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算命风水-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恐怖故事呢
诸城算命风水,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恐怖故事呢?
外公因病去世后不久,舅舅也因为劳累过度跟着去了。遭受丧夫失子的双重巨大打击,尤其是丧子的巨痛,让外婆一夜之间白了头,外婆在床上躺了整整一个月,差点失去了半条命。
但是之后的一件事,让外婆重新振作起了精神。这件事情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却让外婆从此慢慢放下了伤痛,开朗地活到了80岁。
那一年,68岁的外公因为肝癌晚期,最终不治,撒手人寰。外公的离世,给了外婆一记重创。那时我已经上了初二,那是一个什么都不懂又好像什么都懂了的年纪。大人心里的悲痛我还不能感同身受,妈妈让我陪着外婆,我就老老实实地跟着外婆。我看着外婆在外人面前依然说说笑笑地应对着前来安慰吊唁的亲朋好友,只有背着人的时候,才悄悄地抹去眼角地泪花。
夜里半睡半醒的时候,我偶尔会听到外婆苍老疲惫的声音,不断地喃喃低语着什么“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怎么你就先我而去了呢?”“你说我以后一个人该多么地孤独冷清啊?”“吃饭睡觉地时候,连个说话地人都没有了啊……”
年少的我尽管懵懵懂懂,但也听出来外婆声音里的哀痛、凄凉和无奈。
外公做了一辈子村支书,为人善良,人缘极好,是村里人交口称赞地老好人。丧事在大伙的帮忙下,办得热热闹闹地。丧事过后,就剩下了一地的冷清,还有一个人面对空空的院落的外婆。
我和妈妈陪着外婆住了七天(我们那边的风俗是出门的闺女在老人去世后要在老人家里住到头七后才离开)。
离开那天,外婆站在院中的那棵为了治丧被砍掉大部分枝叶的柿子树下,目送我们回家。我只记得回头看的那一瞬间,我看到了柿子树下,外婆那灰白色的被风吹得凌乱的齐耳短发,还有她刚刚抬起的手肘,那只手分明是在抹眼泪。
那一瞬间,懵懂的我,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我妈问我哭什么,我摇摇头,擦掉眼泪问她,什么时候我们再来看外婆?
我妈说,等过几天老爷三七、五七、还有七期的时候,我们都要来的,到时候如果是星期天,我就可以一起来看外婆。
我重重地点头,却没有想到再见外婆地时候,是那样地一种慌乱无助凄凉地状态下。
外公去世不到一个月,不到40岁的小舅舅因为心梗猝然离世。听到小舅舅前一天夜里突然没了的消息,我妈当时就瘫软在了地上,还是爸爸连扶带抱地把她扶到一辆借来的架子车上,拉着她进了外婆的院子。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样的外婆。她就坐在那口漆黑的棺材旁边,双眼红肿,发丝凌乱,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那口尚未封上的,躺着她心爱的小儿子的地方,偶尔抬手抹抹眼泪。
看到外婆的瞬间,我惊奇地发现,外婆那原本灰白色的头发,此刻已然变得雪白,夹在中间地几根少得可怜的黑头发,在雪白的头发中间,竟然也看的分外明显。那是一个挚爱地母亲,为了早逝地儿子,一夜白了地头发啊!
看到妈妈和小姨的到来,外婆怔怔地愣了半天,突然就“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我地苦命地儿啊,你这是让 *** 白发人送黑发人啊!你咋狠得下心呢你~”
那悲痛地哭声,让在场地所有人都跟着泪目,顿时哭声四起。
在外婆断断续续地哭诉声中,我们才知道舅舅为了还给外公治丧时借的债,这段时间拼命地接活,他本是个杀猪匠,头一天接了五六家地活,估计是累着了,回家后饭都没吃,只说自己累,躺床上后就没有再醒过来。
哭吧,面对亲人的骤然离世,也许只有哭出来才能把心里的悲痛抒发出来吧!
