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说尚好-如何评价李自成

admin2023-02-02 23:58:2920

算命说尚好,如何评价李自成?

明末枭雄李自成是位传奇人物,他从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登基称帝,到顺治二年五月身死湖北九宫山,一共当了一年零五个月的皇帝。其中,他只用了短短的2个月就攻入北京城,但在北京只享乐了42天便狼狈而逃,最终落得兵败的悲惨下场。

明朝末年, *** , *** ,再加上天灾人祸,老百姓为了生存纷纷揭竿而起。李自成便是义军中的一员,他最开始追随的是闯王高迎祥。高迎祥死后,李自成接过了他的衣钵,并继承他的闯王之名号。

义军之所以能在李自成的统领下发生质的变化,最主要的是他提出了一个口号令天下百姓神往的口号,4个字:“均田免赋”。他实行这个政策后,民谣四起:盼闯王、迎闯王,闯王到来不纳粮。

算命说尚好-如何评价李自成

之后,李自成每攻入一座城池,便做开仓放粮之举,百姓称他为救星,纷纷加入其义军队伍。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李自成攻下襄阳,他改襄阳为襄京,自称“新顺王”。也就是说,李自成称王了。

之后何去何从,李自成召集谋士、大将开了一次务虚会议。结果以军事牛金星主张从襄阳出发,直接攻打北京,推翻明王朝。大将杨永裕建议攻南京,截断漕运,然后北伐,效仿昔日明太祖一样。而谋士顾君恩建议,先不打北京,也不打南京,应该先打关中,然后收服明朝三边守军的兵力,最后再打北京。

李自成采纳了顾君恩的意见,选择了同样是饥民遍地,并且离襄阳又不远的关中平原,作为自己转战的方向。

崇祯帝听闻李自成的动向后,封孙传廷为督师,统帅陕豫两省十万大军围剿李自成。

随后,李自成的义军和孙传庭在郏县(河南省三门峡)进行了生死决战。

开战前,李自成就找到了明军的“命门”:天下大雨,明军的粮运供给不足。

李自成对症下药,一边动员百姓坚壁清野,使明军无法就地筹粮;一边派大将刘宗敏率万余轻骑出汝州,截断明军运粮通道。果然,孙传庭闻讯后大惊,回师去营救。

这时,李自成早就料到了,马上大肆撒布小道消息,说孙传庭这个统帅当逃兵了。结果明军的士气瞬间崩溃,争先恐后地逃往关中。

李自成随即率师进行追击,斩杀明军四万余人。之后,李自成乘胜挥师西进,很快攻破潼关,占领陕西全省。之后,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

公元1644年2月,李自成率军向北京进军。一个月后,大顺军居然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于煤山上吊自缢。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李自成创造了奇迹,消灭了大明。然而,李自成只在北京城停留了42天便被狼狈而逃。原因很简单,他在北京城犯了三宗罪:敛钱财、吃饺子、玩女人。

敛钱财在正史上有记载,进城后,李自成发了一道命令,规定中堂捐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结果不出数日,李自成便成了绝世大富豪。但如此贪婪地敛钱财却带来了严重后果,一是形成了不好的风气,二是被世人所不齿。

吃饺子的故事来源于陕西的民间传说,大致是说李自成小时候特别穷,吃个饺子是件非常奢侈的事。然而,当地一位算命先生见了李自成后却惊人为天,说他有大富大贵之相,仔细推算后,说了9个字:你有四十二年皇帝命。

李自成后来走上 *** 的道路后,一步步逆袭成了闯王,攻入北京城后,李自成这个土皇帝天天吃饺子,连吃了42天。而在民间风俗里,吃饺子代表着过年,因此,李自成不会料到,他连吃42天饺子就相当于他当了42年皇帝。果然应证了算命先生的话。

而玩女人的女人说的是陈圆圆。据悉,吴三桂得知李自成进京后,很是平静,毕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朝换代了,他们还得适应形势,夹缝中求生存。就在吴三桂准备谋前程,特别是准备“归顺”李自成时,意外发生了,他的老婆陈圆圆公然被人抢了——成了李自成手下悍将刘宗敏的“压寨夫人”。

吴三桂听闻后怒不可遏,他认为是这李自成故意放纵的结果,受辱的他一怒之下引清兵入关,最终导致了李自成的兵败。

为什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世英明?

