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风水的关联是什么-建筑的意思是什么
建筑与风水的关联是什么,建筑的意思是什么?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建造的人工环境。
中西建筑的相同点?
中西建筑如同文化一样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风貌。中国的建筑多木制,应用石料限于台阶、路基而已,但西方主体建筑多为石砌;西方建筑每每造得高大雄伟,而中国建筑除了佛塔外,多为一、二层,贴着地面广广地铺开;西方建筑多以单体建筑为中心,呈现垂直方向的扩展,而中国建筑将院落、围墙组合起来,逦迤相连,以建筑群落称是。
西方建筑中突出“改革”,而中国建筑力求“稳定”。西方早在公元前就舍弃木料,改用石料作为建筑主体材料,而中国木料的使用却一直持续到近代。在西方建筑中,随处可以寻找到演变的影子。经典的希腊柱式变化,从陶立克柱式到爱奥尼柱式,再到科林斯柱式,其中充满了探索和求新的光芒。在我国,只要建筑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就不再考虑改变它了。从上古到清代,木料一直在用,梁柱式结构一直在用。木料本身易腐,易燃,所以随着工具的改进,就会被石料替代。而在中国,这种替代在主流的建筑群落中,却一直没有出现。五行“金木水火土”,体现了建筑材料中的一些元素,而其中并没有“石”材。
建筑学(Architecture)被亚里士多德奉为第三类“诗的科学”的首位(其它两类是政治学和逻辑学),所以由此对数学等科学的理解也越来越深。而在中国,建筑始终排在百工杂艺之中。中国似乎并不缺少能工巧匠,但对这种原始科技的承认和利用仅限于宗庙之事了。在西方,建筑辅助衍生科学;在中国,建筑直指风水。
在西方,建筑学体现了人类与自然抗争的勇气,《巴比塔》的故事中,人类建造高耸入天的巴别塔,挑战上帝的威严;挺拔的金字塔突兀在平原上;各种神庙、祭坛往往超脱于周遭的自然之外,傲然独存。而中国,建筑与自然和谐的论调不绝于耳,亦入木三分。
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在《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中说:“在历史上,其它与中华文化约略相同,或先或后形成的文化,如埃及、巴比伦,稍后一点的古波斯、古希腊,以及更晚的古罗马,都已成为历史陈迹,而我们的中华文化则血脉相承,蓬勃地滋长发展,四千余年,一气呵成。”读到这里,我更感到悲哀。我们四千余年,毫无进数。我们的建筑已经被世界关进栏中,围上栅栏,指指点点作为文物了。我们的人呢?我们的文化呢?梁所言的“一脉相承”,便是不革新,所谓的 “一气呵成”,便是苟延残喘了
人们怎样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无论从结构形态上还是功能上,抑或材料上,都极力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力求从自然环境中寻找建筑建造的思路与源泉,这样的建筑实践之一,就是风水文化盛行。
1.结构形态一方面,古代建筑由做支撑的木结构和围护墙两部分组成。另一方面,一座古建筑可分作台基、屋身和屋顶,也就是宋代官方建筑规范书《营造法式》所谓的“下分”“中分” “上分”,与之对应的则是“天人合一”之地、人、天相应。
这种建筑文化和思想理念,从中国古代建筑萌芽诞生始,便相伴相生,并在木构架主导的建造体系中,循此组合为不同功能要求的建筑。因此,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一直以亲和的姿态回应自然,并从中寻找创造灵感。
2.功能实现中国古代建筑讲求中轴和平面布局,为实现特定功能服务,比如造成院落平铺,单座院落有庭院或天井,更具体的则是对冬暖夏凉、通风透气等实用功能的看重。
以古代民居建筑为例,数量众多,存在极其广泛,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但无论东南西北,都有共性。我们欣赏自然山水中的古建筑老照片,会发现无论在粗犷的西北大漠,还是润秀的江南水乡,民居四周远山近林,环境开阔,同时古道小径、田地河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
若为干燥或寒冷地区,房屋虽显简陋,门厚墙糙,但仍依朝南而建,院子绿化前低后高,方便引入自然光,中堂正屋通风透气,两边厢房卧室,天然和谐。