小舅舅入土后,外婆就倒在了床上一 *** 。妈妈和小姨还有大舅舅轮流着伺候在床前。
眼看着外婆渐渐地没有了生气,长辈们也开始背着外婆嘱咐妈妈他们准备后事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事情。
那天早上,阳光明媚。外婆突然就让妈妈扶着她去后院地门口坐一会,说她想晒晒太阳。
就在后院门口,一件事情改变了外婆。
看到草丛里那只雪白色的小蛇,外婆满是怜惜的轻轻地对它说:“你赶快走吧,让别人看见你会把你打死的,赶快回去吧”,深秋隆冬之际,那条小白蛇看了外婆一会,转身蜿蜒而去,很快没了踪影。说来也怪,那天已经是初冬时节,九十年代初的时候,那个时节已经换上了棉衣,蛇蚁等爬虫类动物都已经进入了冬眠。
外婆在妈 *** 搀扶下,慢慢地走到了后院的门外,在妈妈带来的椅子上坐了下来,一遍晒着太阳一遍看着周围,感慨着一个多月的变化。
然后,外婆的眼睛就落在墙角草垛下面的一条白蛇身上。
草垛是夏收后的麦秆躲起来,是冬天的时候用来当柴火烧的。那条白蛇蜷缩在草垛下面,颜色相间,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但是外婆却一眼就看见了它。
白蛇很小,有拇指粗细,小小的它盘在那里有三四圈的样子,外婆后来对我们说她在那一瞬间就想起了小舅舅,她那早逝的小儿子。
外婆于是动了恻隐之心,她轻轻地对小蛇说:
“这么冷的天,你怎么还在这里?你赶快走吧!要是让别人看见你会打死你的,赶快去你该去的地方吧!”
外婆说了三遍,那只本来蜷缩着的小白蛇,突然就抬起来头,看向外婆的方向,舌头轻点,过了一会儿后慢慢地游走了。
外婆的眼里沁出了泪花。她后来无数次地跟我们说,“我看见它给我磕了三个头,它的眼里还有泪,它就是我那苦命的小儿子,那天就是来跟我道别的,要不然我为什么偏要那天去后院门口坐呢……”
再后来,外婆的身体慢慢地好了起来,人也逐渐变得开朗。
农村小孩胳膊很容易脱臼,我们那边方言说是“掉了”,外婆会接脱臼的胳膊,手艺还特别好。附近三里八村的只要有小孩胳膊脱臼的都会带着孩子来找她。
外婆潘总是笑呵呵的,轻易地就给孩子们接上脱臼的胳膊,并且分文不取。
淳朴的乡下人就总是拿着几个鸡蛋,几把青菜,几个苹果、柿子等自家地里出产的瓜果蔬菜来送给她,聊表心意,这些东西外婆总是笑呵呵的手下了。
外婆常说,“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做人做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外婆去世的时候80岁了,80岁的年纪,在农村已经算是喜丧了。她的丧礼很隆重,加上外婆一辈子喜欢帮助别人,单反受过她恩惠的,听到了她去世的消息,都会赶来给她上一柱香。
下葬的那天,外婆的棺椁已经到来村外的坟地,后面送葬的队伍还有没走出家门的,可见来人之多。
关于这件事情,作为无神论的我,持这样的观点:
首先:外婆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那天天气确实很好,暖暖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房间,落在外婆的床上。明媚的阳光总是能让人心生愉悦,焕发生机,久病的外婆自然如此;
其次,出了后院门口,就是各家的自留地,这里视野开阔,也常常是农妇们闲时坐在一起纳鞋底聊天的地方,因为习惯了,所以直觉想去那里;
再次,小蛇的出现绝对是偶然,因为农村在冬天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家蛇出没,它们也偶尔会出来暖暖的晒个太阳,只不过白色的蛇比较少见;
最后,农村一贯有“家蛇是家里逝去的先人回来保自家儿孙”的说法。以前的人比较迷信,它们宁愿相信家蛇就是自己的亲人又回来保家人的平安的。
至于外婆说看见蛇给她磕头,我个人更倾向于这可能是她虚幻出来的。
沉浸在丧子之痛无法自拔的她,在迷信的观念下,固执地认为那条小蛇就是小舅舅回来向她告别的。
因为小舅舅猝死,外婆最遗憾的就是没有和小舅舅说上最后一句话,这成了她心里永远的痛,也是她一直无法放下的执念。
至于那条小蛇为什么后来自己游走了,我想,应该是善有善报吧,你对万物有了善念,万物自然用善念回报你,不是吗?