确实,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古代很多英明神武的帝王,最终都是因为没有选好 *** 人,使得好不容易开辟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就因为后代的争斗,而把国家搞得很乱。原因在哪里呢?

(秦始皇)

*** ,英明神武的皇帝忙工作,没有时间管儿子们的教育问题。这些皇帝中,很多早年都在为了统一江山出生入死地拼杀,很多次九死一生。他们的儿子们,肯定也经常随着他们颠沛流离,受尽惊吓。所以,教育基本上是空白。等到他们坐稳江山以后,他们又得励精图治,忙于朝廷的问题,当然也没时间管他们的儿子。等到励精图治得差不多了的时候,他们又想着长生不老,怎样得道升仙,更没时间教育后代了。所以,这些皇帝的儿子们往往先天不足。

(汉武帝)

第二,英明神武的皇帝忒瞧不上他们的儿子们。因为他们很厉害,他们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儿子们,所以常常会觉得他们的儿子们一个都没有能入得了他们法眼的。这其实是个教育规律的问题。我们说孩子需要鼓励,你要是多欣赏你的儿子,多鼓励你的儿子,多表扬你的儿子,你的儿子长大后就一定能成为你想要的模样。反过来,你要是各种批评,横挑鼻子竖挑眼,孩子就会长得唯唯诺诺,畏畏缩缩,不像个样子。

(唐太宗)

第三,英明神武的皇帝不想过早让出自己的权力。不想过早让出自己的权力,就不想很快确立太子,对太子加以培养。因为要是过早确立太子的话,作为潜力股的太子,自然是所有大臣巴结的对象,这样一来,权力就会很快转移到 *** 手里。太子以及太子身边的人,为了早一点走上政治舞台,势必巴不得皇帝早死,有一些甚至会铤而走险夺权。谁愿意自己的权力给儿子夺去甚至因此丧命呢?所以皇帝在立太子上,往往模棱两可,这样,又从另一方面引起儿子们的自相残杀,乱成一锅粥。

(宋太祖)

第四,英明神武的皇帝的儿子们作为国二代的劣根性。无论是官二代、富二代、国二代,其实都是贬义词。为什么这些人会成为大家瞧不上的对象呢?因为他们的暴发户心理。他们不像他们爹那样,经过艰苦奋斗。他们是突然就阔起来的,突然阔起来的人,常常就会不学无术,只求吃喝玩乐争权夺利。所以,他们先天素质都比较低。

有这样一些原因,英明神武的皇帝想选好 *** 人也不容易了。

诸葛家族三兄弟为什么被称为 *** 狗?

在中国历史上,“一门三贤”的事情虽然“屡屡发生”。譬如东汉的班飚、班超、班固,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但像琅琊诸葛氏这样的“现象级”“一门三贤”并不多。

之所以称诸葛氏是“现象级”的,是因为他们同辈三人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虽然斗身出诸葛家族,可追随的政治势力却是不同的。

兄长诸葛瑾追随江东孙氏,位列大将军,领豫州牧;弟弟诸葛亮却追随刘备,更是任职到了丞相之职;而他们的族弟诸葛诞,则是追随曹家,身居司空之高位。

分析

在一些笔者的笔下,对于诸葛家族一门三投,其猜测者甚多。其中不乏有猜测他们是在 *** “稳赢”的政治投机,就如同清朝佟国维与隆科多的“合作”一样。

可如果我们细品之后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基本上就是无稽之谈。且不说琅琊诸葛一门在东汉末年已经分崩离析,诸葛诞与诸葛瑾、诸葛亮或许都不认识。而就算认识,他们三人之间的年龄差距,也不可能有机会“合谋”如此大局。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安身立命”与“政治抱负”往往是需要同时进行的。也正是这种“生存”与“理想”的并行性,让他们三个人有了各自的归宿。

从《世说新语》谈起

《世说新语》这部书,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可以说没有《世说新语》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国演义》,罗贯中笔下之三国,其人物的“人设”有很多就是以《世说新语》为依托的。

