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之役-这个人在北宋末年起到了什么作用
丁亥之役,这个人在北宋末年起到了什么作用?
靖康元年,就在金兵大举南下之时,在岭南之地,一个监察御史却奉上意追捕一名宦官。那名宦官本是一介王侯、一名枢密使,在他主政西北期间,宋军拿下了少有的几次胜仗。就在两年之前,经由他手,北宋终于收回了期待百余年的燕云故地。
但在金军起兵之时,他弃城而去。那时候,人们才发现他不过是一介没有担当的弄臣。而在逃亡路上的他本以为贬谪岭南,是对他更大的惩罚。当听到那份历数罪状谕旨之后,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终究逃不过最严厉地制裁。当铡刀落下的那一刻,他或许不知道自己最终将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名宦官,便是北宋末期权倾朝野的童贯。
▲影视剧中的童贯
一、 宦官领兵,征讨西夏
童贯生于至和元年(公元 1054 年),为北宋都城开封府人。或许因为生活在当时的大都市中,身材魁梧的他却习得了一身谄媚巧言的本领。至于他缘何净身入宫,史书上没有记载,只知道他年少时便委身在同为宦官的李宪门下。有着前辈的指点,童贯很快掌握了揣摩皇上心意的技巧。也因这位多次领兵出入西夏的前辈,童贯得以出使西北一地十余次,借此熟悉了当地的兵将风土。徽宗即位初年,童贯因在金明局收集珍奇字画,得以与后来官拜尚书左丞蔡京的相识。以上种种经历与人脉,都成为了童贯日后发家的资本。
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童贯开始执掌西北一地的兵权。那年,在蔡京的极力劝说下,徽宗决定发兵西北。童贯也经由蔡京的推荐,被任命为洮西军一地的监军。那时北宋合兵十万由王厚为统帅、童贯为监军,准备收回神宗一朝故地。当大军行至湟川时,恰巧汴梁城中的皇宫失火。徽宗赶忙派人联络童贯,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命他不要发动进攻。
▲宋徽宗画像
拿到徽宗的手书后,童贯看了一眼便收入了靴中。王厚问他上意如何,他轻快地答道:"皇上希望我们能大获成功。"由此这般,童贯竟无视上意直接发兵。不过,宋军后来也获得了喜人的战绩:连克惶城﹑宗哥城﹑都州﹑廓州﹑洮州等地。因成功收复西北四州故地,徽宗居然既往不咎,还将他提拔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赵宋一朝,内侍(宫中宦官)凭战功资历获得两使任职的,便是从童贯这里开始。
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童贯又率军征讨溪哥臧征,收复积石军(今贵德西)、洮州(今甘肃临潭)。经由数年战功,童贯已履任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并最终官至武康军节度使。童贯也成为了北宋一朝, *** 个领有节度使的宦官。不过,他也开始变得恃功自傲:选拔西北一地的将领都不经过朝廷,而是直接奏报皇上。这也渐渐引起朝中要员的不满,但因徽宗对他青睐有加,大臣们也便无可奈何。
二、 出使辽国,萌发臆想
童贯在西北一地的战绩,不单使徽宗对他赞赏有加,也让北边的契丹略有耳闻。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童贯被升为检校太尉,奉命出使辽国。临行前,大臣纷纷表示让一介宦官作为使臣,不得不令人怀疑大宋的人才还有多少。但是徽宗却说是契丹人听闻童贯的战绩,便很想见一见这位将军;而且他也希望童贯能在前往辽国的途中搜集情报。事实也却是如此,在出访的时候童贯真的谋划出了任何收复燕云之地。但这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引着北宋迈向了不复深渊。
实际上辽国此次邀请童贯出访,一开始就抱着嘲讽的目的。当他来到辽国之后,辽国的君主和大臣们相聚而笑,指着童贯说:"南朝人才如此。"这让一向自傲的童贯很是恼怒,便心生攻辽的计划。此时,一名叫马植的辽国南院大臣偷偷献上一计:联金攻辽。归国之后,童贯、蔡京与马植等人向徽宗力主联金灭辽的计划,这也渐渐促成了之后的"海上之盟"。当时,距离正式缔约还有一段时间,在此期间种师道等人向童贯阐述了此计的弊端。但是如日中天的童贯毫不在意,他只想将收复燕云一地作为自己的另一个功名。无论用何种 *** ,他都要达到这一目的。而这,也进一步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燕云十六州的州名,其中幽州又称燕京、即现在的北京
且说回出使辽国归来的童贯,彼时的他再是一名上奏了《平燕策》的使臣,而是执掌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出使回来不久,他便请求出兵进驻西夏的横山一地。为此,朝廷命他以太尉的身份领陕西、河东、河北三地宣抚使。在那之后不到三年的时间,他便入主枢密院,获得了北宋更高级别的掌兵之权。童贯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职位更高的宦官。
三、 再征西夏,累迁太师
获得如此地位后,童贯没有贸然对辽国采取行动,而是继续经营西北。宣和元年(1119年)三月,童贯率秦、晋等地的精锐部队深入河、陇两地,派少数兵马驻守萧关古骨龙。这一次,他乐观的认为可以彻底让西北边境再无战事。与此同时,他命西北名将刘法出兵攻打统安城(今青海互助)。
刘法认为这一次贸然行动不可取,童贯却近乎逼迫的问他:"在京城领命时你说定能成功,而如今却认为难以做到,为何?"不得已,刘法领兵出塞,未几便遭到西夏人伏击进而兵败身亡。此事一出,震动全军。童贯却隐瞒不报,而是在四月再次领兵攻打西夏,此役他平灭三座城池而归。在庆功宴上,百官无不对他隐瞒刘法一事咬牙切齿。但这并不影响他加官进爵。
同年征讨西夏回朝后,童贯被授予一品官职——太傅。次年方腊 *** ,童贯受命与王渊、韩世忠一道领兵平定此事。事后,童贯因功被封为太师。古代更高一级的虚衔"三公",童贯一人已占其二。可以收,就北宋的官职而言,他已是封无可封了。在这之后,徽宗要想给他更多的头衔,就要给他封爵了。
▲上图中的西辽即为辽国宗室西逃后所建立的政权
