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上如何拥有坚实的靠山 办公无靠或靠山不力的表现-这三任老婆的结局怎样
事业上如何拥有坚实的靠山 办公无靠或靠山不力的表现,这三任老婆的结局怎样?
有人说明末农民 *** 军领袖李自成曾经有三位绝色妻子,有两个给他戴了绿帽,是历史上名符其实的“绿帽王”,所言应不虚。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陕西米脂出美女,这也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据说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就出自米脂。李自成的三个妻子,有两个是米脂人,可见米脂婆姨之美所言不虚。李自成的 *** 任妻子,叫韩金儿,米脂人,天生丽质,艳名远播,却水性杨花。在嫁给李自成之前,已先后嫁了两次,这在最讲女人贞节的明朝,实属罕见。据说韩金儿先嫁给一有钱的老乡绅做妾,可能是看乡绅太不中用了,韩金儿耐不住寂寞,就与老乡绅管家私通,东窗事发,被休回家。因其艳名在外,一监生慕名又将其纳为妾室,没过多久,狗改不了 *** 的韩金儿,又与他人勾搭成奸。监生戴了绿帽子,受人耻笑,没办法,也只能忍痛割爱,把个韩金儿又休回了家。两次被休,臭名远扬的韩金儿,富贵之家,为了脸面,再不敢要,贫穷之家不仅不敢要,更要不起啊,韩金儿过惯锦衣玉食的生活,谁敢娶?偏偏年尚十八岁的小驿卒李自成,看了韩金儿一眼,就彻底被迷住了,发誓非他不娶。据说李自成健步善走,又善骑射,被驿丞看中,被选为驿卒,也算是有一些固定收入的人,因此被富人弃之,穷人不敢娶的韩金儿,也只好嫁给李自成这样的小驿卒了。婚后二人也好了一阵子,但不久,驿站进行人员精简,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韩金儿嫁李自成就是奔李自成有个驿卒小差使,现在竟失业了,韩金儿怎看得起李自成?为娶韩金儿李自成曾借过一豪绅艾举人的债,见李自成失业,艾举人就上门逼债,李自成还不上,就被艾举人一纸诉状告到米脂县衙。县令就将他带上刑具游街,并将其打入大牢,准备将其处死。守牢狱的狱卒高立功,一次给李自成送饭,猛然看到一条大蟒盘绕在李自成身上,震惊之下,高立功打翻了碗碟,惊醒了熟睡的李自成,赶忙喊住转身逃跑的高立功。高立功再回头一看,大蟒不见了。从此,高立功就感到李自成不是平常人,就在一天深夜,帮助李自成一起越狱。越狱后的李自成约定黎明到高立功家 *** 后逃跑,他恼恨艾举人的凶狠,心里也惦记着娇妻韩金儿。他要杀掉艾举人,再带韩金儿一同逃走。于是深夜李自成潜入艾举人家, *** 了碰巧出门的艾举人,随即就返回了自己家里。谁知这韩金儿自从李自成入狱后,又耐不住寂寞了,一来二去,就与同村一在县衙当差名叫盖虎的男人好上了。深夜潜入家的李自成,正碰到韩金儿与盖虎在自己家兴云布雨,怒不可遏的他,当即拔出尖刀,就如宋江怒斩阎婆惜一般,结束了这对奸夫 *** 的命。 *** 后的李自成,不敢停留,连夜叫上侄儿李过,逃到高立功家里。高立功在家里向李自成引见了弟弟高一功和姐姐高氏(姚雪垠取杨家将穆桂英之名,称高氏为高桂英)。米脂婆姨高氏也不是个平凡女子,窈窕俊美,自幼习武,英姿勃勃,崇拜英雄,正新寡在家。与李自成一见,相互倾心,但因事情紧急,几人连夜商定到甘肃投军,高立功带姐姐高氏则投亲。李自成等三人投军后,因所在军队在援救北京途中参将克口士兵粮饷,发生兵变,至此李自成等三人投身农民 *** 军。先投农民 *** 军首领王左桂,王左桂降明,又投农民 *** 军首领张存孟,担任队长一职,张存孟又降明,李自成率余部东渡黄河,在山西投靠了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因作战勇敢,被称为“闯将”。
在农民 *** 军的不断转战中,高迎祥曾劫掠了邢氏、赵氏、余氏、安氏、邬氏等五个美女,因舅父关心外甥,又想拉拢他,就将最绝色的邢氏赏给了李自成作妻子,这便是李自成的第二任妻子。邢氏年轻貌美,原为富家千金,知书达礼,通将略,李自成就让她在自己军中管后勤军资,她管理得井井有条,深得李自成心意。但因李自成常年奋战在外,与邢氏离多聚少,不免冷落了邢氏。李自成部下有一悍将高杰,骁勇善战,很得李自成器重,但因在一次战斗中,高杰表现不力,李自成很不高兴,就让高杰到后方反省几天。高杰觉得兵权被夺,李自成不再信任自己,就心里很怨恨李自成。在后方无所事事的高杰,与管后勤的邢氏接触频繁,一个高大英俊,一个貌美如花,一个心情郁闷,一个倍受冷落,一来二去,两人就互吐衷肠,相互怜惜,便有了私情。享受过鱼水之欢后的二人,一发不可收拾,又害怕有一天被李自成发现,性命不保,于是二人经过秘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投降了明军。后来李自成壮大,建大顺政权,进军北京,众明将纷纷投降,但高杰与李自成有夺妻之恨,始终未考虑投降李自成。为躲避李自成,他与邢氏逃奔延安,被李过追杀,又折向东,“渡宜川,绝蒲津以守”。明朝灭亡后,江南明朝遗臣拥立福王朱由菘登基,高杰被封为兴平伯,与刘良佐、刘泽清、黄得功并称为江北四镇。1645年,高杰在睢州被欲降清的许定国诱杀,南明朝廷追赠高杰为太子太保。邢氏后来带着儿子及高杰旧部来投史可法,想让儿子认史可法为义父。史可法因耻于高杰的贼寇出身,拒绝了这一请求,只是命高杰儿子拜提督江北兵马粮饷 *** 高起潜为义父。史可法死后,邢氏带着她和高杰的儿子投降了清朝,从此再无记载。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收合高迎祥余部,被众人推为闯王,继续转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在一次转战甘肃时,高立功带姐姐高氏加入 *** 队伍,高氏被安排在部队后勤。后来邢氏与高杰逃走,在高立功等人的撮合下,李自成与高氏成婚,高氏便是李自成的第三任妻子。邢氏逃走后,高氏自然就接管了老营和后勤工作。李自成与高氏彼此相爱,感情很好,志趣相投,高氏本就崇尚英雄,爱慕李自成,就一心跟随李自成驰骋疆场,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很受李自成敬重。