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八算命-求红楼梦里判词对应的人物
中山八算命,求红楼梦里判词对应的人物?
1、正册判词之钗黛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 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 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 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 ,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出自晋朝谢奕女幼年时期的故事。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 玉应怜惜 。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 “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她虽然胜了黛玉,当上“宝二奶奶”,但也好景不常,终在宝玉出家离去后,空守闺房,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2、正册判词之元春
画: 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二十年来辨是非,是说元春明理。榴花开处照宫闱,榴花开指女子出嫁,是说元春一嫁嫁到宫中,光耀家门。三春争及初春景,是说假家自元春入宫,家道由三春又回到初春的景致。结果如何呢?还是走向反面:虎兔相逢大梦归。第九十五回,元妃死。在虎兔相交之年死去,即立春在虎年,死在立春后一日,从命理上来说,便是兔年开始。名义上死在虎年,实则死在兔年,便是所谓的虎兔相逢。而这点点知识,可不是谁都知道的,只有对阴阳八卦天干地支都通晓的作者本身,才会有此笔墨,只有懂得算卦打命的先生,才会用这样言辞。
3、正册判词之迎春
画:一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
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 *** 质,一载赴黄梁。
迎春是贾家二 *** ,当然是金闺 *** 了。可结果如何?仍是走向反面,不如人意。恶狼是孙绍祖,迎春之夫。贾家对他家有恩,他却忘恩负义, *** 迎春。不足一载,迎春被折磨而死。
4、正册判词之探春
画: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两个人放风筝,两人,是指贾政和王夫人,风筝暗示探春。大海大船,是说贾政王夫人做主,把探春远嫁到海一带的富贵人家。才自清明志自高,探春有才有志,连凤姐也不敢小瞧探春。
和异性发生的哪些事让你终生难忘?
难忘的事
记得那是五月的一个比较闷热的黄昏,天灰蒙蒙的。路上行人都急匆匆的,有赶车的,有往家走的,还有像我这种等待的徘徊在大马路上的。
因为跟女朋友约好晚上吃火锅,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她还没有出现,我就这么漫无目的的溜达着。手里拿着烟卷,左 *** 袋里插着一瓶农夫山泉矿泉水。看着形形 *** 的人流车海在想着什么我也忘了。
时间6点45分, *** 响起。一看她的 *** 我拿起手机“你到哪儿了?”
他说:“我马上到火锅店了,你到了么?先把锅点上,吃啥都先点上,不够我再加。。”
我简单的应了一声:“好的”
我挑了一张靠近门边的桌子,好让她一进来就能看到我,15分钟过去了,她终于来了[捂脸]一桌子她爱吃的菜加上煮的冒泡的麻辣九宫格。。。。
此处省略一千字
美美的吃完这顿饭后,她想要去逛逛边上的步行街。女人吃饱喝足总是想要逛逛这大概就是天性,她看我不太愿意的样子说:“走嘛,就逛逛,没啥买的,就逛逛好不好嘛?如果谁买了什么都自己提好不好嘛?”
实在拗不过只好顺从的我跟着她有过了一家又一家店,东呆呆西看看不停的应和着,
“好看”
“显胖”
“不错”
“凑合吧”
“漂亮”等等等。。。
最后在一家店里徘徊了好久,试试这个,穿穿那个。。。最后在服务员滔滔不绝的夸赞之下一步三回头的往门口走。看到这种情形我只能开口说的:“喜欢就拿下吧。”
这一开口简直捅了马蜂窝[捂脸]。她开心的笑着对服务员说:“我要这件,这件。。还有那条,这个。。。”
5555555呆在前台的我汗都下来了,然后她在我耳边说,这个衣服跟那个裤子搭,这个跟那个搭,这条正好配我那个鞋等等等等。
满足的购物结束,出了门我提议:“打车回家”。她非不干,说:“这么近就溜达回去”
无奈之下我们就这样溜达着,走出没有500米,就开始墨迹:“你帮我拧一下吧”
天啊,我就知道,一定会是这样,我就拿着开始的约定说:“当初咱可是说好的,谁的东西都自己拿,我不管”
在好一阵子墨迹无果之后。虽然一路一直念叨着“你就帮我拿一下嘛,”走过了两个路口后,她居然。。。。。她居然。。。。她居然哭了。是的她哭了,走着走着她就哭了,一边哭还一边打 *** 。。。
实在没办法,这都哭上了我只能回头帮她拿东西,还得劝着她:“这还哭上了,有理了还?行了,大马路上哭丢不丢人?还边走边打 *** 哭?”
