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道家子午诀-太极拳的源流除了河南温县还有其他的源流传承吗
神秘的道家子午诀,太极拳的源流除了河南温县还有其他的源流传承吗?
关于太极拳的传承,除了传闻中蒋发所传的“杨陈武吴孙”与“赵堡”拳系,还有河北郝家派太极拳、姚式太极拳、承德开合太极拳、卢氏太极拳(顾氏太极拳)、张祖意合太极拳、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宋书铭“三世七”太极拳、小九天、先天拳、后天法、象形太极拳/戳脚太极、金陵太极功、白云观太极拳、武当太极十三式、犹龙派太极拳、李瑞东“金蟾派”太极拳、少林综合太极拳、绵山太极拳(傅山太极拳)等。
(1)河北郝家派太极拳
1934年,黄元秀在所著《太极拳要义》一书中记述了他看到的三种太极拳:“太极拳,近年来风行南北,可谓国术界中最普遍之拳术,遍观各处,个人所练,各不相同......
一为河北郝家派。此派不知始于何祖,闻系河北郝三爷所传,述者忘其名,世以“郝三爷”称
之。 三爷于清末走镖 *** 间,身兼绝技,善画戟,名震绿林,镖局争聘之,实为山陕道上之雄
。余见天津蒋馨山、刘子善等,皆练此拳,南方习者不多,吾师李芳宸先生南来时,其家人及
同来各员,皆善此。手法极复杂,其动作较杨陈二派增添一倍,约有二百余式,表演一周,时
间冗长。据吾师云:此于拳式之外,加入推手各法,故较其他派手法齐备,因太繁细,颇不易
记,诸君既习杨家派,其理一贯,勿须更习。余怂恿朋侪学习之,计费六十余日,不能卒业,
可见其繁细矣。孙禄堂先生云:“此拳之长,极近柔顺之至。”尔时余忘索其拳谱,不知与陈
杨两派之理论,有无异同也”。
郝三爷......清中晚期,镖师郝山野(1800—1864年)得武当高人传授开合太极拳。
(2)姚式太极拳
河北遵化县的姚馥春(1879——1941年)太极拳,内含十形(龙蛇鹤虎马鸡鹰熊凤猴),每一形都有它的各自神韵和攻、防内涵,肢体动作简朴精深内涵丰富,如有:披、拔、挟、缩、挣、蹬、拧、裹等身法,展现了此拳的攻、防破敌之特点。
姜容樵(1891—1974)、姚馥春持“山西王宗岳创拳说”,二人在1930年合著出版的《太极拳讲义》书中这样记述:“清初太极拳专家王宗岳,发明太极长拳,并著拳论,始有长拳十三式之别。考长拳虽亦取法十三式,而其中实包藏龙、蛇、鹤、虎、马、鸡、鹰、熊、凤、猴十形在内也。余与姚君馥春同学太极于友人汤君士林,汤为许占鳌先生之弟子”。书中又言:“盖余民元之前经倪成玉君之介绍得识许占鳌先生,许谓斯术确为王宗岳嫡派,因传流甚少,故世人多知有长拳,特不知长拳之何若,至近今所谓长拳者,皆由十三式从而翻之,甲乙颠倒,先后互移,斯与此长拳有别矣。”
汤士林是保定清苑人,《国术名人录》中记载:汤士林在11岁时被太白山道人领往山中,传授太极拳及太上道诀,他在山上学艺八年,技艺大成。回乡后,汤士林拜形意拳师许占鳌为师学形意拳。汤士林在遵化任知县叶嗣高的侍卫。因为年龄接近,汤士林并未以师徒相待,而是和姚馥春、姜容樵二人拜把,结为金兰弟兄,并将太极拳(含一套太极长拳)及一部乾隆年间的手抄本太极拳拳谱,悉传姚、姜二人。汤得自许占鳌,姚氏在序言中这样写道:“许先生得自广平陈姓”。太极拳河北派太极长拳在遵化一带过去也叫“北太极”,并另有“南太极”之说(指太极长拳另一支南派“杨氏传太极长拳”练法)。
《太极拳讲义》一书的许多谱诀,和后来吴孟侠出版的班侯传谱有诸多相似,传承上应该有关联。
乾隆抄本太极拳经,首见于姚馥春、姜容樵著《太极拳讲义》(1930年上海武学书局出版)第十章。此章名为《太极拳谱释义》,小标题依次为《歌诀一》、《歌诀二》、《歌诀三》、《歌诀四》、《歌诀五》、《十三势》、《十三势歌诀六》、《二十字诀》、《十三势行功心解》、《歌诀七》。其中,《十三势歌诀六》即《十三势歌》,它和《十三势行功心解》、《二十字诀》,都在杨家有传,已如前述。唯有歌诀一、二、三、四、五和歌诀七,在杨氏无传。研究发现,这六首歌诀是一个整体,我们把它与《十三势歌》分开,合称为“乾隆抄本歌诀六首”。乾隆抄本的六首歌诀,每首歌诀后面都有解释文字。《歌诀五》后面的《十三势》的内容,实际是对《歌诀五》的解释文字,被误传为另一篇拳论。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内容,是六首歌诀的解释文字的一部分。显然,六首歌诀与杨氏所传经论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无独有偶,乾隆抄本的六首歌诀,在河南赵堡镇也有流传。特别是赵堡太极拳传人杜育万,将六首歌诀的《歌诀二》补录进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1933年)之附录中,标题为《杜育万述蒋发授山西师传歌诀》,其内容与乾隆抄本《歌诀二》相同,但版式排列不同,它不是把一首歌诀的全部解释放在歌诀之后,而是把解释内容分别放在每一句歌诀的下面,其对应关系十分清楚。显然,这正是太极拳经的原貌。
