符"--太极八卦(又称先天八卦)。后经夏商周各代先贤根据河洛体用的关系,及各自对先天易经的感悟,分别变化出《连山》、《归藏》、《周易》而称之为三易。易经为之三变,其中连山以周天28宿,参方圆之理,圆三、周四边七径七之数为用而创,《归藏》则用五用十,中央四方为五自乘为25,合于河洛天数,四方四隅加上下为十,十自乘为百,合大衍之数而成。《周易》是商朝末年,周文王被囚羌里研习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变先天之体为后天之用,将"对待之易"推衍为"流行之用",创立了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先天八卦体现河图为对待,以生为主。后天八卦体现洛书为流行之用,以克为主。周易中包含了天地生克的体用关系。至此,整个宇宙的每一个布局都对应了这个"与天地平行"的圭表--"八卦纳甲图",易经逐步完善了。

所有数术玄学以卜术最为渊源流长,历史朝代中的军事家大多精通此术,汉朝的诸葛亮、唐朝的李淳风、宋朝的邵康节、明朝的刘伯温、清朝的曾国藩……诸术以卜派最为渊源流长,从古老的周易演化而来,如《梅花易数》,《纳甲断易》,《六壬神课》、《太乙神数》、《奇门遁甲》等数术学。有的门派在卜的这一部分还包括预言、克应占梦、测字解字、签贴、姓名学等方术。

文王八卦经历代先贤的传承与发展,至宋朝以多数被民众掌握并应用,最有代表性的首推邵康节,其应用周易卜筮在当时几近于神,并推易演数创下不朽巨著《梅花易数》。

《梅花易数》以其简单快捷的预测 *** ,和简单而又"深奥"的理论基础,深受易学爱好者青睐并广泛应用。古时邵康节观梅花而占人事,后人称这种 *** 为梅花易数,其实邵康节当时已经在周易八卦预测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达到了周易占卜的更高境界"以道观象,以象言事"。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易数还很肤浅,还不能脱离"象"和"数",所以破解邵康节当时观梅而知事的思维就错了,邵康节是观象而直接说事,我们理解为观象而起数,用数起卦,再用卦来看事就错了。邵康节观梅言事其实用的是"以道观象",以道观象是预测的更高境界,比较典型的卦例有观梅占,观花占,寺匾占等等,其实邵康节当时根本没有起卦,直接用当时发生的事来说未来将要发生的事。后来根据象在具体看事件的结果。(以道观象另有专论,请关注弘易堂命魂内刊)这是易数的更高境界,世人常言:"会易而不占",这个"不占"不是不预测,而是不用那样麻烦的预测形式,而是直接以象而言事。

7、玄学五术——相

相的部分包括两种--人相,地相。

人相——人相包括手相、面相、体相、摸骨、痣相等,中国手面相学,亦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远在周朝(约在三仟多年前)中原各国即已普遍盛行着各类相学。

在先秦诸子中,孔子、孟子、荀子三人与相学关系最为密切,关于孔子与相学的记载,我们从《史记孔子世家》、《翰子外传》中可见一斑。其中记载"存乎人者,眸子不能掩其恶,脑中正,则眸子蚝焉。吸其言,观其眸子……"从中我们可以从外貌、言行中看出其人的思想与行为。其中荀子曾写下有《非相篇》等著作。

到了两汉时期,相学已经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并且出现了以面相而名闻朝野的相学家。《汉书》中的周勃世家,《楚汉春秋》等书中保存了很多的相关记载其中以许负、吕公望等相学家最为著名。在汉代中以许负最为著名,许负本为一妇人,以善于面相而被汉高祖封为雌亭候,根据《怀庆府志》记载,许负着有《德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行》等。

现在我们还常看到很多相书中提到的《许负相耳法》等的书,但应该大总分是别用其名而写的相书。如明代周履靖的《许负相法十六篇》就传为她的著作。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就有《骨相篇》王符的《潜夫论》中就有《列相篇》对相学进行专的论述。又如《汉书》中就有《相人》24篇等,我们从中就能看到当时汉代就已经基本形成了相学的理论基础。

到了魏晋时期,相学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在《三国志》中我们就能常常看到许多相学人物事迹,如管珞、朱建平、柳无景等。

