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未男-祭母文写得 *** 的是哪一篇
丁未男,祭母文写得 *** 的是哪一篇?
催人泪下的七言祭母文如下:
千悔万悔悔不转,千诉万诉诉不完。千寻万寻寻不见,千哭万哭哭不还。
苦命娘亲天不眷,空在人世走一翻。弹指光阴是如箭,又过一百二十天。
黄泉无路重会面,血泪空染红杜鹃。说甚扬名把亲显,儿受虚名母受难。
生前孝养无一点,徒把功名误旨甘。跪灵欲诉肠先断,话在咽喉口难言。
母在阴灵来降鉴,今宵一诀恨终天。六十七年一瞬转,生平历历在眼前。
跨鹤慢赴瑶池宴,且听儿等哭当年。吾母张门闺中彦,弟兄四人姊妹三。
声名富贵命贫贱,八字生成戊子年。腊月初一母寿诞,天生性情古贤媛。
读书通晓列女传,忠孝节义记得全。生平不道人长短,腹内宽容撑得船。
有话装在肚皮烂,一生忍气不言穿。胸有记事珠一串,心是账簿口算盘。
好施好舍好方便,慈悲菩萨下尘凡。几句好言心便软,替人垂泪代人怜。
生性克勤又克俭,德言容工四字全。笄年与父成姻眷,丁未二月效和鸾。
是时家业祖父管,父亲读书在外边。两个伯伯都能干,一个教书一耕田。
九旬曾祖身康健,寝膳全 *** 周旋。只因屋小人口满,胞伯始佃包上田。
年成不好庄稼欠,一连几年不赚钱。母亲贴入钱百串,半是私房半陪奁。
心中自惜口不怨,常向儿等说从前。逾年祖父六旬满,儿生已酉二月间。
十遭磨折九遭难,犹幸一房得长男。父亲用功少回转,扶育全 *** 耐烦。
辛亥正月又分娩,二弟生日是初三。我曾祖母犹及见,九十二岁笑开颜。
岁在癸丑家遭变,先曾祖母命归天。祖母一哭气不转,几回晕倒孝堂前。
家中人少车不转,吾母一手半壁天。二弟交与外婆管,不孝跟着祖母眠。
丧葬事毕议析爨,分家即在甲寅年。祖业遗租三十石,三家人分两股田。
大房成伯占一半,吾父弟兄把阄拈。人家分家争长短,我家分家无片言。
是我母亲人良善,和睦忍让不争先。留得声名在团转,谁人不说母亲贤。
所有私房钱百串,贴完就是这一年。一女夭亡才岁半,是年八月生老三。
从此家务自经管,自炊自爨自耕田。母亲从此受磨难,一家事务内外兼。
每天忙了三餐饭,又要喂猪又纺棉。丢下盐米又柴炭,丢了厨房又菜园。
长工短活要打点,不是茶水便是烟。紧工忙月要划算,不分晴天和雨天。
学堂伙夫又回转,不是拿米便拿钱。衣服汗了又要换,又要小菜与油盐。
人情往来要门面,口里不吃身 *** 。又是儿女一连串,大的尚小小的添。
哭的哭来喊的喊,似为可恨又可怜。缝新补旧连夜赶,等到天明又不闲。
儿辈熟眠母无伴,篝灯独耐五更寒。白日一天累到晚,浑身衣服汗未干。
父亲应试县府院,办了衣服办盘缠。犹幸年成无水旱,岁入犹得够缴缠。
苦了母亲勤积攒,怎奈家贫挣钱难。苦到如今闲不惯,一生何曾耍一天。
许多精力来磨炼,母亲怎不损寿元。儿女情浓自己淡,受病就在这几年。
男壬辰年丁未月庚午日丙戌時行的大运好吗?
今天从新分析这个八字。这个小孩是2012年阴历五月二十晚上戌时出生的对吧。日元庚金生于未月。不得令
年透壬水食神,月透丁火正官。时透丙火七杀。年支辰中藏戊土枭印,乙木正财,癸水伤官。月支未蔵己土正印,丁火正官。乙木正财。曰支午藏己土正印,丁火正官。时支戌中藏戊土枭印,辛金劫财,丁火正官。先分析这个八字出生环境,西北方应该是一个神庙,香火很旺。西南方很多树木,树顶上挂了很多灯火之类。而东南面有口池塘。或一口水池。时令夏天。晚上 *** 点,灯火通明。应该是在大城市出生。地支戌辰相冲解戌午半合火局。天干壬丙相冲解丁壬合。哪这个八字去杀留官。曰元还是偏弱。取比肩,劫财,戊己土正印偏印为用神。喜走土金运。走水运也行。哪就是从10岁起大运戊申,一值走到癸丑都是好运。连续几十年大运。
武则天是 *** 之君还是太上皇?
