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测算命-薄姬和刘恒如何逃过吕后魔爪
苏州测算命,薄姬和刘恒如何逃过吕后魔爪?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纠正一下很多人存在的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吕后对汉高祖刘邦的儿子们大开杀戒的问题。提问者言及薄姬和刘恒如何逃过吕后的魔爪?似乎吕后就是一个食人恶魔,非要将汉高祖的儿子斩尽杀绝才肯罢休!可实际上呢?汉高祖八个儿子,只有两个死于吕后之手……
赵隐王刘如意汉高祖八个儿子中,只有这两位赵王死于吕后之手。赵隐王刘如意就不去多说了,他是汉高祖所有庶出的儿子之中唯一与吕后的亲生儿子汉惠帝刘盈发生过正面利益冲突的!当年的易储风波,汉高祖差点儿就废掉了吕后的儿子刘盈而改立这位刘如意为储。在汉惠帝即位、吕后权倾天下之后,自然不会有刘如意 *** 什么好果子吃,刘如意被吕后毒死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没什么了奇怪的。
赵幽王刘友赵幽王刘友是怎么死的呢?被吕后幽禁之后活活给饿死的!吕后跟刘友有多大仇怨,非要饿死他?说到底,刘友是自己找死,与人无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根本不安分。不管是停留在口头、还是已经付诸行动了,谋反之心刘友肯定是有的!可刘友或许忘了,他的王后是吕家的人,结局可想而知。这位吕姓赵王后直接把刘友企图谋反之事捅到了吕后那里,刘友随即被逮捕、幽禁,后来被吕后活活饿死在幽禁之地。无论是已经有谋反行为或者企图谋反,刘友的行为已然威胁到了吕后及其子汉惠帝的地位。更何况,历朝历代谋反罪都是十恶不赦的重罪,而且定案只看动机、不需要有确实行为!所以说,刘友纯属是自己作死。至于被饿死,或许有人认为是吕后残忍,可本人却认为恰恰相反,这是为了给刘友留一个全尸,已经算是“阿弥陀佛”之举了,饿死总比挨一刀或者吊死要死得体面一些吧?
赵恭王刘恢很多人把赵恭王刘恢的死也算到了吕后头上,其实吕后有些冤了。不可否认,刘恢是因为自己的吕姓王后毒死了爱妾,伤心过度、殉情自尽的。可吕后手再长,恐怕也伸不到人家两口子床头去吧?很显然,刘恢的死虽然与吕家人有关,却不是吕后所为。吕后表示:这个锅我不背!
燕灵王刘建从这个谥号也能看得出,汉高祖的这个儿子恐怕也不是什么正经人。因为“无公害”,吕后也确实没拿这个最小的庶子当道菜!史籍记载,刘建是正常死亡,与吕后无关。但是史籍也记载了另外一件事,刘建去世后,吕后为了将燕国除名,命人杀掉了刘建唯一的儿子。可见,吕后与刘建的关系似乎也并不是太和谐,但吕后没有杀刘建却是事实。
淮南厉王刘长汉高祖这个儿子的死和吕后就更加没有任何关系了,他是被四哥汉文帝刘恒给“逼”死的!彼时吕后已经作古,显然不可能从棺材里爬出来 *** 。顺带说一句,因为生母早亡,刘长实际上是吕后一手带大的。换言之,吕后不仅是刘长的嫡母,还是养母!丈夫跟别的女人生的儿子,吕后却当亲儿子一样将他养大了,仅此一点足以说明吕后不是冷血之人。说白了,她杀的都是威胁到自己的权势和儿子汉惠帝地位的人。
齐悼惠王刘肥说起对汉惠帝的威胁,汉高祖所谓儿子之中,恐怕没有谁比齐悼惠王刘肥的威胁更大了!作为庶长子,只要搞掉汉高祖唯一的嫡子汉惠帝,他就是理所当然的皇位合法继承人。加之刘肥坐拥齐地七十三城,是刘姓诸侯王中实力最强的一位,吕后自然对他非常忌惮。因为在一次家宴中有意或无意地坐在了汉惠帝的上首,刘肥彻底激发了吕后的杀心!吕后连毒酒都已经准备好了,最终因为担心误伤自己的亲儿子汉惠帝,这才作罢。
