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之战-刘禅投降曹魏后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丁亥之战,刘禅投降曹魏后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虽然现代很多人都在洗刘禅,说他大智若愚,说他全都是装的,其实他很聪明,但在所有典籍记载之中,除了诸葛亮曾顾及刘备的面子,说过刘禅“仁孝”之外,其他所有人对刘禅的评价都是一言难尽,好话说不出口,抛开臆测而言,刘禅就是个 *** 。
整体说起来,刘禅前半辈子的人生的确不怎么样:小时候颠沛流离,还差点被刘备给摔死,好不容易等到刘备称帝,自己成了太子,结果刘备挂了,大权都掌握在诸葛亮等重臣手中,好不容易权臣都没得差不多了,蜀汉也撑不住了。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刘禅其实也是非常幸运的:他并没有被父亲摔死,刘备死后因为实在没有其他人选,刘禅继位,虽然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禅插不上话,但诸葛亮还有后来的蒋琬、费祎等人都没想过把这个能力很差的皇帝怎么样。
刘禅浑浑噩噩地过着日子,虽然外面一直打,可他却在蜀中安稳做了四十多年太平天子,这个记录其实相当惊人,刘禅的在位时间就是在两千多年里,都能稳稳当当排进前十名。
不过好日子,似乎在公元263年邓艾攻破绵竹时到头了,刘禅不顾儿子刘谌的苦劝哀求,执意肉袒出降,被大军带回安置在了洛阳城,蜀汉烟消云散。
可说实话,后来刘禅的遭遇实在是让人咋舌,就算是成为了 *** 之君,他的幸福生活还是得到了延续,并没有过得很差,比起当年的汉献帝,不知幸福多少倍。
其实当时也是比较悬的,因为刘禅投降之后,蜀中还是很乱,魏国攻蜀主力的钟会大军,被姜维堵在剑阁,接到刘禅诏书之后,心有不甘的姜维表面投降钟会,暗中却上了一封密诏,对刘禅表示自己会说服钟会反水,再次恢复蜀汉。
与此同时,自恃功高的邓艾在蜀中擅自封赏,钟会即刻上书给司马昭,说邓艾要谋反,猜忌心很重的司马昭直接让押送邓艾回来,钟会则堂而皇之接收了邓艾的大军,在姜维的挑唆下,钟会在蜀中大权独揽,最终果然以太后密诏为由,号召反对司马昭,只不过没什么人听他的,反而弄得蜀中大乱,乱军之中,姜维与钟会相继被杀。
这件事又折腾了很长时间,刘禅的太子刘璿与不少嫔御都被害了,可如此混乱的时光里,刘禅仿佛空气一般,史料中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载,他顺顺当当保全了下来。
乱局平定后,刘禅被押到洛阳,当年刘备与诸葛亮做梦都想光复中原,可始终没能入长安洛阳半步,反而刘禅却进入了洛阳,司马昭以魏帝名义,封刘禅为安乐县公,其亲近均封爵。
当然,司马昭可不是什么好人,他“厚待”刘禅只不过是为了想让东吴自己心悦诚服投降,可他这边做足了戏,东吴一点反应都没有,倒是刘禅,开心得不得了。
刘禅入洛阳后不久,司马昭安排了一场宴会,席间有一场蜀地歌舞,看得当年蜀汉旧臣纷纷垂泪,倒是刘禅看得挺开心,司马昭问:彼四蜀否?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
后来有很多人分析,刘禅其实是极其聪敏的,他的“乐不思蜀”都是故意的,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毕竟刘禅也有这样的遗传优势,他亲爹刘备就是韬光养晦的佼佼者。
然而,从三国时代前后所有的史料之中,找不到任何能够证明这个观点的记载,对于刘禅的评价,孟达说的是“有识之人为之寒心”,王崇说的是“庸常”,薛羽说的是“暗而不知其过”,总而言之就没有谁夸过刘禅。
当年刘备实在不放心传位刘禅,去问询诸葛亮,想要得到安慰的说法,诸葛亮实在不能昧着良心,又不好直说,就说刘禅“仁敏”。然而这个看似还不错的评价,其实就跟现代人,实在找不到对方有点,就说其老实,是一样的道理。
刘禅的一生都在被人牵着鼻子走,诸葛亮在的时候,基本就是把他当成亲儿子教导,替他办好了几乎所有朝堂上的事情,在此之后又是蒋琬等人,等忠臣们没得差不多了,就是黄皓,从耳根子软这方面来说,刘禅有点像明朝的明英宗朱祁镇,好坏不分,容易被身边人左右。
其实,乐不思蜀这件事,非常符合刘禅的一贯作风,换句话说,刘禅是真的没智慧没心眼,完全谈不上韬光养晦什么的,不过也正因如此,司马昭对刘禅非常放心,并没有为难他。
除此之外,在当时还流行着上古时代就传承下来的“二王三恪之礼”,说简单点,就是朝代更迭之后要保留前朝王室后嗣,让他们继续供奉祭祀宗庙,这也表示新朝的宽容与顺承天意,汉献帝退位之后,也被保留天子仪仗,在山阳之地继续祭祀汉朝宗庙香火。刘禅虽然是 *** 之君却还是被司马昭善待,其实也是当时的一种惯例。
不过,刘禅好像也没想那么多,他在洛阳过得惬意,期间没有受到任何折辱与伤害,司马昭对其还格外优待,似乎比他提心吊胆做皇帝的时候更逍遥自在,整日都优哉游哉,反正什么事都于他无关,直到公元271年安然离世,享年六十五岁,也没有患病,这在古代算是高寿了。
刘禅在做皇帝的时候,大事小情都有别人替他 *** 心,至于弱小的蜀汉哪天说没就没,他好像都不太在意,入了洛阳,甚至日子过得更让他满意,毕竟什么烦恼都没了,怎能不开心。
于谦被哪位皇帝所杀?
