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太阴五行-大家能否谈一谈五行的由来
紫薇斗数太阴五行,大家能否谈一谈五行的由来?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先哲智慧的结晶;是古先贤认识宇宙自然万物的方 *** ;是古代中国众多学科的理论基础;是古代哲学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是人类蒙昧的智慧启蒙。随着现代对国学认识的的不断深入,人们益发认识到其辩证逻辑的严密性,也益将认知其睿智的科学性。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将宇宙万物按形态、原素、属性及空间,时间的变化规律等统一分类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中,及阴阳内。可以说无所不包,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概括和提炼能力。为以简驭繁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 *** 。影响了我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学、地理学、建筑学、数术学、命理学、中医学、音乐、武学、兵学及化学甚至宗教学等。
什么是五行呢?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所以人们总结出: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方位北方,味咸。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方位南方,味苦。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方位东方,味酸。金具有收敛、肃杀之性,方位西方,味辣。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方位中央,味甜。五行的对应关系见图表。
历代论述五行的著作很多。我国隋朝的萧吉在594年所写的、献给隋朝皇帝的《五行大义》一书,被研究中华文明史的李约瑟博士认为是关于五行的最重要的中古时代书籍。是隋以前五行理论集大成者。全书为五卷,其以科学的态度 *** 论述五行、干支、大衍、纳音、九宫数等阴阳五行知识。
而序言备述妙理,精彩绝伦,言简意赅。下面摘录片段,以飨读者:夫五行者,盖造化之根源,人伦之资始。万品禀其变易,百灵因其感通。本乎阴阳,散乎精像,周竟天地,布极幽明。子午卯酉为经纬,八风六律为纲纪。故天有五度以垂象,地有五材以资用,人有五常以表德。万有森罗,以五为度。过其五者,数则变焉。实资五气,均和四序,孕育百品,陶铸万物。善则五德顺行,三灵炳矅;恶则九功不革,六沴互兴。原始要终,靡究萌兆。
是以圣人体于未兆,故设言以筌象。立象以显事,事即悬有,可以象知。象则有滋,滋故生数。数则可纪,象则可形。可形可纪,故其理可假而知。可假而知,则龟筮也。龟则为象,故以日为五行之元。筮则为数,故以辰为五行之主。
若夫参辰伏见,日月盈亏。雷动虹出,云行雨施,此天象也。二十八舍,内外诸官,七曜 *** ,星分岁次,此天之数也。山川水陆,高下平污,岳镇河通,风回露蒸,此地之象也。八极四海,三江五湖,九州百郡,千里万顷,此地数也。
礼以节事,乐以和心,爵表章旗,刑用革善,此人之象也。百官以治,万人以立,四教修文,七德阅武,此人之数也。因夫象数,故识五行之始末。…… 该书治学严谨,旁征博引。引用文献总记173种之多。由于部分引用原文的佚失,也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
虽然《五行大义》理法精妙,因不过是汉儒余论,可知萧吉所述的五行理论汉儒已有涉猎。汉代的大儒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在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际,将儒家思想杂以阴阳五行说,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形成帝制神学的新儒学。使之影响中国达两千多年。可见汉儒对阴阳五行学说经过了整理和吸收。
阴阳五行说作为一个 *** 的学派曾在先秦兴起。其创始人是齐国人邹衍。(前305-前340)其主要思想是整理了前人的阴阳和五行理论,创建阴阳家。 阴阳即中国古人对宇宙中互为悖反的两种物质或性质的一种概括。比如:天地,上下,前后,男女,有形、无形等。