到了隋唐,相学的发展已经到了高峰期。隋唐以后相学进入成熟时期,其中隋代中的记载有《隋书》中的韦鼎、来和等,其中《隋书--经籍志》就有《相书》46篇,《相经要录》二篇等。唐代相学极其发展迅速。史料见于《唐书》中的袁天纲。唐代相学家有袁天纲,龙复本、夏荣、丁重、刘思礼、袁客师等。其中著名的大诗人杜牧,翰愈、白居易也好相学。到了唐代的相书就有三十种之多。

到了宋代相学已经相当发达。史记记载的《宋史》中的陈抟就见于名上志记。相学家主要有陈抟、 *** 道者、僧妙应、妙方等,宋代文人苏东坡、黄庭坚等也好相学。宋代的相书很多,并且有很多流传至今的著名相书如《月波洞中记》、《玉管神照局》、《 *** 相法》等。

到了明代,元朝、清朝相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元代记载的相书和相学名家相对较少,《人伧大统赋》就成书于此时。明代的相学名家就很多,并且出现大量的相书。相学家主要有刘伯温、僧如兰、张田、袁珙、袁忠彻父子。其中以袁家父子最为著名。相学上脍炙人口的《永乐百问》就是来自于明成祖与袁家父子的对问。袁珙就有《柳庄相法》收入《永乐大典》,袁忠彻还有《人相大成》。后代流传传很广的《柳庄相法》便与袁家父子有关。中国传统相学发展到明代的集大成之作的《神相全篇》就托名陈抟秘传,袁忠彻订正,相关的相学著作还有《古今识鉴》、《相法全书》、《贵践定格五行相书》。其中《 *** 相法》与《柳庄相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 神相》初出于宋,成书于明,定形于清。

在明代相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清代相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清代相法著作主要有范文园的《水镜集》,云谷山人的《铁关刀》、栖霞山人的《金较剪》、白峰禅师的《灵山秘叶》、石亭的《燕山神相》、高味清的《大清相法》,据说为右髻道人的《太亿照神经》、陈淡野的《相理衡真》、云谷山人的《相图秘旨》等。其中以《铁关刀》、《金较剪》最为简明扼要,《水镜集》、《相理衡真》特点最为清全,是继《神相全偏》之后的集大成者。

至民国时候出现了比较通俗易懂的相书,其中以《平园相法》和《公笃相法》、最为著名。其它的相书有《中西相人探源》、《相法集成》、《手相学》、《成相秘籍》、《女相术》,《秘本相人法》等。

手相学既然称得上是一种学术,也跟其它学术一样,具有其独有的学理性、分析性和 *** 性。研究手相学的目的,是要观察一个人的性格、品德、魄力,明白自己的能力倾向,探知先天的健康状况及预测自己未来的命运,或者个人在某一个时间或一生中的成败,加以趋避。

地相——地相,俗称风水,也叫堪舆,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动。一方面是相活人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尚书-召诏序》云:"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相阳宅。《孝经-丧亲》"卜其宅兆而厝也"这是相阴宅。这就是用占卜的方式择定地点。

先秦的贤君盘庚、公刘、古公?父、周公在相地实践中都作过贡献。风水师很推崇秦惠王的异母兄弟愕里子,传说他曾经预测自己的墓地两侧将会有天王宫殿,并已应验了。先秦相宅没有什么禁忌,还发展成一种术数,也没有那么多迷信色彩。汉代是一个充斥禁忌的时代,有时日、方位、太岁、东西益宅、刑徒上坟等各种禁忌,墓上装饰有避邪用的百八、石兽、镇墓文。湖北省江陵凤凰山墓出土的镇墓文有"江陵丞敢告地下丞,死人归阴,生人归阳"之语。还出现了《移徙法》,《图宅术机》,《堪舆金匾》、《论宫地形》等有关风水的书籍。有个叫青乌子的撰有《葬经》,后世风水师奉他为宗祖。

魏晋产生了管辂、郭璞这样的宗师。管辂是三国时平原术上,占墓有验而闻名天下。现在流传的《管氏地理指蒙》就是托名于管辂而作。郭璞的事迹更加神奇,在《葬书》注评中有详细介绍。南朝宋明帝是个最讲忌讳的皇帝.宫内摊床、修墙必先祭神祈祷。他听说萧道成的祖墓有五色云气,就暗中派人在坟四角钉上铁钉,可是萧道成最后还是当了皇帝。

