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谜干支历-甲骨文是被谁发现的

admin2023-03-05 20:07:2820

解谜干支历,甲骨文是被谁发现的?

网友@飞翔的熊猫8663285 2的邀请答题!

首先,问题描述都是错的:甲骨文和周朝的金文似乎是一种并行而没有交集的文字,在甲骨上刻画的甲骨文也没有固定的书写格式,那么后人是怎么识别出2000多个甲骨文,并确认它们是正确的呢?

不知道题主同志是在哪里看到这些的,还是想当然这么认为?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情不是很了解,首先就不要预设很多结论,不然就会产生很多错误的先入之见,会无意识的 *** 新的信息。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甲骨文和金文都是记录的上古汉语,它们是一种文字体系,为什么说没有交集呢?金文和甲骨文当然有固定的格式,金文就不谈,你问的是甲骨文,就只谈甲骨卜辞。甲骨文的格式大致是:

*** ,一条完整的甲骨文卜辞分为四项

序辞,记载占卜的日期与贞人的名字。

命辞:记载所卜问的事情。

占辞:记载视兆的人判断吉凶的文字。

验辞:记载占卜是否应验的文字。

第二,大多数甲骨卜辞有「正反对占」:也就是吉利和不吉利两方面都问,但有的也没有。

甲骨文绝大部分是卜辞,只有很少一部分甲骨文是记事的:比如记载家谱的儿氏族谱:还有一些相当于殷商古人的「文字练习本」,郭沫若先生称之为「甲骨习契」。合集27041就是典型的习契,两个人的笔记,一个人模仿另一个人的重文。这块甲骨上一个字写多个,还有笔画分解,明显就是「小学生学写字」:

----------------------------------------------------

好,再来回答你的问题:甲骨文是怎么被识别的呢?这个问题相当于:我们是怎么释读甲骨文?甲骨文的识别就是古文字的识别,二者是没有什么区别的,甲骨学就是古文字学的分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古文字的释读,不是一晚上就冒出来的,是从汉代以来就积累了两千多年的学问,有三个重要的时期:

1、汉学——汉代(古文经学、小学和东汉的《说文解字》)

2、金石学——宋代(印章、封泥、玉石、钟鼎、钱币的考证都算金石之学,跟古文字学、考古学和经学交叉,因为金石学主要目的还是证补经书的)

3、乾嘉考据学——明清、民国(考据学、文献学、音韵学、说文学)。

特别是乾嘉考据学成就更大,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学术范式转移,「甲骨四堂:罗振宇、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为甲骨文的释读,商代历史的研究,做出了非常大的创新性的贡献。

乾嘉考据学,也叫做朴学,说简单一点:持之有据,言必有证,不轻信任何人的结论,不考证一番,绝不下断言。用一种怀疑的、审辩的态度对待前人留下的典籍文献。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逻辑实证主义」,科学的基础研究 *** ,所谓的「国学」只有考据学更符合「赛先生」。我们熟知的胡适、陈寅恪、李敖等等都自称是承袭乾嘉考据学的衣钵,比如胡适经典的名言:拿证据来!胡适对《虚云年谱》一书的考证,几乎是扒了裤子:虚云的年龄、出生、当慈禧太后的国师等等都是瞎编的,是谁编的?我个人觉得虚云是没必要的,可能是虚云的弟子。综上所述,古人的的累积,近人的创新,不断完善理论,不断拓展认知边界,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一个「智慧共同体」的「巨人」,我们今天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古文字进行释读。其实释读古文字这件事,真的并没有什么固定程式,只能说归纳出了一些 *** ,细讲的话非常复杂,我只能化繁为简,简单举例子的讲。 *** 步:甲骨文字形的隶定。

先把甲骨文结构搞清楚:由哪些基本字符构成,这就需要你对古文字的符号有一定的认识,因为汉字隶变以后,古今汉字基础字符变化很大,今文字的字理丢失很多。

难点在哪里呢?构成甲骨文的符号非常不标准,具体表现在:

笔画多一笔,少一笔皆可,简繁不分

说个最简单的甲骨文「册」,连董作宾先生开始都将那种竖划长短不一的「册」认成了「栅栏」的象形字。

「中」的表示旗帜的笔划多一笔,少一笔都可以,有时候完全省去:

「祝」加「示」不加「示」都可以:

祝右边偏旁甚至不是兄弟的兄。

笔画和字符的位置不固定。

解谜干支历-甲骨文是被谁发现的

甲骨文「旁」字上面的部件上下不分,偏旁「方」倒竖不分:

还有如「侯」字也是倒竖不分:

左右不分——甲骨文「祭」中的「手」左右皆可:

甲骨文是一种俗体字,笔画和字符简省非常剧烈,与标准符号差别很大,而且减低了象形意味,而且越常用的字简化力度越大,

比如甲骨文中最常用的干支字,简化力度超过我们今天用的楷书:

甲骨文「甲」一般都简写成「十」:

甲骨文的「庚」写成这样:

如果你不懂,你能想到甲骨文简化得比今天的字字形还简单?

意义相近的字符能够通用。

甲骨文的「農」字「 *** 」和「木」通用

甲骨文是刀笔契刻文字,要化圆为方,而商周 *** 篆是曲线,所以,象形程度减低,导致难认。

甲骨文和金文的「王」是「斧钺」的象形,金文能看出「斧钺」的弯曲弧形的「刃」部,甲骨文就看不出来了,是个人都会认为甲骨文字形像「一人张开手臂在在地上」。所以,连古文字学家唐兰也认成了「立」

还有很多奇形怪状的写法,还可举出很多例子,我为了让读者好懂,说的都是最简单的。

总之,就是符号非常不标准,你如果不搞清楚各种符号不同的写法,根本无从下手。

---------------------------------------------------

第二步:甲骨文字形的演变分析

假如将一个甲骨文的字形搞清楚了,象形什么,由什么字符构成,可能是什么部首,这个时候就要搞清楚这个字传承和演变,也即古、今字形的发展脉络要搞清楚。

首先, *** 步就要查《说文》,这一点无比、非常重要,《说文》有了这个字,就释读出来99%了,而且各路专家都会认可。

比如:王国维先生释读出来的甲骨文「宜」:

就是因为《说文》古文中有非常相近的一个字,从双「夕(肉)」的宜。

这样古今字形就串联了起来,《说文》起到了一个桥梁和钥匙的作用,也就还原了「宜」的古今字形演变过程。

如果把《说文》的收录古文字「宜」拿掉,可能想破脑袋可能都想不到,没有《说文》战国以前的甲骨文和金文是很难释读的。

其实,甲骨文大约4500多个单字,释读出来1000多,有900多个见于《说文》,可见没有《说文》这本书,难度还要大。

《说文》没有收录的字,也可以通过字形比较的 *** ,找出过渡态的字形,形成一条脉络。

比如:

你能看出这是个什么字,很难理解:

《合集》822有这个字「王x曰」:用X代替这个字

大盂鼎也有这个字相同的「王X曰」:

在西周的麦方鼎找到这个字加了一个「口」:

一下将整个脉络连起来了,这是个「若」字,甲骨文像「跽坐在地的人在理顺头发」,

《说文》收录的「若」有个讹变,头发讹变成了「 *** 」,「人身」笔画省去了,只立下一只「又(手)」。

「若」本义是「顺」,引申表示:顺从、答应、应诺、诺言,假借表示「如、像」,也就是「诺」的初文: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页3397

那么,《说文》将「若」解释成「择菜」肯定不是本义。

《说文》:若,擇菜也。从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艸。

上面甲骨文和金文中「王若曰」,就是后世常见习语「王诺曰」吗。

第三步:辞例和文献的推勘

即便你没有释读出字形,如果甲骨卜辞信息冗余度比较高,还是可以估出来的。

比如:上面说的干支字都是估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甲、巳、庚」省得太厉害了,这种字形《说文》都没有收录,干支字都是有规律的,很容易估出来。

比如甲骨文出土了一片完整的《干支表》:

从干支表可以看出:

甲的简体是十。地支的「巳」竟然和天干「子」是一个字,只不过是镜像,这是以前谁都不知道的。郭沫若据此体测跟西方双子座有关系。而干支表中的「戊戌」也是一个字,只有根据位置分辨。第四步:历史背景信息的分析

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这个「弔」字:

字形我们知道他是个什么字,经传中也有「不弔昊天」,千字文有「弔民伐罪」。

但是在甲骨文和金文释为「弔:凭吊、抚恤」完全不通。

近人吳大澂根据字形和历史背景信息认为这是个「叔叔」的「叔」。

甲骨文和金文「弔」像人身上背着用来射鸟、大雁用的「繳」,也叫弋射。

这是贵族的游戏,特别是贵族年轻男子最喜欢玩,殷周贵族男子从小就学射箭:

《礼记·内则》: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古代男子出生,射人用桑木做的弓,蓬草做的箭,射天地四方,表示有远大志向的意思。

「弔、叔」古音也相近,所以,「身背繳箭」的「弔」,是年轻男子之美称,《诗经》中经常把年轻美好的男子称为「叔」,如:《郑风·叔于田》。

周代金文上「叔」都用「弔」字,大概有几百例都是这样:

只有很少几例用「叔」字,大概就6例左右,「叔」完全是假借,跟字形没有关系。要知道,《诗经》等经传文献都是在汉代整理集结的,所以用的今文字「叔」。

让贵族痴迷的「弋射」是什么鬼呢?

先秦文物上经常描绘弋射的场景:

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箱子上面就画有古代的弋射图:

战国宴乐铜壶

拓片清楚一点:

汉砖上的弋射图:

这就是用历史背景信息推敲,汉字的基础符号都是来自「象形文字」,所以,一定与中国历史相关。不过历史背景信息一般都是辅证。

-----------------------------------

最后一个问题是:识别出2000多个甲骨文,并确认它们是正确的呢?

上面已经说了,要构建整个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脉络,不但放在卜辞中能读通,还要知道这个甲骨文到楷书在形体和字义、字音是怎样演变的。

即便是这样也不能保证一定正确,不谈汉代的许慎,王国维、郭沫若、唐兰的释读,经常被人推翻,能保持五十年不被人推翻,那就可能没什么什么问题。

总之一句话:跟所有学科一样,凡是叫做学问的东西,虽然都有判断对错的客观标准,但还是「学术共同体」这个「巨人」的承认。

因为个人的自利倾向,存在盲点,经常容易搞错的,爱因斯坦写的论文都搞错了,但被同行发现了,并拒绝刊登。这个人还有点牛X,敢拒绝爱因斯坦的论文。

---------------------------------------------------

综上所述,甲骨文的释读大致是这么一个过程,以上用的例子是最、最简单的,实际释读非常困难,比如甲骨文字符奇形怪状,一个字符十几种变体,哪里时时刻刻搞得清?所以,工具书不能少。

就连董作宾这样的专家,都说他经常拿着一片甲骨拓片看一天,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猜不出半个字。

也经常有人看了我写的有些跟古文字有关的文章,私信问我要甲骨文等古文字的资料,而且要那种甲骨拓片。

我首先对他们说,我说你不会有兴趣的,拓片你看不懂,你首先要看理论书,再来看原始资料,理论书就有点枯燥,你能不能静下心来。果然,很多人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再也不要书和资料了。

李学勤先生写过一般入门书叫做《古文字学初阶》(P75),我觉得是不错的,上面推荐了一些必须要读的参考书目。可以去参考一下,

唐宪宗以后的唐朝皇帝为何都不册立皇后?