事后,刘肥也是惊出了一身冷汗。为了自保,刘肥玩出了一招“自断臂膀”、主动交出了一个郡!当然,名义上是送给自己妹妹鲁元公主的。一个郡可不是一个县,那可是好多个县。后来文景武削藩,无非也是找些借口削去诸侯王一个郡或者几个县,这样的“自残”足以让吕后放心了。但是,刘肥还觉得不够,又耍出了一招“人至贱则无敌”——认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妹妹鲁元公主做“妈”,尊鲁元公主为齐太后!刘肥缺乏母爱吗?显然不是,他其实就是在自污、自毁名节,以此向吕后表白自己没有野心。连亲妹妹都能认做“妈”的人,等于是名声尽毁、民心尽丧,他举起反旗还会有人响应吗?在刘肥失去了威胁之后,吕后同样没有对他下手,刘肥最后安安稳稳、寿终正寝。
汉惠帝刘盈是吕后的亲生儿子,虎毒尚且不食子,更何况吕后还是一位妈!更何况,汉惠帝的皇位是吕后掌权的唯一“法理依据”,如果汉惠帝被吕后杀了,她也就从皇太后成了弑君的“乱臣贼子”!所以,无论于私还是于公,吕后都不可能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下手!那么,就只剩汉文帝刘恒了,吕后为什么会放过他呢?
最不受父亲待见的儿子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姬原本是魏王豹的侧室,在汉高祖灭魏王豹之后,薄姬被罚没宫中为奴。或许是见薄姬有几分姿色,向来好色的汉高祖不久便将薄姬收为了侧室。可不知道是因为女人太多还是工作太忙,汉高祖后来居然把薄姬给忘了!过了很久之后,汉高祖在和其他女人滚床单时无意中听她们提起了薄姬,这才想起了自己还有这么一号小妾。随即汉高祖便去跟薄姬滚了一把床单,神奇的是,正好撞上了排卵期,薄姬居然怀孕了!十月怀胎之后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刘恒。
很多书上说汉高祖在滚了一次床单后再也没碰过薄姬,个人认为或许有些夸张了,但薄姬不得宠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因为不得宠,自然不会像戚夫人那样威胁到吕后的地位。因为不得宠,薄姬的儿子也被汉高祖封在了苦寒的四战之地——代国,就是当年他二大爷代顷王刘喜被匈奴人吓得逃回家的那个代国!地处边陲、经济落后的代国几乎是所谓刘姓诸侯国中最弱的一个,代王刘恒自然威胁不到汉惠帝的地位和吕后的权势。这一切反倒是让吕后对薄姬产生了怜悯之心,在汉高祖去世之后,吕后索性将薄姬封为了代太后,送到代国去跟着儿子生活。平心而论,吕后对薄姬还是相当不错的,这或许是出于同样不得宠、同病相怜吧……
老实本分、坦然接受吕后监视如果说这样就让吕后完全放心了,那您就大错特错了。为了让吕后放心,时为代王的刘恒坦然地接受了吕后的监视,一直老实本分。后来的“女强人”窦太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她是怎么到汉文帝身边的?就是吕后赏给代王刘恒的宫女。吕后赏这些宫 *** 什么?作为诸侯王,难道身边会缺女人吗?很显然,她们就是吕后的眼线!刘恒不但照单全收、接受监视,而且把监视者发展成了自己的女人,反过来在吕后那里为自己说好话!这就不得不说刘恒这个人的情商相当之高了。
再就是著名的“代王后”问题了,作为汉文帝的原配正室,这位“代王后”居然在史籍中被抹了个近乎一干二净,连她所生的四个儿子也都神秘地消失了,史籍只记载“病亡”。同时期内,四个同胞兄弟一同“病亡”而且在史籍中连名字都没留下,显然太不正常了!连汉文帝庶出的儿子史籍都有详细记载,为何独独“忽视”了“代王后”和她所生的四个嫡子?再结合赵幽王刘友、赵恭王刘恢的王后都出自吕家,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这位“代王后”很可能也是吕家人!“代王后”是吕家人,一切疑团也就都能说得通了。既然“剿灭诸吕”合法,那汉文帝娶了吕家人算合法还是非法呢?只能让一切与吕相关的人和东西消失,这样汉文帝的皇位才真正“合法”!为了皇位,也只能牺牲已故的原配和她所生的四个儿子了……