南齐时,衡阳地方有一怪俗,山民生病,就说是先人为祸,必须挖祖坟、洗尸骨,洗骨除崇。隋朝宰相杨恭仁移祖坟时,请了五六批风水师前往相地。其中有个叫舒绰的猜中了地下之物,受到重赏。当时相地最有名的是萧吉,他曾给皇后择吉地,当文帝不听他的建议时,他预测到隋朝运数不长。他撰者《相地要录》等书。

唐朝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出现了张说、浮屠泓、司马头陀、杨筠松、丘延翰、曾文遄等一大批名师,其中以杨筠松最负盛名。他把宫廷的风水书籍挟出,到江西一带传播,弟子盈门。当时,风水在西北也盛行。敦煌一带有许多风水师,当地流传一本《诸杂推五胜阴阳宅图经》书中提倡房屋向阳、居高、邻水的原则。

宋徽宗相信风水,曾听信术上之言,垫高西北地势,以便得到多子之兆。宋时老百姓普遍讲究风水。《朱子家礼》说百姓家里死了人,三月而葬,先把地形选好,再择日开茔。宋代的风水大师特别多,赖文俊、陈抟、吴景鸾、傅伯通、徐仁旺、邹宽、张鬼灵、蔡元定、厉伯韶等都很有名。传闻明代刘基最精于风水。有一本《堪舆漫兴》就是托名于他。

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时期,宋代是盛行时期,明清是泛滥时期。本世纪以来风水学在旧中国是大有市场。解放后理论上受到沉重打击,实践中却还不断在运用。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风水的重视以及它的适用性,使风水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说当代是风水整合更新时期,应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结合现代自然科学,实事来是地作出科学评价和阐释,从而更好地让其为人类造福。

地相就是古时的《堪舆术》,阳宅分为看门井灶的阳宅相法与看龙穴砂水向的阴宅相法,一般称为风水术。现在的堪舆学已分成三元、三合、玄空、九星、范宗、水法等派别,每派之下,复分数小派。主理气,偏峦头,或重奇门,或重道功,其门户之见是根深柢固的,各门各派都标榜着所谓“独门”的“秘诀”;而事实上,无论是何门何派皆各有特点,其理皆一,只要深入的研究就不难明白,所以真正懂堪舆学的人,是将各派的特点,应当等量齐观,融合各派的特长,而发为堪舆的妙用。

以上为玄学的基本构成,相传来自天书,笔者以为以上诸法都是源自周易,周易涵盖时空、宇宙的万事万物,是阐释宇宙的经书,把易经称为《万法归宗》之宗,我想一点也不为过!

时空统一乃真理 凝思论坛话玄学

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所说具体的就是空间,事物处于何地;历史就是时间。时空统一就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那就是真理。

在预测学上,要求的就是时空统一,无论是何种预测 *** 都必须遵循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为某种事物建立起一部人神共识的信息符号 *** ,并从中解读出预知未知事物的信息。这种信息符号 *** 分属于不同的预测模型,它依据模型的运动规则从中解读。然而这种解读 *** 只是一种学问,并非科学,缺乏科学研究所必须的论证过程,归属玄学范畴。易经预测是玄学的具体表现形式,它的解释性思维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为人们解释各种宇宙自然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进步意义,推动思想文化向前发展。但是,玄学由于缺乏论证思维的制约,会滑向无限制的解释,从而偏离事实真相,使人们的思想认识走入误区。

戊辰?

我实在是不懂,不过觉得先人林海腾龙,应当不错,可是后来炉火燃灯归佛,应当与先人思想不一致。

这种人易患 *** 症,抑郁等。

当然只是说易患,而并不是说一定能得。

先人可能出过国,或对外贸易。

自己便成了富二代。

可是辰辰自刑,丁卯,戊辰运,岁运并临,实在不怎么好。

丁卯运,买卖人变成了打工仔。

戊辰运,先人福荫渐消。

为人倔强,到头认命。

个人看法,可能全对。当然也就可能全错。

其实我个人感觉,应当一看空亡定生死,二看进退测气量。三看禀气正与邪,四看体用风摇性。

五才吉凶化合情。六才诸星各较量。

八字,其实是斗数的直线观图。

如果论数的话,还应当仔细一点,不但二十四节气数大运,还要七十二候仔细分运。十二时辰化小运。

流年至生日要超神接气,移神换将。等。

那将主事游那宫,气至何时地何应。要查清楚了。

有叠数处必变,有空数处必有更。我想这才是《周易》气数的道理。

老人的话,天赶气数,刼至或饶,数至难逃。

我也只是说一说,自己却懒得很,不大仔细去详究。

经常给人说个完全相反的方向。

我今年50岁了?