武则天,中国唯一的女皇,她既是唐朝的皇后和太后,也是周朝的开国之君和盛世之君,到最后她也成了 *** 之君。可以说她这一生都是个传奇。
其实这个答案很明显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已然成为了 *** 之君而非太上皇。神龙政变之后李显继承的不是武周的天下,而是光复李唐的天下。既然都没有了武周了,又何来的太上皇之说呢?所以说实则从那一刻起武则天的周朝被灭,她成了名副其实的 *** 之君。
公元690年,武则天宣布代唐立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并改洛阳为神都,建立周王朝,改元“天授”,史称“武周王朝”。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十一月,庚辰朔,日南至。太后享万象神宫,赦天下。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为腊月,夏正月为一月。以周、汉之后为二王后,舜、禹、成汤之后为三恪,周、隋之嗣同列国。”。很明显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实际上唐朝这个时候实际上已经灭亡了,它已经被武则天的周朝所替代。
神龙之变之后李显夺的是武周的天下,复的是李唐的江山,只不过由于武则天的身份太过特殊,她是李显的母亲,李显又是唐朝皇帝李治的儿子,所以当则天皇帝将帝王禅让给李显的时候,因为在古代是以父系为尊,所以李显并不是继承武周的天下,而是光复大唐的天下,就这样在这样极其特殊的情况下大唐就神奇般的复国了。
《新唐书·卷四· 本纪第四》记载:“五年正月壬午,大赦。庚寅,禁屠。癸卯,张柬之、崔玄暐及左羽林卫将军敬晖、检校左羽林卫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左羽林卫将军李湛薛思行赵承恩、右羽林卫将军杨元琰、左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职方郎中崔泰之、庙部员外郎朱敬则、司刑评事冀仲甫、检校司农少卿兼知总监翟世言、内直郎王同皎率左右羽林兵以讨乱;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昌宗、汴州刺史张昌期、司礼少卿张同休、通事舍人张景雄伏诛。丙午,皇帝复于位。丁未,徙后于上阳宫。戊申,上后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其实历朝历代并不承认武则天的周朝的存在,史书也在淡化武则天是皇帝的事实,历代史书称武则天都不是以皇帝来称呼,而是称呼其为则天顺圣皇后,至于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古代哪个男人能够容忍一个女人在自己的头上发号施令呢?更何况是作为九五至尊的皇帝来统治自己呢?所以后世不管是帝王还是史官都不认可武则天的皇帝身份,毕竟那个时候始终都是男权社会,女人的地位始终要低人一等,出了一个武则天已经是数千年来难得一见的奇迹,还想再出现几乎没有任何的可能。
这里额外在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为何汉朝要分为东西两汉,而唐朝不分为东西两唐呢?其实原因就在于武则天身份的特殊性,她即是李唐的太后,李显的母亲,也是武周的开国皇帝,武则天的儿子和女儿们都是李氏的子孙,而非武氏的子孙,而武氏的子孙却只是武则天的侄子和侄女,这种关系就注定武则天的周朝只能存在一代,而不能传至数十代,而这也就注定唐朝的统治不会出现断代,也就自然而然不会出现东西两汉的那种情况。武则天的帝王只能传给儿子,而不能传给侄子,但传给儿子必然会导致唐朝复国,但这却是无法避免的,毕竟侄子远不如儿子亲。
东西两汉之所以会这么分是因为统治者的血缘关系已然疏远,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与西汉 *** 皇帝的血缘关系都出了五服之外,可以说是毫无关系,但是他们都是刘邦的子孙,刘秀自己又宣称自己继承的是汉的统治,所以后世为了区分才会叫东西两汉。而唐朝就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武则天夺的是李治的天下,而夺得武则天天下的是李治的儿子李显,所以李显只是光复李唐的天下,而非延续李唐的天下,这也就是后世为什么不分东西两唐的原因。
武则天这一生可以说是毁誉参半,但其实我们细想来她却是一位能和唐太宗媲美的明君,她之所以得不到后世帝王和史学家的认可,无非就是因为她是一个女流之辈,这些人容不得一个女人做皇帝,甚至还是一个圣明的皇帝,所以极尽贬低于她。有人说武则天很 *** ,养着许许多多的男宠,但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有哪个帝王不是在后宫养着诸多的妃子?为什么男皇帝这样做没人说?而武则天这么一个女皇帝就说呢?他们性质不都是一样的吗?所以只能说武则天的名声不是败在昏庸上,而只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谁能回答我的问题?
