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64卦与紫薇斗数-现在年轻人还有多少人去读易经传统文化
太极64卦与紫薇斗数,现在年轻人还有多少人去读易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其中又以《易经》为首。不读易经就不可能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撇开《易经》来谈传统文化的复兴,只能是空谈。所以,并非像你说的那样,现在还是有很多年轻人愿意学习传统文化,愿意接受《易经》的。
易经《易经》究竟是什么呢?想学习《易经》,想了解《易经》的话,首先要知道《易经》是干什么用的。它是一本占卜算命的书吗?是也不是,诚然《易经》有占卜、起卦算命的内容,但那只是他很小的一个分支,很小的一部分内容而已。
其实,《易经》是国学当中,最为深奥的内容之一。它的主体讲述的是阴阳之道,从根本上解释了宇宙运动的规律,即平衡理论。谁能够维持这种阴阳的平衡,谁就掌握了宇宙运动发展的规律。
易经命理包含有算命内容《易经》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之后,已经成为儒家、道家、释家甚至是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根基。我们都知道如果谈论中华传统文化,绝对是绕不开儒释道这三家的。
所以可以这么说,学习《易经》的思想,其实也就是学习了儒释道等三家文化内容的基础,也就等同于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易经》的智慧有一位外国文化的研究学者,说过一句名言:“西方的智慧看《圣经》,东方的智慧看《易经》”,几千年前创造出来的东西,又历经了几千年传承,到了我们这一代,如果说《易经》没有任何的智慧,恐怕没有人会相信吧,没有智慧的东西,还能够传承了几千年吗?
西方看圣经东方看易经那么《易经》究竟包含了什么样的智慧?《易经》是由创造者,远观诸天万物,近观身旁河流山川,所领悟到的宇宙运行哲理。你所知道或是所不知道,以及你所期待得到的所有的人生智慧,在《易经》中都能找到答案。
就比如《易经》中有这么一条爱护自己的处事智慧:“要爱护自己,首先要爱护别人,对别人好,那么别人才能对你好。爱别人其实就相当于爱自己,爱是一种共赢的爱”,正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大爱无疆”也正是这个道理。
河图洛书《易经》中还有很多上面提到的类似的智慧,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解读《易经》的智慧也不一样。但是无论你看或不看,读或不读《易经》,它的智慧是实实在在地摆在那,等你来挖掘,等你来领悟。
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读《易经》?可能有人会觉得《易经》是没用的,不去读、不去深入研究那也很正常。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多少人看好《易经》,就一定会有多少人不看好它。
易经智慧现在有多少人还在读《易经》?这个我不太知道,我只知道,我之前进过的一个国学训练营直播间,在线观看的人数有多达十多万人。这个数字足以说明一些问题了吧?
读不读《易经》是个人的事,不可能强求。但是如果你要追寻传统国学的根源,你要领悟老祖宗们的处世哲学,你还想要提高自己的人生智慧,那么奉劝现在的年轻人,《易经》不可不读,而且一定还要仔细地读。相信我,你肯定能收获一个不一样的崭新人生。
读懂易经开启智慧人生阴阳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阴阳最早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这有两个含义——一是这两个字什么时候有的,原义是什么;二是“阴阳”这种思想什么时候有的。
从“阴阳”这两个字来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有了。《说文》对“阴”的解释是:“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闇”,就是“暗”。
段玉裁说:“闇者,闭门也。闭门则为幽暗。故以为高明之反。”
他又说:“《谷梁传》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注》云:日之所照曰阳,然则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可知矣。”
他还说:“自汉以后通用此为霠字,霠古文作侌。”
许慎在《说文》里,也说到“侌”这个古字。
有意思的是,甲骨文的“阴”,恰恰就差不多写成这样。
《说文》对“阳”的解释是:“阳,高明也。”
段玉裁说:阳,“闇之反也。”这里为何不说水之北、山之南为阳了呢?因为《毛传》里还有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的话。所以,许慎的这个解释很准确。
《说文》所讲的“阴阳”,就是这两个字的本义。
甲骨卜辞里,“阳”写为“昜”。但是也没有更深的含义。
段玉裁说,“侌昜,此隂陽正字也,隂陽行而侌昜废矣。”
这个说法,旁证了“阴阳”作为一种思想,还在其后。后到什么时候呢?大概到战国早中期。
更早的古籍里,绝少说到“阴阳”二字。
比如,《书》,也就是《尚书》里,六次用到“阴”或“阳”的字样,但没有一次连用,而且,讲的都是自然现象。
还如,《诗》里,二十三此用到这两个字,除去形容自然现象之外,还形容“龙旗”飘扬的样子。这二十三次里,只有一次“阴阳”二字连用,是说周族的先祖公刘,查看山冈地形,区别阴阳。
再如,《易》爻辞里,只一次用到“阴”字,仅此而已。
先秦时期,最早把“阴阳”联系起来使用的,是老子。
《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孔子讲过“阴阳”的思想吗?大概只能说绕着弯讲过,就是《象传》里——说孔子作《十翼》,可信度不高,最有可能经其手的,是这《象传》和《彖传》。
《象传》乾初九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坤初六云:“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也就是这两条了。如果这两传是孔子搞的,看来他当时对“阴阳”这个事儿重视得很不充分。
但是,后来的几传中,关于“阴阳”的论述就相对多了。
《系辞传》里有四条;《文言传》里三条;《说卦传》里两条。恕不赘引。
这几传,应该都作于战国中期以后。
所以说,“阴阳”成为一种有影响的思想,更准确地说是哲学思想,是在战国中期以后。
这个时候的庄子,也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他说:“《易》以道阴阳。”这是说,《易》的核心思想,应该从“阴阳”的角度来理解。
只能说,这个时候,哲学发展到了可以总结一些更深层次规律的阶段。
但是再往后,“阴阳”对立且转化的朴素哲学思想,就被“阴阳家”们将其与“五行”联系在一起了,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大筐”,其积极意义反而被削弱了。
各位对于祖国流传千年的周易占卜文化如何看待?
