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算命签-为啥徐志摩被人称为民国 *** 渣男

admin2023-02-10 22:57:4614

民国算命签,为啥徐志摩被人称为民国 *** 渣男?

金庸先生笔下有这样一个角色,其名叫“云中鹤”,《天龙八部》四大恶人之一,轻功了得但为人奸诈,尤其好色!

“妙极,妙极!我早就想杀其夫而占其妻,谋其财而居其谷”

而巧的是,徐志摩的众多笔名中,也有一个叫“云中鹤”的!看来金庸先生对于他这个表哥,不太感冒!

诚然,徐志摩有才,游学英美且不说,就凭他民国时期北大教授的身份,就极具含金量。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的北大教授,基本都是“大家”!

但是有才归有才,徐志摩这个人的爱情观真是没有底线,绝对的“渣男”一个!

许多人都在传颂他与林徽因、陆小曼的爱情如何浪漫,然而大家看不到的是,他的这些所谓“浪漫”,是建立在另一个女人的绝对痛苦之上的。

在林徽因和陆小曼之前,徐志摩有过一段婚姻,他的妻子叫张幼仪

张幼仪也是出身豪门,父亲张润之是上海富商,哥哥张君劢是当时的政界大佬,正是由他出面,将15岁的妹妹嫁给了18岁的徐志摩。

诚然,这是一场包办婚姻,用徐志摩的话讲,就是“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然而,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这种婚姻很常见,徐志摩他也接受了。两年后,张幼仪给徐志摩生下了一个儿子。

然后徐志摩便游学去了,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家族传宗接代的责任,理所当然的去追求他所想要的爱情。

从美国到欧洲,辗转两年之后,他终于在英国遇到自己所谓的心爱之人——林徽因。

林徽因作为新时代的新女性代表,有才有颜,英文讲的地道,眼界也比张幼仪开阔,而且她还比张幼仪年轻。

如此一对比,张幼仪显然是要土得多,于是他不禁越发嫌弃弃自己的原配妻子来,并疯狂的追求林徽因这位新时代女性,全然不顾他已经结婚。

当初张幼仪曾远渡重洋去找过徐志摩,结果看到对自己冷淡的丈夫,面对别的女人是却如此热情,实在太可怜!

当然了,虽然有些渣,但也还是可以理解,毕竟包办婚姻,也许徐志摩与张幼仪之间根本就没有爱情。

但后来发生的事,那就纯属人品问题了。

徐志摩嘴上说着不爱,身体却很诚实,远赴重洋来找徐志摩的张幼仪再度有了身孕。无论有无感情,作为男人,这个责任你必须的负啊!

可是徐志摩为了能够名正言顺的追求林徽因,居然对有身孕在身张幼仪提出了离婚!

于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 *** 桩西式文明离婚案就这样诞生了。

孤儿寡母,就这样被徐志摩以“爱情”二字所抛弃,简直渣得没边!

“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然而,就算是如此得“牺牲”,徐志摩还是没有能和林徽因走到一起,林徽因最终还是选择了更为沉稳得梁思成。

或许这就是报应,徐志摩在后来与朋友妻子陆小曼的感情也是非常坎坷,那都是后话了,不提也罢!

我只是可怜张幼仪,15岁就嫁给了徐志摩,并为他生了两个儿子,结果被无情抛弃。

然而即使这样,张幼仪依然深爱着徐志摩,她在晚年曾这样说道:“在他(徐志摩)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人里面,说不定我更爱他。”

徐志摩说:人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只求在最美年华遇见你!

我想这句诗,更适合张幼仪吧,她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因为和陆小曼再婚而与家中决裂。是张幼仪为他照顾双亲,给徐志摩父母养老送终。

中国传统女性的柔顺之美在此显现的淋漓尽致。

民国算命签-为啥徐志摩被人称为民国第一渣男

嫡出和庶出的孩子?