劳碌之命。
杨广为何非礼宣华夫人?
杨广也纳闷,他当时正忙着为继承皇位做准备,哪里有空去非礼宣华夫人?
其实,这一切都是一场阴谋,为的就是扳倒杨广,好让“某人”当上皇帝。
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身患重病,一日不如一日。
当时,身为太子的杨广深居宫中,美其名曰服侍父皇左右,其实是想时刻盯着杨坚,避免发生什么意外,导致到手的皇位没了。
结果好巧不巧的的,真的出事了。
杨广接到杨素的密报:隋文帝杨坚已派人下诏,召见废太子 *** ,很明显是准备废了杨广,重新立 *** 为太子。
原来,隋文帝的宠妃宣华夫人,在服侍隋文帝的时候神色有异,隋文帝一问之下得知,杨广趁着没人的时候想要非礼宣华夫人,好在没有得逞。
隋文帝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杨广此人不配为君,于是下旨召见废太子 *** ,欲行废立之事。
可惜,他千算万算,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心腹重臣杨素早已是杨广的人,杨素偷偷将此事告知了杨广。
杨广为了皇位隐忍了这么多年,此刻他离皇位仅有一步之遥,怎么甘心就这么放弃?
于是他决定放手一搏,赢了一本万利,输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杨广借着太子的身份假传圣旨,将东宫(太子府)守卫调入宫中,接管了隋文帝所在的仁寿宫及周边区域的护卫工作。
服侍隋文帝的人也全都换成了杨广的人。
同时,杨广带人将隋文帝派去传旨的大臣抓了起来。
这样,杨广算是暂时控制住了皇宫。
就在当晚,隋文帝杨坚病逝,他是怎么死的,明眼人一看便知。紧接着,杨广便火速继位,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
在整件事情里,杨广其实是最冤的那个人。
所谓的杨广非礼宣华夫人,只是宣华夫人的一面之词罢了。杨广就算真的对宣华夫人有意思,也会等到当上皇帝之后。
毕竟,杨广能够当上太子,就是凭借他对女色超强的忍耐力。
当年,杨广还是晋王的时候, *** 才是太子。杨广为了扳倒 *** ,坐上太子之位,可谓是煞费苦心。
最终,他从隋文帝的皇后,独孤皇后哪里找到了突破口。
独孤皇后是个占有欲非常强的人,在她看来,男子应该独宠正室,至于其他嫔妃、妻妾,最多也就是个装饰罢了。
当时,太子 *** 宠幸妾侍,冷落正妻,尤其是一个云昭训(昭训是封号)特别得宠,她在太子府的地位甚至比太子妃还高。
太子妃因此气急攻心,郁郁而终。
独孤皇后得知此事后,对于 *** 非常不满。
杨广敏锐地发现了此事,于是他在府中只宠幸晋王妃一人,对于其他女子,不多看一眼。
杨广此举让独孤皇后非常满意,在杨广的刻意迎奉之下,独孤皇后最终动了废掉 *** ,扶杨广上位的想法。
于是,独孤皇后隔三差五的在隋文帝面前夸奖杨广、贬低太子 *** ,再加上杨素也帮着杨广说话,隋文帝最终将 *** 的太子之位废除,改立杨广为太子。
试问,杨广为了博取独孤皇后的支持,十年如一日地只和太子妃厮守,不近其他女色,又怎么会在快要当上皇帝的节骨眼犯错,非礼宣华夫人呢?
更何况杨广英俊帅气,不比隋文帝那个糟老头子强?宣华夫人连隋文帝都能接受,为何不肯接受杨广呢?
很明显,宣华夫人在说谎。
那么,宣华夫人为何要说谎呢?
要知道,她原本和杨广是一伙的,她收了杨广不少好处,替她说了不少好话,按理说她不应该这么做。
一旦杨广登基,宣华夫人自然可以得到不少好处。
那么她为何要说谎,坏了杨广的好事呢?答案就在她的身世中。
宣华夫人原本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的皇族女子,后来隋朝灭陈,宣华夫人和一干陈朝皇族成了随军的战利品。
她运气不错,被隋文帝杨坚看中,将其纳入后宫。
当独孤皇后去世后,由于隋文帝对宣华夫人宠幸有加,使其能够独掌后宫,成为了后宫的女主人。
此时的她与皇后无异,差的仅仅是一个名分罢了。
然而,还是有些事情不如人意的,比如她的两个兄长陈叔敖和陈叔兴,被隋朝发配到偏远地区,整天在隋军的监视下种地。
宣华夫人是不缺荣华富贵了,要说有什么能打动她背弃杨广,只能是她这两个兄长了。
那幕后之人应该是向宣华夫人保证,事成之后,她可以和自己的兄长团聚,三人一起过着富足的生活。
条件就是宣华夫人必须按他说的污蔑杨广,让杨广失去太子之位。
这样,宣华夫人的行为才解释得通。
那么问题来了,这幕后之人到底是谁?