《周易》创作初期的主体功能就是占卜,后来慢慢*** 出哲学思想来,形成现在两派六宗的格局。
两派:象数派、易理派。象数派:直承文王、孔子,以具体卦象与卦数阐明事理,取天地风雷水火山泽之象,配合七*** 六之用数,先觉宇宙之机变。象数派虽然没有占据易学统治地位,但一直是易学的主流。
易理派:由晋代王弼开创,影响深及两晋隋唐。他由老庄玄学入手解析周易,注重卦爻辞中的意义和哲理,属于一种抽象思维。
六宗:占筮、禨祥、图书、老庄、儒理、史事占筮、禨祥、图书三宗属于象数派。
占筮宗:是传承太卜掌三易之法,即以五十根蓍草为工具的原始蓍草大衍筮法。
禨祥宗:开创于汉代孟喜,大成于京房,以坎离震兑为轴心,余六十卦为阵列;十二消息卦为主,余卦为辅,预知灾异祸福,是非常庞大的占筮体系。
图书宗:是北宋邵雍以陈抟所传的河图洛书体系配合周易象数阐明宇宙消息的派系,根基是河图洛书,故名图书宗。
老庄、儒理、史事三宗属于易理派。老庄宗:是晋代王弼以老子、庄子的玄学思想注解《周易》的上下经形成的学院派,是易理派的总源头,历代研易之绝对主流。
儒理宗:是以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为发端,经张载阐述易理,又经程朱理学渗透精要,成为宋以后的易理重要派系。
史事宗:是以《周易》原文中记载的史事来验证易理的派系,代表人物是宋代李光、杨万里。
与我们现代占卜体系最为接近的是象数派的占筮宗。下面我们主要说属于象数派的占筮宗,也就是与生活中常说的占卜、算卦关系最近的派系。《周易》占筮根据时代演化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大版本,两个小版本。
周易占筮1.0版大衍筮法大衍
指宇宙天地演化模型,本版即《周易》书中记载的最原始的筮法。将象征天地总数(大衍数)的五十根蓍草挂起一根,使用剩下的四十九根依法随机分合,得到六个爻,自下而上组成一个卦,根据《周易》书中的卦爻辞直接判断吉凶,所见即所得(当然准确度还要看个人对卦爻辞的理解程度),这是正宗的太卜三易法,是《周易》的根源筮法,在很多史书如《左传》等均有大量记载。 大衍筮法的地位本无可撼动,但是它有两个致命的缺陷,一个是推演过程过于繁琐,一个是卦变机率不够高无法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活动。所以在大衍筮法的基础上出现了另一种复杂的形式,即焦氏易林。周易占筮1.5Beta版 焦氏易
汉代焦延寿对《周易》重新整理推演,在原有的六十四卦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即六十四卦中,每卦各有六十四种变化,所以64的二次方等于4096。也就是说焦氏易中有4096种卦变,比原始的《周易》卦爻辞增加十多倍,而且每一种卦变都配上了文辞优质的断语,使用焦氏易变得更容易,预测的类目也更为广阔。但是焦氏易虽然条目众多,但是缺乏绝对核心的逻辑理论支撑,所以最终并没有发展为一成熟的筮法体系,不能算作一个完整的大版本。周易占筮2.0版 京氏易
周易筮法有个划时代的人物,就是汉代的京房,他创造性地把《周易》六十四卦重新排序,将六十四卦分为八宫,每宫由一个纯卦统七个变卦。并重视卦爻的飞伏、往复、积算,形成极其庞大的策算体系,对灾异的预知被列为重点。京氏的出现是周易卜筮的重大转折,京氏的思想发展出一种绝对核心的筮法*** ,即纳甲法。此后《周易》原本的卦爻辞在卜筮中被渐渐弃用。京氏易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目前可见的只有三卷《京氏易传》可以窥测他的思想。京氏易是重大的易学革新,他精简了大衍筮法,在工具方面用三枚铜钱取代了五十根蓍草,增强了便携性、出卦效率和卦变机率,因此京氏易可以列为单独的大版本。周易占筮3.0版 火珠林法
