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魂-中国最有价值的古书是黄帝内经吗
干支魂,中国最有价值的古书是黄帝内经吗?
谢谢邀请!中国最有价值的古书不少,《道德经》《易经》《论语》《史记》《红楼梦》《孙子兵法》《诗经》《本草纲目》等,当然,还有《黄帝内经》。一般人都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其实 ,《黄帝内经》不但是中医经典,也是蕴涵中国传统文化之魂的经典。人们可用周易、儒释道、诸子百家的理念去解读《黄帝内经》的深厚哲理,也可以用《黄帝内经》理念去认识世界,体会和谐相融的人生境界。
从医学而言,《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之理,解析人体运行保养之规律,提倡“阴阳调和,五行致中”,主张治病求本,未病先防;治病求本,辨证施治,使运转故障的身体恢复健康。
从养生学而言:《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注重四季调节,五脏调养,饮食情绪调控,养护精气神,不同体质及性别的养生法。主张“内求”,激发人体潜能、提升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常保身心健康。
《黄帝内经》的“阴阳调和”、“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形神兼顾”等思想,构建中华民族的身心和谐的生命哲学,可以说,《黄帝内经》为我们打开一道认识生命真相的健康长寿之门。
六甲六丁是做什么的?
六丁六甲与四值功曹、二十八宿、三十六天将、七十二地煞等同为道教的 *** 神将,经常在禳灾中被道士召请,历行风雷,制伏鬼神。
六丁六甲为六丁神和六甲神的合称,其神十二位,道经中说他们最初是真武大帝的部将,《重修搜神记》载:元始命玉皇上帝阵诏,喝玄武披发跣足,金甲玄袍,皂纛玄旗,统领丁甲。丁甲之名来源于天干地支,丁神六位: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甲神六位为:甲子、甲戌、甲申、申午、甲辰、甲寅。丁神六位支为阴,盖为女神,甲神六位支为阳,盖为男神。《续文献通考》:“丁卯等六丁,阴神玉女也。甲子等六甲,阳神玉男也。
六丁六甲神位虽小,但在道教中却非常重要,经常被道士所役使。《后汉书·梁节王传》记载,汉代方士已经有役使六丁六甲的 *** ,先行斋醮,然后召六丁神,“可使致远方物,乃知吉凶也”。梁节王曾用这种 *** 来“占梦”。《后汉书·梁节王畅传》:“性聪惠,然少贵骄,颇不遵法度。归国后,数有恶梦,从官卞忌自言能使六丁,善占梦,橱数使卡筮。”注曰:“六丁,谓六甲中丁神也。若甲子甸中,则丁卯为神;甲寅甸中,则丁巳为神之类也。”唐韩愈《调张籍》诗曰:“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张万福《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阴阳翕辟,万二千物具而有神焉。主之者,六甲也……六甲者,一切之纲纪也。”南宋王契真编《上精灵宝 *** 》卷二:丁丑延我寿、丁亥拘我魂、丁酉制我魄、丁未却我灾、丁巳度我危、丁卯度我厄;甲子护我身、甲成保我形、甲申固我命、甲午守我魂、甲辰镇我灵、甲寅育我真。如今《道藏》中存有《灵宝六丁秘法》和《上清之甲祈祷秘法》,且《灵宝六丁秘法·后序》中称六丁“能长能短,能有能无”。道教还有一种六甲符箓,用来“驱恶驱耶”。《云笈七羲》卷十四称:“若辟除恶神者,书六甲、六丁等持行,并呼甲寅,神鬼皆散走。”后来此就演变成六丁六甲神。
