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丁亥年-但封神榜里面却没有孙悟空

admin2023-02-28 18:28:1718

嘉靖丁亥年,但封神榜里面却没有孙悟空?

首先说结论:哪吒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哪吒本就是明朝时普遍信仰的神话人物,而且在剧情中出现也不突兀,相反能增加小说的受众群体;而孙悟空作为《西游记》小说特定人物,明朝时在民间的信仰文化尚未成型,不具备普适性,剧情不需要孙悟空这样一个特定的小说人物出场;另一方面孙悟空的人物年龄设定限定了在《封神演义》的故事背景中不能出现,封神时孙悟空还没出世呢!

我们看《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都是由之前流传的话本小说编辑改写而来的,《西游记》参考了元杂剧《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而《封神演义》则参考了宋人《武王伐纣平话》,两部小说实际上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创,但改写后的小说其文学价值是大大高于原作的。

而这两部作品由于都是神魔志怪类的小说,虽然弘扬的主题不太一样,但都是植根于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所以中国古代的神祇信仰就不可避免的被引用到小说当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两部小说中都出现了在明朝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的神话信仰人物,(像哪吒信仰实际上自唐朝末期就开始在中国流行,太上老君更是自东汉就开始了,玉帝也是宋朝就开始了 ,其他如杨戬、元始天尊、观音菩萨、龙王等民间信仰的神灵也都盛行于民间)这当然一方面是小说情节的需要,另一方面借由这些耳熟能详的神灵加大小说的影响力应该也是小说作者的初衷之一,比如《封神演义》中实际上就植入了一些神仙来源的情节,这实际上对于小说的传播是很有用的。

但由于小说本身是改写之前市面上已经存在的话本或杂剧,原有作品中存在一些特定的人物是没有办法抹掉或者改名的,因为一旦修改了就不再是流传民间的这个故事了,就是一个新的故事了,这对于小说本身是相当冒险的,所以我们看到《《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苏妲己、伯邑考、姜子牙在同期其他小说中出现的不多,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也就不太会出现在其他小说中,这实际上是剧情需要的问题,这些人物在各自的小说中不可替代,但在其他小说中没有存在价值,相反倒是不如一些配角,广谱适用了,所以这是孙悟空不会出现在《《封神演义》》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一方面,孙悟空在《《西游记》》中实际上已经限定了年龄,取经时的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此时孙悟空已经被压在五行山下500年了,之前他在天庭为官也有100多年,地府勾销生死簿的时候342岁,咱们马马虎虎算他1000岁左右从五行山脱难吧,那他也就是在公元前470年左右诞生的,这个时候是中国春秋时期,也就是东周时期了,孙悟空没赶上封神那波热闹,所以《《封神演义》》的作者虽然在《武王伐纣平话》上加了很多情节,加上了阐截二教之争,加上了奇怪的一气化三清,加上了哪吒、杨戬,但在孙悟空年纪被确定的情况下恐怕是不能闭着眼把孙悟空再加上的。

但这难不住作者啊,因为《《封神演义》》成书应当在《《西游记》》之后,而此时《西游记》已经是风靡一时,小说里 加个猴子还能难住万能的作者?既然孙悟空不能出现,那改个名字换个出身就是了,至于能力法术都可以不做变化,依然是七十二变的老味道,依然是猿猴化身的老配方,依然是一根铁棒走天下的老品牌,就是不叫孙悟空,你说气人不!这样写还能让读者畅想一下这猴子的前世今生,为什么最后袁洪被收入女娲的山河社稷图?姜子牙杀掉的那个袁洪就是真袁洪吗?四废星究竟是什么情况?你看又能蹭一波孙悟空的热度,而且还让《西游记》没地方说理去。当然在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明朝小说界也没谁真的去找《《封神演义》》作者的麻烦,当然《《封神演义》》的作者到底是谁也是个谜,真找也找不到。

所以,综上,一方面是剧情不需要孙悟空这样一个特定的小说人物出场;另一方面孙悟空的人物设定限定了在《封神演义》的故事背景中不能出现,孙悟空还没出世呢!

嘉靖丁亥年-但封神榜里面却没有孙悟空

您是否了解菜根谭?

