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巳男-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词都有什么含义

admin2023-03-01 16:37:3518

丁巳男,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词都有什么含义?

这都是古人称谓年龄的,形象有趣。

古人称谓年龄一般不用数字,而是用相关的身体特征,或者是有关的文化简称。

有趣的是,男女幼年与老年的称谓好多相同,越到青壮年,性别不同,称谓不同。

男女统称

01、襁褓:不满周岁。

“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

襁褓,就是背婴儿用的布带子与包裹婴儿用的被子,借指未满周岁的小婴儿。

丁巳男-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词都有什么含义

02、孩提:两三岁。

“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

这里的“孩”是“咳”的古字,意思为小孩子笑的咳咳之声。

孩提,提着小孩子的两腋下将其抱起来,孩子发出咳咳的笑声,借指两三岁孩子。

03、垂髫:三四岁到七八岁。

“髫发,谓童子垂发也。”

垂髫,小孩子头发下垂的样子,借指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小孩子。

04、始龀:七八岁。

“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始龀,指小孩子刚开始换牙,代指七八岁的小孩子。

05、黄口:10岁以下。

“孔子见罗者,其所得者皆黄口也。孔子曰:‘黄口尽得,大爵独不得,何也?’”

黄口,本是指雏鸟黄色的嘴巴,后借指十岁以下的小孩,有时用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06、总角: *** 岁到十三四岁。

“总角聚两髦,言总聚其髦以为两角也。”

总角,是小孩没成年时扎在头上的两个小髻子,借指十三四岁以下的年轻人。

07、幼学:10岁。

“人生十年曰幼,学。”

到了十岁,就可以开始学习了,所以十岁又被称为“幼学之年”。

08、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蘧伯玉,就是蘧瑗,春秋卫国大贤人,孔子的好朋友,他年届五十时,就能知道自己前四十九年的过失。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认为自己到了五十岁时,就知晓了天道运转、主宰众生命运的道理,后人借指人生五十岁。

“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发苍白色如艾也。”

人生到了四十岁叫做强,这时就可以做官了;到了五十岁叫做艾,头发花白如艾草颜色,就可以参与国家政事处理了。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这本是《周易》之语,被后人以“大衍之年”借指五十岁。

09、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一循环,一循环为一甲子,且天干地支名号繁杂,称为“花甲”。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平头指整数,甲子为六十,平头甲子便是六十整岁的人。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认为自己到了六十岁,对那些不同于自己的意见,或不利于自己的意见都能正确对待了。

“六十杖于乡。”

人生到了六十岁,就可以拄着拐杖在乡里行走了,借指六十岁的老人。

10、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时活到七十岁的人是很少的,所以便有了“古稀之年”的称呼,指人七十岁。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人生到了七十岁,就可以拄着拐杖在都城内自由行走了,借指七十岁的老人。

“大夫七十而致事。”“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

大夫到了七十岁就该上报他负责的政事,辞官回家了,也用来借指七十岁老人。

“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

执政同致事一样,都是把职掌的政事还给君主,告老还乡了,借指七十岁老人。

11、杖朝之年:80岁。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礼记·王制》有言,八十岁可以拄着拐杖出入朝廷了,后世便以“杖朝”指八十岁。

12、耄耋之年:80岁到90岁。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耄,“八十、九十曰耄”;耋,“年八十曰耊”;二者合称借指 *** 十岁的老人。

13、鲐背、黄耇、胡耇、冻梨、齯:90岁。

“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或曰黄耇,鬓发变黄也。耇,垢也。皮色骊悴,恒如有垢者也。或曰胡耇,咽皮如鸡胡也。或曰冻梨,皮有斑黑如冻梨色也。或曰齯,齯大齿落尽更生细者如小儿齿也。”

鲐鱼,就是青花鱼,因九十岁老人的背上生斑,如鲐鱼的花纹,便以“鲐背”借指。

黄耇、胡耇、冻梨、齯,都是以老人斑、老人皮肤、牙齿脱落作为象征的,借指九十岁长寿老人。

14、期颐之年:100岁。

“百岁曰期,颐。”