综上所述,汉文帝和他的生母薄姬之所以能够见容于吕后,一个更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薄姬不得宠,顺带着连薄姬所生的儿子也不受汉高祖待见。既然不受待见,自然威胁不到吕后与汉惠帝的地位。再就是汉文帝的智慧了,明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倒不如坦然接受,吕后送来的“代王后”他接受了、送来的宫女窦氏他也接受了,把自己的一切都晒在了阳光下,吕后什么都看得见也就不再猜忌了。
与此同时,汉文帝的情商也是独步天下的,面对着吕后用来监视自己的“代王后”和窦氏他并没有像防贼一样防范。话说回来,防了也白搭,防不胜防!汉文帝根本不设防,索性将窦氏变成了自己的女人,宫女成了诸侯王的侧室,她还会卖了自己的丈夫吗?那她就只能回去继续当宫女了,甚至连宫女都没得当!对于“代王后”,接连生下四个儿子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汉文帝与这位“代王后”的关系想必也是非常“恩爱”的。经过这么一出,吕后派来监视汉文帝的人都成了汉文帝的“自己人”,反过来帮着汉文帝在吕后那里说好话,吕后又岂会加害汉文帝呢?
你的高考回忆有哪些?
我参加高考的时间是2008年,虽然已经过去了11年时间,但是也给我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记忆。
一、汶川地震.
在我们正在投入紧张的高考前的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当年的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5月12日下午的时候,我们正在 *** 场上准备上体育课,结果就感觉大地摇摆了几下,然后,教学楼上的学生都跑出了教室来到了 *** 场上。因为这个时候是我们考前复习最紧张的时候,虽然我们也很关心地震灾区的情况,但是没办法,我们没法把过多的精力关注在地震灾区的救援上面。
地震发生以后的某天晚上,我们都还在宿舍里面睡觉,结果又听见,宿舍外面楼下有很嘈杂的声音,我们趴在阳台上朝下看去结果宿舍楼下面有很多学生站在那里,而且整个楼层里面的学生都已经下楼了,这个时候我们才慌慌张张的下楼。到了楼下以后才知道,刚才好像发生了余震,那天晚上我们在学校外面 *** 场上呆到很晚,结果第二天在教室上课的时候,大家的状态都不是特别的好。
本来我们以为这次地震和我们的高考之间没有什么关系的,哪知道通过班主任之口得知,当年陕西、甘肃靠近四川的一些地级市也受灾了,结果国家就把这三个省份当作了地震灾区,并且给这三个省份参加高考的学生有了一些优惠名额,这也使得我们心目中考上大学的信念更足了。
二、考前模拟考试.
在我们正式参加高考之前,学校统一组织了3四次的全真模拟考试,在这几次模拟考试前,班主任给大家做足了动员,让大家每一次全真模拟考试的时候都把他当作真正的高考,这样的话,大家在真正参加高考的时候就不必那么紧张了。我们也根据班主任的指导来面对这些考前的全真模拟考试,后来的结果也证实这些全真模拟考试对考生来说是很有用的。
三、考前休息.
在正式参加高考之前,学校给我们放了三天的假期,在放假之前全班学生把教室布置成高考考场,并且把自己的所有物品带回家或者带回宿舍。在这三天休息时间里面,我们并没有过多的学习,只是偶尔翻一翻自己的课本,或者是看一看以前做过的试卷。有时候我们也去学校外面的街道上转一转,或者是去学校的 *** 场上转一转,偶尔也去打打篮球,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为的就是让自己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去参加高考。
四、正式考试.
当我真正的去参加高考的时候,因为学校之前有组织过三、四次的全真模拟考试,所以当我们真正参加高考的时候心里面,其实还是挺有底气的,一切都按部就班的进行着。
五、估分.