朱元璋唯一没杀的开国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生前,确定配享太庙的十二功臣,有六王、六公侯。其中,排在六王第五位的,是东瓯王汤和。
汤和是朱元璋的老乡,比朱元璋大三岁,早年和朱元璋一起起兵。可以说,汤和亲眼见证了朱元璋从一个穷小子一步一步登上皇帝宝座的过程。汤和很有智谋,和许多开国勋将一样,征战的足迹遍布东南、四川、漠北、西北各处,一直马不停蹄,而且多次负伤。
不过,比起徐达、常遇春等人,汤和的功绩就要逊色得多,所以洪武三年,他只进封为中山侯,食禄每年一千五百石。直到洪武十一年,才进封为信国公,岁禄三千石。汤和以他独特的政治智慧逃出了魔掌,最终得以安享晚年,死后也受到追封,极尽哀荣,这在朱元璋统治期内,是很罕见的。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生性猜疑,心狠手辣,开国功臣几乎被老朱诛杀殆尽,即使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徐达(据说钦赐的那个鹅,虽然没毒,但老朱心里明白,徐达背上的瘤是不能吃鹅肉的)、李善长也没能幸免,更别说明朝开国 *** 猛将蓝玉,最后也被株连九族。可是汤和却能寿终正寝。那么,汤和躲过朱元璋的诛杀手掌,其玄机在哪儿呢?其实汤和能寿终正寝,是因为他具有特殊的政治智慧——大智若愚。
一、汤和了解自己的 *** 朱元璋的秉性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但是,作为朱元璋的发小汤和却非常了解朱元璋的为人。他和朱元璋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而且在长期的战斗生涯中,朝夕相处,他就很清楚朱元璋的秉性,知道他的喜恶和忌讳。
他大智若愚,明哲保身,逃过朱元璋诛杀的手掌。本该说朱元璋应该感谢汤和和徐达等人,要不是汤和徐达引领他参加 *** ,投奔光明,走上正确的道路,哪有他老朱的天下。可是朱元璋这人不这样想,他当上皇帝后,想的是如何保住朱家的江山,而不是考虑和他的出生入死的兄弟如何分享天下。
二、汤和大智若愚,不参与任何政治派别
。汤和这个人很聪明,他不参与任何政治派别的斗争,采取中庸之道。大家知道,朱元璋的天下是仰仗一帮能人打下的,其中有两大核心集团,一派是来自朱元璋老家的淮西集团,如常遇春、徐达、李善长、胡惟庸、蓝玉、汤和等。另一派是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的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两集团之间互相争斗,水火不容。而汤和的聪明之处恰恰就是极少参与这两派的政治斗争,从而使自己没有陷入到这个政治斗争的漩涡当中。
三、汤和从来不敢小瞧发小,自始至终尊重发小。我们知道,汤和与朱元璋是自小的玩伴,参加 *** 军也早于朱元璋。朱元璋加入 *** 军时,汤和已经是一位小头领,但他对朱元璋言听计从,甘愿接受朱元璋的领导。