人到了百岁,称作“期”,就该颐养天年了,后人便以“期颐”称呼百岁老人。

男子特称

01、舞勺:13到15岁。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舞勺者,熊氏 云:‘勺,籥也。’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

丁巳男-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词都有什么含义

男子到了十三岁,要开始学习乐,诵读诗,拿着籥学习文舞了,后人便以“舞勺”指十三岁。

02、束发:15岁。

“童子之节也,缁布衣,锦缘,锦绅并纽,锦束发。”

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束发为髻,表明是成童了。

03、舞象、成童:15到20岁。

“成童,舞象,学射御。”

“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男子过了十五岁,就是“成童”了,要开始学习武舞,学习射箭、御车了,也就是说可以上战场打仗了。

04、弱冠:20岁。

“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男子到了二十岁,要行冠礼,表明已经成年,但因身体还没发育完全,以“弱冠”称呼。

05、而立:30岁。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孔子认为自己到了三十岁就已经建立了稳定的价值观,或者说有了一点成就,后人便以“而立之年”借指三十岁。

06、不惑:40岁。

“四十而不惑。”

孔子认为他到了四十岁就可以明辨是非不疑惑了,所以“不惑之年”借指人生四十岁。

女子特称

01、金钗之年:12岁。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这是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的一句,古代女性到了十二岁就可以梳妆戴钗了,便以“金钗之年”指女性十二岁。

02、豆蔻之年:13岁。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杜牧《赠别》中用二月的豆蔻指十三岁的少女,于是后人便以“豆蔻之年”指女性十三岁了。

03、及笄:15岁。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古代的女子到了十五岁就该用笄梳结头发,到了结婚的年龄了。

04、碧玉年华、 *** 年:16岁。

“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这句诗出自唐代的李群玉《醉后赠冯姬》,同时有了碧玉和破瓜的典故,意为女子十八岁。

古人把“瓜”字可以拆分为两个“八”字,所以“破瓜”、“瓜字初分”便指女子二八年华,也指女子破身。

05、桃李年华:20岁。

“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这出自明代徐渭的《又启严公》,用桃李比喻二十岁女子的青春年华。

06、花信年华:24岁。

“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出自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元夕后连阴》,用花信指二十四岁的年轻女子。

其实古人称谓年龄的词语还有许多,比如龀髫、龀龆、始龀可以指代幼年,二毛、白头可以比喻老年人。

当然了,在男女统称的称谓中,有些称呼女性很少用,像知非、知命、艾服等,基本上都是男性在用。

牛女哪个更合适?

申猴,亥猪,丑牛。如果以属相地支配婚说,生合为合适,冲克刑害为不合适。申猴 *** 是已蛇,三合是子鼠,辰龙,也即是说申猴男与已蛇,子鼠,辰龙女配是合适的。但已刑申,是合中有刑。申与寅冲克,与亥穿害,申猴男与寅虎,亥猪是不合适的,与丑牛无生合,也无冲克刑害,一般般。

但我认为依此办法定婚姻男女合不合适是不明智的,没有大概率做依据的,不值得可信,站不住脚,经不起检验的,太简单,太公式机械化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复杂而微渺,岂能仅依这十二地支十二属相戏弄之?

婚姻是人生大事,得慎之又慎,要考虑的问题多多,首当重三观,人品与能力,门当户对少不了,年龄也是个问题。在同一轮地支排列中,丑牛排在第二位,申猴于第九位,亥猪是最尾十二位,年龄差多少,是大是小,一算就清楚,年龄大小差距是值得思量考虑的,那种属相的脾气,地支的生合冲刑害,并不与形成必然的对应关系,是可以忽略不管的。外国人婚姻,是不讲我们属相地支配婚这一套,他们成婚的人中,必有许多冲克刑害的结合,但去了解,大多过得好好的,生合的,也多有离的,不吉的,就在我国,不信这说法的多的是,可以验证一下,所得数据结果,必是不足信,不可信。

77年的人属什么?