歌诀一: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二十字诀:披闪担搓歉,粘随拘拿扳,软棚搂摧掩,撮坠续挤摊。(原谱释文)骨节自对,开劲攀梢为阳,合披坑窑相照,分阴阳之意,开合引进落空,分宽窄老嫩,人笋不入笋,有擎灵之意。斤对斤,两对两。不丢不顶,五指紧聚,六节表正,七节要合,八节要扣,九节要长,十节要活,十一节要静,十二节抓地。
(3)张三丰原式太极拳
1932年,万籁声先生在湘办国术训练所的时候,出版了《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一书,据说是刘德宽(1826-1911年)到赵鑫洲再到万籁声,练的是 *** 拳法体系架构。其“劈太极”,超出推手之外,可以应付任何形式的对抗。
他称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为“老架”,杨氏太极拳为“新架”,说“今人将老式多加修改,故有老架、新架之别”,“然新架亦固自老架化出者”。
2013年,学人李仁平先生在《武魂》发表《武当武技与开合太极拳》一文介绍:“19世纪晚期,清代武术家刘德宽得世隐高人的开合太极拳,传弟子吴俊山。1910年刘德宽病故,弟子吴俊山投至李景林麾下,并与蒋馨山关系密切。为报答李景林、蒋馨山的知遇之恩,吴俊山奉献开合太极拳,言此拳系王宗岳所传”。
1894年,刘德宽与程廷华、李存义等结盟,共同倡议八卦、形意、太极,摒弃武林陋规,结为友门,交流拳技,互授弟子。此时杨禄禅、杨班侯虽已过世,但杨健侯还健在,然而这一次的结盟却是以刘德宽为太极拳的主要代表,可见当年太极拳发展的历史原貌远不止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些。这就是万籁声于太极拳“余唯谙老架”所上溯两代的历史背景——那时期的太极拳,以刘德宽所传的张三丰太极拳为古本,与其致力改造和推广的杨式太极拳一道,得到武术界的广泛认同。(4)顾氏太极拳/卢氏太极拳
据传,河北广平的顾氏太极拳(卢氏太极拳)传自清初的云游道士顾殿一,传至陈华(陈老利),陈华传给了任来庆、卢鸣金和自己的儿子(邯郸市的肖金保是陈华儿子一系的传人,根据前辈的传授说该派拳称“ *** 太极”)。
传承记述:王承恩、顾殿一 ---刘老丙--- 翟贯一 ---杨老仁(杨凤)---陈华(陈老利)---卢鸣金(1830~1901年)、任来庆***明末 *** 王承恩?明朝将领王承恩(1587-1649年)?陈利的传人中,此拳系有通背滑拳、 *** 通背拳、 *** 太极拳、太极长拳、长拳、义和拳、顾氏太极拳、卢氏太极拳等名称,其拳法形成了鸡腿、龙身、熊膀、鹰爪、虎抱头、雷声、滑步等有别于其他太极拳的外貌特征。
该门太极拳存有残谱,其手抄本的前部分,有王宗岳《太极拳论》,注有“此系武当山张三峰先生遗论,愿天下豪杰延年养身,不徒于技艺之末也”。内容有《打手歌诀》、《十三势行功歌诀》等内容。陈利的弟子还拥有心意 *** 拳祖师姬龙凤的《原序》谱。
陈利弟子任氏,传至河南内黄县代老师的通背滑拳歌诀,有“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两捶争,胃阴开筋把裆撑,十指抓地两分膝”之句,也是太极拳歌诀。
内黄通背滑拳,创立于明末清初1.预备式;2.上势懒扎衣;3.提手上势; 4.更鸡 *** ;5.指膛捶; 6.玉女穿梭 ;7.如封似闭 抱虎推山;8.白鹤亮翅; 9.单鞭;10.搬拦捶;11.撇身捶;12.手挥琵琶 下势;13.摆莲腿;14.三通背;15.震脚;16 .高探马 二起脚;17.胯虎;18.弯弓射虎;19.三脚步;20.四脚步; 21 .走内圈; 22.七星八卦九宫步 收势河南内黄县代老师通背滑拳歌诀在陈利传下拳谱中,还含有太极拳的“二十字诀”及注释:“披(劈)闪担搓歉(兼)沾粘,随钩搂拘挂牵拿,拨撮坠缕(捋)挤摊。骨节相对为阴开劲,扳稍(梢)合披坑窑相照分阴阳之义,开合引进落空分宽窄老嫩,入笋不笋(榫),有擎灵之意。斤对斤,两对两,不丢不顶,五指紧聚,六节表正,七节要合,八节要叩(扣),九节要活,十节要长,十一节要静,十二节抓地,三尖相照,上照鼻尖,中照手尖,下照足尖,能顾元气不跑不滞,妙灵其熟,牢牢心记,能以望手望健,不动如山,动如雷霆。数十年论拳,皆言天下无敌手,果然信手,高来高打,低打底应,跟进跟打,开进未定,沾粘不脱,拳打立根。”