易经很简单,不要执迷于文字,易经是个圆图,是个单位圆周

紫薇斗数时辰相同-如何看待中国的玄学

多宝道人为何敢对更厉害的老子动手?

大到每一场战争,小到每一次矛盾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多宝道人之所以在诛仙阵时敢越级挑战更强的老子而没有出战元始天尊还要从诛仙阵的始末讲起。

诛仙阵的设立

当初在紫霄宫三教共议封神榜,不仅老子、元始、通天三兄弟参与了,阐、截两教一些出类拔萃的弟子也都在场,所以此次之后,通天教主严令各洞门人不得下山,不然封神榜上有名。这也是前期无论截教死伤多少大能,甚至包括三霄、赵公明这样 *** 弟子身死,通天教主都保持沉默的原因。

事情的导火索发生在广成子三谒碧游宫,火灵 *** 之死使得截教门人群情激奋,这是因为火灵 *** 是截教万仙之首多宝道人的嫡传弟子,有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所以广成子上碧游宫还金霞冠被金灵 *** 等人认为是挑衅,再加上龟灵 *** 被番天印打回原形,使得通天教主都有了火气,加上多宝道人等人搬弄是非,于是截教正式与阐教决裂,通天教主率领众门人,携诛仙四剑布下诛仙阵。

不要面皮的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作为阐教掌教, *** 个赶赴战场,他一向看不起截教的披毛带甲之徒,另一方面对截教的“万仙来朝”多少还有些眼红,于是想趁此机会给自己正名,在他看来,通天教主自然是不如自己的,破阵也是手拿把掐,这点在他与弟子的对话中可见端倪。

次日天明,燃灯来启曰:“老师,今日可会诛仙阵么?”元始曰:“此地岂吾久居之所?”分付弟子:“排班。”

于是众弟子连同陆压忙活起来,各自站好队。没想到排场挺大,进阵却吃了瘪,铩羽而归。不过原始天尊的应对倒是挺从容,甚至多少有点不要脸。

元始把辇一拍,命四揭谛神撮起辇来,四脚生有四枝金莲花;花瓣上生光;光上又生花。一时有万朵金莲照在空中。元始坐在当中,径进诛仙阵门来。通天教主发一声掌心雷,震动那一口宝剑一晃,好生利害!虽是元始,顶上还飘飘落下一朵莲花来。元始进了诛仙门,里边又是一层,名为诛仙关。元始从正南上往里走,至正西,又在正北坎地上看了一遍。元始作一歌以笑之。歌曰:

好笑通天有厚颜,空将四剑挂中间。

枉劳用尽心机术,独我纵横任往还。

元始天尊确实在阵里走了一圈毫发无伤,不过莲花被削掉了一片,其实对于这个级别的大能来说,已经算是落了下风。另外最重要的是破阵关键是在于破,只有破了才算赢,元始天尊破不了,嘴上不承认自己技不如人,于是偷换概念,做诗讽刺了一顿师弟,把落入下风的自己反而说成从容自在了。

燃灯请问曰:“老师,此阵中有何光景?”元始曰:“看不得。”南极仙翁曰:“老师既入阵中,今日如何不破了他的,让姜师弟好东行?”元始曰:“古云‘先师次长’,虽然吾掌此教,况有师长在前,岂可独自专擅?候大师兄来,自有道理。”

更可笑的是,出阵后燃灯询问时,元始天尊不说自己破不了,反而把大师兄老子捧出来,言外之意就是阐教虽是自己管事,但上面有个师兄,还得看他的态度。这就让徒弟们误以为老师原本是能破阵的,只不过是顾念师伯的面子而已。实际上他连咋破都没看明白。