四、 封官进爵,脱逃被斩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金兵南下,辽天祚帝遁入西北荒漠。基于此,宋廷认为这是北伐的好时机,便命童贯为宣抚使领兵北上收复燕云故地。但腐朽宋军没能把握好这个时机,他们先后被石林牙、萧干等人击溃。眼见着辽国已是风中残烛,但没想到宋军更加腐朽。金人便趁势,一举将燕京等地拿下。
童贯见此,不由得想起了旁门左道。上文说到,为了"收复燕云"这一功名,童贯可以用上任何 *** 。这时候,面对难以逾越的辽军残部和强势的金人,他决定"赎买"故地。于是他与金军商议,能否以缴纳岁币作为交换,取回故地。一番谈判后,宋廷以每年万两的"岁币"和万贯"燕京代税钱"为代价,请求金军攻取燕京后将其交还给北宋。于是这般,北宋终于在宣和五年(1123年)如愿取回故地。但此时,这些地方已是空城,所有东西都被金军掳掠一空。
而达成这一宏愿的童贯,也于两年后被册封为了广阳郡王。不过,此时距离他的末日也不远了。封王后,童贯受命驻守太原。不过就在同年,金军以收纳张觉一事,起兵南下。听闻此事后,童贯对金人来使礼遇甚重。不过当金国使臣提出要割让两河之地的时候童贯非常气愤却又束手无策。无奈之下,他弃城而逃,临走前还说"我只是宣抚使,不是守卫疆土的"。
当他逃回京城的时候,徽宗已经让位给钦宗。刚即位的钦宗命他为东京留守,但他没有领命而是追着徽宗一同南逃。在逃亡的路上,他命亲军滥杀无辜。这就给了积怨已久的朝野百官们, *** 他的口实。靖康元年(1126年),钦宗连贬他左卫上将军、昭化军节度副使,发配英州、吉阳军。还未到任,钦宗又下诏历数他的罪状,命监察御史张澄沿发配路线追捕童贯。最终,在南雄(今广东南雄)一地,曾经权倾朝野的童贯遇见了自己的终点。被斩后,他的首级被带回京城示众。
▲影视剧中的宋钦宗
不过童贯的死,没有改变北宋腐朽不堪的事实。在他被枭首示众的同年,北宋都城遭金军攻破。回顾这位宦官的一生,从其功绩来看,他在北宋末年创造了少有的、对西夏作战的胜利。而从宏观来说,他一心报复辽国的怨念,却将北宋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是非功过,都是后人评说。史书评述说,将他剁成肉泥都难以报复他的所作所为。但是将一个朝代的腐朽与堕落归结于一人之上,未免有失偏颇。纵观北宋160余年,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但经由童贯之手,才得以将燕云之地暂且收回,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北宋官军的冗兵、战力低下等问题,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童贯一人。因此,童贯不过是一介弄臣,一个缺乏战略意识,缺乏责任与担当的弄臣。他的存在与诸多因素交织一起,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参考资料:
1、《宋史·卷二十二 ·本纪第二十二》
2、《宋史·卷四百六十八·列传第二百二十》
3、《大宋宣和遗事》
4、《历代经典文丛》
刘因转?
元朝理学家刘因传从专意“明道”到东京执教刘因(1249—1293),字梦吉,保定容城人。父述,性好儒学,元世祖中统年间任武邑县令,后以疾辞归。刘因三岁识书,过目成诵,六岁能诗,七岁能文,当与父亲有很大关系。 北方名儒砚坚落籍真定(今河北正定)后,在那里授徒达十余年。刘因师从砚坚,学业大进,为同舍诸生中之佼佼者。宋金两代文坛注重“以辨博长雄”的词章和“诞漫坐杂”的经义,“南北崇尚几无所分别”(《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五)。中统年间前后,经许衡、窦默、姚枢等人的提倡,在南方被公认为“正学”的程朱学说也规模日广地传播到北方。刘因对早年研习的“训诂疏释之说”本来就心存疑惑,这时更专心研读程朱诸书,后成为在北方名声仅次于许衡的理学传人。 在刘因以性理之学名闻北方的初期,他专以“明道”自任,颇有“笃志独行”的意向。他的家境贫寒,父母、祖父去世后长期无力安葬,后来在朋友帮助下始克襄事。在《癸酉(1273)书事》一诗里,他这样描写自己的经济状况:“娇儿索粟一钱空,怪见家人不忍中。我不怨天贫贱我,吾儿自合享吾穷。”(《静修集》卷一三)但他仍不愿苟合,“不妄交接。家虽甚贫,非其义,一介不取”。全祖望在《书刘文靖公渡江赋后》一文指出:“公卿过保定者众,闻因名,往往来谒,因多逊避,不与相见”(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三三)。他所以不愿涉足政治,很可能是因为在他看来,“以元开创规模言之”,“不足为辅”(《静修集》卷八)。至元中叶,忽必烈长期倚信以“理财”固宠的 *** 大臣阿合马,日益疏远“讳言财利事”的朝中儒臣。这应当是促成刘因采取超脱于政治的处世态度的重要原因。他在七律《读汉高帝纪》里批评西汉初年的朝政轻视儒术:“规模自袭挟书律”,“只知才到萧曹尽”(《静修集》卷二一)。其中所抒发的,不能不是对现实政治的感慨。刘因还反复以“夷皓”(伯夷和“四皓”)为诗作的主题,也无非是在表露自己不合时则甘于隐沦、“名书丹阙非吾望”的心迹。他用诸葛亮“静以修身”的名言额所居曰“静修”,大约也在此时。 至元十一年(1274),元朝下诏伐宋;大军浮汉入江,水陆并进,顺流而下。不到两年,宋亡。刘因颇伤宋朝为奸臣所误,拘留元朝国使以挑兵衅,终致国亡,遂作《渡江赋》以哀之。他曾欲南游江湖,览观南宋诸先儒名迹,但未克成行,反而北上易州(今河北易县),到当时辞官家居的何玮家馆课授徒。刘因自己说,他所以同意去何家,教书三年,主要是因为那里藏书很多,可以一遂“馆于藏书之家而肆其检阅”的宿愿,何玮曾参与伐宋之役,藏书中有不少是从南宋旧境携回的理学书籍,这些书在北方不易搜寻。 至元十九年(1282),权倾一时的阿合马被杀,元廷的政治斗争形势发生了变化。被蒙古、色目和汉族高级官僚中的汉法派所一致拥护的新政治领袖、太子真金,更加积极、直接地参与各种有关的政治活动,一时间在汉族士人中引起对于“朝政更新”的强烈乐观情绪。也就在同一年,真金因不忽木之荐,以太子燕王守中书令下教,召刘因赴都,擢拜承德郎、右赞善大夫。这时的朝野对真金改革朝政的过度希望,无疑也感染了刘因。他受教之后,“即与使者俱行”。时真金建学宫中,教近侍子弟读书。刘因抵京后,遂受命接替前任王恂,教学于东宫。未几,因继母感风疾,辞归省视;翌年母卒,乃丁忧家居。