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工作就不顺怎么化解 化解阴气过重-怎么才能变得平和
最近一工作就不顺怎么化解 化解阴气过重,怎么才能变得平和?
戾气,百度百科意思为暴戾之气。即一种残忍、凡事都要做的狠,偏向走极端的一种心理特点。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戾气重的人,多是思维固化,智慧不够,不懂变通,所以才会凡事暴戾异常,以命相博。
我们的思维方式主要受原生家庭和个人社会境遇的影响。 比如原生家庭父母脾气比较暴躁,情绪化严重,导致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正确的爱护和教育,深受父母这一 *** 任老师的影响,有样学样,形成了以暴制暴的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雏形。再加上成年后,飞速发展的社会所带来的变化,对个人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当个人能力与社会期望之间差距巨大的时候,个人孤立无援,无力改变,长此以往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最后产生极端心理,整个人像个火药桶,一点就炸。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原生家庭,所以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无法消除,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我们具有能动性,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和改善,让自己变得平和。个人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 *** :
一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明白一个人不是神,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要妄图靠自己解决一切难题,明白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要学会与别人建立联系,学会求助并给别人提供帮助,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体会自己不是一个人,很多人跟自己一样,很多人可以帮自己,通过改变思维方式让自己更柔软,更懂变通。
二是培养钝感力。“钝感力”意思就是迟钝的力量,但跟迟钝不一样,它强调的是对于困境的一种耐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有时候太过于敏感了更容易受伤。倒不如钝感一点,脸皮厚一点,让自己的心变得粗糙点,能够承受各种锻炼和痛苦。
三是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人生和事业目标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更佳的,因为每个人成长经历、条件不同,能力和智商有差异,如果制定的目标不合适,那么个人将永远挣扎于不满意的情绪中,百害而无一利。
四是不要追求完美。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完美”,一个人过度的追求“完美”,往往会给自己和周围人带来压力和伤害,我们一定要认清是否过于追求完美而导致自己压力巨大,惧怕开始,最后反而不利于成功。凡事有度,我们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和尺度,过则无益。自己在努力奋斗的同时,还要学会思考,冷静理智才会让你越走越清晰,越走越远。
五是行动大于一切。有句话说,听过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道理是用来实践的,光说不练肯定假把式没收获。想要听过道理之后过好一生就要去积极实践,用实际行动成就自己,而不是仅仅用“听过道理”来感动自己。
我是流光凝语笑嫣然,星光之下赶路人,欢迎关注我并留言讨论。
对生活充满绝望怎么破?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多次绝望的时候。而每次的绝望,都是因为你变思维窄了,俗称钻牛角尖。
现在的你可能脑子一团混乱,跟本找不到任何解决问题的方向。所以你该给你自己放个长假,好好休息一下。
其实生活并不是特别快乐的事,但这不快乐更大部分原因来源于你自己,没错,就是你自己,因为你无比憎恨着无力改变现状的自己,你觉得自己怎么这么没用,为什么都做不好。
所以最根源就是你不认可自己,否定自己。
而自我否定的力量有多大?一个又一个的否定,会直接 *** 你的灵魂,负面的能量是你内心的反馈,自怨自艾或者破罐破摔,什么也做不了。
你的内在标准没建立起来,而你又拿外部标准勒住自己,扼杀你的活力和生命力,每当你要做什么时,心里有会有魔鬼声音:我不行我不行,摧毁你的自信。
其实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你的时间,你生命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不该把你的权利交给外界来判断,在你生长过程中不是拿到过一些成就吗?你为了上大学,努力学习,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去到大城市里竞争,这些都是你向生的渴望呀。
因此你需要做的是建立起自己的防御体制,给建立自己安全的内心环境。不要过多的听外界声音的干扰,建立起自我标准,反击那些声音,你是你自己的,不是别人说什么就什么,注视内心的声音,呵护它,让它成长为你的动力。
放下那些不合适自己能力的欲望和野心,很多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能力配不上野心。放下不合适自己的欲望,会轻松很多,人在一个环境中要做的是适应,然后才竞争,还没站稳就往前冲,很容易摔疼的。
最后,往前走,往前看,哪怕前途一片迷惘,哪怕只是凭着惯性往前走,总有一天会在自己漫长的脚印中找到方向,只是大概需要一点耐心。
练太极拳时身上气感足?