这是一部有着明确政治倾向的书,而其之所以有着明确的政治倾向,是因为其作者刘义庆的身份所导致。

刘义庆是刘宋的开创者刘裕的侄子,而刘裕又以刘交之后自居(刘交是刘邦的弟弟)。换言之,刘义庆从某种程度上是汉室后裔。

这也就导致了《世说新语》在很多程度上带有着一定的“贬曹色彩”。但是,这边“贬曹”的作品,除了在贬低曹氏的时候比较“偏激”外,对于追随曹魏的人,倒还算是公允。

毕竟,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重名士的时代,而三国时期,也是一个名士辈出的年代。《世说新语》作为记载名士言行轶事的笔记小说,它首先需要保证的就是尊重名士。

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在三国时代那都是当之无愧的名士。刘义庆在撰写作品的时候自然不会忽略了他们: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在这句话中,“蜀得其龙”尚好理解,诸葛亮本就号卧龙。可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又应该如何理解呢?这就是各有各的说法了。

卧龙诸葛亮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诸葛亮在民间的地位,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很高了。

而且,《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也是很尊重诸葛亮的。否则的话,身为弟弟的诸葛亮不会被放在兄长诸葛瑾之前。

除此之外,刘义庆在这句话中,都没有给诸葛亮做任何注解。这并非是刘义庆不屑,而是刘义庆本人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那么“蜀得其龙”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根源肯定是离不开“卧龙”这个道号的,但如果要是说只因为此,那就有点缺乏说服力了。

除了道号这个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诸葛亮是兄弟三人中能力最为突出的。所以,兄弟三人中,诸葛亮就是那个“龙”。

而且,说到成就,诸葛亮在蜀汉的成就,也是超过了诸葛瑾在东吴以及诸葛诞在曹魏的成就。“龙”也和各自的地位相关。

《易经》中有一句话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龙腾出江河,飞离陆地,象征人生追求与成就已到极致。这也正是诸葛亮人生追求、政治抱负的写照。

再者,龙隐逸于山林、湖海之中,这也与诸葛亮出仕之前的生活状态一样。没有经历过隐逸的名士,充其量只能算半个名士,这是从东汉末年一直到南北朝结束,很多人的一个内心想法。

诸葛瑾:孙权的守护者

“虎”百兽之王,往往被人们用来比喻一个人威武勇猛,或者是形容其严厉凶恶。这种形象,让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将其与谦谦君子诸葛瑾联系在一起。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虎”除了有威武的象征之外,还象征着一个人的地位。除此之外,“虎”还有守护的意味。

“虎者 *** ,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既然虎是百兽之长,用它来形容诸葛瑾在东吴的地位就再合适不过。

诸葛瑾在东吴,虽然称不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在东吴能够超过他地位的人也不过五指之数。除了张昭、周瑜等寥寥数人外,他就是孙权最为信任的人。

观诸葛瑾的一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答案。无论东吴有多么大的 *** ,诸葛瑾都荣宠不衰,这既与其本人性格有关,也和孙权有很大的关系。

诸葛瑾是孙权掌权之后,最早得到孙权重用的人之一。而孙权之所以重用诸葛瑾,是有着极强的政治目的的。

在大众眼中,孙权对张昭、周瑜两个托孤重臣都极具信任,可如果我们仔细地看看孙权的用人策略就会发现一点,自打他上台之后,就在考虑搭建自己的团队。

在东吴,有两个极其明显的派系,那就是元老派与新锐派。张昭、程普、黄盖等人是元老派,而诸葛瑾、鲁肃、吕蒙、甘宁等人则是新锐派。周瑜,则是元老派中的新锐派。

身为政治家的孙权,他的确有其过人之处,但我们决不能否认其多疑、善变、狠辣等众多政治家都有着特点。

所以,他始终对自己兄长留下来的重臣有所“顾忌”,因为他们不属于自己。“赤壁之战”时东吴内部的政治斗争,与其说是“主战与主和”之争,毋宁说是“元老与新锐”之争。

而诸葛瑾就是在“元老与新锐”之争中脱颖而出的。在孙权掌权后,他是最早获得孙权信任的新人,从此之后,他毕生都在维护孙权的利益。

尤其是在孙权称帝之后,他更是“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此时,他在东吴群臣中的地位,仅次于陆逊。