重归隐沦由真金所发动的更新朝政的改革,还来不及等刘因母丧服除,就因与元世祖忽必烈政见不合而中途夭折。这次事件给予刘因很深的 *** ,使他对于元朝政治再也不抱什么希望,而且反过来,对于自己轻易应诏、一聘而起十分后悔。他想起汉初吕后以卑辞厚礼迎四皓以侍太子(即汉惠帝),使刘邦以为太子得天下人心,如高飞鸿鹄,“羽翮已就,横绝四海”,因而不敢废之另立的故事,深感自己贸然卷入宫廷斗争的危险,因此竟吟出“一读《鸿鹄歌》,令人心胆寒”,“出处今误我,惜哉不早还”的沉痛诗句(《静修集》卷二《四皓二首》)。在应征而起的六年前,刘因写过一篇《退斋记》,在文中婉转地批评在政坛上进退无恒,认为许衡既然以“正道”自任,出仕从政,就不应复因道之难行而“以术自免”(《静修集》卷一八》)。对照刘因作《退斋记》的宗旨,亦更可见他对于自己竟然蹈许衡旧辙,追悔不已。关于刘因在继母去世后近十年中的隐居生活,史料甚为缺乏。他有词《太常引》云:“红尘尽处,白云堆里,高卧对青山。风味似陈博,休错比,当年 *** 。”(《静修集》卷一五)其中所反映的是这个时期里他的心境。他无疑仍以写作和教书为业。当时流传有《四书集义》一书,是朱熹有关四书的问答与集注而为他人所汇辑者。刘因认为其太繁,且有牴牾处,于是另加采择阐发,撰成《四书集义精要》三十卷。他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李谦在刘因居丧期间曾拜访他,说他“形体癯瘁,须发颁白”(《静修集》卷首),这时他不过三十五六岁。到四十二岁这年,儿子又先他去世;这对他的精神和身体,不免又是一次大打击。 至元二十八年,刘因四十三岁。元世祖忽必烈杀权相桑哥,“朝政又一更新”(苏天爵《滋溪文稿》卷八《刘因墓表》)。元廷以集贤学士的三品清要之职往征刘因。他绝不愿再仕,乃以疾固辞。刘因在疾病缠身的最后两三年内,又写成《易系辞说》一书。至元三十年四月去世。元仁宗延祐年间赠翰林学士、资善大夫,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其撰述流传至今者,有《静修集》、《丁亥集》、《四书集义精要》、《椟蓍记》、《樵庵词》等。
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词都有什么含义?
这都是古人称谓年龄的,形象有趣。
古人称谓年龄一般不用数字,而是用相关的身体特征,或者是有关的文化简称。
有趣的是,男女幼年与老年的称谓好多相同,越到青壮年,性别不同,称谓不同。
男女统称01、襁褓:不满周岁。
“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
襁褓,就是背婴儿用的布带子与包裹婴儿用的被子,借指未满周岁的小婴儿。
02、孩提:两三岁。
“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
这里的“孩”是“咳”的古字,意思为小孩子笑的咳咳之声。
孩提,提着小孩子的两腋下将其抱起来,孩子发出咳咳的笑声,借指两三岁孩子。
03、垂髫:三四岁到七八岁。
“髫发,谓童子垂发也。”
垂髫,小孩子头发下垂的样子,借指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小孩子。
04、始龀:七八岁。
“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始龀,指小孩子刚开始换牙,代指七八岁的小孩子。
05、黄口:10岁以下。
“孔子见罗者,其所得者皆黄口也。孔子曰:‘黄口尽得,大爵独不得,何也?’”
黄口,本是指雏鸟黄色的嘴巴,后借指十岁以下的小孩,有时用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06、总角: *** 岁到十三四岁。
“总角聚两髦,言总聚其髦以为两角也。”
总角,是小孩没成年时扎在头上的两个小髻子,借指十三四岁以下的年轻人。
07、幼学:10岁。
“人生十年曰幼,学。”
到了十岁,就可以开始学习了,所以十岁又被称为“幼学之年”。
08、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蘧伯玉,就是蘧瑗,春秋卫国大贤人,孔子的好朋友,他年届五十时,就能知道自己前四十九年的过失。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认为自己到了五十岁时,就知晓了天道运转、主宰众生命运的道理,后人借指人生五十岁。
“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发苍白色如艾也。”
人生到了四十岁叫做强,这时就可以做官了;到了五十岁叫做艾,头发花白如艾草颜色,就可以参与国家政事处理了。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这本是《周易》之语,被后人以“大衍之年”借指五十岁。
09、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一循环,一循环为一甲子,且天干地支名号繁杂,称为“花甲”。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平头指整数,甲子为六十,平头甲子便是六十整岁的人。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认为自己到了六十岁,对那些不同于自己的意见,或不利于自己的意见都能正确对待了。
“六十杖于乡。”
人生到了六十岁,就可以拄着拐杖在乡里行走了,借指六十岁的老人。
10、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时活到七十岁的人是很少的,所以便有了“古稀之年”的称呼,指人七十岁。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人生到了七十岁,就可以拄着拐杖在都城内自由行走了,借指七十岁的老人。
“大夫七十而致事。”“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
大夫到了七十岁就该上报他负责的政事,辞官回家了,也用来借指七十岁老人。
“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
执政同致事一样,都是把职掌的政事还给君主,告老还乡了,借指七十岁老人。