后来李自成克洛阳,破潼关,占西安,进北京,称帝建大顺政权,封高氏为皇后。怎奈李自成因没处理好已降明朝官贵与自己的关系,部下大将刘宗敏又霸占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导致吴三桂降清,与清军联合对付李自成,在一片石李自成大败,不得不退出仅占四十三天的北京城。之后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更是节节败退,弃西安,走武关,败山西,入河南,逃湖北。在湖北通城九宫山,李自成率轻骑二十人上山探路,被当地民兵武装姜大眼 *** ,尸首被密秘埋葬。大顺军知到后,悲愤异常,对九宫山给予了报复性扫荡。李自成虽一败再败,高氏始终紧伴李自成左右,不离不弃。李自成死后,大顺军奉李自成为先帝,高氏为太后。高氏继续率李自成余部与清军周旋,数次打击清军,又根据形势变化,归降南明何腾蛟麾下,联合对抗清军,被南明隆武帝封为“忠义夫人”,赐珠冠彩币,命有司建立贞节牌坊,题为“淑赞中兴”。其所统军队号为“忠贞营”。南明隆武、永历两朝相继覆灭,高氏仍和李过的义子李来亨退居四川、湖北一带抗清,号夔东十三家,最后在湖北矛麓山与清军大战,清军攻破矛麓山大营,高氏不愿引颈受戮,就逃到湖南澧县天供山洞,受清军围困, *** 于山洞。据说闯王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时, *** 了三颗皇帝印玺,一颗玉雕的,因仓惶出逃落入清军手中,另两颗黄金打造的,一颗为李自成自掌,另一颗为高氏保管。李自成死后,两颗金印不知所踪。听说近年当地文物专家还从这个天供山洞搜出金印一枚,正是李自成的皇帝印玺,不知是否真实。
从李自成娶的三个妻子看,韩金儿重金钱 *** ,水性杨花;邢氏出身富家,虽知书达礼,有武略,却与李自成貌合神离;高氏虽小门小户,却崇尚武勇,与李自成情投意合。因此韩金儿随性而变,邢氏因受冷落而怨,唯有高氏真心爱慕李自成,愿与李自成甘苦与共,无怨无悔,不因李自成富贵而攀,也不因李自成颓败而离。“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世上一般的嫁夫娶妇,都是搭邦过日子的居多,若不情投意合,是很难经得住冷落、灾难考验的。难怪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话用在夫妻身上,也是很恰当的。
文在寅真能躲得过青瓦台魔咒吗?
青瓦台是韩国总统官邸,而韩国历任总统的遭遇都不是太好,因此韩国总统的下场称之为“青瓦台魔咒”,文在寅能不能打破“青瓦台魔咒”呢?其实类似的问题我回答过不少,不过既然朋友们对文在寅的下场非常感兴趣,我就再一次说说我的看法吧。
文在寅的下场很难说会不会像前几任总统一样,在监狱度过“下半生”,这还得看文在寅的表现,以及文在寅的下一任总统谁。目前文在寅在韩国 *** 表现的并不是特别“腐败”,韩国法院暂时没有掌握或者是没有公布文在寅的贪污受贿的证据。文在寅一上台就高举反贪反腐的旗帜,他上台后也确实清算了一大批有过贪污受贿的官员,包括韩国前总统李明博和 *** ,以及 *** 那一届官员。可以说文在寅的反腐工作做的不错,因此文在寅上台初期的支持率非常高。
可是文在寅上台仅仅是对贪污官员进行清算吗?其实并不是,文在寅不仅清算贪污官员,还清算异党。就在去年11月份,文在寅清算了洪淮杓,而这仅仅是在韩国野党党首,不过据说此人掌握了大量的文在寅贪污的证据,只是未移交韩国法院罢了,因此文在寅对这个对他有威胁的在野党党首进行清算。文在寅上台后野心也不断膨胀,膨胀到什么程度呢?他清算了97位韩国检察官,而这些检察官都是 *** 在任时期接手过大量案件的检察官,文在寅给的解释是这些检察官可能与 *** 贪腐有着很大的关联,甚至这些检察官包庇了 *** 的违法行为,当然不排除有这种可能,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他是想把知情的检察官一并处置掉,以免有后患,不然他打压 *** 的计划都会泡汤。还有一点他清算韩国 *** ,主要还是为了把控韩国政权,不断的把韩国政权垄断在自己手里。可以说,文在寅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野心家,比起朴正熙,他的对手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前面说到洪淮杓掌握了文在寅的贪腐证据,如果这个证据被移交韩国法院,可以说文在寅在劫难逃。不过目前洪淮杓已经被文在寅清算了,也就是进去了,文在寅犯罪事实可能会被封锁。不过后面如果文在寅再做出什么有违伦理的事情来,可能就也要进监狱了。不过文在寅算是比较聪明的,不然他一上台就清算他的异党,给自己一个安全的执政环境,因此至少在文在寅在任期间不会有什么意外发生,除非他做的事太不得人心,被民众大量举报。不过文在寅会不会重蹈覆辙,还得看他下一任总统是谁。
韩国总统都非常有趣,都是非常打压异己的,像朴正熙在位十八年,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排挤他的异己,其中包括现在的文在寅, *** 遭到文在寅打压,也跟朴正熙当年打压文在寅有关。因此如果文在寅后面两三任都是文在寅一个党派的,那文在寅几乎不会被打压,因为韩国一个党派的执政理念是比较统一的,文在寅后面至少两任总统如果都是跟文在寅一个派系的,那文在寅就安全了。可是如果文在寅后面两任之内的总统是文在寅的异党,也就是对文在寅执政理念有意见的,那他(她)肯定会对文在寅进行清算,那样文在寅就很有可能会在监狱里度过余生或者被判处死刑。可见,文在寅卸任后会不会中“青瓦台魔咒”,和他后面的总统人选有关。
所以呢,文在寅的结局是个不确定因素,他未来是安心在家里陪着他的夫人游山玩水,还是到监狱度过余生都是很难下结论的,不过文在寅最近的支持暴跌,这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文在寅的前途。文在寅会不会和前几任韩国总统一样进监狱,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渤海国是如何建立的?
