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如何校对时辰-还是以大年初一为界
紫薇斗数如何校对时辰,还是以大年初一为界?
我国有多种历法,有相当一些人对各种历法分不清楚而混淆。对公历,农历,阳历,阴历,节气历,干支历,概念认识不足,常常而产生误解。就说属相以什么为界这一点,许多人的认识就错了。不少人以为是以农历为准,即以大年初一为界为准。这其实是不对的。
我们现在民间使用之历法,是几种历法合混在一起使用。现 *** 用的公历,我们也用,这公历是从古埃及阳改造而来,是阳历之一种,民间称为“新历”或“洋历”、“西历”,即与我们的农历,“旧历”“土历”,“东历”作有效区分。现行的公历,一年365天或366天。是依据太阳一回归年时间而创立的。我们的农历实际是阴阳合历,即阴历阳历合在一起便用。有人误把农历只当阴历了。阴历就是月亮历,是以月亮运行规律而创制的。因为月亮朔望圆缺一次,周期用时长为29天12时44分5秒,历法要日计整,于是取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十二个月是354或355天,与阳历年有日差十到十一天。阴历仅反映月亮朔望圆缺变化特点,重在月变,无法反映天时气候变化,无法有效指导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我国古人在观察月亮同时,也观察太阳,依太阳运行规律特点而创造了二十四节气,称节气历。节气历也是阳历的一种。二十四节气的使用,便可指导农业生产及人生活。农历,实质更多的是表示节气历的使用。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冷暖寒暑变化过程,能很好的指导人从事农业生产及生活。因节气是依据太阳运行特点而创设的,是阳历。所以从公历上看节气日期是比较固定的,前后仅有一天之差。节气不是很月亮而创的,与月历无关。习惯使用阴历月历之人,不清楚节气由来,也误认为节气是从阴历的,所以误认误解了。
我们除了使用农历外,还使用干支历。即以干支替代具体的年月日时。干支纪时是有法则的。十干十二支组配成六十花甲子。干支纪年六十一循环,一回头。年干支的变换,既不以公历元旦为界为始,也不以阴历大年正月初一为界为始。而是严格以交节气立春为界为始终。十二生肖属相,是紧附于十二地支不变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固定不变,支变属相才变。所以,严格地说,年属相变化,是以立春节气为界而变,不是以大年正月初一为界的。
辛丑牛年,在腊月二十二日22时58分交立春,交立春前属庚子鼠,交立春后立即要切换成辛丑牛。这是干支纪年切换的原则。从阴历看节气,这叫提前了,也有延后的,如今庚子就是正月十一日交立春,是延后,十一前是己亥猪,十一日交立春后才是庚子鼠。
属相是从立春开始的是吗?
属相是从属于地支的,我国民间还流行一种干支历,以干支纪年月日时,纪年干支是以交立春节为终始的,所以年属相也是以交立春为终始的。认为是以阴历正月初一至腊月三十止的说法是不对的,是对干支历与阴历混为一体了。阴历年的始终才是从正月初一起到腊月除夕夜止,而以干支纪年的终始却不是以阴历为准,而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春节为终始的。二十四节气是依阳历而制定的,使用二十四节气是以立春为始的,干支纪年纪月的终始是严格遵循二十四节气的终始的,属相依附于地支,支变属相变,所以年属相也是以立春为终始的,不是以阴历为终始的。很有一些人弄不清历法常识,阴历阳历,新历旧历,公历农历干支历分辨不清所至。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定出来,地球绕太阳一周,就是一个回归年,用时约为365天又四分一日,这就是干支年也即是属相年的长度时间。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用时约29天半多,阴历反是反映了月亮的朔望圆缺盈亏过程,重在月,初一必是朔,十五就是望。阳历重的是年,反映的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冷热寒暑的变化。我国使用的农历,就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就是依据太阳运行规律而制造出来的,不是以阴历创制的,节气反映的是阳历特点。我国除了使用阴阳合历的农历外,还喜欢用干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因而又形成了一种干支历。干支历是严格依从立春节为终始这一法则来排列轮换的。属相从属于地支,支变属相变,所以年属相也必与立春节为终始,不是以阴历年为终始。
古今中外大约有40多种历法,基本上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历三大类,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公历,就来自阳历的改造。在我国夏朝时就有夏历,就开始使用阴阳历了,之后又创制了农历一一阴阳合历,及干支历。我国历法起源很早,春秋时期,就首创了十九年七闰法,就知道了一年有365天又四分一日。
如何才能学好周易?
学好《周易》的一个最重要的 *** 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因为学习《周易》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离不开我们的实际生活。至于,学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叫学好《周易》呢,从我的认识来看,只要进入了《周易》的大门,就算学好《周易》了。因为,我学习研究《周易》20几年了,自我感觉,还在《周易》的门外徘徊。
《周易》可以从象、数、理、占来进行划分了学习。《周易》中象、数、理、占四者为一体。从学习《周易》来说,是不可分割,比如,不能把《周易》的象与数抛弃,单独学其理,也不可以将其理不顾,而单独学其占。
对于学习《周易》,我想借用名著《三国演义》诸葛亮的一句话“左议立谈自以为无人可及者,临危应变而百无一能者,比比皆是。”很多人单独只学所谓的《周易》之理,可以说滔滔不绝,且不说是否对实际人生产生有益的指导,就从脱离象、数、占来说,对《周易》之理诠释也难脱“望文生义”之嫌。
很多人说到《周易》的占,认为就是六爻、奇门、六壬等的预测术,其实也是有区别的。“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所以说,《周易》本身是从八卦推演事物的发展来确定事物的吉凶的。而建立在《周易》与五行基础上的预测术,定吉凶的根本是五行的生克制化。所以说,学习《周易》的占,是学习用八卦去推演事物的发展。
在象、数、理、占四位一体的学习《周易》,如何与实际相结合呢?《周易》的占就是其与实际相结合的手段之一。
古人为何偏爱北斗七星?