1977年出生的人属生肖蛇。1977年出生的人是丁巳年生,沙中土命,五行火旺之人,做事会比较冲动。丁巳蛇人性格热情,处事圆滑,富有原则,对事物喜保持观望,知兴替,感知力丰富,前瞻力极佳,理智。急躁,缺乏耐心,待人宽厚,富有灵气。身边桃花旺盛,对爱情投入。

生肖蛇的性格特点

生肖蛇天生聪明能干,非常聪明。他们很有主见,而且不喜欢依赖别人,非常的 *** 自主。生肖蛇做事很有计划性和条理性,并且努力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生肖蛇只要对一件事情或一个人上心,就会努力去争取,直到自己取得成功。他们从来喜怒不形于色,在真正执行行动之前几乎都是已经策划好的。但是生肖蛇是一个疑心比较重的人,他们不会轻易去相信一个人,更不会把自己的秘密轻易的吐露给别人。生肖蛇很精明,即使对方真心相待,但是也会在暗中偷偷的观察考量一段时间,才会去真正的交心。

生肖蛇和什么生肖相冲

与蛇相克的生肖是虎,属蛇遇属虎会有冲突,相互厌恶、相互怀疑,不能相处,只能维持冷淡的关系。

生肖蛇的配对:生肖蛇和属猴女

属蛇男和属猴女的婚姻非常值得期待,能过得富足幸福,儿女双全。属猴女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善于交际,属蛇男属于内敛睿智型,双方非常的互补。和属猴女在一起,属蛇男非常放松自在。属猴女是行动派,不是懒散的任。两个人会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携手共进一起取得进步。

生肖蛇的配对:生肖蛇和属狗男

属蛇女和属狗男在一起,相处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感情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不会出现太大的摩擦和矛盾。双方性格十分互补。

属狗男温柔多情,属蛇女冷静理性。

属狗男是居家好男人的类型,渴望家庭温暖的属蛇女与他们结合的话婚后生活将会特别滋润。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婚姻生活当中,应该学会多沟通和交流。

文皓是什么意思?

男命:公元2012年10月4日10时45分出生星期四年龄:1岁您自出生已经历了6个日夜生肖:属龙(又名:行雨之龙)星座:天秤座二零一二年八月十九日巳时八字:壬辰己酉戊戌丁巳五行中缺:木.八字喜用神:申月戊土,取木为用神,水为喜神。

熊文皓:姓名笔画数分别是:14412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数分别为:1518163013文:英俊多才,清雅荣贵,中年吉祥隆昌,忌车怕水。