唐代出现一种革新的筮法,火珠林法。这套体系直承京氏易思想,可以说是京房遗法,但它精简掉了京氏易中最复杂的部分,保留了极其精要的部分。使用发展成熟的八宫卦变、五行生克、纳甲、飞伏等。并彻底抛弃了《周易》的卦爻辞,占卜的时候不再参考《周易》的原文,而是使用纳甲干支的五行生克*** 进行吉凶判断,奠定了后来明清六爻预测学的基础。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初学者买了《卜筮正宗》之类的书之后,很奇怪为什么里面对《周易》的卦爻辞提都不提的原因,因为到了这个时候,筮法已经完全脱离了《周易》一书,只是将其中的六十卦保留下来作为观察事物变化的基础模型。火珠林法是对京氏易的高度提纯总结,属于全新的大版本,代表作《火珠林》。周易占筮3.5版 六爻预测法
明清以来在火珠林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出一种更严密的筮法体系,对纳甲、世应、五行、六亲、神煞、空亡等规则的使用和事物的分类占断技法进一步强化,这基本也就是我们目前所流行的六爻预测体系,我们生活中所说的算卦,使用的就是本版的占筮法。中医书籍琳琅满目?
中医爱好者如何学习中医
中医有五部经典,就是“仲景学堂”推出的《针灸》、《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金匮要略》,是大中医爱好者必读经典之作。
五部经典的学习先从《针灸》入手,使我们学习到十二经络与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阴阳之间相生相克关系,了解十二经络的走向等等。针灸相对于其它著作容易学,容易入手。“仲景学堂”收录了《针灸大成》、《倪海厦针灸教程》音频加图文,学习起来非常方便。
第二部学习《神农本草经》,此书相传起源于神农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通过学习要深深了解中药材的气味药性,药材分阴阳寒热,五味入五脏,要知道甘淡渗利,辛甘发散,酸苦涌泻,如何分阴阳?“仲景学堂”微信号一共收录410味中药材供大家学习。
当你经络、药性很熟后,才能看的懂五千年相传下来的《黄帝内经》,这是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医人体解剖学,通过黄帝、岐伯的对话,了解人身体里面运转的过程,懂得天、人、地相处的关系,通过经络了解阴阳。
有了上述基础,再来才能活学活用《伤寒》、《金匮要略》,就能开出来桂枝汤、麻黄汤等经方,张仲景通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六经演变过程,总结出“六经辩证”的*** ,整体性*** 性拿出治症*** ,通过症状判断病患处在哪个阶段,开出准确的处方,做到一剂知二剂已。“仲景学堂”收录《伤寒》397个条辩、共113个处方,更有历代中医大家对各个条辩的注解,还有倪海厦逐条学习教程和音频资料。
第五部《金匮要略》收录了《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按照篇章分门别类介绍,这一篇专门讨论心脏病、那一篇专门介绍肺病、肾脏病,这一篇专门讨论水肿、风湿性关节炎,《金匮》后面介绍的妇科,又分成产前、产后调理、妇科杂病的章节,张仲景一一都整理出来。
综上,中医爱好者先研究针灸,再来了解用药,按照五部经典的顺序依次学习,当学习完成后,会建立起自己的中医理论体系,就不会跑偏、走弯路。“仲景学堂”收录、整理文字资料超过五千万字,将历代经方家对本草、内经、伤寒、金匮的条辩、注解进行总结、整理,在此理论基础上,还整理出大量史实案例、临证*** 文档,总结历代经方家张仲景、傅青主、曹颖甫、倪海厦、李可等经方家方剂450余个,并配有图文供中医师及爱好者学习,内容十分精彩,为发扬、继承祖国医学做出一点贡献。
作者:木子和
关注微信号:“仲景学堂”,传承经典!
更大器晚成的人物是谁?