这是敝人拙作《图腾海东青》中关于渤海国建立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你有用!
高句丽灭亡后,最令唐朝头疼的,莫过于如何消平高句丽遗民的不断 *** 。当时高句丽故地民众人心不服,屡屡发生叛乱。咸亨四年(公元673年),高句丽余众起事反叛,大批忠于高句丽的靺鞨人也参与到其中。唐朝特派燕山道总管、右领军大将李谨行(粟末靺鞨首领突地稽之子)前往平叛。显然,高句丽故土的靺鞨人对李谨行的粟末靺鞨出身并不感冒,李谨行刚于瓠芦河(今 *** 洛江中游)之西大破高句丽叛众,很快“ *** 引靺鞨”叛众又转去猛攻李谨行妻刘氏所在的奴城(今平壤西北)。为了安抚高句丽故土的遗民及靺鞨族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唐高宗册封时已被虏至内地,任工部尚书的高句丽末代君主高藏为辽东都督,命其重返高句丽。寄望高藏重返故土能安抚当地民众稳定局势。哪知高藏返回高句丽后,竟然暗自勾结靺鞨人谋反。最终事泄而谋不成,高藏被唐朝流放至四川邛州,后来死于贬所。
为彻底杜绝高句丽遗民的反抗,被激怒的唐朝开始大规模向外迁徙高句丽遗民。原高句丽统治民族高句丽人更是此番重点迁徙对象。上至高句丽王公大臣、商旅名流,下至百姓中身强力壮者都被强制迁往内地,唯有少数“弱窭者留安东”。经学者考证高句丽国内生活着高句丽、汉、靺鞨等民族,还有少量契丹人、突厥人、新罗人、百济人。在对唐朝的战争中高句丽军至少战殁20万,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总人口仍有69.7万户,约350万口,其中高句丽人约100万(亦说为110万)。至于被掳往内地的高句丽人数量,学术界认为少则34.5万,多则50余万。后来随着新罗向半岛北部的不断扩张,高句丽南方的小部分人口成了新罗属民,数量约有19万。剩余的高句丽人中,流入突厥至少10万;流入靺鞨及后来渤海国的,亦不少于15万;另有不到2000人流入日本;而能侥幸留居故地的高句丽人仅仅约万余人。
就这样随着高句丽政权的国灭政熄,高句丽人作为一个民族从此彻底淡出了历史舞台。
*** 章、民族起源 第五节2020-05-19 18:07·折冲万里
唐朝安东都护府
介于靺鞨人长期效命于高句丽并积极参与高句丽遗民的反叛。唐朝特意将靺鞨人中那些具有反唐倾向的激进分子,共约数万人一并掳往内地。虽说不是举族皆迁,但靺鞨各部的上层首领、酋长俱在迁徙之列。如此一来那些留在故土的靺鞨部众因群龙无首,旋即成了一盘散沙,只得听命于唐朝的安东都护府,乖乖臣服在唐朝的统治下。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唐朝名将刘仁轨征讨新罗,破其众于七重城,期间刘仁轨曾“以靺鞨兵浮海略南境,斩获甚众”。这些为唐朝驱使同新罗厮杀的“靺鞨”,就应是原属高句丽后归附唐朝的的靺鞨部众。
作为第三批内迁的靺鞨人,粟末靺鞨、白山靺鞨都曾臣属于高句丽。但白山靺鞨同高句丽的关系更为密切,算得上是高句丽的忠心爪牙。正是因此,白山靺鞨成了唐朝重点防范及迁徙的对象。据《旧唐书》记载,“白山部素附于 *** ,因收平壤之后,部众多入中国”。除了粟末靺鞨、白山靺鞨外,“泊咄、安居(车)骨、(号)室等部亦因 *** 破灭后,奔散微弱,后无闻焉”。依照往前惯例,第三批内迁的靺鞨人仍旧被唐朝安置于营州,靺鞨族群中最重要的两个部落粟末部、白山部由是聚于一地。又因此前粟末靺鞨更先迁入营州,且其数量至少有四、五万之众。相比于后来的白山靺鞨,先入为主的粟末靺鞨明显占据了主导优势。于是白山部便逐渐融入到粟末部中,成为广义粟末靺鞨的一部分,机缘之下粟末靺鞨越发壮大。
高适《营州歌》
当时营州(今辽宁朝阳)是唐朝为控制东北地区的契丹、奚、突厥等部族,而倾力打造的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为强化管理,唐朝特于营州设立营州都督府。随着大量靺鞨部众不断涌入,营州也成了靺鞨人最为集中的聚居地。到武则天时期,营州地区的靺鞨人高达十万以上。注意居于营州的少数民族可不止靺鞨一支民族,尤其在唐朝“复置东夷都护府于营州,兼统松漠、饶乐地,置东夷校尉”后,营州的管辖范围扩大至契丹、奚两番,契丹、奚两番在营州的地位也逐渐压过靺鞨。学者推测,不计奚人,仅营州辖管的契丹大贺氏联盟就有八个部族,二十万人口,兵甲四万余。若以两番合计,其人数更是要大大超过靺鞨。受此影响,营州城内的靺鞨人 *** 抱成一团,早先内属的靺鞨人与新内迁的靺鞨人加速融合。但在另一方面,营州城内的靺鞨人也开始对当地日益强大的契丹集团产生依赖。
武周革唐命后,刚愎自用的营州都督赵文翙肆意 *** 治下百姓,激起了包括契丹、靺鞨在内的各族民众强烈不满。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营州所辖的契丹地区发生饥荒,广大百姓生活无著穷困潦倒。可营州都督赵文翙不仅不加赈给反还“视酋长如奴仆”,加之赵文翙此前曾多次侵侮契丹部属,激得契丹民怨沸腾。五月十二日,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趁机发动叛乱攻陷营州,杀了营州都督赵文刿,史称“营州之乱”。表面上看,营州之乱是由营州都督赵文翙的个人原因引起的。但实际上仅凭赵文翙的个人因素,不可能造成如此大规模的叛乱。所谓“契丹饥,不加赈给”,“视酋长如奴仆”等,只是叛乱的诱因和导火索。
