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算命名-高速国道省道公路编号有哪些规律

admin2023-02-03 00:43:0114

中国算命名,高速国道省道公路编号有哪些规律?

01

我国道路按其行政等级主要分为国道(含国道主干线)、省道、县道 *** ,由国、省、县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G、S、X作为它们各自相应的标识符,标识符加数字组成编号。02国道主干线的编号,由国道标识符“G”、主干线标识“0”加两位数字顺序号组成。国道放射线编号,由国道标识符“G”、放射线标识“1”和两位数字顺序号组成,以北京为起始点,放射线止点为终点,按路线的顺时针方向排列编号,如G101北京至沈阳(简称京沈线)。国道北南纵线的编号,由国道标识符“G”、北南纵线标识“2”(偶数)和两位数字顺序号组成,如G204 烟台至上海(简称烟沪线)。国道东西横线的编号,由国道标识符“G”、东西横线标识“3”(奇数)和两位数字顺序号组成,如G318上海至聂拉木(简称沪聂线)。03省道的编号,以省级行政区域为范围编制。省道放射线的编号,由省道标识符“S”、放射线标识“1”和两位数字顺序号组成,如S120;北南纵线的编号,由省道标识符“S”、北南纵线标识“2”(偶数)和两位数字顺序号组成;省道东西横线的编号,由省道标识符“S”、东西横线标识“3”(奇数)和两位数字顺序号组成。04县道原则上以所在行政区域为范围编制, *** 再此不再赘述。05国家高速公路新编号开头的“G”是“国”字拼音的首写字母,寓意国家路网。后面的 *** 伯数字,是按序列进行编号。7条放射线:以1位数字表示,编号分别在G1—G9间。9条南北纵向线:以2位奇数表示,编号在11—89之间,目前除“G11”外,其余编号的个位数均是“5”。18条东西横向线:以2位偶数表示,编号在10—90之间。4条地区环线:也以2位数命名,编号在91—99之间。

中国算命名-高速国道省道公路编号有哪些规律

中国古代地名为何喜欢带阳字?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我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要想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讲一讲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认为世间万物皆分阴阳:凡是明亮的、向上的、运动的、温暖的、突起的皆属阳;凡幽暗的、向下的、静止的、寒冷的、凹陷的皆属阴。

根据这种观点,又因为中国处于北半球,那么古人认为山之南可以被阳光照射,温暖明亮,所以称山之南为“阳”;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地转偏向力,对河流南岸冲刷较严重,形成陡崖,而北岸却容易沉积泥沙,河岸平缓,因此北岸更容易被阳光照射,所以古人称河之北为“阳”。

简而言之: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我国古代地名带“阳”字的,基本都与其位置处于山水之阴阳面有关。

一、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即襄水之北,襄水现在被当地人称为“南渠”。

其它因在水之阳而命名的有城市有:洛阳,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泾阳,处泾水之阳而得名。辽阳,处辽河之阳面而得名。

二、咸阳。咸阳这个地名比较特殊,“咸”字古语有“全“、”都”的意思,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咸来问讯”,意思就是“都来打探消息”。咸阳地处渭水之北面,嵕山之南面,山水皆阳面,所以称为“咸阳”。

三、简阳。史载三国时期刘备的谋士简雍守古简阳(当时简阳名牛鞞县),政通人和,军民依赖,故把城北之山命名为“赖简山”,后改城名为“简阳”,即因处于“赖简山”之阳面而得名。

类似的还有衡阳,因地处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绵阳,地处绵山的南面而得名。

我国古代带“阳”字的地名很多,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智慧,这种地名可以让人望名达意,即通过地名就能大致知道此地的位置及地貌,简单明了。

中国算命名-高速国道省道公路编号有哪些规律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属于什么赤道?