太上老君粉墨登场

大师兄从来不让二师弟失望,话音刚落就粉墨登场。老子此时也不知阵中情况,元始天尊再度偷换概念,把太上老君也忽悠了一顿。

紫薇斗数时辰相同-如何看待中国的玄学

老子曰:“通天贤弟摆此诛仙阵,反阻周兵,使姜尚不得东行,此是何意?吾因此来问他,看他有甚么言语对我。”元始曰:“今日贫道自专,先进他阵中走了一遭,未曾与他较量。”老子曰:“你就破了他的罢了。他肯相从就罢;他若不肯相从,便将他拿上紫霄宫去见老师,看他如何讲。”

元始天尊的话说得很含蓄,但大致意思表达的和与燃灯所说的差不多,让老子误以为元始能破,只是在等自己,因为之前九曲黄河阵就有过这么一出。于是老子亲自入阵。

不得不说,作为大师兄,老子的道行修为明显比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高了一筹,在阵中与通天斗了半个时辰,使出一手“一气化三清”,把通天教主唬住,然后趁机打了通天好几扁拐,占尽上风。这时候,多宝道人报名出战。

老子虽然占了便宜,但也看清了诛仙阵的威力,他深知要破阵除非有四个同级别的大能,于是才有了后来准提和接引的参与。阐教与西方教联手,破了通天教主的诛仙阵。

多宝参战的三个原因

多宝选择挑战更强的太上老君而不是元始天尊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按照正常思路,元始天尊进阵时并未与通天教主交锋,只是转了一圈走了,所以多宝道人没必要作死去挑战师伯,但老子就不同了,因为他把通天教主打了一顿。

多宝道人见师父受了亏,在八卦台作歌而来。歌曰:

碧游宫内谈玄妙,岂忍吾师扁拐伤;

只今舒展胸中术,且与师伯做一场!

歌罢,大呼:“师伯!我来了!”好多宝道人!仗剑飞来直取。老子笑曰:“米粒之珠,也放光华!”把扁拐架剑,随取风火 *** 祭起空中,命黄巾力士:“将此道人拿去,放在桃园,俟吾发落!”黄巾力士将风火 *** 把多宝道人卷将去了。

从之前广成子三谒碧游宫,到诛仙阵伊始会斗广成子,可以看出多宝道人是个性情中人,此时见了师傅吃亏,按耐不住,歌中说得明白,你打我老师,我就要施展平生所学,和你这师伯斗上一斗。不得不说,多宝道人比燃灯道人磊落得多,会斗圣人还要报名而出,不像燃灯就会躲在角落里搞偷袭。但是多宝与老子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于是被老子谈笑间擒获。

其实简单点说,就像爸爸和两个伯伯闹矛盾,二伯虽然上家里转了一圈,满脸不屑还说些有的没的,但是爸爸没说话,还处于儿童期的儿子心中尽管不满,也不会跳起来和伯父打仗。但是大伯进来把父亲打了,所以这个几岁的儿子见爸爸吃了亏,便没忍住,呜呜 *** 地冲上去,可他毕竟是个孩子,于是被大伯给收拾了。

其次,从玄幻一点的角度来讲,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封神演义》本就是神话小说,无论女娲杀纣王未成还是最终的封神,这一切都脱不开天命气数。其实不光是神魔玄幻小说,古典小说中或多或少都带有神话色彩,一切解释不了或难以解释的都可以归纳到天命上。

黄巾力士将风火 *** 把多宝道人卷将去了。正是:从今弃邪归正道,他与西方却有缘。

书中也讲明,多宝道人与西方有缘,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老子出关化佛之说,从而也衍生出很多读者对多宝是否就是后来如来的争论。当然,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最后一个方向可有可无,因为比较厚黑,说是过度解读的阴谋论也不为过。多宝道人作为截教首徒,有万载道行,本事不小,他会不会也一早洞悉了自己的未来而有意被老子所擒。再或者,会不会是多宝道人预想到封神大战的结果是阐教、截教两败俱伤,所以趁机改换门庭,最后加入了大赢家西方教?