《道德经》中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及“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论述。《易传》的“一阴一阳谓之道”等描写。邹衍一脉相承。在五行学中化用五行提出了五德终始说,即五德相胜说,即五行相克。邹衍的学说对其后的《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有一定影响。后世认为阴阳家属道家支派。其思想溯源是稷下学派,代表典籍有《老子》、《文子》、《庄子》、《列子》、《黄帝四经》、《黄帝内经》、《管子》等。属皇老一脉。因此五行学说一般推为黄帝所始。
但种种迹象表明五行学说创始人指向距今七千至一万年前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传说伏羲的母亲在华胥氏之国,踩雷神脚印而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伏羲。蛇首人身,有圣德。伏羲氏观象定八卦,一拟太极,一画开天。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庖厨。龙瑞,以龙记官。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
在伏羲众多贡献中,伏羲画卦居功至伟。《古三坟》: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末甲八太七成,三十二易草木,草生月,雨降日,河泛时,龙马负图,盖分五色,文开五易,甲向崇山。天皇始画八卦,皆连山名《易》。《三家注史记三皇本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尚书》: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可见古籍中的记载虽略有不同,但两个事实清楚。一伏羲氏首画八卦。二伏羲画卦时期,有龙马出现,龙 *** 身上图文为河图。伏羲依之,而画出了八卦或者是直接画的河图。无论怎么解释一点可以肯定伏羲氏对河图是了然的,掌握的。后洛水中有灵龟出背上图文为洛书。所以如果对易学有些了解可以大致推出伏羲氏应当是掌握了河图和洛书的。
河图洛书文化被易学家公认为阴阳五行数术之源。河图中圈点仅有1——10的数,正合五行、阴阳。图中以白圈表阳,为奇数,可代表天。以黑点表阴,为偶数,可代表地。天地五行合于阴阳五方。一与六居北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居南方。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与八居东方。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居西方。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居中央。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注意这里五行的顺序与前文所述《尚书》所记五行的顺序一致。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数字的含义。生数:1、2、3、4、5。成数:6、7、8、9、10。五行数:5。天干数:10。三五数:15。天数和:25。地数和:30。天地总数:55。您可以悟出四季的变化规律,找出历法的天数,月数、季度数。
用25×2=50为大衍之数。 用30×2=60为花甲之数。这里可以得出五行化合的河图占位,还可以看出五行与二十八星宿的对应关系、与玄武、青龙、朱雀、 *** 的对应关系等等。可以参出很多易理。洛书可以翻成数字图:
图中橫、竖、斜相加都等于15。为世界最早最完美的数独。您可以论证洛书的完美玄妙。15也等于河图的中央数和。在洛书中,以5为中心,1,6与3,8及4,9和2,7四组五行生成数依次分布,十分有趣。洛书的总数和为45。洛书的总数和45加上河图的总数和55等于100。您于是论证了圆满。
这里面可以总结出许多有趣的数字和易理留给您参悟。下面附带 说一下八卦和五行的的对应关系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坤艮坎巽震离兑乾。八卦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坤代表地,艮代表山,坎代表水,巽代表风;震代表雷,离代表火,兑代表泽,乾代表天。则乾兑属于金,坎属于水,巽震属于木,离属于火,艮和坤属于土。
八卦的不同排布,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比如后天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是按五行相生排列的。而先天八卦坤艮坎巽震离兑乾,则是按八卦相生的次序排列的。这里涵盖的内容庞杂,容有志者余后讨论。
河图和洛书又称为无字天书。如果您能穷尽其中之理,您就是 *** 智慧的人。伟大啊中华文明!伟大啊至圣羲皇!
在民间称呼什么?