11、杖朝之年:80岁。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礼记·王制》有言,八十岁可以拄着拐杖出入朝廷了,后世便以“杖朝”指八十岁。
12、耄耋之年:80岁到90岁。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耄,“八十、九十曰耄”;耋,“年八十曰耊”;二者合称借指 *** 十岁的老人。
13、鲐背、黄耇、胡耇、冻梨、齯:90岁。
“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或曰黄耇,鬓发变黄也。耇,垢也。皮色骊悴,恒如有垢者也。或曰胡耇,咽皮如鸡胡也。或曰冻梨,皮有斑黑如冻梨色也。或曰齯,齯大齿落尽更生细者如小儿齿也。”
鲐鱼,就是青花鱼,因九十岁老人的背上生斑,如鲐鱼的花纹,便以“鲐背”借指。
黄耇、胡耇、冻梨、齯,都是以老人斑、老人皮肤、牙齿脱落作为象征的,借指九十岁长寿老人。
14、期颐之年:100岁。
“百岁曰期,颐。”
人到了百岁,称作“期”,就该颐养天年了,后人便以“期颐”称呼百岁老人。
男子特称01、舞勺:13到15岁。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舞勺者,熊氏 云:‘勺,籥也。’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
男子到了十三岁,要开始学习乐,诵读诗,拿着籥学习文舞了,后人便以“舞勺”指十三岁。
02、束发:15岁。
“童子之节也,缁布衣,锦缘,锦绅并纽,锦束发。”
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束发为髻,表明是成童了。
03、舞象、成童:15到20岁。
“成童,舞象,学射御。”
“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男子过了十五岁,就是“成童”了,要开始学习武舞,学习射箭、御车了,也就是说可以上战场打仗了。
04、弱冠:20岁。
“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男子到了二十岁,要行冠礼,表明已经成年,但因身体还没发育完全,以“弱冠”称呼。
05、而立:30岁。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孔子认为自己到了三十岁就已经建立了稳定的价值观,或者说有了一点成就,后人便以“而立之年”借指三十岁。
06、不惑:40岁。
“四十而不惑。”
孔子认为他到了四十岁就可以明辨是非不疑惑了,所以“不惑之年”借指人生四十岁。
女子特称01、金钗之年:12岁。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这是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的一句,古代女性到了十二岁就可以梳妆戴钗了,便以“金钗之年”指女性十二岁。
02、豆蔻之年:13岁。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杜牧《赠别》中用二月的豆蔻指十三岁的少女,于是后人便以“豆蔻之年”指女性十三岁了。
03、及笄:15岁。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古代的女子到了十五岁就该用笄梳结头发,到了结婚的年龄了。
04、碧玉年华、 *** 年:16岁。
“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这句诗出自唐代的李群玉《醉后赠冯姬》,同时有了碧玉和破瓜的典故,意为女子十八岁。
古人把“瓜”字可以拆分为两个“八”字,所以“破瓜”、“瓜字初分”便指女子二八年华,也指女子破身。
05、桃李年华:20岁。
“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这出自明代徐渭的《又启严公》,用桃李比喻二十岁女子的青春年华。
06、花信年华:24岁。
“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出自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元夕后连阴》,用花信指二十四岁的年轻女子。
其实古人称谓年龄的词语还有许多,比如龀髫、龀龆、始龀可以指代幼年,二毛、白头可以比喻老年人。
当然了,在男女统称的称谓中,有些称呼女性很少用,像知非、知命、艾服等,基本上都是男性在用。
卜谋事初时有小阻?
袁天罡称骨算法
据说这是袁天罡道长研究出来的,是流传比较广的一种算命 *** 。现在将具体的算法贴出来,大家可以自己算算。
首先说一句,任何算法都不可能是100%正确的,而且即便100%正确,也是可以因为个人的行为(比方说积德行善或者作恶多端)而改变的,历史上也很多这样的例子,总之,提醒各位千万不要太执著于此!!!
袁天罡称骨算法:根据个人八字(即出生年月日和时辰),分别在后面所附内容中查出出生年的重量、出生月的重量、出生日的重量以及出生时辰的重量,将四个重量相加所得即为八字重量。
根据八字重量去查相关的批注诗。一般说来,八字重的比较不容易振的住,也就是说不容易被邪物侵扰,当然玩招魂招仙的游戏也不容易成功。显然不是绝对的八字越重越好,轻的也有比较好的,但从一般意义上说,八字重的普遍比轻的得到的批示要好,所谓一般意义也就是说这里的好在有的人眼中可能未必是好。
举个例子吧:1971年正月初一子时出生的人可以查到年的重量为1两7钱,月的重量为6钱,日的重量为5钱,时辰的重量为1两6钱,将之相加: 1两7+6钱+5钱+1两6=1.7+0.6+0.5+1.6=4.4=4两4钱。
然后查4两4钱的批注诗: 4两4:来事由天莫苦求,须知福禄胜前途,当年财帛难如意,晚景欣然便不忧出生年的重量:出生年的重量是以六十年为周期的(也就是说相差六十年的年份重量相同)
年的重量:
1941:6钱 1942:8钱 1943:7钱 1944:5钱 1945:1两5 1946:6钱 1947:1两6 1948:1两5 1949:7两 1950:9钱| 1951:1两2 1952:1两 1953:7钱 1954:1两5 1955:6钱 1956:5钱 1957:1两4 1958:1两4 1959:9钱 1960:7钱 1961:7钱 1962:9钱 1963:1两2 1964:8钱 1965:7钱 1966:1两3 1967:5钱 1968:1两4 1969:5钱 1970:9钱 1971:1两7 1972:5钱 1973:7钱 1974:1两2 1975:8钱 1976:8钱 1977:6钱 1978:1两9 1979:6钱 1980:8钱 1981:1两6 1982:1两 1983:7钱 1984:1两2 1985:9钱 1986:6钱 1987:7钱 1988:1两2 1989:5钱 1990:9钱 1991:8钱 1992:7钱 1993:8钱 1994:1两5 1995:9钱 1996:1两6 1997:8钱 1998:8钱 1999:1两9 2000:1两2
月的重量:
一月: 6钱.二月:7钱.三月:1两8 .四月:9钱.五月:5钱.六月:1两6.七月:9钱.八月:1两5.九月:1两8 .十月:8钱 .十一月:9钱.十二月:5钱
出生日的重量:初一:五钱 初二:一两 初三:八钱 初四:一两五初五:一两六 初六:一两五 初七:八钱 初八:一两六初九:八钱初十:一两六 十一:九钱 十二:一两七十三:八钱 十四:一两七 十五:一两 十六:八钱十七:九钱 十八:一两八 十九:五钱二十:一两五廿一:一两 廿二:九钱 廿三:八钱 廿四:九钱廿五:一两五 廿六:一两八 廿七:七钱 廿八:八钱廿九:一两六 三十:六钱
时辰:
子时:一两六.丑时:六钱.寅时:七钱.卯时:一两.辰时:九钱.巳时:一两六.午时:一两.未时:八钱.申时:八钱.酉时:九钱.戌时:六钱.亥时:六钱
时辰表:
子时:23:00--1:00 丑时: 1:00--3:00 寅时: 3:00--5:00 卯时: 5:00--7:00 辰时: 7:00--9:00 已时: 9:00--11:00 午时:11:00--13:00 未时:13:00--15:00 申时:15:00--17:00 酉时:17:00--19:00 戌时:19:00--21:00 亥时:21:00--23:00
2两1:短命非业谓大凶,平生灾难事重重,凶祸频临限逆境,终世困苦事不成
2两2:身寒骨冷苦伶仃,此命推来行乞人,劳劳碌碌无度日,中年打拱过平生
2两3:此命推来骨轻轻,求谋做事事难成,妻儿兄弟应难许,别处他乡作散人
2两4:此命推来福禄无,门庭困苦总难荣,六亲骨肉皆无靠,流到他乡作老人
2两5:此命推来祖业微,门庭营度似希奇,六亲骨肉如水炭,一世勤劳自把持
2两6:平生一路苦中求,独自营谋事不休,离祖出门宜早计,晚来衣禄自无忧
2两7:一生做事少商量,难靠祖宗作主张,独马单枪空作去,早年晚岁总无长
2两8:一生作事似飘蓬,祖宗产业在梦中,若不过房并改姓,也当移徒二三通
2两9:初年运限未曾亨,纵有功名在后成,须过四旬方可上,移居改姓使为良
3两:劳劳碌碌苦中求,东走西奔何日休,若能终身勤与俭,老来稍可免忧愁
3两1:忙忙碌碌苦中求,何日云开见日头,难得祖基家可立,中年衣食渐无忧
3两2:初年运错事难谋,渐有财源如水流,到的中年衣食旺,那时名利一齐来
3两3:早年做事事难成,百计徒劳枉费心,半世自如流水去,后来运到始得金
3两4:此命福气果如何,僧道门中衣禄多,离祖出家方得妙,终朝拜佛念弥陀
3两5:生平福量不周全,祖业根基觉少传,营事生涯宜守旧,时来衣食胜从前
3两6:不须劳碌过平生,独自成家福不轻,早有福星常照命,任君行去百般成
3两7:此命般般事不成,弟兄少力自孤成,虽然祖业须微有,来的明时去的暗
3两8:一生骨肉最清高,早入学门姓名标,待看年将三十六,蓝衣脱去换红袍
3两9:此命少年运不通,劳劳做事尽皆空,苦心竭力成家计,到得那时在梦中
4两:平生衣禄是绵长,件件心中自主张,前面风霜都受过,从来必定享安泰
4两1:此命推来事不同,为人能干异凡庸,中年还有逍遥福,不比前年云未通
4两2:得宽怀处且宽怀,何用双眉总不开,若使中年命运济,那时名利一齐来
4两3:为人心性最聪明,做事轩昂近贵人,衣禄一生天数定,不须劳碌是丰亨
4两4:来事由天莫苦求,须知福禄胜前途,当年财帛难如意,晚景欣然便不忧
4两5:福中取贵格求真,明敏才华志自伸,福禄寿全家道吉,桂兰毓秀晚荣臻
4两6:东西南北尽皆通,出姓移名更觉隆,衣禄无亏天数定,中年晚景一般同
4两7:此命推来旺末年,妻荣子贵自怡然,平生原有滔滔福,可有财源如水流
4两8:幼年运道未曾享,苦是蹉跎再不兴,兄弟六亲皆无靠,一身事业晚年成
4两9:此命推来福不轻,自立自成显门庭,从来富贵人亲近,使婢差奴过一生
5两:为利为名终日劳,中年福禄也多遭,老来是有财星照,不比前番目下高
5两1:一世荣华事事通,不须劳碌自亨通,兄弟叔侄皆如意,家业成时福禄宏
5两2:一世亨通事事能,不须劳思自然能,宗施欣然心皆好,家业丰亨自称心
5两3:此格推来气象真,兴家发达在其中,一生福禄安排定,却是人间一富翁
5两4:此命推来厚且清,诗书满腹看功成,丰衣足食自然稳,正是人间有福人
5两5:走马扬鞭争名利,少年做事废筹论,一朝福禄源源至,富贵荣华显六亲
5两6:此格推来礼仪通,一生福禄用无穷,甜酸苦辣皆尝过,财源滚滚稳且丰
5两7:福禄盈盈万事全,一生荣耀显双亲,名扬威震人钦敬,处世逍遥似遇春
5两8:平生福禄自然来,名利兼全福禄偕,雁塔提名为贵客,紫袍金带走金鞋
5两9:细推此格妙且清,必定才高礼仪通,甲第之中应有分,扬鞭走马显威荣
6两:一朝金榜快提名,显祖荣宗立大功,衣食定然原欲足,田园财帛更丰盈
6两1:不做朝中金榜客,定为世上一财翁,聪明天赋经书熟,名显高克自是荣
6两2:此名生来福不穷,读书必定显亲荣,紫衣金带为卿相,富贵荣华皆可同
6两3:命主为官福禄长,得来富贵定非常,名题金塔传金榜,定中高科天下扬
6两4:此格权威不可当,紫袍金带坐高堂,荣华富贵谁能及,积玉堆金满储仓
6两5:细推此命福不轻,安国安邦极品人,文绣雕梁政富贵,威声照耀四方闻
6两6:此格人间一福人,堆金积玉满堂春,从来富贵由天定,正笏垂绅谒圣君
6两7:此名生来福自宏,田园家业更高隆,平生衣禄丰盈足,一世荣华万事通
6两8:富贵由天莫苦求,万金家计不须谋,十年不比前番事,祖业根基水上舟
6两9:君是人间衣禄星,一生福贵众人钦,纵然福禄由天定,安享荣华过一生
7两: 此命推来福不轻,不须愁虑苦劳心,一生天定衣与禄,富贵荣华过一生
7两1:此名生来大不同,公侯卿相在其中,一生自有逍遥福,富贵荣华极品隆
7两2:此格世界罕有生,十代积善产此人,天上紫微来照命,统治万民乐太平
记住是农历的
2.
最简单的八字算命 *** :直断法!
