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算命文化-为什么有些人说易经是中华文化的的本源
我国算命文化,为什么有些人说易经是中华文化的的本源?
现在对《易经》的认识总体上是片面的。究其原因是先入为主的先验观念,已经使人对《易经》形成了某种惯性的解读。人们一般理解《易经》也就是通过哲学和卦学两个角度,有时候再牵扯到所有有关的可能,结果解释就庸俗化和经验化了。本人不敢说太了解《易经》,但是提供几个视角或者有助于拓宽视野:
1. 最原初的《易经》文本,应该不是文字符号,或者比文字符号要更为原始的刻画形式。这种符号通过目前的考古发现,应该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文或者石刻文字……现在许多考古遗址,如贾湖遗址、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陶寺文化……都发现了一些刻划符号。但以目前的研究成果,这些符号还无法解读。即使有的解读可能极其接近原义,但也是望文生义。
2. 《易经》的八八六十卦,包括卦型的现有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和稳定。卦型的短线条和组合式,极其类似现在的文字笔划,说明它们是有共同渊源的。过去有句话叫“书画同源”,其实卦书也同源,甚至几乎就是文字的最早形式。当然了,卦型或者卦象,更加规整化,也是符号设计和图腾展示的需要。这进一步显示了图腾文明之后,继起的是卦象文明。
3. 卦象兼于文字和图腾符号之间,是有考古学证据的。以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演化过程为例,可以见到图像由具象到抽象的演变逻辑。具体写实的鱼的造型,逐渐演化成鱼纹,由鱼纹再演化到鱼文。这个“文”已经不是图像纹样,而是具有文字的意义了。由这个“文”,再简洁化、体系化……就成了卦型。
4. 古代有仓颉结绳为文的神话传说。其实从考古发现,逻辑推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仓颉结绳不会太复杂,如果太复杂,绳子结的疙瘩,或者绳子上编织的各种绳结也会更复杂,并不实用。通过现在人们的心理推理和实际运用,这些常用符号也就几十个,有可能就是最早的卦型。通过这些卦型的推演,演化成了可以附会的无穷无尽的意思。
当代家长取名爱用轩?
这一现象恰恰是当代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失的折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文字的深沉厚重更是傲立于世。
守着列祖列宗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可供中国人取名的元素实在太多了:山川地理、历史典籍、家谱字辈、未来希冀,就连父母相识相恋过程中值得纪念的片段,都是可供孩子取名的材料。
在意识形态高度统一的几十年前,名字高度革命化、相似化。思想一步步解放以后,取名多元化逐渐流传开来。但经过改革开放数十年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孩子取名又出现高度同质化的趋势。看着现在幼儿园、小学的班级花名册,仿佛手捧某部当代言情小说的人物列表。如题的“轩、宇、梓、涵……”,看似雅致,实际上毫无实际意义,俗不可耐,背后反映出的还是当文化的贫瘠。
本人为女儿取名“海蓉”,一是为了让出生在上海、户籍在上海的女儿知道父亲来自成都,根子是在蓉城。二是取“海容”的谐音,希望女儿长大后能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为知识渊博、胸怀宽广的有用之材。女儿的名字在班里一众“轩、宇、梓、涵……”里显得特别另类,由此也遭到不少家长的背后议论,说我家孩子的名字太过时、太老土。
随便别人怎么说,我认为女儿的名字有自己赋予的内涵,挺好!
传统的文化的故事有哪些?
1、塞翁失马
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2、自相矛盾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 *** 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 *** !”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3、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是我的剑从这儿掉下去的。”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4、掩耳盗铃
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5、画龙点睛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张)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那一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中华上下五千年太多的故事
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非要找出更优秀的成分,那么则是其中以人为本的成分。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无所不在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竭尽全力继承了周公思想中仁的成分,并将其不断发扬光大。孔子强调为政以德,主张统治者应该实行德政,孟子则进一步强调人性本善,明确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这些都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更是旗帜鲜明地强调兼爱、非攻、尚贤、尚力,尚同等一系列主张,充分代表了当时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代表的下层老百姓的利益。
仓廪实而知礼节。虽然中国古代的百家思想是为统治服务的,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强调得人心者得天下,因此,即使他们都是为维护统治者利益而服务的,但都建立在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的基础上。
二、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历代封建统治。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虽然是新旧不断更替,但每一个封建王朝的盛世,以及其或长或短的统治,都离不开对民生的关怀。
从汉初的休养生息到北魏和隋唐的均田制,以及明朝的休养生息政策,都是统治者关怀民生,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正如明太祖朱元璋所说,新政权建立之初的老百姓,犹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正是靠着历代统治者的轻徭薄赋,以及与民休养生息,才换来了历代封建王朝的每一个治世。
从昭宣中兴到光武之治,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从开元盛世到永乐之治,甚至还有清朝时期的康乾盛世,它们的出现,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又推动了以人为本理念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思想影响了近代欧洲思想的解放。中世纪的欧洲,处在 *** 教的极权统治下,古希腊的人文思想基本上荡然无存。
从文艺复兴以来,在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基础上,西方先后进行了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一场又一场的思想解放运动当中,都是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而启蒙运动,则深深地受到了中国以人为本思想的影响。明末清初的西方传教士们,在给中国带来西方的思想文化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带到了西方,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系列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把西方的人文主义和中国的以人为本思想融会贯通,从而把西方思想解放运动推向了一个 *** 。
结语:总而言之,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既推动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和文化的不断繁荣,也深刻的影响了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正因为发现人、关注人,才促成了当今世界张扬人性肯定人的价值的蓬勃局面。
要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
个人建议先熟读“四书五经”以修德;熟读儒家经典以修智,熟读历史,通晓古人的一些做法,了解他们的得失以正行,学习才能技艺以富身,学习艺术以增加修养;
《大学》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实,这面讲求的是,在了解自然及身边的一切情况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修心,其实不论做什么,修心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心正了,你做人做事才能正,对人对事对物的判断才不会产生偏差。
其实在金庸的小说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桥段,某人因为某件事,而被师傅判定为此人心术不正,从此他便不再把绝对武功传授给这个人,因为如果传授给他的话,就没有人能治得了他。
其实在咱们中国古代的时候,往往一些技术大师都会这么做,在传授一些绝世技艺的时候,往往会先看这个人心是否好,是否正,比如墨子 *** 出飞鸟,可以依靠动力在天上飞很久,华佗在入狱的时候,把绝学传授给了精心照料他的狱卒。个人认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是学习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