一句话秒杀我:“我妈 *** ”
瞬间我就在风中凌乱了,这都什么跟什么啊?天啊我就不该答应跟她出来逛街啊。。。啊。。还说我这一点都不心疼她。拿我当借口就是你哭的理由啊![流泪][流泪][流泪]
难忘的事,真是难忘的事。[我想静静]
头条上关于风水方面的视频和文章关注度较高?
大家好,我是平凡一生的农民工,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风水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里面包括科学的因素——生态学、环境学、建筑学等,还有心理、伦理、哲学、宗教、美学等因素,非常复杂。如果在运用上过度夸大风水的作用,以为风水能决定一切、预测一切,那肯定是误入歧途了。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风水术一直是与封建迷信、糟粕相连的, *** 相关部门对风水持宽容态度,归之于民俗文化。2004年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发布了《2004年健康住宅技术要点》,明确指出:“住宅风水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深远的影响。它既含有科学的成分,又含有迷信的成分。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风水理论,正确理解住宅风水与现代居住理念的一致与矛盾,有利于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注居住与自然及环境的整体关系,丰富健康住宅的生态、文化和心理内涵。”
风水的实质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创造、选择具有更优越的生存条件、生存优势;合理利用自然客观条件和规律;符合规整、对称、必须、合理、舒服、实用、方便、有利、安全、美观、卫生的要点;合乎力学、科学原理;合乎常识、逻辑,就是好风水。
而实事求是地按照风水“和”的基本观念包括天人合一、中正平和、阴阳平衡、五行生克的选择环境、营造环境、调节环境,则是合理的,有科学性的。要区别对待,理智处理,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去思考和解释更合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我是@平凡一生的农民工,更多精彩,请关注我。
为何要在其口中塞入污秽之物?
甄宓(fú)是三国时期的超级大美女,应该是和小乔、大乔齐名的美女。按照自古红颜多薄命的推论,甄宓的结局确实不太好,甚至可以说是很悲惨。甄宓是曹丕的发妻,并且专宠多年、还生下来后来的 *** 人曹叡。可是在曹丕称帝的第二年,突然毫无预兆地赐死了她,还下令在她口中塞满了羞辱她的东西。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甄宓又是如何会从曹丕的更爱,变成曹丕所憎恨之人的呢?其实具体的原因,现在看来都有点可笑。甄宓,中山无极人(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三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不过家里面是东汉时期的官宦世家,这日子过得也还不错。小小的甄宓一天天的长大,颜值也是越来越漂亮了起来,搞得大家都知道甄家有一个大美女。
少年时期的甄宓是一个通情达理、很有爱心的女孩子,经常帮助乡里人。建安中年的时候,袁绍为他的次子袁熙娶了甄氏为妻。
建安三年(公元199年),袁绍打败了公孙瓒,任命甄宓的丈夫袁熙为幽州刺史,甄宓则留在邺城侍奉婆婆了。
大概就这样过了五年的时间,公元204年曹 *** 率军攻破了邺城。按照后来的说法是:曹 *** 攻下邺以后,曹丕先进的袁府,然后看到有个 *** 披头散发,脸上很脏,躲在暗处哭泣。
曹丕问她是谁,旁边人回答:“是袁熙的妻子。”然后曹丕帮她把发髻挽起,用手巾擦拭面庞,发现她姿色绝伦、颜值逆天。
于是乎,曹丕力排众议、也不在乎所谓的流言蜚语了,把甄宓直接娶回了家,还册封成了自己的正室妻子,也就是大老婆了。