总而言之,不同方向的分析有截然不同的理由,至于哪一种合理,还是见仁见智吧。

{!-- PGC_COMMODITY:{"charge_ *** ":" *** s://haohuo.jinr *** ai *** /views/product/ *** 2?id=3383200192860921748&origin_type=&origin_id=85777155145_3383243421706803238&alkey=1306_85777155145_0_3383243421706803238_011&c_biz_combo=2","client_goods_data":"{\"promotion_id\":\"3383243421706803238\",\"product_id\":\"3383200192860921748\",\"title\":\"【灼见】正版 封神演义 国学经典书 全注全译无删减足本100回\",\"cover\":\" *** s:\\/\\/lf3-cm.ecombdstatic *** \\/obj\\/temai\\/FmKo72Fwogxv-YPtB8lNsS7Akwhiwww800-800\",\"pr *** \":2900,\"market_pr *** \":2900,\"cos_fee\":1160,\"detail_ *** \":\"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 *** = *** s%3A%2F%2Fhaohuo.jinr *** ai *** %2Fviews%2Fproduct%2F *** 2%3Fid%3D3383200192860921748%26origin_type%3D2003002000%26origin_id%3D85777155145_3383243421706803238%26alkey%3D13_85777155145_0_3383243421706803238_011%26c_biz_combo%3D2%26buyin_track%3DCA0QyYjexb8CGgQIABAAIgAolL-InOjU4vkuMAE&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sales\":48,\" *** _type\":4,\"cos_ratio\":40,\"favor\":false,\"in_shop\":false,\"platform_label\":\"小店\",\"h5_ *** \":\" *** s:\\/\\/haohuo.jinr *** ai *** \\/views\\/product\\/ *** 2?id=3383200192860921748&origin_type=2003002000&origin_id=85777155145_3383243421706803238&alkey=13_85777155145_0_3383243421706803238_011&c_biz_combo=2&buyin_track=CA0QyYjexb8CGgQIABAAIgAolL-InOjU4vkuMAE\",\"selling_point\":\"\",\"coupon_amount\":0,\"captain_coupons\":null,\"elastic_title\":\"封神演义\"}","commodity_id":"3383243421706803238","detail_ *** ":"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 *** = *** s%3A%2F%2Fhaohuo.jinr *** ai *** %2Fviews%2Fproduct%2F *** 2%3Fid%3D3383200192860921748%26origin_type%3D2003002000%26origin_id%3D85777155145_3383243421706803238%26alkey%3D13_85777155145_0_3383243421706803238_011%26c_biz_combo%3D2%26buyin_track%3DCA0QyYjexb8CGgQIABAAIgAolL-InOjU4vkuMAE&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goods_json":"{\"original_pr *** \":29,\"pr *** \":29,\"real_ *** \":\" *** s:\\/\\/haohuo.jinr *** ai *** \\/views\\/product\\/ *** 2?id=3383200192860921748&origin_type=2003002000&origin_id=85777155145_3383243421706803238&alkey=13_85777155145_0_3383243421706803238_011&c_biz_combo=2&buyin_track=CA0QyYjexb8CGgQIABAAIgAolL-InOjU4vkuMAE\",\"shop_goods_id\":\"3383200192860921748\"}","img_ *** ":" *** ://p3- *** .ecombdimg *** /obj/temai/FmKo72Fwogxv-YPtB8lNsS7Akwhiwww800-800"," *** _type":4,"origin_pr *** ":"","pr *** ":29,"promotion_id":"3383243421706803238","promotion_source":4,"source":"精选联盟","title":"【灼见】正版 封神演义 国学经典书 全注全译无删减足本100回"} --}

有哪些在逻辑上说不通的情节?

《射雕英雄传)作为金庸武侠成名之作,有很多的闪光点,不过由于当时是在《明报》上连载的,所以难免会留下些许瑕疵。不过随着金庸几次修订,有的已经被修正过来,不过大的情节是改不过来的,我们来看一看小说中有多少逻辑不通的情节。

一、黄蓉的年龄比郭靖还要大

郭靖从大漠回到中原 *** 次单独行动就碰到了黄蓉,他俩互相爱慕、一见钟情。书中提过黄蓉比郭靖要小两岁,黄蓉在书中一直称呼郭靖为靖哥哥,我们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不过如果按照书中的情节发展逻辑,黄药师的徒弟们是因为黄蓉的母亲难产死去才被打断双腿赶出桃花岛的,而郭啸天和杨铁心碰到酒馆老板曲三也就是曲灵风的时候,郭靖杨康还没有出生,那么算起来黄蓉的年龄比郭靖还要大,难道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靖蓉之恋是姐弟恋吗?