赤道在中国的南边。中国的最南端是曾母暗沙:位于东八区,北纬3度52分。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其半径为6378.2km,周长为40075.02千米。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也是地球上的零度纬线。一年当中,赤道有两次太阳直射,所以赤道地区属于热带,终年天气炎热,气温很高。赤道的圆心与地心是重合的,它也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圈,全长4万多千米。

小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至少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已有小麦。

有考古为证。

属于马家窑文化遗存的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出土了碳化小麦颗粒。经测定,距今5000年,±159年。

中国算命名-高速国道省道公路编号有哪些规律

要说的是,小麦是否经西域传入,学者们意见并不一致。

距今4000年前后,小麦种植已扩展至黄河下游。

如属于龙山文化遗存的山东茌平教场铺、日照两城镇、胶州赵家庄等遗址,均出土比较多的碳化小麦标本,且均属栽培型。

(甲骨文“麦”字)

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小麦已经成为主要农作物。

甲骨文中有“麦”字,为“农作物”和“地名”两种含义。

为“农作物”的卜辞,有“《后下》1.5”,其载:“月一正,曰食麦”。

另如“《合集》9620”“《合集》9621”“《合集》9622”“《屯南》3678”,等等。

怎知此“麦”即指“小麦”?

因为从殷商早期都城河南偃师商城,一直到晚期都城安阳殷墟,都发现了小麦遗存。

或者说,甲骨文“麦”字,包括“小麦”。对此,郭沫若的考证最为详尽,且普遍为学界所认同。

“麦”字用于地名,其卜辞都比较晚,应当指该地以产麦著称。不遑多论。

(甲骨文“来”字)

下面这件事很有意思。

甲骨文中有“来”字,亦主要是两个含义。

早年,罗振玉释出此字指“麦”,而作为“往来”之“来”则是假借之义。

如,“《合集》3326”卜辞:“乙亥卜,受来禾(年)。”;“《合集》9565”:“辛亥卜,贞咸刈来。”

卜辞中记载,有求“来”丰收的;有收割“来”的;有向王室进贡“来”的;有食“来”的,等等。

总之,此“来”,皆指农作物无疑。

个别卜辞,“来”也作为地名使用,这与“麦”一样。

学界,几乎皆赞成,甲骨文中的“麦”、“来”,都指今日所说的麦子。

关于“来”亦为“麦”,一派学者认为,这恰好证明小麦是“外来”作物,非中国原产。

此派学者,以著名的何炳棣先生为代表。

考古界学者,从考古发现和中国野生小麦资料方面,亦多认为中国小麦为外部传入。

但是,农业科学家李璠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

他曾任中科院遗传研究所植物遗传室主任,先后于1985和1986年,两次在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中,发现小麦碳化遗存。他认为,中国也是普通小麦的原产地和重要起源中心之一。

学者陈恩志,著有《中国六倍体普通小麦 *** 起源说》一文,指出在黄河流域两岸的三门峡、洛阳、卢氏及西安、宝鸡等地,大量存在“植物学特征与普通小麦栽培亲缘最接近的小麦草”,这种小麦草很可能早已为我们的先民采集和栽培。

这从考古学和植物学结合角度,提出了一个立论坚实,且较难证伪的观点。

周叔昆和洛阳文物工作队等,在洛阳偃师皂角树属于殷商之前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有栽培小麦,且占粮食作物第四位,证明此地区,在距今4000年前后栽培小麦已相当普及,这也为前述观点提供了证据。

总之,小麦是否外来作物,以及甲骨文“来”何以为“麦”,还不能说是完全解决了的课题。

中国现在在月球上的是几号探测器?

嫦娥三号探测器(英文:Chang'e 3)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嫦娥工程二期中的一个探测器,是中国 *** 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探测器由月球软着陆探测器(简称着陆器)和月面巡视探测器(简称巡视器,又称玉兔号月球车,英文:Yutu,或Jade Rabbit)组成。

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当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着陆器巡视器分离,并陆续开展了“观天、看地、测月”的科学探测和其它预定任务,取得一定成果。2013年12月16日,中国官方宣布嫦娥三号任务获得成功。嫦娥三号着陆器目前工作状态良好;巡视器在第二次月夜休眠前出现异常不能行走,尚未恢复但依旧存活。

2014年12月14日21时14分,嫦娥三号登陆月球已满一周年,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也实现了精心护航嫦娥三号着陆器月面安全工作一年的预定工程目标。

2016年1月5日上午,国防科工局正式发布国际天文 *** 合会批准的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点周边区域命名为“广寒宫”,附近三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紫微”、“天市”、“太微” 。此次成功命名,是以中国元素命名的月球地理实体达到22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