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柱取象为什么不用其他九个呢
四柱取象,为什么不用其他九个呢?
传统口语中,问询别人的岁数都有专用敬语,比如贵庚、芳龄、高寿之类的。
贵庚之中的“庚”,乃是天干之一。
所谓天干,就是古人用来计时的十个符号,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与天干相对照的,就是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通常我们觉得“贵庚”的意思,就是在询问对方多少岁,所以也有人想当然的觉得“庚”就是“岁”的意思,然而,这其实是不对的。
在公历引入推行之前,我们传统使用的礼法叫做“夏历”,据说是从上古三朝时期就已制定并且推行的历法,因此称作为“夏历”。
日历出现前的人,当然也是需要计算时间日子的,而早期的人们计算日子,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这里的“干”与“支”,可以理解为树木的主干与枝干。
过去的人将日出日落这一天,称作是时间的主干,也就是天干,而日子也需要进行区分,人们就发明出了地支。
今天是甲日,明天是乙日,后天是丙日,以此类推,十天之后重来一遍。
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进行搭配,周而复始,最终六十次作为一个周期,从 *** 个甲子年到下一个甲子年之间,中间隔着六十年。
像是庚子年,甲午年,辛丑年,这些都是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年份,而这些称呼都是按照传统历法进行称定的。
古代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其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为这种古老的纪时 *** 需要周而复始进行轮回,所以不少事件出现的具体时间,后来容易混淆。
贵庚,这个词汇的由来,其实与古代的天干地支计时法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早期的“庚”日其实就是休息的日子。
上古时代,施行的就是部落贵族管理约束庶民与奴隶的模式,按照当时的计时法,人们平时需要工作,而在“庚”日进行休息。
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日,这十天是一个周期,在第七天庚日休息,所以古人将这十天称作“一庚”,每十天休息一次。
最早的几庚,说的就是几个十天,庚逐渐就变成了时间的计量单位,与现在的星期类似,而在纪年法上,也由此引申,所以逐渐将“贵庚”作为了询问多少年的说法。
按照阴阳五行的传统文化,天干地支之间,其实也对应着不同的文化属性,天干之中前五个属于阳,后五个属于阴。
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按照这个规律,甲木为“雷”、乙木为“风”、“丙火”为日,诸如此类。
而庚金为月,在天干之中,庚对应的是月,古代月亮称作太阴,传统历法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因此传统历法将“庚月”用于表述时间。
在古代的时候,若询问别人的年龄,就是在询问别人的“庚”,而“贵”是一种出于礼貌的前缀而已,通常贵庚这个词,都是用于问询年长者的。
从四柱中如何预测身体各种病灾?
说一下我个人的心得,供参考。这要先把天干地支的五行生克关系记熟,还要背熟五行相对的五脏,又要理解墓的用法。如果这几点都能做到了,就要结合所行大运和流年来综合分析了,这一块学要实践加个人领会了。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我。
我想学算卦和看相怎么学?
算命有很多方式,四柱八字,紫薇斗数、梅花易数等等。
如果真喜欢的话,建议你先看绍伟华先生的《四柱基础》,然后再看《子平真诠》、《滴天髓》
绍的书,让你先掌握阴阳五行和象,后两本都是古书,看了能懂格局,更上一层楼,如果最后能再接触点盲派的取象,那就基本可以出来玩了。
本人觉得命理学是集逻辑、统计、古汉语、数学等于一体的博大精深的学科,另外还学要学习者有很高的悟性和想象联想能力!
别学了,算命是造业,你懂了命理之后,只会更痛苦,懵懂大吉利!
大家对算命有什么见解?
说个故事。
去年,我们几个朋友到安徽的天堂寨去玩。导游很健谈,在路上他说前面有个老头很能讲,专门给人算命的,据说比较灵。后来,他话锋一转,又说:如果他确实能掐会算,前几年多买几套房子也就早发得了。我们走了不远,果然看到一个老头,死皮赖脸的缠着游客要给人算命。我给他十块钱才得以脱身。
人的命运,哪是谁就能算出来的呢?
要是能算出怎样升官发财,这样好的事,算命先生为什么不给自己或者亲朋好友们先安排呢?
算命先生大多是善于观颜察色的人,他也懂得一些心理学知识。他通过观察人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神情气质等等方面,可以对被观察者的一些情况作出大致的判断,再加上说些模棱两可的话语,也能蒙到一些人。
我经常劝我的家人和朋友不要去算命。因为,算命先生多是故弄玄虚,先说些你可能哪里不好的消息,然后又摆出得道高人的样子,帮你指点迷津。你很可能情绪受到他的诱导,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迷迷惑惑的。精力不集中,迟早会在哪个地方出点纰漏。
命由自己不由天。
人的命运哪能由个神神叨叨的算命先生来摆布呢?
中医学中取象比类?