无论古代建筑采取平面布局规划的中轴对称,还是依山就势,按照环境顺势自由展开,其中既具符合“人道”的理性规范,又蕴含“天道”的自然巧妙,最终体现在建筑中,则取法自然,惟妙惟肖,不着痕迹,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更高要求。
3.建造材料自然取材土与木,与农耕时代的生产方式关系紧密。土,易挖掘堆夯;木,易修凿拼接,它们及其使用方式为古代建造提供保障。比如位于黄土高原的土窑洞和地坑院,都是人们直接在土地土崖直接开挖,建成民居使用。
而木结构中柱梁椽檩上下左右的勾连依存,以稳定架构成就了古代建筑的宽敞空间和院落平面发展模式。比如古代宗庙建筑中的大殿,像晋祠 *** 殿、南禅寺大殿,内部空间无不显得高大空旷。
▲晋祠 *** 殿
古代建筑选材上整体统一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与天人合一的建造思想一脉相承。因此,古代建筑在最初选材阶段,便立足地域,着眼自然,使得最终成形的建筑无法游离环境之外,始终靠近土地,以树木为伴,与山水自然为邻。
4.“风水”理论与选材同步甚至还要靠前的,是古代人们处理建筑与环境关系实 *** 的“看风水”。所谓“风水理论”,其实是古代建筑追逐天人合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民间智慧形式,在此美丽外衣之下,人们得以智慧而诗意地掌控建筑与环境关系。
古代建筑建造之前,要看风水,也即采用堪舆之术,从四个方面觅龙、察砂、观水和点穴。
首先,觅龙是在建造之前,寻找适宜的龙脉作基础(通常为山势),强调“远观得势,近观得形”。其次察砂,即建造除了龙脉外,也要考虑周边形势,要求四周小山能够起到遮风挡煞、增加小环境气势的作用,形成左青龙、右 *** 、前朱雀、后玄武,四方环抱,多层展开的良好态势。然后是观水,需寻找理想的水文环境,讲究水形富贵有致,水质甘香清洌,以求财源广进。最后的点穴,则在前三者理论及勘察基础上,选址确定建筑具体方位,更具实 *** 落地性。
如果要用今天的话说,古代建筑讲求风水背后,则是人们对涵盖生意盎然与生机勃勃的生态居住环境的渴望。
5.小结从建筑文化看,古代人们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主要采用天人合一思想及风水实践。考虑到古代中国地大物博,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复杂多变,有平原、高原、盆地、山脉等等,表现出古代建筑共性之外的形态丰富性。
同时,扩大视野,从更大范围看古代建筑,譬如长城之于中国,就如一方高高围墙的城池,不同的是前者保卫一国,后者围护一方。城池最外是城墙,里面是街坊,最后是院落与单体建筑。
回归古代建造,农耕时代的人们生活追逐自给自足,在建筑结构、功能和材料方面,则追求不违背环境的自然统一,一定程度决定了以外为尊“外主人客”的“内向型”建筑环境关系,也就难免形成敬畏自然、调和人伦的建筑形式,即四周高墙耸立,内里一方桃园,一片院落,男耕女织,诗书传家,安居乐业。
门向和屋向都在房的中轴线上如何?
门向和屋向都在房子的中轴线上,这种情况多见于一些老式格局的建筑物上,比如说北京的四合院,南方各个姓氏的祠堂,也就是闽南地区所说的“祖厝”。
门向和屋向都在房的中轴线上的房子外观看起来都比较方正,讲究左右对称,风水学上认为这样的房子方正稳固,辟邪,能招财,而且人丁旺盛,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各个地方的宗祠都是以这种形式出现。现在很多美式别墅为了表现其外观的大气,也经常会按照这样格局来安排。
所谓的门向,顾名思义就是大门的朝向,我们这边所说的门是指一个房子的主门,也就是说从室外进入大厅的这个门,门的朝向是相对于整个房子来说的。屋向,也就是房屋的座向,我们经常说的坐北朝南坐东朝西就是这样来说的。
总结:我不是专业的风水师,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我只能从传统建筑的角度来帮你分析,希望能帮助到你。
建筑是指建筑物与构成物的总称吗?
建筑名词解释:,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
有时建筑物也可能会被扩展到包涵“非建筑构筑物”,诸如桥梁、电塔、隧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