营州之乱爆发的深层原因,实为北方少数民族对武周政权的不满和对李唐正朔的怀念。
其一、得国不正。唐太宗时,唐朝以意气风发、恢弘磅礴的天朝气势,及“爱华夷如一”的开明民族政策,赢得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尊崇。唐太宗也被北方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被迁徙至营州的契丹、奚、靺鞨等族众,亦因受到唐朝的优抚而感恩戴德。换言之唐朝在北方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是真刀 *** 打出来的,是诚心相待交出来的。可靠篡权夺政起家的武周政权因其先天不足,缺乏相应的统治威信和地位。故此北方少数民族对武周政权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蔑视和反感。后 *** 厥汗国的默啜可汗曾向武周请求通婚,武则天命淮阳王武延秀前往突厥,娶默啜之女为妃。默啜可汗得知和亲者非李氏皇族,当即拘留了迎亲的武延秀,怒曰:“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又曰:“我突厥世受李氏恩,闻李氏尽灭,唯两儿在,我今将兵辅立之”。随后默啜可汗打着“奉唐伐周”的旗号大举入寇。武周命庐陵王李显统军十万迎战,闻李显亲来,默啜可汗遂退军北还。
其二、民族政策失当。“得国不正,致诸胡不服”,是武周政权与生俱来的缺欠。照理说女皇武则天应当扬长避短,尽力不要去 *** 那些心存不敬的少数民族。可事实是武则天更多依赖白色恐怖来维系自身统治,而且这种极端统治方式很快便蔓延至民族关系上。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李唐旧臣因被武周视为异己,遭到一干奸佞酷吏的疯狂 *** 。西番酋长大将军阿史那斛瑟罗,险被酷吏来俊臣害死。一代名将黑齿常之,竟遭酷吏周兴污蔑而含冤自尽。上行下效,有了朝廷的政策导向,地方自然跟随成风。营州都督赵文翙胆敢肆意妄为,欺凌营州治下诸胡也就不足为怪了!正因武则天的政策失当,完全有悖于唐朝素来奉行的“华夷一体”、“恩惠抚和为主”的民族友好政策,进一步加深了北方少数民族对武周政权的敌视。
其三、人才凋零。武则天统治期间, *** 如麻,唐朝宗室几乎被屠戮殆尽!至于被杀害的文武大臣、州牧刺史更是不计其数。程务挺、黑齿常之、王方翼、李孝逸等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尽皆惨死于武则天之手。以裴行俭为代表的一批精于国事的文臣也在武周的打压下,或抑郁而终,或潜于府邸不问世事。失去了这些名臣宿将,武周军队的战斗力跌到了唐朝开国以来的冰点。这也是后突厥终能 *** 复国,李尽忠、孙万荣敢于公然叛乱的重要原因。
契丹人
受以上三点的影响,营州之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李尽忠自号“无上可汗”,这即是契丹人首次称汗。而汗号中的“无上”二字,也充满了对武周政权的极大蔑视。叛军首领孙万荣围还在声讨武周政权的檄文中,公然打出“何不归我庐陵王?(唐中宗李显)”的旗号。
有人认为,契丹叛众既然打出“何不还我庐陵王”的政治旗号,表明了此次叛乱的政治目标就是要恢复唐朝。对于此等观点,笔者不敢认同。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时,匈奴刘渊还打着兴复汉朝的旗帜哪!刘渊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予以祭祀。但这一切只是为了笼络人心而已,事实上刘渊并没有拥立汉皇后裔为帝,反倒他自己坐上帝位,建立了汉赵政权。同理契丹叛众打出的政治口号,未必就能和其真实的政治目的相对应。不过在对周边各族部众的争取上,契丹叛众提出的政治口号确实取得了显著效果。一句“何不归我庐陵王?”立即唤起了各族百姓对唐朝的无尽怀念与不舍向往。早就不屑也着实不堪武周统治的营州各族百姓群起响应。在民众的支持下,短短十日间,营州叛众便激增至数万。
契丹叛乱
叛军占据营州后斗志高昂,李尽忠以孙万荣为前锋不断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眼见营州乱起,武周政权果断予以全力 *** ,但李尽忠着实谋略过人,而武周派来讨伐的将领又多为泛泛之辈不敌李尽忠。于是战事上出现了明显有利于契丹叛众的一边倒态势。八月,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等二十八将与契丹战于硖石谷。武周几乎全军覆没,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被契丹叛众俘获。遭遇如此惨败,武则天执意不肯妥协,继续坚持以武力平定叛乱。武则天如此执着也很好理解,营州叛众竟敢打出中兴唐朝的政治口号,彻底把女皇武则天激怒了。