古人对北斗七星不仅是偏爱,简直就是崇拜,这与华夏古老的农耕文明密不可分。
为了更好开展农畜生产,从上古时期开始,先民们便观察天文星象,探索物候变化,而华夏文明的主要源头在黄土高原一带,炎帝、黄帝均发源于此,该地区夜空高照的正是北极星和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 *** 、玉衡、开阳、摇光),北斗七星自然成为被观察、研究的首选对象,久而久之,成为先民更爱。
以上是古人偏爱北斗七星的直接原因,同时北斗七星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下为古人偏爱北斗七星的间接原因:一、北斗七星与四时节令。
古人把北方上空这七颗星联系起来想象为斗(舀酒的器具),天枢、天璇、天玑、 *** 组成斗身(魁),玉衡、开阳、瑶光组成斗柄(杓),故称北斗七星。先民们通过长期观察探索,发现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东方时为春天,斗柄指向南方时为夏天,斗柄指向西方时为秋天,斗柄指向北方时为冬天。
二、北斗七星与农畜生产。
帝喾探索天象及物候变化规律,划分了四时节令,唐尧命令羲氏、和氏观测日月星辰,确定了24节气,都很好地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带动了华夏农耕文明的飞跃发展和长足进步。
三、北斗七星与帝王之术。
星星满天是,都朝北斗拱,故称“众星拱北斗”。“天随斗转”、“斗转星移”皆说明古人以北斗七星为天的中心和枢纽,青龙 *** 二十八宿也是北斗七星居中央,二十八宿在周围,故《史记》中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北极星代表帝王,北斗七星则为御驾,它的转动带动四方运行。
四、北斗七星与道教传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道教,在古代中国产生了极为深广的影响。北斗七星为道教中分居北斗七宫的七元解厄星君: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 *** 宫——文曲星君;玉衡宫——廉贞星君;开阳宫——武曲星君;瑶光宫——破军星君。另外,北斗七星斗柄两侧有辅星和弼星,后来因逐渐隐失,成为“七现二隐”,在道教中,“左辅右弼”分别为洞明星君和隐光星君。
「静水笑沧笙//感谢您的来访//欢迎留言评论/点赞/关注/订阅」
元始天尊为何用玉如意"乱打"?
在封神演义里,最 *** 的神仙是圣人,他们都已经达到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境界,并修成了万劫不磨之身,所谓"圣人之下皆蝼蚁",就是指圣人的修为无比强大,一般的仙人在他们眼里就如"蝼蚁"一般,挥手间就可以击败。
因此,在封神大战中,圣人几乎不怎么动手,往往在举手投足间一招制敌。比如老子与多宝道人较量时,老子笑曰:“米粒之珠,也放光华!”把扁拐架剑,随取风火 *** 祭起空中,命黄巾力士:“将此道人拿去,放在桃园,俟吾发落!”黄巾力士将风火 *** 把多宝道人卷将去了。
对付圣人之下的仙人,这些天尊级别的高手的确很轻松,但如果遇见同等级别的对手,就不会如此潇洒了。比如老子与通天教主较量,原文是这样描述的:二圣人战在诛仙阵内,不分上下,敌斗数番,人人各自施威,方至半个时辰,老子自思:“他只知仗他道术,不知守己修身,我也显一显玄都紫府手段与他的门人看看!”
在与通天教主的较量中,老子可没有打多宝道人那样轻松了,而是打了半个时辰不分胜负。打斗中,老子的武器是扁担,而通天教主的武器是青萍剑,在半个时辰里,他们应该也象常人那样一招一式的对打,因此谁赢谁输,还要看武艺。
那么,封神中的这些圣人武艺究竟如何呢?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些圣人的表现,诛仙阵大战时,通天教主以一敌三,单挑老子、元始和接引,原文:通天教主仗剑来取接引道人。接引道人手无寸铁,只有一拂尘架来。拂尘上有五色莲花,朵朵托剑。老子举扁拐纷纷的打来。元始将三宝玉如意架剑乱打。
这里强调接引道人"手无寸铁",只有拂尘,说明他没有兵器,当通天教主仗剑而来,接引道人只好用拂尘抵挡,其实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而另一位圣人元始天尊则表现得更加不堪,他看见通天教主的剑刺过来,只好用三宝玉如意"架剑乱打",这里的这个"乱"字,暴露了元始心中的慌乱,也反映了元始武艺不精。
在中国神话里,圣人之所以很厉害,靠的并非是武艺和手脚功夫,他们神通广大,靠的是个人的修炼,尤其是参悟大道,需要他们的意志和智慧,更需要极高的文化修养。所以,老子、元始、接引等圣人,没有一个是武将出身,全部都是文人、修士。
当圣人之间打架时,由于大家的法力处于同一个水准,法宝与法术已经没有施展的空间,于是只能用最简单的办法决胜负:动手打架,这就是老子、元始、接引等高高在上的圣人不得不拿起武器打架的原因。
原著中,通天教主的武艺估计在圣人之中是最强的,他用的是剑,说明他剑法了得。而老子用的是扁担,元始用的是玉如意,接引用的是拂尘;这三样东西都不算兵器,只能算是随身之物,其实侧面暗示了他们三人都不擅长武艺,所以选择群殴通天教主,方有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