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伏羲紫薇斗数小说-读易经到底有何好处
重生之伏羲紫薇斗数小说,读易经到底有何好处?
关于《易经》的历史地位,自古以来早有定论,八个字: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那么《易经》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想要明白易经的学问体系,我们先要了解5个问题。
1、易经没有真正的作者
很多人都在苦苦追寻和追问易经的作者究竟是谁。有人说是伏羲,有人说是周文王,也有人说是孔子完善的易经。其实这都不对。易经是古代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作者只有一个,就是代表中华智慧的那么一群人。
伏羲造八卦
这一群人里,最开始是以伏羲氏为首的人们,用最朴实的双眼观察天地,做成了八卦。这就是先天八卦。然后,殷商末期,周文王被困羑里,周文王姬昌在前人研究易经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整理整合工作,最终总结出64卦的卦象和卦名字。
因为我们一定要知道,周文王在没有画出64卦之前,他也会占卜,也是利用易经的思维在占卜。所以,绝对不能说易经64卦就是周文王发明的。只是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整合而成。后来文王的儿子周公旦在文王64卦卦图和卦名的基础上写出了爻辞。就是每一个卦的六爻爻辞。剩下的彖传,象传,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等就是以孔子为首的几代儒家学者的工作了。
历经三圣
那么,您说易经的作者是谁?您可以说是伏羲,也可以说是文王,也可以说是三圣作易。但这都不完全,易经本是一门规律学,就是古代先民集团的智慧。所以,易经从本质上说,没有真正的作者。
2、易经的基础是八卦,八卦是怎么来的?——归类。
关于易经八卦的来源,在《易经》系辞传中这样说道:“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於天, 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句话说的很清楚不过了,没有什么神话,就是我们的先民在伏羲的带领下,用懵懂的眼睛认识世界,通过归类法归类,认为天地万物总体可以分成: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大类。
八卦图
剩下的所有东西都往这8类里归类。比如,巽为风,为草木,为飞鸟等等,这样归类,八卦就包罗万象了。那么在八卦的基础上两两卦重叠就成了64卦。64卦中,乾坤两卦代变天地之门,其间62卦专述人事。
3、易经的核心观点有三条
易经的核心观点有三条:简易、变易、不易。
三易
简易:用简单的对比看透万事万物的本质,此为简易。易经的思维是从64到8再到54321的过程。64卦,八卦,五行,四象,三才,两仪,太极。是化繁入简的过程。
变易:天地万物只有运动是绝对的,其他都是相对的。所以易经分阴阳,分动静,分刚柔。只要运动就有变化,人爻学会与时偕行,与时俱进。任何的对错都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不易:易经最后告诉我们,人世间只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就是老子说的道。因为我们永远摸不到道,只能无限地近道,所以,道是不变的,其他都是变的。
4、易经的表达方式——14个数字
易经的表达方式可以用1、2、3、4、5、6、7、8、9、10、12、60、64、384来表示。1就是太极,2就是阴阳两仪,3就是三才,4就是四象,5就是五行,6就是六爻,7就是七政,8就是八卦,9就是九宫,10就是十天干,12就是十二地支,60就是六十花甲子,64就是64卦,384就是384爻。
八卦与数字
5、易经的作用
历代学人之所以读不懂《易经》,是因为不知《易经》之根本,而被一些庸俗的易学家们误导的结果。古人误导受害浅,今人误导受害深。《易经》与佛法儒家道家一样,有 *** 时、像法时、末法时,从经典文化诞生的轴心时 *** 始, *** 0年间经典解读智慧呈现退化易经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她是古带中华哲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石,易经不是死的知识,她讲究变化,附和万物自然一切的规律,看你的认识程度,好处自不必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为什么呢?对国人来讲,进化论是科学,人类是不断进化的,经典文化怎么会有退化现象呢?