九月,武则天接连下令,“天下囚犯及官民家奴有勇力的,官府给钱赎出,发往前线进攻契丹”。崤山以东靠近边地各州设置武骑团兵。任命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右武威卫大将军,充任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以右拾遗陈子昂为总管府参谋讨伐契丹叛众。还是九月,李尽忠病死,另一首领孙万荣接替其位置。孙万荣是李尽忠妻弟,其先祖孙敖曹原为契丹一个部落的酋长。唐初,孙敖曹及其部众附唐,为唐高祖李渊安置在营州城傍边,并授予孙敖曹云麾将军职,行辽州总管。武则天时,继任部落酋长的孙万荣官拜右玉钤卫将军、归诚州刺史,封永乐县公。早年孙万荣曾为侍子入朝为质,深知武周政权虚实。见武周内忧外患,孙万荣与姐夫李尽忠共同商议,敲定了举兵大计。继承李尽忠的位置后,同样极具军事才华的孙万荣尽展其凶悍狡黠之能。神功元年(公元697年)三月十二日,清边道总管王孝杰、左羽林将军苏宏晖等领兵十七万,与契丹叛众战于东硖石谷。主将王孝杰及所部精兵孤军深入,被孙万荣诱至悬崖绝境,在契丹叛军的围逼下,王孝杰坠崖身亡,所率将士几乎全部战死。
其实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将星最为璀璨的时代。即便武周时期,擅长统兵的将帅也比比皆是,可武周政权出于忌惮就是不敢启用。武则天委以重任的都是武氏子弟,各个烂泥不扶上墙,这等无能之辈哪能敌得过如狼似虎的契丹叛众。武攸宜率军进至渔阳,听说王孝杰所部覆没,军中震惊不敢前进。契丹叛众乘胜侵扰幽州,攻陷城池,劫掠官吏、百姓。武攸宜派兵前往救援但被契丹叛众击败。四月十八日,武则天又命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与何迦密领兵进攻契丹。五月初八,再命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与沙吒忠义领兵二十万进攻契丹。武懿宗领兵进至赵州时,听说契丹将领骆务整引数千骑将到冀州,武懿宗当即被吓破了胆,执意要南逃。部下劝谏,敌人没有辎重靠抢掠作给养,我们若屯兵拒守,他们势必瓦解,然后乘机进击可获得成功。但武懿宗哪里肯听,仓皇退守相州,丢弃军用物资和武器甚多。正是武周军的怯懦无能,大大助长了契丹叛众的嚣张气焰及其对武周政权的无比蔑视。为继续恫吓武周,区区几千契丹兵竟敢在赵州城肆无忌惮地屠戮百姓,目的却只为 *** 竖威。
女皇武则天原本想借平定营州之乱的机会,让武氏子弟建功立业积蓄些资历,好为日后立为嗣君铺平道路。可是武氏子弟的表现庸劣怯懦、碌碌无能,实在让人大失所望,同时也被天下耻为笑柄。女皇武则天也意识到武氏子弟才智平庸,不足托以后事。而唐朝依旧是人心所向,天下各族百姓犹对李氏皇统望盼不止。受此影响,武则天的立嗣态度发生转变。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武则天决意顺从民心,还皇统于李氏,重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
但对那些公然对抗自己,并宣称要恢复唐朝正朔的契丹叛众,武则天发下毒誓定要将他们铲除尽净。任凭叛众如何气焰嚣张猖狂对抗,冷酷铁血的武则天始终不曾被吓住。面对己方的节节失利,武则天没有乱了阵脚,而是继续以钢铁般的意志调配全国力量进剿平叛。为了平定叛乱,一向心高气傲的武则天不惜放低姿态求助于突厥人。原来此前臣服于己的突厥人发动叛乱,重据漠北后建立了后 *** 厥汗国,但一直不得武周承认。为了换取后 *** 厥汗国相助,武则天甘愿承认后 *** 厥汗国的合法性,又向其移交河曲六州突厥降户,以及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器三千件等物资。此外为了孤立及分化契丹叛众,武则天又着力拉拢同样参与到叛乱的营州靺鞨人。就这样因着历史的机缘,营州之乱中原本只是配角的靺鞨人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与此同时在纷飞战火中,一个崭新民族也从营州靺鞨人中悄然诞生。
女皇武则天
营州之乱爆发后,营州的靺鞨人参与了叛乱并分成两部,分别由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统领。乞乞仲象所部靺鞨,主要是高句丽灭亡后内迁至营州的靺鞨人。虽以粟末靺鞨为主,但融合了白山靺鞨等其它靺鞨部族。所以《旧唐书》在标明其靺鞨族属的同时,称其为“ *** 别种”,而《新唐书》亦将其称为“ *** 余种”。自高句丽灭亡后,乞乞仲象所部靺鞨迁至营州已近三十年,但新旧唐书并没有将其笼统地称为靺鞨。就是为了将这些被称为“ *** 别种”的粟末靺鞨、白山靺鞨,和乞四比羽率领的另一部靺鞨分别开来。因为在唐朝及新旧唐书的作者看来,只有乞四比羽率领的靺鞨部众才是营州靺鞨 *** 的正统主流。他们是隋末唐初是主动归附内地的粟末靺鞨部众。为示区别,新旧唐书特别将其简称为靺鞨、靺鞨酋。
唐代武士