很多人 *** 个想到的就是废太子 *** ,毕竟隋文帝得知宣华夫人遭到非礼, *** 反应就是召见 *** ,打算废掉杨广,重新立 *** 当太子。
很可惜的是, *** 没这本事。
他要是有这心计,也就不会被杨广扳倒了。
更何况他当时的处境,根本做不到这些。
杨广当上太子后, *** 自然是不服气的,他总想进宫向隋文帝申述,让其回心转意。
可惜,论心机,几个皇子中没人比得上杨广,杨广对 *** 可谓是严防死守,每次 *** 想进宫,都被杨广亲自阻拦。
*** 当时心中的憋屈可想而知。
万般无奈之下, *** 只得爬上皇宫外面的树上,大声疾呼,企图引来隋文帝的注意。
恰巧隋文帝经过,看到了 *** ,可惜因为距离远了,听不清他在说什么。
当时,杨素恰好陪着隋文帝,前面说过,他既是隋文帝的心腹重臣,也是杨广的人。
隋文帝问杨素, *** 在说什么。杨素却告诉隋文帝, *** 在胡言乱语,估计是得了失心疯,隋文帝深表同意,于是转身离开了。
*** 一个失势的皇子,连皇宫都进不去,又如何联络宣华夫人呢。
就算他向宣华夫人保证什么,宣华夫人会信他吗?
所以, *** 绝对不是这幕后之人。
其实,很多人都有个错觉,认为隋朝争储的只有 *** 和杨广。
其实不然,隋文帝的几个皇子都对皇位有想法。
这幕后之人,就在其他几个皇子之中。
首先是秦王杨俊。
杨俊和杨广一样,是个演技派。
他起初给人的印象简直是个完人,杨广和他比起来都差了一些。
杨俊尽显仁爱,甚至一度向隋文帝申请出家,结果被隋文帝果断拒绝了。
后来隋朝出兵伐陈的时候,杨俊率领一路大军出击。
隋朝将领请求出击,都被杨俊以担心两军出现伤亡、生灵涂炭为由拒绝了。
最后,陈朝将领明白不是隋朝的对手,又佩服杨俊的仁义,干脆率众归附了隋朝。
就这样,杨俊不废一兵一卒便夺取了 *** 土地,隋文帝对其大加赞赏。
杨俊却上奏表示,自己糊里糊涂当上主帅,糊里糊涂地打了胜仗,愧对隋文帝的赞赏。
隋文帝听后反而更高兴,对其加官进爵,让他执掌一方大权。
可以说,在此时,杨俊才是隋文帝最满意的皇子,也许他甚至动过立杨俊为太子的想法。
可惜,杨俊虽然演技比杨广还厉害,但是他不像杨广那么有耐心。
时间久了,他便现出了原形,开始沉迷于声色犬马,生活日渐奢靡。
这让隋文帝非常伤心,由于多次训斥无效,这太子之位自然也就和杨俊没什么关系了。
不过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由于杨俊长期沉迷声色犬马,冷落了秦王妃崔氏,于是崔氏长期在杨俊的饭菜中下毒。
最终,杨俊于公元600年去世。
因此,杨广“非礼”宣华夫人的时候,杨俊已经不在了,这幕后之人自然不是他。
接着说说蜀王杨秀。
杨秀大概是隋文帝几个儿子里,最不擅长掩饰的人。就连隋文帝都看得出来,他在窥视皇位。
隋文帝曾经对独孤皇后说过,自己在世的时候,杨秀性命无忧。一旦自己去世,杨秀必反,最终难以善终。
杨秀总是想方设法申请给自己增加兵权,而隋文帝不仅不批,还想尽办法对其进行打压,以免他最终酿成大错。
可惜杨秀不带脑子,对于隋文帝的暗示,一点反应都没有。
后来杨广当上太子后, *** 个提防的就是杨秀。
毕竟杨秀图谋皇位可谓是人尽皆知,加上杨秀手握重兵,杨广决定先下手为强。
于是他联合杨素,设计陷害杨秀,使其被贬为庶民,最后干脆软禁起来,连其家人都无法见到他。
因此,杨广“非礼”宣华夫人的时候,杨秀还在软禁中,他根本接触不到宣华夫人,也没有一点实力来算计杨广。
这幕后之人自然不是杨秀了。
至此,隋文帝的几个儿子,只剩下汉王杨谅了。
而当时杨谅也完全有实力争储,因此这幕后之人只能是他了。
这杨谅是隋文帝的小儿子,自古以来,老幺都是最得宠的,这点在隋文帝家里一样适用。
由于杨谅太小,太子之位肯定是与她无缘了,因此隋文帝在封赏方面对他十分大方。
加官进爵自然少不了,更重要的是,杨谅奉命镇守一方,手握重兵。
而且杨谅以防范匈奴为由,不断申请扩充兵权、增加军备,隋文帝全都批准了。
以至于到了杨广继位前夕,杨谅已经尾大不掉,就连杨广都不敢轻易招惹他。
当然,杨谅一直呆在地方,也没有表现出对皇位的窥视,所以杨广也没必要招惹他。