现在好像没有嫡出和庶出之分了,往往小三的孩子一样可以分家产、一样受到法律保护的。可是古代却完全不一样了:正妻生的嫡出的孩子与妾所生的庶出的孩子,在地位上、在继承权上、在各种方面都是差距巨大的。贾宝玉和贾环剧照

随便举两个例子:红楼梦里面,贾宝玉是贾政正妻王夫人所生,这就是嫡子;贾环是妾赵姨娘所生,这就是庶子。贾宝玉那是享受到了众星捧月般的待遇,可是贾环只能在一旁悲伤着。

朱元璋和朱标

古代皇帝家也同样如此,很多朝代都是优先立嫡子为太子的,例如:

朱元璋一即位就立了嫡子朱标为太子,而且还不遗余力地培养;

朱棣

反观后来的朱棣就比较苦逼了,1360年朱棣出生于应天府(南京)。可是朱元璋一忙就忘了有这个儿子的存在了。一直到1367年的时候,朱元璋才给这个不太重视的庶子取名字:朱棣。

这也就是说,朱老四一直到七周岁该上幼儿园了,才 *** 次有了自己的名字。

1380年的时候,朱元璋就让朱棣到北京去了——就藩。这也清楚明白地告诉朱棣:皇位你就别想了,你就老老实实帮助你大哥守住边关就行了。最后朱棣要想夺大位,也不得不铤而走险了。

其实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嫡子和庶子的差距是极其巨大的,待遇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嫡子和庶子的差别到底有多大呢?二是,古代社会为什么要这么规定呢?

古代嫡子与庶子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面,而是体现在方方面面

首先来普及一个知识:古代实行的也是“一夫一妻”制模式,男人往往只能有一个正室妻子。当然了,如果你的经济允许、实力到位的话,是可以娶别的女人的,不过统一叫做:妾室。

不过很多朝代对娶妾也是有规定的,例如:汉朝规定,“功成受封、得备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庶人一夫一妇”,在元朝以后才慢慢放开了。

这样一来,正室妻子所生的孩子就是嫡子了,妾所生的孩子就是庶子了。往往一出生,嫡子和庶子之间就出现了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来看看具体的区别!

区别一:财产继承权上面

如果父亲有爵位,那必然嫡子是继承人。若有多个嫡子,则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对于嫡长子而言,其余嫡子和庶子无异。庶子就算比嫡子年长,但嫡子还是排在庶子之前。

慈安、慈禧和同治帝

区别二:称呼问题

庶子是不能称呼自己的生母为“母亲”的,只能称呼“姨娘”。庶子只能认父亲的正妻为“嫡母”,庶子通常都由嫡母抚养。

举个最简单直接的例子:同治帝是慈禧所生,可是必须喊慈安为“母亲”,也是由慈安直接抚养的。同治帝大婚的时候,其皇后也是由慈安亲自指定的。

区别三:婚嫁要门当户对、丧事也一样

一般情况下,嫡子找老婆会找嫡女,嫡女一般也会嫁给嫡子的。如果是庶出的女儿的话,那就更加难找对象了,毕竟古代女性地位比较低。

一般长辈去世的话,由嫡子负责料理后事,即使庶子的母亲去世的话,也是由嫡子来主持一切工作的。

贾环

区别四:礼仪方面

庶子见到嫡子不管年龄大小,都要行礼并问候。家里面如果办大事,例如:如果祭祖的话,嫡子负责主持,庶子一般没有任何发言权。

区别五:往往很多族谱上面都没有庶子的名字

古代人往往在族谱、墓志上面都没有庶子的名字。说白了就是:很多家庭根本就不承认庶子的家庭地位,也不愿意让庶子来继承香火。

总之一句话,古代人说的嫡庶有别那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往往一出生就注定了很多事情了。古代庶子要想逆袭改命,往往只有一个办法——考取功名,有了官位之后立马就不一样了。

我来回答大家一个重大的疑问:古代社会为什么要这么严格规定嫡庶有别这个事情呢?

其实早在周朝的时候,嫡庶有别这一套就被固定了下来。周朝就搞起了一套严密的“宗法制度”了,这套模式是以“血脉”来衡量一切的价值,包括最重要的社会地位和个人身份。

那么古代社会为什么要搞出来这么一套看起来极度不合理的模式呢?