话来话去,都是话健康。生命和健康是自己的,练太极练到这个境界,出现这一现象,更应弄清因果,才是对生命健康的关注。
一是练功的八触说,也就是亚健康的病气出现,继续练,练至消除,体格更健。
一掺揉进经络、大周天,小周天及中医的说法,身体有不通,有潜病,气滞血瘀。
我想,不迷信任何说法,练后稍有疲劳,身心感到舒畅,休息后,精、气,神充足才是根本。第=点,吃饭,睡觉,生活都处于美美享受中,达到练太极的目的。有些邪功,把人练痴癫,练成了妖,就悲摧了。
为了更保险,防止血液堵塞血管,还须信任科学,检查一下,生命需要传统 *** 修练,也需现代科学引导。
我想信,只要骨关节没问题:生命在于运动。
我是个负能量挺重的人?
最近这几年来,关于负能量的研究,有一个比较热的主题——关于正念和静心的主题,已经变成显学(热点学术),不论是欧美和亚洲的学者、专家、上班族,甚至是演艺人员,都受到了正念的影响,并且积极的推广 。我的文章有一个对于负能量的化解有一个比较叙述的描述——关于「Ziva静心 *** 」,我之前也是生活中充满负能量,然后找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有一本书对你应该有很大的帮助——《高效休息法》
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做了一项跟静心有关的实验。结果发现:每天有静心的人,感受比较正面,压力也减少,甚至脑部有了一些变化,包括:大脑恐惧中枢的杏仁核缩小了,脑干变大了,可以制造更多的多巴胺和血清素,也就是负责快乐满足和爱的激素。
一、正念:帮助你面对现在的压力这是一个打开五感的练习,包括: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和嗅觉。
请你先闭上双眼,将背部往后靠,把头部放松,好好感受。
先慢慢地深呼吸,将注意力,转移到身边所有细琐的声响,仔细留意自己听到了什么,或许是旁边有人在讲话,或是空调的声音。
经过的几次呼吸之后,在下一次吸气的时候,请你觉察身体最明显的触觉感受,把注意力集中在最细微的触觉,请你注意到自己最强烈和最细微的触觉感受。
经过了听觉和触觉的感受之后,我们来观照视觉,虽然你眼睛是闭着的,但是你有看到什么吗?是一片黑暗、还是有一道光,从上下的眼睑中,透了进来呢?
二、静心:让你摆脱过去的压力当你从正念,进入到静心的时候,你的感官已经延伸出去,把所有的知觉都融入在体内,就带着这一种感觉,进入静心。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需要一句简短的咒语,来呼应你所有的思绪。
例如,你可以使用"万"这个字,它对你来说可以有一些意涵,也可以完全没有意义,你可以单纯地享受这个字的声音,让它模糊的出现在背景里。它只是一个"思绪的交通工具",带你进入深层的休息,让你能够短暂的松懈。
静心就是要你把这一个字,当作一个锚,让你的身心可以松懈并且安定下来,接受深层的休息。
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建议,就是:想东想西,这一些杂念,并不是坏事、也不是你的敌人。想东想西也没有关系,那是静心的过程中,很有用的一部分。你可以用那个简单的咒语"万",帮你把思绪拉回来。
三、显化:协助你开创未来的梦想显化,要先从感恩开始。问自己:"我现在要感谢什么?"练习感谢你生命中每一段人际关系,你也可以感谢你的住宅,你的健康,以及各种际遇和机会。感谢你生命当中美好的礼物,不论多么的微不足道,无论多么老套,和多么的难以理解,甚至多么的肤浅,都没有关系。
科学实验发现:即使这一天,你过得很不顺利,但是只要你问自己:"我可以感谢什么?"就能改变脑内的激素,光是这个简单的练习,就可以训练你回溯到生活当中,顺利的处理大、小事,让你能够更有效地去灌溉心灵中的花朵,而不会长出杂草。
做什么事都不顺?