在2008年的时候,我们考试结束以后,第2天就赶紧去教室里面给自己的各科分数估分,那个时候我们是先估分再填报志愿的。在过分的时候,有很多同学的情绪不是很稳定,据说有几位平时考得很好的学生,这次高考的时候考砸了。我尽量的减少他们对我的影响,根据班主任提供的答案册,给自己进行估分。
估分以后我们就根据自己的情况填报院校和专业。事实证明这个估分政策还是有很多弊端的,比如说我当时给自己估的分数是510分,后来考了545分;我们班上另外一个学生是给自己估了570分,结果自己考了630分。据说在我们之后的第2届学生,就已经修改了高考的规则,他们是高考分数出来了以后再进行估分,这样出现偏差的几率小了很多。
中国的文化符号到底是什么?
中国文化符号,一般是指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字。最有代表性的有:祖国、中华、北京、 *** 、孔子、 *** 、黃河、长江、长城、故宫等等。符号是一种有意思的标识,可以是:图像、文字、声音、动作等,或者是人物或事件、一种思想。越是传统的文化精髓才能得以长久生存,中国人的爱国、善良、忠诚、礼仪,勤奋,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中国的一些美德、国粹、都与中国文化符号相近相似。梅兰竹菊,君子文人所爱所赞,高傲、耐寒、虚心、高洁,正是一种修行美德。当前,世界与中国都在打造、树立新的理念、文化符号,东西方的较量是多方面的,无处不在的。
他们的成功到底是运气好还是有真本事或者是天命所归?
如果论起点高低,明太祖朱元璋肯定远比汉高祖刘邦低得多!刘邦虽然也属于社会底层,但是好歹是秦王朝“有正式编制”的公务员——亭长!虽然是最基层的吏,但好歹是拥有稳定收入的。这也是刘邦虽然“不事生产”,却能和卢绾、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一群发小、朋友喝酒、滋事,甚至还勾搭了一位“外妇”曹氏,生下了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的原因所在。
反观朱元璋,那才真的叫做“赤贫”。父亲、兄长去世后连安葬的地方都没有!如果不是当地富户刘继祖大发善心送了朱元璋一块荒地,朱元璋的父兄恐怕就要曝尸荒野了……因为活不下去,朱元璋甚至栖身寺庙当过和尚。换言之,朱元璋是真的活不下去了,才走上了武力反元的道路。而刘邦虽然也有形势所迫的不得已,更多的却还是想借助秦末的乱世“分一杯羹”。
那么,刘邦个朱元璋的成功是靠运气吗?还是天命所归?天命所归这个东西都是开国皇帝们功成名就之后为了强调“君权神授”而编造出来搪塞世人的,《史记》里什么刘邦是 *** 和龙配种所生,您信吗?至于运气,多少还是有一些的。毕竟如果刘邦生活在和平时期、或者说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所谓的“盛世”期间,恐怕很难走上武力反叛之路,即便真的武力反叛了,成功的几率也基本为零。这是时代给予他们的机会,如果硬要说是运气,也算是吧!但是,光靠这“运气”是不可能成事的。陈胜、吴广比刘邦举义更早,可结局如何呢?郭子兴当初还是朱元璋的“上级”,可结局又如何呢?
