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双忌叠宫-为什么古人规定一斤为十六两

admin2023-03-06 01:38:0134

紫薇斗数双忌叠宫,为什么古人规定一斤为十六两?

先看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丞相李斯接到命令后,很快就顺利统一了货币的规格和量器的大小。

但在重量方面却遇到了难题,一斤该等于多少两比较合适呢?李斯一时没了主意,最后只好去请教秦始皇。秦始皇没说话,只大笔一挥写了四个小篆给李斯:天下公平。

李斯看了这几个字之后,百思不得其解。为避免推行后出现问题而被问责,李斯计上心来,就按这4个字的总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就有了一斤为十六两的规定。

以上故事很有意思,但按笔画数来规定重量的标准确实有些草率。毕竟这不是一个睿智丞相和千古一帝能干出来的事,而是后世杜撰的,没有科学依据,也不可考证。

那么,一斤等于十六两究竟怎么来的呢?以下有几种说法,钰姐在此抛砖引玉,敬请指正。

有一种说法。古代重量的最小单位是“铢”,通常用来称量中药材的,毕竟中药材的重量一般都比较轻。我们熟知的成语“锱铢必较”即源于此,锱铢必较就是形容一个人非常抠门,连很细小的一分一厘都要计较。

而天平可以将东西分成重量相等的两份,古人在实践时还发现将度量衡全都设为2的倍数是最为合适的,也方便计算,因此“两”就这么诞生了。后来古人再从2以上做层层叠加计算,最终规定一斤等于16两。

如此古代的百姓们在日常生产、生活等交易中就方便使用了。比如一斤平分一半是八两,流传至今的成语“半斤八两”也就诞生了。而八两的一半可分为四两,以此类推,四两的一半则为二两,二两再分就是一两。

如此采用的就是十六进位制,而不是十进位制。有的人还说,十进位制太过普通,按古人的智慧自然会走不寻常路。

我认为,以上的说法与“对折法”异曲同工。

什么是对折 *** 此说法灵感源于木匠打线的墨绳,做法为:对折,对折,再对折,一共对折4次。如此联系到1斤的标准,相当于把1斤分为16等份,于是将十六分之一的长度称量的重物命名为1两,由此诞生了十六进位制的杠秤。

古代“一斤为十六两”的规定就沿用到现在,直到1959年国家为保持国际制的一致,才开始采用十进制,改为一斤等于十两。个人觉得这种说法总体比较浅显,主观性成分比较多,而且也不十分科学。

因此又衍生了一种说法。一斤为十六两看似是一个数学问题,而实则是一个文化问题,是古人在文化、哲学等的智慧凝练。

在古代,古人称重用的秤是十六两秤,又叫作“十六金星秤”。这十六金星包括哪些呢?它包括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如此就组成了十六两金星秤。

有意思的是,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而福、䘵、寿三星则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倘若人昧心而为,短斤缺两,则少1两叫损福,少2两叫伤禄,少3两叫折寿。

当然这只是古时的一种说法,不可对号入座。说到“短斤缺两”,我们倒是可以回顾一下我们的杠秤文化,看看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

在杠秤上,我们可看到好些秤星,而杠秤上的秤星是有固定的颜色的,要么白色,要么黄色,而不能用黑色,比喻人们做生意称量时一定要做到公平、正直,不能黑心。

杠秤上 *** 颗星叫作“定盘星”,杠秤只要选好定盘星,就是一杠好秤,因此被人们比作事物的准绳。杠秤上的绳纽叫作秤毫,指人们在秤量东西时一定要明察秋毫,不能粗心大意。

而秤一旦提起来,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定盘星,这意味着在提醒商人要权衡良心,无论做什么生意都不得短斤缺两。

当然,以上的这些都只是古代的一种说法,我们切勿对号入座,要用科学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古人之所以有此说法,是在警告世人,做人要公平公正,切勿短斤少两,做出昧良心之事。

还有一种说法,度量衡是由班固从音律中推演而来的,同时也是最为玄乎、最难理解的。个人也比较倾向于这种。

《史记》是我国的 *** 部纪传体通史,它涵盖广泛,但其中“八书”也只记载了“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八方面历史沿革及典制,就是没提到度量衡。

