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 八字 难学-传统预测法有哪些

admin2023-03-02 16:48:2127

紫薇斗数 八字 难学,传统预测法有哪些?

《易经》为 *** 经典,并且先人们在此基础上发明、完善了各类预测术,

一、四柱八字

称为四柱、八字、四柱推命术,以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干支为四柱。八字以日柱天干为自己,据其和年柱、月柱、时柱干支的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及节气旺相状态,断人一生命运的吉凶祸福。

二、六爻

六爻又称为文王课、金钱卦、五行易、火珠林卦法,由汉代京氏易发展而来。

三、梅花易数

梅花易数进一步简化了占卜 *** ,可以年、月、日、时的数目或其他可数之数起卦,以八除之余数定卦名,以六除之余数定变爻,结合爻辞及五行生克的关系以断吉凶

四、紫薇斗数

紫微斗数,中国传统命理学的最重要的支派之一。它是以人出生年、月、日、时确定十二宫的位置,构成命盘,结合各宫的星群组合,干支理论,来预测一个人的命运、吉凶祸福。

四、风水堪舆

又称为看风水、相地术,看阳宅称家相,看阴宅为墓相,多用于选择墓葬、修房、迁址等。

五、相术

相术包括面相、手相、人相、骨相等,看人的五官、精气神、声音、步态、风度、气质、身材断人命运。

六、奇门遁甲

奇门是用时间和方位占断吉凶的一种术数。

七、六壬

以占卜时日的支为基准,先以占卜月的季节、占卜日的干支、占卜时的地支级成六壬课式,按五行生克关系配以六亲、十二天将,以三传、四课的生克关系而断吉凶

八、杂占

杂占包含解梦、通灵预测、塔罗牌、占星、抽签、扑克牌等等。

紫薇斗数 八字 难学-传统预测法有哪些

古代的奇门遁甲是什么?

什么是“奇门遁甲”?

光听这个名字,就感觉高深莫测。尤其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对奇门遁甲的“神乎其技”的运用,更是让人称奇。无论是赤壁之战借东风,还是攘星续命,都不可谓不传神。

百度百科解读说:《奇门遁甲》是我国古代的术数著作,也是奇门、六壬、太乙三大秘宝中的 *** 大秘术,本质是一门高等的天文物理学,揭示了太阳系八大行星和地球磁场的作用情况。单凭这一点,我们就无不佩服古人的高超智慧。

《奇门遁甲》最初创立时,共有四千三百二十局,后改良为一千零八十局,到周朝时姜尚因为行军布阵的需要压缩为七十二局,汉代的张良得黄石公传授后,再次改革,成为现在使用的阴遁九局、阳遁九局,共十八局。

至于这本书的起源,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奇门遁甲最初起源于4600多年前,轩辕黄帝和蚩尤大战之时。当时,部落首领蚩尤铁头铜身,刀枪不入。而且还会妖术,时常呼风唤雨,制造迷雾,让轩辕黄帝常常迷失方向。

后来有一天,从一位仙女从天而降,手捧一个长九寸阔八寸的玉匣,送给轩辕帝。轩辕帝接过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本天篆文册《龙甲神章》。黄帝根据书中记载,后来制造了指南车,才得以打败蚩尤。

这么说来,龙甲神章就是奇门遁甲的最初范本,主要记载了兵器的打造 *** ,和行军打仗遣兵调将的兵法。但是令人称奇的是,它里边的一个记载,竟然在4000年后的一天,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据说,福特汽车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难题。当汽车转弯时,如何保持平衡度?福特公司曾动用了100多个工程师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后来他们开始查阅中国古籍,无意间找到了指南车的制造 *** 。后来在指南车的制造 *** 中,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破解之法,于是用变速齿轮解决了汽车转弯时的平衡问题。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想除了张良、诸葛亮、刘伯温这些大神精通奇门遁甲,现代人有没有人掌握这门玄学。以作者之见,肯定是有的。但是理解和钻研程度有多深,造化有多高,这就不敢说了。

不过作者记得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民间高人,对“奇门遁甲”的应用,也是神乎其神。

这个人主要运用的是《奇门遁甲》里的“遁地术”,简单的理解就是隐身术。在行地遁术之前,先要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地盾。

地遁的格局是开门合乙奇加临在地盘己的落宫,还有一个隐藏条件,乙奇要是日干且有气。

当时这位高人说,他就是在这样的格局下起局得此格。在东南巽位,他先遁着起局的位置走,前方果然发现了一个公园。九地+天芮+开门,天盘乙地盘己的格局就是公园,九地+天芮是 *** 空地的意思,乙+开门则是有贵人(国家)管理绿化的场地,就是公园。

于是他朝着公园正门走去,发现本来的四个门禁现在有一个是坏的,一直开着的。值守的门卫在和一个大妈说话,一直顾不上周边,而左侧值班室里的门卫,居然正好在打蚊子,也没有顾上看卫,他就大摇大摆的走进了公园。没有买票,也没有检票,这就是地遁!