(水)皓:智勇双全,清雅荣贵,官运旺,妻贤子贵,成功隆昌。

(木)天格数15数理意义:(福寿)福寿圆满,富贵荣誉,涵养雅量,德高望重。

(吉)人格数18数理意义:(铁镜重磨)权威显达,博得名利,且养柔德,功成名就。

(吉)做事脚踏实地,努力而坚忍,比较不注重物质生活,大都靠自己的奋斗而得到成功发展,无财运配置者则凡事少成,一生劳多而利少。

地格数16数理意义:(厚重)厚重载德,安富尊荣,财官双美,功成名就。

(吉)恋爱运较顺利,能得异性欢心,妻宫格若不受克或人格来伤害,婚姻大都很圆满。

总格数30数理意义:(非运)沉浮不定,凶吉难变,若明若暗,大成大败。

(半凶)对平静的生活比较没有兴趣,喜欢从事投机而横发的行业,创业过程挫折较多,若财运配置佳及天运生助之大运期仍可得到相当的发展。

外格数13数理意义:(春日牡丹)才艺多能,智谋奇略,忍柔当事,鸣奏大功。

(吉)能知人善用,适合担任主管及领导阶层工作,若能生助人格者能得众人的支持,创业障碍较少。

此名得分:88分1、总论:青少年时期运气不错,中年时 *** 劳不安,应多培养人际关系,向外发展,方有成就,中年后事业困顿,有财务困难之兆。

2、性格:温厚中带郁闷的个性,表面平静,内心好强好胜,自认为正确的事很难与人妥协,且容易在财务上发生困难受累。

3、意志:意志坚定,做事注重实际与工作,但处事冲动,欠考虑,应改进。

4、事业:适合从事人际较单纯的行业,或技术方面、门市方面等小本生意。

5、家庭:家境尚稳圆满,但夫妻因互不相让时有争吵。

6、婚姻:男娶贤淑好胜之妻,婚后尚称和睦;女嫁温和固执之夫,婚后有争吵。

7、子女:子女运良好,个个都活泼可爱,在社会上都能成功发展,并孝敬父母。

8、社交:有节俭的优点,但情绪不稳定,不善于交际。

9、精神:喜忧参半,表面虽平静,内心则不安宁,常有财务上的困扰。

10、财运:财运虽有不佳,但勤俭之家自有余。

11、健康:易患精神衰弱、肝胆、泌尿 *** 等症。

12、老运:老景稍平静,精神仍 *** 劳不安,物质生活欠佳。

宋代宗室爵位是什么样的?

两宋,自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代周立国开始,至祥兴二年(1279年)末帝赵昺蹈海自尽结束,共计国祚三百一十九年,历经十八代皇帝;其中宋太祖及其后裔一脉皇帝九人(太祖及南宋高宗之外历代皇帝),宋太宗及其后裔一脉皇帝九人(北宋太祖之后历代皇帝至南宋高宗)。而除了太祖太宗两帝系之外,魏王赵廷美(太祖和太宗的弟弟)的后裔也被归为宗室。三系皇室成员繁衍生息,历经三百年的时间,形成了人数庞大的宗室团体,宋朝也由此制定了一整套成熟的、有别于之前以及之后其他王朝的宗室封爵制度。

宋制:皇子、皇兄弟封亲王;亲王嗣子封郡王、余子视情况而定各自封国公、郡公或者直接授官;郡王嗣子封国公、余子或者封侯、或者授官。但封亲王者并非直接封王,而是先授外官、节度使、府尹;然后再赐封郡公、国公、郡王、直至亲王。亲王封号也先以小国为名,逐渐加封大国,或者死后逐步加封,直至 *** 封号。宋代宗室封爵制度非常严谨、甚至有些苛刻,许多皇子、皇兄弟至去世时也没有能够成为 *** 亲王。至于他们的继承者,更加没有多少能够按照制度承袭封爵,成为郡王、国公,而是授为外臣官阶,领取一定俸禄,和普通臣子待遇没有什么两样。太祖初年,除了后周禅位的皇帝郭宗训被封为郑王外,即使是皇弟赵光义、赵光美(廷美)、皇子赵德昭、赵德芳都还没有来得及封王,可见宋代宗室封爵制度之严格。

因此史书中对此也做过中肯的评价:两宋宗室封爵,徒为烦文、无益治体。就是说基本上没有用处。

例如:太祖长子赵德昭,就是先封贵州防御使,然后加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臣子官爵几乎一模一样。终太祖在位时期,赵德昭没有获封王爵,甚至连郡公都不是,只是以普通臣子的官爵参与朝会、享受待遇。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即太祖开宝九年),太祖在“烛影斧声”的疑案中驾崩,皇弟开封尹、晋王赵光义继位,才封授侄子赵德昭为京兆尹、侍中,加封武功郡王。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八月,赵德昭因当年北伐幽州失利时、太宗一时失去和军队联系,使得军中将领想要立他为帝、从而和叔父太宗产生了隔阂,并因此导致叔侄间爆发冲突,惶恐忧虑之下 *** 身亡。太宗悔恨莫急,追封侄子为魏王,赵德昭这才在去世后得到亲王之位。此后,经过宋朝历代皇帝的加封,赵德昭的爵位先后改封为:吴王、越王、燕王,最终确立为“燕懿王”,期间王号三度改变。这都是宋代宗室制度的特殊之处。

又比如:宋仁宗赵祯,是真宗赵恒的第六子,也是唯一存活的儿子,天然的皇储。但是他在没有即位前,也是按照宗室制度,先封授庆国公、然后加官侍中,再进封寿春郡王、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晋爵为升王,九月才正式立为皇太子。可见,宋代皇子,想要成为亲王,是多么的艰难。