(5)张祖意合太极拳
此太极拳又称“太合太极拳”,也称“义合太极拳”。“太合”“义合”乃为两处地名,当年张三丰祖师在这两地修行过,故而以地名取拳名。后人根据此拳内含真意的特征,称为“意合太极拳”;又因此拳始传自张三丰祖师,也称“张祖太极拳”。此拳在传承过程中,在“太极拳”三字前面冠名较多,无统一说法。直到决定面世,几位传人方才共同斟酌定名为“张祖意合太极拳。”
张祖意合太极拳有三步 *** (易筋、易骨、易髓),五种练法(坐、站、行、动、用)和内外五行十大功,以及十三势行 *** 和推手 等内容,都与现今流传和各太极拳门派不尽相同。
据其《太极拳道论》的传承记述,此拳传自武当张三丰祖师,后传至顾殿一、陈荫昌道人,传张鹤亭自然道人、虚无子道人,传张起发(1893—1976)),又传于张兴洲。
义合太极拳,是否与义和团有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舒赫德等奏折中指出“惟东省学习拳棒风气已久,故有义合拳、红拳等名”。晚清民团之风大兴,1899年,毓贤升任山东巡抚,他迅速赋予义合拳民团的合法地位,官称“义和团”,祭出“兴清灭洋”的旗号。“易筋、易骨、易髓”三步 *** ,也是形意拳的内容。(6)宋书铭“三世七”太极拳、小九天、先天拳、后天法
宋书铭,在民国初年昙花乍现,随后消失在历史视野中。在当时,宋书铭轻松击败太极拳名家,传下了《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宋家祖传“三世七”拳术祖师许宣平,也出现在杨家老谱《三十二目》中,同源不同流。
宋书铭拳术水平很高,包括实作能力和拳理。宋氏拳有显著不同于杨传拳之处,但被杨传系认可是和杨传系相同的太极拳。吴鉴泉(1870-1942),在1915年前后又拜师太极高手宋书铭,据说,所学的是别家没有的“太极功”即阴阳二十四式太极功及宋书铭的推手手法。阴阳二十四式太极功即阴段十二段,阳段十二段。之后,融合创编出了独具风格的吴氏太极拳。
王新午比较小九天法和杨传太极拳架目,云有几式拳架虽然名目不同而身法类似,“叶里花,盖即肘底锤;猴顶云、类似倒捻肱;其余亦大同小异耳”。
宋仲殊传殷利亨的拳,是肘法,名曰“后天法”,亦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也。
太极拳秘诀《授密歌》,是 宋书铭所传:“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罄。虎吼猿鸣,泉清水静。翻江搅海,尽性立命”。
宋书铭所传太极功,拳名“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无间也。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式。名目书之于后。四正、四隅、云手、弯弓射雁、挥琵琶、进搬拦、簸箕式、凤凰展翅、雀起尾、单鞭、上提手、倒撵猴头、搂膝拗步、肘下捶、转身蹬脚、上步栽捶、斜飞式、双鞭、翻身搬拦、玉女穿梭、七星八步、高探马、单摆连、上跨虎、九宫步、揽雀尾、山通背、海底珍珠、弹指、摆莲转身、指点捶 双摆莲、金鸡 *** 、泰山生气、野马分鬃、如封似闭、左右分脚、挂树踢脚、推碾、二起脚、抱虎推山、十字摆莲。此通共四十二手。四正四隅、九宫步、七星八步、双鞭在外,因自己多坐用功夫,其余三十七数是先师所传也。此势应一势练成,再练一势。万不可心急齐用。三十七势,亦无论何势先,何势后,只要一一将势用成,自然三十七势皆化为相继不断也。故谓之长拳。-------------------附注:据相应信息,李景亭的“三世七”太极拳,有三个套路。非是拳法有37个式子,而是手法练习有37个单手,据说是唐代许宣平留下的拳,传播不广,也没见专门的文字记载。特点:“练云练雾不练武,练得云雾才有武”、“水上漂,随风走”、“雪山流水随便走”,要松,像云雾一样,看得到却捉不到,缠其身上,不讲究练硬的功夫。基本功有1、簸萁掌:两掌同时划平圆并翻掌;2、磨盘式:两掌同时划平圆不翻掌;3、碾子式:两掌同时划立圆;4、猴抱球:两掌阴阳相对,对体转左右上下互换......等。(7)象形太极拳/戳脚太极(太极十三形)