您好,我是怪哉书虫,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于谦,是被明英宗朱祁镇所杀。
力挽狂澜于危难的于谦提起于谦,不得不提的就是他的一首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是于谦最为人知的一首,同时也映照了于谦的一生。
当明英宗御驾亲征被俘之后,于谦力排众议:提南迁者该拉出去斩首。极力主张保卫京城,拒绝瓦剌军队的要挟,另立还是王爷的朱祁钰为皇帝。
这一系列的举措,让于谦在朝中声望达到极致,而于谦也不负众望以一肩之力挑起明朝岌岌可危的江山。
那关城门的背水一战,无疑在明朝史册上留下来极为浓重的一笔。
但是,另立新君这件事,无疑让拥护英宗朱祁镇的人,从心底开始不喜欢这位能臣。
所以在英宗回朝之后,夺位之时不得已杀害了于谦。
为什么用不得已这几个字呢?接着看
注定悲剧的于谦在英宗夺位之后,于谦的存在就很让人不知如何处理。
他是朱祁钰的拥立者,无形之中就成为英宗朱祁镇拥护者的对头。所以那些臣子自然容不得他。
进而给英宗进言“不杀于谦,则夺门不正”。
英宗当时对朝中局势并不十分了解,且于谦确实拥立了朱祁钰,而英宗又是一位性格相对比较软绵的皇帝,在夺位之后,尚未大定,而周围臣子又反复提起杀于谦,所以下令处死于谦。
但是,英宗在杀害于谦之后,便就有了悔意,只是作为皇帝,很难朝令夕改。
这也是英宗一生做过的最错的一件事,但是英宗也废除了人殉的制度,也算是一个好人,只是可能不是好皇帝。
于谦的 ***于谦被杀之后,家里虽不能说是家徒四壁,但是绝对是清廉如水,所以英宗是十分后悔的。
但是也并没有为于谦 *** ,直到宪宗朱见深继位,做的 *** 件大事就是为于谦 *** ,至此于谦成为明朝时期的民族英雄,救世忠臣!
写在结尾每次提起诸如于谦、韩信这样的人物,我都会忍不住内心的酸楚,但是也只能是安慰自己,这样伟大的人物降生之时就带着使命,而于谦的使命便是扶起岌岌可危的明朝江山,当一切步入正轨,他就该推出舞台了。
虽然,让人心痛和不舍,但是也别无选择。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怪哉书虫,欢迎关注和留言,一起探讨历史故事!
吴王夫差虽是 *** 之君?