关于六丁六甲的名讳,《上清六甲祈祷秘法》称六丁神名为:丁卯神名文伯字仁高,丁丑神名文公字仁贤(贵),丁亥神名仁(文)通字仁和,丁酉神名文卿字仁修,丁未神名升通字仁恭,丁巳神名庭卿字仁敬,六甲神名为:甲子神字青公名元德,甲成神字林齐名虚逸,甲申神字权衡名节略,甲午神字子卿名潺仁,甲辰神字兖昌名通元,甲寅神字子靡名化石。《黄帝太一八门入式诀》中还有六丁将军:丁卯天雷上将孔昌阿明,丁丑龙雷上将王昭阿高,丁亥神雷上将何挂阿平,丁酉地雷上将崔茂阿申,丁未水雷上将高恒阿隆,丁巳烈雷上将徐向阿虔。《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卷二六甲神名为:“甲子水将李文思,甲成土将李宗通,甲申金将李守全,甲午火将李守左,甲辰风将李守进,甲寅木将李守迁。”又《清微元降 *** 》卷一六称六甲神名为:甲子鸣雷大将军管拱辰,甲成兴雷大将军康复,甲申烈火雷大将军王延,甲午追雷大将军张愿,甲辰策雷大将军许计昌,甲寅运雷大将军区喆。然最为一般的说法还是《老君六甲符图》与《三才图会》中所说,其六丁神为:丁卯神司马卿,丁丑神赵子任(玉),丁亥神张文通,丁酉神臧文公,丁未神石叔通,丁巳神崔石(巨)卿,六甲神为:甲子神
王文卿,甲成神展子江,甲申神扈文长,甲午神卫上(韦玉)卿,甲辰神孟非卿,甲寅神明文章。
道教称若心存六丁玉女,意注六丁神符,即可令房宅清洁,五毒不近,灾难不生,又可求仙得仙,求官得官,万事如意。道士斋醮作法时,常用符箓召请他们“祈禳驱鬼”,在道教宫观中,他们被置于真武大帝的两旁,作为恃卫之神。
圣人的智慧都是从哪里来的?
庄子说:给你一个方便法门,打开人体,每人都有慧根生而知之。聪明和智慧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聪明人是沒有开启自己的慧根情况下模仿和继承的能力比较强。他们可以通过读书学习打开自己的视野,甚至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比如巜伤仲永》里的仲永,还有六岁就能写出"曲项向天歌"的骆宾王。再比如现在很多孩子小学就能读懂高中甚至大学的课程。不得不说他们都是特殊环境下造就的结果,往往会以"江郎才尽"而遗憾收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没有开启本有的慧根,提前过度地使用了聪明。这种聪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用牛顿的话来说他们更多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们的认知 知识不是自己的发现也必定有局限性,是在"以有涯求无涯,殆矣"。智慧的人是打开了本有的慧根,一切都是自我的发现,他们只需要别人轻轻地一个点拨就能追溯到事物的本源,甚至可以无师自通。他们也没有知识和认知的局限性,永远是建立在本有觉知的基础上,不断地纵深发展。一直在无限地堆积突破。这就是庄子说的"六通四辟",没有时空的限制,这比"举一反三"不知道高明道哪里去了。这种智慧是生而知之,可遇不可求的。