所谓直断四柱法就是不用分析五行旺衰,不用取用神,只看四柱八个字,连大运也不
用,
直接从四柱八个字的组合中提取此人一生的信息之象。
这种 *** ,
简捷明了,
实用性强,
准确率也比较高,一直是盲人速断四柱、靠此维生的一项看家本领,若能融会贯通,灵活取
象,便可达到神断的境界。
*** 节
时柱直断四柱法
时柱直断四柱法,就是只看时柱是什么干支,根据时柱干支组合的信息之象,来
断出此人的各方面的事象,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都代表一定的意义,每一种天干地支相组
合,就有一个信息之象,组合不同,信息之象就必然不同。为什么盲人中的高人有时只看你
的时辰,就能说出你很多事来,及你六亲的信息,且准确率很高,令人惊异,在此我将盲人
直断四柱法公开于世,望诸位细心体会。
一、生日时辰歌诀
此歌诀不但道出各种时辰出生人的信息之象,对六亲有明确阐述,尤其对父母及
兄弟情况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此法往往是盲人用来确定时辰不准之人的生辰的法宝。
(一)子午卯酉(时出生之人)
时初先亡父,时末先亡母。
歌诀:
子午卯酉四时高,为人清秀是英豪,多数兄弟难为伴,一双父母并无娇,时初时
末无依靠,四时中间多富饶,财禄荣华需自至,①名位通天得势高。
(二)寅申巳亥(时生人)
歌诀:
寅申巳亥四时张,
为人聪明呈文章,
时正兄弟四五个,
时初时末也成双,
父母亲
疏无依靠,自然高福生华堂,若是天然加贵气,一时荣华大吉昌。
(三)辰戌丑末(时生人)
歌诀:辰戌丑末四时孤,不妨父母少亲疏,时正多者先亡父,时初时末先亡母,
更是兄弟无依靠,②祖业不守受奔辱,准为官后当身役,男为僧道女为姑。③
上面的歌诀,以推断父母及兄弟情况为主,这里的诗意应仔细琢磨,例:①句中财禄荣华需自至,应理解为得靠自己奋斗成家立业,父母、六亲及朋友都靠不上。②更是兄弟无依靠,是说兄弟少或无兄弟,兄弟一个意思,兄弟少或自己哥们一个,自然是靠不上兄弟了。③句中男为僧道女为姑。并不是说男圣女在,辰戌丑末四时生人就是僧道或尼姑,而且说此四时出生人刑克六亲,尤其是克夫克妻,夫妻难白头,到老孤寡形如僧道尼姑。总之不一一解释,其它句子比较容易理解,且忌别死用诗句表面意思。)
二、上面是对出生时辰表露的象,以歌诀方式表达,以便于记忆。上面表述的是时支信息之象,那么时干又有什么象呢,十天干在时支上表露的象为:
歌诀:甲乙春夏自立昌,丙丁晚景家不良,戊已时上人自肥,庚辛时生路通畅,壬癸生人三折曲,曲曲折折坎坷当。什么意思呢?“甲乙春夏自立昌”是说时干为甲或乙之人,生在春夏或夏季,待成家后才能富贵发达。自立昌就是成家“自立”以后,才有荣昌之事,“丙丁晚景家不良”是说丙或丁时干之人,到晚年后家中多事,多烦恼,不良就是不好的意思,“戊已时上人自肥”是说戊或已时干之人,自己富了,发达了,但六亲贫穷,或六亲难以沾上他的光。“庚辛时生路通畅”是说庚或辛时干生人,一生多于动中谋生,善于交际门路广,因为庚辛有道路之意。“壬癸生人三折曲”是说壬或癸时干之人,一生做事多阻逆,多波折,曲曲折折如弯弯曲曲的水流,一波三折。上面将时干支信息之象以歌诀的形式表述出来,二者相结合又可推出许多象来。诸位可自思,现仅以时干支之象,综合运用举例如下:
某年某月某日甲辰时生人,你可直断:
1)一生多孤独,无亲无靠;
2)兄弟一个;
3)克父母;
4)祖业不守,难有祖业或难以得祖业;
5)晚年无伴,孤独,自己劳碌一生,也难有成就。但由于时干透甲木,若此人生在春或夏季,在成家立业后,才有富贵荣昌(甲乙春夏自立昌)。以上不论旺衰可直断,省劲、准确。
若干和支组合以时柱纳音再进一步断则更准确,就不用一点点推。年月日三柱都不知就知出生之时,就可断半个小时不重复,并且干支又有风水术,如甲木为大树,电线杆,柱子,(甲木得水生旺为大树,甲木弱,无强根,为电线杆,柱子)。甲辰时生人,若柱中有水生木,你可直断:其出生时家的左边有大树(时为左,甲木为大树,乙木为小树)且离树离水不远,也就是房子的左前面有水坑、水井、水库(辰为水库)等等,十分准确。
以上是从时柱上看,那么,从年柱,月柱,日柱上看道理都是一样的,自己去悟断,但要知道,各柱代表宫位及六亲,可以推断六亲情况,年支又为祖上风水,通过干支组合也可以看祖上风水情况。
第二节 天干地支直断法
在 *** 节中我们谈了时柱干支信息之象及直断法,这节我们讲四柱八个字天干,地支都有何信息之象。
一、天干信息表象歌诀:甲木天上贵,乙木多阴私。丙火遇火多,母在产中亡。三丁多恶疾,手足也自伤。戊多离祖业,外闯别家乡。己多父母别,兄弟各一方。庚多是才郎,万里置田庄。三辛寿数长,三壬富不久。癸多必 *** 娼,亥多火烧房。
二、地支信息表象歌诀:三子婚事重,丑多四夫妻。寅多守孤独,卯多凶恶多。巳多遭刑害,三辰多斗讼。午多克夫妻,未多守空房。三申人不足,酉多独居房。戌多现事多,三亥孤泠泠。以上干是一层意思,支又是一层意思,只要你把这俩层意思牢牢记住,四柱一出,就可直断四柱。
三、四柱干支看出生祖坟周围环境。
天干、地支代表的物象列于下面:
①天干:甲为树木,乙为花草。丙为太阳,丁为灯火。戊为平地,己为山河。庚为大型金属,辛为小工厂。壬为江河,癸为大海。庚为大路,辛又为高山。
②地支:
子为一阳生之寒物,属水。丑为金库,也为财库,为父墓。寅为夏日之大树,青壮,直生。卯为小枝,能曲能伸。辰为水库,又为蛇穴。巳为夏火,主嘴快,好强能发出声音之物体。未为木墓,木库,性格不定。申为阳金,同庚金之象。酉为针工,女红、酒店、茶肆、为农用工具。戌为火库,加油站、变电所、变压器之类。亥为海水、为田水等。'现在我们知道了干支之象,我们就又可推断出很多信息,还是以 *** 个例子接着断:某年某月某日,甲辰时。
1)又可断此人天上贵(甲乙天上贵),什么意思?是说,此人在公家,或在外面(天干为外,为公之意),办事特别开朗大方,不小气,愿意出力。若是乙木,多是自私自利,凡是事先想起自己,且为人多阴险等等,要看干支组合。
2)辰好斗讼,所以又可直断,此人心性好斗、压不住火,或脾气不好,好斗嘴,易有官司,口舌之争。