虽然在历史中有很多的 *** 之君都是一些二世祖一般的人物,但是吴王夫差却不是这样的人,夫差并不是因为昏庸才成为 *** 之君的。
【夫差生平】吴王夫差是阖闾之子,一生颇有作为。他在位20多年,在位期间不断对外征战。夫差为了完成阖闾北伐成为盟主的遗愿,先是在公元前494年击败越王勾践,为后面北伐扫清了障碍。但是夫差没有斩草除根,没有将勾践除掉,他的妇人之仁终究会让他付出代价。夫差在平定了越国之后,开始率领吴 *** 队北上与齐国作战。在齐国作战多年,吴国内部消耗巨大,但是最终夫差得以在艾陵之战中击败齐国,消灭齐军十万人,最终取得了胜利。在此之后,夫差再次进攻齐国,但是被齐军击败,于是领吴军撤退。
过了不久后,越国在勾践的带领下已经逐渐强盛起来。而夫差却并没有视越国为威胁。公元前482年,夫差不顾众人劝阻,依旧举全国之力北上参加会盟,意图夺取盟主之位。但是这个时候勾践找到了机会,趁着吴国内部空虚,率领越军杀入吴国境内。吴国兵败,太子也死了。夫差为了后续大会的进行,极力掩饰失败。但是夫差最终也没有取得霸主之位,而且吴国内部经连年战争已经疲于奔命,再加上越国这一击,吴国在崩溃的边缘徘徊。过了几年之后,越国愈加强大,再次进攻吴国,吴国不敌,夫差不堪受辱选择 *** 。
夫差纵横一世,终年在行伍之中,所以他养成了习武之人的戾气,这也是夫差 *** 的原因之一。他不听劝阻,一心争霸,终究在长年的战争中耗尽了国力。
而且夫差没有选择将勾践杀掉,这是他做过的最错误的政治决定,也最终害死了自己。夫差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昏君,他只是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再加上长期的战争,最终导致了吴国的灭亡。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中国历代王朝时间表人物和事件?
1、夏朝:约:470年
著名事件:禹行禅让、禹卒,夏启袭位,启灭有扈氏,启命人冶铜铸鼎,太康失位,胤征羲和、日食
2、商朝:约:554年
著名事件:商汤灭夏、景亳之命、伊尹放太甲、伊尹辅政、九世之乱、名臣伊尹出谋划策、灭夏方略孤立夏朝、成汤灭夏顺天应人、商朝历史光武中心、商之衰败止于迁都
3、周朝:约:791年
著名事件:武王伐纣、封邦建国、周公辅政、三监之乱、周公 *** 、成康之治、昭王南征、穆王西征、夷王伐戎、厉王专利、国人 *** 、周召共和、宣王中兴、烽火戏诸侯、大戎之锅
4、秦朝:约:15年
著名事件:灭六国、大乡 *** 、巨鹿之战、三公九卿、修长城、修阿房宫、孟姜女哭长城、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焚书坑儒、指鹿为马、吴广 *** 、暗度陈仓、楚汉争霸、鸿门宴
5、西楚:约:5年
著名事件:天下大乱、灭秦战争、楚汉之争
6、汉朝:约:422年
著名事件:白登之危、七国之乱、南越国、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文景之治、郡国制度、和亲匈奴、白马之盟、七国之乱、无为而治、吕后乱政、察举制、马邑之谋、汉武盛世、张骞通西域、刘濞铸造币、丝绸之路、匈奴战争、推恩令、河西四郡、汉宛之战、巫蛊之祸、霍光专权、盐铁论、外亲干政、王莽篡汉、王莽改制、绿林赤眉 *** 、昆阳之战、刘玄称帝、王郎称帝、刘盆子称帝、公孙述称帝、阿巴坎遗址、光武中兴、阴氏之案、名章之治、 *** 观会议、班超通西域、外亲宦官乱政、黄巾 *** 、
7、三国:约:280年
著名事件:三国鼎立、董卓乱政、挟天子令诸侯、桃园结义、三英斩吕布、温酒斩华雄、舌战群儒、煮酒论英雄、割须弃袍、刮骨疗毒、八卦阵、草船借箭、隆中对、望梅止渴、孙权劝学、大意失荆州、马虎失街亭、白帝城托孤、过五关斩六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潼关之战、合肥之战、曹丕篡汉、夷陵之战、三顾茅庐、血战宛城、长坂坡救阿斗、六出祁山、威震逍遥津、江夏之战、易京之战、三战新野、渭南之战、巴蜀之战、荆州之战、襄樊之战、平定南中、七擒孟获、陆逊北伐、三家归晋
8、晋朝:约:155年
著名事件:司马炎篡魏、西陵之战、太康之治、郝散起兵、齐万年起兵、流民 *** 、徙戎论、贾后弑君、五胡乱华、建立东晋、世族扰政、北征五胡、淝水之战、朋党之乱
9、南北朝:约:169年
著名事件:刘裕篡晋、元嘉之治、宋室内哄、唐寓 *** 、大明历、永明之治、钟离之战、神灭论论战、侯景叛梁、江陵之战、隋灭陈之战、盖吴 *** 、北魏毁佛、云冈石窟开凿、均田制、三长制、六镇 *** 、鲜于修礼、河阴之变、沙苑之役、玉璧之战、尉迟迥之乱、杨坚称帝
10、隋朝:约:38年
著名事件:统一南北、夷平建康、开皇之治、杨广夺位、开凿大运河、科举制、吐谷浑扰境、三征 *** 、瓦岗 ***
11、唐朝:约:289年
著名事件:晋阳兵变、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突厥战争、永徽之治、白江口之战、灭 *** 之战、韦后之乱、开元之治、募兵制、怛罗斯之战、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吐蕃之战、河朔三镇、两税法、清水之盟、奉天之难、元和中兴、平凉劫盟、永贞革新、甘露之变、牛李党争、白马驿之锅、黄巢 *** 、武则天称帝
12、五代、十国:约:54年
