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巳申恃势之刑还是无恩之刑五代十国吴国为何改国号为唐
寅巳申恃势之刑还是无恩之刑,五代十国吴国为何改国号为唐?
虽然说吴、唐这两个国号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毕竟三国之东吴、盛世之大唐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是五代十国里面的吴跟唐,恐怕我们更熟悉的只有南唐后主李煜了。
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指的是位于盛唐与北宋这段大*** 时期存在的五个更替的朝代和十个 *** 的国家。
五代也即是指定都于北方中原地区的五个更替的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最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了后代,建立了北宋。
十国则是指那段时间先后出现的十个割据国家,即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
南吴兴衰所谓的吴国号改为唐指的即是南吴和南唐之间的更替,不过中间还曾经叫过一段时间的齐国。
南吴的老大名叫杨行密,号称“十国 *** 人”,原为大唐朝庐州刺史,后进封吴王,在南方阻止朱温南侵,逐渐在江淮一带站稳脚跟,奠定了吴国的基础。只可惜,他死了以后,吴国的大权便一步步地转移到了他手下右牙指挥使徐温和左牙指挥使张颢的手里了。
公元905年,杨行密死,传位给长子杨渥。这个杨渥不但生性好玩乐,而且还不断欺压旧臣,自然引起了旧臣元勋的不满。于是,907年,徐温便和张颢合力发动政变,将杨渥架空,随后又将杨渥*** ,迎其二弟杨隆演即位。
杨隆演虽然做了南吴的君主,可是大权却依旧在徐温、张颢的手里。没多过久,徐温、张颢不和,徐温又派心腹刺杀了张颢。张颢一死,徐温独掌大权,杨隆演一直生活在这种欺压与恐惧之中。
公元920年,不堪忍受的杨隆演终于忧郁而死,终年24岁。徐温又将他的四弟杨溥抬上了吴主的位置。
南唐代吴公元927年,杨溥即皇帝位,这原本应该是一件开心的事,但是却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已。虽然没过多久,徐温也死了,但是南吴的权力却仍旧在徐温的养子徐知诰的手里,徐知诰也一步步变为了齐王。
公元937年,徐知诰接受杨溥的禅让,顺利接过皇帝位,建立齐国。
可是,仅仅两年以后,徐知诰突然宣布,原来他并不姓徐,只是随其养父才姓李,名知诰,他的原名叫李昪[biàn],是大唐朝第十一任皇帝唐宪宗李纯第八子李恪的四世孙。因此他改回原名,并改国号为大唐,为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立庙,追尊其父祖四代为皇帝,而改奉徐温为义祖。
吴就这样国号变成了唐。
后记李昪[biàn]治下的百姓倒是非常幸福的,虽然处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但是李昪一直坚持认为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不应对外宣战。即便周边的吴越国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他也仍旧固守旧地,并派去慰问团去吴越送温暖。
公元943年,李昪去世,谥号唐烈祖,其长子李璟即位,虽然在李璟治下,南唐国土曾经达到了颠峰,但是却终究败于后周之手,国力反而不如从前。公元961年,李璟去世,南唐国终于交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的手里。
15年后,公元976年正月,著名词人李煜被押解至北宋京师,成为 *** 之君。北宋君主赵光义送了他一个非常屈辱的封号——违命侯。两年后,李煜去世,留下的更多的却是他那些艺术造诣颇高的文学作品。
历史上北魏时期真的有立子杀母的制度吗?