在汤和的帮助下,朱元璋渐渐展现自己的才能,很快也当上了领导,而且位置在汤和之上。汤和不仅没有半点嫉妒,反倒更加拥戴。恰恰是这一点朱元璋对汤和也比较放心。而其他一些蠢材,自以为和朱元璋一起出生入死,功高盖主,他老朱的天下也有自己的一份,对老朱不恭不敬,不把发小放在眼里。有些甚至恃功而骄,大大咧咧,与已经是皇帝的朱元璋称兄道弟,结果可想而知。
四、汤和随遇而安,看淡功名,舍得放手。明朝初建时候,朱元璋打下天下后,开始封赏功臣。一开初封了六位公爵,即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郑国公常茂。如果论战功,汤和也并不在这些人其下。论资历,更是深厚,但汤和竟只被封了侯爵。对此汤和却毫无怨言,他看淡功名,随遇而安,仍然兢兢业业工作。
而其他一些人,就因为不满封赏而有所抱怨,引起朱元璋的忌恨。后来,朱元璋又给汤和加封为信国公,他也不惊不喜。等朱元璋平定天下,当上皇帝后,不等朱元璋开口,汤和又主动找到朱元璋,说自己年事已高,指挥军队力不从心,要辞职还乡享清福去。朱元璋一听高兴极了,正和他的心意,立马恩准汤和回家养老,还下令给汤和在凤阳修建了府第,封赏金银。
五,汤和看清风向,低调做人,不妄议朝政。汤和回乡以后不参与政事,不妄议朝政,低调做人。他还限制家人的行为,不谈国事,不参与地方政事。他还每年去京城拜见朱元璋,向朱元璋汇报自己的思想动态,决口不提政事,消除朱元璋对他的疑虑,这使朱元璋对他很放心。汤和以他独特的政治智慧逃出了魔掌,最终得以安享晚年,死后也受到追封,极尽哀荣,这在朱元璋统治期内,是很罕见的。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年事已高,汤和深知其不愿统帅军队的本意,主动提出希望能返回故乡,至此,两位在战场上叱诧风云的枭雄分道扬镳,朱元璋的深谋远略汤和深表佩服,而汤和的谦卑,凡事不盲目也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两位可以说是英雄惜英雄。
你的家乡有什么传说能给大伙讲讲吗?
我的家乡很平凡,没有大城市车水马龙的繁华,我的家乡有“百节之乡”“歌舞之州”的说法,因为这里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侗族大歌节、萨马节、姊妹节、芦笙节、吃新节、龙舟节、斗牛节、苗年节等,这里有中国更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 *** 后一个带枪单位部落“巴莎”,他们保持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镰刀剃头尤为突出,一个神秘的村寨可以完成要想生男生女的愿望——从江占里。这里的人生活节奏都比较慢,风土人情比较浓厚、好客热情,远方的客人来到这里,家乡的人都会拿出高山流水的热情来款待,一边唱着苗歌一边喝着苗家的土酒,相约风雨桥、牵手吊脚楼、新歌坐月。这就是我的家乡—贵州黔东南
三皇五帝具体是哪几个?