实际上也并非如此,唐朝皇帝开始出现整体上不再册立皇后的现象,是从唐德宗李适之后开始,德宗之后连续九位皇帝在位期间,都没有册立皇后直到唐朝即将覆灭的时候,昭宗李晔才册立了皇后。

除去称帝的武则天,还有追封者与傀儡,唐朝一共20位皇帝中,仅有8人在位期间册立了中宫皇后,其他12人均没有。尤其德宗之后的唐朝中晚期皇帝里,仅一人有皇后。不过唐代后来皇帝不愿立后,主要还非因为德宗,而是因为宪宗李纯。

唐朝皇帝多不肯立后,首要原因就是怕后宫干政。古代有句话叫做“牝鸡司晨,惟家之累”,意思就是说如果母鸡打鸣,那这个家就要破败没落了,后来就引申为妇人沾染朝堂会引来祸端。虽然这个说法在今人看来非常不当,但在历史上也不是半分道理都没有,因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唐朝本身也有。

比如汉太祖刘邦的皇后吕雉,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唐中宗皇后韦氏等,这些人不是觊觎皇权,就是在兴风作浪,无论好坏,这些皇后都成为了皇帝的威胁,像是武则天甚至登基称帝,韦皇后毒害中宗。对皇帝们来说,后宫干政实在是个巨大祸患,不得不防,尤其唐朝时期贵族女子沾染朝堂的实在不是少数,必须要防。

再者,不立皇后也是皇帝自己有私心。虽然按照周天子时代就流传下来的规制,皇帝能够拥有后宫妃嫔,可皇后与皇帝同尊。与影视剧中不同,皇后并非单单是名义上的后宫之主,而是真正的后宫主宰。皇后作为皇帝的正妻,不仅要侍奉夫君,更要起监督与劝谏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皇帝都能容忍身边有人整天盯着自己,牵制着自己。

后宫一旦没有皇后,那么皇帝在后宫之中自然也没有了拘谨约束,即便是有太后之类,那也没有太大的制约。比如宪宗坚持不肯立后,在后宫之中当然就随心所欲,也没什么人能够管他。中宫无主,皇帝就不受皇后与外戚的干扰,能不受管束够随意临幸妃嫔媵嫱,满足自己的私欲。

虽然唐朝后来皇帝没有立后是从德宗开始,但并不是德宗带头,他的王淑妃虽立后三天就没了,但好歹也立了后。而唐顺宗李诵做太子时间太久,一共才做了186天皇帝,压根儿没来得及立后。宪宗李纯登基后,坚持不肯册立其做广陵王时的正妃郭氏为皇后,称“恐妃得尊位,致受钳掣”。即便后来郭氏的儿子被册立为储君,满朝文武不断上疏之下,李纯仍旧不肯册立郭氏为皇后。

郭氏出身高贵,其祖父乃是汾阳王郭子仪,母亲升平公主乃是代宗的女儿,按辈分比宪宗还长一辈。如此高贵的出身,也让李纯非常忌惮郭氏,所以一直不愿立其为后,而郭氏也知趣,以贵妃之尊在后宫做了多年有实无名的皇后。宪宗不愿立后还有个原因就是,彻底排除了嫡庶相争的可能,从而使得其能够在诸皇子中任意选择继承人,而不用过多顾及嫡庶。

中国曾出土过哪些让人震惊的文物?

下面这一桌饭菜不是栋子家请客完杯盘狼藉的照片,实际上这是一桌近一千年之久的饭菜。

这张餐桌出土于辽代张文藻夫妻合葬墓,大约在1094年入土,满满的酒菜摆在张氏夫妇棺前快一千年了。

我们可以看到,桌子上有盘有碗,有酒有杯,筷子碟子,丰盛满满,尤其是那把绿釉鸡腿瓶里的橘红色液体,据说是千年前的葡萄酒,打开墓葬时仍然香气扑鼻。

最瞩目的是照片正中央的那碗食物,看起来好像是紫不溜秋的葡萄,其实是板栗,不知道还能不能吃。

其实,考古学家挖掘出不少古代的食物,明清、唐宋,甚至是秦汉、史前的,都有出土。

如著名的面条,是考古人员在2002年于青海喇家遗址的20号房址地面发现的,当时是被陶碗盖在下面,极大可能是小米面的。

青海喇家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因为一场地震,引起了大洪水,瞬间摧毁了这里的一切。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当青海喇家居民做好“面条”准备吃饭时,洪水奔涌而来,冲垮了房屋,打翻了面条,埋葬了一切。