北魏时期,确有“立子杀母”制度,下面本文对于这一制度给予答复。
古代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确立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立子杀母”制度的推行,显得尤为奇特,这与传统“母以子贵”的儒家文化相背离。
自从秦统一中国之后,废除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然而,皇权依然受到一曰文臣武将、二曰外戚、三曰宦官等势力的影响。
“立子杀母”制度,正是为解决外戚干政而采取的一种奇特的制度。外戚干政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如西汉时期“吕后干政”、“窦太后干政”事件,这两起事件直接影响着汉武帝立子杀母制度的执行,而后这一制度被北魏皇帝纷纷效仿。
立子杀母制度的起源说起北魏“立子杀母”制度,不得不提及汉武帝,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历经汉朝开国以来两次外戚干政事件,分别为“吕后擅权”和“窦太后专权”。
其中,吕后干政,几乎使汉朝倾覆,汉武帝晚年又受“巫蛊事件”影响,疑心较重,所立太子刘据在此事件被废,而选择下一任太子之时,小儿子刘弗陵胜出,而太子刘弗陵年仅八岁,太子之母赵钩弋时值二十三岁,存在干政的可能性。
因此,汉武帝试图通过“立子杀母”制度来防止外戚干政的隐患。
中国儒家文化讲究以孝治国,因此,汉武帝杀赵钩弋夫人,实际上是不得人心的。质疑声音不断,汉武帝为质疑者的解释为:
“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 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立子杀母制度的确立西汉虽然出现“立子杀母”制度,但在历史上仅做为个例存在,直到南北朝北魏时期,汉武帝“立子杀母”制度的特例,被北魏皇帝们奉为预防外戚干政事件的圣经,一位位太子之母因儿富贵而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公元386年,拓跋硅建立北魏政权,国势发展迅速,形成了至高无上的皇权,拓跋珪虽为鲜卑族,但受到中原文化的同化,皇权依然受到外戚势力的威胁。因此,皇位交接问题直接摆在道武帝拓跋硅面前,如何解决外戚干政成为拓跋珪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回顾千年历史,历朝历代都有皇权与外戚斗 争的画面,而且不能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经验,经过长期酝酿,道武帝拓跋最终成了汉武帝立子杀母制度的铁杆粉丝。
皇权隔代交接时,首开北魏“立子杀母”先河,赐死了太子之母刘贵人。
刘贵人出身名门家族、知书达理,深得拓跋珪宠爱,其人没有显示出任何的政治野心。即使这样,拓跋珪还是借口将其杀害,以防专权。
面对太子的质疑,拓跋珪解释道:
“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干预国政,使外家人为乱。汝当续统,故吾愿同汉武,为长久之计”。
拓跋珪的子孙们纷纷继承了这一制度,成为北魏时期的一个国策。
立子杀母制度的废除“立子杀母”虽然有效解决了外戚干政问题,但实际上是不得人心的,由于政治的威逼,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被摧残。
这一制度直到北魏第八位皇帝元恪出现,才将其废除。元恪信佛,在巨大的争议中,采取种种措施保护太子之母胡充华,终结了立子杀母制度,此后,历朝历代再也没有统治者实行此制度。
不过倍受讽刺的是受元恪保护的嫔妃胡充华,也就是后来的胡太后结党营私,掌握了北魏政权,先后铲除了其他两位皇后,害死了亲生儿子元诩。元恪终结了“立子杀母”制度,却也给北魏朝招致了一场灾难。
结语“立子杀母”制度虽然适应了古代封建王朝*** 的需要,但本质上讲是一种严酷的藐视人权的制度,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向背离,不符合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仅在北魏一朝实行了近百年,后历朝历代均未沿用,终究成为一种历史。
面对一个有钱的女孩和一个漂亮的女孩?
一个女孩很漂亮,一个女孩很有钱,竟然要我在这两个当中选择一个做老婆,是天上掉的馅饼吗?我真幸运,那我得好好的思考一番。
首先,我得假装这两个女孩都很爱我,就好比某相亲节目上,为我留灯到最后的两位佳丽,而且我没有设定特别的心动女生。不是还有一个环节是双方互动提问吗,我得抓住这个机会,好好的了解一下她们的智商和人品,性情与性格,脾气与秉性,知识与能力……哎呀,要了解的太多了。好吧,就算以上这些方面,两个人都相差不大,那么我们进入下一步的筛选。
因为我自己很有钱,所以我选择漂亮的。如果我经济状况一般,那么我选漂亮的她必须会过日子,虚荣心可以有一点,但是不能太强烈,不要有公主病。如果我只是个穷光蛋,那么没办法,我只能找那个有钱的,卖身投靠,这就是,贫穷,会扭曲人的心性。
然而现实生活当中,是不可能这样的。因为也不可能有哪个女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人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还要考虑时间,地点,环境,人品学识,生活习惯,职业素养,兴趣爱好,等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以上想象,只不过让自己意*** 一下,读者朋友开心一下。而已。
祝大家,都能找到一个既漂亮(帅气)又有钱的女孩(男孩)做老婆(老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在清平乐中郭皇后为何被宋仁宗废了?