说到底,刘邦个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成为开国皇帝,不可能仅仅靠所为“运气”,靠的还是自身的能力。首先,二人的战略眼光无人能及。在他人还只是惦记着眼前的富贵之时,刘邦已经封秦宫室、与秦民约法三章,而朱元璋也已经想到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位开元建国、一统天下作准备了。
其次,刘邦和朱元璋识人、用人、驭人的手段也是非常了得的。萧何、曹参不过县衙小吏,樊哙只是屠狗之辈,夏侯婴一介车夫而已,周勃更加只是一个给人婚丧嫁娶帮忙的吹鼓手。可这些人,最终都成了汉王朝独当一面的开国元勋!徐达、汤和最初也是一介赤贫、朱元璋的发小,最终成了明王朝独当一面的开国元勋。至于后来入伙的韩信、张良,以及明王朝的常遇春、李善长等人,哪个不是能力出众?正是因为善于识人、用人、驭人,使得刘邦与朱元璋麾下人才济济,最终得以平定天下。对比一下李自成之流,李自成打下北京之时,麾下文不过举人出身的牛金星、神棍一般的宋献策,武不过刘宗敏之流,而且还敢直接顶撞李自成、不听号令!高低立见。
其三,刘邦和朱元璋都知道民心可用。已经脱离了军阀盘剥百姓、拥兵自重的低级趣味。而且,对于士大夫阶层也采取了笼络的态度。即便刘邦打心眼里看不上文人,但是该给的待遇一样也不少。对于世家富户,这两位来自社会底层的开国皇帝也没有一味“仇富”,而是大力笼络,以稳定经济、安定社会。在对比李自成之流,都已经进入北京城了,皇位近在咫尺,可李自成却纵容刘宗敏“拷掠”,弄得世家富户人心惶惶、百姓离心离德,同样是高低立见。
所以说,刘邦和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成功,真不是什么天命所归,运气或许有,但也不是主要因素。最主要还是二人的能力和战略眼光出众。否则,历朝历代那么多底层的“ *** 者”,凭什么就他们造成了由“ *** 者”到“掌权者”的蜕变,成为了开国皇帝?这是历史的必然,不是靠运气可以完成的,更加不是靠什么“天命”……
太平天国有哪些少为人知的知识?
太平天国与上海小刀会 *** 的关系,是太平天国最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
上海是太平天国后期进攻的战略重点,忠王李秀成曾于1860年6月到1863年6月的3年间,调动30多万大军先后8次攻打上海,最终在即将拿下上海时天京被围,李秀成撤出上海,功败垂成。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李秀成攻打上海前,另有一支队伍对上海发动了进攻,这就是上海小刀会 *** 。
刘丽川像
1853年8月——1855年1月,上海的天地会在其首领刘丽川的领导下举行 *** 。 *** 军迅速占领了上海县城,击毙了上海知县袁祖德,活捉了苏松太道吴健彰。 *** 军最初不过千人左右,几天之内发展到万人以上。小刀会 *** 后,迅速向四郊发展,占领了宝山、 *** 、川沙、青浦等县城,一度克复了太仓。
*** 军克复上海县城后,建立大明国政权,数万小刀会会众与清军进行了长达17个月的血战。1855年1月,刘丽川在遭到清军与外国侵略军的联合剿杀下败亡,大明国政权也旋即瓦解。
一直以来,后世学者在研究小刀会 *** 失败的原因时,总是将主要责任归结为太平天国的不支援政策。这种观点的最初提出者是著名的清史研究专家萧一山,萧先生曾指出“太平军不与三合会联络,有请援者,亦遭拒绝,如上海刘丽川是已,故三合会起事者,皆不旋踵而失败。”
小刀会 ***
萧一山的这条论断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了小刀会 *** 失败的主要原因。太平天国见死不救、坑死兄弟的这口黑锅,也从此被牢牢套在了身上。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不禁要问:上海小刀会 *** 时,太平天国干嘛去了?既然上海那么重要,以其后来花大血本攻打上海,早期为何不支援小刀会里应外合,一举拿下?