3)甲坐辰湿土之下,大树有水,土生养。贵就贵在湿土能培养木,地能生天。在外得人好评。由于干克支。土受伤,在家多不合,有争,有伤和气之事。
4)此人家住处左前方有水池或水坑、水库之类。
5)距祖坟10米远内有蛇仙,或蟒仙,在酉年酉月一定能现身在坟的周围。(辰为龙、为蛇仙,辰又为蛇穴)酉年现身,是酉辰合,因合而动,因合而出。
6)还可以再断,纳音等,深层次就更多,如:甲辰为佛灯火。就可以断此人有佛灯火之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别人用他易,他用别人难。以上只要掌握精熟,善于思索,联想,会推导出很多象,可大大超越常人水平。
7)这只是断了一小部分,只有甲辰,那你可再推理:甲寅,甲午,甲申。甲戌等,还有丙辰,戊辰等等,又组合成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人性,长像等都可以从干支组合中直接看出。
8)这甲辰,甲寅等又都是在生时上,那么在日上,月上,年上又该怎样独断,思维等等,将怎样断出,还有年月日时四柱之间相互组合,又怎样直断?下面说明。四、年月日时的分别直断法:
年,代表祖上,父母,年支为祖上风水,这是指六亲,年又代表头、面。月,代表夫妻宫,为门户,父母,兄弟宫,代表人体胸部部位。日,代表自己,日支为妻宫,日又代表腹部这位置。时,代表儿女,晚辈,又代表腹部以下位置。那么,有了这些基本的象,根据其宫位代表的人或身体部位,就可以断出许多事来,简单,明了,准确。例:日柱为壬子,甲寅,丙午等等干支一气的,就可直断其人克妻,定主婚姻不顺,准确无误,因为日支为宫,对男人来说,财为妻,只有日支坐财,妻才是正位,现在本来日支应坐财位,但妻宫都坐个比劫,比劫正是克妻的,这样的婚姻如何能好,以此来推导只要是男命,日坐比劫,必主克妻,婚姻不顺,不论喜忌,可直断无疑。同理,相应宫位上有相应六亲之忌神(克星)存在,那么此宫位之六亲,必有不安,不全之象,那就是灾,例:年为父母宫位置,偏财为父,正印为母,若年柱坐比劫或财星,比劫必克财,财克印,所以必主父母不利,有刑克。
上面这些道理,直观,简单,实用,只是不道破,价值连城,一道破,简单得不值三文钱,还有一些单柱在年月日时等不同位置时所显示的不同象,例:甲辰在年柱,头部受伤,不利父母,在月柱,兄弟姐妹有夭折的信息,在日柱,婚姻不顺,胃或皮肤有病,在时柱,手脚受伤,或子女有损伤。水旺,木旺时,辰土必受克,就是应期。
再如:乙末。
乙末在年柱,父母身体差,短寿。乙末在月柱,兄弟姐妹有夭折之象。乙末在日柱,本人多忧少乐。乙末在时柱,子女有损伤。
还有丁亥,戊子,丙戌,等,丁与亥中壬水相合,丁火与壬官相合,戊子,戊与子中癸水相合,戊与财癸合,丙戌,丙与戌中辛金财相合,相合为合好,天干与坐支藏干相合,若是日柱的话,定主夫妻感情好,若在别的柱的话,恐有外遇,这种干支地支藏干相合就揭示了这些隐藏的信息。懂了这些理后,你再推别的干支组合,就会推导出很多象,不用在此一一举例。传与你理后,你得自己揣摩,不能象 *** 一样,师父喂一口,吃一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让你自己动脑。
第三节 四柱联合直断法
1、看五行生克 如:(乾造)丁丑 癸卯 甲子 已巳 ①看四柱自己本身生克
例:甲子日柱,干支相生,夫妻感情好,甲木生丁火,日干生年干,年天为父,说明其父能得到他的孝敬,甲木得月干癸水之生,则为得兄弟姐妹,朋友及父母之多方面关爱或帮助,六亲关系合睦,月干又立天时,又为得天时,必有很好的工作。 ②看四柱自己本身刑克
上例,子刑卯,为无礼之刑,卯刑子也同样,说明互相制约而刑,可断中年时有刑互相刑之伤,卯为羊刃,劫才,子水为印,为母亲,可断:中年有婚姻,妻子,母亲方面的灾。因为是月柱与日柱相刑,代表年龄段17--48岁之间,大致为中年时期。 ③看四柱本身相害
害则为五鬼,五鬼则为阴气做怪,害多可断其坟必有毛病,其宅五鬼则能直入其卧室,而使家庭不和,百事不顺,三起三落,睡眠不佳,多恶梦惊醒,其宅阴阳不合,什么地方不合,要具体看在什么柱上或谁与谁相害来论。例:乙卯日庚辰时,可断:卯辰相害,其住宅前方或左侧不利,住楼房,左侧有楼梯,或家住在把头等等,楼房则为阴面或北面有厕所或水池,楼房后面必有阴物相侵,或有直射之物,尖角,棱角,射向偏左方向等等,(因为庚为金克日主为鬼杀,时干为在左后方,也为房子左后面)按:在各种书都很少说到或根本不谈论相害,其一是,一般写书人不是真传,其二是,写书人只会阴阳或有的只会四柱或悟道不深,虽有真传也不明理。其三是,一论相宅,就必然要论及鬼神,鬼神之事,难以把握,论不好或治不当,鬼神就要找论者,治者的麻烦。在此论及,就是要交给你们别人所没有的东西,或别人所不知道的东西,你们会后,才能高人一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本典的宗旨。不论四柱有墓库还是有相害或是狼籍大败日,阴差阳错日等,都是坟上的毛病,都是鬼神闹得太凶,其解法或趋吉避凶的 *** 有: ⑴放生法
在你所放的动物身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 是放龟 ⑵符咒法:
所讲的符咒的用法,此是以鬼治鬼,以神治神的 *** ,此法是柱中有太极贵人所能做到的 *** ,非一般人能行,画不好,用不好,灾反易落到自己头上,对于盲人来说,此法可指点别人替做 ⑶送法
这是巫婆、大仙,搞动物的做的解决 *** ,用香,纸,从家中送出去,也能解决问题。 ⑷方位法
根据八字在何年,何月,不要到何方位去,去则有凶,告诉日主,避免到凶方可解灾 ⑸阴阳法
就是调整阴阳,从部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当从四柱上看出有戊寅,或已卯有月柱上,就可直断:此命造男女姊妹中必有婚姻不顺者,或有脑病者,否则就有半途而死者,其主要原因就是坟上有毛病,其坟上一定在50米以内有沟,西北方犯风煞,这就需要用符到坟上压或填平其沟,去其后面西北方风煞(砌高墙)方能在下几代不出现,并使已出现者得到缓解,并一治就好。
明朝到底怎么样?