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满州饧杨氏家谱》记载:“杨景继承祖训,隐传天理教为将,相互授受,交流拳法,各习其所长……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杨景始传十三形,子(儿子)进功(杨进功)称“杨氏十三形”。
《蠡县县志》记载:“蠡县戳脚名家刘观澜,出身武术世家,清道光八年(1828年)兄弟三人跟随武术大师冯克善、杨景、唐有义学习戳脚、太极十三形、地躺拳……”(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刘景山编著《戳脚》记载:“1820年后赵老灿传戳脚,杨景传太极十三形,唐有义传地行拳(地躺拳)。《石家庄市武术简史》记载:“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是清末农民 *** 天理教将领杨景所传,创以何年不太详。”
杨景曾祖父杨延业从山西蒲州逃荒到山东武定府海丰县杨家庄;杨景又名杨信,河中饧杨氏十八世嫡孙,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生于北疆霍家窝棚(兰西王宝屯),嘉庆十一年(1806年)娶妻张氏。嘉庆十七年(1812年)在德州邂逅天理教离卦首领冯克善,因武结缘相谈甚欢成为冯克善部将。天理教离卦支系素以“武功卓著而闻名”,教内各派武林高手云集,相互交流拳法取长补短,目的是增强反清复明的战斗力,期间杨景学得太极十三形,后人只知道创于古武当山张三丰,具体学与何人不详。
戳脚太极为古传太极,又名太极十三形,分为十三种形法,有龙,虎,猴,马,鹤,鸡,熊,燕,驼,豹,鹰,鹞,蛇。每形分几个动作,龙形有青龙出水,青龙入水,龙分水,龙探爪,龙反爪,龙闹海,龙摆尾,龙点头,龙摇头,龙缠身等。虎形有猛虎奔山,猛虎托山,虎撞山,虎扑食,虎回头,虎抱头等,猴形有白猿行走,白猿偷桃,猿显像,猿献果等,马形有野马起身,野马回头,马抬腿,马翻脚,马奔槽等等。讲究以身带步,身步齐到,以卸为柔,柔中带刚,多散手,发力整。
据说,戳脚的核心“九翻子”的九字是指道家的“九转功”。太极就是翻子拳九部大功里的。
(8)金陵太极功
清同治年间,杨禄禅先生在京城旗营及端王府教拳,得其传授者甚多。有一旗人夏桂勋从禄禅师学拳数载,后来夏桂勋在河南败给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练为"金陵太极功",而李六如的太极功是从学于金陵(南京)的谷宗云、谷宗秀兄弟。谷氏兄弟为清朝乾嘉时人。李六如将此派之内容传给了夏桂勋,夏桂勋返京后传京都旗人恒寿山(人称"大力恒"者)等人,并一直沿袭至今天。
(9)白云观太极拳
据白云观的安声远道长介绍,该拳的全名就叫原始太极拳。相传是轩辕黄帝观蛇鹊相斗所悟创的,拳谱中说:“黄帝偶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鹊攻首,尾相连;鹊攻中,首尾援,黄帝见到非偶然,从此留下太极拳。”这拳不仅与张三丰有关系,而且与吕祖、丘祖等也有关系,不是一个人所创的,是各代道长逐渐添加发展而成的。按飞禽走兽的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融于一炉,形成独特的道家拳法。此拳共分动静快慢四部分。
动部太极十三式: *** 式:九转还阳功; 第二式:倒拽九牛; 第三式:三盘落地 第四式:旱地拔葱; 第五式:双手推山; 第六式:左右换掌; 第七式:铁扇关门; 第八式:青龙探爪; 第九式:凤凰展翅; 第十式:左右削掌; 第十一式:仙人作揖; 第十二式:抱头观天; 第十三式:童子拜慈航。
(10)武当太极十三式
武当太极十三式,融合道家养生丹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十三组动作组成,据说是 *** 代内家拳,由三丰祖师所传留。
(11)犹龙派太极拳
清末,有武当云游道人培元尘将“武当隐仙羽化犹龙派太极拳”传给了北京的司新三,司传其外甥张振之,张传张鸿奎,王逸樵等人。至今在天津有流传,风格独特。
武当犹龙派太极拳,与流传的各派太极拳术大不相同。因其左右拧转,上下前后一应,松软缠绵,连绵不断,动若游龙,给人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故又名为“龙形太极”。该拳功架中有懒搭衣式、双按式、蛇盘式、犀牛望月式、红娘照镜式、七星抱刀式、倒扎枪式、老熊捕蝉式、壳地龙式等,各有妙处,与他派有别。一套太极拳功架即有九种练法和变化。以开合升降提举吞吐为八诀,以离连粘随牵拨合进为八式八法,更有离连随等秘传身形八法。该派不提倡太极推手的训练过程,但动手试技仍能发人丈外。