而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律历志》就弥补了这一缺憾,成为我国 *** 部度量衡经典巨著。

班固在《汉书.律历志》首次提到了“衡权”,“衡”就是“平也”;“权”就是“重也”,“衡权”就是移动权而保持衡之平。这里衡指秤杆,权指秤砣,古代叫秤锤。

而秤锤又有“铢、两、斤、钧、石”五权,这五权之间的关系,班固规定:“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比如《列子.仲尼》中提到的“发引千钧”,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千钧一发”,意思是一根头发可以挂千钧,“千钧”换算出来就是3万斤,以此比喻事情十分紧急重要。

那么,这些重量单位都是怎么得来的呢?一铢又是多重呢?班固又是怎么从音律中推演出了度量衡的呢?其实,汉代的历法就是从音律上来的,度量衡也同样如此。

而这些都需要借助一种叫做黍的谷物,而且要专门挑那种不大不小均匀点的黍,把它们装进黄钟律 *** ,装满之后再倒出来,数一下一共有多少粒,再拿这些黍做为微调单位去决定各类度量衡的标准。

《汉书.律历志》记载,黄钟律管的中空部分叫做龠(yuè),把龠填满需要有1200颗黍,那么1200颗黍所占的空间就叫合(gě)。10合等于1升,10升等于1斗,10斗等于1斛,这就形成了容量单位。

(古代的黄钟律管)

同理,铢、两、斤、钧、石这些单位就按黍数量的多少给规定出来了,成了重量单位。其中1200颗黍粒就是12铢。这里“衡权”的重量就与“十二律”息息相关了,也即与天文观象有关。

黍,是我国作为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最早驯化的粮食作物,用它作为重量“基础”的依据当然一定会更早的。那么,一根黄钟律管的黍是12铢,两根管的重量的黍粒就形成了“两”。

(古代黄钟音律与时间节气)

那为什么一斤为十六两呢?班固的解释就更很玄乎了,关系到阴阳、天文观象、五行等中华文化,确实不太好解释,钰姐在此简单说下,有的内容不便展开太多。

“铢”表示重量很小的物品,与其他物品有明显区别;“两”是黄钟律管2倍的重量,即24铢形成一两,这也是二十四节气的表现;“斤”是“明”之意,合384铢,恰是《易》两篇的爻数,是阴阳变化的表现。

而十六两形成一斤,就表示用四个季节乘以四方。

(人们生产生活等都离不开度量衡)

再有,“均”是平均之意,阳气施放,阴气转化万物,秤锤与物体重量均平表示万物;三十斤为一均表示一个月;四钧为一石,表明一年有四季,重120斤表明一年有12个月,等等。

毫无疑问,班固的度量衡标准根源于古人在天文观象方面取得的成果,也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既是生产实践,也是科学实践,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哲学、数学、文化等知识延伸。

古人的智慧的确高深莫测啊,令人叹为观止。当然以上仅限于个人理解,中华古文化博大精深,还需不断领会。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文章图片来自 *** ,如侵则删)

富人爱烧香这句农村俗语?

“穷人爱算命,富人爱烧香”,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如果生活中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确实有这种奇怪的现象。

那么,究其原因是怎么回事呢?我觉得这多少涉及到心理学范畴了,不管是穷人也好,还是富人也罢,他们都是为了求得心理上的一种安慰而已。

01. 先说说为什么“穷人爱算命“?

人生在世,谁都期望自己大福大贵,生活富足,财源滚滚,成为人人羡慕尊敬的有钱人,然而现实生活中,却不可能个个都成为腰缠万贯的富人。

事实上,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普普通通的贩夫走卒,拼尽了全力只是为了得到温饱的生活,甚至还有一些人穷困潦倒,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吃了上顿愁下顿儿,境遇是十分的凄惨。

人之所以受穷,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时运不济,干啥啥不成,虽然自身也足够上进,却因为方向选错,努力白费,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自然是心中抑郁万分。

还有的人是好逸恶劳,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奉行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无酒喝凉水的人生态度,浑浑噩噩地打发日子。

有句话说得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穷不可怕,但做人要有志气,只要肯吃苦,走正道,勤俭持家,再穷的日子也会慢慢地好起来。