聪明人如仲永和,骆宾王都是外在的赞誉和掌声推着他们往前走,即便精疲力竭的时候也要应付了事,心神不能主宰自己。而开启慧根的人不受时空环境所囿。就像爱因斯坦,他小学的学习并不优秀,他的母亲索性让他休学在家自学。这是一个尊重孩子天性的母亲,即便在爱因斯坦毕业后他也完全脱离了学术圈子任职于专利局。但是这些并不妨碍他突破自身环境,发现了光电理论和相对论。爱因斯坦绝不是凭借世人所谓的聪明,反而曾经被老师认为是个"笨孩子"。他的成就也绝不是仅仅通过读书学习总结前人经验而得来的。特别是"广义相对论"根本就是无迹可寻,绝无仅有的理论,借鉴谁?学习谁呢?庄子《达生》篇,子贡看到一位 *** 舟若神的摆渡者,惊叹不已,于是凑上去问" *** 舟若此,可学乎?" *** 舟者答:如果你本身会游泳那就学得很快;如果你会在深水里潜泳,那么你根本不用学,随便一只船你拿过来划拉两下就自然掌握了技巧。"子贡一头雾水,追问"游泳和划船有什么关系?那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吗?" *** 舟老者听闻此言,知道子贡是一个勤学好问的聪明人,但绝不是开启慧根者,于是也懒得再回答。子贡回来后带着这个疑惑去请求孔子解惑,孔子答:"善于游泳的人,在划船的时候就不怕掉到水里当然学的快,能够在深水中潜泳的人,即便船翻了,把它扣在了船底下,他也不会把这当一回事。"如果认为孔子是在告诉子贡划船的 *** ,那么我们就错了。聪明人听了孔子的这番话会认为找到了一种学习划船的捷径,要想把船划得好就要首先学会游泳甚至潜泳。这种认知就是一种聪明而不是一种智慧。试想为了学习划船的技巧,要先去报一个游泳班,还要再报一个冲浪实 *** 班,这样折腾下来,一般人或许发现游泳比划船还难,早就知难而退了。更糟糕的是聪明人会坚持反复练习游泳技巧。然后再琢磨怎么运用到划船上去。看看,聪明人知道举一反三,却始终跳不出他人认知的束缚。庄子把这叫做"以水救水,以火救火。"此名为益多。无论是 *** 舟人还是孔子其实只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无恐怖无挂碍。"也就是庄子说的"无所待"。响鼓不用重锤。庄子《大宗师》篇那个得道的女偶给颇有慧根的卜梁倚加以点拨,她只是让卜梁倚"持而守之"然后就自然逐步开启本有的觉知,唤醒了生而知之的自带信息。三日后而外天下,七日后而外物,十日后而外生。然后朝彻、见独、无古今、入于不死不生。最后修得"无所待""无恐怖无挂碍"。生死为一体的境界,这是开启智慧的渐进过程。一旦参悟了生死就能做到"昧然无不静也""静能开慧"就是这么来的。
怎样才能看懂周易?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问的太笼统、范围太宽泛了。
《周易》研究,自古以来就分为,象数派和义理派,两个派别和分支。
象数派是以取象来阐释卦辞和爻辞的;义理派从与象数派对立、有区别的诠释立场对《周易》进行解释。想要学习《周易》先要明确方向,才能有的放矢。
易的领域涵盖范围极广,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真正能称之为博大精深的著作,首推《周易》。它是“六经之首,大道之源”是华夏思想文明的源头。《周易》是包含象、数、理、占四大要素的综合体系。放弃或忽略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全面说明它的内容。因此,需要学习和了解的内容是及其广博的,要言读懂谈何容易?