原因一:为了继承权考虑

看过古装剧、看过历史书的人都知道一个事实:古代很长时间皇帝设立继承人的标准都是“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说白了就是:嫡长子优先、嫡子优先,而不是以贤明来确认的。

很多人会说这个搞法不靠谱,应该以立贤为主才对。我想说的是:这样搞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损失也最少。

贤明这个事情根本就没有标准,况且很多皇子会演戏的,例如:隋炀帝杨广一开始就很贤明,当然是表演出来的了。

如果老皇帝以贤明为标准的话,估计整个皇宫的皇子都会变得很“贤明”、都是奥斯卡影帝了。

我总体上感觉:古代皇帝大多数不靠谱,那是皇权模式的问题。大家不要忘了,好人在一个不好的环境下也会变成坏人,坏人在一个好的环境下也可以转变成好人的。

总之一句话,嫡庶之分固定了以后,更加有利于清晰、明白的划分继承问题。

原因二:为了统治稳定性着想

古代皇权社会,皇帝们更大、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为了维护统治的稳定性。有了嫡庶之分以后,往往就能把身份、地位、等级给固定下来了。

古代皇帝们希望打造一个稳定的社会模式,这个模式里面那是各司其职、等级分明、大家都安于现状等等。这样一来,更加有利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管理,也能让自己的皇位稳一点、再稳一点。

嫡庶有别说白了就是:一种身份固化剂而已,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地位、都安于自己的地位。这样一来,皇帝们管理国家的成本就会小很多了,流动才是更大的不稳定性。

其实说白了,古代是一个等级社会、是一个金字塔模式的结构,皇帝在更高层然后依次往下。如果每一层都安安稳稳、那么皇帝的那一层也就无人可以挑战了。

最后我想说,嫡庶有别说到底还是血统论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而已。不过对于有些人来说还是觉得不错的,起码可以防止小三的孩子分家产、防止小三上位。

如何评价何应钦?

何应钦,曾经民国时代的陆军上将,叱咤军政两界的显赫人物,号当时 *** 军政界的代表人物,官至 *** 大本营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 *** 长和行政院长,是有名的亲日派代表人物。传奇命运,平步青云

1890年4月2日在贵州省兴义县的,一个名为泥荡村的村庄,何应钦出生了,他出生在一个家境还比较殷实的地主家庭。他7岁便开始因父母之命入私塾读书,后来进入了县立的高等小学,1901年,何应钦以第1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了保送省会贵阳陆军小学的名额,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的最初阶段,后来他留学日本,进入振武学校第11期,在同年加入 *** 创立的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较早成员。

在日本的经历是他革命生涯的最初开始,也是他后来亲日思想的重要渊源。辛亥革命后他作为同盟会的重要骨干成员,与振武学校的同学一同返回国家参加了辛亥革命,时任当时的上海金都督府训练科一等科员,不久之后,连升连长,营长,这是他发迹的开始。

但是当时的何,还是比较年轻有为的,思想上也较激进,放弃了当时的营长职位,选择到日本继续求学,完成他未完成的学业,后来,他再进入日光宇都宫陆军步兵第五十九联队实习,此间他深刻的接触了日军训练 *** 和军事思想,日军的战法和情况都较为欣赏,更加结交了许多,后来成为日军中精英骨干军官的同学,因为他后来,更加亲日埋下伏笔。

1916年之后,他从贵州王文华那里开始更是发迹,被任命为黔军团长,此后数年间,他不断发起历任混成旅旅长,黔军代参谋长,成为当时贵州地方军队的重要人物,后来王华死后,他便排挤交出兵权,后来黄埔学校开始招生,何应钦便到黄埔任教育长,总教官。