玄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真武大帝、真武、北极真君、佑圣真君玄天上帝、真武荡魔大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明朝以后,在全国影响极大,近代民间信仰尤为普遍。据传,他是 *** 之子,于玉帝退位后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世为伏羲,为龙身,中华之祖龙。
其一,为北方之神
《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记·天官书》曰:“北宫玄武,虚危,危为盖屋。” 《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而汉代人认为北方之神不只一位,而有三位。《淮南子·天文训》称其为颛顼、辰星、玄武。因较为复杂,民众不易把握,故以玄武为北方之神。
其二,为水神
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北方属水,故北方之神即为水神。王逸《九章怀句》云:“天龟水神。”《后汉书·王梁传》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主风雨。”因雨水为万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属性,深受人们的信奉。
其三,为阴阳交感演化万物的象征
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纠盘相扶,以明牝牡,毕竟相胥。”就是利用龟蛇纠盘的例子来说明阴阳必须相合的观点。
其四,为戈之事的主持者
勾陈大帝之重要支持,剑仙之道守护神,武学之人的 *** 者。灵龟为盾、玄蛇为剑,兵天剑修真的看守护者。武当山道教更高尊神。因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龟形,其下有腾蛇星,故龟蛇合体;位于北方,属水,其色玄,故称玄武。玄武真君每每斩妖除魔都御剑出行,就因为御剑天遁比腾云驾雾来的快。
其五,为司命之神
龟因其寿命长而成为长寿和不死的象征,《史记·龟策列传》称其能导引咽气。 《抱朴子》亦称其能导引,并曰:“城阳郄位少时行猎,坠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俛或仰。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此外,北方玄武首宿即为斗宿,俗称南斗。《星经》曰:“南斗云星,主天子寿命,亦宰相爵禄之位。”晋干宝《搜神记》中引用管辂的话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既而人们相信祭拜南斗就可以增寿。
玄武的这些特性,不但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信仰,而且还为唐宋以后玄武演变成道教大神奠定了基础。
记载编辑
史载“净乐治麇”,糜国王子也就是净乐王子真武,不爱江山,爱修仙,毅然出家到均州城东南的武当神山修行,四十二年后得道飞升,最终成为道教的崇奉神。”。《太和山志》记载“非真武不足当之”,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称真武帝)的发迹圣地。 真武大帝玄武本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总名。战国典籍已有记载。
《楚辞·远游》有“召玄武而奔属”之句。 *** 祖《楚辞补注》卷五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
《礼记·曲礼》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 *** 。”注曰:“行,军旅之出也。朱鸟、玄武、青龙、 *** ,四方宿名也。……军行法之,作此举之于上,以指正四方,使戎阵整肃也。”
《淮南子·天文》将此四方神与四天帝相配,称玄武为颛顼之僚佐,曰:“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
纬书《河图》则视玄武为黑帝之精,称:“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又曰:“北方黑帝,体为玄武,其人夹面兑头,深目厚耳。”
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称老君李聃“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 *** ,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为之作护卫。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之玄武形象仍为龟蛇,该书《续编》卷三云:"朱道士者,太和八年,常游庐山,憩之涧石,忽见蟠蛇如堆缯锦,俄变为巨龟,访之山叟,云是玄武。"
五代于逖《灵应录》又记人锄死龟蛇得祸的故事,据称此龟蛇即"玄武神也"。
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之子。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 *** 。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玄武一词,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屈原《楚辞》之《远游》篇有句称,“召玄武而奔属”。玄武七宿之形如龟蛇,故注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北宋开宝年间,玄武神降于终南山。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封为翊圣将军。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为翊圣保德真君。[此处或有误,后人多将“翊圣将军”附会为真武,其实壬戌所封的“翊圣将军”,所指的神仙是“黑杀(煞)将军”,此封号是受太平宫道士张守真所请。《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二,23页,卷十七,22页)]后为避圣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宋真宗、宋徽宗、南宋钦宗等屡有加封。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都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像。永乐十年(1412年)又命隆平侯张信率军夫二十余万人大建武当山宫观群,使武当山真武大帝的香火达到了鼎盛。七宿之中有斗宿。道教重视斗星崇拜,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从投胎之日起,就从南斗过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寿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求延生长寿,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佑圣咒》称真武大帝是“太阴化生,水位之精。虚危上应,龟蛇合形。周行 *** ,威慑万灵”。因此,真武大帝属水,当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宫内多建真武庙就为祈免水火之灾。
一二三四五一直到十?