古往今来的历代圣贤大儒,研习易经者虽多有著述(据统计,古今有书名可考的易学著作约六千多种,传世的本子也有三千多种),但敢言看懂易经者却绝无一人。可见,易经思想内容之深隧。
《周易》之所以难懂,我以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太过“简易”,用八卦而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这一套人造的抽象符号 *** ,来概括自然与社会的万千事物,并通过对符号按一定规律(卦象)的变化,来预测自然和社会的种种规律,趋吉避凶,做适应自然和社会规律的事。
概括而言,就是通过:概括自然与社会的万千事物(类万物之情) → 了解: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以:适应自然、社会规律 →最终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
2、 距今年代太过久远(从伏羲创卦至今约7~8000年),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时代背景和现在相差太大,因此对于卦爻辞中所描写的历史事件和生活场景及现象的表述,现代人都很难理解和展开联想,理解起来自然很是费劲。
3、《周易》一书是由易经加上易传两部分内容构成的。易经部分主要是卦辞和爻辞;易传部分是为了解释易经部分由孔子及其弟子而写的,有十部分内容,简称 “十翼”。尤其,易经的卦辞和爻辞部分文字本就古奥难懂,再加之,它不同于我们以往学校的训练习惯形成的惯性思维方式,这些卦辞和爻辞它只是告诉你结果或答案,而究竟为啥的原因需要我们自己去找。这就要命了,不懂得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 *** 、规则、窍门等,就根本别想看懂。
4、要想看懂《周易》还得具备一定的悟性,因为易经是“设卦取象,以象言志”。即八卦是对“天垂象”的图象(符号)地抽象概括,然后又以这些图象(符号)组成64卦结构,来表达《周易》作者的世界观。这里的 “志”是作者自己的认识,而64卦是对“天垂象”总结、概括出来的一套 *** 模型。“卦”者“挂” 也,它就在那里,我们每一个读《易》者都可以用自己的 “悟”,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答案。
以我粗浅的认识而言,个人觉得,学易的 *** 应该循序渐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周易》这本书的结构和体例,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框架和脉络;
2、了解《周易》成书的时代背景,搜集学习接近该时代的其它历史典籍,打好国学基础,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3、打好易经学习的基本功。
了解常见关键词语的基本含义,如“元、亨、利、贞,悔、吝、无咎”等等;
记熟八卦、六十四卦卦名、卦序,上下经内容;
学会卦的知识:内卦、外卦,阳位、阴位,当位和中正、乘承应与、错卦、综卦、本卦和变卦、互卦等;
学会爻的知识:爻辞、爻位以及爻位代表事物的含义等等;
4、学会周易预测,坚持练习占卜,每天至少一卦,对照《周易》原文,反复揣摩,探究原因,以“玩其占”的态度来学习(因为太枯燥,便于坚持),在实战中领悟和增进对卦的理解。
5、切忌急躁冒进,先加深人生阅历和历练,注重生活知识积累,慢慢学习和领会。
学习《周易》是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但也是非常奇妙的经验,祝易经爱好者能学有所成!
唐伯虎是哪个朝代的人?
悲情才子唐寅唐伯虎是明朝人。
除了才气,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容我细细到来。
一、唐寅出身
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即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诞生了一个男婴,取名为唐寅,又因属虎,字伯虎。他就是后来号称“江南 *** 才子”的唐伯虎。唐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明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自幼聪颖伶俐,却不务正业,后来在家人朋友的劝诫下才发愤图强,闭门苦读,终于在弘治十一年(1498)中解元(乡试 *** 名)。唐伯虎工于书画,善写诗词,其中又以画最为精妙。