要搞清这其中的原因,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一 太平天国拒绝刘丽川加入的说法是错误的,是后世学者的误传。太平天国作为当时更大的反清组织,当时太平天国还处于五王时代,杨秀清等人自然能够发现上海小刀会 *** 的重要性,更懂得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这样简单的道理,于是拒绝刘丽川加入太平天国于理上说不通。
再者,据知非子的《金陵杂记》记载,早在刘丽川 *** 前,太平天国就派李闻风等特遣队员到上海与刘丽川联络,在小刀会 *** 后,东王杨秀清还特地下檄给李闻风,希望他做通刘丽君的思想工作“率部来归”。知非子记载:“伪东王杨逆忽发出伪檄一函,曾有人秘为私拆,其略云:三月间曾据钦差大臣罗大纲第来禀,知弟等请攻苏、常,弟等在上海愿为内应,本军师不胜欣慰,何以迁延至今?如果率众来归,必当奏请加官进爵,何去何从,希自谅之。”
坐镇天京的洪秀全与太平军
从杨秀清发给刘丽川的信函中,我们不难看出,杨秀清对刘丽川以兄弟相称并希望刘丽川在上海作为内应配合太平军攻打苏、常等地,杨秀清还承诺了如果刘丽川率部来归顺当对其加官进爵。
清咸丰四年(1854年),清军将领向荣再奏折中写道:“兹于闰七月初四日,我师船胜仗之后,忽于贼首伪燕王秦日纲船上获得各贼渠稿本一册,稿内载,准上海、闽、广贼党投降,暗与上海贼党互通消息,情节显然······”向荣的奏折发现了太平军准许小刀会归顺的信息。
此外,1854年6月,上海怡和洋行的仆人发给香港总行的大卫·查甸的报告中写道:“今天上午英、法、美三个队长曾去见叛军领袖(刘丽川),叛军领袖表示若是能在安全的保卫下去南京,他们是准备离开的。但中国官方(清 *** )似乎并不允许。”
由此可知,无论是清代学者的记载,清军将领的描述还是外国侵略者的记录都证明了太平天国并没有排斥、拒绝刘丽川的小刀会加入,反而对小刀会的加入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和欢迎。
天京洪秀全御座
二 太平天国并没有坑老兄弟,见死不救另有隐情。既然太平天国对小刀会的加入给予了很大期望和欢迎,那为何在小刀会陷入死战时,太平天国坐拥50万大军为何不发一兵一卒给予救援?最终坐视兄弟全军覆没,白白丧失了一次占领上海的大好机会?
这要从当时太平天国面临的形势说起,清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 *** ,此时的太平军在干嘛呢?太平天国此时占领了南京不久,为巩固根据地,太平军制定了两大进军战略。一是北伐,二是西征。这两个战场的同时开辟,耗掉了太平天国几乎所有的能动之兵。北伐军二万人攻打北京,一路而上,飘忽作战,牵制了大量清军。但由于兵力不足,支援缺乏,北伐军很快陷入被动。太平天国葵好三年,北伐军兵败后退请求天京发兵支援。此时,西征战场正在吃紧,扬州守军被清军包围,太平天国无并兵可调,只得先解救扬州守军,救出扬州守军后让其率部北上支援北伐军。然而,这一支援军也是孤军奋战,在达到山东临清时被击败溃散。1855年,正当刘丽川死守上海等待援军的时候,也正好是太平军北伐军在直隶的连镇和高唐州死守待援的时候。
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林凤祥
此时,形势更加危险和紧迫,在西征战场岳州失守了、武昌、汉口陷落了,太平军一路败退到九江。清军以大军分水路两支围攻九江,太平军 *** 所有兵力保卫天京,准备做殊死一搏。在如此条件下,太平天国只能坐视北伐军全军覆没,更不要说远在上海的兄弟队伍刘丽川的小刀会了。
太平天国北伐军
三 太平天国也曾积极救援小刀会,却仍然没能改变结局。当时要救小刀会有多难?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阻挡在上海与太平天国之间,要解救上海必须先打垮江南大营。此时的苏、常等地都在清军手中,太平军要救小刀会得一路扫清沿途的清军才行,而在当时北伐与西征同时吃紧的条件下,太平军无力再开辟另外一个战场。但即使如此,太平军依然还是想方设法拯救老兄弟。当时距离上海小刀会最近的队伍,只有在镇江的罗大纲,罗大纲在天京无法分出兵力救援的条件下,在仪征城各码头置办了皮蓬小船六百只,制定了冲击清军水营下援上海的计划。
罗大纲组织船队救援
清人《忆昭楼洪杨奏稿》记载:“近日镇城逃出难民四名到大营投首,一金陵人,一扬州人,两仪征人,称城内长发约二千八百人,又罗逆(罗大纲)于仪征各码头置办皮蓬小船六百只,有冲水营直下,接连上海匪徒之信。”
罗大纲的计划是采取精兵突袭的方式救援刘丽川,却没料到小船无法冲破清军的水营,于是不得不退回镇江,援救刘丽川的计划旋即失败。虽然罗大纲的援救计划失败了,但刘丽川的手下潘起亮却后来逃出了上海,在罗大纲的帮助下加入了太平天国,后来还被封为了衡天安的爵位。
李秀成攻打上海
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见死不救刘丽川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这口历史的黑锅不应扣在太平天国的头上。
这恐怕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太平天国冷知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