如此之高的地位,再加之他谦和的品行,也就构成了《世说新语》中那句“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的评价,同时也正是这么高的地位,能让他成为东吴之虎,有着执搏挫锐,噬食鬼魅的功绩:

瑾曰:“伯言多智略,其当有以。”自来见逊,逊曰:“贼知大驾以旋,无所复戚,得专力於吾••••••城门噎不得关,敌乃自斫杀己民,然后得阖。斩首获生,凡千馀人。

诸葛瑾身为文臣,可他在东吴,很多时候是“文武兼用”之人。在孙权的眼中,诸葛瑾终其一生都是“守护”自己的人,东吴的文武群臣众的眼中,他也是能够“守护”东吴的一只虎。

忠狗:诸葛诞

说起功狗,让我想起了北京大学曾经的校长蒋梦麟。那是近代史上真正的“士”,他自谦、纯朴,身为学者,面对日寇却宠辱不惊。

在1950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52周年纪念会上,傅斯年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梦麟先生学问不如蔡孑民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我的学问比不上胡适之先生,办事却比胡先生高明。

这段自谦中又不乏自信的话,让在场的蒋梦麟有了共鸣:

算命说尚好-如何评价李自成

孟真(傅斯年字孟真),你这话对极了。所以他们两位是北大的功臣,我们两个人不过是北大的功狗。”傅笑着就溜走了。

功狗依次最早的时候源于《史记》:

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 萧何 ,发踪指示,功人也。

从这之后,“功狗”便用来形容杀敌立功之人。所以说,诸葛诞之“狗”并非是刘义庆对其的贬低,而是因为其杀敌立功:

吴大将孙峻、吕据、留赞等闻淮南乱,会文钦往,乃帅众将钦径至寿春;时诞诸军已至,城不可攻,乃走。诞遣将军蒋班追击之,斩赞,传首,收其印节。进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户,转为征东大将军。

而诸葛诞对于曹魏不仅有战功,有的更是“忠诚”:

司马昭初秉政,长史贾充请遣参佐慰劳四征,且观其志。昭遣充至淮南,充见诞,论说时事,因曰:“洛中诸贤,皆愿禅代,君以为如何?”诞厉声曰:“卿非贾豫州子乎?世受魏恩,岂可欲以社稷输人乎!若洛中有难,吾当死之。”充默然。

或许,在群英汇聚的三国时代,诸葛诞的能力只能达到“上中”之才,但是他的忠诚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上上”之行。无“忠诚”之心者,不可能招揽忠心耿耿之人,而诸葛诞身边却不乏义士:

数百人拱手为列,每斩一人,辄降之,竟不变,至尽,时人比之田横。

如果不是诸葛诞本就是忠义之人,他的身边怎么会聚集了数百人肯为之效死的人呢?“魏得其狗”,得到的是诸葛诞的忠义。

结语

“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这里面的龙、虎、狗都是夸赞人的意思。

诸葛亮能力最强,个人成就更高,又有卧龙这个道号,他是当之无愧的诸葛三杰中的“龙”,而且他是“从龙成龙”之臣。

诸葛瑾能力次之,可他为人敦厚,在东吴朝野中威望极高,是孙权最为信任的人。是“守护”孙权以及东吴的虎。

三人中,诸葛诞的能力应该是最末的。可即便是最末的他,在曹魏也是屡有战功之“功狗”。加之他忠心耿耿,也就成了护卫曹魏之“狗”。

老人的什么习惯和你不太搭?

跟老人住在一起,他们有很多习惯我们都难以接受。

说说我们去年和公婆住在一起,有什么不习惯吧!

1.首先是作息时间,公婆早上五六点,甚至有时候四五点就起来了,起来后就活动身体,穿着拖鞋在客厅和阳台走过来走过去,我们年轻人瞌睡多,有时想睡个 *** 都睡不成,就被吵醒了。

他们晚上睡得早,一般 *** 点就要睡觉,可是我们六点才下班回来,孩子更晚,放学后七点半才回来,所以吃完晚饭,再收拾完基本上就八点以后,九点钟了。孩子晚上还要写作业,每天晚上基本上就11.12点才睡觉。

2.饮食习惯也不同,公婆说他们一天吃两顿饭,吃三顿饭胃不舒服。所以他们早上起来不吃早点,到九十点时直接吃早饭就行了,下午到四点左右再吃第二顿饭,这样一天两顿饭就完了。