二、民间宠儿:江南 *** 才子
传说,少年时,他曾拜当时有名的画家沈周为师,因天资聪慧,画艺进步神速。沈周非常欣赏他,多次夸赞他的才华。然而唐伯虎却因此而自鸣得意,不再虚心学画。有一次,沈周与唐伯虎一起吃饭,让唐伯虎去关一下屋中的窗户。唐伯虎伸手去关,才发现这竟是沈周老师的一幅画!他大为惊叹,顿时感到惭愧无比,自此摒弃浮躁,勤奋学画。后来,他终于超越了自己的老师,成为一代名家。
传说曾有一位书生拿着唐伯虎画的《对虾图》过桥,一不小心将画掉到水中,画上的对虾居然爬了出来,又落到水里。另有一户人家墙壁上挂着唐伯虎画的一幅《竹枝图》,竹枝上趴着一只纺织娘(一种植食性昆虫)。到了晚上,家里人听见虫鸣的声音,找了半天才发现是画上的纺织娘在叫。这两个传说固然玄虚,却反映了唐伯虎的画生动逼真,出神入化。
唐伯虎一生好酒,常常用自己手绘的扇子换酒钱。一次,他在西湖边的一家酒肆喝酒,结账时才发现囊中空空。这时,迎面走来一位富商,唐伯虎便想将扇子卖给他换酒钱。富商拿起唐伯虎的扇子,看到上面没有题款,便鄙夷地说:“画得乱七八糟,分明是无名小辈所作,分文不值!”偏巧一位书生经过,看到扇子拍案叫绝,又见唐伯虎风度不凡,便恭敬地问:“阁下莫非就是江南 *** 才子唐伯虎?”在座的酒客听见后无不惊喜万分,纷纷出高价要购买唐伯虎的扇子。那位富商也连连赔礼道歉,要以千金换一扇。最终,唐伯虎仅让书生付了酒钱,便把扇子送给他了。
唐伯虎的诗独具风格,常常以俗语、白话入诗,通俗有趣。有一次,众多秀才向唐伯虎求诗,唐伯虎不紧不慢地写了“一上”两个字,然后喝下一杯酒,又写了“一上”两个字,又喝了一杯,添上“又一上”三个字。秀才们纷纷嘲笑地说:“这也叫诗吗?”唐伯虎不动声色,提笔挥就:“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写完就掷笔出门。秀才们目瞪口呆,心服口服。
讲述唐伯虎才情的趣闻很多,大都出自野史和小说。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所作的《唐解元一笑姻缘》风靡一时,使唐伯虎风流倜傥的才子形象家喻户晓。后来,人们在这部小说的基础上,又创作了更多生动传奇的故事,例如唐伯虎点秋香等。
三、牵涉科场舞弊案,妻离家散
事实上,唐伯虎虽确有才名,但并没有传说中那样神乎其神。《明史》对唐伯虎的生平记载仅200余字,其余正史对唐伯虎的才华也只是笼统评价,所谓“江南 *** 才子”的很多故事是无从考证的。至于民间传说唐伯虎经常出入青楼、有九个老婆等逸闻更是子虚乌有。
真实的唐伯虎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父母对其期望很高。因而,他从小就苦读“四书”、“五经”、史书典籍,没过上几天逍遥生活。16岁时,他考秀才高中 *** 名,在苏州城名噪一时。19岁时,唐伯虎迎娶了他一生中唯一的妻子徐氏。29岁时,他在乡试中考中解元,可谓人生得意。然而,仕途的重大挫折也随之而来。
据《明史》记载,唐伯虎参加乡试时,文章写得异常精彩,当时的主考官梁储大加赞赏。回朝后,梁储拿着唐伯虎的文章给礼部侍郎、学士程敏政过目。程敏政读完后也连连称奇。不久,朝廷举行会试,担任主考官的正是程敏政。唐伯虎与江阴富商的公子徐经一同赴京赶考,两人多次前往程敏 *** 上拜会。然而,徐经心术不正,趁机贿赂程敏 *** 上的家僮,骗来了会试的考卷。偏巧,那一年会试的题目出得极为冷僻,考生们大多答不上来,唯有唐伯虎与徐经的卷子答得入情入理、文采飞扬。据说,程敏政拿到这两份出色的答卷时,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这必是唐寅与徐经的。”此话被旁人听见,埋下了祸根。后来,有人告发考题泄露一案,皇帝听后大怒,将程敏政、徐经和唐伯虎打入大狱。徐经在狱中被严刑拷打,终于支撑不住,供出买通家僮 *** 一事,并招认:“得到考题后也拿给唐伯虎看了。”后来,刑部、吏部会审,徐经又推翻此前的供词,说那是屈打成招。皇帝下诏“ *** ”,释放程敏政和唐伯虎,并派唐伯虎去浙江做一个小官。唐伯虎引以为耻,没有上任。
唐伯虎的妻子徐氏本指望唐伯虎飞黄腾达、声名显赫,一听说他丢了官位,便心灰意冷,与唐伯虎大吵大闹一场离他而去了。科场舞弊案不仅断绝了唐伯虎的功名之路,还使他妻离家散,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四、红颜早亡 半生癫狂