这个问题,人们通常会引用《说文解字》中的相关解释来回答,可归纳为两点:
1.“一二三亖”等字形用于表示数字,为指事(象事),直观易懂。
2.“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字形用于表示数字,属于假借。
其中,《说文解字》似乎还记载着3个字形的字形之义:五(陰陽在天地閒交午)、八(象分別相背之形)、九(象其屈曲究盡之形)。
“四、六、七、十”等的字形之义则不见载于《说文》,后世只能基于字形、字音作出一些猜测,然后再去探究它们的造字依据。例如,一些人依据“七”的小篆字形及字音,猜测它是“切”的初字,即“七”的字形之义为“象刀切物之形”。
这样归纳一下,大家可能马上就会发现一个问题:
即使能说清楚“四、五、六、七、八、九、十”等的字形之义和造字依据,也仍然不知道它们为什么可用于表示相应的数字。
这些字形用于表示数字,显然属于假借,我们只有进一步找出假借义与字形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说清楚我国古人对相应数字的命名过程,才算是完整地回答了题主的问题。
例如:字形“八”为什么可用于表示数字8呢?一句“假借”显然是不够的。要想把问题说清楚,让大家心里不再有疑惑,就必须去剖析假借的具体依据:“分离”与“数字8”两个不同的语意(字义),为什么能用同一个语音来表示?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这就涉及到语音起源的问题了,不再仅仅是文字起源的问题。
语音起源是人类未解之谜,西方甚至一度都不让探究……我们能解决吗?
解决不了,并不代表什么都不能去做……
做点小小的猜测,对人畜都无害,总可以吧?
(猜都不让猜的朋友,就别往下看了,省得把自己气坏了)
语音起源和文字起源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后者是从视觉(形体)角度去命名客观事物,前者则是从听觉(声音)角度去命名客观事物,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以“八”为例,从视觉(形体)的角度,我们根本无法找出“分离”与“数字8”两种事物的共性,无法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但是,如果从听觉(声音)角度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折断棍棒等物体的声音为ba,模仿该声响得到的语音可用于表示分离、分叉等意。人类用十指计数,十根手指八个叉,数目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我国古人又借用此音来表示数字8。
总之,语音和文字都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命名,但其命名依据有所不同。释解汉字的字源,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讲清楚语音的起源,又要讲清楚字形的起源。但是,语音起源的过程发生在人类之初,到文字产生时早已被遗忘,不可能留下相应的记载……西方人虽然一直在追问语音的起源,但实际探究的并不是语音的起源,而是文字的起源。西方所谓的语源,只是把多音节词解析成一个个词根,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实际上是构词法,分析字母文字的构成,而不是去探究语音的起源。其性质,和我们把汉字拆解为不同的偏旁部首一样。
我国的祖先,做的比西方人更绝,压根就不提语音起源的事,完全回避了这个问题。例如:《说文》只是剖析字形的起源,没问过字音的起源;对待假借字,只是从静态结果的角度视为同音通用,而不是从动态过程的角度视为记录语音的结果;对待形声字,也只是简单地指出形旁和声旁,没有进一步去追问原因。总之,从《说文》开始,2000多年来,中国人在释解字源时,都是在用一条腿走路!
人们总是想从视觉(形体)这一个角度,去解决全部的问题……为此,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似是而非的解说,例如《说文》对“四、六、七、十”等字的解释……后人知道这些解说不可信,却受《说文》影响,又着力于从视觉(形体)角度去解决问题,结果是作出更多的曲解……要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只有一路可走:改变观念,改变思路,改变 *** ,补齐另外一条腿,用两条腿去走路,去释解字源!
当然了,前人没有 *** 地探究过语源问题,走这条路开始肯定是艰难的,但我们不能因为难便不去做……我们做的事,即使全都是错的,也为后人积累了经验,也是有意义的……
最后,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对众数字的字源和语源作出一些猜测。
(仅仅只是猜测哦……)
先强调一件事:中外古人都发明了十进位,其实际依据应该是人类拥有十指,即古人最初习惯用十指来数数、计数,所以发明了十进位……中国古人对数字的命名,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如认为“十”为数之满,五是数之中,九是接近十的数字,十指构成八个指叉……等等。
一字源:指事,象棍棒横放之形,表示数字1。
语源:模仿自碾压物体破碎声,初音近于ngi/nge,表示“夷”(碾平)。字形“一”是平的,地平线呈“一”字形,所以借用此音表示数字1。
二字源:指事,象两根棍棒横放之形,表示数字2。
语源:模仿自两个硬物相互轧压声,初音近于nge,表示轧压、数字2.