而其他宗室子弟,也几乎没有直接承袭父祖爵位、封授王爵的。大多数情况下,亲王子孙中,只有最长的一位(无论嫡庶)可以封授国公,其余人等基本不授封爵,而是如同外臣一样,受荫入仕,担任环卫官(不是搞卫生的部门,而是按照隋唐禁军的旧制、设立十六卫上将军、大将军,专门用来安置不够资格封王爵的宗室高等级子弟,在朝会和皇帝出巡时环绕保卫在四周,所以称环卫官、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个虚衔、领一份俸禄而已),然后按照年资、任期、功劳等等要求,达到一定资格后才能在皇帝特旨之下,得以封授王爵(几乎都是郡王、而且大多在身后追封)。封授王爵后,其父、祖当年所授亲王爵位不予继承。

再远一层宗室子弟,连担任环卫官的资格也没有。没关系,还可以继续按照宗室承荫制度,出仕为官,运气好的,出任地方州县正任长官也不是不可能,比干巴巴地顶着个空头爵位、守着一份俸禄强多了。

再比如:赵德昭去世后,虽然追封为魏王,但是他的儿子们没有一个可以承袭魏王爵位,而是被授予外官、环卫官、宗室低等封爵,身后才追封郡王或者国公————长子赵惟正封乐安郡公、建宁军节度使,身后追封同安郡王。次子赵惟吉封安定郡公、感德军节度使,身后追封南阳郡王。三子赵惟固早夭,赠官左千牛卫将军(环卫官)。四子赵惟忠封叙州刺史、昌州团练使,身后追封舒国公。五子赵惟和封澄州刺史、右千牛卫大将军(环卫官),身后追封清源郡公。而赵德昭的孙子们,就只能恩荫入仕,担任广州观察使、西染院使、供备库副使、西头供奉官这样的中低级官职,成为大宋数万文武官员中普通一员了。

庆历四年(1044年)七月,宋仁宗赵祯在位时,因为当时近支皇族子弟凋零(仁宗之父真宗只有仁宗一个儿子,仁宗本人三子皆早夭),加上宗室子弟封爵制度过于严谨,开国时诸王子孙按照祖制降等承袭,以至出现了“国家宗姓几无一王”的局面出现。仁宗为了推恩宗室,同时也是为了强化本支、拱卫皇室(因为近支凋零无人、远支如果再依次降封的话,搞不好宗室爵位就没有人继承了),所以在这一年特别下诏:“皇族封王者物故,本宫之长封国公、祖宗之子皆择其后一人为宗,世世承袭”,将宗室中太祖太宗的弟弟魏悼王(当时称涪悼王)赵廷美、太祖两个儿子燕懿王(当时称越懿王)赵德昭、秦康惠王(当时称楚康惠王)赵德芳,太宗除了真宗之外其他七个儿子,一共十家宗室的后代,按照始封亲王之子封郡王、孙封国公,曾孙封郡公的原则,晋封十家宗亲高等宗室爵位,其中六个郡王、三个国公、一个郡公。这样,才使得宗室中有了高等级爵位、且可以承袭下去,而不至于三代降袭之后,有爵位的宗室们自动消失无影了。

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赵顼继位,感念于社稷皆由太祖创业而至,而当年太祖皇帝开拓不易,所以下诏要求除仁宗时期原有的加恩封爵之外,在太祖的后裔中再选取行辈最近、年德最尊的一人,授予郡王爵位,并且世袭不降,以示后世子孙尊崇太祖皇帝之意。在大宗正寺的遴选之下,太祖第四子楚康惠王赵德芳的孙子、左卫大将军、安德军节度使赵惟宪的儿子,时年已经六十二岁的赵从式入选,成为 *** 代世袭郡王,神宗赐其“安定郡王”名号。这是宋代 *** 家具有世袭资格的王爵(郡王级别)。