营州之乱爆发后,靺鞨酋长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分率所部靺鞨,亡命“东奔”渡过辽水,并在不远的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又称忽汗河)地区,“阻奥娄河,树壁自固”。说白了,乞四比羽、乞乞仲象两部是在割据自保,同时静观时局变化。后来受孙万荣“何不还我庐陵王”政治口号的感召,两部靺鞨全都附和参加了叛乱,乞乞仲象还被叛军授大舍利衔。别看营州的契丹、奚两番,还有靺鞨部众都参与了营州之乱,但契丹叛众才是叛乱的核心兼骨干,靺鞨不过帮凶而已。正因如此为了分化敌人,武则天罕见地采取了怀柔政策,赦免了营州靺鞨的附逆之罪,并册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然而靺鞨酋长乞四比羽出于对唐朝正朔的情感,拒不受命,坚决站在了武周的对立面上。而靺鞨酋长乞乞仲象或是因为没有决定权,或是因为态度暧昧,也没有做出明确表态。不成想他这一丝犹豫就惹来了大祸。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武周联合后 *** 厥汗国平定营州之乱。叛军首领孙万荣无处可逃被部下斩杀,传首东都洛阳。平叛后,武周政权对曾参与叛乱的各族百姓予以残酷屠戮和疯狂报复。武懿宗狠毒至极竟要将被叛军胁从的各族百姓“生剐取其胆”,并奏请朝廷“(凡)河北百姓从贼者尽(灭)族之”。面对疯狂的 *** 倒算,营州靺鞨自知难免其祸立即开逃。乞乞仲象、乞四比羽二人各率所部分别东奔,武周哪肯轻易放过这些曾打出“反武”旗号的靺鞨叛众。在宰相狄仁杰的建议下,武则天大胆启用投降的原契丹叛军将领李楷固和骆务整。不仅免其死罪,还“授其官爵,委以专征”,令二将率军追缴叛众余孽。李楷固、骆务整感激涕零,立誓报效朝廷。果不负女皇厚望,左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右武威卫将军骆务整,很快便将契丹余党“悉平之”并“献俘于含枢殿”。武则天喜出望外,特赐李楷固武氏姓。
唐代契丹
当时营州城的粟末靺鞨已经东渡辽水,正向东北方向狂奔。急于再表忠心的李楷固又向武则天 *** ,清剿这些曾附从契丹叛众的营州靺鞨。武则天当即允之,李楷固遂与中郎将索仇引军追剿。一方面,李楷固率部紧紧追杀不放,另一方面,靺鞨酋长乞乞仲象又在奔亡途中病故。当此危急时刻,乞乞仲象之子大柞荣接任首领率部众继续向东奔逃。于是便出现了《旧唐书·渤海靺鞨列传》所记载的一幕,“祚荣与靺鞨乞四比羽各领亡命东奔”。 *** 和乞四比羽是各率部众分头逃亡,且两部相距也不算太远。李楷固引兵追至后,决意集中兵力将两部靺鞨逐个消灭。又因靺鞨酋长乞四比羽曾顽固地坚持“拥唐反武”,李楷固便将乞四比羽列为首先剿灭的目标。李楷固不愧是一员虎将,出兵不到一个月便击溃了乞四比羽的部众,斩杀了乞四比羽,献其首级于朝廷。但乞四比羽剩下的残众大都转去投奔了 *** 。
唐朝军队
消灭乞四比羽后,李楷固马不停蹄率兵又杀向了 *** 。一路上的顺风顺水,多少让李楷固有些轻敌大意,觉得一鼓作气消灭 *** 理应不是什么问题。可李多祚万万没有想到,与他对战的 *** 竟会是个十分厉害的对手。别看初掌部族大权的 *** 尚很年轻,但他却有着超过自身年龄的沉稳和干练,而且非常善于用兵。 *** 深知部众已经疲于奔命,如果继续一味逃亡只会自取死路,只有打退追击的武周军才能真正脱离险境。况且在兼并乞四比羽的部众后, *** 的实力得到一定提升,这也让 *** 下定决心迎战咄咄逼人的李楷固。
***
根据《旧唐书》记载,“祚荣合 *** 、靺鞨之众以拒楷固”。这里的“ *** ”指的是乞乞仲象、 *** 父子所统领原属高句丽的各部靺鞨,又称“ *** 别种”。而“靺鞨”则是指原由乞四比羽统领历来效忠于唐朝,也就是 *** 的正统靺鞨。部分学者认为,此处的“ *** ”应当指的是高句丽遗民,笔者对此不予认同。因为不同于只聚居于营州的靺鞨。唐朝为了打散高句丽遗民的势力,将其内迁后特意分散于各地。而且众多文献中关于高句丽人徙入营州的记载有且仅有一次。所以迁居于营州的高句丽遗民绝不会比营州的靺鞨人多。可以肯定,即便营州的高句丽遗民亦随 *** 一起出逃,其人数及所其能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小的。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为反击李楷固的疯狂追杀, *** 于武周军必经之路天门岭(今辉发河与浑江的分水岭)精心设下埋伏。骄纵大意的李楷固未有防备,突遭伏击。武周军试图反击但天门岭地形复杂,而 *** 又组织部众据险而攻。处于劣势的武周军终究不敌,几乎全军覆没,武周军主将李楷固仅以身免仓皇逃回。天门岭之战的胜利,即让 *** 及其部众摆脱了遭敌歼灭的厄运,同时也让 *** 获得了,原唐属靺鞨和原高句丽属靺鞨的共同拥戴和认可,奠定了其统领粟末靺鞨的执政地位。除此之外,后 *** 厥汗国复与武周政权反目。一时间突厥兵再度大举入寇攻城陷地,一度占据了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刚被武周 *** 下去的契丹族、奚两番,乘机投靠了后 *** 厥汗国。受此影响,武周政权北部边疆的安全形势骤然紧张,而且由内地通往东北地区的陆路交通也被阻绝。因着“王师道绝,不克讨”,武周政权就是有心再战,也无法出兵进讨了, *** 遂“率其众东保桂娄之故地”。
武周疆域图
还是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已经无需担再忧武周征讨的 *** 从容建立了政权。为了彰显身份的尊贵, *** 自创其姓大氏,其全名亦由祚荣改为 *** 。又因其父乞乞仲象曾受封为震国公, *** 由是自号震国王。并于东牟山(今吉林敦化敖东)筑城定都,这个最初的都城后来被称为“旧国”。而这个震国政权,即日后赫赫有名的“海东盛国”渤海国。
公司团队里新来了一个还在试用期的40岁员工?