人类的一切智慧成果都是通过大脑创造的。大脑有左脑和右脑之分。左脑主管语言、数学、逻辑、理性,右脑主管印象、直觉、储存、感性。就像一个人童年时右脑发达,成年后左脑发达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在其童年时代以右脑文化为主,在其成年时代以左脑文化为主。
所以人类的发展有两条线:左脑进化,右脑退化。那么,《易经》的根本是什么?《易经》的根本是象数。象数的根本是类象。象数是根本,理占是花果。象为根,数为本,理为花,占为果。象是右脑的德能,数理是左脑的德能,占又是右脑的德能。《易经》智慧从右脑开始,转到左脑筹划,最后又回归右脑。
全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存在同步性、共时性原理。这也是《易经》的基本原理。
为什么古人规定一斤为十六两?
“古人规定十六两一斤”,至少从秦汉就开始了,但实际上可能要早得多,早到春秋之前。
何以如此,其中“隐藏”着古人的深邃智慧。
关于这件事,说得最清楚的,是班固的《汉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记述年代之长,涵盖方面之广,不仅在当时的中国,从那前后的全世界来说,也绝无仅有。
《史记》中有“八书”,记载了迄于汉代的“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八个方面的历史沿革及典章制度。
可惜的是,他没有讲到“度量衡”的情况。
班固的《汉书.律历志》补上了这一缺憾。
他讲得原话较长,这里直接解释他所说的大意。
班固首先解释了“衡权”的含义。
他说,所谓“衡”,就是“平也”;“权”,则为“重也”。“衡权”连在一起,是移动“权”而保持“衡”之“平也”。
这就清楚了。“衡”,指“秤杆”;“权”,指“秤砣”,古时称“秤锤”。
现在出土的,有战国时的“秤锤”,为青铜所制。
关于“衡权”,《尚书》和《论语》都有很重要的论述,大约可以作为开头 *** 句话的佐证。
班固说:“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
他讲,“秤锤”,有“铢、两、斤、钧、石”五种,他称之为“五权”。这五种“秤锤”,在“衡”这个“秤杆”上找到平衡点,就可以知道所秤之物的轻重了。
“五权”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班固说:“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这个说得很清楚,不用多解释。
《列子.仲尼》云:“发引千钧”,这是千钧一发成语的出处,意思是用一根头发,挂着“千钧”,也就是三万斤的重物,以比喻万分危急。
那么,一“铢”又是多重?
班固说,一百个黍粒为一“铢”。
其实,不同说法是存在的。
《礼记.儒行》也说,百黍当一铢;《荀子.富国》云,十黍为一铢;西汉刘向《说苑》曰,九十六黍一铢;刘安《淮南子.天文》说,一百四十四黍一铢。
班固一定知道这些不同说法,只有《礼记》的说法与他一致。他搬出了自己的依据,说,确定“十二律”之“黄钟”音准的“管子”,称“侖”,它的重量,合一千二百黍粒,这就是十二铢。
这个解释其实有些牵强,黍粒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一粒不差地以一百粒为一铢,显然不可能准确。
但是,班固谈到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衡权”的重量,与“十二律”有关,后面要说到,“十二律”又与古人天文观象的成果有关。因此,古人在确定“衡权”的“单位”上,也是与天文观象有关的。
另外,尽管班固没说,实际上,“权衡”一定是与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交换有关的。
比如,“秒”,本义是“稻芒”,“十秒为毫,十毫为厘,十厘为分”,是长度单位,但同时,又是古代时间单位和容量单位。无论如何,皆于农业生产及交换活动有关。
“黍”,是中国作为世界三大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最早驯化的粮食作物。以其作为重量“基础”依据,也一定是在相当早之前。
相当一根“黄钟”之“管”重量的黍粒,是十二铢;两根 “管” 之重量的黍粒,就是“两”。
“两”这个字的来历,就是“一加一”。古时,一匹布,长四丈,分两卷,一卷为“五寻”,一“寻”八尺。所以,一匹布,亦称“两五寻”——两卷五寻之布。
终于说到十六两一斤了,
“斤”,本义为“斫木之斧”。之所以引申,是借用 “斧刃”锋利之“斤斤”一词,表示“斤,明也”,班固就是这样解释这个重量单位的。《尔雅》《毛诗》皆解为“斤,察也”,可为佐证。
为何十六两为一斤?
