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本-通常所说的后四十回为高鄂所续的根据是什么

admin2023-03-07 00:53:0915

庚辰本,通常所说的后四十回为高鄂所续的根据是什么?

谢邀。 老实说,之前看过几家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对《红楼梦》的版本是缺乏认知的,直到看了当代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的《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才认真关心起《红楼梦》的版本来,因为这本书经常会标注,此处哪个版本是如何写的,另外一个版本又是如何写的。

《红楼梦》的版本可分为两个 *** :一是仅流传八十回的脂评抄本 *** ;一是经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一百二十回印本 *** 。脂评 *** 的本子,现存十个版本,其祖本都是曹雪芹生前传抄出来的,所以在不同程度上保存了原著的本来面貌;程高 *** 的本子,基本上只有两种:程甲本和程乙本,它们前八十回依据的也是脂评 *** 的本子,但已经过了整理者较多的改动,程乙本改动尤甚。各版本情况大致如下。

甲戌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其中 *** 回有其它各本没有的一句话: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个版本有一千多条批语,被称为“脂批”。

己卯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31回—40回这一册的目录页上,有“己卯冬月定本”六个字,故称己卯本,推算起来就是1759年。 庚辰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后四册目录页有“庚辰秋月定本”字样,故称庚辰本,也就是1760年。

蒙府本:名石头记,发现于清代一蒙古王府,故名。

戚本(石印本,上海本,南京本):名石头记,由戚蓼生序,故名。 杨本:又称梦稿本、杨藏本、全抄本。因系杨继振原藏,故名。题“兰墅太史手定红楼梦稿”。

舒序本:又称己酉本、脂舒本,题“红楼梦”。存1-40回。有舒元炜1789年(己酉)序,故名。

俄藏本:现存俄罗斯彼得堡东方研究所。该书没有总书名,除少数几回名红楼梦外,各回皆名石头记。 甲辰本又称梦觉本、梦序本、脂梦本,题“红楼梦”。有梦觉主人序。 郑藏本:曾为近代著名史学家郑振铎先生收藏,故名。

庚辰本-通常所说的后四十回为高鄂所续的根据是什么

以上均为脂评手抄本。后来,有了活字印刷本: 程甲本(1791):程伟元、高鹗于1791年出版的活字印刷本,120回。

程乙本(1792):程伟元、高鹗于1792年出版的活字印刷本,120回。对程甲本作了不少修改。

庚辰本-通常所说的后四十回为高鄂所续的根据是什么

晒晒你们的藏书都有什么?

我的藏书,三代人约3万册。以古汉语、古代史和传统书画艺术书籍为主体,兼带一些原来父亲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书籍以及我大学年代疯狂购买和阅读的西方经典哲学和社会学政治学著作。

我的读书大概分为几个阶段,

*** 大学以前,只读国文书籍,以唐宋诗词,古文观止及历代易懂的笔记小说以及现当代国内小说散文、外国文学等为主。

庚辰本-通常所说的后四十回为高鄂所续的根据是什么

第二大学阶段,当时受西方文化 *** 影响,只读西方经典哲学著作,以及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名著,同时由于学业关系,还读法律著作,中国传统书籍几乎没看。

第三阶段大学毕业以后,以专业教学为主,读了很多管理学教材和书籍,还有一些成 *** 书籍,后来很快全都放弃, *** 辞职,第二认识到所谓的成 *** 与我无关。

第四阶段,大约始于2005——2013年间,长达8年时间,我认识到西学东渐即将结束,东学西渐很快到来,于是用了长达8年的几乎所有时间,攻读中国传统文化书籍,通读了除了“易经”“尔雅”之外的“十三经”(说实话,我还是读不太懂《易经》和《尔雅》,大家也不要跟我瞎白呼他懂得多少《易经》),通过了宋以前的《二十四史》,读了我能找到的钱穆先生的全部著作,读了吕思勉先生出版的全部著作。还读了其它关于宋代的历史笔记小说,王安石全集,苏东坡全集,陶渊明全集,更是下功夫读了屈原全部诗歌并为之作注。

第五阶段,2014-2019年复出工作期间,以艺术为主题,通读了《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等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方面的若干书籍,比如徐邦达集,谢稚柳鉴定,吴昌硕和吴湖帆等著作或者研究他们的著作。

现阶段,正处于疫情暂歇和我因病休假状态的时候,正在读关于中国古代史和古汉语的部分作品,尤其是与宋代相关的作品,还需要包括史学的一些经典著作,比如“三通”“十三经”“文选”“二十四史”以及重读“资治通鉴”和宋代的笔记小说和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全集和《邓广铭全集》等。2021,任务艰巨而浩大。除了读书,还要写作。给自己鼓劲加油。时日无多,急需努力!

陪少爷读书的叫啥?