下面这几个干肉是烤羊排,不过是公元前800年左右(春秋早期)的烤羊排,出土于新疆且末扎滚鲁克墓葬。

有烤羊排,也会有干鱼。下面这个黑乎乎的鲫鱼干出土于湖北荆州夏家台战国楚墓,距今大约有2400年了。

说起出土的食物,怎么能少的了那罐著名的藕汤呢,出土于湖南马王堆西汉墓,是2000多年前辛追老夫人的陪葬品。

辛追老夫人可能是个“吃货”,也可能她那化成泥的丈夫或儿子是个“吃货”,墓葬里出土了好多瓜果蔬菜。

如看不出样子的梨子:

还有点样子的大枣:

极度萎缩的杨梅:

不过要说出土最多食物,且保存 *** ,必须离不开新疆,下面这几碟子都是文物,有核桃、葡萄、酸梅、月饼、馄饨等。

离近点儿看,下面这一串类似于葡萄干的东西,是一千多年前的葡萄,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

这三个饺子来自唐朝,皮薄馅大,只知道是小麦面的皮儿,馅料就不清楚了,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339号墓。

这两个像个土坷垃的文物,其实是馄饨,同样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

这个就不用说了,看这圆圆的形状、模子印出的花纹,不就是个月饼吗?不,准确来说,它是唐朝的月饼……

其实啊,栋子 *** 奇的,是墓葬出土的酒,如2003年出土于西安一座西汉古墓里的青绿色米酒。

解谜干支历-甲骨文是被谁发现的

都说“窖藏”,这窖藏了千年的酒,不知道滋味如何。不过,看到酒青绿色的颜色,栋子也不敢下嘴呀。

22点是什么时辰?

亥时上。中国古代用干支来纪年、月、日、时辰。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两个小时。后来感觉一个时辰时间很长,虽然有刻,但还是不好把握,因此又把一个时辰分为上下,这样就与现在的小时一样了。古代十二时辰的分配是,从23点到1点为子时,以下类推。22点正处亥时的21点——23点之间,属于亥时上。

为何秦始皇偏偏对十二情有独钟?

感觉题主问得问题有毛病,古代帝王不仅推崇数字“九”,也对数字12情有独钟。古文字中蕴 *** 中国文化的灵魂——追求全面和谐的思想体系。它是造字者汇总华夏先民的思想观念最早表达的中国梦。具体理由如下:

古代帝王何以崇尚九呢?

古时的人们没有数字记忆的观念,因此常以自己的十根手指进行数数,而在十根手指中十指是被认为是“极限”,因此在古时人们有了九部、九天。后来周文王衍八卦同样把“九”定意为了“极限”。

在中国文化中,“九”是一个极数、大数。《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侯论》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对“九”感兴趣,都想霸占“九”。所以作为极数、大数的“九”又变成了“圣数”、‘吉数”。

古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又以奇数象征天,以偶数象征地。九是阳数中的极数,再大的数其尾数也大不过九。这样,九被视为天的象征;天分九层(九天),天诞日为正月初九;九也被附会于帝王,帝王称为九五之尊;同时,九也象征极高(九霄云外)、极广(九州方圆)、极深(九泉之下)、极冷(数九寒天)……,九之所以被皇帝崇尚,除上述原因外,九谐音久,也被当做吉利的数字。

古人各朝认为“九”是天地之极,因此在各个领域均以九的用意进行创作。在我们所熟知的鼎类器具上“九鼎”是最有名也是最神秘的,而当时的夏禹便以九为意另以天下为极,创作了九鼎并把天下万物刻在其上。同时在天下治理中用到九进行划分,称其“九州”。

在建筑方面古人们算是用到了极处,举世闻名的故宫在建造各个大殿时均安“九丈九尺”为计,甚至在殿门、宫门、大小城门上的门钉都是横九、竖九总计九九八十一颗。而在台阶上也是如此,其次则是故宫的房间数,都以九或九的倍数进行制造的。可想在古时人们是多么喜爱“九”。