(12)少林综合太极拳
《少林延寿法》所载之“少林综合太极拳”,其介绍说,是宋代福仁高僧结合少林心意拳、柔拳、莲花拳而创编的,与太极拳形态、动作相似的一个拳种。手诀日:“少林太极形花手,五枚花瓣任放收,推手意先手后随,非曲非直掌心空,移身善用十字手,变势双手膝上停。用意不用力,拳到似柔风,行动如抽丝,拳落像风影”。
(13)绵山太极拳(傅山太极拳)
山西介休县绵山玄天观,属于道教龙门派,那里流传着一种“子午太极拳”(绵山太极拳、傅山太极拳),传自明清龙门道教六代传人傅山(字青主,1607—1684)。《傅拳图》古拳谱,参加了一九八四年、一九八六年在承德、北京举行的 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展览。当时,李思元和程怀玉两位同志,在展览期间看到了《傅拳 图》手抄本后,非常惊喜,如获至宝,高兴地说:“找到了傅山所传的子午太极拳、绵山太极拳的老拳谱了。”
其拳法歌诀中就有“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方”等内容的体现;同时在套路中,上下、 左右、前后、进退、刚柔、攻防等方面的内容,还一个特点是拳式动作结合了道家气功,如“大小 周天气运转”、“圣人拱手上下引”、“入气穴两息存神”等。
这种道家丹功内容,在赵堡太极拳中也有体现。
太极拳与道家丹功(14) *** 太极拳(峨眉派彭元植秘传)
*** 太极拳,由峨眉派僧门代表人物“蜀中 *** 快手”彭元植老先生传出。据说,彭元植学自峨眉山李氏三兄弟,大哥李朝东授 *** 太极拳,二哥李朝旭授无极八卦掌,三弟李朝阳授剑术及炼神导气之功。彭师得传之后,朝夕演练,尽得旨趣。后将拳法独授嫡传弟子江少明。
*** 太极拳八八六十四式,任何一式均可分可合。又分三种架法练习,一为绵柔架,如微风拂柳。二为发劲架,如晴天霹雳。三为快架,如狂风扫叶,猛虎剪尾。演练时拳架可大可小。大则方圆几米,小则在方桌上、卧牛之地皆可行拳。
(15)王宗南传太极拳(倪清和)
原籍浙南永嘉的倪清和先生,1949年前移居 *** ,著有《内家拳技击篇》等书籍,其书中提到陈州同师门。据陈州同撰写的《王宗先生传》,明朝陈州同“一路但尾随起居”到了陕西学艺,后来,返回浙南传艺。洲同先生之孙陈用敬,承家传,于内家拳多所发明,著有《内家拳十要六法诀》等传世。1968年,倪清和出版了《王宗先生南传太极拳》( *** 华联出版社)。
(16)李瑞东“金蟾派”太极拳
李瑞东除了学过杨露禅传的太极拳,又得江南派甘凤池之曾孙甘淡然(字霈霖)传武当金蟾派太极功之真谛。甘传李多种拳法套路和 *** ,有太极离粘随密传八法、八掌、太极八掌、钓蟾歌、太极十二柔八刚密诀等内容,有“沾、粘、连、随”'和“离、粘、随”两种不同的打法(“离、粘、随”的打法与各派太极拳迥异,“离”与“沾”对立、统一,“离”是“沾”的破解之法,能沾能离、沾离自如者方称太极高手)。
李氏太极中盘拳是金蟾派太极真传正宗挂手十三式,是李氏太极之根基也。其内含二十四个式子,蕴藏五行生克之理,乃是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刚柔相济文武太极,具沾、粘、连、离、随,各种打法,李氏太极之人盘、地盘、天盘各拳皆由此而生。
还传有道家外丹丹功“太极十三丹”,是一套以狮、蛇、雀、猿、虎、鹤、熊、蟾、龙、凤、鸡、猫、马等十三种动物和飞禽形态的丹法动功。以上名为“十三总势”,又名形神妙化丹功。乃太阴炼形之术也。分阴阳文武火候。动静神功,故有行立坐卧功夫。内藏五行生克之理,五步妙法在其中矣。(这个练法在杨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里面也有传承。)
什么是午卯?
午卯相破的条件。午卯相破,多见纷争,亦或情感为害。
十二地支之中六破为:子酉相破,午卯相破,辰丑相破,未戌相破,寅亥相破,申巳相破。破寓指互相 *** ,亦战克之意。此六组相破,分别发生在四长生(寅巳申亥)、四帝旺(子卯午酉)、四墓库(辰未戌丑)之间,而处于不同之位的六破,其 *** 力量各有所不同。
发生在四帝旺(即子午卯酉)之时,五行之气已然成形,彼此力量皆强大,此时又互不相让,互相 *** ,故而,此所产生的 *** 力极大,四正之破是颇为严重的 *** 。
午之元神为丁和己,卯之元神为乙,在十二长生诀中,卯为“丁和己”之病地。然“丁和己”在午得禄,则可与卯发生对抗,两个强势之物彼此对抗,则两败俱伤,即互破。故而非卯午破,是卯与丁己的对抗,发生争斗。
为什么说孙传庭死了就意味着明朝亡了呢?