不过这也属于正常,你看看曹 *** 就特别喜欢 *** ,差点还为张绣的嫂子丧了命。估计儿子们身上也有这种遗传基因了。
此后甄宓和曹丕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婆婆卞夫人也特别喜欢甄宓并多次夸奖甄宓的孝顺和能干。曹丕此后数年更是专宠甄宓一人,甄宓自己也不负众望,生下了两个孩子:曹叡和东平公主。
前面说过了曹叡以后还接了曹丕的班,成为了魏明帝。这怎么看都是夫妻双双把家还、一个有权、一个是绝世大美女——绝配。
可是就在曹丕称帝的第二年,突然下了一道诏书刺死了甄宓。曹丕不光把甄宓给赐死了,似乎还不解气,在下葬时,特意吩咐要让甄宓“被发覆面,以糠塞口”(《资治通鉴》的记载) 。
这种搞法就有点猛了,大概意思是:黄泉路上,两人也不再相见;米糠塞满嘴,到了黄泉,甄宓也没办法说话了。
曹丕剧照那么疑问就来了:曹丕不是一直满喜欢甄宓的吗?何况两人还有两个娃,为啥曹丕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直接赐死了甄宓,死后还要用上非常恶毒的手段呢?话说回来曹丕登基第二年,当时三国还未一统,直接把原配老婆杀了。这对于曹丕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情,而且还会引起无尽的猜疑、也不利于曹丕大位的稳定。
目前对曹丕毫无征兆地赐死甄宓这个事并没有一个定论,大概有这么三种 *** 或者说是作案动机。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郭贵嫔和曹丕剧照说法一:郭贵嫔向曹丕进谗言、挑拨离间,害死了甄宓
郭贵嫔,字“女王”,这个女人是在甄宓嫁给曹丕以后,曹丕新纳的妾室。不过曹丕还是蛮喜欢这个女人的,要不然也不会被封为贵嫔了。
甄宓被曹丕赐死了以后,这位郭贵嫔就转正成为了皇后了。按照事情发展的逻辑来看的话,郭贵嫔肯定是有作案动机的。可是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就是:赐死甄宓的不是郭贵嫔,而是曹丕本人。
不过这位郭贵嫔的下场也不太好,曹叡即位以后、了解了一些事情之后,直接把郭贵嫔赐死了。赐死的方式与他的母亲死法差不多,也是死后口中被塞了糠。
当然了,曹睿为母报仇这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看来:养个厉害的儿子,对于女人来说确实很重要。
可是曹丕即使再喜欢郭贵嫔的话,也没有赐死甄宓的理由,何况还用口中塞糠这种恶毒的做法。话说回来,甄宓是正室而且受到了曹 *** 以及卞夫人的喜爱,江湖地位稳稳的。曹丕也不可能仅凭着郭贵嫔的一点闲言碎语赐死甄宓的。
我认为:这种说法的可能性比较低或者几乎就不太可能。
说法二:甄宓出现了出轨的问题,然后曹丕忍无可忍赐死了甄宓
我首先表明我的态度:我个人是不太认同这种看法的。按照所有的史料披露来看的话:甄宓并不是这样的人。
甄宓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影响。少年的时候就明白事理,而且她还学富五车,有见识有谋略,人称“闺中博士”。在古代的时候,这样的一个女人出轨的概率是很低的,何况自己的丈夫还是皇帝级别的。
按照民间的说法,甄宓一辈子与其有瓜葛的男人一共有四个:曹丕、袁熙、曹 *** 、曹植。
袁熙和曹丕就没啥好说的了,一个是前夫、一个是现任的丈夫。曹丕也不太可能会吃袁熙的醋的,毕竟曹丕迎娶甄宓的时候就知道——甄宓以前是有男人的。
后来曹丕与甄宓结合了以后,曹丕对甄宓还是很好的、专宠了很多年,要是介意这个事情,也不会等到十几年后才爆发了。
据说曹 *** 也有点喜欢甄宓的,要不是被曹丕捷足先登的话,曹 *** 也会把甄宓收入帐下的。这一点我认为是有点可能的,毕竟曹 *** 喜欢漂亮的 *** 是事实。
可是曹 *** 是一个敢作敢当之人,如果一开始就喜欢甄宓的话、想把甄宓纳入帐下的话,可以直接说或者直接这么做的。
我想对于曹丕来说,他绝对不敢说半个不字的。因为曹 *** 不光是曹丕的父亲,还对曹丕的即位问题拥有绝对的一票否决权。
于是乎,不管站在什么角度,曹 *** 与甄宓不可能存在私情。话说回来,曹 *** 这样的人也不会跟自己的儿媳妇来这一套的,完全没有必要、也丢不起这个人。何况甄宓深得卞夫人的喜爱,万一曹 *** 与甄宓有情况,卞夫人还会如此喜爱甄宓吗?