班固的解释看起来有些玄乎。
他说,《易》有十八种变化。“五权”的建立,用“合道之义”来确定,用物体来衡量,其余大小的差别,用轻重来分别。他说,“铢”,表示物体从很细小开始,可以明显区分差别。“两”,是黄钟律管的两倍重的意思。由二十四铢形成一两,是二十四节气的表现。“斤”,是“明”的意思,共合三百八十四铢,是《易》二篇的爻数,是阴阳变化的表现。十六两形成一斤,是表示用四个季节乘以四方。
他还说,“均”,是平均之义,阳气施放,阴气转化万物,都能得到平均的结果。秤锤与物体重量均平,重量就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铢,正好是万物的表示。四百八十两是六旬周行八节的象征。三十斤为一“钧”,是一个月的表示。“石”,是大的含义,是重量更大的单位。四“钧”为一“石”,是表明一年有四季。重一百二十斤,表明一年有十二个月。到十二辰停止又从子时开始,正是黄钟重量的表示。一千九百二十两是阴阳的数字。三百八十四爻,是五行的表示,等等。这样,一岁的功劳成就了,五权制也就严格了。
玄吗?确实很玄,但绝非没有道理。
虽然班固似乎在以“阴阳”“五行”理念解释“衡权”和“五权”,但背后,都根源于古人天文观象取得的成果。
“赤道”“黄道”源于观象;日周行为“年”,月周行为“月”,日生日落为“日”源于观象;“四时”“四象”“四方”源于观象;“二十四节气”源于观象;“历法”源于观象;“易”变之哲学源于观象;“数术”思想源于观象;“十二律”源于观象。
“五权”及之间的关系,也很可能源于观象。
当然,也与农业生产及交换密不可分,这是生产实践。而观象,则是科学实践。
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哲学、数学和其他一切衍生知识,都是可能的。
关于古人的天文观象,以及卓越成果,已写了几篇小文,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搜出来看看。
为什么有些人要学习易经?
《易经》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关于“易”的经书,我个人认为,“易”有三原则——简易、变易、不易。现代人学习《易经》,就是学习其中的关于“简易”、“变易”和“不易”的辩证思维和处世之道。
易经的演变《易经》是五经之一,同时也被称为“群经之首”。据传原本有三易,分别为《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前两者已遗失,令人遗憾,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仅是后者。
传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推演出六十四卦,后经孔子做解,做注,称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易经》,所以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千年的时光。随着后世的不断解读,到了宋朝,由邵雍进行了创新,撰写了《梅花易数》、《皇极经世》等书。这本书阅读难度极大,因为其书中的内容,多为商周时期的语言,虽经孔子做注,但阅读起来依然非常困难,但是易经中的只言片语,已经蕴藏着极大的智慧,并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人。
比如我们熟知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还比如我们所知道的很多伟人、名人的名字,也都多出于易经,例如 *** 字润之,即出自文中“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 字中正,即出自文中“介于石,安贞吉”,茶圣陆羽,字鸿渐,即出自文中“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以及我们日常的成语俗语,比如三阳开泰,否极泰来等。
凡此种种,大到国家政治,小到日常生活,紫禁城里皇帝主政的宫殿叫乾清宫,警示为政者需政治清明,皇后寝宫叫坤宁宫殿,寄预家庭安宁和谐。易经充斥在生活的各处,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
“易”的三原则——简易、变易、不易。所谓简易,就是说这世上的真理都是简单明了的,“易”字本身,就有简单、明了的意思。好比我们在工作中,要懂得化繁为简,不要被表象,被繁杂庞大的信息所迷惑,要懂得发现事情的本质,抓住重点。
所谓变易,就是指事物的发展是有变化的,要懂得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易“字在甲骨文中,是以上日下月的形象出现的,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一目了然并充满象形空间,日月不停在变化,事物也在变化中发展,这就告诉我们在工作中,要懂得提前预判事情发展的走向,懂得提前布置,古人常说:一叶落而知秋,易经里面也有“履霜,坚冰至”(踩到了霜,就知道寒冬要来了)的解语。