孙传庭的介绍和事迹,我也不用多说,自凡是会看这篇文的,十有 *** 也是知道些明朝历史的,所以这里就说孙传庭的死为啥会对大明有这么大的影响。
先放个背景,正当辽东和西南又起战事的时候,在中原商洛山隐匿了一年多的李自成又重新带着几千人出来闯荡,因为战事频繁,被高额的税收压得喘不过气的中原百姓纷纷投向了李自成的大军,很快到1640年,李自成就有军数十万,并且在正月十二日攻克了洛阳。凭借着福王的家产,李自成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军队,并且安抚了河南各地的贫民。此后到1642年,李自成三战开封,虽然未能攻克开封城,但是基本全灭河南的明军主力,尤其是朱仙镇一战,打的左良玉再也不敢和李自成交手,可以说,崇祯年出的几位军事人才,到这个时候,就只有孙传庭和吴三桂了。但是吴三桂必须面对辽东日益强大的满清,根本无法回援关内,所以大明能依仗的,就只有孙传庭了。
我们再看看孙传庭的能力,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李自成第二次围开封之时,崇祯帝从监狱中提取孙传庭,赴陕西担任三边总督,然后在陕西进行了一番整改。他先是杀了兵油子贺人龙,又征收了被地主霸占的军屯,强大了自身实力后,接着募兵十于万,把关中整治的仅仅有条。接着崇祯催战,然后孙传庭无奈,只能领军出关,于郏县和李自成发生了激战,史称柿园之战。此战孙传庭用计力挫李自成,后因闯军势重,不得已而撤回了陕西。
孙传庭自柿园之役败归陕西后,到处招兵买马、发展生产、置办武器,经过大半年的努力,陕西官军实力有显著增长。五月,崇祯命孙传庭兼督河南、四川军务,不久又封他为兵部尚书,改称督师,加督山西、湖广、贵州及江南、北军务,并赐予尚方宝剑。八月,在崇祯的一再催促下,孙传庭在西安关帝庙誓师,统率总兵白广恩、高杰、牛成虎等部十万众东出潼关,同时檄调各路人马夹攻李自成。然而孙传庭自己也清楚,陕西军此时还没准备好。但是受忠君思想的影响,孙传庭只能上路。
之后就是郏县之战,具体经过我就不详说了,总之官军死亡四万余人,损失兵器辎重数十万。此役,大明仅有的“一副家当”损失殆尽,成了待宰的羔羊,民军的战略问题也迎刃而解,扩大战果,乘势夺取关中。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关,总兵白广恩、陈永福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万军围攻孙传庭,孙传庭向渭南撤退,十月初三,孙传庭战死,时年51岁。
孙传庭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捯饬出了一只能和李自成抗衡的大军,足以说明他的实力之强。而崇祯的匆忙催战,只是扰乱了战局,其实只要孙传庭据守陕西,李自成就不敢北上打京城,而多给孙传庭一些时间,也足够把陕西整顿好,再加上中原和关中几年大乱,北方的藩王已经被折腾的差不多了,只要恢复生产,大明的税收还可以多喘几年气,不至于被活活“饿死”。所以说孙传庭死,大明战局完全颠覆,大明也就彻底要凉了。
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
曹魏宗亲最后的权臣,落到了曹真一脉,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曹真是最后的大司马,其二,诸曹夏侯的成员,掌权者不少早逝的,所以落到曹真一脉上,其三,士族大臣的从中作梗。
陈寿评价说: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
诸曹夏侯氏的成员中,先后获得重用的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夏侯尚和曹真,基本涵盖了曹魏宗室的两个人。
按说曹休、夏侯尚、曹真是曹魏的第二代,在曹休、曹真先后成为大司马时,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的儿子也慢慢成长起来了,可以成为曹魏的支柱了,但是很可惜,虎父犬子的曹魏第二代并没有多少出彩的人物。
可堪一用的夏侯楙、夏侯霸和曹泰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的儿子不少,但是在历史上真正有过表现机会的,也只有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曹仁的儿子曹泰三人了。
夏侯渊的另外两个儿子夏侯称、夏侯荣本来很有计划继承父辈的功业,夏侯称十八岁英年早逝,夏侯荣随其父夏侯渊战死定军山,可能也是上天不给曹魏宗室太多机会吧。
曹仁之子曹泰,曹丕继位初期,南下征伐东吴的时候,曹泰跟随其父曹仁一起率军从合肥出发进攻濡须,曹仁命令曹泰率军诱敌,结果吴将朱桓识破曹仁的计谋,给曹泰上演了一出空城计,曹泰军大败。
此后曹泰在曹魏朝堂再也没有看到什么表现的机会了,黄初四年,曹仁去世后,曹泰继承了曹仁的陈侯爵位,后来官至镇东将军,不过曹魏建立后,镇东将军已经是不太受重视的武官了,完全比不上他老爹的镇东将军职位,没多久曹泰去世,其子曹初继承爵位,曹仁这一支在曹魏沉沦下去了。