您好,我是小殷说历史,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对待历史应该采取严谨客观的角度上去看,明朝是 *** 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有很多地方引人深思。大家对于明朝的印象大致可以分为这么三种:
*** 种:三无明黑,觉得明朝是三无朝代,典型的明黑1:以某学者为代表的明朝最小领土之说,大部分领土保持在300万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疆域面积最小的大一统朝代就是北宋,可是某学者在自己节目中明确提出明朝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小的朝代。比北宋还小,他说可能也就比南宋大一点。我很好奇,不知道他的历史资料文献证据在哪?
稍微懂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300万只不过是明朝末年的领土,即使是在末年也比北宋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北宋疆域面积更大的时候,也没有超过300万。很简单一点幽云十六州没有收回来,历史对北宋是否大一统的争议也很大。
2:蒙古族学者指出明朝和北元南北分治,明朝还是疆域最小
以前小编在头条看一条视频的时候,看到某位蒙古族学者提出明朝和北元南北分治,明朝依然是疆域最小的朝代。看到这里,我就实在看不下去了。要知道北元王朝早在捕鱼儿海一战中就已经灭亡,蓝玉直接把北元打成兀良哈,鞑靼,瓦剌三大部落。朱棣后面五次北征,其目的主要是让三方都削弱,不能让一方强大。但这位学者的观点,很明显有点不理智。
3:某松在节目中提到明朝是三无朝代
很多黑明朝历史别有用心的人喜欢引用这些黑明朝的专家学者,从而达到诋毁明朝的目的。某松曾经在节目中公开指出明朝是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说到这里,和我一样的明粉相信会有所抵触感慨。他有一个绰号叫矮大紧,说到这里大家更是一目了然。明朝再不济,朱元璋父子两个雄才大略不是明君?开国初期徐达,常遇春等不是名将?明武宗时期的王阳明是大圣人,很难得的文武双全,他不是名士?前往不要被某些人给误导了,真实的明朝肯定不是这个样子。
第二:三无明吹,一个劲的吹捧明朝,甚至说超越汉唐有三无明黑,自然也就有三无明吹。不过相比三无明黑而言,他们似乎要好的多。以前可能有很多明吹,在平台的全面打击之下现在要好许多。少并不代表没有,按照他们的说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很明显其远远称不上。明史记载的远迈汉唐只不过是明成祖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闭关锁国,重农抑商。
第三:理性客观看待明朝的优缺点1:明朝低薪养廉,官员俸禄极低
明朝是历史上官员生活最贫穷的朝代之一,有人说朱元璋的许多儿子们被国家养着,每年的俸禄都是朝中官员的N倍。朱元璋时期曾经对官员的俸禄做出调整,当时他们的工资是按照石来计算的。正一品每年可以领到一千多石,正九品更低的芝麻官只能领取六十石。其中一石只能够一人一个月的正常使用。也就是说一个正九品的小官,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五口人的开销。所以明朝中后期官员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朱元璋反贪治标不治本。
2:分封藩王,导致后面尾大不掉
纵观中国历史上这么多封建王朝,真正搞分封政策也就西汉,西晋,明朝。其中以明朝最为严重,朱元璋典型的农民出身。为了巩固日后朱家江山长治久安,在洪武初年把几个年长的藩王分别封到西安,太原,北平等地。
到了后面朱元璋的许多儿子逐渐长大,也被老朱封了出去。朱元璋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这些藩王联合在一起,共同保卫中央。另外他还规定,藩王每年的俸禄是由国家养着,整个一富家子弟。等到明朝灭亡的时候,藩王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为什么李自成也好,张献忠也罢,对明朝皇室痛下杀手。这个和朱元璋搞分封政策息息相关。
3:明朝的廷杖制度极其凶残,经常出人命
朱元璋奠定了一个比较凶残的制度,叫廷杖制度。仔细一听可能没那么回事,实际并不是这样。经常有人死在廷杖之下,朝中官员上奏疏惹怒或者顶撞皇帝,朱元璋会下令来人,给我着实打。
一般皇帝这么说,那么这位官员的小命可能就要交代。如果说给我打,那么后果还要好些。一般你买通了小 *** ,他会让人在你的 *** 下面垫一块东西,打的时候也不用力打。可你得罪或者不收买,用哪个灌铅的实木打,就算不被打死,也要被打残废。
4: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朱元璋父子两雄才大略
明朝对外战绩之所以如此辉煌,给人如此刚的形象,和朱元璋朱棣父子两个奠定的基础息息相关。清朝人编修明史的时候,对朱元璋和朱棣两个的评价是治隆唐宋和远迈汉唐。毫无疑问朱棣的评价更好,汉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辉煌黄金时段。宋朝虽然国力感觉比较弱小,但经济发达。朱元璋为老百姓做了很多事情,经济一步步发展起来。朱棣对外的战绩更不用多说,远迈汉唐的评价很客观!
5:预备仓制度,创办社学儒学,发展教育,独创大诰
马皇后给朱元璋提了一个建议,让国家剩余的粮食都储存起来,以备灾荒之用。这就是后面明朝预备仓制度的由来,另外老朱这个人不要看他没读到什么书,可他重视文化。大力发展教育,创办社学,儒学等,让许多没书读的孩子有书可念。
另外他还创办了大诰,把自己处理事情的一些案例全记录到里面。老百姓家中藏有大诰,如果遇到犯罪拿出大诰或者会背的人可以减罪一等。碰到官员贪污不法之事,可以拿着大诰到京城告状;另外他设立了通政使司,在京城门外设立了登闻鼓,老百姓遇到什么事情可以敲鼓。
6:洪武十三年废除中书省宰相制,到了永乐时期创建内阁
熟读明史的人都知道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一举废除了一千多年以来的中书省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归皇帝管辖。这么一来,皇帝的担子可就越来越重了。起初他设立春夏秋冬四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朝政,采用的都是些老儒。
后面又创建殿阁大学士,一些品级比较低的。这也就是后面内阁制度的由来,到了朱棣时期正式创建内阁。后面他在内阁的基础上建立东厂组织,两个机构互相牵制,从而达到专权的目的。不过随着后面时代的发展,内阁的权利越来越大,基本上把皇帝架空。万历皇帝想立自己喜欢的儿子为太子,都办不到。遭到朝中大臣的坚决反对,这说明时代在进步,是好事!
以上是我对明朝好坏的认识,小编承认是明粉。可不是三无明吹,也不是三无明黑。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喜欢的朝代,当然明朝的厂卫组织我还没讲,这是一大弊端。但朱元璋朱棣两代帝王在位时期的一系列壮举,奠定了明朝276年的江山。以上如果小编有什么说的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