可有些生性懒惰,脑子里尽盘算着一夜暴富的人,把自己的惨淡处境往往归咎于命运不好,期望让算命先生给破解一番,幻想着有朝一日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整日里做着不切实际的发财梦。

我的妻妹年过半百了,年轻时好好的工作不要了,张口闭口要干大事业的,总是一副自命不凡的姿态。

几十年来一直在四处游荡,逢年过节也不回家看望老人,更别说尽一点孝道了。若是破天荒的现身了,也是向家人伸手要钱,甚至八旬老父的那点退休金也不放过,张口就千儿八百的一点也不脸红。

有时家人劝她找个工作,最基本的生活还是可以保障的。可她的回答几十年千篇一律,说算过卦了,明年就好了。

这明日复明日的,狼来的故事一讲三十多年过去了。她仍然讲得十分认真,家人却没有那么久的耐心,不想倾听这种乏味的梦呓般的故事。

最近她愈发神神叨叨了,嘴里时常念念有词,常常跑到街边的卦摊前,一坐就是大半天儿,完全是生活在自我臆想的空间里。

02. 再聊聊“富人爱烧香”的道理?

人一旦有钱了,进入了富人阶层,他的思维模式与穷人是截然不同的。他不会象穷人那样卜卦算命,梦想着改变窘迫的命运。

因为富人已经拥有大量的财富,认为自己的命运是上天眷顾的,是上上签的宿命,只需烧香拜佛求保佑就好了。

有人说“金钱是万恶之源”。富人都是有原罪的。

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有的人为了牟取暴利,会采取见不得光的不正当手段,甚至不惜触犯了国家法律,只是因为隐藏的比较巧妙,暂时没有东窗事发。

然而,风平浪静的表面,其实内心的惴惴不安也是一种难熬的折磨。所以,这些富人会烧香拜佛,期望上天饶恕自己的罪过,以求得心灵的安慰与救赎。

当然,更多的人是通过自己的胆识和辛勤劳动,跻身于富人的行例。比如阿里巴巴的马云,他以独特超前的敏锐眼光,先人一步,抢占互联网电商的制高点,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迎来了人生的颠峰时期。

作为世界 *** 富豪的马云,烧香礼佛众所周知,即使出席公众活动时,手上也会盘上一串佛珠,虔诚之心可见一斑。

不过,马云对烧香敬佛有自己的领悟。他说,不要在周末去烧香,那时所有人都去庙里烧香;不要有了困难去求菩萨保佑,菩萨每天都收到无数人的 *** ,我们该求菩萨的平安,“你好了,大家才都好”。

他还说,不要去灵隐寺普陀寺这种大庙,要去那种小庙,因为大庙香火已经够旺了,小庙没人去,你去小庙捐香火就是在帮菩萨;不要在天气好的时候去,要在刮风下雨下雪的时候去,那个时候别人都不去了,你去敬佛拜佛,菩萨会感到暖心的。

由此可见,马云的之所以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功,其异于常人的思维模式是我们无法比拟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假若你目前生活不如意,切莫随波逐流,甘于消沉,更不能寄托于飘渺虚无的卜卦抽签上,而是要以“我命由我不由天”一腔豪情,绝地反击,实现逆袭人生。

如果你是有钱人,就应像马云一样乐善好施,多做一些公益活动,这样才是真正的烧香拜佛,才会得到更大的心灵慰籍。

周易究竟厉害在哪里?

《周易》的真正厉害之处,应该是作为一部两千多年前人民既不知道雨从何来,风从何去时候对大自然的想象揣测书籍,居然在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的社会里还能被奉为经典知识之书的奇观吧。

追本溯源,《周易》是什么?到底谁写的?它是怎么来的?

《周易》,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易经》,分为经部和传部,通俗的说,经部是算卦解卦的,而传部是儒家弟子,以孔子弟子为主给《周易》弄的批注,共七种十篇,哪几篇这个就自己去找了。也就是说,《周易》说白了就是一部玄学之书,是算命的,那种拿个小板凳坐在街角,穿着长衫或者中山装拉着你的手说,这位兄弟,我看你手相黑线弥漫,此乃大凶之兆,不如付我十块钱,贫道自有解决之法……这种人,就都是看《周易》相学的了。

这么一看,学《周易》的人虽然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得道高人,可还是喜欢钱这个东西啊,那么我就不知道为什么他没有去算第二天的福利彩票号码或者股市什么,而是在这里摆摊收十块钱了。你说清高?那也可以,可是也没见哪个《周易》大师捧个诺贝尔回来光宗耀祖,报效祖国啊。

那么《周易》到底是谁写的呢?