后来听他分析才知道,这个时间空间发生的事情是上天注定的。

天芮+开门这一部分就是门禁坏了,天芮+巽是一个女人不讲理,临了开门则是值班的人和她讲理。乙克己为客克主,所以这个女人在纠缠他。巽中是辰巳,辰为龙也为虫,值班室里的警卫在打蚊子。我是客,我克者为财。乙克己利客,所以这位高人不用买门票就可以进去!

对于这位高人的“遁地术”的应用,作者不甚理解,也不敢妄加评论。在此只是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学习解读。有懂得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一起交流。

读者们,关于“奇门遁甲”的理解,大家还有怎样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鲁迅对命理也有研究吗?

#头条品书团#

“鲁迅对命理也有研究”之浅见

鲁迅先生是近、现代史上名动中外的大文豪、文学斗士,有关其生平事迹及伟大贡献、深远影响等,可以说是举世瞩目,尽人皆知,故于此不再赘述。除了其令世界为之惊诧的文学理论研究及世界名著翻译作品外,真正把鲁迅先生推向巅峰的是其小说、散文等伟大成就,还有与之并驾齐驱的杰出诗歌作品。

在先生的诗作中,较具代表性的就是他的《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因首句“运交华盖欲何求”中有“运交华盖”一词,勿庸置疑其中已涉及到一些命理学概念!其原因则至为简单:“运交”或“交运”这个词汇,是中国传统命理学说中最常见的专业术语之一;而“华盖”一词,则既为星象学名词,又为命理学专业名词。

“运交”的意思比较简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交上了……运”的意思。而“华盖”一词的概念则稍为复杂,需要在此简单说明一下。《三命通会》说:“华盖者,喻如宝盖,天有此星其形如盖,多主孤寡,纵贵亦不免孤独作僧道。”《命理新论》则云:“人命带华盖, 必主聪明勤学,清静寡欲,但不免较为孤僻。”《烛神经》又说:“华盖为庇荫清神, 主人旷达神清, 性情恬淡寡欲, 一生不利财物。”《三车一览》称:“华盖乃聪明之士。”古歌亦有云:“生逢华盖, 主文章艺术。”《通明赋》概括为:“华盖临身,定为方外之人,留心于莲社兰台,容膝于蒲圃竹偈。”总的意思就是说:命带华盖星之人性情恬淡, 雅洁高致,并主其人资质聪敏,富于文才与艺术性,其性情较倾向于哲学、宗教。百度则大约是这样解释的:“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在《自嘲》诗中,鲁迅先生主要借用的可能也是这方面的意思!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自嘲》诗创作的背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在北京被北洋军阀 *** 免职并通缉,受到不少 *** 文人的恶毒攻击和陷害;三十年代初,他在上海又受到 *** 统治当局的种种卑鄙威胁和 *** : *** *** 一面禁止书报出版,封闭进步书店,修订颁布新的恶毒《出版法》,通缉当时在沪的著名进步作家;一面大肆逮捕、拘禁左翼作家,甚至秘密处死。所以鲁迅的处境十分险恶。据《鲁迅日记》载: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二日,郁达夫和王映霞于聚丰园宴请鲁迅及柳亚子夫妇,结合数日前有关时局的谈话,有感而作写成了这首千古名诗。至于这首诗中的意思,各位老师们均早已理解透彻,想亦不必再加啰嗦!

那么,结合诗中的内容,就有某位老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鲁迅在《自嘲》诗里有一句:运交华盖欲何求,鲁迅对命理也有研究吗?”个人以为:“鲁迅对命理也有研究”倒说不上,但先生对命理亦有所涉猎,则是肯定而又必然的!下面我们依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

一、鲁迅先生没有学过命理学,也就是没有专门深人研究过!原因及理由如下:

1·鲁迅在其《华盖集·题记》中曾说:“我平生没有学过算命,不过听老年人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若是专题研究过、学习过,以先生的风骨及道德、人格,是决计不会说这种话的!