此后,安定郡王的爵位在太祖的后裔中传承了二十四代。但是安定郡王的传承比较特殊,不是由赵从式一脉世袭,也不是在其他太祖子孙中选一家世袭,而是如同外朝官员担任官职一样,由太祖的后裔按照辈分的远近、年龄的长幼轮流担任,当代安定郡王不一定可以把王爵传给自己的亲兄弟子侄,下一代安定郡王也不一定是前代郡王的近支子侄。这样,造成了安定郡王承袭者年纪都比较偏大、在位时间也较短。自熙宁元年至南宋末年,不到二百年就传承了二十四代,其中大部分是赵德昭后裔、小部分是赵德芳后裔,甚至个别人还是赵廷美的后代。

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感念于父亲英宗是由濮安懿王赵允让一系过继给仁宗赵祯为嗣、从而得承大统,于是加封在世的本生伯父—淮康军节度使、濮国公赵宗晖(赵允让第四子)为嗣濮王,并特诏嗣濮王可以如同安定郡王一般世袭传承,不必降等承袭。这是宋代第二家具有世袭资格的王爵(嗣王级别)。嗣濮王在两宋一共承袭了二十九代,比安定郡王还要世系绵远。同样,嗣濮王的承袭制度也和安定郡王一样,由赵允让的子孙后代们按照辈分远近、年龄长幼轮流担任,不仅限于赵宗晖的直系子孙。

宋神宗首开宗室承继大统者追封本生家族为嗣王、世系其爵后,南宋时期,同样以宗室子弟入继大统的宋孝宗之子宋光宗赵惇(其父宋孝宗赵眘是太祖七世孙,秦康惠王赵德芳六世孙、秀水县丞赵子偁次子,被选为高宗养子,后册立为太子,承袭大统)于绍熙元年(1190年)加封本生伯父赵伯圭为嗣秀王(光宗的本生祖父赵子偁在儿子孝宗被立为太子后由高宗追封为秀王),成为宋朝第三家世袭王爵。嗣秀王按照安定郡王、嗣濮王的传承制度,在赵子偁的后裔中传承了五代。

之后,宋宁宗赵扩无嗣,将堂弟沂靖惠王赵抦的嗣子赵贵和立为太子,改名赵竑,并让丞相史弥远在太祖后裔中选定了赵贵诚(原名赵与莒,太祖十世孙,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山阴县尉赵希瓐长子)为无嗣的沂王赵抦第二任嗣子,承袭沂王爵位。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宁宗病重,史弥远因为和太子赵竑关系恶劣,害怕日后被清算,于是联合同样和太子关系不好的宋宁宗杨皇后趁宁宗病逝时矫诏废黜了太子赵竑,改立沂王赵贵诚为皇储,并拥立其为嗣皇帝,更名赵昀,即宋理宗。

宋理宗登基后,依照故事,为自己名义上的本生父沂靖惠王赵抦立嗣,设立了嗣沂王爵位,将太祖十世孙,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自己的远房族兄弟赵贵谦册立为嗣沂王。同时,追封自己实际上的本生父赵希瓐为荣王,册立亲弟赵与芮为嗣荣王。这样,宋朝第四家、第五家世袭王爵由此诞生。嗣沂王传承了两代,嗣荣王只有赵与芮一人而已。

宋末时期,以上五家世袭王爵都在元军南下灭宋的过程中随风飘散,消失在历史的进程中。

总而言之,宋朝宗室除了高等级的亲王、郡王、国公可以享受较高的物质和官禄待遇之外,其他中低级成员并没有什么优裕待遇和社会特权,只是一个宗室身份、录入宗籍而已。不过相对而言,有宋一代宗室(中低级宗室)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也没有特别的条件限制和禁区,他们一样可以参加科举从而出仕为官、可以经营工商业赚钱,可以从事农业、获取利益(当然不是自己亲自下田),这样反而促进了宗室子弟的自我谋生能力,远比后世明朝的宗藩制度要先进和合理得多,产生的效果也要好得多。

这也是宋代改变前代王朝“宗室五服以外亲尽”原则、皇家子弟不论血脉远近皆入宗室之后,没有导致因宗室人口过多造成财政产生严重负担,也没有因为宗室权力过大而造成举兵作乱、谋逆 *** 的事情发生、皇权也得以加强和稳固的原因之所在。在中华两千年帝制历史上,宋朝的宗室封爵管理制度,确实是相对比较优秀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