根据老祖宗的说法,是周文王姬昌写的。说周文王姬昌写的,就好比我们现在朋友圈的“鲁迅说过”这样的可信度。也有人说是孔子写的,不过这个和“鲁迅说过”也一样,至少现在就连史学界都是争论不休。不过成书时间多数学者都认为是在西汉,可信度比较高。那么到底是哪位高人写的就不得而知了。

古人怎么想到写这么一本书呢?

原因很简单,可以赚钱啊,可以博取功名啊。那个时代反正又没人知道风怎么来的,怎么会下雨,也不知道雷是怎么形成的,那么当初的人为这些根本无法解读的自然现象做出“有神论”、“命运论”的解释就非常合理了。

这也是我觉得《周易》的特别厉害之处,到了人类都可以踏上月球了居然还在信。如果说有没有特别惊艳的知识,我们现在的科技无法解释的东西很多,甚至许多病我们的当代医学都还无法 *** ,你尽个往这些上面编,就能编出惊艳来了。

为何在二十三岁时就死于乱箭之下?

徐茂公曾经为罗成算卦,说他可以活到73岁,但是后来又有一人为罗成算卦,说他可以活到23岁,这是罗成便质问他为什么少了50年呢?有人猜想,或许是他做了几件有损阳寿的事情吧。

首先说一下,真实历史上就没有罗成这个人,罗成是《隋唐演义》书中的人物。书中他是燕山王罗艺的儿子,秦琼秦叔宝的表弟。隋唐第七条好汉。白袍银枪面容俊俏,人称“冷面寒枪俏罗成。

罗成

话说有一天罗成在长安大街闲逛,猛然发现道旁有一个卦摊,旁边站着一个鹤发童颜的老者,只见布幡上面写着“鬼谷为师,管恪为友”批八字,断吉凶。王侯卦金十两,布衣百姓五两”等几个大字。罗成心想,长安城我没事就溜达,从未见过此人。看写的挺牛叉,鬼谷和管恪都是听风断吉凶的主,这老头还和人家拉近乎,我且上去让他算算,算的好还是罢了,算不好我砸了他卦摊。

罗成想到此,几步走到了卦摊前说“老头,你给我算算流年”老者看了眼罗成,说:“军爷请说出你的生辰八字”罗成道:“戊年五月五日午时”老者一听,笑道:“五个“午”想必是出生富贵人家”。“废话少说,赶紧算卦”罗成不耐烦道。

算卦老者李金仙

老者捋了一下胡子开口说道:你且听我一一道来,我算你七岁八岁读诗篇 ;九岁把回马枪学到手 ,十岁你文武两双全 ,十一岁夜打靠山王 *** 的登州城,十二岁济南救你的表兄秦叔宝, 十三岁你扬州去赶考 ,箭射金钱夺得武状元,十四岁贾家楼结交众豪杰, 结拜弟兄三十六 ,十五岁聚会在瓦岗,十六岁你假扮货郎卖绒线 ,定州城收下金娥女婵娟 十七岁你保了李渊, 十八岁你保了唐太宗,五年过去了,今年你正好二十三。不知道我算的对不对?

罗成听罢哈哈笑,广算过去不叫仙,你算算我阳寿能活几年?老者说,还是别算了,说出来惹你不高兴。罗成说:“但算无妨”老者说:军爷再有半年阳寿,你活不过二十三。

罗成一听就恼了,“你这老头 *** ,”罗成边说就要打老者。“我徐三哥给我算命说能活七十三,你这老头为何折我五十年阳寿。老者说,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罗成说,你今天不说出折寿五十年的原因,我今天非砸了你卦摊!