《菜根谭》成书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著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早年热衷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潜心读书立文,最终将自己的人生体会、读书心得和生活参悟付诸笔尖,挥毫泼墨,著了这洋洋洒洒的三百多条错落有致的语录世集。 洪应明以“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为主旨,写下了几百年传世不衰的菜根箴言。这些箴言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关于修养、处世、出世等多个方面的人生哲学,告知后世读者享受平凡、活出真我,自会觅得人生真味。 它通过洞察人生百态来点化世间万事,是囊括五千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初读其书,似觉矛盾错杂,神 *** 尾无迹可寻;详思再三,始悟狡兔三窟,随处可安身立命。得志者读之,能悟人生无常,居安思危,匡世济人;失意者读之,能起死灰之心,自强不息,终有所成;富贵者读之,能知艳为虚幻,履满慎思,遗泽子孙;贫贱者读之,不坠青云之志,安贫乐道,培植善根:它揭示出人生之真谛,振聋发聩、医愚医贪,堪为人类“心灵之药石”。

属猪的本命年要注意些什么?

本命年,百无禁忌,生肖文化,仅供娱乐!

“太岁当头坐,无喜便有祸”,纯属忽悠!

本命年

本命年,就是遇到与自己生肖相同的年份,如即将到来的2021年,就是生肖属牛的人的本命年。

市面上2021年的生肖运程书籍已开始缓缓登场,一些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也在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它们把本命年说的是凶险无比,足以将迷信的人被吓得躲在被窝里瑟瑟发抖。

实际上,这些书籍和术士夸大其词,不过为搏眼球,借机以化解为名卖点摆件,甚至行骗。

化太岁

从本质上讲,生肖只是十二地支的形象代表,被用于表示时间而已,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公元多少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生肖并无任何特殊意义。

为更全面地了解生肖,更理性、客观地看待生肖,不妨就地支和生肖的来历展开论述。

地支的来历

我们的祖先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根据物质的生长轮回状态,总结出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如天干中的甲,与地支中的子,都可以表示种子破甲而出,新的生命开始;天干中的乙,与地支中的丑,都可以表示生命新生期的扭曲形状,植物刚出土是弯曲的,新生婴儿也是弯曲的……

新生儿

据考古和相关文献的记载,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用于表示时间,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都用干支纪年法来表示。

如宫女差点勒死嘉靖皇帝的壬寅宫变,清廷一败涂地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华民族求新变革的戊戌变法,走向共和的辛亥革命……

壬寅宫变

嘉靖丁亥年-但封神榜里面却没有孙悟空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老年人用六十甲子来表示自己出生的年份。

你问他生于哪年时,他往往回答的不是19**年,而是说甲子年、乙丑年,搞得你半天也算不出来他到底是哪年的。

算命所依据的生辰八字,就是将某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用六十甲子来表示,总共八个字,所以称八字。

生肖的来历

据考古发现,最晚至战国时期,已用十二生肖来表示十二地支,生肖对应的动物及排序,与现在生肖已大体相近,与现在生肖完全相同的生肖及排序,最早出自东汉王充的《论衡》。

十二生肖

主流的观点认为,生肖源自图腾崇拜,古印度、古巴比伦都出现过类似的生肖文化。

个人观点,之所以使用生肖来代表地支,主要原因是地支太过抽象,不利于理解、记忆和传播,生肖的出现,只不过是地支形象化的过程。

以十二地支的时间特点,结合动物的活动规律,分别以六畜和六兽来代表地支。

生肖对应时辰与月份

六畜为猪狗鸡牛羊马,六兽为鼠虎兔龙蛇猴;六畜为人类所驯化,能为人类带来利益,六兽未被驯化,或多或少对人类有所 *** 扰。

用生肖来代表地支,也体现了先民敬畏自然,祈愿六畜兴旺的心理。

生肖学说,大行其道

很多人之所以信仰生肖文化,主要是并不了解生肖的来历,另一方面则是受命理学说的毒害。

十二地支有阴阳五行,有生、克、刑、冲、合、害等关系,很多人便将这些关系应用于生肖,甚至以此理论来选择伴侣,如结婚要选地支相合的生肖,不能选择地支相冲的生肖。

生肖婚配宜忌表

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实则 *** 不通,很多地支相冲的生肖,恩爱百年,而很多地支相合的生肖,却一拍两散。

生肖运程书籍准吗?生肖运程书籍

大部分时候说的模棱两可,偶尔会有那么一两句准的。

为什么会有准的?