在 *** 北伐期间,屡立战功,先后任国民革命军 *** 旅旅长,潮梅警备司令,国民革命军 *** 军军长。最后,何应钦一路跟随 *** ,无论是在宁汉 *** 还是在宁汉合流,以及后来的中原大战中,都是唯 *** 马首是瞻。一是1929年3月的中原大战,10日当时中国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的何应钦帮助 *** ,顺利运筹帷幄,打败了桂系,稳定了 *** 的地位。

华北事变,颇受非议

918事变之后,何应钦开始频繁与日本,就有关华北的问题进行过接触和交涉,与当时住北平屯军司令长官梅津美治郎和后来的著名日本谍报头子土肥原,多有交流,甚至与梅津美治郎,在河北事件之后签署过一份何梅协定。

这份协定被广泛认为是 *** 的协定遭到 *** 和民众的质疑与反对,主要是何应钦满足了对方三个有违中国 *** 的不合理要求,他还多次在对日本记者发表的声明中,针对华北问题,希望中日和平亲善,共存共荣。

在西安事变之后, *** 中央常务委员会及中央政治委员会举行了紧急会议,何应钦在讨论如何针对这个事件进行处理的 *** 上,力求主动和强势,不仅分析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实力以及中央军讨伐他们的胜算。

西安之后,渐受排挤

还并被推为讨逆军总司令命令,打算积极出兵讨伐张杨,并打算派飞机轰炸西安,在这点问题上,似乎有坐收渔翁之利,趁火打劫的意思,摆明了不把 *** 的死活放在心上,也正是因此他对 *** 似乎也并不是那么的忠心,甚至希望蒋被撕票,然后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1936年12月25号, ***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被释放回南京,何亲自到机场去迎接 *** ,在此过程中他上演了一幕苦情戏,他表示自己所谓的讨逆的主张,只不过是为了进一步争取与张学良虎城的谈判 *** ,而且是不得已而为之。

*** 虽然对他心里想什么门儿清,但是在针对何应钦的事情中,他并没有将何进行打压控制,反而依旧十分倚重,抗战爆发后依旧被任命为 *** 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参谋总长,但事实上,何应钦在 *** 心中的作用已经慢慢的弱化下来,在抗战接近尾声的1944年,何应钦的军政部部长职位被 *** 的另一亲信陈诚所取代,而何应钦则任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同盟国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当然此时也是他最为风光的时刻,他在1945年的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上的那一幕,成为了那个时代,军人更高的荣耀。

晚年赴台,退出中心

后来的何应钦又当过 *** 长,到了 *** 之后,他也被排除在 *** ,历任中央非 *** 员会,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基本上属于权力被架空的军政老人,后来他就先在家常常出席一些无关紧要的,国内国外活动,并与当时同样赋闲的军事将领们一起兴建高尔夫球场,就此退出权力中心,没事就打打球,1986年因为心肺衰竭,他在台北去世,终年98岁。

何应钦的一生是充满了离奇的,也是充满了幸运的一生。少年得志,一生平安显赫的军政部长, *** 长,三军总司令,甚至是在黄埔系中,资历仅次于 *** 的存在;曾经在西安事变中力主武力解决西安事变,不顾 *** 的死活,但 *** 回来不仅没有怪罪他,而且照旧让他任当时的 *** *** ,可以说无论是手腕还是运气,何都显得十分不俗,在多方派系林立的 *** 中央,何应钦能够一直屹立不倒,说明此人也是很有能力的。

死后评价,荣辱参半他在去世之后, *** 提到: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上膺干城之选,自此股肱元首,羽翼中枢,出掌戎机,入参庙意,乃至长缨击敌,奏凯受降,实级殊荣,都无疑算。

所以说在他身后, *** 的儿子 *** 对他评价甚高,也算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因他的一生,是受到蒋家人的认可的。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处理与日本关系的时候,却遭到了不少诟病,其中就有,他在日本投降之后,极力促成,对战犯岗村宁次之流进行释放的工作,引起了极大非议,这可能也与他在日本留学多年,与日本军界颇有交情有关。