所谓不易,就像日月一样,即使每天都升起落下,但总还是那个太阳,那个月亮,亘古不变。就是告诫我们,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总有一些原则和底线是必须恪守且亘古不变的。
此外,易经中充满的辩证思维,忧患意识也值得我们深思。易经六十四卦几乎没有任何一卦是全爻皆吉的,通俗来说,易经想向读者表达,人生忧患多,在任何一种状态下,都无法达到完满。但是有一卦却从开始到结束,都以吉祥的姿态出现,这一卦就是谦卦,谦,君子有终。易经的作者想必是想告诉我们,人生多苦难,谦逊得平安。谦逊的精神也成为中国人性格中最典型的一部分。
穷则变,变则通《易经》有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生不可能一路顺遂,一味地坚持往往是行不通的,所谓直道可御马,曲径能通幽,学会拐弯,换一条路走,适当的变通可以让事情变得豁然开朗,又何必“一条路走到黑”呢?
成事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更需要灵活变通的智谋。生活总是充满变数的,不会一直按照我们的规划的路线前进,无论是人是事都应随着环境去做出相应的改变,当处事遇到了阻碍时,不妨停下来认真思考一下,自己所坚持的正确与否,是不是换一种方式就可以解决了。变通是走向人生困境的锦囊妙计,亦是走向成功不可多得的机遇。
当然,变通并不意味着妥协和意志不坚定,而是提醒你需要转弯了;变通也不意味着你一遇到困难就放弃,而是当坚持努力仍旧无法解决困难的时候,再尝试寻找其他新的 *** 。遇事如果不懂变通,固守自己的一方水土,只会把自己逼到了死角。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要明白此路不通另寻出路的道理。
水随形而方圆,人随势而变通。人要顺势,懂得适时地灵活变通,遇到阻碍时,冷静地审时度势,理智地选择进退,与其在南墙上撞得头破血流,不如打破瓶颈,突破僵局,另辟蹊径,才能柳暗花明。
有人说用八字推理就可以算出人的一生?
命运”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概念词,“”命”就是人一出生就注定了而不能改变的,而“”运”就是主导我们人生旅途中的每一个时段的好坏。人有的时候相信命运,一切由上天注定,有的时候又不相信命运,说是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顺利的时候,觉得命运 *** 之在手,困难的时候,觉得 *** 在命运之手。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心比天高,感觉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人到中年的时候,觉得命运和自己似乎若即若离,有点有又有点没有。到了晚年的时候,再回首人生漫漫长路,觉得一切都是冥冥之中命运的主宰,阎王叫你三更死绝对活不过五更天。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没有谁来下命令,没有谁去指使,但是某些意外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这就我们所说的命。就是一种冥冥中必然会来到的结局,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上,有的人成功了,也有的人失败了。成功与失败固然与本人的努力有关系,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成功与失败有时候与命运关系很大。所以我们要分清楚命运与人为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要知命,只有了解了自己命,我们才有可能顺应天命,才能更好的修饰自己的人生运途。
运气就像井中月水中花,虽然很美,但总是把握不到。这也说明人类对命运的认识是复杂的,是随着环境和人生的变化而变化的。 人不能在命运面前逆来顺受,消极的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要有自己的主观努力,振奋精神,最终可以战胜命运。祸福无不自取,幸福是自己努力追求来的,祸患也是自己糟蹋自己而招来的。一切都是自己种下的结果。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你首先要谋事,然后要努力,只有一切的努力已经穷尽所有的可能了,那就让我们再平静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吧!