紫薇斗数双忌叠宫-为什么古人规定一斤为十六两

罗成心服口服

老者说:你曾经在后花园和你表哥秦琼互传祖传绝技,你表哥把他家的祖传36路书童锏都教会你了,可你却把72路罗家枪偷偷藏了3路回马枪,为的是关键时刻对付你表哥秦琼。你对谁都没有实惠心眼,上天折你十年阳寿。罗成听了没言语,这事确实有。

单雄信对你有知遇之恩,在你落难的时候,你去投奔了他,他为你建了三贤庄,为了是留住你,然而你却不声不响投奔了唐王李世民。最后你却不顾朋友情,生擒活捉了单雄信,并监斩了他。

对朋友无情无义,上天折你阳寿俩五年。这事有吧,罗成沉默不语。

贾柳楼三十六兄弟结拜时,三十五个人磕破中指歃血为盟,可唯独你没有磕破中指,你欺骗其他兄弟,不但如此,喝醉酒你打了哥哥程咬金一拳,程咬金是混世魔王、大德天子。欺兄灭弟你丧尽良心,上天折你阳寿又十年。罗成听了落下了眼泪。

俏罗成

老者并没有停止,继续说道:你在攻取岳州城时,化妆成小货郎,骗取了城主家的千金金娥芳心,答应她献城后娶她,结果城破后,你反悔不想娶金娥,不娶也就罢了,你却放火烧死了你的未婚妻金娥。你冷酷无情,对爱情不忠,上天折你阳寿十年。

你目无领导,想当年,李世民赏赐你,设宴款待你,你喝高了,让李世民为你牵马,下马后扶着你走了八步,你醉卧龙床。你欺君罔上,上天折你阳寿又十年。

老者说,你算算是不是折寿共五十年了?此时罗成悔恨交加,心中想到:欺人不能欺天,我做的这些上天都知道,这真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啊!”这正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啊。看来老者不是凡人。罗成的心思老者看出来了,于是说道:“小罗成,你还有什么疑问。

罗成乱箭穿身

罗成只是垂泪,现在后悔也晚了。他从兜里掏出十文钱,“这是我的卦金”。老者说,这十两银子你留着买寿衣吧,就算我给你的奠钱吧。“

小罗成,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你徐三哥的师傅李金仙,说罢,李金仙架起云飞到了半空。对罗成说,半年后,你会被苏定方乱箭穿身。好自为之吧,玉帝派我来收你这 *** 星上天呢!咱们后会有期。说罢,李金仙驾云转眼不见了。

在一般人眼里,罗成白袍银枪,正是一个最能博得少女喜爱的将军形象,然而事实上如何呢?在演义中,落成此人的确是一幅如此模样,不仅如此,他还是秦叔宝的表弟,两人之间关系甚是密切,但真实的罗成真的是这样的吗?

徐茂公算的不错,但他却依旧漏算了,罗成最终只活了二十三岁。

事实上,后来给罗成算卦的人是徐茂公的师傅,那个老道在戏剧中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已然成仙,罗成在路过他的摊位时被其叫住,并将罗成的生平一一举出,并且算出罗成只能活二十三岁。

罗成大怒,本来自己被徐茂公算出能活七十三是很开心的一件事,而这老道却生生将自己的寿命剪短了五十岁,放在谁身上肯定都受不了。

老道又为罗成一一阐述了他生平的五件恶事,正是这五件事,让罗成折寿五十年。

*** 件,

就是带兵打仗了,因为罗成是一个将军,经常出去平定叛乱,难免在打仗途中会让许多平民百姓受到危害,算卦的大师认为这是他做的 *** 件错事,所以要折损阳寿十年,但我认为这个并不可信,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军都被折寿了。

第二件,

就是不仗义,罗成明明已经和单雄信结拜成了兄弟,按理说应该是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的节奏,但是罗成却在战场上,与单雄性针锋相对,最后用他最擅长的回马枪打死了单雄信,算卦的大师认为他这件事办的不厚道,所以也被折寿了十年。

第三件,

就是对李世民不尊敬,李世民怎么说也是皇帝,你作为一个臣子一定要毕恭毕敬才可以,但是李世民请你喝酒的时候,你却跑到人家的龙榻上去睡觉,虽然李世民外表说没什么,但内心还是有点愤怒的,因为这件事情又被折寿了。

第四件,

他与单雄信结拜兄弟,但后来却力保唐王与单雄信产生了分歧,并因此将单雄信亲手斩杀。再减十年。

第五件,

罗成与李世民关系甚好,但是却靠着对方的宠爱,在酒后睡了龙床,再减十年。

其实这些事必然是虚构的,但罗成本人也是虚构出来的,所以出现这种桥段也实属正常。

亢金龙为什么不惜付出惨痛代价也要帮孙悟空从金铙里逃出来?