这是连载版和三联版中的逻辑错误,估计金庸本人都没有十分注意这个情节,不然也不会一直没有修改。不过在世纪新修版中已经把这个情节强行更正了,为什么说是强行呢?是因为金庸把曲灵风被赶出桃花岛的时间提前了,而原因也很勉强,居然涉及到曲灵风、陈玄风、梅超风甚至黄药师的四角之恋,作为大师哥的曲灵风喜欢上了梅超风,还和情敌陈玄风打了一架,导致也在一直默默喜欢梅超风的黄药师把曲灵风双腿打断赶出了桃花岛。是不是有点乱?

二、陈玄风和梅超风为何一定要叛逃桃花岛

陈玄风和梅超风为什么一定要叛逃师门呢?仅仅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相爱了吗?两个人相爱也不用叛逃桃花岛吧,黄药师会容不下他们两个吗?就算新版《射雕》中黄药师也喜欢梅超风,但是他也不会反对陈梅二人在一起吧,毕竟黄药师也没有对梅超风表达心迹,还娶回了黄蓉的母亲冯蘅呢。而且三联版的黄药师也没有喜欢过梅超风,那么他们俩为什么要逃呢?为了《九阴真经》就更说不通了,黄药师是他们的师父,师父有《九阴真经》早晚会传给徒弟们的啊,为什么要铤而走险偷出来呢?在江湖中过着流浪漂泊、提心吊胆的日子很有意思吗?

三、陈玄风胸前能刻下半部《九阴真经》吗

陈玄风和梅超风偷走了半部《九阴真经》,陈玄风却把它刻在了胸前,而且一直没有给梅超风看过,所以就算是亲热的时候也不 *** 服,What?这样也可以?所以梅超风一直都没见过《九阴真经》长什么样子,直到陈玄风被小郭靖 *** ,他才说出《九阴真经》刻在自己胸前皮肤上,让梅超风割下自己的皮肤,最后这人皮版《九阴真经》被二师父偷来到了郭靖手里。可是问题来了,这《九阴真经》就算是半本估计也不少字吧,不然黄蓉她娘也不会背经书背得难产而死啊,一个人的胸前能刻得下吗?而且就算刻得下,陈玄风是怎样在没有帮手的情况下自己刻上去的呢?

四、明明有很多机会除掉欧阳锋却都没有下手

欧阳锋是书中的超级大反派,他心狠手辣、无恶不作,十个裘千仞也比不上一个欧阳锋。可是这样一个大恶人居然活到了《神雕》时期还和洪七公这样的英雄豪杰同归于尽,简直是想不通。看看欧阳锋做了哪些恶吧,全真七子的谭处端是他杀的,梅超风是他杀的,江南五怪都是他杀的,甚至还差点 *** 了洪七公和黄药师,说他恶贯满盈也不为过。可是明明有很多机会除掉欧阳锋,可是谁都没有下手,郭靖甚至连续放了他三次。你忘了你五个师父怎么死的了吗?你忘了洪七公差点就被他打死了吗?这样的人不应该千刀万剐了吗?就因为他是大反派所以留到最后才死吗?

五、宋朝时期不应该出现的食物——花生米小酒店的主人是个跛子,撑着两根拐杖,慢慢烫了两壶黄酒,摆出一碟蚕豆、一碟咸花生,一碟豆腐干,另有三个切开的咸蛋,自行在门口板凳上坐了,抬头瞧着天边正要落山的太阳,却不更向三人望上一眼。——《射雕英雄传》 *** 回 风雪惊变

牛家村小酒馆的菜品里惊现花生米!要是宋朝也有头条,那么曲灵风的小酒馆铁定能上头条,因为别看现在花生十分常见,但是花生米是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才带回来的农作物,当时怎么会有这种稀罕物?不过这个不算什么逻辑错误了,金庸应该也是随手一写,难道还要考证一下花生什么时候传来的中国?