2·先生乃是罕见之文学大豪、文化大儒,凡其学习、研究过的学问,基本都有丰硕成果,且均有精僻论述。可在其浩如烟海的各类著述之中,却没有一篇是专写命理之学的!虽有两篇带有尖锐批评观点的《运命》(1)、《运命》(2)杂文,所针对的批评焦点也是当时社会上一些人借助“命运”之说大肆推行 *** ,而并非针对“易学”或命理学说本身而批判!

虽仅有以上两点,但足以肯定他没有深入“研究”过命理学。

二、虽然没有深入“研究”、学习过命理学,但鲁迅先生对命理学之类的相关知识也是有着广泛涉猎的!原因及理由如下:

1·在下亦曾稍涉命理之学,据个人了解,“华盖星”在命理学中并非重要、常用的名词,实践中仅在判断“僧道命”或“艺术职业”之类的问题时以作参考,远不如天德、月德、禄、马、贵人之类的紧要!我这样说的意思是:就是平常以算命为生的从业人员,其中也有七、八成左右是很少用或从不用“华盖星”的!而鲁迅先生却能把“华盖”了解得如此清楚准确、应用得如此得心应手,早已远非马路边哄人钱财混口饭吃的算命先生之命理学基础知识可比矣!可能你仍怀疑先生对“华盖”的了解程度,那就请你看下他是如何说的!《华盖集·题记》:“这病痛的根柢就在我活在人间,又是一个常人,能够交着“华盖运”。……这“华盖”在他们口头上大概已经讹作“镬盖”了,现在加以订正。所以,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我今年开手作杂感时,就碰了两个大钉子:一是为了《咬文嚼字》,一是为了《青年必读书》。”以此而言,各位还能认为先生对于“华盖”仍仅限于道听途说吗?

2·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六日,鲁迅用倪朔尔的署名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运命》,其实也就是其对命运的评论;后收入《花边文学》。文中说道:“豫言运命者也未尝没有人,看相的,排八字的,到处都是。然而他们对于主顾,肯断定他穷到底的是很少的,即使有,大家的学说又不能相一致,甲说当穷,乙却说当富,这就使穷人不能确信他将来的一定的运命。 不信运命,就不能“安分”,穷人买奖券,便是一种“非分之想”。但这于国家,现在是不能说没有益处的。不过“有一利必有一弊”,运命既然不可知,穷人又何妨想做皇帝,这就使中国出现了《 *** 》。据宋人说,五代时候,许多人都看了这图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字,希望应着将来的吉兆,直到宋太宗抽乱了一百本,与别本一同流通,读者见次序多不相同,莫衷一是,这才不再珍藏了。”这文章虽是对倡导“运命”学说、教人“安分守贫”等 *** 的批判,但先生对命理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掌控,亦由此而可见一斑矣!

3·他所作《运命》的第二篇则署名为公汗,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 *** 《太白》半月刊 *** 卷第五期。在文中写道:“才知道日本的丙午年生、今年二十九岁的女性,是一群十分不幸的人。大家相信丙午年生的女人要克夫,即使再嫁,也还要克,而且可以多至五六个,所以想结婚是很困难的。这自然是一种迷信,但日本社会上的迷信也还是真不少。我问:可有 *** 解除这夙命呢?回答是:没有。……许多外国的中国研究家,都说中国人是定命论者,命中注定,无可奈何;就是中国的论者,现在也有些人这样说。但据我所知道,中国女性就没有这样无法解除的命运。“命凶”或“命硬”,是有的,但总有法子想,就是所谓“禳解”;或者和不怕相克的命的男子结婚,制住她的“凶”或“硬”。假如有一种命,说是要连克五六个丈夫的罢,那就早有道士之类出场,自称知道妙法,用桃木刻成五六个男人,画上符咒,和这命的女人一同行“结俪之礼”后,烧掉或埋掉,于是真来订婚的丈夫,就算是第七个,毫无危险了。……中国人的确相信运命,但这运命是有 *** 转移的。所谓“没有法子”,有时也就是一种另想道路──转移运命的 *** 。等到确信这是“运命”,真真“没有法子”的时候,那是在事实上已经十足碰壁,或者恰要灭亡之际了。崇孔的名儒风水,符咒,拜祷……偌大的“运命”,只要化一批钱或磕几个头,就改换得和注定的一笔大不相同了──就是并不注定。……假如真有这一日,则和尚、道士、巫师、星相家、风水先生……的宝座,就都让给了科学家,我们也不必整年的见神见鬼了。”这篇虽仍然是批判与抨击,但其中涉及的相关知识则似乎更庞杂、广泛了,如果对此类知识没有一定的了解,你能写得出这样的文章吗?