嫌疑更大的就是:甄宓爱上了曹植了,很多电视剧也是这么拍的。曹植还为此写了两首歌赋:《感鄄赋》、《洛神赋》。其实大家只要看一下歌赋原文就知道了,这两首歌赋与甄宓没有任何关系的。
另外大家一定要考虑到一个问题:曹植与曹丕是皇位的有力争夺者。难道曹植会傻到去出轨大嫂吗?这样一来,曹 *** 一定会认为曹植的人品有问题,这皇位争夺战也就不用打了。
关于甄宓的死与袁熙有关就更加站不住脚了。据说甄宓肚子里的孩子并不是曹丕的,而是袁熙的,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魏明帝曹叡了。曹丕是为了堵人之口,然后杀母留子而已。
虽然历史上对曹叡准确的出生日期存疑,但是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曹丕娶了甄宓以后生下的曹睿的。话说回来,如果曹丕早就知道曹叡不是其亲生的,又怎么可能把大位传给曹叡呢?
总之一句话:关于是甄宓出轨或者孩子非曹丕亲生,然后引起曹丕的记恨,所以才赐死甄宓的,这种说法基本上不太成立。
说法三:甄宓因为被冷落,口出怨言,被曹丕赐死
一开始的时候,曹丕是专宠甄宓的,可是随着爱情的淡化、身体新鲜感的失去。曹丕也开始移情别恋了,郭贵嫔后期得到了曹丕很大的宠爱。
话说这个郭贵嫔还是一个有计谋的女人,曹丕之所以能战胜曹植夺得大位,郭贵嫔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曹丕即位以后干了一件让甄宓不太能接受的事情:曹丕把原配妻子甄宓留在邺城,自己则带着妃嫔在都城过上了快乐的日子。
这样一来,甄宓难免就会出现失落的感觉、女人一失落就容易产生抱怨。久而久之,这种抱怨通过各种渠道或者竞争对手的嘴传到了曹丕的耳朵里面了。
时间一长,曹丕觉得甄宓不靠谱、怨言太多,也就直接把甄宓给赐死了。
那么这种说法靠谱吗?我觉得这有点可能,反正比前面两种说法要靠谱很多。我来说说我个人的理由:
1、曹丕当时是皇帝了,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一个普通男人的老婆抱怨几句,那也无所谓,估计吵架、甚至打架都是很正常的。
可是甄宓不是在普通人家,而是在曹丕家里面。曹丕很有可能认为甄宓抱怨太多,对于国家不吉利从而直接赐死了。
2、曹丕当时并不和甄宓在一起住,而且离得比较远,最为关键的是:曹丕身边还有一大堆甄宓的竞争对手——后宫嫔妃们。
这些女人们有可能把甄宓的抱怨添油加醋的告知曹丕,然后引起了曹丕的极度反感,从而赐死了甄宓。大家要知道:男人们喜新厌旧是常态化,爱的时候啥都好、不爱的时候啥都有问题。
3、曹丕有前科,据史料记载:曹丕以前有个小妾任氏,因为受了冷落,抱怨了两句,曹丕知道后,直接遣走了。会不会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有可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动机:曹丕是准备把大位传给甄宓的儿子曹叡的,这样一来甄宓往后就是太后了。
曹丕很大可能会觉得甄宓的抱怨对国家不利、对曹魏江山社稷也不利。万一甄宓成了太后以后,这样对曹魏江山就是个重大的安全隐患了。