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在三人中,起点应该算比较高的,因为与曹丕关系亲厚,曹丕继位后,被任命为安西将军,持节,继夏侯渊之后,成为都督关中,镇守长安的更高武将,此时夏侯楙的职权与曹真相当。
但是夏侯楙却没有什么文武才能,偏偏喜欢经营家业,有点类似于曹洪,因此在都督关中期间没有什么建树。曹叡继位后,夏侯楙失去了曹丕的庇护,诸葛亮开始北伐,曹叡不放心夏侯楙在关中镇守,就把他调回朝中。
夏侯楙与曹泰一样,后来也官至镇东将军,但是曹魏建立后,镇东将军的权力已经无法与征东将军、征西将军,这样镇守东西两线的统兵大将相比了,完全淡出了朝廷的权力中心,据说后来有机会成为辅政大臣的夏侯献,是夏侯楙的儿子,但并无确切记载。
夏侯霸在夏侯渊的儿子中,并不是最出色的,在曹 *** 和曹丕那里也不吃香,而且夏侯渊在汉中之战中战死,夏侯霸在曹魏军中起点相对就比较低,到了曹丕在位的中后期,夏侯霸才升任偏将军,这在军中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宗室子弟了。
曹叡在位时期,夏侯霸在与蜀汉交战的西线效力,被曹真任命为先锋,与汉军交战。夏侯霸真正在魏军中开始受到重用,还是依靠与曹爽的亲近关系,夏侯霸被任命为讨蜀护军、右将军,在堂侄夏侯玄麾下听用,曹爽被杀后,夏侯霸投奔蜀汉。
大司马曹休之子曹肇,临时变卦的托孤曹休很早就跟随曹 *** 一起南征北战,被称为“千里驹”,曹休的军事才能很受曹 *** 的认可,汉中之战中,曹休跟随曹洪、曹真一起镇守雍凉,抵御张飞、马超,曹 *** 亲自对曹休说,表面上曹洪是主将,但是让曹休负责军队的指挥。
面对蜀汉名将张飞,曹休识破其计谋,对张飞布置的疑兵置之不理,将用兵的重点放在下辩,大败吴兰,迫使张飞、马超撤军,放弃了进攻武都的意图。
曹丕继位建立曹魏后,不久夏侯惇去世,曹休接任为征东将军,镇守曹魏的东线,防御东吴的进攻,曹休多次击退吴军的北犯,曹丕去世后,曹休成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晋位大司马,成为曹魏的更高军事统帅。
公元228年,曹休在石亭之战中,中陆逊诱敌之计,魏军大败,曹休羞愧交加,不久背上毒疮发作去世,其子曹肇继承爵位,曹肇容貌俊美,有当世之才度,深受魏明帝曹叡的宠信,官至散骑常侍、屯骑校尉。
曹叡临终之前,原本想将身后事托付给燕王曹宇、曹肇、秦朗、夏侯献、曹爽,但是因为曹宇推辞不受,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与曹肇、秦朗有怨,劝曹叡任命曹爽为大将军,以司马懿为太尉托孤辅政,曹叡听取刘放和孙资的建议,罢免了曹肇、秦朗等人,以曹爽和司马懿为辅政大臣。
燕王曹宇的推辞,与刘放、孙资的从中作梗,成就了曹爽魏明帝曹叡托孤的时候,大将军之位能够落到曹爽头上,更多的朝堂上一帮聪明人在争斗,最后落到了一个默默无闻、唯唯诺诺的老实人头上,有点类似于民 *** 阀混战,吴佩孚辛辛苦苦半天,最后老大被文盲曹锟当了。
曹叡病危的时候,首选的大将军是燕王曹宇,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托付身后事,这项任命延续了曹叡重用宗室的风格,五人全是诸曹夏侯宗室成员,秦朗的母亲就是那位关羽向曹 *** 求取,被曹 *** 截胡的美女。
但是这项任命出现了两个变故,一个身为曹叡叔父的曹宇,推辞大将军的职位,曹叡召见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商议,二人异口同声说曹宇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才推辞,曹叡可能是病糊涂了,真就相信了。
曹宇与曹叡虽说叔侄,但年龄相差不大,连个从小关系就不错,曹宇被曹叡召回朝中已经很多年了,很多朝中大事,曹叡都会找曹宇等人商量,曹宇的才能曹叡又怎么不会不清楚呢,及时说曹宇能力一般,但比起曹爽这种脑残要强不少吧。
曹宇推辞的理由,其实非常复杂,一来他非常清楚曹丕对待他们兄弟手段,怕曹叡也像他老爹一样,给他来这一出。其次,曹宇性情恭顺温和,推辞有文人不热衷于权势的洒脱风骨,这种风气在东汉时期就有,另有可能就是性格原因不想担任大将军,从旁辅助才合适。
但是曹宇的推辞被过分解读,认为能力不行,就太冤枉了,第二个变故是夏侯献、曹肇、秦朗等人与刘放、孙资的矛盾,二人受曹叡重用,在朝中长久掌握权力,被夏侯献、曹肇这些心有抱负,想要一展拳脚的三代子弟记恨、敌对。
执掌中书的刘放、孙资二人,担心曹宇成为大司马后,夏侯献、曹肇等人掌权,对自己进行清算,因此极力离间几人与曹叡的关系,最终在曹叡询问谁可以成为大将军时,推荐了在曹叡近前的曹爽,卖对方一个人情,保住自己的地位,又把司马懿拉进来,而生性谨慎、唯唯诺诺的曹爽成了最后的大将军,妥妥的坑了曹魏一把。
刘放、孙资说到底,还是士族的代表,自然是要从士族和自己的利益来考虑,他们才不在乎掌权的曹魏宗室有什么能力,曹叡托孤时,曹爽的表现渣得一逼,满头大汗,口不能言,搞得曹叡都怀疑他行不行,都打算变卦了,又被刘放二人一劝说同意了,将曹宇、夏侯献、曹肇赶出宫去,也把曹魏的将来赶走了。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否优于诸葛亮的先攻占陇右?