4·《故乡》:“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类似于此类命理学知识的运用,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多有出现,且运用得流畅自然而无一点生涩滞碍,难道不能说明点儿什么吗?

类似以上的情况还有一些,现在只是聊举数例以资证明,故不再堆砌罗列!

紫薇斗数 八字 难学-传统预测法有哪些

三、鲁迅先生对命理学的观点及看法:就个人认识而言,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的命理学说是持辩证批判且又不尽否定的客观态度而对待的。原因及理由如下:

1·除上述两篇批判借“命运”之说而推行愚民之实的《运命》杂文之外,未见到过鲁迅先生有针对性地批判命理学说的作品(当然也有可能是在下未读到)。

2·《祥林嫂》:“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鉴此,对于“魂灵”的态度及观点,又何尝不是鲁迅对于命理或者说命运的观点呢?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热烈欢迎广大师友们踊跃指导探讨!#头条品书团#

(图片来源于 *** ,有侵则删)

黄帝内经里的科学成分多还是 *** 成分多?

没有一句话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我说这话一点不偏激。如果你不服,就说明你根本不了解科学史,不懂什么才是科学。

别自责,大部分人不懂。不,是绝大部分人不懂。

别打我,是真的。

科学起源于希腊,那里诞生了几何和逻辑。后来 *** 伯人不仅创造了数字符合,也创造了许多科技成果。但科学真正出现,还是在500年前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类从用直觉来判断决策,到用到经验,再到理性思考,非常艰难。

*** 阶段没用上经验,花了人类几十万年时间,用直觉博命。直觉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用思考。是人类适应环境,自然选择留下来的能力。

第二阶段,用了2000-5000年时间,基本上是有了文字以后,人们开始思考:上一次的直觉很有效,这次的直觉很失败。于是总结出经验来。

第三阶段,至今才500年时间。人类发现,经验也不靠谱,很多也是错的。因为没经过验证。或验证的 *** 不客观,导致经验局限性强,往往掺杂主观意识。

黄帝内经处于第二阶段。实际上它是伪书,汉代人写的。退一步说,无论真书伪书,它也是一二年前写的,又在中国,科学根本出现呢。

科学的理性认,已超越人的经验、直觉,并且不分文化,不分种族,所以别和我扯什么中国科学、中医科学的独特性。科学只有一个。实证和逻辑是科学更大的特征。

真正看过黄帝内经的,就知道这并非医书,而只是哲学类的书,涉及对疾病的 *** 很少很笼统。与早它3000年的埃及医书比,都差太远了。

你还认为黄书哪一句是科学的吗?

为什么刘伯温已经告老还乡?

导语:说起明初时期的谋臣,首推应该就是刘伯温了,有一句俗语是这么说的“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虽然说得有失偏颇,但依然可以反映出刘伯温的能力和重要性。他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功劳。

刘伯温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 *** 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紫薇斗数 八字 难学-传统预测法有哪些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 *** 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 *** 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 *** 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为何不愿放过刘伯温?

朱元璋成为红巾军的大哥,拜青田人刘伯温为军师,刘伯温的加入,让朱元璋如虎添翼。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而且已经站稳脚跟。对于刘伯温的计策,他是一百个信任。但是在他平定天下之后,他就开始多疑担心起来了 ,首先是骄兵悍将的头痛。这些都比较好处理,粗人一个,赏他个黄金百两就心满意足了!倒是对刘伯温不放心,为啥呀?刘伯温聪慧无比,而且心思慎密。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甚至比朱元璋想的还要细致具体,再说他有雅士之名。不好名声,不好女色,不好钱财!不好官位,更加不好利益!这就让太祖疑心重重了!最后勉强的让他当督察御史,然而这个官位对刘伯温来说正好,他先后查出了江西苟贵的贪污案件,查的朱元璋冷汗直冒,觉得此人太聪明,于是便听从马皇后的建议,让他挂了一个有名无实的闲职,但是在具体事务上他还是亲力亲为,每每都忙到三更半夜!最后到了老眼昏花,精力殆尽之后,朱元璋才批准他告老还乡,但在回去的路上,历来对功臣从不手软的朱元璋,暗中安排锦衣卫跟踪,甚至派胡惟庸把他给杀害了 !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 *** 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总结:上述所说天文书就是《六甲天书》了,具体有何作用,不得而知,但想来,能让朱元璋都如此忌惮,想来也非凡品;至于刘伯温密奏的遗书,应该是与“烧饼歌”一样,对未来的一些推测;刘伯温深知,只有把这两样都交给朱元璋了,朱元璋才会放过他的家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