此外,尤其是在华北事变中,与日军签订的《何梅协定》更是被时人称之为 *** 协定,因而他有一个亲日派的头衔,尤其是他帮助 *** “无罪释放”,甚至有人毫不掩盖的骂他媚日,当然斯人已远,其间详情,业已不为人所闻。

男儿丈夫,私德不亏

值得一夸的是,他是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用情专一的好男人,私德方面它可能胜过了许多文人雅士,社会名流。达官贵人。他的夫人王文香是1917年在贵阳与其成婚的妻子,两人琴瑟和谐,伉俪情深,虽然一生无子无女,但感情甚笃,一生都没什么桃色绯闻,因为夫人不孕,有人劝他纳妾,被他直接给骂了回去。

王文湘在1952年被诊断有乳腺癌,发现时已经属于晚期,当时医疗水平无法进行 *** 的情况下,他每年都携妻奔赴日本治病,直到1978年4月病逝为止,妻子多活了20年。在家中何常常自己亲自收拾家务,对待病妻和唯一收养的女儿,他尽到了一个做好丈夫和好父亲的责任,甚至有人称他为 *** 中的 *** 好丈夫。

一个人总是复杂的,无论是芸芸众生的蝼蚁小民,还是在烟波浩渺的历史画卷中,昂首弄潮的英雄人物,都有各自发光发亮的优点以及不为人知的缺陷,但正是这些,才构成了一个真实的人。

北洋 *** 和 *** 为何不废除清朝时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北洋 ***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至于 *** ?1937年之后,如果不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压力, *** 甚至还想继续向日本支付庚款。

不论处于哪一个时代,实际上都得靠实力说话。

没有实力,那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实力,那就只能忍受别人的欺凌。

没有实力,那就只能向别人妥协。

没有实力,那就只能割自己的肉喂饱别人。

自从 *** 战争以来,大清是这样,后来取代了大清的民国也是这样,只能沦为别人砧板上的鱼肉。

*** 战争一打,大清就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送了钱,送了地,才让英国消了气,道光也才因此松了一口气,然后继续当他的皇帝。

第二次 *** 战争一打,大清就和英国、法国和 *** 签订了《北京条约》。

仍然还是送钱送地,这才又一次让列强消了气,躲到了热河行宫的咸丰也松了一口气,总算又为大清立了一大功。

什么大功?

咸丰玩了一招“战略转移”,把自己从京城转移到了热河行宫,然后用钱和地消了灾,让自己躲过了一劫。

他躲过了一劫,就等于是大清躲过了一劫。

大清还在,大清国祚还在延续,大清还可以继续维持统治,这可不就是大功!

民国算命签-为啥徐志摩被人称为民国第一渣男

甲午战争一打,大清又签了《马关条约》。

这一次大清送了更多的钱,也送了一大块地,总算是让日本息事宁人了,慈禧继续开开心心享受。

庚子年一打,大清又签了《辛丑条约》。

列强大口一张,你们4.5亿人是吧?那就按人头来赔钱,每一个人赔一两银子,那就是4.5亿两。

大清大手一挥,每一个人才赔一两银子?小意思,拿去!

总之,大清最后70年,那真叫一个窝囊,签了一份又一份的条约,赔出去了不知道多少钱和地。

尤其是《辛丑条约》那一笔巨额赔款,钱还没有赔完呢,大清就先完了。

大清完了,也就进入了民国。

进入民国之前,很多人都对民国充满了期待,认为民国总会有一雪大清所留下来的耻辱的那一天。

只可惜,那一天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

民国不仅继承了大清的政治遗产,也继承了大清的政治负债。

这也就是说大清当年所签订的每一份条约,所欠下并且还没又还清的债务,民国还得继续负责。

民国算命签-为啥徐志摩被人称为民国第一渣男

既然民国不是大清,那为什么不论是北洋 *** ,还是 *** ,他们都没有废除大清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呢?

北洋 *** 其实很想废除大清留下来的不平等条约,可是的确做不到。

民国新立,可以说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

可是,怎么才能“兴”却难倒了一大批人,毕竟不仅实力远不如别人,就连人才也没有几个人才。

而在“兴”之前,还有一个更重要,也是更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怎么才能有机会“兴”?