主要原因是,任意生肖的人口,都数以亿计,庞大的人口基数,无论哪种情况,都有人与之符合,甚至有时候还能神准无比,分毫不差。

但符合张三的情况,未必就符合同生肖的李四的情况,个别现象,并不代表普遍现象。

例如:书上说,属鼠的人今年要破财。

破财

或许,你是属鼠的,今年也确实破财了,这能表示书上说的准吗?

不能!

虽然你破财了,但其余属鼠的人,未必都要破财吧!如果很多属鼠的人都没破财,那就说明,生肖的理论,根本就靠不住,它说你破财,只不过碰巧而已。

综上所述,生肖文化,可以作为一种民俗文化而存在,可供娱乐,但绝不能为你提供人生指引!

封建王朝所说的午时三刻是今天的什么时段?

古代问斩犯人,为什么都在午时三刻呢,换个时间不行吗?按照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午时三刻还真是最合适问斩犯人的时间,换个时间还真不行,为什么?

我们先简单说下古代的时辰。

时辰

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的钟表时间,最初人们计时,都是根据天象、动物作息等方式来描述,比如鸡鸣,表示天亮之前;平旦,就说明天即将蒙蒙亮了;朝食就是吃早饭的时间。

后来人们开始用“铜壶滴漏”的 *** 计时,把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同时又把天干地支融入计时,如子丑寅卯,于是就有了我们所说的子时、丑时等。这一点上,与纪年相同,以子丑寅卯为标、鼠牛虎兔作代,就有了子鼠、丑牛的说法。

古代一天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约等于现在的2个小时,以子鼠为起点(约等于现代的晚上11点至凌晨1点)。

子,兹也,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的意思。就是说,万物都在此时进入休息阶段,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天明做好准备。

午时

回到问题之初,午时。

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11点到下午1点,古人认为,一天之中,午时太阳最烈,阳气达到极限,也是阴气逐渐滋生的时候。时辰中说午马,马是属于阴性动物,因此,阳气的极限、阴气将生之时,就有了马。

午时阳气盛,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得到印证,如宋朝诗人苏舜钦诗《紫阁寺联句诗》就有:“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

那么,午时三刻又对应现在什么时间点,为什么要精确到午时三刻问斩呢?

午时三刻

中国人计时的 *** ,在唐朝有一个较大的改变,唐朝以后将十二时辰又分为初、正两个部分,之前热播《长安十二时辰》,就常听到X初、X正的报时,这种 *** 在唐朝之前是没有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午时三刻,到底是午初三刻、还是午正三刻呢?

这里必须先说一下什么叫刻,所谓刻,是一种细分的更精确的计时单位,“铜壶滴漏”的计时 *** ,把一刻定为约等于现在的14分24秒(15分钟):

嘉靖丁亥年-但封神榜里面却没有孙悟空

“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说文》

也就是说,午初三刻大约就是现在的上午11点45分,午正三刻则是中午12点45分。

午时三刻,一般认为是午正三刻。但是从道理上来说,阳气最盛的时候应该是午初三刻,因为此时刚刚进入午时,而到午正三刻,午时已经快过去了,阳气渐衰,阴气渐生。

为什么在午时三刻问斩?

中国人讲阴阳,生为阳,死为阴。

死人阴气重,需要选择阳气最盛的时刻行刑,才能压制死人的阴气。死囚是将死之人,正是由阳转阴的时候,而午时三刻,也是阳气最盛,阴气滋生的时间,选择这个时间问斩犯人,把犯人死后的阴气压得死死的,也就不怕他心中不忿,闹出什么七七八八的幺蛾子了。

小结

古人对世界的认知虽然不如现代人多,但古人也因此对自然万物更加敬畏,这种敬畏深入古代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比如我小时候,不爱睡午觉喜欢到处跑去玩,家里老人就吓唬我说,中午阴阳交替,鬼都会出来抓小朋友,作为一个从小就怕鬼的小朋友,我就不敢出门浪了。

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对自然、对鬼神的敬畏,一方面是出于对世界认知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人说鬼话,流传下来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以现代人的科学观,去指责古人封建迷信。因为所有的科学,都是祖先不断探索,才得出来的结论。

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

万历皇帝是明朝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一个皇帝,是一个由勤政转怠政,行为颇为极端的一个人。三十年不上朝,这个记录不仅空前,而且绝后。从她开始,再也没有一个皇帝有这么大的心。那么,他成天闷在宫里,到底是在干什么呢?为何最后他没有大权旁落了呢?