从前大娘娘选她压得住的儿媳,如今朝臣选天下人的*** !
这是郭后被废,朝臣推选曹氏为后时,官家心中所想,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郭氏出身代北名门望族,太后刘娥作主为后,也算政治联姻,郭氏实非官家所喜,况且郭氏蠢笨异常,骄横跋扈,更增官家所厌。
《清平乐》剧中,特意给出了几段郭氏蠢笨的戏份。
郭氏端着自制酿梅子来拍大娘*** 马屁:
郭氏:这些酿梅子还有这些点心馅料,可都是用上好的药材精心酿制过的,能生津、化痰、润肺、止渴,官家特别喜欢,官家说这是他小时候最喜欢的味道。先帝龙驭上宾之后,这宫里虽说也有一些果子蜜饯方糕酥饼,可味道却都不对。官家命臣妾特意给大娘娘送些来,让大娘娘品品这味道像不像当初李娘子做的味道。大娘娘:李娘子?郭氏:就是大娘娘身边的那位李娘子,官家还说李娘子陪守皇陵后,这宫里便没这份味道,臣妾想这李娘子虽不在宫中,可这方子不难找,赶紧找老内人查寻,得知李娘子的手艺是在宫外一家铺子里学会的,便让人寻了来,臣妾按这方子做了出来,官家说这熟悉的 味道又回到宫里来了!大娘娘:这味道又回到宫里来了?什么味道啊?郭氏:就是李娘子做的蜜饯梅子的味道啊,大娘娘,快尝尝吧!大娘娘端起碟子,看见刻着:三春晖。郭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臣妾特意让人刻在这碟子上的,因为官家品尝这梅子的时候顺口吟了这两句诗,臣妾心想,想必是这梅子的味道让官家想起小时候大娘娘对他的宠爱……官家并非大娘娘亲生,生母李娘子。官家借郭氏之口,通过酿梅子传递自己思母心声。郭氏蠢货还把“三春晖”刻在碟子上,句句都扎大娘*** 心。大娘娘修养好,城府深,不动声色地应几句。
跟随太后多年的内侍稷臣,听不下去,借着骂小黄门打断郭氏的谍谍不休:蠢货,没有邀功讨宠的脑子,不想活了,*** 牢牢缝*** 的嘴巴!
还有一段是郭氏向太后哭诉官家不喜欢她。
郭氏:官家不肯见我已足足半月有余,我这个中宫娘娘连官家的面都见不着。从前虽说冷淡,好歹还以礼相待,可如今尚氏、杨氏、孙氏那几个狐媚子,日日换着花样魅惑官家,她们瞧官家那样,越发对我不敬了,今日在御花园孙氏居然不向我请安。大娘娘,她们在私下传,说当初官家冷落我是大娘娘逼他娶了本宫,后来官家越发对我厌恶,是因为官家知道大娘娘……大娘娘打断了她愚蠢的话语:厌恶什么?厌恶本宫?没错,两年前是我迫他娶了你。如今你跑到我这儿来告诉我,你的夫君不爱你,不敬你,你是在抱怨我不该迫他娶你?还是想告诉我,我儿不孝啊?是想求我让陛下下旨废后,还是想挑唆我们*** 相残呢?
郭氏吓得跪下哭道:臣妾不敢,臣妾不敢!
大娘娘接着说:我能给你中宫之位,却给不了你中宫之尊。你想接近官家却又无才无智,又不贤不顺,我又能如何呢?
大娘娘虽然说的尖刻,但却是金玉良言,如果郭氏能听进去,好好修德,以后也不致被废。可惜,郭氏太笨,还继续哭诉:臣妾难受,憋屈。
大娘娘:这世上没有谁能日日开心,谁没有愤懑难制?欲得他人之惧,先有慑人之能,欲得他人之敬,先有服人之德!
大娘娘把正在看的一本《论语》递给她说:读书未必能治国,助你修身静心吧!
唉,这书不知郭氏可曾翻了一下,修身静心更不用说了,大娘娘去世不久,就在御花园与两位美人撕打,把赶来相劝的官家脖子抓了一道血口子。
官家这次不想废后都难,言官自会上书。郭氏被废后,群臣推选开国大将曹彬孙女曹丹姝为后,曹氏熟读经史,贤良淑德。却因韩琦的一句:曹氏貌丑。让官家在大婚之夜,逃避洞房。
半世疏离,一世知己,与你相守朱门里。
赵德言是不是唐廷故意派去搅和突厥人的?