一、取象比类的内涵与特征 (一)取象比类的内涵 所谓取象比类,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 *** ,又称为“意象”思维 *** 。
具体地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 *** 。
取“象”是为了归类或比类,即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
取象的范围不是局限于具体事物的物象、事象,而是在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的前提下可以无限地类推、类比。
中华民族的意象思维在古代得到特别的发展而早熟,《周易·系辞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象”字有三重涵义:一指事物可以感知的现象,包括肉眼可以看见的物象和虽肉眼无法看见但可以感知的物象;
二指摹拟的象征性符号,如卦象、爻象;
三指取象、象征,为动词意。“意”是“象”所象征的事物蕴涵的特性和规律。
《易传·系辞传》说:“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庄子·天道》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所谓“意象”就是经过人为抽象、体悟而提炼出来的带有感性形象的概念或意义符号。
就“象”与“意”的关系而言,意为象之本,象为意之用;象从意,意主象。意象思维的含义在于:一方面它通过形象性的概念与符号去理解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另一方面它又通过带有直观性的类比推理形式去把握和认识对象世界的联系。
传统哲学的意象思维渗透到《内经》中,成为中医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取象比类的特征 取象比类思维方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注重整体、类比 《内经》不但将人本身各部分之间看成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
在“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的思维指导下,采用类比、类推的 *** ,将人体各部分与外界各事物融为一体。
对人体各部分不作个体的、深入的分析,对人与外界事物为什么“合一”、怎样“合一”不进行具体的分析,只重视在“象”的模型范式上的归类“合一”。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也体现这一特点。
2.注重动态、功能 《内经》类比之“象”是动态、功能之“象”。《内经》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非有实体结构。
《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已从“日月”的实体意义抽象为动态范畴,是泛指,指事物的共性,而不是指具体事物的形体。
《内经》“脏象”注重脏腑之“象”,不是指生理解剖意义上的实体结构,而是指功能相同、时空节律形态具有同步性、全息性和一组动态结构。
3.注重直觉、体悟 《内经》取象比类体现了直觉体悟的认知 *** 。
由取象比类所建立的脏象、经络学说主要是通过直觉体悟感知的。
脏腑的生理结构与人体实际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说明不是由实证 *** 得出的。
经络主要是体悟循经感传之“象”的产物。
《内经》在诊断、辨证上更体现了这一特点。
望闻问切四诊是一套由表知里的诊断 *** ,通过对脏器经络的功能性变化之“象”的感知,把握疾病发生病因、病变机理。 二、取象比类 *** 的运用 取象比类思维 *** 在《内经》中有广泛的运用。 1、运用取象比类法建构藏象理论 藏象学说是《内经》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藏象理论的形成,《素问·五脏生成论》提出“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的原则,王冰注释:“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张介宾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类经·藏象类》)根据五行之象,《素问·金匮真言论》从直观经验入手,按照功能行为的相同或相似归为同类的原则,将自然界和人体分为五类,然后发掘出蕴涵于“象”中的深层的藏象理论。首先,以五行之象类推五脏的功能作用。如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其次,以五行之象类推五脏外合体窍、通于天气的理论。将人体脏腑、器官、生理部位和情志活动与外界的声音、颜色、季节、气候、方位、味道等分门别类地归属在一起。如心脏,其基本功能是 *** 明,主血脉,宇宙万物中的赤色、徵音、火、夏、热、南方、苦味等均可归属于心。 2、运用取象比类法认识疾病的状态和表现 中医重“证”不重“病”。将各种病症表现归结为“证”。如眩晕欲扑、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善动的风相同,故可归为“风证”。又如,中医从体表五色和不同器官组织的改变所归属的五行,以诊断五脏的疾病。如“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 *** ,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3.运用取数比类法说明生理病理现象 《内经》所取之“数”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象”,它并不偏向于定量,而是偏向于定性。取数比类是以易数表示“象”的意义,并通过易数推演事物变化规律的 *** 。易数主要有卦爻数、干支数、五行生成数(即后世所谓的“河图数”)和九宫数(即后世所谓的“洛书数”)。《素问·金匮真言论》用依五行生成数图中的成数五、六、七、八、九配五脏的肝、心、脾、肺、肾,肝木成数为八,心火成数为七,脾土成数为五(十),肺金成数为九,肾水成数为六,说明“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的整体联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以“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及数的生克胜复之理阐释五运六气的常变规律。《素问》运气七篇用的是干支之数,通过取数比类推测六十年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人体疾病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人体发育与 *** 基数的女七男八,即阴阳进退之数。此外,《内经》中“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三”阴“三”阳、“五”运“六”气、“五”轮“八”廓、“六” *** “七”情、“三”部“九”候、“八”纲辨证、“八”法、“四”气“五”味、“五”腧穴、“八”会穴,等等,均是运数思维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取象比类作为人类把握对象世界的一种方式,历来就具有很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和科学价值。通过类比,可以启迪人的思维,帮助人们打开想象的翅膀,由此推彼,触类旁通,去认识和发现新的事物。医家们在医学实践中运用这一思维 *** ,发明了不少新的诊疗 *** 。但是,取象比类这一思维 *** 的缺陷也很明显,那就是过于注重事物或现象的共性、共同点和相似点,忽视了不同事物的特性和不同点。如果所推导出的属性恰好是它们的不同点,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必然是错误的。 张其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内经学》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