首先,我们看看万历皇帝的宫中生活。

*** 、喝酒万历皇帝喜欢喝酒,这是历史上明确记载的。《明史》记载,万历皇帝在还没有亲政的时候,就曾经因为喝酒而 *** *** ,结果险些被李太后废掉;还有一次,喝酒之后调戏宫女,被 *** 冯保告到了李太后那里,结果皇帝被罚跪了三个时辰。当时,张居正、李太后、冯保这三驾马车都在,万历皇帝尚且如此贪杯,张居正和冯保去世后,他会变成什么样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好色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这是史有明载的。但是,他在万历十五年开始怠政之时,曾经说自己有病,平时有“头晕眼黑,力乏不兴”。此时,大臣雒于仁上了《酒色财气四箴疏》,其中明确说了万历皇帝的病是“其病在恋色者也”。万历皇帝因此罢免了雒于仁,这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可想而知,万历皇帝不上朝时,会和后宫嫔妃如何缠绵。

第三、数钱作为皇帝来讲,名义上富有四海,实则并没有太多私房钱。万历皇帝从母亲李太后那里,继承了爱钱和算小账的传统。于是在他亲政之前,曾经听信谗言,为了钱清算了自己的老师张居正,之后又派出大量 *** ,在全国充当“矿监税使”。其征收的钱,很大一部分都进了万历皇帝自己的腰包。想来以他的性格,平时像“竹林七贤”中的王戎一样数钱,应该也是他生活的一大乐趣。

第四、吸食“ *** ”所谓“ *** ”者,就是毒害中国几百年的 *** 。据《中国 *** 社会生活史》和《大明会典》中记载,中国既种植过 *** ,也曾经从海外进口。只不过,当时的 *** 是被当作一种止痛药来使用的。万历皇帝的定陵被打开后,专家在他的骨骸中检测出了大量相关成分,证明了万历皇帝长期使用 *** 。很可能,这位皇帝曾经使用 *** 镇痛,但是用着用着却上瘾了,于是每天吸食,越来越上瘾,也越来越怠惰。

第五、治病在万历怠政这个事件中,万历十三年时的一次求雨大典是一个转折点。据记载,万历皇帝徒步从皇极门去天坛,步行了十二里地才到达目的地。祭祀完了,又徒步回来。这一来一回,就是接近二十五里地。从这次大典之后,万历皇帝就患上了足疾,终其一生也没有治好。据定陵的发掘显示,万历皇帝的两条腿不一边长,很有可能是发生了肌肉萎缩。这对一个皇帝的形象而言,无疑是难以接受的。所以,治病也必然是万历皇帝每天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处理政事人们对万历怠政的普遍理解,实际上是存在一些偏差的。由于明朝的一些制度限制,即使是如同宰相一样的那些大学士们,他们的权力也仅限于参谋。真正涉及国家的一些大事,比如赈灾、用兵以及大宗的钱粮调拨,没有皇帝的批准是无法执行的。而实际上,万历朝的大事不少,尤其是天灾和用兵,规模都很庞大。比如说天灾有河南地区的十余次黄河决口,以及西北地区的旱灾。事实证明,明朝对灾荒的应对非常及时和优秀。还有军事,最著名的就是“万历三大征”:宁夏之役、 *** 之役和播州之役。除此之外,还有东北和蓟镇方向和蒙古、女真的战争。这些战争的烈度都不小,绝对不是臣子能够决定的。所以,万历皇帝还是处理朝政的,只不过不上朝、很少和大臣见面而已。

以上六点,应该也就是万历皇帝的三十年“死宅”生活的大部分内容了。正如上面第六条所说,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是大事并没有耽误,因此也就不会有大权旁落的事儿发生。事实上,万历皇帝真正甩手的,是官吏的任免和经济问题。万历时期,官员递上去的官员任免意见,皇帝经常是留中不发的,所以当时曾经造成了大量的官员缺额。但是从后来的影响来看,这似乎并不是太大的问题,至少国家机器的运转还算正常。至于不管经济问题,更是利大于弊。万历时期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一个高峰期。由于皇帝不怎么插手经济运行,结果反而造成了市场的良性发展,让明朝的经济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总体来说,万历怠政确实给明朝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也绝非是致命的。有人曾经说明朝亡于万历,个人认为是有些夸大了。明朝真正的灭亡原因,主要还是崇祯时期严重天灾引起的经济崩溃,以及崇祯皇帝个人急功近利的性格。如果真的是让崇祯和万历对调一下,没准儿对明朝还是一个好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