三皇五帝天皇:(隧皇)燧人氏【华胥之夫,伏羲、女娲之父】
燧人氏(前?------前4354年),燧明国(今河南 商丘)人 。风姓,名允婼 。燧人氏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在《尚书大传》等著作增补“三皇五帝”中被列为三皇之首,奉为“天皇”,尊称“燧皇” 。
人皇:(太昊)伏羲氏【燧人氏之子,女娲之夫】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 *** 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燧人氏之子,定都在陈地 (今周口 淮阳)。
地皇:神农氏【 后稷 】《史记·周本纪》的记载,他的“父亲”是五帝之一的帝喾,母亲则是帝喾的元妃、也即正室——有邰氏之女姜嫄 。
《史记》记载,一次姜嫄出去野逛,看见了一些大脚怪的脚印,就去踩着玩,估计是想比比自己的脚和大脚怪的脚有多大悬殊吧。谁知这一踩,她突然下腹“感应”,有了身孕。一年之后,姜嫄就生下了后稷 。
因此按《史记》的意思,后稷虽然是帝喾名义上的孩子(嫡长子),但是出生时疑似妖物,并且头上长着犄角,自然也吓得不轻,就想把他扔了。谁知把这婴儿丢在小巷里,牛马都避着走不敢踩;想丢在树林中,正好有一堆人在那伐木不好下手;丢在结冰的水渠上吧,居然有飞禽用羽翼呵护这个婴儿 。姜嫄觉得太神奇,就把儿子捡回来继续抚养。因为最初打算丢弃,所以她给这婴儿起了个名字叫“弃”。
后稷年幼孩童时,好种树、稷、麻﹑菽 。(稷是古代一种农作物,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后人奉祀为谷神)后稷成人后,有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教民耕种,赐给老百姓种子 。后稷是农耕始祖, 五谷之神 ------ 农神 ;后来,被人们尊为上古时代的三皇之一 。
五帝:黄帝、 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炎帝(朱襄氏)又号称飞龙氏、连山氏,朱襄氏为远古时代五方上帝之一,被文献命之为上古“古帝”、赤帝。朱襄氏为炎帝别号,炎帝(火帝)朱襄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他发明五弦元瑟,开礼乐文明之先河;调节阴阳,促进百物生长,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开拓者。首创六书,奠定中国文字之基石 。
颛顼(黄帝之孙)颛顼(zhuān xū)(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颛顼生子虞幕,是虞舜的五世祖 。后来的夏国、楚国都是他的子孙 。
颛顼生于若水之野 ,实处空桑 。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今开封杞县高阳镇)。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号“高阳氏”。
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从都城穷桑 迁都于商邱(今商丘 睢阳区) 。
帝喾(黄帝之曾孙)帝喾(kù)高辛氏,出生于高辛(今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是黄帝的曾孙,中华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 。15岁辅佐叔父颛顼,颛顼死后,时年30岁的姬俊继承帝位,成为天下共主,以亳(商丘)为都城 ,以木德为帝,号高辛氏,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葬于故地辛,建有帝喾陵 。
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周两朝先祖,帝挚、弃、契、帝尧之父。
一万年前,三皇之首燧人氏在商丘观季风,首创中华民族 *** 姓氏——风 。此后,帝喾在商丘奠定了华夏一族的根基 。
据考证,帝喾一系就派生出姓氏1249个,其中单姓789个、复姓460个。在汉族人口最多的100个大姓氏中,帝喾之后占59个。《百家姓》438个姓氏中,242个源于商丘 。
唐尧 (帝尧)【帝喾之子,黄帝的五世孙】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系轩辕黄帝五世孙,帝喾之子,母庆都 。《史记》中被司马迁列之为五帝之一 。
尧(约公元前2188—公元前2067年)以钦明文思四德安其民,亲睦九族,更以“禅让”美德名扬天下,颇受人民敬仰和拥戴。 尧15岁封唐侯,20岁为天子,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境),在位98年,117岁去世,葬于谷林(菏泽 鄄城县 ) 。
虞舜(帝舜)【帝喾之六世孙,黄帝的九世孙】有虞氏: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名。有虞氏部落的始祖是虞幕。虞幕是颛顼之子 ,是黄帝的曾孙,自幼喜欢歌唱,擅长 *** 乐器,常引百鸟和鸣,凤凰翔集。以此功德,黄帝就封此人于“虞”地(商丘 虞城)。此人以封地为姓,号称有虞氏,舜为虞幕的后裔,当时是以孝悌闻名于世的圣贤。后来成为有虞氏部落首领,接受尧帝的禅让,成为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 。史称虞舜帝,为中华远古的三皇五帝之一 。
虞朝 ( 约公元前36世纪初-约公元前21世纪初 ),又称虞舜王朝 。是史书中记载的比夏朝更古老的朝代,由“虞 夏两千年,虞朝一千五”之说 。舜 是虞王朝最出名的一位帝王 ,国都 在有虞( 商丘 . 虞城 )。
据史料记载,虞朝先后有:虞幕、穷蝉、敬康、句芒、虫乔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虞阏父、胡公满等15位君主 。
诸葛家族三兄弟为什么被称为 *** 狗?