如果连一个“兴”的机会都没有,那还怎么“兴”?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可以自己争取这个机会,可是放在那个时代,我们想要争取这个机会其实很难。

因为这不仅要看我们自己的决心,还要看列强的态度。

于是,为了获取列强的支持和认可,北洋 *** 就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大清和列强所签订的条约继续有效。

可能又有人要说了,为什么一定要获得列强的支持和认可?

原因并不复杂,还是那句话,列强实力太强了,北洋 *** 不是对手。

如果北洋 *** 不能获得列强的支持和认可,那么列强就会转而支持别人来对抗北洋 *** ,那样就会更乱。

后来列强也的确这么干了,所以才有了 *** 。

而北洋 *** 之所以为了获得列强的支持和认可而承认大清所签条约,那是这样才能让列强继续获利。

列强千里迢迢而来,费尽心机打开了大清国门,签订了一份又一份条约,可不是为了做善事,而是为了攫取利益。

那一份又一份的条约,就是列强想要攫取的利益。

所以,北洋 *** 才不得不承认那些条约继续有效。

不过,北洋 *** 其实一直都想废除那些不平等条约,也在为此做努力。

北洋 *** 在1917年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了之后,就立刻宣布大清和德、奥之间所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议等等废止。

当时没有段祺瑞执意对德宣战,那北洋 *** 想要废止大清和德、奥之间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知要到猴年马月。

虽然这一次能够这么顺利废止,多少还是有一些侥幸和偶然,可也算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壮举。

只可惜后来北洋 *** 一直疲于内讧,实力一直无法得到提升,所以废除不平等条约之事也是举步维艰。

至于 *** ,在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一块甚至还不如北洋 *** 。

后来如果不是因为 *** 和多数列强站在了一边,列强才选择了放弃的话, *** 根本不敢提这事。

哪怕是1937年之后,此时局势如何自不用多说,然而 *** 却还在不顾社会各界反对而向日本支付赔款。

如果不是社会各界一起 *** ,给 *** 施加了压力,也许会一直赔到1945年也说不定。

不过,说到底也还是实力不如人,否则也不会这么窝囊。

没有实力,那就只能任人欺凌。

总之,实力就是一切!

无数先人和将士的负重前行,才换来了如今的天下承平,吾辈当共勉之。

民 *** 阀张勋为什么敢逆潮流复辟清廷?

民国时期,发生过两次有名的复辟事件,一次是袁世凯复辟,另一次是张勋复辟。不过,前者好歹还是北洋军阀的掌控者,民国的大总统,绝对的实权派人物,他复辟也算是有所凭借,可是后者的复辟,却纯粹是一场闹剧。

从张勋带军入京,迎溥仪复辟,到张勋被赶出紫禁城,前后历时不过十二天。而且在张勋复辟的过程当中,发生了一系列荒诞不经的事情,使得这次复辟沦为一场彻底的闹剧。那么,军阀张勋为何敢在清朝灭亡五年以后,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复辟清廷呢,难道他失心疯了吗?

张勋当然没有失心疯,从结果来看,张勋不是一位聪明的政客,但他能在乱世当中混成大军阀,自然也不是傻子。张勋如果没有凭借的话,他也不会想到去复辟。事实上,当张勋复辟前夕,国内的局势对他来说可谓是一片大好。

辛亥革命以后,清廷覆灭,但晚清遗老张勋依旧忠于清廷,他带着自己的“辫子军”,盘踞在徐州,并在那里对革命党人大肆捕杀。按理来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已经覆灭,民国建立,像张勋这样的晚清遗老早该被铲除才对。

可是,民国建立初期,军阀们相互倾轧,袁世凯忙着和 *** 夺权,没人管的着张勋。更荒谬的是,不仅没有人攻打张勋,民国 *** 中的许多人还有求于张勋。当时黎元洪和段祺瑞正在政权,他们吵得不可开交,黎元洪没有军权,不是段祺瑞的对手,他于是找来张勋,让他“调停”。说是调停,实际上黎元洪是在找帮手。