赵德言是隋末唐初之人。他之所以选择去突厥发展事业,是因为当时中原内乱,就是隋朝集团刚倒闭的那几年。他在这个战乱的年代,想找个事做都没有。想给那些军阀势力做军事参谋吧,自己又没有那个能耐,别人都看不上他。思来想去,得,就去突厥吧!听说哪儿的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凭我肚里的这一点儿墨水,应付他们足以。闹不好弄个大官做做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呢!这么一想,他就有点儿动心了。
于是,打定主意后,他就去了突厥发展他伟大的事业了。至于他是唐廷故意派去搅和突厥人的,我觉得这纯属无稽之谈。这时候的唐王朝刚刚建立还没有多久呢,还有很多割据势力没有被打败,彻底消灭掉。突厥再怎么烦人,相比于其它的势力,他的威胁算小得了。再说了,谁的脑袋瓜子这么聪明能想到这一招呢?那他真是神仙了。所以,他去突厥纯属为了生活能过得更好而已,千万不要把唐廷想得这么阴险。
虽然说他不是唐廷故意派去给突厥捣乱的,但是他却间接地帮助了唐王朝瓦解了突厥的势力。这是为何呢?
颉利可汗与赵德言颉利可汗:为人言而无信,喜欢打仗。人不太聪敏,属于傻大憨粗型。对赵德言的话言听计从。
赵德言:读过几年的书,有点儿文化,组织能力还行。但是没有大才,为人不知变通,非常古板,不知活学活用。
这两个人组合在一起简直是绝配。给一个人老喜欢打仗,搞得所有子民都累的慌,另一个人呢,又不知道根据这里的实际情况因地施政。这下好嘛!把个突厥弄得是乌烟瘴气,民不聊生。这样的话,突厥不亡才怪。
而他们这样做的后果主要有三点:
①赵德言建议加强中央集权制。*** 了原来游牧民族原有的部落联盟制,而各部落之人因为早已习惯了自由自在,逐水而居的生活,非常不适应这样的政策。
而且,他们也不会玩经济游戏。他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更是让诸部落无所适从,不知所谓。造成许多部落社会矛盾尖锐,对其非常不满。
②连年的战争使突厥百姓们苦不堪言,各个部落也是不想再打仗了,只想过平静安宁的太平日子。因此对颉利可汗心生不满,只是没说而已。
③繁重的苛捐杂税。由于连年征兵,再加上天灾的肆虐,突厥各部日子都不好过。但是该交的税还得交。各部落也是心生怨恨,因此也渐渐离心离德。
④信任外族胡人商人,疏远突厥贵族。造成部下离心,兵力渐弱。
果不其然,大家在不堪重负之下,纷纷*** 。颉利可汗在众叛亲离之下只得跑去他侄子突利可汗那儿去了。但是,谁知道他侄子早就投靠唐王朝了。于是他就被绑去长安,听候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发落了。
到了长安,李世民也不杀他。先是数落一番他的罪过,让他知错就改。然后又给他封了大官,并且把他老婆孩子都给接到长安来住了。李世民不愧是明君圣主,像他这样经常*** 扰唐朝边境的人都不杀,还给他封官进爵。其广阔的胸襟,海量的气度真是令人折服万分啊!确实当得起“天可汗”三字。
赵德言跑去哪儿了呢?这家伙也真是做人不行,他把搭档颉利可汗给坑了后,眼看见突厥的发展越来越差,他就偷偷得跑路了(回老家了)。只能说颉利可汗遇人不淑了。自己原来靠劫掠唐的边境或者一下又和唐言和,他们又赐点儿东西给自己,循环往复的这样干,生活还过得挺滋润的。结果听赵德言的话,搞啥政治改革,把突厥都给改没了。他也是够悲催的。
赵德言虽说搞政治不行,把突厥给治理得不成样子。但是,没有他的“努力”,突厥也没有那么快解体,唐朝也没有那么快解决这个心腹大患。所以, 对于唐王朝来说,他还是有功之臣的。虽说这人不是唐廷故意安排的,但是确为唐王朝解决突厥问题出了大力,真应了那句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