小雷音寺黄眉老佛一节中,作为西天拜佛求经团打头阵的精兵利刃,金牌打手孙悟空被一对神奇的金铙一招秒杀,死死地扣在其间,使劲浑身解数也不得解脱,就是观音菩萨给的三根救命毫毛也不灵光了。美猴王如同霜打的茄子,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关键时候,护教珈蓝从玉帝那里请来了天庭二十八宿,借助亢金龙的头角,美猴王才得以脱身,从金铙里逃脱出来。

亢金龙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理由很简单,猴哥把他的角给钻了个洞,这种创伤是不能修复的,将会永久存在,伴随亢金龙一生。对亢金龙来说,他头上的犄角,无疑正是他藉以吃饭的家伙,自带光环的犀利武器。所谓防微杜渐,别看小小一个“微创”的洞洞,后面可会发展、扩大。他的武力值就会大打折扣。

那么问题来了,亢金龙不过是奉命行事,来的是二十八宿,一大票人,他干嘛上赶着充大个呢?因此还自废武功,影响修为。做个样子,走个过场,这不是天庭神仙大佬们一贯的做派嘛!花果山围剿美猴王,也没见他们真心出多大力呀!这个时候,亢金龙却铁了心地要把孙悟空从金铙里捞出来,不计前嫌,不计损失。这又是为了什么呢?事出有因,必有蹊跷。

长公子扶小苏认为,亢金龙如此义举,如此大义凛然,牺牲自我,成全美猴王,当然也是一种付出与回报的考量,是他精打细算的结果。如果不作为,或者不尽力,等待他的,就可能是灭顶之灾。

我们一起来看个究竟——亢金龙的前世今生与不得已而为之。

*** 、撺掇美猴王反天庭:齐天大圣名号与诡异的独角鬼王亢金龙。

美猴王从菩提祖师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学艺归来,闹龙宫,打阎罗,勾生死簿,被告御状,玉帝降旨李靖父子擒拿。太白金星李长庚献策诏安,美猴王官封弼马温。

没成想,这是个不入流的官职。猴哥恼羞成怒,一棒子打出了南天门,回花果山继续做他的美猴王。

作为所谓的一代妖猴,美猴王虽然在花果山竖起了水帘洞的旗子,也不过是占山为王的一方“妖孽”。花果山四大健将和万千猴子猴孙,加上七十二洞妖王,顶多在加上花果山七大圣。对天庭来说,也算不上什么致命的 *** 烦。

问题就出在叫做独角鬼王的人身上。他给美猴王送上了一套赭黄袍,皇家禁物,然后明示美猴王做齐天大圣:“大王您本领这么大,就该跟玉帝争个高下,做个齐天大圣又何妨。”这样,花果山改头换面,祭出了“齐天大圣”的名号,直接叫板玉帝和天庭乃至三界。

独角鬼王的出现,非常突兀。是他挑起了美猴王和玉帝之间的纷争,却又来路不明,这个人不简单。

他是谁呢?本公子认为,这个独角鬼王其实就是天庭二十八宿之一的亢金龙所化。

亢金龙是个什么样子?他的职责所在又是什么?管辖的范围是哪里?究竟又是何方神圣指使他这么做的呢?

亢金龙似龙非龙,能飞,善水,还能陆地攀爬,实际形象,就类似于牛魔王的坐骑避水金睛兽。进一步说,他的模样,跟所谓的鬼王比较相近。长相古怪,有点吓人。

亢金龙和二十八宿乃至大罗天诸神一样,来自于昊天封神。他原本是封神大战中通天教主碧游宫门下截教弟子,在万仙阵中被阐教打死封神。

他的天庭职责,就是“掌管海外西天竺国、乾国、罗谢国并九小国”。也就是说,从天庭任命的单方面角度说,西天天竺国,西牛贺洲灵山附近的几个藩国,就是亢金龙的负责范围。

菩提祖师又是谁呢?他就是通天教主所化。

本来么,菩提祖师对玉帝就深怀芥蒂,不能释怀。他点化出来的高徒孙悟空又被“官封弼马温”,实在不给面子。不要说美猴王不满意了,他的老师菩提祖师就气不打一处来。

于是,菩提祖师暗中拘传了他曾经的弟子,此时已经是天庭要员,二十八宿之一的亢金龙,叫他化作独角鬼王,鼓动美猴王做齐天大圣,跟玉帝对着干,搞事情。这才有了后面一系列的美猴王“大闹天宫”的事情。