张勋一听说黎元洪和段祺瑞让自己进京调停,便乐的不可开交。事实上,张勋一直都想复辟,他规定自己军中的士兵不准剪辫子,还要求他们忠于自己和清廷。张勋本就有复辟的心思,黎段之争又给了张勋借口和机会,张勋自然“顺杆爬”,带着军队就进京了。

张勋的"辫子军"

当然,张勋不会傻到一位凭借自己手中的“辫子军”就可以完成复辟,他明白,想要完成复辟,就得有更多人的支持。所以,张勋一方面大肆宣扬清廷的所谓“荣光”,拉拢晚清的遗老遗少们,一方面去寻求盟友。

结果,这一尝试,张勋竟发现,国内复辟的局势空前的好。当时清朝虽说已经灭亡五年了,但封建思想仍旧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不少人的心中,更何况民国的共和制也令人失望,所以有不少人都支持复辟,至少他们对于皇帝还是心存念想的。更关键的是,张勋还得到了一些军阀的支持。

除此以外,张勋还找到了日本人这座“靠山”。日本首相寺内正毅指派日本军部参谋次长田中义一和黑龙会成员等到徐州,与张勋见面,表示支持他复辟,并与他一起密谈复辟帝制。自己手握军权,段祺瑞等军阀头子支持自己,连日本人也表示支持,这一切让张勋觉得,复辟大势已成。

于是,张勋于1917年6月14日,以“调停”为借口,率领五千“辫子军”,浩浩荡荡的开进北京。进入北京以后,张勋急电全国各地的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拥戴已退位的清末代皇帝溥仪复辟。“御前会议”召开完毕以后,张勋自以为准备妥当,便将黎元洪撵走,迎回十二岁的溥仪,宣布复辟,并改此年为宣统九年。

溥仪

复辟以后,张勋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这下子可让张勋过足了官瘾,他能够铤而走险复辟,也正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满清功臣。

不过,张勋还没有高兴几天,他就发现大事不妙。复辟消息一经传出, *** 等人立刻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与此同时,张勋复辟也激起了民愤,百姓们群情激愤,要求打倒张勋。支持张勋的军阀们见状立刻改变立场,纷纷落井下石,反对张勋。连张勋最仰赖的段祺瑞,也在日本 *** 的支持下,组成了讨逆军,准备与他刀兵相见。

张勋见势不妙,立刻电告自己留守在徐州大本营的军队,让他们开进北京城,支援自己复辟。可是,张勋没有想到,看上去对他忠心耿耿的辫子军,在这个时候却选择不听调遣。不光外人反对张勋,就连张勋的夫人曹氏都反对张勋复辟。《复辟始末记》记载,张勋和康有为密谋时,曹氏总会 *** ,“及议竟,张勋退入内室,曹氏率其子女及张宠妾,跪于张前痛哭,求其即返徐州”。曹氏见张勋一意孤行以后,私自派自己的的堂侄张肇带着钱前往广州拜见 *** 。

段祺瑞率领军队包围了在故宫里的“辫子军”。

古人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众叛亲离的张勋手中有的不过是五千“辫子军”和一位年幼的皇帝,以及一群无用的遗老遗少,如何能是段祺瑞等人的对手?张勋的“辫军”一触即溃,张勋仓皇出逃进荷兰使馆。就这样,上演了十二天的闹剧结束了。

张勋复辟是一场闹剧,但它对于民国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张勋复辟失败以后,段祺瑞复出,皖系和直系两大军阀也趁机崛起,吴佩孚、冯玉祥两人崭露头角,北洋集团和革命党人的交锋也愈演愈烈。

其实,张勋复辟,只是张勋一个人的痴想罢了,他的所谓复辟,只是各方势力政治斗争的载体,他们哪里会真的支持张勋去复辟清廷。只是愚昧的张勋却当了真,还做起了春秋大梦。

参考资料:

《复辟始末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