于是乎,曹丕先下手为强帮助儿子曹叡先解决了这个问题。往后的汉武帝也干过杀母留子的事情,也是为了汉朝江山考虑的。
总之一句话,也许在曹丕的心中江山社稷才是 *** 位的。既然甄宓留下了有可能会对曹魏的江山不利,那么还不如早一点解决了为好。其实曹丕在甄宓死后用糠塞住其口,是不是也有这个原因了。
不过最后我想说,甄宓从始至终都没有错、她表现出了一个女人所有应该有的东西,例如:颜值、善良、富有同情心、孝顺等等。不过在那个皇权模式下,甄宓有没有错也许并不重要,错的是那个时代、也许从一开始遇见曹丕悲剧就早已注定了。
有人曾经说过一句话我特别的赞同:把家庭败落、朝代覆灭的大罪,推到女人身上的,都是一钱不值、没有出息男人才干的事。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难道周幽王的问题是褒姒造成的吗?难道唐朝的衰落是杨玉环的问题吗?显然都不是,女人在史书里很多时候只是扮演了一个替罪羊的角色罢了。皇帝为何要与平民百姓之女通婚?
明朝皇后的父亲没有一位权势显赫,要么是 *** 品的芝麻官,要么是位列于内阁大臣之外的朝廷官员,国家大事的决策权连碰都碰不到,只有一位例外,这一位就是明太宗朱棣的皇后徐皇后。
徐皇后的父亲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开国 *** 大将军徐达。之所以徐皇后的父亲如此显赫,是因为朱元璋根本没有预料到朱棣会发动“靖难之役”推倒朱允炆政权当上皇帝。
为什么明朝的皇帝都不敢娶朝廷大臣的女儿为皇后呢?
祖宗定下的规矩朱元璋是封建社会唯一一位靠着九尺布衣打天下的皇帝,在成为皇帝之前,他曾亲眼目睹过家人一个个在他的面前去世,而无能为力,除此之外他还他求过人,饿过肚子,当过和尚。
创业的艰辛促使朱元璋深知大明江山这片家业来之不易,必须要好好保护,传至千秋万代。但传至千秋万代不是你说传就能传的,当年秦始皇不也想过传至千秋万代,到头来秦不到二十年就亡了。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朱元璋明白他的后代不可能一个个都像他一样勤劳执政,也因此他必须要把能做的都做了。
朱元璋一手炮制胡惟庸冤案,明明没有谋反的实质性证据,朱元璋硬是给胡惟庸安排上谋反的罪名,以此废除传承上千年的丞相制度,将原本属于丞相的批阅奏折权利收回,大大加强了皇权。
废掉丞相一职的朱元璋并不满足,他还想对统领天下兵 *** 大都督府动手。大都督府虽然统天下兵马,但是必须要有一样东西才能调得动兵马,这一样东西就是皇帝手中的兵符。
按道理来说,在没有皇帝命令的情况下,大都督府就是一个外强中干的机构,完全没有调兵的权力,但朱元璋依旧觉得不妥,为了保险起见,他将大都督府分为五个都督府分别是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每一个都督府只能够调派一定数量的兵马。
如果说有十万大军,等同于将这十万大军分成了五份。
朱元璋已经尽他自己更大的努力加大皇权,但是在加大皇权的同时,他又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说出现后宫与外戚大臣联合干政的行为,那该怎么解决呢?