我从回避型人格的本质,分类,形成问题的根源,需要哪些 *** 方式这几个方面来谈:
一,从依恋类型来看,回避型人格是焦虑型依恋。
四种亲密情感关系分类:安全型依恋:享受和人的关系,也享受一个人的精彩。焦虑型依恋:我是不好的,我是没有价值的,没有人愿意和我在一起,他们早晚会抛弃我。回避型依恋:过去了就过去了,不要再提了。关系是不重要的。一个人挺好的。混乱型依恋:这段关系会不会伤害我?
PS:回避型人格和回避型依恋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回避型依恋是不太需要关系,没有情感需要,也读不懂别人的情感信号。(理工男比较多)
在海蒂性学报告中,来自世界各地对老公情感忽视情感冷漠的抱怨长达30多页。
回避型人格是图中的焦虑型依恋,他们不是不需要关系,他们是渴望关系,又担心再次被伤害或被抛弃。
二 回避型人格有单纯焦虑型和焦虑矛盾型两种亚型:
焦虑型依恋又有2种:一种是单纯焦虑型。这类人是被忽视长大的,长大后,他们会渴望关系,渴望认可,怕再次被忽视或被抛弃。
贝贝是个20岁的姑娘,正在上大学,她说:我经常不知道该如何与人相处。我觉得自己很笨才这样。我对她说:一个人成长中,如何与人交往,一般是家长告诉孩子。如果家长没有告诉,孩子不知道怎么办也是可以理解的。(指出她的困难,减少她对自己的贬低)贝贝:我小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在打麻将,我和妹妹就在家看电视。爸爸妈妈都是在回家上厕所的时候看看我们是不是在学习。他们几乎不管我们。上周我过生日,我给我妈妈打 *** ,告诉她我快生日了,妈妈说,你又不在家,你让我咋办。我生日那天,妈妈连 *** 都没有打给我。
贝贝很渴望获得关注,获得关系,她和父母之间没有建立关系的经验,所以到了群体中,她想和人搞好关系,但是总是受挫。
一种是焦虑矛盾型。在成长中,他们的情感被忽视,所以他们也渴望被理解被接纳。但他们又经历了很多被控制,所以他们对关系既渴望又有恐慌,因为他们担心再次被控制或被吞噬。
玲玲对我说:“老师,我是不是扭曲?”我问她:“你怎么扭曲了呢?”玲玲说:“我前夫给我做饭,下班接我,这不是很好吗?我为什么不敢靠近关系?我和几个前男友也是这样的,只要他们对我好,我就会 *** 关系。可是,如果我一个人生活,我又会怕得要死,一个人在家的话,我会非常恐惧,我感觉自己会活不下去。”
渴望关系又害怕别人靠近,典型的焦虑矛盾型。
过了一段时间,玲玲的诉说印证了我的假设。
玲玲:“我小时候,有一次过年,妈妈给我钱,让我买衣服,我买了一件灰色的大衣,特别开心,回到家,妈妈一看是灰色的,她气不打一次来,对我呵斥到:大过年的,你穿个灰色的,你要办丧事吗?然后,她拉着我回到商场,换了一件红色大衣,她很满意。”“不仅这样,我做什么事情,妈妈很少看得顺眼,白天上班挺累的,我喜欢弹钢琴,中午休息的时候,我回家弹钢琴,我就想放松放松,妈妈看我回来做这个,她对我说 你个 *** ,大热天的来回跑,你不累啊?”我对玲玲说:“你喜欢灰色大衣,妈妈让你穿红色的,你喜欢中午回家弹钢琴放松放松,你说你 *** ,你希望妈妈看到你的需要,尊重你,给你决定权。”
理解,尊重,自己做事的主导权是焦虑矛盾型的人特别在意的。
三 回避型人格的 *** :
回避型人格是由于情感忽视,或情感控制带来的问题,我大概会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 :
1 理解,接纳,代谢他们压抑的心理能量。
一个健康自信的人的成长是需要爱来浇灌的,就像一个小草需要阳光,水,土壤。小草的养分给不到,小草会瘦小,干枯。一个人的成长如果没有被理解被接纳被认可来浇灌,这个人会是不自信的,人际中,他不敢展示自己,不敢发出邀请。
高峰讲了一件事:“我父亲是一个严肃的人,他不太讲话。他对我的要求比较高,我总觉得在他面前有些紧张,怕他批评我。”“那年高考,我考上了本科,我爸爸为我办了酒席,请村里人吃饭,现在想来,我比较呆,我居然不知道酒席是为我办的。”咨询师说:“你之前习惯了被批评,好像表扬来得比较突然,你都没有意识到这个表扬是为你而来。”