弘治十三年(1500),刚出狱不久的唐伯虎对仕途彻底失望,决定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情于游历山川、吟诗作画。他乘船离开苏州,来到镇江、扬州,然后又顺长江而上到达芜湖、九江,游览了庐山等风景名胜。然后,他到黄州观看了赤壁之战的遗址,又去湖南游览了岳阳楼、洞庭湖等地,此后还辗转到过福建、浙江、安徽等地。这次周游名山大川,共花费了九个月的时间。唐寅将各地美景收入眼中,为他的后半生作画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正德九年(1514),明宗室宁王朱宸濠以重金延请唐伯虎到南昌为其效力。宁王的慧眼识才唤起了唐伯虎心中仅有的一点儿政治理想。思虑再三之后,唐伯虎决定接受邀请。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宁王请他的用意并不在于他的才华,而是在为谋反篡位招兵买马。陷入了政治旋涡的唐伯虎十分苦闷,无奈之下,他只好装疯卖傻,躲避杀身之祸。后来,宁王见他举止疯癫,便放他回到故里。
再次回到苏州后,唐伯虎没有谋生之路,只好靠售卖字画为生。凭借才子之名,唐伯虎的字画大多能卖个好价钱,久而久之,也就存下了一些积蓄。36岁时,唐伯虎用这些积蓄,在苏州城北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建了一座桃花坞。桃花坞其实只有几间茅屋,却景色宜人,幽静清雅。唐伯虎为其取名为“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唐伯虎有名的《桃花庵歌》就作于此:“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 *** 。……”唐伯虎还常常邀请好友祝允明、文征明等来桃花庵小叙,对酒当歌,吟诗作赋。那段生活虽清贫却也洒脱,是唐伯虎后半生过得最惬意的一段时光。
据野史记载,唐伯虎后半生曾经遇到一位红颜知己,名叫沈九娘。沈九娘在唐伯虎穷困潦倒的时候出现,陪他共同患难,一度让唐伯虎萌生了续弦的念头。然而不幸的是,沈九娘早早病死,令唐伯虎悲痛不已。后来,人们依据沈九 *** 名字,竟杜撰出唐伯虎有九房妻妾,这纯属无稽之谈了。
五、潦倒困苦,绝命归去
“十朝风雨苦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唐伯虎晚年的这首诗用凄凉的笔调描绘出他穷困潦倒的生活。自仕途失意后,唐伯虎经常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他常说,自己虽无李白之才,却能深切体味李白醉酒的乐趣。酗酒使唐伯虎的身体愈发多病,又因病无法常常作画,生活越来越拮据,只能靠好友祝允明、文征明等人的资助勉强过活。
晚年的唐伯虎没有了凌云壮志,没有了感情寄托,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悲情的人生际遇使他的思想日渐消沉,陷入了人生价值的空无。于是他开始笃信佛教,希望从禅学中找到精神的归宿,并从中参悟了不少人生道理。例如,他曾写过一首《七十辞》:“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词句简洁而平白,却道出了他一生的苦闷遭遇以及他悟出的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道理。
明嘉靖二年(1523)秋天,唐伯虎与几位友人一同去东山游玩,看到苏东坡的一首词中写道:“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不禁感慨万分,心生悲凉。回家后,他的身体状况更加不好,不久就卧床不起。唐伯虎料想自己时日无多,便写下了一首绝命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几天后,54岁的唐伯虎就在孤独与忧郁中死去了。唐伯虎死后,他的好友祝允明、文征明等为他凑钱简单料理了后事,将他埋葬在桃花庵附近。祝允明为唐伯虎撰写了千余字的墓志铭,这成为后人了解这位悲情才子的主要史料之一。
《明史》评价唐伯虎说:“谓后人知我不在此,论者伤之。”的确,在后人流传唐伯虎的风流倜傥之时,是否了解到风流倜傥的背后,隐藏了一代才子怎样的悲情际遇,怎样的人生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