引言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和诸葛亮的“先攻陇右”究竟谁更略胜一筹,需要进行多方面深度剖析,诸葛亮当真没想到出兵子午谷吗?还是说背后另有原因,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
“子午谷奇谋”的背景在说原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子午谷奇谋”有一个背景就是,诸葛亮和魏延军事策略分歧,魏延子午谷奇谋的提出发生在诸葛亮 *** 次北伐战争。
且看图中所示:魏延认为他可以从汉中出发经子午谷直达长安。他请求诸葛亮给他一万人马,其中选出五千精兵作为主力,剩下五千用于运送粮食。从子午谷到长安最快可以十天到达,长安的守军是曹 *** 的女婿夏侯楙,此人整天游手好闲,缺少军事才能,魏延就依此认为,他能够出奇制胜拿下长安城。
但,诸葛亮没有采纳,他也没有给出魏延拒绝的理由,到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留下的种种痕迹可以推测出诸葛亮不采纳“子午谷奇谋”的原因。
诸葛亮没有采纳“出兵子午谷”的原因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意见,让很多历史学家和魏延本人一度认为诸葛亮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
谓亮为怯,叹恨几才,用之不尽。
——《三国志》魏延传
魏延认为诸葛亮耽误了他的才能,感叹他怀才不遇。但是,答主认为,胆小怕事并不是诸葛亮不采取“子午谷奇谋”的原因。而真正背后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原因一:魏国非速亡之国
魏延能想到的,作为军师的诸葛亮又怎么会看不出来,恐怕子午谷的路线已经被诸葛亮反复推敲多遍而否定了。魏延等人都只会简单的考虑军事,而不能从政治层面分析“子午谷谋略”的成功几率。
诸葛亮考虑的是这几个方面,首先,曹 *** 并非暴君,而且曹丕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利国利民的措施,具有民心。其次,曹魏手下很多名臣帅才,司马懿父子坐镇前线,又有郭淮、张郃等名将。走子午谷出奇制胜的想法太过于冒险,而且失败的几率很大。
原因二:蜀地并非是好的北伐起点
我们都了解,蜀国所在的位置是四川盆地,四周崇山峻岭,易守难攻,中间是成都平原,一片沃土、四季常青。所以这个地方可以用来避险守成,难以进取北上。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自从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刘备集团就等于被关进了蜀地,虽然可以自保,但却很难出兵进取,其实这也与诸葛亮《隆中对》的北伐政策不符合,荆州的丢失让蜀国全然出于被动。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隆中对》
这是一开始刘备三顾茅庐时候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所以说荆州的丢失全然打破了诸葛亮的北伐路线,所谓的子午谷奇谋跟从荆州北上的战略格局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原因三:子午谷北上过于冒险
关羽被吴国杀害,刘备率领大军约五万人马向东浩浩荡荡就要找孙权集团报仇,由于他缺乏谋略,中了吴国将领陆逊的计谋,被火烧连营七百里,几乎全军覆没,严重损害了蜀国的军事力量,最后还在白帝城丢掉了性命。
刘备的这一折腾,留给诸葛亮一堆烂摊子,所以对于诸葛亮来说他考虑的是整个全局,他要非常谨慎的作用蜀国仅剩的十万大军,他不能够在战场上用将士们的性命开玩笑,不能用所谓的没有保证的子午谷奇谋丢掉蜀国仅剩的一线生机,所以他选择谨慎。
诸葛亮的攻打陇右在当时是更优抉择在诸葛亮清楚了以上三个原因之后,在他心里是非常清楚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可是既然知道不能成功,为何还要北伐呢?我们从三国的历史可以看出,自从曹 *** 赤壁失败以后,就几乎没有向南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争,一直是蜀国在不断的向北方进攻魏国。诸葛亮究竟在思考什么,为何在明知失败情况下还要不断打仗?
原因一:稳定蜀国内部,必须进行北伐
诸葛亮在《出师表》提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提到的危急存亡之秋,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于蜀国内部的 *** 之间的内斗,所以为了团结内部,稳定统治,诸葛亮只能发动北伐战争,以此来让蜀国大小官员能够万众一心团结起来。
原因二:不北伐要灭亡,北伐还有一线生机
《后出师表》:“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熟与伐之”。
不北伐,蜀汉王朝是要亡的,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孤注一掷的进行北伐,可能进行北伐的过程中能够抓住一个偶然的机会,还能带给蜀国一线生机……
这也就是诸葛亮为何一次又一次的进行北伐,一次又一次小心谨慎进行战斗的原因。
总结在诸葛亮看来,北伐是注定要失败的,他之所以这样的小心谨慎只是想在众多的战斗过程当寻找到蜀国的一线生机,我们从他六出祁山的路线就可以看出,他急欲减少来自其他方面的威胁,可以说是步步为营、如履薄冰,真的是为蜀国殚精竭虑。
然而,这些心里话他不能和魏延、姜维他们说出来,王夫之也曾有过记载:
公盖有不得已焉者,特未可一一与魏延辈语也。——《读通鉴论》
也就是说,诸葛亮又怎么会不知道子午谷进兵,之所以选择相对保守的路线,是为了更长远的考虑,魏延他们是很难考虑的这一层的。
全文完结。
————————————————————————
文/@大帅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