我理解他“不知道酒席是为自己而办”的时候,他也会接纳自己这个状态,不再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呆。”
咨询师的理解和接纳,会让来访得到确认“我的感受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他对自己的确认就多了一点点。
2 在陪伴中帮助来访看到他们的投射和情结,修通他们与自己的关系。
贝贝说:“每次放学,同学们一起吃饭,一起回宿舍,我很羡慕他们,可是我不敢和他们一起。”我:“你为什么不敢和他们一起?你是担心什么吗?”贝贝:“我害怕他们不喜欢我。”我:“好像你行动之前,还不知道他们的态度,但是在你的想象中,你是不受欢迎的。这个想象让你疏远同学。”贝贝沉思,然后点头。
贝贝在父母那里,总被忽视,她认定父母不喜欢自己,等进入群体,她也会带着这个无意识的信念“我不好,别人不喜欢我”与人交往,而这个信念让贝贝在人群中处于孤单,不敢主动的状态。
当我帮她理清“是自己认为别人不喜欢自己”的时候,她就敢于突破自己,试着主动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潜意识的情结”,意识不到的时候,我们被这些“情结”控制。搞明白自己有什么“情结”,心灵的解放就不远了。
3 看到他们生命的努力。
亮亮说:“为了在人群中看起来正常,我会揣摩别人的想法,可是,我好累啊;我又去研究心理学,我发现自己是回避型人格,问题出在潜意识,我更无助了;我还信宗教,可是,宗教告诉我,我的优点是神给我的。我发现,这些年,我真是瞎折腾,一点也没有把自己变好。”我:“为了让自己变好,你尝试琢磨别人的想法,你尝试研究心理学,你也去信宗教,你没有因此自信起来,你很挫败。不过,你那些尝试,都是为了让自己好起来。你从未放弃对自己的努力,这正是你的生命能量。”
努力没有结果,人会对自己不满。但是,看到自己一直在努力,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情。
4 帮助他们探索出成熟的沟通方式。
贝贝谈到:“我觉得我很丑,笑起来更丑,同学讲笑话,我就不知道怎么办,笑吧,不敢笑,太丑,不笑吧,讲笑话的人会尴尬。”我:你很冲突,笑和不笑,对你都很困难。你听同学讲了什么笑话,你可以重复一句。重复别人说的话,会给人被重视被倾听的感觉。贝贝(如释重负):原来还有第三条路啊。玲玲说:昨天同事让我找一个文件,我没有找到,同事说你眼睛干啥的,这不明明在这吗?我噌地火起,我拍着桌子对她吼了几句,我看她当时挺尴尬的。我:她说你眼睛干啥的,你感觉很不被尊重,你当时拍了桌子,现在想来,你并不喜欢用这种方式表达,是吗?玲玲:是的,毕竟以后还要天天见,关系太僵不好。我:你可以把你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你觉得怎么样?玲玲:怎么用语言表达感受?我:她说你眼睛干啥的,你是否感觉被贬低,你希望她尊重你?玲玲:是有这种感觉。我:你把你的感受和需要告诉她。玲玲:我怎么说?就说 “你这样说,我感觉被贬低了,我希望你尊重我。”这样吗?我:很好的表达。
来访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他们会选择回避的方式,如果他们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他们对人际关系的胜任感会慢慢出来。打破恶性循环,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这开始,就改变了。
(注:文中人物均为化名,使用的例子均做改动,请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