首先明确主角是谁,到底是谁该怎么办。是你怎么办,还是你的领导怎么办。如果你是主角,那么 *** 先说明下你,领导,这位试用期员工之前的组织关系,便于回答。
假设修正一下问题。
假设下组织关系,你与试用期40岁员工平级,都归属于某位领导,在这样的组织背景下,我们来聊一下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愚蠢的人一般没有什么城府,心里藏不住事,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秘密。我们来看下这位员工的属性:新人,试用期,40岁,特别强势,压过领导。
这些属性都属于职场大忌。一位新人按正常的逻辑来讲,进入到一个新的职场,一定是夹着尾巴好好学习业务,向老人请教,争取早日能上手工作,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作为40岁“高龄”人士可以获得公司录用,并且上来就直接对领导强压,归纳一下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有背景的人,要么是真情商低。
但不管是有背景人,还是情商低,他这种做法显然在职场中是肯定的大忌。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到四十岁依然活的这么不明不白,也难怪四十岁还在跳槽。即便他是有背景人,稍有城府的人也知道该不显山不露水,踏踏实实干自己的本职工作,多听取领导的意见。而不是处处与领导对抗,还给其他同事造成强压领导的局面,显然是愚蠢的。
作为平级的你, *** 的方式就是照旧工作,不要跟着瞎掺,你要的仅仅是自保。职场中请永远记住,我们是来工作的,不是搞政治斗争,也不是来争八卦口角的。
作为平级的你,根本不需要对于这件事情过多的关注,你只需要照旧工作就好了。工作该向谁汇报就想谁汇报,不要因为这件事情对你本职工作产生影响,那个时候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另外,你和这位40岁的员工如何相处呢?
无需太刻意,当成任何一个新人来相处就好了。需要什么样的协助,只要不超过底线都尽量帮助就行了。
我在职场中信奉一条准则:帮人就是帮自己,指不定哪一天谁帮谁呢。
作为上级领导,如果公司高层没有其他的授意,那么还是请立刻清理团队的“害群之马”吧。俗话说:一个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团队中能力分三六九等,但是工作态度只有一个,那就是请认认真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你不认真对待工作,可能工作也不能认真对待你了。
这样的员工已经给团队造成了负能量的局面,甚至给其他同事造成了困扰,或者影响其他同事对工作分心,这样的员工显然是留不得的。
即便是能力超强的员工,如果我作为领导,我也一定不留。我永远相信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态度是改变不了的。
有人说态度也能改变,可能会改一时,但不会长久,态度与性格有关,人的性格并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作者简介:木子空空】【经验简介:5年国企,5年互联网公司,10年职称老年,时间管理专家。专注职场经验分享以及工作方 *** 的总结】【关注我,有任何职场问题都可以私信我!】古代如何防止性贿赂?
古代为了防止性贿赂,有法律为保障,有刑法为支柱!
导语贿赂是腐败的表象之一,腐败既是历史现象, 也是全球现象。反腐败既是一个历史性难题, 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都重视惩治腐败, 就其刑法对策而言,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扼腕的教训!历史反复给我们证明:“廉则兴邦, 贪则 *** ”,在我国古代,反腐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性腐败”(性贿赂)!
为制约人性弱点、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我国古代较为周全地,为官吏规定了性腐败的刑法对策, 综观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以官吏为定罪身份的性犯罪,主要有宿娼罪、监守内奸罪、求奸罪、性 *** 扰或 *** 部属罪、娶乐人为妻妾罪、娶所监临女为妾及枉法娶 *** 妾罪、向案件当事人求婚或“性受贿罪”等;二是以官吏为量刑身份的性犯罪,主要是指官员,犯和奸罪与 *** 罪要加重处罚。古代惩治性贿赂的刑法对策严以治吏是历代封建王朝共通的做法。从秦汉至明清,官吏贪腐记录不绝于书。明代永乐十九年 (1421年) ,邹缉上疏反映:“ *** 污吏遍布内外”; 清朝顺治年间,吏科官员林起龙在奏折中指出:“今 *** 污吏遍天下”。中国古代在惩贪方面颇具特色,它不是单纯惩治贪财,而是惩治贪财与惩治贪色双管齐下,且在惩治贪色方面,还颇有创建。
一、以官吏为定罪身份的性犯罪
官吏宿娼罪常人,也就是社会的下层人员,宿娼为法律所不禁止,但是官吏宿娼却为法所不容。
“凡官吏宿娼者,杖六十。媒合人,减一等。若官员子孙宿娼者,罪亦如之,附过,候荫袭之日,降一等,于边远叙用。”——《明律》
清律也规定:“凡文武官吏宿娼者, 杖六十。挟妓饮酒,亦坐犯罪。若官员子孙 (应袭荫者) 宿娼及生员挟妓者,罪亦如之。”
明清法律均严格表明, 对于犯宿娼罪(意指:和 *** 过夜睡觉)的朝廷官员,轻之以杖刑;重之则削官夺爵、发配边疆。可见,对于官吏的性贿赂,我国古代是严加惩治,是绝不手软的。
求奸罪所谓的求奸罪:即指官吏用言语动作等, *** 求奸而构成的犯罪,即使“未成”,( *** 未遂),那也会被视定为构成犯罪,但这项罪名,对于平民老百姓,是没有的。
如元朝规定:“诸职官求奸未成者, 笞五十七, 解见任,杂职叙。”
《元典章》记载:元仁宗延祐元年 (公元1314年) , 江西瑞昌县达鲁花赤屯屯求娶民妾, 对方不从,乃“扯定求奸”, 被拒。达鲁花赤屯屯被判决:“甚失牧民之体”,决五十七,解职。
同样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对待“求奸罪”时,也是严加惩治,轻则杖之,重则解职。
性 *** 扰或 *** 部属罪性 *** 扰或 *** ,在我们如今社会,是见惯不惯、习以为常的事了,时常可以在电视上,听到此类新闻。但在古代,对于性 *** 扰和 *** ,古人是怎么处理的了?