而我们上班族和学生,必须一天三顿饭,早中晚都要按时吃,尤其是孩子,正在长身体,更是要按时吃,还要吃有营养的饭。

3.老人在讲卫生方面也令人很头疼:

(1)不愿意洗澡,给说了多少次了,让最少一个星期洗一回澡,可是他们嫌麻烦,一个月都不洗澡,最后实在脏的不行了,都有味了,他儿子都看不下去了,才洗一次澡。随后又是很长时间不洗澡,说了才洗,不说就不洗。

(2)上完卫生间不洗手,尤其是公公,我只看到他早上起来的时候刷牙洗脸,然后一整天也没见洗一次手,其他时间不说了,就说他吃饭前,我也从来没有见过他洗手。我倒是见过婆婆洗手,但是她从来不用香皂或者洗手液洗手,我就想问,香皂洗手液就在洗手台上放着,为啥就不用呢?只用水能洗干净吗?

(3)厨房洗干净的碗筷,直接把水控干就行了,可婆婆习惯用抹布擦干,她认为用抹布擦一下才干净,我说你这样本来碗筷已经洗干净了,你又拿抹布擦一下,等于又把抹布上的细菌擦到碗筷上了,反而不卫生,说了几次,还是那样。

其实这些不良习惯,是他们几十年年来养成的,一时半会儿也改不了,人无完人,谁都会有这样或那样不良的习惯,我们只有耐心的给他们解释,劝说,好好沟通,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吧!

最后祝福您家和万事兴!

那么他在一生的最后10年里怎样度过才能幸福地离开?

我给你讲一个我们村里的男人的故事,姑且称他为张叔吧。张叔有兄弟4个,老人今年大概70岁,自小家里很穷的,属于那种揭不开锅的那种,听张叔讲,他们小时候没有饭吃,就经常吃用树皮.树皮养活了很多人,树皮富含淀粉以及糖类,人们把树皮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就靠着这种树皮,在粮食短缺的时候养活了很多人。张叔经常讲到这里就泪流不止,感慨万千,张叔在家里是老大,他告诉我他父母经常吵架,他的童年几乎毫无快乐可言。厄运连连。最后由于他父亲入室 *** 进去了,家里的生活更加难过,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瞒着母亲他去混了,在他混期间,认识了一个 *** ,真是啥人找啥人啊,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他为了给他三弟凑学费,最后和这个 *** 玩起了仙人跳,最后还是被抓了,当被抓后为了保住那个 *** 他把所有的罪都扛了,当时就判了十多年(当然这是事后)。那个 *** 坐了2年就出来了,出来后还曾看过他,说什么会等他出来,张叔每次提到这里就 性情大变,就破口大骂,他最经典的 一句话就是,哎,真是休了批了,贼,贼,贼,五灵换一百,每次说到这里就烟抽的不停,说着说着就出胡说开了。 他出来都快50了,我问他,我说张叔,最后找那个 *** 姐没有,张叔说,你胡说锤子里,你会不会说话,我说叔,我错了,你出来你找那个女的没有,张叔说,找锤子里,又没个 *** ,我说天地下 *** 姐多了,又不止她一个,你想找,我 给你安排啊,说到这里的我哈哈一笑,张叔老说,你瓜锤子不懂,就知道胡拱。我们就互相调侃对方。哈哈大笑。张叔爱唱歌,每次我回去基本上都和他去,他唱北郊唱的真是好,好到啥程度,每次唱到 *** 直接跪倒底下,真经典,我问他咋不找个媳妇呢,他老说一个人习惯了这些年,谁家的姑娘又肯嫁给我?哈哈,张叔又开始整北郊了,现在张叔吃着低保,没事出去遛个狗,和村里的老人 下下棋就那样了,村里过事张叔也积极帮忙,我看张叔过的挺充实的,每次我回家,张叔都说来喝一下,也许只有喝醉了才能不觉得空虚吧。这是张叔清醒的时候说的话,每次张叔说这话,我都会说一句,唉,真是休了批了,你要重新发出热和光。张叔就会哈哈大笑,说北郊有传人了。哈哈,亲爱的读者,欢迎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