鬼王或是独角鬼王,是个什么神仙定位呢?玉帝请“听调不听宣”的二郎显圣真君杨戬,用的就是凌霄殿前的鬼王。鬼王就是玉帝的密使,类似《封神演义》中神仙大佬们召唤的“黄巾力士”,属于绝对的私属力量,贴身的亲信。菩提祖师把亢金龙化作独角鬼王,来花果山指点孙悟空,也就不难理解了。

亢金龙如此逆天之举,如同神使鬼差,他根本就身不由己,莫名其妙,稀里糊涂,就做了这样的事情。

他的心里是相当恐惧的,惴惴不安,寝食难安。也是,夹在曾经的恩师菩提祖师和现任大领导玉帝中间,亢金龙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一个不小心,就会身死道消,万劫不复。

他需要在两者之间做个平衡,既不得罪玉帝,又能抚平菩提祖师和美猴王的心。他在等待一个机会。

第二、勇救美猴王:磨损犄角也要拼死把猴哥从金铙中解脱出来。

美猴王后来认出独角鬼王就是亢金龙了吗?答案是肯定的。

齐天大圣孙悟空在天庭混了大半年,按180天算,地上就是小二百年。他整日里不得闲,在大罗天溜达,逛游,跟各种神仙大佬称兄道弟,其中,自然也有斗牛宫内外的满天星斗,二十八宿,亢金龙也在列。

孙悟空心里咯噔一下,明白了,原来,那个撺掇他做齐天大圣的独角鬼王,就是眼前的这个亢金龙。

小西天,小雷音寺假佛祖黄眉老佛一节,玉帝派遣二十八宿前来解救孙悟空一行,也难说,玉帝也是心知肚明的。

菩提祖师暗中指使亢金龙化作独角鬼王,叫孙悟空跟玉帝和诸天 *** 来了那么一出好戏,一争雌雄,找回面子。结果,被天庭+西天联手,把孙悟空送上了取经路。菩提祖师嘴上虽然没说什么,心里估计也不大舒服。对亢金龙来说,这样的大事情,他无能为力,能力有限,干预不了。可是呢,眼前的机会,他是不会放过的。别的不说,保住孙悟空的性命,不叫金铙把猴哥给一时三刻化成脓水,他还是可以一试身手的。将功补过,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因此,甩开二十八宿这几位哥们,亢金龙一马当先,主动请缨。亢金龙用尽了吃奶的劲儿,才用头上的犄角钻进金铙中去,又忍者钻心的疼痛,叫猴哥给犄角电钻钻洞,钻了眼,藏在里面,猴哥才得以从金铙中出来。

亢金龙之所以这样做,自然是他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借着玉帝调兵遣将的机会,解救出来孙悟空,同时送了美猴王和菩提祖师一个大大的人情,猴哥对他有好感了,也能在菩提祖师那里将功补过,何乐而不为呢?不要说犄角打洞了,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他也必须把猴哥从金铙中捞出来啊!

菩提祖师,通天教主是什么人?先天圣人,又是个狠角色,手段不是一般的强,亢金龙那小身子骨可受不了。好在,作为子弟的亢金龙对老师的秉性非常了解——重情重义,有情有义,性情中人。亢金龙都这样做了,老师应该有所释怀了,也不会跟他计较了吧。没办法,亢金龙此时是玉帝的属下,端的是天庭的饭碗,他能够做到如此,依然实属不易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这事算完了吗?并没有,我们接下往下分析——美猴王的“拙劣表演”与“报复”。