准确点可以说书僮,书童。

广义一点可以叫小厮,小童。

含义: 旧时侍候主人读书的未成年的仆人。一般替主人整理书籍、笔墨等,也一起陪读,又是照顾书生生活起居的人。

出处 :

1.《通典·职官四》:“晋 宋 兰台寺正书令史,虽行文书,皆有品秩,朱衣执板,给书僮。”

2.《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陈四老爷 认得他是 徐九公子 家的书僮,接过书子,拆开来看。”

3.老舍 《茶馆》人物表:“小牛儿--男。十多岁。 庞 *** 的书童。”

4.《红楼梦》庚辰本第四十三回有脂批:试思宝玉之为人岂不应有一极伶俐乖巧之小童哉?

5.《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铁槛寺代表什么意思?

《红楼梦》里的铁槛寺,至少有两个意思,或者说至少有两个象征寓意:其一,就是警幻仙境,但却在警幻仙境的“槛外”。其二,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桂林靖江王城。

铁槛寺明明是贾家的家庙,为何是警幻仙境与靖江王城呢?

铁槛寺旁为何是水月庵

《红楼梦》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中写道,秦可卿停灵宁国府,七七十九日将满,“那贾珍因见发引日近,亲自坐车,带了阴阳司吏,往铁槛寺来踏看寄灵所在”。这句描述中, *** 次提到铁槛寺,但奇怪的是,秦可卿只是“寄灵”于此。奇怪的是,书中再也没有提到秦可卿入土为安。

更奇怪的是,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贾敬的身后去处。书中写道,贾敬在玄真观守庚申吞丹砂而亡,尤氏来到观中,追查死因,锁了道士。一见观中狭窄,尤氏便命人把贾敬用软轿抬到铁槛寺停放。因贾珍在外,半个月方回,尤氏担心天热,便自作主张,请天文生择了入殓日期,三日后“开丧破孝”,一面做道场,一面等贾珍回来。

与秦可卿不同的是,贾敬的寿木“早年备下寄在此庙的,甚是便宜”,这件事做起来很方便。此时,贾珍、贾蓉向朝廷告假,礼部代为请旨向皇帝奏报。天子看了本章,忙下额外恩旨,追赐贾敬五品之职:“令其子孙扶柩由北下之门进都,入彼私第殡殓。”

贾蓉回来后,贾敬灵柩从铁槛寺搬到了宁国府正堂。贾珍回来后,又送至铁槛寺,“等过百日后,方扶柩回籍”。贾敬在铁槛寺辗转,最终也如秦可卿那样,“暂厝”在贾家家庙之中。但是,百日之后,贾敬可以回原籍,秦可卿就没有下文了。那么,贾敬的“籍”在哪里呢?

书中交代,铁槛寺“原是宁荣二公当日修造,现今还是有香火地亩布施,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红楼梦》的“京中”是个谜,到底指的是金陵,还是北京呢?无论是哪里,贾敬算是在“籍”的,宁国府不就在京中吗?难道说,贾家还有另外一个“籍”?

这些疑问,实际上都隐藏在铁槛寺旁的水月庵中。妙玉最喜欢“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两句诗,实际上说的就是铁槛寺和水月庵,水月庵就是“馒头庵”。如果说铁槛寺是贾家的家庙,那么,水月庵就应当是贾家的祖茔。恐怕,贾敬“百日之后”将回水月庵。

这其中的寓意,便是:铁槛寺是大明的祖庙,水月庵是大明的祖陵。贾敬谐音“嘉靖”,妙玉即“庙宇”。此话怎讲?

铁槛寺寓意太虚幻境

读《水浒传》时,我查到了书中所写的“铁棒”就是天棓,生铁员外即“ *** 员外”,“铁”是“天”的代称隐喻。那么,铁槛寺便可以解读为“天槛寺”。以妙玉的话说,要跨过天门之槛,才能进入天馒头,也就是入水月庵之籍。那么,《红楼梦》中的天门在哪里呢?

*** 回书中说,甄士隐家住在阊门城外的十里街仁清巷,阊门即天门。既有天门,便有“天门槛”。书中说,因为天气炎热,“炎夏永昼”,甄士隐朦胧睡去,便跟随一僧一道去太虚幻境交割通灵宝玉,了却一段风流公案。到了太虚幻境的石牌坊前,那僧便夺过甄士隐手中的宝玉,与道人去了警幻仙境。甄士隐没能入内,他被阻拦在石牌坊之外。

太虚幻境的石牌坊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是一对门联,这里就是“天门”。所以,甄士隐是住在了太虚幻境之外的仁清巷。那么,这个天门又是说的哪里的“天门”呢?书中说,阊门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红,即朱,是大明的天门。“炎夏永昼”,炎,即拜访甄士隐的严老爷(炎老爷),两重火,寓意大明火德运。永昼,就是“明”。