根据当时的情况推测,杨谅原本的计划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他利诱宣华夫人,让她去诬陷杨广,使得隋文帝懂了废掉杨广的心思。
等隋文帝废掉杨广后,无论是否立 *** 为太子都无所谓了。
因为杨广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必定会放手一搏起兵夺取皇位。
此时,杨谅便可以以勤王的名义从地方上出动大军,前往平叛。
等消灭了杨广,再顺手除掉隋文帝和 *** ,将所有的罪名都嫁祸给杨广。
到时候杨谅便可以名正言顺的继位称帝了。
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杨谅万万没想到,杨广能在 *** 时间控制住局势,然后果断的让隋文帝去世,同时火速登基。
杨广何许人也?那可是人精中的人精,玩权谋的老手,杨谅的计谋看似天衣无缝,实则是班门弄斧罢了。
就在隋文帝去世后,杨广便以隋文帝的名义,下诏让杨谅回到京城。
很显然,杨广在 *** 时间想通了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明白杨谅就是那个坑了他的人,因此开始着手对付杨谅了。
那边杨谅接到隋文帝的诏书,心中有鬼,自然不敢奉诏。
杨谅抗旨不遵,杨广就有理由将其治罪。所以,杨谅除了起兵反叛,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
当时,杨谅控制这山西、山东地区,可谓是兵强马壮。
杨谅的部将帮他分析形势,认为他有两个选择。
要么采取守势,凭借兵强马壮与杨广划界而治。
要么采取攻势,集中兵力直捣黄龙,与杨广决战。
然而杨谅此人优柔寡断,他在攻守之间一直犹豫不决,最终决定全都要。
他用一半兵力防守,用另一半兵力起兵反隋。
加上他想法老是变来变去,不断来回调动部队。
最终,他的军队被杨广派人轻易消灭,杨谅也落得身首异处。
值得一提的是,杨谅起兵的理由是杨素谋反,他要清君侧。结果打败他的正是杨素。
解决了杨谅后,接下来就轮到宣华夫人了,得罪杨广的人,他一个都不会放过的。
隋文帝去世,身在宫中的宣华夫人,自然知道这是杨广的手笔,因此他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惶惶不可终日。
后来杨广派人送来一个盒子,打开后是一对同心结,其意思十分明确的。
周围的人都为宣华夫人感到高兴,认为这是杨广原谅了她,想要宠幸她。
只有宣华夫人自己明白,杨广这人很记仇,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因此他一直不肯从命。
可惜,胳膊拗不过大腿,宣华夫人最终被杨广强行宠幸了。
很多人认为她和杨广是两情相悦,这根本是无稽之谈。
宣华夫人被杨广“宠幸”了一年便去世了,年仅29岁。
宣华夫人这么年轻,又是呆在宫中,锦衣玉食,怎么可能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她的死肯定与杨广脱不了干系。
现在看来,所谓的杨广非礼宣华夫人,只不过是杨谅为了争夺皇位而设计的一场戏罢了。
杨广和杨谅兄弟二人,不讲亲情,施展各种阴谋诡计,最后不惜大打出手,短兵相接,为的就是一个皇位罢了。
为此他们不讲亲情,不惜手足相残。
然而宣华夫人却恰恰相反,她一个弱女子,对于权力并没兴趣,他最渴望的反而是亲情。
只可惜,在那个年代,她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虽然她也挣扎过,可惜最终还是失败了。
不过,她也留给了我们一个难题:权力,或者说利益真的那么重要吗?它真的值得人们牺牲亲情吗?
一些人为了一点家产,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老死不相往来。
这么做真的值得吗?
至少在我看来,利益与亲情之间,我宁可牺牲利益选择亲情。
毕竟,珍视亲情才是那些普通人过得比有钱人幸福的秘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