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会回答错误!成语中“大器晚成”指的是什么?它描述的是古代铸造越大的器皿,例如鼎,需要大量时间才能成型。本意指年纪大才成才,其实它本身含有贬义,它是对长期不得志之人的一句安慰话。这才是“大器晚成”之人
如果有人对你说:“大器晚成”,你一听,嗬!这肯定不是一句好话。
《老子》四十二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所以,我们看*** 古代历史上,这一位能人堪称是“大器晚成”之典范!
他70岁那年还是一名混混,72岁突然间立于庙堂之上,92年这年建国,最终百年之后成神的神奇故事!
一、70岁的*** 丝老年姜子牙姜子牙说实话,放在现代,姜子牙活脱脱就是一个 *** 丝老年,他足足混了70年啊!干过屠夫、卖过酒,结果饭都吃不饱,可谓这70年中他一事无成。
好在没有生病、家里有房。否则,历史上就少了姜子牙的传说。
《韩诗外传》卷七: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屠于朝歌,九十乃为天子师,则遇文王也。
好在72岁这年,公元前1136年就出生的,已是满头银发的姜子牙机遇来了,周文王姬昌被纣王囚禁了起来。
周文王姬昌周文王姬昌是个干大事的人,他勤于政事,广罗人才,不仅待遇好,而且前途一片光明。
结果导致了天下贤士过来均投奔他,例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姜子牙也在这年被周文王任命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
其中,他们中家族势力更大的是四大亲信:南宫括﹑散宜生﹑闳夭﹑太颠。
1、姜子牙为何突然变成周文王的军师?
吕尚挂帅民间传闻,姜子牙钓鱼之事,这纯属无稽之谈,当笑话看得了。
你想想,一国之君还特意跑到河边,请一位72年来一事无成的老年混混出来做事。也不知道这个姜太公钓鱼这个谣言,怎么产生的?
事实上,对于姜子牙由一民间老人突然变成周文王的军师,有二种看法:
1、姜子牙是姬昌的老师:
据司马迁的《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中记载,姜子牙是周文王姬昌的老师。
这条记载,只要稍微对比下当时的年代,就知道姜子牙不可能成为姬昌的老师。
原因是司马迁个人对吕尚极为推崇。所以,在史记中,姜子牙被彻底神话了,诸位见谅!
2、姜子牙救过周文王:
90岁元帅的功夫了得当年,在姬昌被商纣囚禁在羑里时,其四大亲信中的散宜生、太颠想了很多办法都没用,就去问计姜子牙,看看有没有办法救出姬昌。
姜子牙此时真愁没有出路,所以他说:“听说姬昌贤德,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何不前往?”于是他和文王的四大亲信商量了一条妙计,那就是寻找美女,然后献给纣王,以赎取姬昌。
于是,散宜生起草了文件,告诉姬昌的儿子姬发,我们准备这么干!通过贿赂商纣的权臣费仲、尤浑游说纣王,姬昌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
这种看法,其实在时间上是与历史轨迹吻合的。
我得出的结论是,姜子牙参与了营救周文王姬昌计划,所以他会从一介*** 丝,迅速变成周*** 师。
二、从《封神演义》开始,姜子牙变成了神从此,老已成精的姜子牙充当了周文王的军师,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时代。
其间,一番 *** 作,全面体现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精髓。
表面上,采取种种行为使纣王放松警惕,暗地里,联络对纣王不满之国,最终,周国国力逐渐强大,“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为灭商奠定了基础。
周武王即位后第四年春天,发动了空前的灭商战争。拜姜尚为帅,发兵五万渡过黄河东进。
纣王剧照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日,牧野之战开启,攻打商纣行在朝歌,打败殷商军队大败,公元前 1046年1月20日纣王*** 于鹿台(存疑)。
其实,说到这里我又有疑问了,这时候姜子牙已经90岁了,他还能挂帅出征吗?周武王姬发忍心吗?大周朝中没人了吗?
灭商后,姬发还师西归,在镐京举行盛大典礼,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
赢了天下,周文王开始封赏有功之臣了,其中姜子牙受封于齐地营丘(今山东淄博)建齐国。由于采用了仁政,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国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和楚国势均力敌了。
《晏子春秋·霸业因时而兴》记载:“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可以与楚匹敌。”
这才有了后世的齐桓公九合诸侯,平定宋国内乱,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灭掉谭、遂、鄣等小国。一匡天下,成为 *** 个中原霸主。
剧照借用《左传·襄公十四年》中周灵王对他的评价:“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师保万民,世胙大师,以表东海。王室之不坏,繄伯舅是赖。”
而据司马迁的《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记载,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
到了明代万历时期,在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小说中,姜子牙变成了神。
姜子牙的大器晚成史是不是很精彩?中国历史上,试问谁敢和他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