如此,阊门之内就是大明祖陵或者太庙,警幻仙姑,就是警醒红楼中人,红尘之梦将终。为何说太虚幻境是朱家祖陵呢?这是因为九天薄命司有“金陵十二钗”。

金陵,在“金陵十二钗”这个意象中,不是指的南京,而是指的大明皇陵。《朱氏世德碑》,也就是皇陵碑中,朱元璋自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原籍淘金户”,金,又是象征朱家皇室五行字辈的金字辈。贾家相传五代,其字辈与“金木水火土”完全一致。陵,就是陵墓。金陵十二钗,寓意《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南明,北京的皇陵只有十二位皇帝之陵。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在缅甸被吴三桂骗进清兵大营,吴三桂进见,永历帝严斥一番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今亦已矣,我本北京人,欲还见十二陵而死,尔能任之乎?”当时,恐怕朱由榔不知道,或者是不认可被李自成、顺治帝葬入祖陵的崇祯陵。

妙玉所说的“天门槛”,指的就是阊门之外,跨过这道门,那就等于是进入了朱家祖陵,甚至可以享太庙之祭。秦可卿、贾敬都入了太庙,他们是有皇帝身份的。秦可卿之死,其实就是写的崇祯之死——这个寓意,我已经解读过多次了。能进入太庙,未必能够进入祖陵而“回籍”。贾家的“籍”,就是“天馒头”水月庵。

庚辰本第十四回有一则解读十二地支的眉批,这段眉批又被甲戌本抄录,其中说到:“清,属水,子也”,水,象征清朝,月,象征明朝。“水月庵”的寓意,就是“清明”,清取代了明。此时,朱家皇帝还能“回籍”吗?最终,吴三桂没有把永历帝送到北京,而是在昆明篦子坡金禅寺以弓弦缢杀——这段历史,就隐藏在贾元春在九天薄命司的册页画和判词、曲之中。

铁槛寺在“西方灵河岸上”

《红楼梦》的主背景是南明时代,而故事中的荣国府,则是以广西桂林靖江王为原型,辐射整个朱明王朝。

一僧一道即将跨过“天门槛”,进入太虚幻境之前,有一段对话,其中讲到了林黛玉的“前世”。那僧道:“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也就是说,林黛玉来自“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这个貌似仙界的地方,实际上就在“红尘”之中,是广西桂林靖江王城。

西方,指的是广西,灵河,则是发源于灵渠的漓江,桂林靖江王城就在漓江之畔。三生石,则是说的靖江王家史。

靖江王一世祖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也就是《红楼梦》中“兴隆街的大爷”。庚辰本第三 *** 目“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都京”,说的是朱兴隆由南昌王改谥靖江王,而靖江王直到三世祖朱守谦才正式之藩,朱守谦等于是“抛父”来到了靖江王城。一世祖朱兴隆没有等到四弟做皇帝就去世了,二世祖朱文正因“不肖种种”,疑似被四叔失手笞挞而死。贾政,即“假文正之名”,贾珠之死恐怕就是贾政所为。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敕建靖江王城,按照藩王的规制,仿南京皇城,以石头修筑。这就是一座小石头城,靖江王三世祖才正式之藩,就是“三生石”。靖江王城又是小金陵,“金陵十二钗”又暗喻了实际之藩已不在人世的十二代靖江王。林黛玉在荣禧堂中,就见到了实际之藩的第十二代靖江王“荣穆王”。

都中,是一则以秋千格为谜格的灯谜,谜底是“中都”。中都,就是大明祖籍之地——凤阳。明清之交,秦可卿、贾敬还能回原籍吗?

靖江王城之所以被写成“都中”、“都京”,是因为荣穆王的儿子朱亨嘉在崇祯死后的第二年,在靖江王城“更衣”,南面称帝。朱亨嘉被隆武帝缢杀(玉带林中挂)后,其部属追谥其为“平帝”。既然出了皇帝,靖江王城就是都中了。

荣国府就是靖江王城,书中还有很多文本证据可以证实,此处简要说这些。那么,靖江王城与铁槛寺又有什么关系呢?

靖江王三世祖,也就是“三生石”的象征者朱守谦,其小名叫“铁柱”,桂林靖江王城建在北宋铁牛寺的遗址之上——这就是铁槛寺的另一层寓意。也就是说,铁槛寺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就是林黛玉的家。

很多红迷朋友一直猜测,林黛玉应当颇有家资,贾家不知吞没了林家多少财产。实际上,林黛玉才是荣国府真正的主人,贾宝玉不过是个“侍者”。林黛玉以“养荣丸”,养着荣国府,荣国府所有的家产都是林黛玉家的——这是题外的话,按下不表。

为何没有人整理出一个最接近底稿的本子?

谁见过底稿?没有吧,留存下来的都是过录本!没见过底稿,何从谈起最接近底稿的版本?无从考究!~

周汝昌曾经弄了一本说是最接近原著的版本,以庚辰本为参考,结合其他脂本体系,整理的,只有78回还是80回,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