三字源:指事,象三根棍棒横放之形,表示数字3。
语源:不知道……可能和水流散开声有关,最初用于表示众多。
四字源:“亖”为指事,象四根棍棒横放之形,表示数字4。
“四”这个字形,可能是由
这个字形匀称美化而来,此字形可能是人体之形,突出四肢。
语源:不知道。
五字源:假借。字形“㐅”,象挥舞棍棒之形,本义是“舞”(挥舞)。
语源:模仿自挥舞棍棒之声,初音近于wu/ngu,表示舞动。手握处为挥舞棍棒的中心,所以经联想拓展,此音可用于表示“午”(日之中),“五”(数之中)等。
六字源:假借,字形来源具体不明。
语源:可能源自模仿水流下落声,取叠加之义(用手指计数,六要换手)。
七字源:假借,字形来源具体不明……有可能和“气、云”一样,象水汽上升之形。
语源:可能和“气”同源,源自模仿急细气流溢出声……人类有七窍,数目是固定的,所以借用此音表示数字7.
八字源:假借。字形象棍棒断裂之形,本义表示分离。
语源:模仿物体断裂之声,初音近于ba/pa,表示断裂、分叉、分离……人类双手十指有八个指叉,数目是固定的,所以借用此音来表示数字8。
九字源:假借。字形象物体纠结在一起之形,本义表示纠结,接近。
语源:与“纠、就”等同源,可能模仿自烤肉焦糊时油脂发出的声音,初音近于ngu/ngo,表示纠结、接近(指肉受热收缩)……九是接近十的数,故借用表示接近的音来表示。
十字源:假借。甲骨文和金文都有众多不同的字体,大部分为谷粒形,小部分为瓜果之形,在线条化(发展为小篆)过程中,中部加一横表示果实鼓凸之形,字形之义当为果实,当为“实”之初字……实的本义是富有,后借用于表示果实,则“十”专用于表示数字,仅在“针”“𠤏”等字中取谷物本义。
语源:可能模仿自较细气体溢出声、箭矢飞行之声等,表示“实”(充满)、“失”“逝”(离开)“矢”(箭)等……十为数之满,故借用此音表示。
请问桂枝是怎么抵御太阳经的寒呢?
桂枝味辛、性温,入肺经,属阳,起的是温暖肺经的作用。所谓太阳经的寒,寒气归阴,膀胱经在五行属水,金肺与肾水的关系,是金生水。经由性温的肺金所生之水,不是寒水而是温水吧。你感觉很冷的时候,是喝凉水还是温水呢?除了五运六气,中医里别忘了有阴阳。
古时六星指哪六星?
一、火星——荧惑
1
/1
火星在古代被叫做“荧惑”,是因为火星的行踪。“荧惑守心“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不好预兆的天文现象。火星有顺行和逆行两种轨道,而且出现在天空的位置很不固定。
二、月亮——太阴
1
/1
月亮在古代被叫做太阴,与太阳相对,因为太阳出现在白天,月亮出现的晚上。太阴还能指北方或者幽暗潮湿的地方,与太阳象征的明亮、东方也是一种对比。
三、太阳——金乌
1
/1
因为古代传说,太阳里面有三足金乌,所以古代人也会用金乌来代指太阳。金乌是一种传说中的有三只脚的乌鸦。
四、太白——金星
1
/1
金星也是古代被观察到的一颗星星,在我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中又被连起来叫做太白金星。太白金星一般被认为是一位老者。金星出现在白天被叫做“启明”,傍晚被叫做“长庚”。
五、土星——镇星
1
/1
土星被叫做镇星,因为古代人观察到土星每二十八年绕行一天,一年正好能够把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都经过一遍。土星是七大行星中唯一有星环的行星,这也是能够将它和其他星星区分开的一个特点。
六、水星——辰星
1
/1
水星在我国古代,被叫做辰星。这是因为我们古代受到观测条件的限制,只能在清晨的时候才能被发现。同样的,根据我国五行的传统学说,所以根据传统学说,将它命名为水星。
我国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