学习易经道德经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何利益?
在《周易》这本书中,全书都在贯穿着一个“位”的概念。尤其是孔子为之作的系辞,对“位”的关系,有更多的阐述。主要是说天尊地卑,君有“君”位,臣有臣“位”。包括每一个卦,都有“位”的关系。虽说这是我们所批判的封建思想,但在今天的社会来说,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都有对“位”的要求。所说的做人要在“位”不越“位”,该说的要说,该做的要做,不该说的千万不要胡说,不该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那样就会适得其反。这是我们做人和做事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现在的企业都讲团队精神,假如做人能把握好“度”与“位”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处理的很好,团队也一定会团结。
如果有人把《周易》单纯的看成算命的书,我认为就是大错特错了。不错,《周易》涉及了算命,但算命或预测,对于这本书来讲,它只是一个极小的方面。我不反对算命,但做人不能全部信命。现在有时我也算着玩,那是在对某件事情,举棋不定或很迷茫的时候,我自己就算一下,当卦上说的很时,我会信心百倍的去把事情作完,当算的不好时,我就要冷静的考虑事情的过程与结果,理智的还是要去把事情办完。不要认为算得不好时,就不办事情了,那样是不对的。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是“贵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学到很多的
世事万物,纷繁复杂,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类”中之物,“群”中之人,各不相同,正是这世间万物组成了一个 *** 立体空间。人们追求的目标,不外乎为财、名、权、势等而已,我们将其归结为“目标点”,如果把每一个人作为起点,与各不等值的目标点“目标点”相连的话,便构成了一条条直线,按数学上“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原理,从任何一个人的起点达到目标点,在理论上都是具有必然性的,此即常言的“殊途同归也”,所以说,世界虽是这么复杂,却又总是包含极其简单的道理,如何在这个复杂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那条“两点之间的直线”才是也应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真理。
道德经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甚信”,含有真实可信的事物的本质。“道”产生万物,万物其中有“信”,含有真实可信的事物本质。“道”产生万物,万物产生后又向它回归。“道”好似万物的宗主,它是万物的汇归之地,万物都归附于它。“道”在万物中的体现称作“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的样子,一切以“道”为转移。天得到它就澄清,地得到它就安宁,神得到它就灵验,川谷得到它就盈满,侯王得到它就成为天下的君长。“道法自然”,它是自然的缩影和化身,是大自然及其规律的代名词。
“道”又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有名”是万物的根源,天下万物无一不产生于天、地这样的具体的有形之物;“无名”则是万物的始端,具体的有形之物均产生于“道”和无形的“一”。“道”的运动就是向相反方向的转化。它的运动轨迹是由近及远,越离越远,但最终又由远处返回。天、地和人均取法于“道”,无一不是如此。如对于万物来说,“道”使其从无形成为有形;但“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又使其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无形既是万物运动的起点,又是万物运动的终点、归宿和本根。
在认识了“道”并据此了解天下万物后,老子认为认识的过程就已经完成,因而主张堵住耳目口鼻,关闭感知的大门,“绝学”、“弃知”,返回到无知、无欲的纯朴状态。
老子主张通过观察万物来认识其本质。这使他的认识论具有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因素。此外,他又认识到,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一观点也是值得肯定的。另外,老子又主张只有无欲,才能认识无形之“道”的奥妙,这就使他认识论带有神秘的色彩,但同时又揭示了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和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
《道德经》是我国 *** 部完整的哲学 *** ,它通过做人处事以及治国方针向我们阐述了我们应该保持己身,且长且久等道理。我们生于一个从面对面交际向全面数字化科技化互动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更需要坚持《道德经》里做人处事的道理并且沿袭发扬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之始终保持我们中国的特色甚至引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