明清的帝王们也抛不开九这个数字的影子。清代定制,蒙古各部王公每年向皇帝进献白马八匹,白驼一匹,谓之九白之贡。其余贡品,亦都是以九数计算。康熙帝曾在康熙十三年题准:每年节,科尔沁等旗共进十二九,计羊108只,乳酒108瓶;鄂尔多斯等旗,共进九九,计羊81只,乳酒81瓶;其余25旗,共进三九,计羊27只,乳酒27瓶。清代敕建寺庙,金佛的斤数也以九数铸成,或81斤或72斤;铸佛数量,也以九计,如乾隆四十五年为庆祝皇帝70寿辰,共造佛像2299个九,合计为20691尊佛像。清代宫廷年节大宴,包括水果、蜜饯、点心,一共九十九个品种。

清代皇帝过生日,要举行大的娱乐活动,表演杂技,放万年春灯等,也要有九九即81种节目,名为九九大庆会。

紫禁城之所以有九百九十九间房子,就是因为三个九谐音久象征皇权永久、江山万代之故。皇帝何以如此崇尚九呢?

清代文学家汪中说:一奇二偶,一二可为数。二加一则为三,故三者,数之成也。积而对十,则复归为一,十不可为数,故九者,数之终也。古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又以奇数象征天,以偶数象征地。九是阳数中的极数,再大的数其尾数也大不过九。这样,九被视为天的象征;天分九层(九天),天诞日为正月初九;九也被附会于帝王,帝王称为九五之尊;同时,九也象征极高(九霄云外)、极广(九州方圆)、极深(九泉之下)、极冷(数九寒天)……,九之所以被皇帝崇尚,除上述原因外,九谐音久,也被当做吉利的数字。

数字12在古代出现的案例

在我国古代,12 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数字。例如在民间,女子 12 岁被称为“金钗之年”。 不仅如此,就连帝王也对 12 这个数字情有独钟。 周朝时期,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均需穿上特殊的礼冠,而“冕旒”为礼冠中最为贵重的一种。

身份地位的不同,其冕上旒的数量也有所不同。其中天子的冕上旒的数量正是 12,每旒贯有彩玉也为 12 颗,彰显了天子身份之尊。

此外,帝王冕服上的装饰纹样也是 12 种,被称为十二章纹,据传这十二章纹直至清代仍被采用呢! 那为什么偏偏是数字12,而不是九五至尊的9,或者是其他数字呢?

其实,在古代12可谓天之大数,备受重视。《左传·哀公七年》也有记载: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

古人观天文,查日月星辰之变,发现 12 是与岁序更迭、天体运行规律相关的数字,并依此形成了十天干、十二地支以及古代传统历法。 数字 12 也因为和神秘莫测的天相关,而具有了非同一般的地位。

你知道吗?欧洲的钢琴有十二个音,那是五百多年前才有的,而曾侯乙编钟竟然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12音阶了,这是世界音乐史上了不起的发现!

“十二”到底寓意什么?

史料记载,秦始皇扫 *** 、兼天下、筑长城、通直道、书同文、车同轨、统度量,完成了他的统一中国大业后,于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收缴天下兵器,冶铸了十二个重各千石的大铜人,立在阿房宫的前殿。

专家介绍,根据史料记载,“秦铜人”的铭文“李斯撰,蒙恬书”,由此可知,铸造铜人应该是国家的大事。根据常识,凡是具有纪念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器物、图案,其尺寸及造型都不是随便定的,都有一定寓意的。“秦铜人”的十二这个数字寓意着什么呢?

专家研究认为,古时把大地分成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统合起来就是大地。大地还有一种分法,先分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再分出两个方向,这就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见十二这个数字是能够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个统一的大地。大地不就是天下吗?

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个天下统一的封建王朝吗?因此,秦始皇铸造十二铜人的“十二” *** 层意思就寓意着“天下统一”。还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个月,如此往复便是千秋万代。两者合一,“12”这个数字解密后就是:天下统一,千秋万代。而“秦铜人”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 *** 座和平统一纪念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