毕竟这种行为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一般情况下出现这种行为,轻则国家大乱,重则直接 *** ,王莽就是外戚大臣的优秀代表,依靠一人之力灭亡西汉。
这个问题的解决 *** 很简单,只需要规定后世的皇帝不允许娶拥有决定朝廷大事的大臣女儿为妻就妥当了。
“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明史·后妃传》
有的人或许会说,难道朱元璋敢肯定他的子孙后代都听他的话吗?对,朱元璋就是敢肯定他的子孙后代都会听他的话。朱元璋身为开国皇帝,他制定下的规定叫做“祖制”,谁敢违反这个规定就相当于公开反对他朱元璋。
明朝是他朱元璋开创的,要想当明朝的皇帝,就必须要无条件服从他朱元璋,只有服从他朱元璋,才能够让大家认为你就是明朝的皇帝,也因此明朝的皇帝无论做什么都必须得要遵循祖制,只有推崇朱元璋,自己的地位才能够稳固。
自觉性明朝皇帝对于权力都有着明显的维护,这种维护是刻在骨子里的。
原本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应当是孙氏才对,因为孙氏是在朱瞻基母亲的介绍下不到十岁就已经在宫中与朱瞻基一块生活,无论是在旁人还是在朱瞻基看来,孙氏就是未来的皇后,但是朱棣可不这么认为。
朱棣一开始是答应的,要不然也不会同意朱瞻基的母亲将孙氏接到宫中。但是后来朱棣逐渐发现了不对的地方,孙氏是永城人,而朱瞻基的母亲也是永城人。
朱瞻基的母亲作为太子妃,日后肯定是要当上皇后的,而朱瞻基身为太孙,日后肯定是要当上皇帝的,朱瞻基当上皇帝,孙氏必然会当上皇后。一个地方连出两个皇后,最重要的是这后来的皇后是由先来的皇后介绍的,多多少少都有点外戚势力即将做大的苗头。
朱棣为了将这个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利用负责观天象的司天监,号称是上天的命令,重新选择太孙妃。最后选定锦衣卫指挥胡荣的第三个女儿胡善祥为太孙妃。
要说到明朝哪一位皇帝最不正经,那当属朱厚照,朱厚照不正经到什么程度呢?别的皇帝顶多也就是喜欢不上朝,喜欢玩蛐蛐,喜欢修仙炼道,喜欢木工,但是他呢?什么都喜欢,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只要是玩的他都喜欢。
每天不是在玩,就是在玩的路上,最重要的是玩的还特别不理智,就连怀孕的女人都能够召进宫,这也是为什么清朝皇子的老师都拿朱厚照当反面教材,一看到有皇子不听话或者不学习,就对着这个皇子说:“难道你想学朱厚照吗?”
但就是朱厚照这么喜欢玩的皇帝,依旧对权力有着极高的控制欲。
朱厚照统治期间,刘瑾是他最信任的 *** ,就连奏折都全权交由他处理,正是因此,朝廷大臣们在背地里将刘瑾称为“立皇帝”。如果不出意外刘瑾这位“立皇帝”在朱厚照统治期间都能够横着来,但是却偏偏出现了意外,以至于倒台,倒台的原因是因为意图谋反。
与刘瑾一样同为 *** 的张永举报刘瑾意图谋反,朱厚照直接将刘瑾抓捕,接着抄家,抄着抄着就超出了几百副盔甲。在古代,私藏盔甲是属于谋反行为,就算你是将军,家里的盔甲也只能拥有一件、两件,而刘瑾一个 *** 家中竟然私藏几百副盔甲,谋反的罪名直接坐死。
朱厚照对于这位自己昔日最亲信的 *** 毫不手软,直接下令凌迟处死,也就是所谓的千刀万剐。
朱棣身为正经皇帝的代表,而朱厚照身为不正经皇帝的代表,两人虽有有着明显的不同点,但对于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稳固皇权。既然明知道稳固皇权,那又怎么会娶权贵的女儿为皇后,看着外戚势力做大,危及皇权。
结语
别的朝代或多或少都出现过后宫干政的情况,但是明朝整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却从未出现过一位后宫干政的女性,这肯定与明朝独特的挑选皇后方式有关。那些皇后地位原本不高,突然间获取到更高的地位,一下子就得到满足,为了保住这来之不易的地位,哪里敢联合外戚干政,自己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