首先,给大家明确一点,性 *** 扰和 *** ,这是古代官吏独有的犯罪。如元律规定:诸职官因谑部民妻, 致其夫弃妻者,杖六十七,罢职, 降二等杂职叙用。
仁宗延祐五年 (公元1319年) , 武进县达鲁花赤伯不花,“将部民妻阿五扯捽戏谑,决六十七,罢现役, 降二等杂职内叙用。
“杖、罢、降”,就是对于官吏性 *** 扰,最能见时效的惩罚!
娶乐人为妻罪乐人就是指歌舞演奏艺人。
明律规定:“凡官吏娶乐人为妻、妾者,杖六十, 并离异。若官员子孙娶者, 罪易如之。附过,候阴袭之日降一等,于边缘叙用。其在洪武元年已前娶者, 勿论。”。
可见,古时候对于官吏的“伦理道德规范”,法律是很注重的,不过这也很好理解,这和我国古代社会,强烈的等级制度,和纲常伦理密切相关。乐人作为社会上的下等人,或者说是社会的边缘群体,她们是很不受待见的。但是对于平民,就不存在此项罪名了。
监守内奸罪中国古代法律,对于官吏 *** 下属妇女、被监管对象者,是禁令严格,态度鲜明的。
唐律规定:“诸监临主守,于所监守内奸者 (谓犯良人) ,加奸罪一等。”此罪是为了专门惩治那些,官吏 *** 下属吏佐,及部民妻女者,官吏犯此等罪。刑罚要比常人和奸罪,要加重一等!
明律专设“奸部民妻女”罪,:“凡军民官吏, 奸所部妻、女者, 加凡奸罪二等, 各罢职役不叙。妇女以凡奸论。若奸囚妇者, 杖一百, 徒三年。囚妇止坐原犯罪名。”
清律规定:“若奸囚妇者, 杖一百, 徒三年, 犯妇不坐。”
从立法上,就严肃的表明了,古代朝廷严惩官吏利用职权、优势地位,实施 *** 行为的鲜明态度。
娶所监临女 (部民妻女) 为妻妾罪为防止官吏利用权势,娶占百姓妻女,或防止百姓通过献送妻女,与官吏联姻而滋生腐败, 古代法是明文禁止官吏与部民通婚!
“诸监临之官, 娶所监临女为妾者, 杖一百;若为亲属娶者,亦如之。其在官非监临者,减一等,女家不坐。”——《唐律》
向案件的当事人求婚,或“性受贿罪”。这是典型的权色交易罪行。
唐律规定:“诸监临之官……枉法娶 *** 女者, 以奸论加二等。 (为亲属娶者, 亦同。) 行求者, 各减二等。各离之。”
我们可以看到,唐律这里的处罚,正是性贿赂罪, 在唐律看来, “色”或“ *** ”就是“财”与“贿”,与以金钱财物行贿,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因为在古时候生活中的“妾”,是等同于财物可以买卖的。
官吏“性贿赂”还要罪上加罪除了我国古代法律,对官吏有明确的“性贿赂”犯罪规定之外,在刑法的实施上,古代刑法还以官吏为量刑身份,作出了明文的性犯罪处罚。
百姓作为犯罪的主体,实施的性犯罪, 如果官吏犯之, 那么罪责会更重,要么加等处罚, 要么变换定性以更严重的罪名予以处罚。
简而言之,就是百姓所犯的 *** 、 *** 等罪名,放在官吏身上,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公众形象,施加罪量时,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是更加严苛的。
官吏犯 *** 罪,要加重处罚史载:东汉章帝时,荆州刺史谢夷吾,接到一县令汇报一亭长奸部民之妻案, 县令将其定性为“和奸”;
谢夷吾斥道:“亭长职在禁奸, 今自为恶首,,何得言和?” 于是改定为 *** 罪。
汉章帝对官吏以 *** 之罪行,处以 *** 之刑罚的判决十分赞赏。唐律规定:“部曲、杂户、官户奸良人者, 各加一等。”明清两朝对官吏 *** 也都加重处罚!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也是我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深谋远虑的打算。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怎么可能不歪了?”
官吏 *** 罪加等处罚唐律规定: *** 者, 加和奸罪一等;有折伤时, 各加斗殴折伤罪一等。官吏 *** , 再加一等。因此, 常人一般 *** 罪之刑为徒二年 (无夫者) 或二年半 (有夫者) ,官吏 *** 则为徒二年半或徒三年。
元律则规定:常人 *** 有夫妇女既遂者处死刑, 未遂者处流刑; *** 无夫妇女既遂者处杖刑一百七, 未遂者处杖刑九十七。但官吏 *** 部民妻女, 未遂者即处杖刑一百七, 除名不叙;既遂者大概均处死刑。
清律又规定道:官吏 *** 加常人 *** 罪二等处罚, 常人 *** 既遂者处绞监候, 官吏犯之则已罪无可加;常人 *** 未遂者处杖刑一百, 流放三千里, 官吏 *** 未遂则应加至绞监候。至于奸囚妇, 清朝法律规定“强者, 俱绞”。
从古代律刑的规定来看,官吏如果是犯了“性犯罪”,等待他们的惩罚,肯定是会比普通的常人老百姓,是更加严重的。但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官吏自身“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优良作风,无论是古代的刑法,还是其他的有关措施,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巩固封建王朝统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图片来自 ***
参考资料:
《唐律》、《元律》、《明律》、《清律》