六、南宋时期的黄蓉居然唱的是元曲

花生米是小瑕疵可以不用理会,不过这个错误还是要说一说的,黄蓉被裘千仞一掌打得奄奄一息,瑛姑告诉他只有段皇爷的一阳指能救命,郭靖就带着黄蓉去找段皇爷求医,在求医路上遇到渔樵耕读相阻。樵夫唱了个山歌,黄蓉才思敏捷也回了一首山歌:

黄蓉欲待相答,忽想:“他爱唱曲,我也来唱个,‘山坡羊’答他。”当下微微一笑,低头唱道: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单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射雕英雄传》第二十九回 黑沼隐女

当时是南宋,樵夫和黄蓉唱的居然都是元曲《山坡羊》,这是穿越了吗?还是未卜先知了?以金庸的才情不会不知道这是元曲吧,所以这个算是BUG吗?

七、黄药师明明最反对封建礼教,还逼迫女儿嫁给欧阳克

黄药师不喜欢傻小子郭靖情有可原,可是也不应该喜欢欧阳锋的儿子欧阳克啊,欧阳锋是什么人你不清楚吗?那可是西毒啊,欧阳克可是比黄蓉大十几岁啊,你女儿嫁过去会有好下场吗?而且你不是最反对封建礼教的吗?你的外号不是叫做黄老邪的吗?你不应该做事不遵循常理的吗?你不应该考虑你女儿的一生幸福吗?明明知道黄蓉离不开郭靖,还和世人一样搞个什么比武招亲,出了三道试题明摆着偏向西毒。还洋洋得意“连西毒都要求我嫁女”,这和世上趋炎附势的小人有什么区别?

八、黄药师如果真的超凡脱俗,为什么一直念念不忘《九阴真经》

黄药师在金庸笔下是位列天下五绝的一代宗师,桃花岛武功博大精深,黄药师自己更是天文地理、医术占卜无一不精,这样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为什么一直都念念不忘《九阴真经》这部为祸武林的不祥之书?不仅害得自己的妻子精疲力尽而亡,还因为经书被偷迁怒众弟子挑断脚筋赶出桃花岛,使他们在江湖中孤苦伶仃,受尽了委屈艰苦。还把老顽童周伯通在桃花岛上一关十五年,这合情理吗?符合黄老邪的人设吗?他不是淡薄名利吗?为何一生纠结于《九阴真经》不放呢?

九、丘处机为什么一直不肯告诉杨康的真实身份

丘处机和江南七怪打赌要救忠良之后,这本是好事,江南七怪不辞辛苦花了七年时间一直找到大漠才找到郭靖 *** ,还损失了一怪。而丘处机应该是没用多长时间就找到了杨康 *** ,可是他为什么不在开始就明告诉杨康的真实身份,而是等到杨康习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习惯了小王爷的身份之后才告诉他真实身份呢?不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吗?还在杨康接受不了真实身份后痛斥他忘本?你早干啥去了?还有包惜弱,作为母亲你没有义务告诉自己的孩子亲爹是谁吗?既然你不接受完颜洪烈的爱情,那为什么不早早离开?只是为了给杨康提供更好的生活吗?要知道杨铁心还没死呢,一直都在寻找杨康 *** ,还给穆念慈取名“念慈”,看看人家多爱你。

十、瑛姑为什么会喜欢周伯通这样一个“不通事务”的人

周伯通趁王重阳和段皇爷研习一阳指的功夫把段皇爷宫中的嫔妃瑛姑给睡了,这在当时可是不得了,不管是谁先主动,调戏皇帝的妃子可是犯大忌讳的事。可段皇爷宅心仁厚不但没有怪罪他俩,还成全他们让他们双宿双飞。但是周伯通却翻脸不认人,一走了之,可怜瑛姑不但失去了情郎还失去了孩子,未老头先白,一辈子孤苦伶仃,两人一直纠缠到《神雕》才算结束。我想不通的是周伯通这样一个疯疯癫癫不通事务的人究竟是哪里吸引了瑛姑这样一个花样女子,还让她死心塌地一辈子。难道真是得不到的才是 *** 的?

总结:一部小说有一些这样的小问题其实无伤大雅,也并不妨碍小说成为传世的经典,我们不用过于纠结这些小问题,只要我们从读书中得到了快乐那就足够了。小伙伴儿们不必太认真,娱乐至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