第三、金平府捉拿犀牛精与孙悟空据牛角:火眼金睛发现了亢金龙的秘密和证据。

金平府元宵节盛会,三只犀牛精捉走了唐僧,于是就上演了一场美猴王智取犀牛精的好戏。

这一次,孙悟空搬来的天庭救兵,又是二十八宿中的神圣,即是四木禽星:角木蛟、斗木獬、奎木狼和井木犴。

结果,避暑、避寒、辟尘三位精怪被打死,剥皮抽筋,肉送了西海龙宫和金平府父老,六个犀牛角,四个留在当地官署,一个带给玉帝,一个则是要“送给西天如来”。

其中的辟尘大王是谁呢?他就是亢金龙所化。

1、孙悟空去天庭搬救兵,到西天门,就被太白金星和四大灵官给挡住了。太白金星什么态度呢?他对齐天大圣呵呵冷笑,说:“大圣怎么会不认识那几个妖精呢?”太白金星狡猾的老头一个,他暗示了,孙悟空跟妖精是认识的,是老相识。进一步,老白又直接点名:“不用去求玉帝查了,四木禽星就是克星。”

我们再看二十八宿中的四木禽星的 *** 作,他们打杀了所有的野牛、黄牛、犀牛,妖怪洞府李所有的小妖小怪,又一心要置三只犀牛精于死地。猴哥一反常态,说:“留活口。”

没错,犀牛精,准确说,其中的辟尘儿,就是亢金龙所化。二十八宿下凡,自然是二十八宿来降服最合适了,奎木狼不就是二十八宿来搞定的嘛!

2、证据。证明。把柄。

孙悟空据牛角,分发。给玉帝,是他张扬个性,宣誓某种力量的意思,并不是孝敬的意思。

紫薇斗数双忌叠宫-为什么古人规定一斤为十六两

自己留一个角,说是送如来,其实猴哥并没有把犀牛角送给佛祖,就连唐僧的紫金钵盂都不换,宁送钵盂,不送角。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火眼金睛发现了个秘密——辟尘儿的“牛角”上,赫然有一个小小的洞洞,而这个洞,正是他在小雷音寺里给亢金龙的犄角钻出来的。就是烧成灰,美猴王也能认出来。

犀牛精什么样子的呢?八戒看了说:“像鬼王。”

从独角鬼王,到亢金龙,再到犀牛精辟尘儿,孙悟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稳健,他若有所思,他在视图找一个事实的真相:他所有种种机遇,难道真的都是偶然的吗?他的启蒙恩师菩提祖师到底是何方神圣,什么身份?通过亢金龙的各种表演,猴哥似乎明白了什么。一切,都是天意,都是冥冥注定的,他的背后,有高人在 *** 控。

3、犀牛精在西牛贺洲地界,还就在如来佛祖的眼皮子底下,距离灵山只有区区两千里的路程。他们假扮佛祖与菩萨,扮演西方三圣,收香火钱,点金灯,吃酥油,如来佛祖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真相只有一个,如来也忌惮这样的存在,犀牛精亢金龙是菩提祖师安排布局的,菩提祖师是通天教主,如来佛祖前身多宝道人的师父,当然只好视而不见了。

辟尘儿真的被打死了吗?跟蝎子精一样,不过都是演戏而已。使命完成,该干嘛干嘛。至于犄角怎么处理,怎么讨要,如何交接,那都是后话了。

到这里,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为什么菩提祖师会点中亢金龙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人了。作为五方五老的如来佛祖,他所在的西天天竺国,正是天庭任命的亢金龙的管辖地。亢金龙引起齐天大圣的名号,亢金龙在关键时刻要保孙猴子,特别是西天出手的人,黄眉老佛是未来佛东来佛祖笑弥勒的人,他必须出手,在所不惜;他还要“送佛送到西天”,明里暗里表达了菩提祖师意思,给即将成佛的孙悟空一个明确信号——你那佛爷爷也是我菩提的弟子,不用担心,你的前途无限。

亢金龙不惜一切代价,就是忍者钻心之痛,损伤吃饭的家伙,头顶的犄角,也要把孙悟空从金铙中解救出来,这也是无奈的举措。从独角鬼王到亢金龙,再到犀牛精辟尘儿,这一切,都是他曾经的老师通天教主,也就是化身的菩提祖师的一手安排和布局。后来,据说亢金龙成了二十八宿中耀眼的明星,也算是对他一个比较好的回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