被称为“ *** 狗”的诸葛家族三兄弟都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有的更是有着赫赫威名。这三兄弟分别是弟弟诸葛亮、哥哥诸葛瑾(亲兄弟)以及从弟诸葛诞(同族兄弟)。
诸葛三兄弟“ *** 狗”之称,出自《太平御览·人事部·品藻中》记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雅。”
我们从 *** 形容词中可以看出是褒义词,因为诸葛亮本就有“卧龙”的称号。而“ *** 狗”中的龙自然指的就是诸葛亮,而其中的狗,我们直观的看感觉寓意就有所不好了,对比 *** 来说确实是有点不够看,其中称诸葛诞为狗并非讽刺,狗意指“功狗”,为有功的战将。这都是美称,意思是诸葛三兄弟都各有建树。
弟弟诸葛亮、哥哥诸葛瑾以及从弟诸葛诞三人虽同族,但是效力的对象却不是一起,诸葛亮我们就很熟悉了,是投靠了蜀国,堪称是蜀国的“二号人物”,在刘备死后,权力更是到达了顶峰,是为“龙”。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效力的是东吴,被孙权重用,出任东吴的大将军,是为“虎”,从弟诸葛诞投奔的是曹魏,是曹魏的将领,征东大将军。是为“狗”。
“ *** 狗”是褒义词,是指诸葛亮、诸葛谨、诸葛诞三位堂兄弟分别各事其主蜀、吴、魏,最后出人头地,传为美谈。那么诸葛三兄弟为何要分别效力几方势力呢?
在汉代时候,各个世家大族纷纷诞生,在后期的汉朝可以说是建立在这些大家族之上,这些大家也为维护汉室刘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到了东汉末年,汉室没有之前的辉煌,开始衰败,而这些大家族感到时机到来。就开始为家族布局争取更大的利益。
在东汉末年时期,许多的家族并没有一股脑的将一个家族全部投靠于一方,而是分散投靠。比如荀彧叔侄分别效力于曹 *** 和袁绍。元族也分为两个,搀扶了袁术和袁绍两股势力。而为何要这样呢?
因为这样能保持家族长久不衰,大家族都是广撒网,将家族子弟投靠不同势力,最后无论家族中的哪个分支成功了,都可以延续家族的传承和兴盛,到了最后的时候这个家族仍然是存在的。而诸葛家族这样分散布局也是有这个意思。
诸葛家族是山东琅琊士族,但是并算不上什么大世家,更像是寒门士族类型的家族。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三兄弟分别在魏蜀吴三国效能。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家族的眼光也是很独到的,最后的势力也恰好是魏蜀吴,而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三兄弟在各自效力的国家之中也是混的很有出息、颇具盛名。
最为人熟悉而津津乐道的当然是“卧龙”诸葛亮,相信大家的对于诸葛亮的了解可以说非常的熟知的,对于诸葛亮的一些事迹更是可以耳熟能详,虽然一些事迹是在演义之中,但也是充分说明了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山东琅琊阳都人,生于公元181年,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青年时期的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之后是才高八斗洞察天下,欲扶汉室于危局待机而出。后投身求才若渴的刘备,开启了诸葛亮龙骧虎视包纳四海,跨陵边疆震荡宇内的宏伟抱负。