著名事件:上源驿事件、汴州之役、清口之役、高邑之战、洛阳兵变、魏州之战、夹河之战、邺都兵变、曲阳之战、贝州之役、辽军南侵、郭威改革、周世宗改革、周世宗抑佛、大周刑统、殿前诸班、高平之战、西征之役、寿州之战、毋乙、董乙 *** 、王琼 *** 、张遇贤 *** 、拔钉钱、
13、宋朝:约:320年
著名事件: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宋统一全国之战、高粱河之战、澶渊之盟、重熙增币、好水川之战、庆历新政、庆历和议、濮议、王安石变法、永乐城之战、熙河开边、元佑更化、绍圣绍述、海上之盟、靖康之变、建炎南渡、苗刘兵变、和尚原之战、绍兴和议、采石矶之战、隆兴和议、淳熙之治、绍熙内禅、开禧北伐、嘉定和议、丁亥之变、
14、元朝:约:98年
著名事件:崖山海战、开创行省制度、海禁、蒙夏战争、蒙金战争、西征欧洲、乃马真后称制、海迷失后称制、 *** 蒙古战争、李璮叛乱、蒙越战争、元日战争、元缅战争、元爪战争、海都之乱、延佑复科、南坡之变、至正新政、亦思巴奚兵乱、洪武北伐、金山之战、法显取经
15、明朝:约:267年
著名事件:朱棣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土木之变、万历三大征、广州大 *** 、修筑万里长城、诛杀袁崇焕、崇祯帝 ***
16、清朝:约:296年
著名事件: *** 战争、康乾盛世、 三藩叛乱 、 *** 、改土归流、 科场案、 朱三太子案、 闭关政策 、 *** 销烟、 垂帘听政、 洋务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辛酉政变、 太平天国、 迁海令、 铁路国有案 、收回路矿权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 、武昌 *** 、 山海关之战、 清末留 *** 动、 义和团运动、 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 中法战争、 瑷珲条约、 第二次 *** 战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 、 尼布楚条约、 西学东渐、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
公元纪年法怎么算?
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和基督纪年.它以相传的 *** 基督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历史算起,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时间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称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年).这就是纪年法.我国从1949年起开始采用公元纪年,现在的教材实际上也是把各种纪年 *** 换算成公元纪年来表达历史时间的,因此,公元纪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纪年 *** . 与公元纪年相关的两个概念是“世纪”和“年代”.每一个世纪为100年,从理论上讲,公元1年~公元100年为一世纪,公元101年~公元200年为第二世纪,…….,以此类推,但是按照习惯的用法,人们常把某个100年的最后一年作为下个世纪之首,如公元100年,人们并不把它作为一世纪的最后一年,而是把它作为二世纪的最初一年.这样公元一世纪中剩下99年,变成公元1年~99年,以后的每一个世纪仍是100年,即二世纪变成公元100年~199年,三世纪变成200年~299年,……...公元前的世纪推算以此同理,所不同者,只是每一个世纪的推算要从绝对值大的年代向绝对值小的年代顺序进行,如公元前一世纪的为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1年.判定某一年在哪个世纪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 *** ,即如果这个年份是两位数,即在1~99年间,那么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纪里,如果这一年是三位数即在100~999年之间,那么把这一年的 *** 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这一年所在的世纪.例如公元618年, *** 位数为6,6+1=7,所以这一年是在公元7世纪里.如果这一年是四位数,即在1000以上,那么就以这一年的前两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纪了.如1840年,前两位数为18,18+1=19,所以这一年在公元19世纪内.公历的一个世纪中,又分为早期(初期),中期,晚期(未期),或前半期后半期等.早期(初期),一般是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中期,指一个世纪的中间50年.晚期(未期),指一个世纪的后20年;前半期和后半期是指一个世纪的前50年和后50年. 4 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