投靠刘备后联合东吴孙权抗拒曹 *** ,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之后谏策刘备西入益州击败刘璋,奠定三国鼎立之势。其治国有方,道不拾遗风气肃然,怀先主遗志北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封建时代一代名相,万世瞻仰的人臣楷模。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也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即使是学生时代对诸葛亮的了解是至深的,因为在我们课本中就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而这些就是诸葛亮的散文代表作,而且诸葛亮还发明过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被称为“龙”是司马徽更先表达的,因刘备在拜见司马徽时,司马徽向他推荐了两位人才。
“孔明卧龙,士元雏凤也。先主用之,俱以为军师。”
诸葛亮也就视为“龙”,鉴于我们对诸葛亮的了解就不多介绍了。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字子瑜,同是山东琅琊阳都人。公元174年生,诸葛瑾比诸葛亮大七岁。诸葛瑾生得仪表堂堂,有气度有雅量,他为人刚直,涉及原则问题,常常表现出虎的威严。是三国时期孙吴的重臣。
诸葛瑾因中原战乱而避乱江东。孙权因人介绍后认识诸葛瑾,相见之后更是对其才华感到惊奇,之后孙权将诸葛瑾当为宾待。诸葛瑾效力东吴后深得吴主孙权的信任,孙权和诸葛瑾的感情并不比刘备对诸葛亮的感情差。孙权曾说和诸葛瑾的豪情恩同骨血,他和诸葛瑾有着过命的友谊,而且两人相越,相互绝不辜负对方的信任。
孙权在称帝后,就拜诸葛瑾为大将军,领豫州牧,任以军国大事。视为左膀右臂,葛瑾身后他的儿子诸葛恪依旧深受重用。可谓是恩宠不绝。最后善始善终。诸葛瑾被称为“虎”是因为其是个文武兼备的人才,虎将。
诸葛瑾除了政治上竭力主张孙刘联盟,在军事上也多次领兵出征,镇守边关。黄武五年到嘉禾五年,十一年间,他数度与魏军作战于襄阳,立下不少功劳。不过比起弟弟诸葛亮,在军事才能上还是略有不及。不过诸葛瑾的德望丝毫不比诸葛亮逊色。
因诸葛瑾对文武大臣多是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凡是同僚中有得罪吴主孙权的,诸葛瑾都尽力在孙权面前上疏劝解,尽力挽救,力争得到一个相对好的结果。在诸葛瑾身边没有异己之说,看不到帮派之争,任何事都不添油加醋或落井下石。
最后说到诸葛诞,诸葛诞,字公休,同为山东琅琊人。诸葛诞投靠曹丕以后深受重用,并且诸葛诞也十分有本事,数次立下战功。诸葛诞在年轻时极负盛名,任职吏部举贤任能,严明公正深受好评,官至御史中臣、尚书、征东大将军。并且诸葛诞非常忠于曹魏。
三兄弟中结局各有不同,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犬”。前两者名副其实,而诸葛诞却被喻为“犬”,但并不是贬义的意思,和我们现今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差异的。
因为诸葛诞是忠于曹魏的,但是曹魏之后被司马家族篡夺了政权,而司马家族也准备提拔诸葛诞,但是诸葛诞的心是归属于曹魏,不满司马氏专权。之后便发动叛乱。后兵败被杀诛灭三族,只有一子当时在东吴幸免。
但是诸葛诞其实和司马家族是亲戚关系,因为诸葛诞的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三儿子司马伷。一边是曹魏,一边是亲家,而曹魏在魏明帝曹叡在位时是看不起诸葛诞的。还降职处理,但是诸葛诞并没有因此而支持亲家司马家族,而是依然忠心于曹魏,其忠心程度可以用“愚忠”形容。
诸葛三兄弟,出身普通小士族,在东汉末年乱世之中,分别在魏、蜀、吴效力,最终都凭借个人出色的才华,分别显贵于三国,书写了一段士族阶级的奋斗传奇史。他们每个人都做得很好、很有名望。后来就传出了“ *** 狗”的说法。
大家诸葛家族三兄弟怎么看?大家对诸葛诞此人有司马看法?下方留言交流。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图片来源 ***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